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研究_陆前进

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研究_陆前进

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研究_陆前进
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研究_陆前进

=专稿>

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研究

陆前进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指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变化。进一步地,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流动性管理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分析了央行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最后本文指出后危机时代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将是相机抉择的,需要在多种因素之间平衡。

关键词: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相机抉择

一、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其影响当时主要仅限于美国内部。2008年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并迅速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主要表现在外需迅速下降,外贸形势日益严峻,股市、房地产开始下滑,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迅速转向保增长。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先前的持续小幅升值转向保持基本稳定;2008年9月以后央行四次有区别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表1)。同时央行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如2008年7月份我国就开始停发3年期央票,随后6个月期央票替代品种也只发行了两个月,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三十条0明确指出,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降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此外,在2008年9月16日到12月23日约100天左右的时间内,我国央行连续5次降息(见表2),大约平均每20天降息一次;同时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表1法定准备金率调整

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

2008年1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5.0014.50-0.5 (中小金融机构)14.0013.50-0.5

2008年12月0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15.00-1 (中小金融机构)16.0014.00-2

2008年10月15日16.5016.00-0.5

2008年09月25日17.5016.50-1

数据来源:w ww.pbc.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14659.html,

表2人民币利率调整幅度

调整时间一年期存款利率调整幅度一年期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 2008.09.16-------7.20-0.03 2008.10.09 3.87-0.06 6.93-0.27 2008.10.30 3.60-0.27 6.66-0.27 2008.11.27 2.52-1.08 5.58-1.08 2008.12.23 2.25-0.27 5.31-0.27

数据来源:w ww.pbc.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14659.html,

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2009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68%,增幅比2008年末高9.86个百分点;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约是2008年的2倍。在宽松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呈V型反弹(见图1),应该说货币政策的及时转向,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图1中国经济的增长率

二、后危机时代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但微调力度加大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促进信贷均衡投放。但是2010年1月份第1周,银行贷款增长就达6000亿元左右,立即引起了央行的警觉,央行希望今年银行信贷的投放将更加适度、均衡,不要出现像去年一季度信贷井喷的情况。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人们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因此央行2010年1月份加大了公开市场的回笼力度,1月12日央行还分别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回收流动性,控制信贷的过度投放。

在我国,外汇占款增加和公开市场业务释放的资金一直是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来源,是货币扩张的基础,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变动来控制货币扩张。为了保持货币适度宽松:一是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调节资金投放;二是采取正回购操作,央票发行和正回购是央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操作工具。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公开市场业务的力度来调节市场流动性投放和基础货币,实行/货币适度宽松0的政策。

货币和信贷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货币投放是银行信贷投放的基础和保证,信贷投放是货币投放的体现和反映。我国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足。央行要保持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货币和信贷投放不能够急刹车,2010年新增贷款目标约为7.5万亿元左右,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是与正常年份相比,这一数字仍然较高。由于先前4万亿投资上马的一些项目仍然需要后续资金, 2010年新项目也需要资金支持(尽管政府严格控制新项目上马),货币和信贷投放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但是持续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也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如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价格泡沫可能产生、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可能引发银行不良贷款等问题,这些可能都是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非常时期,货币和信贷超经济发行,拉动总需求,阻止经济急剧下滑,但是一旦刺激政策把经济拉起来,/保增长0目标实现,必须要调整信贷投放节奏,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因此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实际上,均衡信贷投放有两层含义:一是保持银行放款适度,对经济增长提供必要支持,又要加强防范通货膨胀预期;二是要防范信贷风险,当然信贷风险防范不只是控制信贷投放的数量,重要的在于优化信贷投放结构,通过信贷投放的优化来控制信贷风险,如严格控制对/两高0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等的贷款。因此笔者认为信贷均衡投放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相结合,/货币适度宽松、信贷均衡投放0是2010年货币政策的主旋律。

货币的松紧主要是由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来操作控制的,央行是一个资金水库,通过闸门的开启和关闭,向银行体系注入或回笼资金。而信贷的投放数量和方向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来完成的,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投放的闸门,是信贷投放的主体,因此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均衡,控制信贷投放的节奏、重点和力度,

