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测定空气中的声速

测定空气中的声速

测定空气中的声速
测定空气中的声速

系别___________ 班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用闪光法测不良导体的热导率

【目的要求】

1、测定不良导体的热导率

2、了解一种测定材料热物性参数的方法

3、了解热物性参数测量中的基本问题

4、学习正确使用高压脉冲光源和光路调节技术以及用微机控制实验和采集处理数据

【仪器用具】

闪光法热导仪(包括高压脉冲氙灯和电源,光学调节系统),待测样品(酚醛胶木板、大理石各一片),PN结温度传感器,放大电路,AD/DA卡,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系别___________ 班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

1、傅里叶导热定律和热导率

热传导是指发生在固体内部或静止流体内部的热量交换过程。其微观机制是由自由电子或晶格振动波作为载体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宏观上是由于物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发生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输能量的过程。

傅里叶导热定律:

-

q?

?

T

其中q 为热流密度矢量,表示在单位等温面上沿温度降低方向单位时间内传递的能量。λ是热导率,是反映物质导热能力的重要物性参数,表示每单位时间内,在每单位长度上温度降低1K时,每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热量,单位为W/(m·K)。

2、材料热导率的测量方法

测固体材料热导率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稳态法,另一类是非稳态法。本次实验采用闪光法,属于非稳态法。实验中采用圆形薄试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样,一面用一个脉冲型热源(氙灯)加热,测量另一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利用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得到热扩散率α。

热导率λ和热扩散率α有如下关系:

c ??=ραλ

其中c 为材料的比热容,ρ为材料的密度。

实验原理示意图:

假设脉冲光在t=0时刻垂直均匀照射在圆形薄试样表面,且被试样均匀吸收,在物体表面微小距离l 内,样品温升为:

???

???

?

<<=<<=)

(0)0,()

0()0,(L x l x T l x cl Q x T ρ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Q 为单位面积吸收的热量,L 为样品厚度(L>>l )。当忽略试样的热量损失和认为侧面绝热时,有热传导方程:

)0()

,(),(2

2l x x t x T t t x T <

α为试样材料的热扩散率。 由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得方程的解:

)]exp(/)/sin(cos 21[),(22

21

l L n L l n L l n L x n cL Q t x T n αππππρ-?+=∑∞=

在x=L 处,温升可以表示为:

)]exp()1(21[),(2221

t L n cL Q t L T n n

απρ--+=∑∞

=

t=∞时,T (L,t )最大:ρ

cL Q

T m =

。 定义m T t L T t L V )

,(),(=,22L

t απω=,则

)]exp()1[(2121ωn V n n -?-+=∑∞

=

作图,令V=1/2,则ω=1.38。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将对应时间记为t 1/2,可得热扩散率2

/122

38.1t L πα?=,进而有热导率:

2

/12

2

38.1t L c πρλ?=

3、测量过程满足的条件

试样面积>>厚度,则侧面散热可以忽略,可视为一维热流;试样

升温小,则向环境散热可以忽略不计;试样材料均匀,各向同性;试样一面受光辐射,在极薄层内吸收并转化为热量;光辐射时间远远小于热量在试样中的传播时间等。

系别___________ 班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实验内容及实验数据处理】

1、认识和调节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分为光学系统、测温系统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由椭球反光镜反射高压氙灯的闪光均匀照射到试样表面,样品背面的温度传感器将样品的温度变化信号通过AD/DA转换卡传送到计算机中,并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

本次实验没有涉及调节实验装置的内容。

2、测量待测样品的温升曲线

每隔十分钟测一次,每种样品测三次,求t1/2的值,计算试样材料的热导率。

实验室给出数据:

大理石样品:h=L =2.99mm,d =13.76mm,c=0.71×103W/(m·K)

胶木样品:h=L =3.02mm,d =13.32mm,c=1.04×103W/(m·K)(1)大理石样品:

测量密度: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3/023.3cm g ldh

m

==

大理石ρ 测量温升曲线:

s t 382.22/1=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126.138.12

/12

2

K kg J t L c ?=?=

πρλ大理石大理石

(2)胶木样品:

测量密度:

3/349.1cm g ldh

m

==

胶木ρ

测量温升曲线:

s t 995.62/1=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256.038.12

/12

2

K kg J t L c ?=?=

πρλ胶木胶木

系别___________ 班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3、手工散热修正

(1)取胶木样品第2组数据作散热修正

计算机软件(AD/DA转换卡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处理修正值:-0.002949K/s

在散热降温部分取点:

作线性拟合(MS Excel 2002)得:T=-0.0033t+0.1709,R=0.9996。

则散热修正采用公式:T’=T+0.0033t

修正后的温升曲线: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利用修正的温升曲线得:t 1/2=7.03s

)/(254.038.12

/122

K kg J t L c ?=?=

πρλ胶木胶木

(2)取大理石样品第1组数据作散热修正 计算机软件(AD/DA 转换卡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处理修正值:-0.002085K/s

在散热降温部分取点: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作线性拟合(MS Excel 2002)得:T=-0.0022t+0.3044,R=0.9997。 则散热修正采用公式:T ’=T+0.0022t 修正后的温升曲线:

利用修正的温升曲线得:t 1/2=2.40s

)/(118.138.12

/12

2

K kg J t L c ?=?=

πρλ大理石大理石

系别___________ 班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系别___________ 班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2) 第二种方法:

(3 ) 第三种方法:

相对湿度H=34% Pw=701.624mmHg

室温T=18.0 o C Ps= 2063.6Pa

大气压P0=761.25mmHg

【实验结果】

1.第一种方法测得:

v = fλ =337.403m/s

2.第二种方法测得:

v = fλ =339.512m/s

系别 ___________ 班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 ______________

3. 第三种方法测得:

v = 331.45

? ?????1 + θT 0 ? ? ??

