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教育的视角看《红楼梦》

从教育的视角看《红楼梦》

从教育的视角看《红楼梦》
从教育的视角看《红楼梦》

从教育的视角看《红楼梦》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老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可见体罚和变相体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建国后尤其进入新时期以来,政府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严禁体罚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各省市实施的有关条例中都明确规定了“严禁体罚”之类的条款,但体罚现象却远未绝迹。尤其是当前主张挫折教育的某些人认为“儿童时期挨打就是一种挫折教育”,并且此观点在相当一部分家长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试通过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贾府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分析来探讨体罚对儿童成长的严重危害。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在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谁知这种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冷子兴不知道为什么,但作者曹雪芹却在书中巧妙地给出了答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贾府老爷们教子方法的严重失当。

世上有这样两类父亲:一类是严父,爱子心切,望子成龙,处处严格要求,甚至拔苗助长;另一类是所谓慈父,视子如掌上明珠,处处迁就,有求必应,任其所欲。这两类父亲主观上都爱孩子,但客观上却可能害了孩子。贾府里的老爷们都可谓是严父,因为他们都忠实地信奉“不打不成材”

的“教育理念”,把“打”、“罚”、“骂”视为教育子孙的万能法宝。

“打”。最著名的例子莫如第33回的宝玉挨打。贾政命宝玉出来会见贾雨村,宝玉不仅姗姗来迟而且萎靡不振,引起了父亲贾政的不满,再加上因金钏之死而心事重重的他在大厅与父亲撞了个满怀,被责问时又“应对不如往日”,尤其是与贾府素日并无来往的忠顺王府登门索人和贾环的趁

机进谗,以致气极了的贾政“也不暇问他在外游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尽管事出有因,但是不问青红皂白就要家法伺候,可谓简单粗暴之至。

其实,在《红楼梦》中,不管儿子是否犯错,老子一旦恼了就大打出手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贾赦看上了石呆子收藏的扇子,便勾结京兆尹贾雨村诬陷他“拖欠官银”并加以逮捕,变卖了他的家产,硬是把那些扇子讹了过来。贾琏看到父亲这样做觉得良心上过不去,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家倾家败产,也不算什么能为”,便触怒了父亲,被毒打了一顿,甚至连脸上还“打破了两处”。在第45回中,作者借赖嬷嬷之口道:“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还有那边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像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大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

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听完这段叙述,别说是像宝玉这样的孩子,就是成年人也会不寒而栗的吧。打,像审贼似的“天天”往死里“打”,这就是贾府老爷们教子的“常规武器”。

“罚”。贾府老爷们教育教育孩子还有一招就是“变相体罚”。在第29回中,当贾母率领全家到清虚观里祈福打醮,大家又忙又热的时候,贾珍忽然找不见了贾蓉,一打听,才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出来了。贾珍道:“你瞧瞧,我这里没热,他倒凉快去了!”于是便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就有个小厮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还瞪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爷还不怕热,哥怎么先凉快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言语。在大厅广众之下,让一个小厮对犯了错的儿子进行羞辱,贾珍真可谓是得了变相体罚的真谛。

“骂”。骂其实是一种心罚,这是贾府老爷们更常用的教子方法。不管是贾赦与贾琏的对话,还是贾珍与贾蓉的对话,尤其是贾政与宝玉、贾环的对话,可以说纵观全书,老子在与儿子谈话时,不是破口大骂,就是讽刺挖苦,几乎没有心平气和过,更休想得到一句赞美。如在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才思敏捷,不但总能应对出口,有时还常有他独到的见地,甚至博得众人的“哄然叫妙”。按

说做父亲的看到儿子才华出众为自己露了脸应该高兴才对,但贾政却是从头骂到底,“可见是个轻薄的东西!”“畜生!”“可谓管窥蠡测。”“无知的蠢物!”不一而足。又如在第78回中,宝玉做的长篇歌行《O词》赢得了众人的一致好评,可贾政仍道“粗鄙!”“我捶你的肉!”“到底不肯切。”第75回中,当他看了贾环写的诗,尽管心中“亦觉罕异”,但仍不悦道:“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意,总属邪派。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就只不是那一个‘难’字,却是做‘难以教训’的‘难’字讲才好。”儿子们很优秀,可贾政为什么这么吝啬对他们的赞美,反而要训斥挖苦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维护自己做为严父的形象和

尊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贾府老爷们奉为圭臬的教子法宝就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如果一个人从小是被什么行为模式教育出来的,到他做父亲的时候,也会用相同或相近的行为模式去教育他们自己的孩子。板起严父的面孔,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这一点上,贾府的老爷们真可谓是做到了“世袭”,但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子弟究竟怎么样呢?先看文字辈的弟

兄三人:贾敬摒绝了与家人的来往,一个人住在玄真观里修道,整日“烧丹炼汞”,“一心想作神仙”,以致为求飞升而一命呜呼;贾赦贪淫昏暴,威逼鸳鸯,陷害石呆子,一任自

己的贪欲做出了许多残忍的事,是荣国府被抄家的罪魁祸首;贾政虽然“端方正直”,号称正人君子,但文不能提笔作赋,武不能上马立功,政治地位不如王子腾,活动能力不如贾雨林,谈笑风生不如王熙凤,聪明俊秀哪及贾宝玉,甚至连手下的几个小衙役也驾驭不了,实在是平庸之极。再看第四代的“玉”字辈,更是一群“偷鸡戏狗”的败家能手,社会罪人。冷子兴说“这珍爷那里干正事?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固府竟翻了过来”,无耻到与自己的小姨子和儿媳勾搭成奸,甚至在父丧之中还带领着自己的儿子和亲友们大规模地聚赌,难怪柳湘莲要愤激地对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