增强商业银行信贷均衡投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顺应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信贷投放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积极配合,央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实现/货币适度宽松、信贷均衡投放0的有效组合。我国央行主要通过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有效搭配来调控货币和信贷。

三、央行对数量型工具的控制

公开市场业务是数量型工具的主要操作手段,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等)的方法,调控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及利率的活动。国际上较为常见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是国债,而我国目前主要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则是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央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1998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我国央行日常货币调控的主要手段,国债是当时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对象。2002年底,国债规模已无法满足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央银行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之后几年中,央票逐步发展成为公开市场上的主要操作工具。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具体可细分为央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回购与逆回购交易及在一级市场上发售中央银行票据及国债的行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在于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地、经常性、连续性地进行操作,亦可作为货币政策微调手段,政策弹性较强。实际上,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影响经济,成为/量、价0调整的信号。

首先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控制资金投放的节奏。央行通过发行央票和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基础货币减少;央票和正回购到期,释放资金,基础货币会增加。如2010年1月份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回笼和投放,控制市场流动性的变动。2010年1月份央行实现资金净回笼650亿元;由于春节因素,2月份实现资金净投放5220亿元;3月份实现净回笼7350亿元,因此1季度央行共实现资金净回笼2780亿元。

表3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单位:亿元时间央票到期量正回购到期量央票发行量正回购操作量净回笼或净投放2010/1/4-1/10---4007201,050-1370

1/11-1/175301,5507002,400-1020

1/18-1/249001,0001,140480+280

1/25-1/311,400660600----+1460

2/1-2/71,1101,550520----+2140

2/8-2/149802,500540----+2940

2/15-2/21550200----------+750

2/22-2/284603001,070300-610

3/1-3/71,1003001,500490-590

3/8-3/142,4103002,2001,330-820

3/15-3/211,7002002,4001,630-2,130 3/22-3/281,150-----2,380950-2,180

3/29-4/45001001250980-1630

4/5-4/111,00080015001400-1100

4/12-4/181,0501,23011301290-140

4/19-4/251,05093015301100-650

4/26-4/30550300950550-650

5/3-5/94208001440)))-220

5/10-5/161,560600340300+1520

5/17-5/232007501460)))-510

数据来源:http://cn.r eut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14659.html,

其次是调整利率水平,引导市场预期。如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在连续持平近5个月之后,1月7日终于再度上行,当日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较之前的1.3280%上行1.3684%,上行幅度4.04个基点;此外,当日91天期正回购利率也较之前上行3个基点。在1月12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继上周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上行之后,1期央票发行利率此次也出现上行,幅度约为8个基点;在14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当日发行3月期央票利率前一期持平,当日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也与上周持平。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上调一年期央票利率,利率从一周前的1.8434%上调为1.9264%,上调幅度为8.3个基点;1月21日,已停滞一周的三个月央票发行利率水平再度上涨近4个基点,至1.4%。央行1月26日维持一年期央票收益率不变;1月28日3个月的央票发行利率也再次持平。2010年2、3、4月份货币市场1年期、3月期央票利率继续保持基本稳定。4月份3年期央票重启,加大了回笼资金的力度,由于市场流动性充足,3年期央票利率持续下行(见表4)。同时2010年5月20日3月期央票利率开始上升,这次上升并不意味着资金面紧张,而是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配置收益较低的3月期央票品种不感兴趣,导致对3月期央票需求下降,发行利率相应上升。货币市场利率往往是存贷款利率调整的先行信号,央行通过对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调整和控制,引导市场对利率变动的预期。

表4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利率单位:亿元

时间一年期央票利率3个月央票利率

(%)

3年期央票

91天正回购利率

(%)

28天正

回购利率(%)

2010/1/4-

1/10

1.7605(1月5日) 1.3684(1月7日)))) 1.36(1月7日) 1.18(1月5日) 1/11-1/17 1.8434(1月12日) 1.3684(1月14日)))) 1.36(1月14日) 1.18(1月12日) 1/18-1/24 1.9264(1月19日) 1.4088(1月21日)))) 1.41-----