???1 + 0.3192p w p m/s =342.6m/s 】

【分析与讨论】

§误差分析:

1. 本次实验装置中发射装置和接受装置需要调节平行,但是却缺乏判断依据,因此很难保证二者的平行,所以实验结果难免会受到影响,但是考虑到声速很大,而两者间距很小,所以这个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 在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并且找到波形最大时刻时,没有判断依据,因此难免会将距离调过了头,然后再调回来,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螺距差,至使示数较大。但是由于每次测量几乎都产生螺距差,因此对最后结果的影响也不大。

系别___________ 班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3. 在观察李萨如图形时,刚开始经验不足,没有将电平放大,图形很小,很难看出斜率相等的时候,因此观测难免不准确,后来调大了电平,观测比较清晰。因此如果电平较小的话,就容易造成测量不准确。

§关于测量方法:

观察实验结果, 发现前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接近, 第三种方法同他们差别较大. 因为他们的原理是不同的. 在第三种方法测定时, 温度计和湿度计上的干燥温度示数不同. 因此, 估计第三种方法的误差, 来自温度测量中。

【选做实验】测量水中声速

仪器和原理同上,采取第一种方法,测量数据:

系别___________ 班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同组姓名 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_

计算结果:

v = fλ =1569.5m/s

结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速测定以及声速数据处理

【实验目的】 1.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加深对驻波及振动合成等理论知识的理解。 2.学习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和时差法测定超声波的传播速度。 3.通过用时差法对多种介质的测量,了解声纳技术的原理及其重要的实用意义。 【实验原理】 在波动过程中波速V 、波长λ和频率f 之间存在着下列关系:λ?=f V ,实验中可通过测定声波的波长λ和频率f 来求得声速V 。常用的方法有共振干涉法与相位比较法。 声波传播的距离L 与传播的时间t 存在下列关系:t V L ?= ,只要测出L 和t 就可测出声波传播的速度V ,这就是时差法测量声速的原理。 1.共振干涉法(驻波法)测量声速的原理: 当二束幅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声波相交时,产生干涉现象,出现驻波。对于波束1:)/X 2t cos(A F 1λ?π-ω?=、波束2:()λ?π+ω?=/X 2t cos A F 2,当它们相交会时,叠加后的波形成波束3:()t cos /X 2cos A 2F 3ω?λ?π?=,这里ω为声波的角频率,t 为经过的时间,X 为经过的距离。由此可见,叠加后的声波幅度,随距离按()λ?π/X 2cos 变化。如图28.1所示。 压电陶瓷换能器1S 作为声波发射器,它由信号源供给频率为数千周的交流电信号,由逆压电效应发出一平面超声波;而换能器2S 则作为声波的接收器,正压电效应将接收到的声压转换成电信号,该信号输入示波器,我们在示波器上可看到一组由声压信号产生的正弦波形。声源1S 发出的声波,经介质传播到2S ,在接收声波信号的同时反射部分声波信号,如果接收面(2S )与发射面(1S )严格平行,入射波即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发射波相干涉形成驻波。我们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实际上是这两个相干波合成后在声波接收器2S 处的振动情况。移动2S 位置(即改变1S 与2S 之间的距离),你从示波器显示上会发现当2S 在某些位置时振幅有最小值或最大值。根据波的干涉理论可以知道:任何二相邻的振幅最

声速的测定(用共鸣管)

实验十声速的测定(用共鸣管) 实验目的 1.测定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验证声速与声源的频率无关。 实验器材 共鸣管(附蓄水筒、连通管),不同频率的音叉三支,橡皮锤,支架。 实验原理 1.共振干涉法 设有一从发射源发出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的传播,到达接收器。如果接收面与发射面严格平行,入射波即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干涉形成驻波。反射面处为驻波的波节,声波的波腹。改变接收面与发射源之间的距离L,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介质中出现稳定的共振现象,此时L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驻波的波腹达到最大;同时,在接收面上的波腹也相应达到极大值。不难看出,在移动接收器的过程中,相邻两次到达共振所对应的接收面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因此保持频率f 不变,通过测量两次相邻的接收信号达到极大值时接收面之间的距离λ/2,就可以用v=λf计算声速。 2.共鸣管测声速 共鸣管是一直立的带有刻度的透明玻璃管,如图10-1所示。移动蓄水筒可以使管中的水位升降,从而获得一定长度的空气柱。声波沿空气柱传播至水面发生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在空气柱中干涉,调节空气柱的长度L,当其与波长λ满足