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贾琏是一个永远饥饿于肉体行

为的“下流种子”,连贾母都骂他“不管香的臭的都弄到屋

里来”,是一个十足无用的浪荡公子。贾环人物委琐,举止

粗糙,吝啬而又粗俗,荒淫而又歹毒,更是人见人厌,他“偷典偷卖,不一而足”,“宿娼滥赌,无所不为”,甚至连侄女

巧姐也要卖与别人为奴,真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儿。而宝玉,也是一个“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的货”。至于第五代“草”字辈的贾蓉在刘老老去见王熙凤的时候,在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的时候,在向姨母尤二姐撒娇、在帮叔叔贾琏设计等等场面中,这个下流小子的表现更是无耻之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呢?我们可以用当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中国家庭教育学

会常务理事王宝祥认为,和孩子缺乏沟通,对孩子过分严励,甚至进行简单粗暴的体罚,不但会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伤及他们的心灵。具体来看,体罚和变相体罚带来的不良后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吝啬赏识性的评价语言,滥用消极性的评价语言,甚至不讲道理,单靠拳头和武力的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势必妨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从而妨碍孩子成为创新型、开拓型、竞争型的人才,甚至会使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体罚或变相体罚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感,神经高度紧张,从而导致情志异常,甚至会造成恐惧症。这种反常状态的畸形心理,轻则使人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失去主见,重则会使人性格懦弱,宝玉的一听见父亲叫他就如大难临头和贾琏在王熙凤面前的忍气吞声就是这种心理的不同表现。

慑于压力,孩子可能表面屈服,其实内心不服,从而形成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的双重人格,学会投机取巧、阳奉阴违、察言观色、弄虚作假、逢迎讨好。

体罚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越罚越“皮”,“既然你不把我当人,也别怪我不把你当人”,进而对抗、顶牛,

甚至思想绝望,走向极端,采取行动,不计后果。表现为要么忌恨报复,对家长和老师采取越轨行为,要么悲观厌世甚

至自寻短见。

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的简单粗暴和迷信武力,会影响孩子对解决问题的方式的选择,使其由恐惧变成一种仇视,由仇视演变为暴力,从而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进而助长以势压人、以强欺弱的歪风。

一言概之,教育孩子一定要严爱相济,勤于沟通,善于赏识,这样才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王世海,教师,现居河北魏县。

红楼梦里的管理学

王熙凤:宁国府的CEO 如果把宁国府看成一品牌,秦可卿的丧事看作重大项目开发,那么王熙风不正是千里难寻的管理人才? 读《红楼梦》的人应该都对王熙风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对她最感兴趣的关注是在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风协理宁国府”,故事说的是:宁国府的贾珍死了儿媳妇,可他夫人有病不能料理事物,因此为无人掌管丧事而发愁。他的堂弟贾宝玉大力举荐王熙风担此重任,贾珍采纳了这个建议,聘请她料理内务。 王熙风上任后不负众望出手不凡,将整个丧事期间的内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充分显示和发挥了她的管理能力。 此一章令人百看不厌感慨有加,如果我们把宁国府看成一个大公司,秦可卿的丧事看作一个重大项目开发,那么王熙风不正是我们千里难寻的优秀管理人才吗?仔细琢磨与回味,这个故事不正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留给后人的关于优秀管理人才方面的诸多启示与思考吗?这决不是迂腐的牵强附会,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现象展开详细的分析与总结。 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与任用,不管正确与否科学与否却都客观现实地集中表现出四个必备的方面条件。我概括一下,那就是:“首先你自己行,其次还要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很行,最后你自己必须真的行。”听起来好象很乱,但我们可以针对“王熙风协理宁国府”的整个故事展开详细地说明。 一首先你自己行,是指一个优秀管理人才在上任前就显露出的可以担当重任的自身气质和素质。 1,勇气 “将帅不勇,何以将帅?”书中写到:当刑夫人,王夫人与王熙凤到宁府吊孝时,下人通报贾珍前来房中探望,(其实作为主人的贾珍理应当面酬谢,况且他有事相求。)可众婆娘闻听后往后躲藏不迭,只有王熙凤款款起身,那从容洒脱的风度足见“凤姐”平素里的行事风格就是与常人不同,尤其是“场面”上应付自如,决不怯场,而且八面玲珑滴水不露,当贾珍相请时,更是泰然应允。其实承担这么大的事王熙凤也是头一回,可她就是敢接下来。这就是勇气,一个管理者必备的首要素质。我们大可自问有没有这种勇气?是不是将帅之才?可不可担当大任? 2,威望 威望更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无威无望何以服众?何谈管理?王熙凤虽然是女流之辈,但她的”知名度”很高,就连宁府的人都知道,尤其是忠管赖升更清楚她的为人,并对大家说:“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小心伺候才好,~~~~~~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众人都答应了,有人还说:“论理我们里头也得她来整治整治~~~。”这说明大家对现状的不满正希望有象王熙凤这样的人来下力度加以改变。我们今天看来威望也包括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也就是领导的管理基础。 3,思路 思路就是管理者对所当之任的管理思路,没有思路何谈胜任?王熙凤就能在上任前把宁府现存的诸多问题理出头绪,对所担之任心中有数:“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帽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王熙凤的头脑这么清楚正是她有针对地采取措施的基础。其实这原于她平时对情况的善于观察思考,并勤于归纳总结,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译《红楼梦》中的文化误读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译《红楼梦》中的文化误读 摘要: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普遍存在且具有必然性。本文借用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分类模式,结合例证,分析霍译《红楼梦》中的几种文化误读,从而探究其误读产生的原因。霍译本中误读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自身的伦理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伦理文化误读再现的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 一 伦理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文化的异域性和异质性,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伦理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通俗地讲,伦理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与行为的秩序规范,它探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翻译理论界,认为译者有责任再现原文文本或原文作者(to consider the translator responsible for representing a source text or author)”,这一伦理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乔治?穆南(Georges Mounin)(Pym,2001:130)。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界才真正将“应该怎么翻译”这一命题从伦理学的视野展开研究。1981年,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第

