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1讲 城市化(新)

第21讲 城市化(新)

第21讲 城市化(新)
第21讲 城市化(新)

第21讲城市化 NO.21

阅读课本P31页,理解记忆下列问题:

1.什么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

3.从人口迁移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推力和拉力,推力和拉力各有哪些?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阅读课本P32-35页,理解记忆下列问题:

1. 世界城市化发展随时间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城市化分为哪几个阶段?

要求:在右图中标出三个阶段的名称,并注意每个阶段的城市人口比

重,分析每个阶段城市化速度有何特点(从曲线斜率上考虑)?

2. 从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所处的阶段等四个方面列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阅读课本P35“阅读”材料,理解记忆下列问题:

3.在世界城市化的浪潮中,整个19世纪,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哪里? 20世纪初,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又是哪里?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是哪类国家?原因是什么?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P36-38页,理解记忆下列问题

1.读课本图2.24,图中四个圆圈分别代表城市化对地球哪个圈层的影响,在下图中填出圈层名称?想一想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2. 读课本37图,总结过快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即出现的“城市病”有哪些表现?)并提出缓解这些问题的措施。

1.下列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是 ( ) A.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B .人口增长过快

C.农村劳动力过剩 D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2.由右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右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 .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 .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 .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4.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 )。

A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B .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 .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D .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

5.一些特大城市在距母城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兴建卫星城,是为了( )

①疏散城区过密的人口②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③疏散城区过密的工业④扩大城市的地域范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下列有关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化过程将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B.城市化减少了水的下渗,是有利因素

C.城市化将占用大量的耕地

1.城市化的标志、最主要的衡量指标?

标志:①城镇数目增多;②城市人口增加;

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④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表现为?

城市的拉力: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交通便捷

农村的推力: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较:

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常见城市化问题的表现及整治措施

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用水用地紧张等。

措施:①合理规划城市②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③提高城市绿化程度④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

⑤分散大城市职能(如建设卫星城市或城市新区)等

【拓展应用】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读课本P38图2.27,三种绿地模式的优劣:

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从郊区流入城市的空气;缺点是无法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尤其是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在调节、净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形成网状,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较通畅,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降低。

3.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4.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地

区( )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大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2013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

(2013,四川卷)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

3.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4.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下左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

A .10%

B .20%

C .30%

D .40%

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 .60年代初期

B .70年代中期

C .80年代中期

D .90年代后期 (浙江高考)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 .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 .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 .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 .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4.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口出生率低

B .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 .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 .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读某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完成5-6题。 5.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A →E 反映的现象是( )。

A .城市化过程

B .郊区城市化过程

C .逆城市化过程

D .城乡差别拉大

6.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下列组合较合理的是( )。

A .甲—A

B .乙—

C C .甲—B

D .乙—F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右图),完成7-8题。 7.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 .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 .热岛效应

D .“臭氧层空洞”

8.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 .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 .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 .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国家甲乙丙丁城市化水平(%)90836632

右图为广州市不同年份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读图回答9-10题。

9.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

B.2001年前城市人口增加主要源于当地农村

人口的转化

C.2001年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快

D.广州未来的城市化速度将不断加快

10.近年来引起广州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

A.国家户籍制度的调整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11.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的“空心”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材料二“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为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有关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 ()。

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

(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______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

(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各有什么特点?

第21讲 城市化 选做题

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目超过东部

C 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 总的说来,经济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较高

2.有关各省区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B .黑龙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资源丰富,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

C .江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发展

D .西藏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因为边境贸易发展带动城市建设 读“某城市空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①④③②

D . ②③①④ 4.图中四个阶段表明( )

A .①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等级不明显

B .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 .③阶段逆城市化格局已经出现,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

D .④阶段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5-6题。 5.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 .乡村人口比重1978年最低

C .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

D .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6.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 .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

C .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

.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答案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它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郊区城市化:所谓郊区城市化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如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所“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业人口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流动,使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逆城市化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第21讲城市化答案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它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郊区城市化:所谓郊区城市化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如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所“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英格兰城市带。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业人口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流动,使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逆城市化出现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第21