4)12(λ+=n L n (n =1,2,…) (10-1) 此时将形成管口为波腹、水面为波节的驻波,声音最响,即产生共鸣。 设相邻两次共鸣空气柱的长度差为ΔL ,则 2 1λ=-=?+n n L L L 而 λ=2ΔL (10-2) 若声波频率(即声源频率)为f ,其波长λ和波速v 之间的关系是v=λf ,将公式(10-2)代入上式得 v =2ΔLf (10-3) 由此说明:在f 已知的情况下,只要测出ΔL ,便可求出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改变不同频率的声源,可观测v 是否变化。 3.声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声波在理想气体中的传播过程,可以认为是绝热过程,因此传播速度可以表示为: μ γRT v = 式中常数R =8.31J·mol -1·K -1 ,对于空气μ=29kg·mol -1,γ=1.40,而T =273.15+t °C 。 将T=(273.15+t )代入(t 为摄氏温度)得到计算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理论公式为: ()15 .273115.273115.27315.2730t V t R t R v + =+=+= μγμγ (10-4) 其中 v 0=(273.15γR/μ)1/2=331.45m/s 为空气介质在00 C 时的声速。 实验步骤 (一)清点主要仪器 共鸣管(附蓄水筒、连通管),不同频率的音叉三支,橡皮锤,支架。 (二)测量 1.如图10-1所示安装好仪器,并调节仪器竖直,并往蓄水筒注水,调节水面高度直到管内水面接近管口为止; 2.把音叉固定在距离管口约为管径四分之一高处,使音叉的振动方向与水面垂直,用橡皮锤来敲击音叉,随即缓慢下降管内水位,直到产生第一次共鸣(反复调节水位,待听到声音最响)时,记下水面的位置L1。反复测三次,求平均; 3.继续使管内水位下降,按实验步骤2测得第二、三…次共鸣时水面的位置L 2、L 3、…; 4.改用不同频率的音叉,重复上述步骤,验证声速与声源的频率无关。并记下室温及所用音叉的标称频率。 (三)列数据表格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方法。 2.理解驻波和振动合成理论。 3.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 4.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和培养综合使用仪器的能力。 【实验仪器】 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声速测定仪。 【实验原理】 声波的传播速度v与声波频率f和波长的关系为: 可见,只要测出声波的频率f和波长 ,即可求出声速。f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得到,因此,实验的关键就是如何测定声波波长。 根据超声波的特点,实验中可以采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出超声波的波长。 1. 驻波法(共振干涉法) 如右图所示,实验时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的 正弦电压信号接到发射超声换能器上,超声发 射换能器通过电声转换,将电压信号变为超声 波,以超声波形式发射出去。接收换能器通过 声电转换,将声波信号变为电压信号后,送入示波器观察。 由声波传播理论可知,从发射换能器发出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传播,到达接收换能器。如果接收面和发射面严格平行,即入射波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互干涉形成驻波。此时,两换能器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其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在声驻波中,波腹处声压(空气中由于声扰动而引起的超出静态大气压强的那部分压强)最小,而波节处声压最大。当接收换能器的反射界面处为波节时,声压效应最大,经接收器转换成电信号后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压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所以可从接收换能器端面声压的变化来判断超声波驻波是否形成。 移动卡尺游标,改变两只换能器端面的距离,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媒质中将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此时,两换能器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只要我们监测接收换能器输出电压幅度的变化,记录下相邻两次出现最大电压数值时(即接收器位于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卷尺、秒表。 实验地点:平遥县状元桥东。 实验人员:爱物学理小组 实验分工:张灏、成立敬测量时间 张海涛发声 贾兴藩测温 实验过程: 1 测量一段开阔地长; 2 测量人在两端准备; 3 计时员挥手致意,发声人准备发声; 4 发生人向上举手,同时发声,计时员计时(看到举手始,听到声音止) 5 多测几次,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时间 17∶30 温度 21℃ 发声时间 0.26 发声距离 93m 实验结论:在21℃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57.69m/s. 实验反思:有一定误差,卡表不够准确。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2 实验目的: 1)探究影响声速的因素,超声波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2)学习、掌握空气中声速的测量方法 3)了解、实践液体、固体中的声速测量方法。 4)三种声速测量方法作初步的比较研究。 实验仪器: 1)超声波发射器 2)超声波探测器 3)平移与位置显示部件。 4)信号发生器: 5)示波器 实验原理: 1)空气中: a.在理想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为 v88 (式中8088cp cV (1) 称为质量热容比,也称比热[容]比,它是气体的质 量定压热容cp与质量定容热容cV的比值;M 是气体的摩尔质量,T是绝对温度,R=8.314472(11.710-6)Jmol-1K-1为摩尔气体常量。) 标准干燥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st =28.9668710-3kg/mol b.在标准状态下(T088273.15 K,p88101.388kPa),干燥空气中的声速 为v0=331.5m/s。在室温t℃下,干燥空气中的声速为 v88v0 (2)

声速的测定实验报告

声速的测定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学会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2)进一步掌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2、实验仪器 超声声速测定仪、低频信号发生器DF1027B 、示波器ST16B 。 3、实验原理 3.1 实验原理 声速V 、频率f 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式为λf V =。如果能用实验方法测量声波的频率f 和波长λ,即可求得声速V 。常用的测量声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3.2 实验方法 3.2.1 驻波共振法(简称驻波法) S 1发出的超声波和S 2反射的超声波在它们之间的区域内相干涉而形成驻波。当波源的 频率和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此驻波的振幅才达到最大值,此时的频率为共振频率。 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仅与系统的固有性质有关,还取决于边界条件,在声速实验中, S 1、S 2即为两边界,且必定是波节,其间可以有任意个波节,所以驻波的共振条件为: Λ Λ3,2,1,2 ==n n L λ (1) 即当S 1和S 2之间的距离L 等于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时,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驻波振幅最大。在示波器上得到的信号幅度最大。当L 不满足(1)式时,驻波系统偏离共振状态,驻波振幅随之减小。 移动S 2,可以连续地改变L 的大小。由式(1)可知,任意两个相邻共振状态之间,即 S 2所移过的距离为: () 22 2 11λ λ λ = ? -+=-=?+n n L L L n n (2) 可见,示波器上信号幅度每一次周期性变化,相当于L 改变了2λ。此距离2λ 可由超声声速测定仪上的游标卡尺测得,频率可由低频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计读得,根据f V ?=λ,就 可求出声速。 3.2.2 两个相互垂直谐振动的合成法(简称相位法) 在示波器荧光屏上就出现两个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图形——称为李沙如图形。其轨迹方程为: ()()φφφφ122122122 12 2-=-- ???? ??+???? ??Sin Cos A A XY A Y A X (5) 在一般情况下,此李沙如图形为椭圆。当相位差 12=-=?φφφ时,由(5)式,得 x A A y 12=,即轨迹为一条处在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直线[参见图16—2(a)]。