一个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在那之后,安东尼?皮姆在Translation and Text Transfer一书中把注意力放在伦理问题上。此外,贝尔曼对翻译伦理展开研究的呼声也得到了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1993,1997)、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1994)等其他一些西方学者的回应。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正如Pym所言,“伦理”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字眼(2001:129)。进入了21世纪,译界权威杂志《译者》在2001年第二期出了名为《回归到伦理问题》的专刊,特邀编辑Anthony Pym在导言中明确指出:“翻译研究已经回归到了对各种伦理问题的讨论。”(Pym,2001:129)至此,译界开始了对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在界定翻译伦理问题的研究领域时,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2001:139-54)的五种模式分类法颇有借鉴意义。Chesterman在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 一文中提出了四种现行模式: 1.再现的伦理――再现原文文本、原文作者,即“要准确地、不作任何增加、删节或更改地,再现原文文本及原作者的意图”(Chesterman,2001:139),这一模式凸显了忠实(fidelity)与确实(truth)。 2.服务的伦理――完成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即译者要“遵照委托人的要求翻译,并实现由委托人制定并为译者所接受的、或由委托人与译者共同商定的翻译目标”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部《红楼梦》成为世人永远评说的对象。 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关注,决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对于《红楼梦》来说,似乎还不止于它那个众说纷纭的主题,更重要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和超越。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在西方,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人们逐渐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当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而且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始终没有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嬗变出来。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曹雪芹不但借贾宝玉之口明确提出了这种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皆然相反的“褒女贬男”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

《红楼梦》中建筑名英译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2691791.html, 《红楼梦》中建筑名英译对比分析 作者:魏萍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要】《红楼梦》中大观园中的建筑名称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翻译这些 建筑词汇时,应充分考虑其中的文学与文化因素。本文选取了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各个译本翻译的特点,品评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词汇翻译的魅力。 【关键词】《红楼梦》;建筑名称;翻译 Abstract: The building names of Grand View Garden 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have meaningful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en translating these building names,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elem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Key word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building names; translation. 一、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包含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其中曹雪芹对古典建筑园林的描绘细致考究,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不仅仅是红楼儿女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更是曹雪芹用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特殊文学意象。因此建筑名称的翻译是否准确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外语读者对建筑名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以及对整部小说的解读。 本文选取了《红楼梦》的三个英译本作对比,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3),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8),以及邦斯尔神父(Bonsall)所译的Red Chamber Dream(1940s)。 二、译本概况 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大卫·霍克斯所译,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霍克斯曾在北京大学深造,对中国文化有着极深的造诣。正因为有了霍克斯的卓越翻译,才让《红楼梦》的完整面貌被西方世界所认识,所了解,大大推动了《红楼梦》的海外传播。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则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有中国人参与翻译的《红楼梦》全译本。译者杨宪益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和诗人,有着极高的传统文化修养,其译本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

