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4)

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4)

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4)
中图版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单元测试 (4)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右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错误;③过程指的是生产者固定CO2,B 错误;增大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CO2的量,C错误;可通过植树造林,增强过程③而减少大气中 CO2;开发新能源,可有效地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是消费者,食草动物是第三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动物大多数是消费者也有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是第二营养级,故A错误。细菌也有生产者,如化能合成细菌,故B错误。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故C正确。分解者也有动物,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列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并且逐级递减

D.鱼类和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不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鱼类和哺乳动物体内也存在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狼能根据兔留下的气味捕食兔。

4.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2001年首次在我国天津、河北发现黄

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基因多样性增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黄顶菊对我国天津、河北等地来说属于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环境,对本地物种的生存有威胁,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外来物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列知识的要点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5.自然界中,有些新植物或动物物种的出现会打破原来固有的生态循环系统,有时甚至给当地环境带来压力和灾难,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种有能和鳄鱼搏斗的缅甸蟒蛇、疯狂繁殖的亚洲鲤鱼、数量惊人的八哥等。下列关于生物入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入侵会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B. 生物入侵会使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变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 生物入侵会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间的制约关系,破坏生态系统的稳态

D. 适当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生态学原理,引入外来物种适当,可建立新的食物链,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的生态平衡更加稳定,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但如果发生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如引入我国的水葫芦、食人鱼等),则首先会减少当地的物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破坏食物链的方式造成其他物种消失或者是濒危);其次是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起土壤元素的改变或者是减少,从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更新换代或破坏)。

6.某研究机构研究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实验结果见下图。其中P表示磷;N 表示氮;COD表示化学需氧量(代表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氧气消耗量)。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A.人工湿地可将生活污水完全净化

B.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N去除效果好于P

C.8~11月份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N和P的减少都是同步的

D.从12月份COD的曲线变化分析,浮游动物的取作用对污水有一定净化作用

【答案】B

【解析】

7.某中学生物科技小组对校园生物园内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一组数据:(株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种群密度为7株/ M2

B. 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C. 用这种方法求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密度应完全相同

D. 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一共有8个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4+6+12+5+3+10+9+7)÷8=7株/ M2,A正确;该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错误;样方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比较接近于真实值,C错误;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该比较接近,D 错误。

8.在下列野生生物资源利用中,属于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A.黄连、蝉蜕等的药用B.旅游资源

C.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D.种群的基因库的使用

【答案】 C

【解析】间接使用价值: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有其生存功能,即间接使用的价值。题目中只有C符合,而其他几个选项指的是直接使用价值。

9.根据鱼类资源增长的“S”型曲线,为能达到最大捕鱼量同时又不破坏鱼类资源,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 种群数量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处于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不断增加,A错误、B正确;种群数量在K值时最大,C错误;K值是某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要求考生识记“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理解和掌握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的原因。

10.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Ⅰ、Ⅱ、Ⅲ分别表示遗传(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图Ⅰ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图Ⅱ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生存

D.图Ⅲ反映出的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气候特点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遗传(基因)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各种生态系统因其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中而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11.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使君子花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花色变化增加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

B. 花色变化有利于增加使君子的繁殖机会

C. 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避免了自交

D. 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协同(共同)进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三种传粉者采蜜时,花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说明花色变化减少了三种传粉者之间的竞争,A错误;花色变化可以利用多种传粉者帮其传粉,增加了授粉的机会,即增加了繁殖的机会,B正确;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错开,则不能进行自花传粉,增加了异花传粉的机会,C正确;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协同(共同)进化的,D正确。

12.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般来说,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 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均可实现自给自足

D.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说突变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更适应环境,A错误;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为体内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错误;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C错误;环境不同,自然选择也会不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进行了不同的定向选择,因此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D正确。