实验:声速的测量

声速的测量 实验原理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声波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 可见,只要测出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即可求出声速。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得到,因此,实验的关键就是如何测定声波波长。 根据超声波的特点,实验中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测出超声波的波长: 1. 驻波法(共振干涉法) 如右图所示,实验时将信号发生器输出 的正弦电压信号接到发射超声换能器上,超 声发射换能器通过电声转换,将电压信号变 为超声波,以超声波形式发射出去。接收换 能器通过声电转换,将声波信号变为电压信 号后,送入示波器观察。 由声波传播理论可知,从发射换能器发出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传播,到达接收换能器。如果接收面和发射面严格平行,即入射波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互干涉形成驻波。此时,两换能器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其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在声驻波中,波腹处声压(空气中由于声扰动而引起的超出静态大气压强的那部分压强)最小,而波节处声压最大。当接收换能器的反射界面处为波节时,声压效应最大,经接收器转换成电信号后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压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所以可从接收换能器端面声压的变化来判断超声波驻波是否形成。 移动卡尺游标,改变两只换能器端面的距离,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媒质中将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此时,两换能器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只要我们监测接收换能器输出电压幅度的变化,记录下相邻两次出现最大电压数值时(即接收器位于波节处)卡尺的读数(两读数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半波长),则根据公式:就可算出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其中超声波的频率可由信号发生器直接读得。 2.相位比较法 实验接线如下图所示。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位相的传播。在声波传播方向上,所有质点的振动位相逐一落后,各点的振动位相又随时间变化。声波波源和接收点存在着位相差,而这位相差则可以通过比较接收换能器输出的电信号与发射换能器输入的正弦交变电压信号的位相关系中得出,并可利用示波器的李萨如图形来观察。 位相差和角频率、传播时间t之间有如下关系: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doc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结果,那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声速测量实验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卷尺、秒表。 实验地点:平遥县状元桥东。 实验人员:爱物学理小组 实验分工:张x——测量时间 张x——发声 贾x——测温 实验过程: 1 测量一段开阔地长; 2 测量人在两端准备; 3 计时员挥手致意,发声人准备发声; 4 发生人向上举手,同时发声,计时员计时(看到举手始,听到声音止) 5 多测几次,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时间17∶30 温度21℃

发声时间 0.26″ 发声距离 93m 实验结论:在21℃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57.69m/s. 实验反思:有一定误差,卡表不够准确。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2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驻波及振动合成等理论知识的理解, (2)掌握用驻波法、相位法测定超声波在媒介中的传播速度, (3)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熟悉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运用示波器观测物理参数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实验仪器: 双踪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测试仪一台,同轴电缆若干。 三实验原理 声波是一种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纵波。对超声波(频率超过2×10Hz 的声波)传播速度的测量在国防工业、工业生产、军事科学与医疗卫生各领域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验室常用驻波法和相位法进行测量。 (一)驻波法测量声速基本原理 如图所示为两列同频率、同振幅、振动方向平行且相向传波的机械波在媒介中形成的驻波波形,其波腹间距与波节间距均为半个波长。通过对波腹(节)间距X的测量便可实现对波长λ的间接测量,结合对驻波谐振频率f的测量便可间接求算声波的传播速度v。 v = λ × f λ=2X v = 2X × f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doc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不会写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的朋友,下面请看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仅供参考。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卷尺、秒表。 实验地点:平遥县状元桥东。 实验人员:爱物学理小组 实验分工:张灏、成立敬——测量时间 张海涛——发声 贾兴藩——测温 实验过程: 1 测量一段开阔地长; 2 测量人在两端准备; 3 计时员挥手致意,发声人准备发声; 4 发生人向上举手,同时发声,计时员计时(看到举手始,听到声音止) 5 多测几次,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时间17∶30 温度21℃

发声时间 0.26″ 发声距离 93m 实验结论:在21℃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57.69m/s. 实验反思:有一定误差,卡表不够准确。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2 实验目的: 1)探究影响声速的因素,超声波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2)学习、掌握空气中声速的测量方法 3)了解、实践液体、固体中的声速测量方法。 4)三种声速测量方法作初步的比较研究。 实验仪器: 1)超声波发射器 2)超声波探测器 3)平移与位置显示部件。 4)信号发生器: 5)示波器 实验原理: 1)空气中: a.在理想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为 v88 (式中8088cp cV (1) 称为质量热容比,也称"比热[容]比",它是气体的质 量定压热容cp与质量定容热容cV的比值;M 是气体的摩尔质量,T 是绝对温度,R=8.314472(1±1.7×10-6)Jmol-1K-1为摩尔气体常量。)

标准干燥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Mst =28.966�8�710-3kg/mol b.在标准状态下 (T0�8�8273.15 K,p�8�8101.3�8�8kPa),干燥空气中的声速 为v0=331.5m/s。在室温t℃下,干燥空气中的声速为 v88v0 (2) (T0=273.15K) c.然而实际空气总会有一些水蒸气。当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r时,若气温为t℃时饱和蒸气压为pS,则水汽分压为rps。经过对空气平均摩尔质量 M 和质量热容比8�0 的修正,在温度为t、相对湿度为r 的空气中,声速为 (在北京大气压可近似取p�8�4 101kPa;相对湿度r 可从干湿温度计上读出。温度t℃时的饱和水汽压ps可用 lgps�8�810.286�8�2 d.式(3)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超声声速真值可能有一定偏差。 引起偏差的原因有: ~状态参量的测量误差 ~理想气体理论公式的近似性 实验方法: A. 脉冲法:利用声波传播时间与传播距离计算声速 实验中用脉冲法测量,具体测量从脉冲声源(声发射器)到声探测器

测定空气中的声速

【实验名称】用闪光法测不良导体的热导率 【目的要求】 1、 测定不良导体的热导率 2、 了解一种测定材料热物性参数的方法 3、 了解热物性参数测量中的基本问题 4、 学习正确使用高压脉冲光源和光路调节技术以及用微机控制实验 和采集处理数据 【仪器用具】 闪光法热导仪(包括高压脉冲氙灯和电源,光学调节系统) ,待测样 系别— 实验报告 班号 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页