1/25-1/31 1.9264(1月26日) 1.4088(1月28日))))----------

2/1-2/7 1.9264(2月2日) 1.4088(2月4日))))----------

2/8-2/14 1.9264(2月9日) 1.4088(2月11日))))------------

2/15-2/21)))))))))))))))

2/22-2/28 1.9264(2月23日) 1.4088(2月25日)))) 1.41(2月25日)-----

3/1-3/7 1.9264(3月2日) 1.4088(3月4日)))) 1.41(3月4日)------3/8-3/14 1.9264(3月9日) 1.4088(3月11日)))) 1.41(3月11日) 1.18(3月9日) 3/15-3/21 1.9264(3月16日) 1.4088(3月18日)))) 1.41(3月18日) 1.18(3月16日) 3/22-3/28 1.9264(3月23日) 1.4088(3月25日)))) 1.41(3月25日) 1.18(3月23日) 3/29-4/4 1.9264(3月30日) 1.4088(4月1日)))) 1.41(4月1日) 1.18(3月30日)

4/5-4/11 1.9264(4月6日) 1.4088(4月8日)2.75(4月6

日)

1.41(4月8日) 1.18(4月6日)

4/12-4/18 1.9264(4月13日) 1.4088(4月15日)))) 1.41(4月15日) 1.18(4月13日)

4/19-4/25 1.9264(4月20日) 1.4088(4月22日)2.74(4月

22日)

1.41(4月22日) 1.18(4月20日)

4/26-4/30 1.9264(4月27日) 1.4088(4月29日))))))) 1.18(4月27日)

2010/5/3-

5/91.9264(5月4日) 1.4088(5月6日)

2.72(5月6

日)

))))))

5/10-5/16 1.9264(5月11日) 1.4088(5月13日)))) 1.41(5月13日))))

5/17-5/23 1.9264(5月18日) 1.4492(5月20日)2.7(5月20

日)

1.41(5月20日))))

数据来源:w ww w.chinamoney.c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14659.html,;/)))0表示没有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再次是控制资金投放和回笼的时间期限长短。目前我国央行周二的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发行1年期的央票和进行28天的正回购操作;周四主要是发行3个月的央票和进行91天的正回购操作,以及3年期的央票发行,央行通过不同期限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可以调控不同期限资金的投放和回笼。如1月26日1年期央票和1月28日3月期央票发行量大幅度下降;紧接着1月19日、1月26日和1月28日央行还分别暂停了相应的正回购操作(见表4),央行通过对不同期限资金的对冲和释放,能够调节流动性到期的数量和节奏,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和均衡。

最后是公开市场业务还可以调整利率结构。央行不仅可以调控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还可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的结构。央行通过对不同期限的债券买卖和正回购操作,可以调控不同期限金融工具的价格。如果央行加大对长期债券的购买和正回购操作,会导致长期债券的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如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美国降低基准利率,刺激经济,但是美国长期债券利率一直较高,为了降低长期债券的利率,美联储向长期债券大量注资,购买长期债券,长期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恢复。我国央行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操作,控制不同期限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

此外,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还是搭配使用,如中央银行通过准备金率变动改变货币供应量,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配合来达到实现货币供应量目标。如2010年1月央行除了在公开市场加大回笼力度外,还在1月12日央行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回收流动性,控制信贷的过度投放,那些信贷投放过猛的银行还被额外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提高0.5的法定准备金率,预期大约冻结2500-3000亿元的资金。此后,2010年2月12日和5月2日央行还两次分别上调法定准备金0.5个百分点。实际上,准备金率的改变有两种效果,一是收缩效应;二是预期效应。准备金率上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下降,央行的信贷能力下降,有利于控制货币信贷的扩张;另外准备金率的上升,市场对央行紧缩预期加强,影响投资者对政策前景的预期和投资决策。这两种效应对市场影响较大,因此两种工具的搭配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2010年数量型工具仍然是主要的调控手段。