1题,从图中读出,1982年城市人口约20 000万,乡村人口约80 000万,故城市化水平约为20%。第2题,该地区的城市人口20世纪80年代后加速增长,乡村人口20世纪90年代后期明显下降,所以城镇人口的比重应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增长最快。

3.C

4.D 第3题,从表中资料结合四个选项中的国家的国情可知: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人口达90%;沙特阿拉伯沙漠广布,耕地少,农业人口少,而本国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工业发达,故城市化水平较高,日本虽属发达国家,但城市化起步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故城市化水平不及沙特阿拉伯;泰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最低。第4题,从上题分析可知,乙国为沙特阿拉伯,沙漠广布,人口主要分布在绿洲城市。

5.A

6.B 第5题,在A→E的过程中,该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这是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第6题,甲表示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最大,它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对应城市化水平较高的E、F等阶段;乙表示农业就业比重最大,它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应城市化水平较低的A、B、C等阶段。

7.C 8.A。由图中信息可知,城区人为因素影响大,植被覆盖少,人为废热排放多,易产生“热岛效应”,所形成的城郊热力环流会将其范围内郊区的大气污染物带人城区,造成城区的再次污染,为避免这一问题,可行而正确的做法是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9.C 10.B 第9题,广州的城市、农村人口都在增加;2001年前城市人口增加既有当地农村人口转化,又有外来人口迁入;到一定阶段城市化速度将减缓。第10题,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广州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11.(1)英国美国日本逆城市化现象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②市中心人口密集、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质量下降;③郊区基础设施完善,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BC (3)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4)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相适应第21讲城市化选做题答案1-2D B

3.D 解题关键是搞清城市的发展阶段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②阶段小城镇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规模基本相同而且较小,应当属于早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③阶段在中心城镇与周边之间联系增加,该中心地区规模扩大,周边郊区转变为市区;随着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并形成了一些卫星城,逐渐形成①和④阶段;故选项D正确。

4B .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各阶段城市空间分布的特点。图中①为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形成;②阶段为离散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是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③为强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开始形成;④为成熟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方向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一轴一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故选项B正确。

5.D 乡村人口比重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过计算可知1978年乡村人口比重最高;城镇人口比重是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大约34%,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故答案D正确。

6.A 城市化使得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建筑物增加,不透水面积增加,地表植被减少,使蒸发量下降;大气降水时,使地表水下渗量减少,而地表径流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里温度高,对流运动强烈,空气上升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故答案A正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教案(4)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 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 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 第一步:自学。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 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 第二步:互学。互助合作,解决疑难; 第三步:展示。展示成果; 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 第四步:共学。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 第五步:整理。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四自然段归纳总结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完成学案表 格。(要求:先独立思考, 填写学案,后组内合作交 流,时间-5分钟) 2.小组代表展示答案,教 师对其归纳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点评,最后总结 3.要求学生查漏补缺,整 理答案 限时记忆 4.限时记忆 课堂练习要求学生用3分钟的时 间完成学案1.2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学案1.2题 巩固所学知识,便于老师及 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 握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所学 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学有 所得,标注重点,使学生有 的放矢。 结束播放视频《生态城市》 ,同时提出未来的城市应 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 态城市,学生作为未来城 市的建设者,城市会因他 们而变得更加美好 展望城市,向往城市,激发 学习的斗志,争取早日进入 心中理想的城市学习、工作、 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态城市,城市 与自然相协调,激励学生作 为城市未来的建设者,让城 市因他们而更加美好,首尾 呼应,同时使本节课的情感 得到升华 【课前预习案】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 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 (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 (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 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 (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案例分析:

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章 第2讲 城市化(Word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城市化的特点与进程1、2、3、8、9、11、12、13、1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5、6、7、10、13、14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南昌模拟)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都市区在发展的Ⅱ阶段可能会出现()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解析:1.D 2.C第1题,读图可知,Ⅱ阶段都市边缘区人口增加,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从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B错误;但是城市总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C错误;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们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迁入,D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都市核心区人口又明显增加,说明为再城市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 (2019·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支持加装电梯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如图为重庆市渝中区某东西向住宅楼,正南面加装电梯后的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政府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原因可能是() A.老旧小区即将到使用年限 B.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C.为提高老旧小区的附加值 D.为带动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4.图示房屋加装电梯最明显的影响是()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作业