品(酚醛胶木板、大理石各一片),PN结温度传感器,放大电路, AD/DA卡,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实验原理】 1、傅里叶导热定律和热导率 热传导是指发生在固体内部或静止流体内部的热量交换过程。其微观机制是由自由电子或晶格振动波作为载体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宏观上是由于物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发生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输能量的过程。 傅里叶导热定律: 其中q为热流密度矢量,表示在单位等温面上沿温度降低方向单位时间内传递的能量。入是热导率,是反映物质导热能力的重要物性参数,表示每单位时间内,在每单位长度上温度降低1K时,每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热量,单位为W/(m ? K)。 2、材料热导率的测量方法

测固体材料热导率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稳态法,另一类是非稳态法。本次实验采用闪光法,属于非稳态法。实验中采用圆形薄试样,一面用一个脉冲型热源(氙灯)加热,测量另一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利用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得到热扩散率a。 热导率入和热扩散率a有如下关系: ■ - :- :?c 其中C为材料的比热容,p为材料的密度 实验原理示意图: 假设脉冲光在t=0时刻垂直均匀照射在圆形薄试样表面,且被试

声速的测量

超声声速测量预习提纲 1、实验任务: (1)用相位法、共振法测空气中的声速;(必做) (2)用时差法测空气中的声速; (选做) 2、实验原理: (1)压电陶瓷换能器如何进行工作的? (2)驻波如何形成? (3)三种测量方法的主要实验原理如何? (4)i x ?是半个波长还是一个波长? (5)如何利用逐差法计算波长?(2 5 x λ=?,测10个数据用逐差法进行处 理) 3、操作规范: (1)为什么要进行谐振频率调节?如何调? (2)如何理解示波器上的的直线、椭圆图形? (3)如何避免回程差? (4)时差法中如何调节使接收波信号幅度始终保持一致? (5)如何正确使用示波器? 4、数据处理: (1)逐差法是采用逐项逐差还是隔项逐差; (2)如何设计表格及必要数据的具体计算过程; (3)为什么时差法中延迟时间1i i t t --必需是三位有效数? 5、结果讨论和误差分析:(本次实验项目的重点)。 (1)二种或三种测量方法的优劣比较,定量分析引起误差的原因; (2)百分差一般控制在5%以内。

超声声速测量数据记录表格设计提示 实验数据及结果: 1、共振干涉法: 温度:t= ± 0C 谐振频率:f = ± H 2、相位比较法:(参照共振干涉法) 数据处理: 1、 共振干涉法: 5,i i i x x +?=- ()5i i i x x x +?-?=?===仪 x S m ?= =--- x m ??==--- 2 5x m λ??=??=--- 15 i x x m ?=?∑?=--

2 5 x m λ=?=-- 2 5 x m λ??=??=-- m V f S ==--V m f S λ?=?=-- () V m V V S =±?=--±-- () 331.45S m m V V S S ===-- 100%%V V V E ??=--= 100%%S S V V V E P -?=--= 2、相位比较法: 计算过程同上 3、时差法: 3 0.01510L m -??==? 同理:6 0.510t s -??=? L m V S t ?==--? V m V S ?==-- () V m V V S =±?=--±-- 100%V V E V ?=? 100%S P S V V E V -=? 误 差 分 析 举 例 结果讨论及定性分析: 1、从百分差中可知,共振干涉法的误差最大,其次是相位比较法,最小是时差法。共振干涉法的误差最大原因:主要是每次观察正弦波波峰最大时容易出现误差,而相位比较法用里萨尔图形的斜率正、负直线观察出现误差较小,而时差法误差最小,其实验原理决定了该实验方法的误差。 2、在调节谐振频率时,由于信号源稳定性较差,开始时的谐振频率跟实验结束时的谐振频率有变化,变小,存在系统误差。

声速的测量 (2)

声速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压电晶体换能器的工作原理; 2、理解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速的基本原理; 3、掌握用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较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以及水中传播速度的方法; 4、熟悉各种测量仪器和示波器的调节和使用。 二、实验仪器: 声速测定仪、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屏蔽馈线。 三、实验原理 声速是描述波在媒质中传播特性的物理量,它与媒质的性质及状态有关,频率在20—20000赫兹范围内为可闻声,大于20000赫兹为超声波,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方向性好,抗干扰强等特点,在传播的过程中入射波与反射波容易产生干涉并形成驻波,而可闻声只能在驻波管内产生干涉形成驻波。本实验是通过测量波长λ和频率f ,由公式V f λ=算出声速。 压电陶瓷: 压电陶瓷(如:钛酸钡、锆钡酸铅)具有正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当它受到压力时,表面产生电荷,形成电场,为正压电效应。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产生形变,为逆压电效应,当交流电压作用于压电陶瓷时,它将作周期性的形变即振动从而发出声波。 利用压电陶瓷在外来振动的作用下产生变化电场的正压电效应可用来接收声波信号。 1、共振干涉法(驻波法) 如图(一)所示,超声波发射换能器与超声波接收换能器平行正对,超声波发射换能器发出超声波向右传播,遇到接收换能器后发生反射,此时发射换能器与接收换能器之间的入射波与反射波传播方向相反并且满足相干条件,因此两列波叠加干涉形成驻波,相邻波腹和波节间距离都为 2 λ ,当接收换能器移至波腹处接收信号最强,实验中通过移动接收换能器依次记下波腹位置,它满足: l k λ=,,1,2,k i i i =++L 发射换 能器 图(一)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项目名称:声速测量 二、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方法。 2.理解驻波和振动合成理论。 3.学会逐差法进行数据整理。 4.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和培养综合使用仪器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 1.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在标况下,干燥空气中的声速为v=331.5m/s,T=273.15K。室温t℃时,干燥空气的声速为v=v。(1+t/T。)^(1/2) 2. 测量声速的实验方法:v=fλ式中,v声速,f声源震动频率,波长。 I.相位法 波是震动状态的传播,即相位的传播。若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声波是平面波,当接受器端面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时,其端面上各点都具有相同的相位。沿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时,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得接受到的信号与发射器的激励电信号同相。继续移动接受器,直到找到的信号再一次与发射器的激励电信号同相时,移过的这段距离就等于声波的波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用示波器测定电信号时,由于换能器振动的传递或放大电路的相移,接受器端面处的声波与声源并不同相,总是有一定的相位差。为了判断相位差并测量波