四、价格型工具的调控

汇率和利率是央行重要的价格型工具,市场非常关注汇率和利率的调整变化。笔者认为由于今年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关于利率和汇率的调整央行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一是央行需要在多种因素之间权衡,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有积极的作用,也有不利的作用,需要恰当的平衡,以取得最优的调控效果。

目前关于汇率和利率的调整市场一直存在分歧,甚至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央行和商务部都存在不同。为什么?因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并不是单一的,对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市场影响不同。一方面,人民币是否重启升值要取决于贸易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外汇储备变动情况,如果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继续保持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冲销干预压力将继续上升。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和加息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也进一步上升,流入国内的短期资本有所增加,这样外汇供给将不断增加,央行冲销干预的压力将加大。

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还要依赖于外需的恢复情况,短期内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依然疲弱,外需恢复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国外贸形势仍然会面临严峻挑战。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了35%,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认为中国外贸恢复到2008年水平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此外,奥巴马2010年3月11日在一份为进出口银行年会准备的讲稿中继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0机制过渡,意味着美国将继续施压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加。还有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欧元和英镑对美元不断贬值,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则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的升值幅度就更大了,对欧洲的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困境,这也是商务部所担心的。基于以上原因,央行和商务部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分歧也就不足为怪了。

关于利率,首先是货币信贷大幅度上升,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央行加息有利于遏制货币信贷扩张和价格水平的上升。但提高利率,企业的借贷成本上升,可能会遏制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势头,影响投资者预期,这是决策层所担心的。如1月份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和央票发行利率,市场预期央行随后会提高存贷款利率,将收紧货币政策,股市持续下滑。此外,央行对利率的控制也要受限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在人

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或有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提高利率,将会导致投机资本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将进一步上升;同时外汇占款上升,流动性增加,利率上调的压力也进一步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利率上调存在相互强化的机制,货币政策往往会陷入调整的困境。

二是由于经济形势面临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央行往往需要连续观察多个月的数据才能做出决定,要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确定经济形势的变化是短期的,还是趋势性的。如果只是短期形势的改善,仍然要保持价格型工具的稳定,实际上西方国家政策工具的退出就是如此,即观察经济形势改善是持续性的还是由于短期刺激政策的效果,以确定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是否退出。我国2009年第4季度外贸形势开始好转,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外贸形势继续改善,但贸易盈余有所下降。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17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一季度我国外贸顺差为144.9亿美元,减少近八成,3月份首次出现逆差,为72.4亿美元。4月份贸易顺差为16.8亿美元,同比下降87%,短期内随着贸易盈余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有所降低。此外,1)4月份我国CP I分别为1.5%、2.7%、2.4%和2.8%,PP I分别为4.3%、5.4%、5. 2%和6.8%,物价指数均在3%以下,减缓了升息预期;同时1)4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分别为1.39万亿元、7001亿元、5107亿元和7740亿元,新增贷款增幅得到控制,数量型工具调控效果明显,缓解了升息预期。除了受内部因素影响外,汇率和利率调整还受外部因素影响,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固,主要国家在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上仍然心存犹豫,主要是数量型工具逐步缓慢退出,而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如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欧元区、英国、日本也都维持利率不变。此外,/欧盟五国PIIGS0主权债务问题也影响人们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预期,并且主权债务还有蔓延之势,甚至是美国和日本的债务问题也是不容乐观的,这将拖累世界经济的复苏。由于外部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不确定性,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我国央行对价格型工具使用一直持审慎态度,目前使用的主要是数量型工具,即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冲销基础货币的增加,控制货币和信贷的投放。央行调整汇率和利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见下表。