红楼梦管理学贾母是怎样做一把手的

红楼梦管理学:贾母是怎样做一把手的 高明的统治手腕是无形的孝为一切道德之本,造成了婆婆的绝对强势和媳妇的绝对弱势,作为贾氏企业第一人的贾母,若不省事,必然鸡飞狗跳,家犬不宁。事实却恰恰相反,贾母自得其乐,安然度日“凡百事情,我如今都自己减了”。自然也因她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可是自不量力的老糊涂也多的是,要么是名门闺秀的修养?可是同样是大家出身的王夫人就不似她这样懂得抓大放小,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作为贾氏企业的董事长,贾母一直以来推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再晚一点,中国出了第一个银行日升昌,它的管理体制是由掌柜的说了算,东家极少出现在柜台上,更不许在铺面里过夜。这种先进的管理体制在贾氏企业中早有实施,贾母大胆放权给王熙凤,只帮忙不添乱,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木讷呆板的王夫人只是个挂名老总,摆设意义大于管理才能,重担大半压在执行副总王熙凤肩上。虽然她私心重,雁过拔毛,放高利贷、收受贿赂,将公家的钱弄到自己的口袋里,公盐变成私盐,却也有着出色的管理天分。贾母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且一年到头,人来客往,王熙凤也要拿私房钱来补贴,也就对她那些小名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爱而知其恶,贾母的用人之道是择其大者。王熙凤这个年轻干部,有能力、有干劲,惟缺资历,所以贾母多次在各种场合提携她,树立她的威信。五十一回,王熙凤提出天气转冷,不如在大观园里再设一个厨房,省得女孩子们到园子外面吃饭,灌一肚子冷风。贾母马上就向众人说,今儿我才说这话,素日我不说,一则怕逞了凤丫头的脸,二则众人不伏。今日你们都在这里,都是经过妯娌姑嫂的,还有他这样想的到的没有?除了这种郑重其事的表扬,她更赞同她的一切提议,为她的所有笑话捧场,用“猴儿,猴儿”这种称呼表达她哭笑不得的宠溺和为之绝倒,看似无心实则有力地托起了王熙凤这颗政界新星。但贾氏企业毕竟鱼龙混杂人多嘴杂,想给这位年轻的二奶奶使绊子的人不在少数。一般员工自不必说,第五十五回中,平儿就直接了当地跟那些管事的媳妇门说:二奶奶若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空儿,还要难他一难,好几次没落了你们的口声。众人都道他利害,你们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里也就不算不怕你们呢。更要命的是高层也有人气不忿,第一位就是王熙凤的婆婆邢夫人,她这个大太太是个闲职,有名分而无实权,早就含酸带怨,瞅着机会就来找茬生事。第七十一回中,贾母过生日,王熙凤要惩治一个不晓事的老婆子,偏巧这老婆子七拉八扯和邢夫人连上了关系,邢夫人便佯做赔笑,喊着二奶奶的名字求情,又祭出贾母生日不宜处置下人的旗号,噎得王熙凤红头涨脸,滚下泪来。贾母打听到这一情况后,并不因邢夫人打着自己的招牌而站到她那边,而是眼明心亮地指出这位在野党的偏狭之心。随后,鸳鸯寻了个借口,亲身进入大观园,向大观园的领导层,姐妹们的带头人李纨发布对王熙凤的口头支援。表面看上去是个人行为,但一则鸳鸯从来不是个多事的,极少论人是非,对姐妹的隐私也守口如瓶,这样发布有关上层纷争的个人意见实属突兀,二来,鸳鸯常常充当贾母的代言人,比如接下来要讲到的,贾琏求鸳鸯偷点贾母的东西出来当,就是回过贾母的,但为了防止其他子孙如法炮制,她只推说不知道。红楼愈朝后,愈显颓势,居然到了资金周转不过来的地步,当贾琏通过鸳鸯向贾母求援时,贾母一不吝于钱财,二不上线上纲视为晚辈算计自己,把东西交给鸳鸯去当,她深明大义而又颇具谋略,远非王邢二位夫人乃至王熙凤所能望其项背。看上去无所事事的贾母是贾氏企业的镇宅之宝,她不但是企业纪律的保障,也是企业文化的带头人,她为大观园里的风花雪月捧场,积极寻找像刘姥姥游大观园这样的娱乐项目,对评书里郎才女貌私相授受的陈腐老套提出批评,她在家庭装修上艺术天分至今仍值得称赏。有了她,荣国府这台庞大而衰老的机器还能正常运行,大观园内外还能保持健康清新的气息,君若不信,可与同样是国公爷的宁国府相对照,后者的无法无天、乌烟瘴气正因为少了这么一个智慧的老太太。一把手的法宝是翻脸无情与大多数一把手一样,贾母也有坚硬锐利的另一面,身怀利器,隐而不发,在她慈祥温和的

以领导学的视角看红楼梦

以领导学的视角看红楼梦 ¥¥¥¥¥¥¥¥¥ 摘要: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渊源造就了无数文学瑰宝,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红楼虽然只说是一梦,但是却总让我们百味咀嚼,欲罢不能。时过境迁,历史巨著《红楼梦》中人物的才貌风范依然能给我们以领导学上的启迪,令人慨叹这部煌煌巨著的内涵义蕴的极大丰富性。文章拟以其中几位最具有代表的故事进行评析,以期对领导学以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用人素质领导艺术 红楼虽然只说是一梦,但是却总让我们百味咀嚼,欲罢不能。作为历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以一本书而建立起一门专门学术研究的文学经典,《红楼梦》地位非同一般。自问世之日起便有脂砚斋对《红楼梦》进行评点,近现代更是围绕《红楼梦》形成了各种派别和路数的研究,并进一步建立起了“红学”。红楼不好遑论,但是从领导学的视角来解说《红楼梦》确实相当奇妙,一个错综复杂的大家族,如何领导与管理实非易事,而究竟是谁又做了脂粉堆里的英雄。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怎样才能认识封建社会呢?还是要看《红楼梦》啊!那里写贪官污吏,写了皇帝王爷,写了大小地主和平民奴隶。大地主是从小地主里冒出来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了这本书就懂得了什么是地主阶级,什么是封建社会,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推翻它。”又说:“把《红楼梦》当作故事 来读,是浅层次的,而将其当作历史来读,是深层次的。”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号召全国人民读《红楼梦》,就是因为他把这部小说当成了一部能让人们认识封建社会