长,可以利用双踪示波器直接比较发射器的信号和接收器的信号,进而沿声波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寻找同相点来测量波长;也可以利用李萨如图形寻找同相或反相时椭圆退化成直线的点。 II.驻波法 按照波动理论,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平面声波经介质到接收器,若接收面与发射面平行,声波在接收面处就会被垂直反射,于是平面声波在两端面间来回反射并叠加。当接收端面与当接受端面与发射头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叠加后的波就形成驻波。此时相邻两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等于半个波长(即)。当发生器的激励频率等于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本实验中压电陶瓷的固有频率)时,会产生驻波共振,波腹处的振幅达到最大值。 声波是一种纵波。由纵波的性质可以证明,驻波波节处的声压最大。当发生共振时,接收端面处为一波节,接收到的声压最大,转换成的电信号也最强。移动接收器到某个共振位置时,示波器上又会出现了最强的信号,继续移动接收器到某个共振位置,再次出现最强的信号,则两次共振位置之间距离为λ/2。四、实验仪器: 声速测试仪、信号发生器、示波器。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用驻波法测声速 (1)按图连接电路,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声速仪的输出

空气中声速的测定

实验3-12空气中声速的测定 一、画出实验原理图 二、测量公式及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三、预习自测题 1.超声波是指频率kHz的声波。 2.本实验用两个压电元件作换能器,一个换能器由高频电信号激振而产生,另一个作为接收器将高频变化的声压转换为。 3.两个换能器相对放置且端面平行时,在它们间形成驻波,当接收器位于驻波场中的处时声压最大,此时示波器显示的幅值。 4.实验中,为了使发射换能器谐振,要调节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判断其谐振与否的标志为(1);(2) 。 5.相位法测声速时,将发射器与接收器的正弦信号分别输入示波器的x轴与y轴,两个信号的合成在屏幕上形成李萨如图。当接收器移动时,图象将作周期性变化,每改变一个

周期,换能器移动的距离为 ,相位改变 。 四、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 1.驻波法实验数据 频率f = (Hz ) 室温t = (℃) 对测量量L ,其平均值的 A 类不确定度 =--=∑=25 1 )()15(51 14.1L L S i i L B 类不确定度 =? = C u 则L 不确定度 =+=22 u S u L L 这样 == L 52 λ ==L u u 5 2λ 则 ==λf V ==λfu u V 速度V 的完整表示为 当温度为t 时,空气中声速 =+ =15 .27310t V V t 则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的相对百分误差为 =?-= '%100t t V V V E 2.相位法实验数据(每隔2π测一次) 频率 f = (Hz ) 室温t = (℃)

对测量量L ,其平均值的 A 类不确定度 =L S B 类不确定度 =?= C u 则L 不确定度 =+=22 u S u L L 这样 =λ =λu 则 ==λf V ==λfu u V 速度V 的完整表示为 当温度为t 时,空气中声速 =+ =15 .27310t V V t 则实验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的相对百分误差为 =?-= '%100t t V V V E 3.双踪显示法实验数据(选作) 频率 f = (Hz ) 室温t = (℃)

实验39 空气中声速的测定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空气中声速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学会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2)进一步掌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2、实验仪器 超声声速测定仪、低频信号发生器DF1027B 、示波器ST16B 。 3、实验原理 3.1 实验原理 声速V 、频率f 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式为λf V =。如果能用实验方法测量声波的频率f 和波长λ,即可求得声速V 。常用的测量声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3.2 实验方法 3.2.1 驻波共振法(简称驻波法) S 1发出的超声波和S 2反射的超声波在它们之间的区域内相干涉而形成驻波。当波源的 频率和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此驻波的振幅才达到最大值,此时的频率为共振频率。 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仅与系统的固有性质有关,还取决于边界条件,在声速实验中, S 1、S 2即为两边界,且必定是波节,其间可以有任意个波节,所以驻波的共振条件为: 3,2,1,2 ==n n L λ (1) 即当S 1和S 2之间的距离L 等于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时,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驻波振幅最大。在示波器上得到的信号幅度最大。当L 不满足(1)式时,驻波系统偏离共振状态,驻波振幅随之减小。 移动S 2,可以连续地改变L 的大小。由式(1)可知,任意两个相邻共振状态之间,即 S 2所移过的距离为: () 22 2 11λ λ λ = ? -+=-= ?+n n L L L n n (2) 可见,示波器上信号幅度每一次周期性变化,相当于L 改变了2λ 。此距离2λ 可由超声声速测定仪上的游标卡尺测得,频率可由低频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计读得,根据f V ?=λ,就可求出声速。 3.2.2 两个相互垂直谐振动的合成法(简称相位法) 在示波器荧光屏上就出现两个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图形——称为李沙如图形。其轨迹方程为: ()()φφφφ122122 122 12 2-=--? ??? ??+???? ??Sin Cos A A XY A Y A X (5) 在一般情况下,此李沙如图形为椭圆。当相位差 12=-=?φφφ时,由(5)式,得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的测量