表5央行调整汇率和利率的有利和不利的分析

有利不利

央行调控汇率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人民币升

值有利于缓解升值压力,降低

央行冲销干预的压力

在外需下降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形势

恶化;导致/热钱0流入增加

央行调控利率有利于控制信贷扩张和通货膨

胀,以及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全球经济仍然

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利率可能导致经济复

苏缓慢

五、结论

后危机时代充满变数,国际经济恢复缓慢,主权债务风险蔓延,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高;国内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面临严重挑战。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5政府工作报告6中也强调指出/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0。笔者认为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央行将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数量型工具是主要调控手段,价格型工具的调控需要审慎权衡。实际上,价格型工具对市场预期和经济影响大,汇率和利率是否使用需要综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权衡价格型工具调整的利弊,确定调整的幅度和时机。如果外贸盈余和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外汇占款上升较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人民币可能会增加弹性;如果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快,货币信贷调控压力大,央行可能会加息。但是如果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主要国家维持低利率,外需复苏基础仍然不牢固,将制约汇率和利率调整工具的使用。因此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此外,汇率和利率调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央行对利率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必然要受到汇率变动的制约,央行需要把握好汇率和利率调控的时机、幅度和力度,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健康运行。(下转第40页)

内部控制因素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五家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薪酬因素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反比关系,但是薪酬水平过高,薪酬激励过度可能引发银行从业人员风险偏好水平的偏离,从而加大银行操作风险。另外,员工素质因素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之间的反比关系比较明显。度量内部控制因素的业务管理费用数据各银行之间存在会计计算的差异导致该指标的可比性降低,但是也可部分的反映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对于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水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sel Co 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 ision.T he2002L oss D ata Collection Ex ercise fo r O perat ional Risk:

Summary of the Data Colleted[Z].BIS,2003.

[2]Basel Co mmittee on Banking Super visio n.T he2002L o ss Data Collectio n Ex ercise for Operational Risk:

Summary of the Data Collected,2003.

[3]BCBS.T he N ew Basel Ca pit al A cco rd.[2004-07].

[4]樊欣,杨晓光.操作风险度量:国内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4(5).

[5]樊欣,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状况[J].管理工程,2003(11).

[6]卡罗尔#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在中国的证据[M].北京:三联书店,2004.

[8]梁缤尹.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内部模型选择及实施[J].求索,2005.1.

[9]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0]王晓春.激励缺失与内部人道德风险[J].金融研究,2005(11).

[11]阎庆民,蔡红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评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6(6).

[12]叶蓓.操作风险及管理:风险管理新框架[J],经济论坛,2005(24).

[13]叶永刚,顾京圃.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4]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5]张学陶,童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实证分析与风险资本计量[J].财经论坛与实践,2006(3).

[16]钟伟.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的损失分布法框架[J].上海金融,2004(7).

(上接第9页)

总之,笔者认为2010中国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实施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又要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价格过度上涨,以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地增长。

参考文献:

[1]陆前进等著:5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内外均衡控制研究)))基于流动性过剩影响机制的分析6,立信会

计出版社,2008年;

[2]陆前进:/最优调控之策取决于审慎权衡0,5证券时报6,2010年3月16日。

[3]任晓:/央行:促进全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实现0,5中国证券报6,2010年4月1日。