13.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

B. 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

C.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

D. 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

【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A错误;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所以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草,成为草丛,B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C正确;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只有13个种群,所以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D错误。14.据报导,美国弗罗里达州墨西哥湾沿岸的温暖海水中生活的一种名为创伤弧菌的细菌,他们可通过人体表面伤口或者是游泳者同时海水而进入人体内繁殖作乱。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创伤弧菌细胞内的DNA呈环状,而人体核DNA呈链状且与蛋白质缠绕在一起

B. 人体被创伤弧菌感染,创伤弧菌与人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此时该菌属于消费者

C. 创伤弧菌能通过表面伤口进入人体内繁殖,可见皮肤在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D. 创伤弧菌生活在温暖的海水中,这可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创伤弧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的DNA呈环状,不和蛋白质结合,没有染色体,真核生物的核DNA呈链状,且和蛋白质绕在一起,构成染色体,A正确;创伤弧菌与人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创伤弧菌属于消费者,B正确;创伤弧菌能通过表面伤口进入人体

内繁殖,说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重要作用,C错误;创伤弧菌生活在温暖的海水中,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15.某河流因污水排放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通过投放以浮游藻类为食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对其进行治理,收到较好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藻类大量繁殖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水域中的生物个体数量能反映群落的丰富度

C. 治理后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点未发生改变

D. 植物中含有的全部能量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其它多种生物的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反而减小了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水域中的生物个体数量反映的是种群密度,B错误;治理后,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点没有发生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仍然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C正确;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D错误。

【点睛】对丰富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误认为种群数量就是指丰富度,其实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群落的丰富度。

16.下图是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图,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内容都正确的是

A. 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B. 空间结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垂直结构

C. 种群密度、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垂直结构

D. 垂直结构、数量特征、空间结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故①为数量特征,③是种群密度;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等,空间结构又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故②是群落的空间结构,④是垂直结构,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和结构的组成,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特征或者结构。

1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 样方法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的对象

B. 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C. 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时候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计数比较困难,A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错误;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对象,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18.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釆用样方法

B. 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可釆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答案】B

【解析】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釆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釆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可采用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如方程式或曲线图,B正确;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可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两种方法进行统计,C错误;制作的生态缸必须密闭,放置在室内光线良好的地方,D错误。

19.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宄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B. 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二营养级

C. 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氨转变为含氮的养料

D.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

【答案】D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施用蔬果剂后的第14、第21天,处理组的豌豆蚜的种群密度较对照组高,但因环境资源有限,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A项错误;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因此属于第二、三营养级,B项错误;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氮转化为氨,C项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利马豆的豆荚减少,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种群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的种群密度减少,说明蝉大眼

蝽主要取食利马豆,D项正确。

20.北美洲在过去的18000年中,云杉、白桦向北推移的原因是:

A.潮湿气候的区域已经向南推移了B.飓风发生的频率增加了

C.年平均温度升高了D.年均降水量增加了

【答案】C

【解析】从南到北变化最大的生态因子是温度。

二、综合题

21.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A组:20 mL培养液;实验B组:20 mL培养液并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C组:20 mL培养液并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B、C、D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____曲线。(2)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_________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前。

(3)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Ⅲ、Ⅰ、Ⅱ、“J”型血细胞计数板加盖盖玻片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每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散失,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还有一部分能量未利用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角度考虑.据图中曲线可知,因此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是否补充适量培养液或理想条件。

(1)实验D组为理想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实验A组、B组和C 组,三组当中实验A组的培养液只有20 mL,后期没有补充,所以种群数量最早开始减少对应曲线Ⅲ;因实验B组:在a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而C组仅在a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所以B组的酵母菌所处环境的阻力小于C组,环境容纳了增大,酵母菌数量多于C组并达到一个新K值,故实验B组对应的曲线是Ⅰ,C组对应的曲线是Ⅱ。(2)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抽样检测,再估算出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即具体的操作顺序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3)阴影部分图中是由种群在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增长曲线即S型曲线与理想条件即J型曲线围成的,故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为环境阻力或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流动的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且每一个营养级都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很多能量。