- 1 - 空气、液体及固体介质中的声速测量 声波是一种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机械波,频率低于Hz 20的声波称为次声波;频率在kHz 20~Hz 20的声波可以被人听到,称为可闻声波;频率在kHz 20以上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特性及状态因素有关。因而通过媒质中声速的测定,可以了解媒质的特性或状态变化。例如,测量氯气(气体)、蔗糖(溶液)的浓度、氯丁橡胶乳液的比重以及输油管中不同油品的分界面,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测定这些物质中的声速来解决。可见,声速测定在工业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同时,通过液体中声速的测量,了解水下声纳技术应用的基本概念。 【实验目的】 1.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加深对驻波及振动合成等理论知识的理解。 2.学习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和时差法测定超声波的传播速度。 3.通过用时差法对多种介质的测量,了解声纳技术的原理及其重要的实用意义。 【实验原理】 在波动过程中波速V 、波长λ和频率f 之间存在着下列关系:λ?=f V ,实验中可通过测定声波的波长λ和频率f 来求得声速V 。常用的方法有共振干涉法与相位比较法。 声波传播的距离L 与传播的时间t 存在下列关系:t V L ?= ,只要测出L 和t 就可测出声波传播的速度V ,这就是时差法测量声速的原理。 1.共振干涉法(驻波法)测量声速的原理: 当二束幅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声波相交时,产生干涉现象,出现驻波。对于波束1:)/X 2t cos(A F 1λ?π?ω?=、波束2:()λ?π+ω?=/X 2t cos A F 2,当它们相交会时, 叠加后的波形成波束3:()t cos /X 2cos A 2F 3ω?λ?π?=, 这里ω为声波的角频率,t 为经过的时间,X 为经过的距离。由此可见,叠加后的声波幅度,随距离按() λ?π/X 2 cos nemo xatu 2011.11.21

声速的测定

声速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了解换能器的原理及工作方式。 2. 测量声波在空气或液体中得传播速度。 3. 加深对波的相位和波的干涉及振动的合成的理解。 【实验仪器】 超声声速测定仪、信号源、双踪示波器。 超声声速测定装置兔兔3-22-1所示。 该装置有换能器和读数标尺及支架构成。发射换能器的发射面与接收换能器的接收面要保持相互平行。 换能器由压电陶瓷片和轻、重两种金属组成,压电陶瓷片(如钛酸钡)是由具有多晶结构的压电材料做成的,在一定的温度下经极化处理后,就具有了压电效应。在一般情况下,当压电材料收到与极化方向一致的应力时,就在极化方向上产生了一定的电场强度,它与所受的应力成线性关系;反之,当极化方向一致的外加电压加在压电材料上时,材料的 伸缩形变与外加电压也存在着线性关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正弦交流电信号转 变成压电材料纵向长度的伸缩,成为声 波的波源;同样,我们也可以将声压变 化转变为电压的变化,用来接收声信号。 换能器示意图如图3-22-2所示。在压电 陶瓷片的前后两端胶粘两块金属,组成 夹心型板子。头部用轻金属做成喇叭形, 尾部用重金属做成锥形或助兴,中不为 压电陶瓷圆环,紧固螺钉穿过环中心。 这种结构增大了辐射面积,增强了振子 与介质的耦合作用,振子以纵向长度对的伸缩直接影响前部轻金属做同样的纵向长度伸缩(对尾部重金属作用小),所发射的声波的方向性强、平行性好。 换能器有一谐振频率0f ,当外加声波信号的频率等于此频率时,陶瓷片将发生机械谐振,得到最强的电压信号,此时换能器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反之,当输入的电压使换能器产生机械谐振时,作为波源的换能器,将具有最强的发射功率。 【实验原理】 在波动过程中,波速v 、波长 和频率f 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压制陶瓷 辐射头 正负电极 后盖反射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实 验 报 告 声速的测量 【实验目的】 1.学会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以及时差法测量介质中的声速 2.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 3.了解声速与介质参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 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易被反射等优点。在超声波段进行 声速测量的优点还在于超声波的波长短,可以在短距离较精确的测出声速。 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一般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 见的方法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来实现的。本实验采用的是压电陶瓷制 成的换能器(探头),这种压电陶瓷可以在机械振动与交流电压之间双向换能。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v f λ=? (1) 由(1)式可知,测得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声速。同样,传播速度亦可用 /v L t = (2) 表 示,若测得声波传播所经过的距离L 和传播时间t ,也可获得声速。 1. 共振干涉法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和为压电晶体换能器,作为声波源,它被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空气中定向发出以近似的平面声波;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

再被反射。当和的表面近似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来回反射,当两个平 面间距L为半波长的整倍数,即 (3) 时,发出的声波与其反射声波的相位在处差(n=1,2 ……),因此形成共振。 因为接收器的表面振动位移可以忽略,所以对位移来说是波节,对声压来 说是波腹。本实验测量的是声压,所以当形成共振时,接收器的输出会出现明 显增大。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参见图2)。 图中各极大之间的距离均为,由于散射和其他损耗,各级大致幅值随距离 增大而逐渐减小。我们只要测出各极大值对应的接收器的位置,就可测出波长。由信号源读出超声波的频率值后,即可由公式(1)求得声速。 2.相位比较法 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位相的传播。沿波传播方向的任何两点 同相位时,这两点间的距离就是波长的整数倍。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精确的测 量波长。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再 次与发射器的位相相同时,一国的距离等于与声波的波长。 同样也可以利用李萨如图形来判断位相差。实验中输入示波器的是来自同 一信号源的信号,它们的频率严格一致,所以李萨如图是椭圆,椭圆的倾斜与 两信号的位相差有关,当两信号之间的位相差为0或时,椭圆变成倾斜的直 线。 3.时差法 用时差法测量声速的实验装置仍采用上述仪器。由信号源提供一个脉冲信 号经发出一个脉冲波,经过一段距离的传播后,该脉冲信号被接收,再将该信 号返回信号源,经信号源内部线路分析、比较处理后输出脉冲信号在、之间的 传播时间t,传播距离L可以从游标卡尺上读出,采用公式(2)即可计算出声速。 4.逐差法处理数据 在本实验中,若用游标卡尺测出个极大值的位置,并依次算出每经过个的 距离为 这样就很容易计算出。如测不到20个极大值,则可少测几个(一定是偶数),用 类似方法计算即可。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计算】