次贷危机根源及对中国的影响课后练习题

次贷危机根源及对中国的影响课后练习 判断题:1、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提高利率。正确答案:B 2、中国应提防房地产市场的危机。正确答案:A 3、IndyMAC银行倒闭标志着次贷危机蔓延到了美国房贷优质贷款市场。正确答案:B 4、次贷危机与传统的金融危机发生机制及传导模式完全不同。正确答案:A 5、金融创新提高金融资产的替代性,可以增加流动性。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促使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的降息阶段是()。正确答案:A A、2001.1-2003.6 B、2003.6-2004.6 C、2004.6-2006.6 D、2006.6-2007.6 2、次贷危机是指爆发在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中()的危机。正确答案:C A、优质贷款市场 B、Alt-A贷款市场 C、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D、整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3、次贷危机爆发的标志是()。正确答案:B A、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倒闭。 B、2007年8月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破产。 C、2008年3月贝尔斯登濒临倒闭。 D、2008年7月美国IndyMAC银行倒闭。 4、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D A、直接影响很大,但间接影响很小; B、直接影响很大,间接影响很大; C、直接影响不小,间接影响不大; D、直接影响不大,间接影响不小。 多选题: 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正确答案:BD 1、 A、美国攻打伊拉克; B、美国提高利率水平; C、“911”恐怖袭击引发的恐慌; D、房地产价格下降。 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包括:正确答案:ABC 2、 A、世界储备货币超额发行; B、全球低利率政策; C、金融创新不断发展; D、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措施包括: 正确答案:ABCD 3、 A、注入流动性; B、降低联邦基金利率; C、下调再贴现率;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2014电大货币银行学作业5(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 观调控) 课程时间教学环节:社会调查 【实践教学目的】 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使学生对金融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教学内容】 货币银行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担负着向学生开启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大门和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的任务。 实践教学大题目安排为三个 1、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2、关于我国金融监管 3、关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 近三年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媒体上的讨论也很多。在课堂上,有些老师说人民币照着这势头升值,终有一日能替代美元的地位,也有些说这时候人民币是不好的做法。 昨天在《经济郎眼》看到这样的报告:“近期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而逆转。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约30%,但自去年第四季度起,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持续扩散,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明显,0.88%的贬值幅度创下了自1994年以来最大值,有媒体认为这基本宣告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时代的结束。”中,我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波动挺大的。 由此可看我国的货币汇率变动波动幅度大且持续的。因此,我想要探讨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情况,了解我国货币政策下的汇率变动情况。 (二)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各国经济生活的现实表明,国际货币交换作为国际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仍然受着价值规律的支配。谁违背这个规律,谁就必然要付出代价。由于汇率作为一种特殊的价格,不但影响个别的经济活动,而且还会影响一国所有的对外交易,因此,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曹龙骐《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货币政策控制

第11章货币政策调控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货币政策?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①货币政策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③货币政策目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由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因而货币政策的三要素之间存在一种逆向制约关系。 2.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诸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 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 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 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经济发展快时,总是伴随着物价较大幅度的上涨,而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国家政策和货币管理当局只能在可接受的物价上涨率内发展经济,在不妨碍经济最低增长需要的前提下稳定币值。 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目录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1、金融市场 2、金融机构 3、企业居民户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2007年以来全面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动荡,中国金融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及时消除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防范金融风险,对促进中国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揭示了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业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发展;金融市场 一、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的运行模式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那些信用等级偏低、未能达到一定标准的客户向抵押贷款机构申请的一种贷款,主要面向低收入、少数族群、受教育水平低、金融知识匮乏的家庭和个人发放。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不是银行的专利,一大批专门的信贷公司都在从事房贷业务,多数信贷公司的资金来源是把公司持有的债权(通过证券化)卖出去,转换成现金,满足其流动性,才能让贷款业务继续滚动发展。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模式具有很长的金融链条,其具体运作模式为: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在和客户履行贷款协议并获得客户债权后,往往会将此类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做成资产抵押债权,形成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次级债(ABS)。然后,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那些信用级别较高的次级债券(如A级)部分或全部卖给投资银行以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并为更多客户提供贷款。投资银行在接手那些A级的次级债后,再次对其进行证券化,做成有担保的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其中级别较高的CDO(如A++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容易得到包括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青睐。而对冲基金则偏好那些级别较低而收益较高的CDO,因此,投资银行进一步将这类担保债务凭证(CDO)卖给对冲基金公司。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率,对冲基金还可能使用杠杆工具,在CDO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CDOs2,CDOs3……,以进行更广泛的对冲交易。这样,就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资金链条和运作流程。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对银行业的影响 总体上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影响明显。目前涉及美国次贷相关产品投资的国内银行只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3家银行。根据2007年年报数据显示,这三家银行持有的美国次贷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分别为49.90亿美元、12.26亿美元、10.62亿美元,占其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0.61%、0.10%和0.115%,占其总股本的比例分别为14.36%、2.68%和3.2%,都不算高。以持有美国次级债最多的中国银行为例,中行持有的全部次级债折合人民币大约有364.54亿元,占集团证券总投资的2.13%,2007年的税后利润为560.29亿元人民币,即使中行持有的次级债全部受损,也不会导致其业绩出现亏损。由于国内银行业投资美国次级债的总量有限,且都没有使用杠杆,因而目前的