22.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图甲表示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乙表示的是图甲各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12千焦),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图乙

(1)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个,一年内新生个体数20个,死亡个体数1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________。

(2)图甲中代表分解者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分析图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3)因温度、食物等信息,该生态系统的丹顶鹤每年三月下旬迁徙到黑龙江去繁殖,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经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_保护。

【答案】20%C9×l014千焦18%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就地

【解析】试题分析:图甲中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由此看出起点为A的成分是生产者,所有箭头都指向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分解者,则BD为消费者,图乙的食物链为A→B→D。

(1)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则出生率=20/100=×100%=20%。(2)图甲中代表分解者的是C。分析图乙,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即900×1012千焦,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1012)÷(100×1012)×100%=18%。

(3)若温度、食物等信息使生态系统的丹顶鹤每年三月下旬迁徙到黑龙江去繁殖,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控制种群繁衍的作用。

(4)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就地保护。【点睛】第(1)题很容易做错,做错的原因是不能理解出生率的概念。

23.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代表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 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若用上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会远大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中________。

【答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1012.7%植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图示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图和能量流动图;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生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图中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时,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增多。

(3)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5.1+2.1+0.05+0.25-5=2.5(J/cm2?a),生产者传递出的能量即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2.5+9+4+0.5-2=14(J/cm2?a),如此可计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4+23+70+3=110J/cm2?a,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

(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多而且有分层现象,能充分利用光能,所以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会远大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能量的一个来源和三个去向,但是本题是人工生态系统,除了太阳能外,还有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24.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简化的食物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狼和鹿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_____kJ的太阳能来支持。

(2)调查草原中兔的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的个体易被其天敌捕食,会使调查的结果_____(填“偏大”或“偏小”)。鹰能根据兔的行为准确地选择目标捕食,兔也能根据鹰的生活习性躲避被捕食,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的作用。(3)在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假如某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0.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0.48n,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为_____。

【答案】捕食25偏大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0.64n 【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

(1)据图分析,鹿被狼捕食,两者为捕食关系;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的草本植物的计算应该按最大的传递效率20%和最短的食物链进行,图中最短的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所以鹰每同化1kJ的能量至少需要的草本植物=1÷20%÷20%=25KJ。(2)根据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数(m)可知,调查草原中兔的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的个体易被其天敌捕食,会使调查的结果偏大。鹰能根据兔的行为准确地选择目标捕食,兔也能根据鹰的生活习性躲避被捕食,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3)根据提供信息计算,该动物同化的能量=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n-0.36n=0.64n。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系统的概念,能量的流动等。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题精选(含答案)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7.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 述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稳态与调节二(高考题)

稳态与调节二 1.(2014课标Ⅰ,3,6分)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2.(2014课标Ⅱ,3,6分)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3.(2014福建理综,2,6分)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4. (2014山东理综,2,5分)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变化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体积增大,与外界物质交换效率提高 B.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C.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D.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5.(2014江苏单科,9,2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会变强 6.(2014安徽理综,6,6分)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7. (2014重庆理综,6,6分)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 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8. (2014江苏单科,11,2分)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9.(2013四川卷,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 ..发生的是:

(新)高中生物复习教案高中生物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复习教案-高中生物复习教 案 问:高中生物会考复习资料 答:也能影响环境。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问:高中生物复习资料 答:也能影响环境。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高中生物复习教案。