[2012·福建卷] 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 .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 .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2012·广东卷]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 .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 .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 .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 .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4.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 .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 .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 .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2012·重庆卷] 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完成5~7题。 5.图1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 A .林海雪原 B .奇山秀水 C .椰风海韵 D .大漠孤烟 6.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 .城市化水平高 B .城市南多北少 C .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 .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7.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货物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该中心最适宜布局在( ) A .固原 B .中卫 C .银川 D .石嘴山 (2013·长沙模拟)读英国伦敦的城市扩展示意图和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8~10题。

必修2 第二章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26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2017·浙江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心区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经济水平提高B.城市等级上升 C.交通通达度提高D.城市地域范围扩大 2.影响该城市中心区发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增长B.交通方式变化 C.经济规模扩大D.生活方式改变 答案 1.D 2.B 3.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 (2)在此过程中,城市人口会发生什么变化? (3)此过程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发展为城市群(带)。 (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3)城市化 解析依据图例可知黑点代表城市,阴影区域代表郊区,由此推理得出空白区域为乡村。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城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过程,图中t1~t4表示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变化,黑点数目增多,黑点周围阴影部分面积扩大,最后连成一片;与此同时,空白区域逐渐缩小。这表明:城市数目增多,面积扩大,城市群出现。此过程被称为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及城市化 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 一、城市 (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 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 ××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 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三、城市的地域形态 1、城市的地域形态

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形成与变化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①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分化。 ②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和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各功能分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4、主要城市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测试题 含解析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孙继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B.1.55亿C.2.45亿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年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城市

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

第七章第18讲城市化 一、选择题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即由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 1.2002~2012年间,我国( ) A.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C.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2.表格中数据反映突出的问题是( ) A.城镇人口增长过快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解析:第1题,表中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为3.01%,举家迁移比率为负值,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而户籍人口比率年均增长为2.38%,说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则人口城镇化快于人口市民化;举家迁移比率只有20%左右,说明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农村生活。第2题,表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78%,大于城镇化率的3.01%,说明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增长大于城镇人口的增长,则表明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答案:1.B 2.C 读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统计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96年后城市数量增幅减慢,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 B.1987年到1996年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 C.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 D.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 4.城市扩展强度是指某段时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量占城市初始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扩张速度的指标之一。下列对城市扩展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基本没有影响 B.自然因素决定了城市扩展强度 C.1996年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2001年快 D.城市扩展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1996年后城市数量增幅减慢,但不能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因为衡量城市化速度增快的标准除数量增加外,还有城市面积扩大;1987年到1996年平均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呈稳定发展趋势,而城市数量快速增加,

城市化专题复习

城市化 [目标定位]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了解哪些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理解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①_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 3.城市化水平 可以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带来③__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④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⑤________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⑥____,发展较慢。 (2)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⑦________________现象。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⑧__________,出现 ⑨__________现象。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⑩__________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____________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___________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对城市?__________产生影响。 (4)出现城市“?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人口社会学第六讲:死亡1.doc

