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经济史模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经济史模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经济史模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经济史模块)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汉代:出现二牛牵引的耦犁。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唐代:出现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耕作技术

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

②播种工具:西汉耧车。

③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地区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2)水利工程与灌溉

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营方式: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3)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土地所有制形式: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部分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①概况: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②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长期占主导地位。

2.民间手工业

①发展过程

②分类

二、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

2.

3.制瓷业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

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

3.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受农业发展的制约。

4.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部分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

二、“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等。

②表现: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①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进行管理。

③宋元: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④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第四部分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的井田制

①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交易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缴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问题

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

(1)首倡: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2)目的:维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含义:政府重视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

(4)影响

①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巩固封建统治。

②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的“海禁”

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禁止人民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

③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

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清朝的“闭关锁国”

①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例题解析】

1.(2019·全国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

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 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3.(2020·浙江卷)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

4.(2018·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反思总结】

【随堂检测】【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