问:急需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新课标} 答:软件大小:未知授权方式:免费下载下载:153 推荐程度:『高中生物教案』高中生物观摩课教案基因的表达·高中观摩课教案课题:基因的表达一、复习目标(一)知识性。 问:谁有北师大版的高中必修三生物复习资料? 答: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 新陈。 问:高中生物习题课教案怎么写 答:帮助学生找准题突破口,并分析错误原因,同时要求学生对照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复习。第。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方法。把握这五点,写出的习题课教案一定是适用型教案。而且。 问:高中必修一生物总复习提纲 答: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 问:高中生物总复习哪本教辅书比较好? 要求准确概括基础知识点,。 答:五年高考我现在就在用全是真题概念很全还附加了十年高考题光盘 问:谁有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资料 答: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8.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 问:求高中生物复习资料(高一至高三书中的基本知识,综合考用) 答:到文库中搜索”高中生物各章复习要点新人教版必修 2 “ 我这还有一个文件,整理的知识点、结论,人教版的。高中生物复习教案如果需要可以传给你。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 回归教材 一、内环境与稳态 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4.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调节的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液的 和内环境的稳态 调节过程: 1.水的平衡 来源: 排出: 2.钠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极少量由汗液、粪便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3.钾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其次由 排出 多吃 排,少吃 排,不吃 排 组织液 淋巴 呼吸系统 CO 2刺激呼吸中枢的神经体液调节 内环境 概念: 体液细胞内液 内环境 三者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作用: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和 稳态 含义: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包括水、无机盐、 等营养物质的量;PH 、 、 等理化指标;激素、代谢废物等物质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细胞代谢活动及外界环境变化 机制:在 和 共同调节下,各 活动的结果 意义: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血液PH 的维持 缓冲系如H 2CO 3/NaHCO 3的调节 PH =7.35-7.45 破坏: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 降低会导致骨 质软化病或佝偻病, 导致肌无力

5.钠、钾平衡的调节 调节的意义:Na +在维持 方面有重要作用;K + 在维持 、 、 三、血糖调节 1 2.血糖平衡调节 -

3.糖尿病的原因及特点 消瘦 四、体温调节 体温的含义: 体温的来源: 体温调节的意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特别是维持( )的活性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 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温调节的过程:

(1)A液为,B液为,C液 为。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 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2)C0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病的发生。 〖解析〗考查胰腺组织细胞的内环境、血糖的调节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1)体内组织细胞(包括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是由血浆、淋巴和 组织液构成。 (2)气体O2、CO2等在动物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在动物体 内,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氧气浓度跟二氧化碳相 反。所以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向组织细胞内扩散。 (3)胰腺的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进人消化道后分解有机物; 胰腺中的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胰岛素,首先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流到“靶器官”,参 与调节代谢,若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在尿液中有葡萄糖(糖 尿)。 〖答案〗(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二氧化碳浓度低于胰腺组 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 〖例2〗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中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与此有关的生理过程①是;正常人饭 后物质A 会,约1小时后又会 (2)图中③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环境与稳态考试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环境与稳态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1.5分)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2、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其主要原因是() A、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 B、入侵地生态污染严重 C、破坏了入侵地的非生物因子 D、使入侵地食物链被破坏 3、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且迅速蔓延,造成当地的马尾松林大面积枯死。试问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华南沿海地区() A、气候条件适宜 B、缺乏这种林业害虫的天敌 C、马尾松未竞争过入侵害虫 D、马尾松林的生活能力弱 4、调节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最重要的器官是() A、汗腺 B、肾 C、大肠 D、肺 5、多数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存在状态是() A、稳定的化合物 B、不稳定的化合物 C、单质 D、离子 6、夏季人在高温作业或剧烈活动后要喝淡盐水,是因为() A、降温 B、维持水分和钠盐代谢的平衡 C、清洁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7、抽血化验中发现血钾含量增高,则表示() 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胰岛素分泌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醛固酮分泌增加 8、当人情绪激动时,分泌量会增加的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肾上腺激素 C、肾上腺皮质激素 D、胰高血糖素 9、吃糖1h后,在胰静脉的血液中,下列物质中会明显增多的是()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10、艾滋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血液和精液 B、握手和拥抱 C、衣物和卧具 D、空气和食物 11、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人的体温的是() A、口腔温度 B、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 D、ABC 3项都是 1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脂质 B、核酸 C、多糖 D、球蛋白 13、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这属于()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 内容地位 本节为(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6章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 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 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 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 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 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导他们 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 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 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 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和外环境 (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 (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2、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 3、NaH2PO4/Na2HPO4 3、温度:37℃左右 五、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