人口社会学第六讲:死亡(1) 一.死亡的统计 1.死亡的判定:生命的终结就是死亡,但是对于死亡时间的判定并不简单,就如同一个生命开始时间的判定也不一致(是从怀孕开始,还是从分娩出生开始)。一般把心脏跳动、呼吸作为生命的基本特征,把心脏停止跳动(没有脉搏)和呼吸停止作为生命终结的表现。但是,现在也出现了“脑死亡”的概念,把大脑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即使还有心跳和呼吸)判定为“脑死亡”(“植物人”在这个意义上也没有生命)。 2.死亡的申报制度:死亡发生后,按照政府制度需要由有关部门(医院、公安部门、行政部门)开具死亡证明,说明死亡者身份、死亡地点、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在一些国家采取“属地”申报制度,即由死亡发生地点的有关部门申报和统计。我国和另一些国家采取“属人(属籍)”申报制度,即由死者户籍所在地的有关部门申报和统计。 3.死亡统计指标: (1)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粗死亡率= 该地该年死亡人数/该地该年平均人数×1000‰; CDR一般在6-35‰水平,高于20‰属于高死亡率。中国1999年粗死亡率为15.2‰; (2)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 年龄别死亡率= 该地该年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地该年某年龄组平均人数×1000‰; (图示:14-18岁组死亡率最低,40岁后逐步升高,55-60岁后加速升高; 不同国家的比较可以清楚地显示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发展水平)(3)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婴儿死亡率=该地该年未满周岁婴儿死亡数/该地该年活产未满周岁婴儿数×1000‰; 但分母与分子可能不完全是同一批人(李若建,1992:111)。 (4)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新生儿”定义各国不同,中国为“未满月”)新生儿死亡率= 新生儿死亡数/活产人数×1000‰; (5)死因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某种死因在该年该地所有死亡人数中的比例;如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数/活产婴儿数×100,000‰; (6)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标准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标准人口相应年龄组的比例)之和; 考虑到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进行“标准化”(以相比较中的一个人口或者各人口统一的平均年龄构成为“标准”)以便进行相互比较; (7)平均死亡年龄(某一时期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4.死亡的群体差异: (1)年龄组差异:婴儿高死亡率,青少年低死亡率,中年之后死亡率递增; (2)性别差异:各年龄组,女性死亡率都低于男性(反映在出生预期寿命的差别上); (3)城乡差异:城市与乡村在行业、职业结构,收入水平与消费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别,(4)社会阶层差异:穷人死亡率高,富人人死亡率低(消费、医疗条件); (5)教育水平差异:受到较多教育的人死亡率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死亡率高; 平时的健康常识、护理知识,生病时就医的知识;(教育高的人一般收入高); (6)地区差异:自然生态因素(高原、寒带、气候恶劣地区,健康差,死亡率高); 基础设施因素(交通不发达、人口稀少地区,医疗条件差,死亡率高); 社会发展水平(穷国、富国的生活水准、医疗条件差,死亡率高);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一轮限时规范训练:第7章 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南京调研)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化第Ⅱ阶段,主要出现()。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逆城市化现象 C.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生物多样性增多 2.当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城市化第Ⅲ阶段的是()。 A.埃及B.中国C.德国D.印度 解析第1题,Ⅱ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会出现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第2题,发达国家多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答案 1.A 2.C (2014·山西太原一模)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示意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

变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信息表明()。 A.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化稳步发展 B.1965~1975年,我国城市化与世界同步发展 C.1975~199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 D.199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相适应 4.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我国目前()。 A.城市化仍处于初期阶段 B.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化快速发展 D.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 解析第3题,1995以后城市化水平与GDP标准值的差距迅速缩小,说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相适应。第4题,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快速减小,不断接近其平均水平。 答案 3.D 4.C (2011·浙江文综,1~2)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5~6题。 5.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 城市化特点(讲义)-文档资料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 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重要提示】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

【随堂练习】 1.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 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放缓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快 答案:C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2.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 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 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发展,重视城市发展 D.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答案:B 思路分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独立,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 例题1(无锡联考)读下面四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早,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晚 B. 2019年英国、美国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印度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C.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D. 2019年印度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 (2)2019年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C.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心区人口迅速增长 D. 农村、小城镇得到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思路分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19年印度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的末期,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晚;2019年英国、美国、巴西的城市化水平高于70%,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第(2)题,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城

自然地理 第六讲 地球上的水体

第六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知识框架图 二、高考考点梳理 考点一 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存在形式?????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 (2)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示意图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 蒸发, B 降水, C 水汽输送, D 降水, E 地表径流, F 植物蒸腾, G 地下径流, H 下渗, I 蒸发。 (2)水循环类型:A →C →D →E 属于海陆间循环,F 、D 、I 属于陆地内循环,A 、B 属于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特别提醒】 外流区也存在陆地内循环