的历史教科书。而在我眼中,《红楼梦》最吸引人的魅力在于:它全景式地描摹了中国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心得体会。[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中题了这样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位伟大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就担心我们读不懂他的作品,不能和他作心灵上的沟通。关于《红楼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固执。这里,咱们权且不顾历史上评论家对于《红楼梦》这一传世巨作的见解,而只从领导学的角度说起,谈谈我眼中的红楼。 毛主席曾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靠大家来”。可见对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人才的取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用人的问题上,记得陈海春教授上课时反复强调的四点,即“急:要多看一个人处变不惊的本领;难:要多看一个人知难而进的本领;险:要多看一个人化险为夷的本领;重:要多看一个人举重若轻的本领”,这四点我想也正是一个人才所必备的道德条件。 而在《红楼梦》这部名著中,薛宝钗的见解则是“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也就是说开头因侥幸获利而兴头很高的人,最终是会懈怠的;善于花言巧语的人,特别爱占便宜。作为领导者只有本着这样的道德标准选拔人才,才能够管理好一个大的集体。在[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府接待贵妃省亲之后,将把省亲之时用的一批和尚道士遣散到各寺庙中,恰值此时,贾府的亲戚贾芹向王熙凤求情希望在贾府谋个挣钱的差事。王熙凤收受贿赂之后,就编出这样一套说辞“这些小和尚道士万不可打发到别处去,一时丧郎良出来就要承应。……依我的主意,不如将他们竟送到咱们家庙里铁槛寺养着去,月间不过派一个人拿几两银子去买些柴米送去就完了。说声用,走去就叫来了,一点儿不费事呢。”说服王夫人和贾政,增设了掌管家庙这一职位,并令贾芹上任。这之后,在[3]《红楼梦》第五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各个领域,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课只能从中择取儿个专题作一些基本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贾府家族与姓名、贾府中的仪礼、岁时节庆、养生文化和佛道文化五个部分。以此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名著《红楼梦》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包涵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以及各种文化习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五大部分:①贾府中的家族文化与姓名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家庭观念和命名文化;②贾府中婚嫁、丧葬和祭祀仪礼,从繁琐的礼仪中理解中国文化对秩序和规则的重视; ③贾府中的岁时节庆文化,主要从作品中过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中的习俗,来理解中国节庆文化。④《红楼梦》与中国养生文化,了解中医养生及饮食养生在作品中的体现,理解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⑤《红楼梦》中体现的佛道文化。一僧一道贯穿作品始终,如何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佛道文化。通过专题研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古典名著《红楼梦》。对中国节日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探究其如何继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中的“俗事” ——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 【正文】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红楼梦