高中生物优质教案

高中生物优质教案 【篇一: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 1 2 3 【篇二: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第十四周星期五第四节授课班级:高二(5)班授课教师:马小斌授课类型:新授课课题:第三章第七节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获取 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用语言描述、化学方程式、图表表达有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呼吸作用,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 生命,以及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探究能力的启发,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有氧呼吸的概念、场所、总反应及过程 2.无氧呼吸的概念、场所、反应式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解、自学、总结归纳、举例、对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顾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提问:三大营养都有的共同的代谢途径是什么?学生共同回答: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教师说明能量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那氧化分解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呢?从而引出课题——细胞呼吸,可引入宏观的呼吸作对比引起学 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新课: 学生活动:阅读细胞呼吸引言部分,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 教师活动:板书课题,讲解概念。 提问:细胞呼吸的目的和手段是什么? 根据学生对概念理解而得出的答案,将概念概括为: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并说明细胞呼吸的类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 学生活动:阅读找到有氧呼吸的概念、场所、总方程式。 师生共同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教师以概念的关键词板书总结:“氧、酶、彻底分解、大量能量”;回顾第二章内容说明有氧呼吸的 场所主要是线粒体;并说明有氧呼吸为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以糖类为例书写有氧呼吸总方程式,书写时联系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以“总”字说明该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从而引出有氧呼吸 的过程。 学生活动:自学有氧呼吸三阶段,完成学习任务:书写每个阶段的 化学方程式;结合图3-15描述三阶段的过程。 教师活动:板绘比较有氧呼吸三阶段的表格: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提问学生每阶段的方程式书写的正误 并纠正,以及填写板绘表格内容,通过不同的两种方法加深学生对 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在点评学生回答时强调:每一步都需要酶的催化,且三步用的酶都 不同。可简单提问为什么不同,从而联系酶的特性。 教师引导产生的能量的去向问题,说明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形成atp供生命活动利用。 2.无氧呼吸: 教师引导学习,师生共同总结无氧呼吸的概念、场所、总反应式及 过程, 并在讲解过程中与有氧呼吸作对比。 讲解反应式过程中引入生产、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无氧呼吸的能量利用问题讲解过程中提问:为什么无氧呼吸释放的 能量比有氧呼吸的要少? 3.二者的异同: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稳态及调节方式 (1)教案

稳态及调节方式 授课时间:2018年4月9主备人:蒋立锋参与人:胡昌云、蒋兰、赵晓、阮昌应 考纲要求 理解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方式 考点预测 1、内环境稳态 2、稳态的调节方式 重点、难点 1、内环境的概念及成分 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模型 课堂教学环节 一、模拟题、高考题彰显考纲 1.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B.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C.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二、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1、画出内环境模式图 2、构建内环境调节概念图 3、梳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概念 三、主干知识、易错点再认识 1. 内环境的概念、成分、稳态、意义 例1.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例2.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例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2.维持稳态的机制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高中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证实DNA 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理解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3)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4)能概述DNA 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意义。 (5)掌握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2)DNA 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 所处的位置;(3)在DNA 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的关系又是活动:结合 作出它们之 样 的 ? 学的知识 的关系图 生 思 考讨 论 回答 相 应的问题 通 过 学生 课 前的 准备 , 给出 本 内容 的 考点 和 相应 知 识点 , 学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 之间 怎 学生 所 类, 间 逐一分析讨论各考 点对应的 知识点 和,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由学生分 析回答相应的练 习 巩固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 进一步的回忆。复习内容: 。