中国货币政策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饿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调控利率和控制货币总量追求货币均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4、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5、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中央银行难以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货币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导性金融变量。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并不直接处于中央银行控制之下,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选择某些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影响并在短期内度量的金融指标作为实现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控制和调节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因此,中间性指标就成了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择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自1984年到1995年,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在把银行信货作为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的情况下,货币总量控制与信贷投向分配都由计划安排,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协调。但是改革开入以后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政策的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1953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随着市场化金融运行体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渐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应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对其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金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中国重演次贷危机机率越来越大

中国重演次贷危机机率越来越大 副标题:房价波动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 新闻来源:星岛环球网点击数:52 更新时间:2008-2-26 9:23:13 上海银监局在近日发布的《2007年度上海市房地产信贷运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对此,有市场人士对此表示悲观,认为中国重演美国次贷危机的机率越来越大。》》延伸阅读:中国银行业坏帐甚于次贷 分析指出,房价的波动影响到了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安全,显示了房地产信贷占银行贷款比重的巨大,如果楼市崩盘,银行也跑不掉,加上此前有消息称中国银行业的坏帐越来越多,预示了中国上演次贷危机的机率越来越大。 据《华夏时报》报道,统计显示,2007年,中资商业银行增量贷款中有%投向了房地产业,至12月末,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如果加上大量以房产作为抵押的其他贷款,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已影响到银行一半左右的信贷资产安全。 银行风险加大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称,房价之所以会给银行的信贷安全带来如此大影响,主要是与抵押资产的现值有关。现在银行主要在做的“按揭”,其实是一种住房抵押。一旦还款人出现问题,银行需要处置其住房资产时,如果房产价格偏低,那么银行能够变现的资产额就会很低。除了房价带来的风险,上海银监局还指出,在2007年央行连续加息之后,借款人贷款还款压力明显加大,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仍维持在20亿元左右。 下滑的房价,上涨的利率,听起来并不陌生。连续激增的月供额曾经让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者不堪重负,无力还贷,而停滞不前的房价让无法收回贷款的金融机构发现,作为抵押的资产价值已远远小于已放出的款额,一个个华丽的泡沫开始迅速破灭,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引发了美国经济的轰然倒塌。而如今,这两只信号灯也开始在中国闪烁。 面对居高不下的CPI数据,央行又一次陷入“加不加息”的两难境地;而万科此次引领的楼市降价风潮所造成的房价波动,对银行业的房地产信贷质量所造成的影响尚不可知。一位交行总行信贷部的高管称,如果只是小范围的价格波动,应该还不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当前房价处于虚高位,楼市有价无量,加上万科这次对房价做出的适当修正,很有可能使房价出现10%-20%的合理回调。但是出现深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再加上央行以往加息时对银行房贷的保护态度,因此银行不会出现大面积损失。 信贷资源向房地产业聚集 从1月到现在,房地产信贷的增量比重已达多少,是否会让房价的波动影响到银行更大规模的信贷安全,交行、浦发均表示目前不便透露。然而,银行信贷总量猛增已经是很明显的事实,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表示,这一方面是去年年底积压下的贷款,银行集中在年初放出;另一方面银行出于利益考虑,更愿意在一季度把贷款放出去。 根据《报告》中透露的去年数据来看,一至四季度房地产贷款增量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其中三季度贷款增量出现的明显“井喷”现象,推动贷款余额于9月一举突破5000亿元关口,这是自2005年6月突破4000亿元以来,登上的一个新台阶。 上海银监局表示,要关注信贷资源向房地产业聚集的趋势,银行也要重视潜在的系统性信用风险。 奚君羊认为,控制房地产信贷方面的风险,银行应该保持一个适度的按揭比率,对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要仔细核查,此外,还应该对房产价格的波动,做好思想上的准备。特别是在房价偏高、出现泡沫的时候,银行放贷更要谨慎,要对有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回落保持警惕。