好书推荐 红楼梦中?梦中红楼 ——馆藏《红楼梦》专题文献介绍 (信息资源部) 《红楼梦》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自“红楼”一出,便渐成一股“千红一窟,万人逐梦”的风潮。《红楼梦》,也成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一代代的人,都在“奈何天,寂寥时,”一次次地讲述着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图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著?——团结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146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中山分馆、杏林分馆、灌口分馆 内容包括妙玉、王熙凤等在第一部中未曾深入探讨的金陵诸钗的命运之谜、贾宝玉的人格之谜等。 红楼梦魇/张爱玲著?——哈尔滨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144(2)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本卷是张爱玲晚年潜心研究的文学研究集。涉及人物、文字、创作手法、年份等诸多方面。一方面显示了作者对“红学”的造诣,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古文底的功夫。 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詹丹著?——重庆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190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本书从对日常生活的物质感觉开始,渐渐走向情感、思想、心灵,从具体到抽象,从物到人,从人再到想象,论述了《红楼梦》的物质与非物质。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周锡山著?——海潮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170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具体分析《红楼梦》中的细小的人生智慧,其中不少智慧具有反向的意义,书中引用了一些前人及当代学者的精彩观点。 红楼梦中人:红楼小百科/周岭主编?——作家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215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本书主要是对《红楼梦》的原作者曹雪芹、其成书与流传过程、各种版本、主要内容和人物、《红楼梦》的改编作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红楼梦》基本常识予以较为实用而又重点突出的介绍;同时精选了26个可作为小品表演参考的故事片断,并配有相应的影响参考资料节选;还精选了40余首《红楼梦》诗词,每首均有翔实的注释;该书还选载了著名影剧服装设计师史廷芹设计的部分人物服饰手稿。 贾宝玉日记/叶青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索书号:I247.59/39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这是一本超级无厘头的小说。它的搞笑程度比之前流行的《悟空传》以及《沙僧日记》等书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本书究竟有多么好看,多么搞笑?只有看了才知道。也许有人要开始嘀咕了:好看你就说呀,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 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黄云皓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索书号:I207.411/214 本书从建筑学的角度,从规划、建筑、室内、景观四方面出发,全面展现《红楼梦》为我们描绘的瑰丽典雅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世界。 周思源看红楼/周思源著?——中华书局 索书号:I207.411/182 馆藏地点:总馆文学文献库 本书以解说人物为重点,在红楼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以作家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文学翻译视角下的《红楼梦》赏析 本文从文学视角赏析了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英文译本,对其译本中语言的运用,诗词、歌曲和酒令的翻译及文化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解析,提出作者的观点:译文不仅必须具有与原创作品一样的文学功能,而且要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充分领略原文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求,因此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还要尽可能彻底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标签:文学翻译;艺术意境;审美意义;美学价值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享有崇高的地位。它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著作现在已经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就《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来看,现在主流的译本有共有7种,本文笔者就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第二十八回的翻译,管窥蠡测,略探其翻译风格。 一、译者简介及《红楼梦》英译概况 大卫?霍克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Waley)的学生,1948年至1951年曾在北京大学做过研究工作。1955年以论文《楚辞的年代及作者考》获得博士学位。曾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教授。霍克斯在进行《红楼梦》的英译翻译的时候把《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分为五卷。第一卷出版于1973年,名为“黄金时代”,共二十六回;第二卷名为“海棠社”,包括了从二十七回到五十三回;第三卷是从五十四回到八十回,名为“预兆”;标题为“泪债”的第四卷包括十八回。最后的二十二回构成了霍译本的第五卷,标题为“梦醒了”。 二、赏析霍克斯的翻译(下简称霍译本) 1、霍译本中语言的运用 在语言运用这个层面上,古今中外的译家们都提出过各自的见解,如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鲁迅先生的“兼顾两面”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以及英国学者泰特勒的三原则和美国学者奈达博士的“对等”原则。但对于文学翻译来说,仅仅忠实与通顺是不够的,其目标是全面再现原文的审美意义。这样的目标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也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霍克斯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的时候特别注重细节方面的理解和把握,在选词上能够通过使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本回的翻译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在“Meditation on the fate of the flo wers had had led her to a contemplation of her own sad and orphaned lot,…”一句中,通过运用“orphaned”,译者形象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黛玉的身世及其当时的心境。