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及其调节 提要本文介绍了对高等动物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的基本认识及进展,提出了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所形成的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稳态是生理学发展史上早已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随着生理学及其 它学科的发展,这个概念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扩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现在,稳态不仅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科的基本概念之一,也已成为生命科学的现代概念之一。人类研究生命现象的主要目的是揭示生命的奥秘,进而为认识自然(包括人类自身)、改造自然服务。稳态是生命体存在的前提条件,揭示稳态的机制也就成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生物具有维持稳态的机制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将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水平对其作出解释。因此,稳态又是一个尚待进一步阐释的现代概念。 1稳态概念的提出与现代发展 1.1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的提出经典稳态概念的形成分别得益于两位著名生理学家的杰出工作。第一位是法国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伯尔纳(C. Bernard);第二位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 B. Cannon)。伯尔纳对生理学的研究非常广泛,几乎涉及生理学的每个部分,对生理学的贡献极多,意义最大的是于1857年提出的内环境及内环境恒定概念。他认为,多细胞生物每一细胞的外液是机体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整体即构成了机体的内部环境。内环境不仅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营养供应与代谢物的排出提供了中介介质,更重要的是为各种细胞的生存与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理化环境,使得机体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难以直接影响各种细胞的生理活动。在提出内环境概念之后,伯尔纳进一步发现内环境具有自我保持稳定的特性。这一发现主要依据其对肝脏活动与血糖浓度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研究结果。即,肝脏能通过释放或储存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机体内的生理过程与生理机制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均是机体所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活动,即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乃至各个细胞都在进行各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生理活动。一方面,它们均通过以内环境为媒介来获得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调节信息,并同时经由内环境来输出活动信息和排除代谢产物;另一方面,它们的各种活动都体现出保持内环境恒定的特点。因为,维持内环境恒定是各个细胞赖以生存及正常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机体能成为统一整体的条件。由此可见,伯尔纳当时虽只是根据内环境中血糖这种化学物质浓度的稳定现象而提出内环境恒定的概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和调节好题、难题

周练六内环境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判断正误 1.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3.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4.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105.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5.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7.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 8.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 9.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10.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12.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13.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1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15.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1.1优秀教案(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1章走近细胞 ●章节规划 本章可以说是高中生物的绪论课。如何使学生产生学习本模块,甚至整个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兴趣,是本章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本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来展开教学的,对于系统、生命系统等基本问题必须在本章解决,所以,本章又为后续章节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 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共分2节,其知识网可列表如下: 本章的教学价值: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2)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3.能力方面: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本章教学活动规划: 本章计划3个课时。 第一课时,从生物圈到细胞。以讨论课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观察教材提供的事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掌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二课时,实验。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能亲身感悟不同生物的细胞其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们却有共性,进而进一步理解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同时,让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技巧。 第三课时,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通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组装细胞等生物史学资料和生物科学前沿资料,让学生了解任何学说的建立都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录像展示2003年SARS在我国的传播及危害的过程,创设一个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产生了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资料,分别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来论证“生

人体稳态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人体稳态的调节 内环境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内环境: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淋巴银子、神经递质、极速、CO2、尿素等。 2.存在于内环境的分子、离子等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3.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4.血浆中酸碱缓冲对(H2CO3/NaHCO3等)对进入血浆的酸碱物质进行调节,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5.免疫调节清除病原体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 下丘脑: 1.下丘脑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2.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3.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中枢。 4.下丘脑还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血糖调节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为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为协同作用。 体温调节 渗透压调节 免疫调节 B 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记忆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能够识别抗原; 吞噬细胞无特异性,但能识别抗原;

浆细胞有特异性,但不能识别抗原。 抗体又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等,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与其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体液免疫(针对外毒素) 细胞免疫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前者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如下图: 异 常的体 液免疫 免疫功能过强 免疫功能过弱过敏反应: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映 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 免疫缺陷病 肿瘤的形成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感染T 细胞致死)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课题】第1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学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了解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了解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几种传染病。 3、了解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知识。 4、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基因治疗 【教学难点】基因治疗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和讨论结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学生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1)哪些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事实1中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有哪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为什么农村发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 (4)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结合事实分析癌症的预防措施。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烟、环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大、劳累。 (3)可能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厂、健康知识少、防癌意识淡薄…… (4)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3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