(2020年编辑)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

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4、国际收支平衡所谓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而言,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一般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的。因此,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贯彻和目标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方式转向间接调控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五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①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②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经济增长: 5、国际收支平衡: 6、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7、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 8、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9、货币政策效应: 10、货币政策时滞: 二、单项选择题。 1、因具备调控力度大、效果好、灵活性大等优点,而成为各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最常用的手段是(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把( )作为其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A、稳定物价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均衡 3、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消除了(),社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A、摩擦性失业 B、自愿失业 C、非自愿失业 D、结构性失业 4、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是指中介目标具备()。 A、相容性 B、可控性 C、相关性 D、准确性 5、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的()。 A、可贷资金量减少 B、可贷资金量增加 C、可贷资金量不受影响 D、可贷资金量不确定 6、凯恩斯学派主张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法定准备金 D、超额准备金 7、货币学派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超额准备金 8、目前,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 )。 A、信贷规模 B、现金发行量 C、货币供应量 D、信用总量 9、下列不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主要冲突的是()。 A、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B、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 C、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D、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次贷”形成的背景、表现和原因、损失及影响,以及一些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干预和效果评价等问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次贷危机中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次贷的证券化分布以及证券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发展中最担心的不确定性通过次贷危机集中体现出来。也正是由于上述不确定性造成了次贷损失的难以计量和对市场的巨大冲击。既然如此,那么次贷危机会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哪些有用的启示呢?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

小度写范文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模板

2017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2017中国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中国货币政策,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7中国货币政策如下 一、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 (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 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2.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 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 5.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 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1. 各商业银行(不含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旬第五日至下旬第四日每日营业终了时,各行按统一法人存入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与上旬末该行全行一般存款余额之比,不低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1)论文

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1)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效性货币政策理论概述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主要的货币政策理论有以下四种:古典学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经济景气无能为力,即“货币中性论”。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同时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随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货币学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面对无法解释通货膨胀的凯恩斯学派,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现代货币学派的形式卷土重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合理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首的合理预期学派给了凯恩斯学派最后一击,提出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影响。综观以上各学派的观点,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而在实践中,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1、什么是转轨时期? 转轨,名副其实,它原本的意思是:火车在变换方向时变换轨道的这一种行为,现在多指的是一个个体或者整体在发展壮大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做出的大型的战略层面上的目标调整与重订。 转轨时期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转轨时期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一个企业的成功转型,就是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自己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大范围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往往这个时期,企业或者国家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危机:如果把握的好,那么在改革调整之后,这个整体必将发展地越来越好、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要是没有驾驭好这一次转轨,那么,不仅是对原有成果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更葬送了企业或者国家的前提。由此可见转轨时期的重要性,以及把握转轨时期的决定性。 2、中国的经济转轨时期有哪些? 从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的“飞钱”;再逐步地发展到陆地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然后到山西庄的票号、宁绍帮的钱庄;再到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接着就是19世纪末期著名的猎杀胡雪岩行动(标志着以左宗棠为后台的主张海防、陆防的政府与以怡和洋行为首的洋人的金融战争正式打响);再到中国近代各种耻辱条款的签订;随后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在长征期间创新出来的“红军票”帮助中共走过了建立初期的种种困难;在这期间有国民革命、北伐军、1920年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931年中美第一次汇率战争;之后再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两次转轨分别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和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经济的确好了很多,就暂且不提这个,我们将更大的注意力放在改革开放这次上: 从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1年是财政政策紧,而货币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现为两大政策“双松”配合;1985年则是两大政策“双紧”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现为两大政策的“双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使得货币政策开始考虑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问题,而且也引发了未来两大政策配合的新层面。 1997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从对资源约束逐渐过渡到了需求约束的局面,同时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面临到了周期性的低谷。面对这样的情境,1997年以后,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迅速的转变为“双松”配合的政策。并且在随后的1998年初也宣布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在加入WTO之后,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形势再次面临了变化,同时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其主要内容还有适当回收流动性,并且最终确定了“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近年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伴随着提高利率,这些措施都是在紧缩银根,进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功效。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成为进入200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观调控思路,确定为了“从紧货币政策”与“稳健财政政策的协调”。 由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进入转轨时期以来,货币政策由弱到强。改革开放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