又如:在“ ‘Pshaw!’She said crossly to herself.‘I thought it was another girl,but all the time it was that cruel,hate——hateful…’”,在本句“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中的“短命”译者并没有翻译为”short-lived”或者在别的译文中出现的”wretched”,而是使用了” hateful”一词,在展示林黛玉对贾宝玉怨恨的同时又很清晰的反映出其内心世界中对于贾宝玉的爱意。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顺,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在一些人称代词的处理上,霍克斯直接的把他们翻译为被指代的名字。如:文中的“宝玉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中的“二姐姐”直接被翻译为“Feng”;“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中的“太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服饰鉴赏 【摘要】《红楼梦》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式之文化小说”,书中涉及众多历史、文化领域,而对服饰的描写更是具体、真实、生动,极具魅力。通过服饰展现出来的人物各有特点,做到了从服饰看人,从人的外表透视其内心。 【关键词】红楼梦;服饰描写;服饰文化 【前言】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从我们的祖先在懂得了遮身暖体开始披着兽皮与树叶的那天起,人们就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红楼梦》中,作者很注重对服饰的描写,把服饰的美和人物心灵的美充分结合在一起,让人从视觉上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相对了解。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也是美的一种追求,美的一种张扬,美的一种延续。看过《红楼梦》的细心的人会发现,里面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无论是十二钗,还是一个小丫环和小厮,不同性格的人,在服饰上也有鲜明的不同;而在不同场

合,其服饰也不同。作者通过对他们服饰的描写,反映了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地位及性格,极好的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虽然在作品中刻意模糊了朝代,让此书“无朝代年纪可考”,但是我们从其描述的服饰中还是可以窥其一二,从中体会其厚重而精粹的服饰文化。《红楼梦》的原著是架空了历史背景的,即是说并没有出现具体的朝代及鲜明的历史特征,这就给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当宽广的平台。87版电视剧在沈从文,邓云乡等名家的指导之下,最终确定了以宋,明两朝做为人物造型与设计的基础,同时还大胆加入了清代服饰的细节特征,如众脂粉的中衣便多采用了立领小盘扣的设计。女性角色的外衣样式是以宋时的直身褙子为主,搭配绣花曳地长裙,裙子有百褶式,围裙式,直筒式。男性角色式样多为直身长袍,注重从面料的选择运用方面表现不同人物的特征。——总结一下,可以这么说,电视剧《红楼梦》在很好的表现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服饰与人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过来,文明在不断发展,人也逐渐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当时服饰文化到了一个高度民主,也有了时代的前提。正逢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 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处处体现着管理的思想。对于管理不仅需要在表面和制度层次进行分析探讨,同样需要在更深层的文化领域进行分析。对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除了造就其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的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当我们仔细地品味名著时,再结合管理的实际,发现管理是如此简单又是如此复杂。下面就分析一下四大名著我所能总结出的管理思想。 一、《三国演义》与管理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大领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以不同的经营思路,创建了它们显赫的霸业。期中刘备是白手起家,在当今鼓励创业的时代,无疑最值得研究和推崇。东汉王朝因管理不善而破产,刘备以其刘后主的身份,将发展战略放在“人力资本”上,通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两大战略,形成了以自己为董事长,孔明为 CEO。关羽、张飞为执行经理的优秀人力资本结构,建立了他的创业团队,成立了“皇叔有限责任公司”,挂靠国有,实质是合伙私营。这个团队的能力配比组合几乎天衣无缝:刘备基本不干预管理层,CEO孔明说了算,换成曹操或孙权肯定做不到;孔明是当时最优秀的CEO,关、张等五虎将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他们的能力不存在重叠竞争,同时谁也离不开谁,在未组合在一起时,他们之间谁都成不了气候。可以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起家,互补型的创业团队是刘备成功的最根本和最主要原因。这一点,极具现代参考意义。后来刘备终于准确而迅速的抓住“赤壁之战”的危机,击败了曹操,又向孙权借的荆州,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放权充分,才尽其用,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赵云加盟,横扫千军。构造“聚-守-攻”人力资本格局,刘备是一个典型的“聚”的角色,主持战略开拓、关系打造:聚天下之才,聚天下之气,聚天下之势。孔明是一个攻守兼备的角色,作为创业团队的成员,必然要他能攻能守,实际上这样的综合型人才是很少的,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他是统帅,更多扮演一个“攻”的角色,但作为丞相,以及相对于关羽等人来说,他是一个“守”的角色:守业增值、经营管理。五虎将就是“攻”的角色:攻城夺地,创造市场业绩。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做企业家,要爱护人才;赞美和尊重是最好的奖励;吸引人才的是环境;留住人才的是施展抱负等等。 二、《西游记》与管理团队 《西游记》中的四个人物,师徒四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好员工。师徒四人,谁都有一堆缺点,但组成一个团队,却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都不在话下,因为站对了位置,每个人都能成为好员工。其中的唐僧,是个管理天才,非常适合高层的角色地位,有大唐皇室的友情赞助,让观音为他网罗精干部下,外交能力可见一斑。他让三个颇有背景的徒弟认同“西天取经”这一共同的价值观,在打造企业文化上颇有一手。最重要的是,他有无比坚定的成功信念,所以,虽然唐僧不会降妖除魔,但只有他能够管理好西行团队。他虽然深沉,有计划,注意细节,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深切地关心别人,但做事、决策速度都较慢,在快节奏的同事看来,这种速度简直无法忍受,因为当今速度制