在外流区除具有海陆间循环外,地表水因蒸发进入当地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返回本地地表,也存在陆地内循环,在内流区只存在陆地内循环。 [深 度 思 考] 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 类型 补给 季节 主要影响 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雨水 补给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 积雪多少、 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 积雪和 冰川融 水补给 主要 在夏 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 水补 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 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学法指导】 河流补给类型的分析方法 (1)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区;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2)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题 组 递 进] 1.(2013·上海地理,18~20)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 (1)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 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A .1~2月 B .3~4月 C .6~7月 D .11~12月 (2)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 A .冰川、地下水 B .雨水、地下水 C .雨水、海洋水 D .海洋水、冰川 (3)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 A .丰水期a 变小,枯水期b 变大 B .丰水期a 变小,枯水期b 变小 C .丰水期a 变大,枯水期b 变小 D .丰水期a 变大,枯水期b 变大 解析 第(1)题,考查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湖泊,能够对长江径流量起到调节作用。丰水期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湖泊水,降低长江水位;枯水期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提高长江水位。箭头a 表示长江水补给湖泊水,长江处于丰水期。夏季6~7月份长江流域降水量大,为丰水期。所以本题选择C 项。第(2)题,甲水体和长江水、洞

中图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城市化》选自中图版必修二高一所学课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化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以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城市化的内涵是学习的基础,弄清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 ②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②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③根据事实材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二、学情分析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尤其是章丘市近年来发展迅速。身为农村和城镇学生,有丰富的直观感受。本节内容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针对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资料分析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1)教学方法及依据:依据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理论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城市化定义教学中联系本地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过章丘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启发学生得出城市化的内涵; 资料分析法:通过读图表、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演绎归纳出地理特征,是学生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项重要内容,本节课资料丰富,能有效提升学生结合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法: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上归纳出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手段: 本节课结合教材、学案等学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2、学法

第六讲 城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四川农业大学,谢彦明)

第六讲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经济具有的聚集性、比较优势和内部规模经济等特征促使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起到了核心和推动力的作用。本讲主要试图通过对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基本框架和基础理论的介绍,讨论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并进一步讨论城市经济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一、什么是城市 1.城市、城市化和大城市地区 具有相对较高人口密度的区域。中心城市外围的城市化地区称谓城市边缘 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城市经济学讨论经济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城市经济学中,家庭选择在哪里就业、居住;厂商选择在哪里建造工厂、写字楼和零售批发商店。城市经济学讨论城市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空间因素。城市问题,如贫困、衰退、拥挤、污染、犯罪等都与区位选择有关。分为四个领域: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内的土地出租和土地利用;贫困和住房的空间因素,地方政府的支出和税收。 二、城市存在的原因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基于机会成本的原则的,在这个过程中运输成本对两个地区的交易产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如果运输具有规模经济,则贸易会导致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出现的原因是专业化和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前者强调了劳动的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者,则强调了这种投入对生产过程来说的不可分性。 生产的规模经济导致了市场域的存在,促进了城市人口的集中化。 生产的集聚经济 大型工业的发展由于彼此距离较近在生产中形成了集聚经济,使得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包括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如果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就会出现地方化经济。要实现地方化经济,企业必须靠近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地方化经济出现的原因是: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的溢出。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时,出现了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经济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仅仅是单个行业的规模,其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不只针对某一行业中的企业。 三、城市发展的类型 商业企业和贸易型的城市 商业企业所在地的选择导致了贸易型城市的发展。这些地方为商品的收集和配送提供了便利。 传送导向型的工业企业 传送导向企业是以运输成本为主导因素的企业。这些企业选择的地点要使运输的总成本最小。包括采购成本和配送成本的总和。采购成本是将原材料从原产地运送到工厂所花费的