声速的测定实验报告

移动S2,可以连续地改变 L 的大小。由式 1)可知,任意两个相邻共振状态之间,即 (2) 声速的测定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2) 进一步掌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 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2、 实验仪器 超声声速测定仪、低频信号发生器 DF1027B 示波器ST16B 3、 实验原理 3. 1 实验原理 声速V 频率f 和波长入之间的关系式为 V = f '。如果能用实验方法测量声波的频率 f 和波长入,即可求得声速 V 。常用的测量声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3. 2 实验方法 3. 2. 1驻波共振法(简称驻波法) S1 发出的超声波和 S 2反射的超声波在它们之间的区域内相干涉而形成驻波。当波源的 频率和驻波 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此驻波的振幅才达到最大值,此时的频率为共振频率。 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仅与系统的固有性质有关,还取决于边界条件,在声速实验中, $、S2 即为两边界,且必定是波节,其间可以有任意个波节,所以驻波的共振条件为: 丸 L = n ,n =1,2,3 ... 2 (1) 即当S1 和S 2之间的距离L 等于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时,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驻波振幅 最大。在示波器上得到的信号幅度最大。当 L 不满足(1)式时,驻波系统偏离共振状态, 驻波振幅随之减小。 S 2 所移过的距离为: L = L n 1 一 L n 可见,示波器上信号幅度每一次周期性变化,相当于 L 改变了 2。此距离2可由超声声速 测定仪上的游标卡尺测得,频率可由低频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计读得,根据 V ='十,就 可求出声速。 3. 2. 2两个相互垂直谐振动的合成法(简称相位法) 在示波器荧光屏上就出现两个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图形一一称为李沙如 图形。其轨迹方程为: ‘X 弓亠、2XY 厂皿 i 2M A i — + — I --------- 。0朋2-电)=sin 伸2-%) IA 1 丿 1A 2 丿 A 1A 2 ( 5) 在一般情况下,此李沙如图形为椭圆。当相位差 八y 2 一 ‘广。时,由(5)式,得

声速的测定实验报告

声速的测定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学会用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2)进一步掌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2、实验仪器 超声声速测定仪、低频信号发生器DF1027B 、示波器ST16B 。 3、实验原理 3.1 实验原理 声速V 、频率f 和波长λ之间的关系式为λf V =。如果能用实验方法测量声波的频率f 和波长λ,即可求得声速V 。常用的测量声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3.2 实验方法 3.2.1 驻波共振法(简称驻波法) S 1发出的超声波和S 2反射的超声波在它们之间的区域内相干涉而形成 驻波。当波源的频率和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此驻波的振幅才达到最大值,此时的频率为共振频率。 驻波系统的固有频率不仅与系统的固有性质有关,还取决于边界条件,在声速实验中,S 1、S 2即为两边界,且必定是波节,其间可以有任意个波节,所以驻波的共振条件为: Λ Λ3,2,1,2 ==n n L λ (1) 即当S 1和S 2之间的距离L 等于声波半波长的整数倍时,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驻波振幅最大。在示波器上得到的信号幅度最大。当L 不满足(1)式时,驻波系统偏离共振状态,驻波振幅随之减小。 移动S 2,可以连续地改变L 的大小。由式(1)可知,任意两个相邻共振状态之间,即S 2所移过的距离为: () 22 2 11λ λ λ = ? -+=-=?+n n L L L n n (2) 可见,示波器上信号幅度每一次周期性变化,相当于L 改变了2λ。此距离2λ 可 由超声声速测定仪上的游标卡尺测得,频率可由低频信号发生器上的频率计

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法测定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 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 3. 了解声速与气体参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 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等优点,所以在超声波段进行声速测量是比较方便的。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一般是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见的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 声波在空气中是以纵波传播的,其传播速度v和声源的振动频率f以及波长λ有如下关系: νf λ = ( 1 ) 测出声波波长λ和声源的振动频率f就可以由式(1)求出声波的传播速度。声波频率f可通过频率计测得,本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测出声波波长λ。 1.共振干涉法 实验装置如图 图1 共振干涉实验装置

图2 图中s1和s2为压电晶体换能器,s1作为声波源,它被振荡频率可以调节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周围空气定向发出一近似平面声波;s2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再被反射。当s1和s2的表面互相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反射,相互干涉。 经数学运算可知,在接收器s2表面,从振动位移来说是波节,从声压来说是波腹;在发射器s1表面,则情况较为复杂,其振幅与两个表面的间距有关,所以其振幅随s1和s2表面的间距L 而变,当 ?+=2 λn L ,n=0,1,2,3,....,λ≤?, 振幅为极大值,称为共振。这是接收器s2接收到的声压也是极大值,经接收器转换成的电信号也是极大值(参见图2)。 图中各极大值之间的距离均为λ/2,由于衍射和其他消耗,各极大值幅值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少。我们只要测出与各极大值对应的接收器s2的位置,就可以测出波长λ。 若用游标卡尺测出20个极大值的位置,并依次算出每经10个λ/2的距离: 2 10 111111λ =-=?-L L L , 210 212212λ =-=?-L L L , ............................................ 210 10201020λ =-=?-L L L 把等式两边各自相加,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