_红楼梦_中的陌生化手法_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

《红楼梦》中的陌生化手法 ——解读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 临沂师范学院 赵 玉 [摘 要]“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产生于上世纪初,但影响却一直延展到当下的文艺批评和创作。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对“陌生化”手法在《红楼梦》中的应用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略作评述。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 元小说 互文 文学创作总是要求新颖、独特,这样作品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才能不流入媚俗的行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艺术主张。“陌生化”的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程式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够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这种文学主张,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前八十回为例,分析曹雪芹如何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应用,使《红楼梦》成为一本旷世奇书。 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者和代言人。1917年,发表论文《艺术作为手法》。在此文中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什克洛夫斯基1989:6)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越高。 《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与曹雪芹成功地运用陌生化手法是分不开的。中国小说到清朝时候已经趋向于成熟,而读者对于故事的感觉也已趋向于麻木沉睡。文学造诣极高的曹雪芹深深了解世人的阅读感受,这一点可以从贾母对戏曲中才子佳人故事的评论看出来。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作者借贾母之口对古今小说作了一个评价: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做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是他是才子就不如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仕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搭后语?”(曹雪芹1997:738)为了避免落入俗套,使见多不怪的读者恢复阅读的敏感,曹雪芹主要从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方面进行了陌生化处理。 二、叙事视角——多重式内聚焦 在《叙述话语》中,热奈特对三种聚焦模式作了划分:(1)零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更多; (2)内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只说出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其中“多重式内聚焦”是指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描述某一事件,或在叙述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3)外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人物所知的更少。多重式内聚焦对情节秩序的安排和释放时间的控制会产生层次感和节奏感(罗纲1994)。 对于故事的发生地——荣国府的描写,作者主要是通过三大人物(林黛玉,刘姥姥,薛宝琴)的视角来展开的。如果我们对这些人物的身份进行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些人物都不是贾府中的固有成员。作者通过采用几个曾经对贾府来说是陌生人的目光来观看贾府,由外而内对贾府的景致,摆设,礼仪等等进行了介绍,层次分明。不同人物眼中的荣国府是不一样的,作者借此从不同的侧面对贾府这一富贵温柔乡进行了介绍。如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使读者从一个贵族女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贾府的房舍构造,人物的妆饰衣着以及室内摆设等等。黛玉的文化修养高雅,作者借黛玉之目对于贾府中形形色色能尽显风流底蕴的物品的质地,材料以及书画题词的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于贾府祭祀礼仪,因黛玉已在贾府中住了若干年,因此作者借用一个新进贾府的人物--薛宝琴来进行刻画。如在五十三回中作者写道:“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量这宗祠……”(曹雪芹1997:724)。贾府的由盛而衰则尽情展示在刘姥姥眼中。同样初次进贾府,刘姥姥眼中的贾府与黛玉眼中的大不相同。刘姥姥作为一个没受过教育的村妇,自然看不懂那些字画题词,对于富丽堂皇的室内陈设也多半不识,因而从刘姥姥的眼中读者是看不到这些东西的。但是正因为刘姥姥,大观园的雍容雅致、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才突然被放大并凸现出来。这是任何平铺直叙都无法企及的“陌生化”效果。曹雪芹在“太虚幻境”之后即安排刘姥姥出场当非偶然。除了前面说过的“陌生化”效果,她一进大观园像个乞丐,二进像个小丑,三进却已俨然是个救世主了,这一“升迁”恰好与荣国府无可奈何的衰败相对应。于是,刘姥姥的作用便不只是细节上的距离与陌生了,她甚至可以说是与荣国府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犹如马孔多之于西方社会,固然小似芥豆、稚若孩童,却是另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其本真或虚幻较之他者当毫不逊色。 三、言语陌生化策略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通过隐喻和象征等修辞方法实现了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象的陌生化。 谈《红楼梦》的文学成就,自然不能丢下它的语言。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隐喻手法的运用。例如在第一回开头前几句中,作者便用“元小说”的笔法,揭示了整部书的隐喻性: 小说中言语陌生化策略的第一个方面是作品中人名地名隐喻手法的运用。例如在第一回开头前几句中,作者便用“元小说”的笔法,进行了自我解构与颠覆,揭示了某些姓名如甄士隐、贾雨村的隐喻性。作品中人名地名的谐音寓意比比皆是,召唤着读者去阅读、去探索、去理解、去补充,读出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到象外之象,体会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而后世读者没有辜负作者的期待,挖掘出了名字背后的寓意。如甄英莲(真应怜),娇杏(侥幸),冯渊(逢冤),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等等。这种有意制造的阅读策略,打破了读者以往对小说的程式化阅读,挑起了读者 — 142 —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解答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 粱:莫效此儿形状!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 红楼梦前80回有70多万字,后40回也有30万字,在中国是一部规模很大的书。故事写了一个很大家族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写了一个最大的家族,主要是贾家,还涉及到王家、史家、薛家。 写一个家族有什么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特点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所以中国的伦理道德有三纲五常。三纲里面有两纲都和家庭有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又是家庭内部的拓展。三纲五常是中国伦理最高的一个表述,而《红楼梦》恰好写了一个大的家族。它的意义非比寻常。大家族在明清时期是社会的基本支柱。 《红楼梦》还写了家族内外所发生的缠绵悱恻、惊心动魄的各种各样的爱情。有些爱情很单纯、很纯粹。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爱情。他们的情跟性是分开的。他也写了另外一种爱情,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那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里,薛宝钗是爱贾宝玉的,但是宝钗没有表露,她在等待最后的时刻,等待这个家族里最高的决策者都同意她跟宝玉结婚。红楼梦还写了很多畸形的爱情。比如贾珍和秦可卿的爱情。儿媳妇死了,他的公公哭得如同泪人一样,这个是很失态。但是里面也有非常的真诚的感情。别人问,秦可卿丧事怎么办,贾珍说要倾其所有。 红楼梦这部书写的是女性的悲剧。作者的同情似乎站在女性一边。如果我们用现代解释学的观点分析,作者可能采取的是女性的视角。他似乎对男性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对已婚男性。对于女性的同情作者也是有分别,对待未婚的女子,作者就特别有好感。所以他说“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泥做的就很污浊,水做的就很清洁。结了婚的人在作者的眼中就不如以前的那么清纯了。 《红楼梦》的文笔非常好,任意打开一页看,你都觉得好看。这样的书就是好书。红楼梦写得好,有时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9回贾母带着全家人去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端了一盘礼物,让宝玉挑选。在挑的时候,贾母发现了盘中的一个金麒麟,顺手就把麒麟给拿来了。她说这个好像家里哪个女孩子戴过的。贾母对女孩子戴什么饰物很关心。薛宝钗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略小一些。薛宝钗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不仅关注史湘云有一个,而且连大小她都比较过。这时候宝玉说话了,他说史湘云就在家里住着,但是自己却没有发现。这点很有意思,因为贾宝玉一点也不关注别人戴什么饰物,可见他也没有把饰物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然后探春说宝姐姐有心,无论什么她都记得。后来林黛玉说,她在别的事物上都有限,唯在戴什么饰物上倒记得清楚。你看贾母拿了一个金麒麟,一人一句话,把每个人的性格都连在一起了。而且把红楼梦的整个情节都联系在一起了,对于一部小说的描写不得不佩服,所以我说这一个情节就是一场人物的心理战。 1、红楼梦的文化传统 《红楼梦》这部书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偶然,它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远的说直到清朝中叶为止,四千年的文化传统都可以看做《红楼梦》的背景。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非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它所渗透文化的因子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总汇。古典文学艺术和技艺的各种形式《红楼梦》里面都有。 同样,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所以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著作都为读者广泛接受,唯有红楼梦则需要知识层次更高一点的人来读,它是一部文化典范。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18世纪中叶那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生活,书里写到吟诗、作赋、行酒令、猜谜、喝茶、绘画、下棋、弹琴、说书、看戏、宴饮,基本上都是文化活动。本来像很多都是物质享受的东西,在红楼梦里已经升华到一种艺术层面,变异成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第38回写薛宝钗协助史湘云做东,请贾母吃螃蟹。这一活动和游园赏花、作诗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艺术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第40回写贾母和史湘云还席,吃的东西倒是没有具体写,而是把几个人的座位排序,碟子的花色,碟子的摆放,碟子的传递方式写得一清二楚。作者有意在写大家族里面宴饮时的文化层面。第71回贾母八旬寿宴,荣宁两府齐开宴会。宁府请的是官客,荣府请的是常客。这个宴会也是重点凸显排场和礼仪。曹雪芹一方面把艺术生活化了,也把生活艺术化了。 文化是个大概念,不仅阅读学习书本知识是文化,言谈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仪表、服饰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风貌。红楼梦里面的有些人没有文化,可是很懂得礼仪,原因就是他们很懂得“敬”。在贾宝玉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一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