专题21城市化yk

专题21 城市化 【例题】 【例1】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的原因主要有 A、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 B、市区环境优雅,但供水困难 C、高速公路、地铁的迅速发展 D、农产品满足不了城市的需要【例2】下图21-1中,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基础题】 1、下列有关城市郊区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郊区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的迁移 ②城市郊区化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③通过适度的城市郊区化可以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④城市郊区化可能导致城市中心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A、农村劳动力过剩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C、向发达国家输送劳动力 D、人口增长过快 3、今后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 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 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 D、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4、世界城市化过程中,客观正确的评价是 A、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使伦敦成为世界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B、早期城市的数目少,规模大,城市人口呈快速增长 C、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D、目前城市人口已经达到全球人口总数的70% 5、关于人口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增长越快 B、人口越稠密的地区,城市化进程越快 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多是城市化的标志 D、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措施 6、产业革命前,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是 A、东京 B、伦敦 C、北京 D、纽约 7、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B、城市环境污染,地价上升 C、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区 D、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居民增加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 A.山间低地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D.山前冲积扇 2.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 A.在城市繁华地段建设多个停车场 B.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C.工厂、商店和办公室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D.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3.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乡村有大量闲置土地,需要人去经营管理 B.城市经济发展不稳定,失业人口增多 C.城市犯罪率高,居住不安全 D.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物流园空间布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影响图示物流园区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通达度 B.土地价格 C.人口密度 D.环境质量 5.图示物流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 ) A.促进了主城区的空间扩张 B.减少了服务业用地面积 C.带动了园区周边区域开发 D.增加了主城区交通压力 近年来,流动商贩作为非正规经济,其数量在城市内部呈线性增长态势。巨大需求是导致流动商贩的根源,城市用地性质及其代表的城市功能对流动商贩有显著影响, 而宽马路对商贩经营会产生负面影响。解决就业、服务社会和城市监管三者间的矛盾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北京市朝阳区面积470.8平方千米,2013年常住人口384.1万。下图为在朝阳区498个社区中,流动商贩自发形成的早市、午市和晚市聚集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断甲社区的城市用地为 ( ) A.居民住宅B.工业C.娱乐康体D.外事 7.本着政府引导,兼顾就近消费、商贩效益与城市监管,下列地区中适宜设置固定型摊贩区的是 ( ) A.党政机关附近B.城市干道两侧C.公园绿地内外D.学校医院附近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 第二讲 城 市 化

第二讲城市化 内容标准核心考点核心素养规律趋向 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城市化的合理发 展 区域认知、综合思 维、人地协调观 1.结合城市化进程图,分析城 市化进程的差异以及城市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人地协调观角度探讨城 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 取的合理措施。 3.从区域认知角度考查我国 城市化的合理发展。 城市化进程综合思维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 观 1.城市化 读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回忆下列知识。 (1)概念: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含义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自然灾害;等等 拉力 (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好,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6)根据图示说明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阶段城市化水平特点

A初期阶段低于25%~ 30%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较慢 B中期阶段从25%~30%增长 到60%~70% 城市化速度快,市区出现了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高于60%~70%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不利影响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不合理城市化的表现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群 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 污染、垃圾污染等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2)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判断 城市化发展不同阶段,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说明不同的发展时期。一般认为当城市化比重为30%以下的为初级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中期阶段。另外还可以通过人口数量迁移方向和示意图来判读城市化进程阶段。 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及阶段判断

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七章第2讲城市化Word版

第2讲城市化 课时冲关 测控导航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南昌模拟)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下图为某都市区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变化率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都市区在发展的H阶段可能会出现() A. 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 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 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皿到W阶段过程中() A. 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 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 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 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阶段都市边缘区人口增加,都市区和都

市核心区人口呈下降趋势,说明人口从都市区和都市核心区向边缘区迁移,B错误;但是城市总人口数量不会减少,A错误;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C错误;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们开始向城市边缘区迁入,D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从皿到W阶段过程中,都市核心区人口又明显增加,说明为再城市化阶段,由于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 (2019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支持加装电梯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如图为重庆市渝中区某东西向住宅楼,正南面加装电梯后的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政府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原因可能是() A. 老旧小区即将到使用年限 B.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C. 为提高老旧小区的附加值 D. 为带动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4?图示房屋加装电梯最明显的影响是() A. 加大噪声干扰 B.影响建筑美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