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图书出版业问题探究

中国图书出版业问题探究

中国图书出版业问题探究
中国图书出版业问题探究

世纪回眸:我们更应该看到些什么

——中国图书出版业问题探究①

一、现状的分析

二十世纪的脚步声终于远去了,五十年的辉煌也就成了过去。世纪之交,中国图书出版界对五十年出版业的辉煌已作了十分充分的肯定和讴歌,然而这种肯定与讴歌更多的是从纵向的视角去展开的。确实,回顾我国图书出版业走过的50年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进步是巨大的,出版社由1978年的105家发展至今的566家;出书品种由1978年的17000种、37亿册到1998年的130613种(含重版书,下同)、72.39亿册;销售纯收入由1980年的15.49亿元到1998年的347.42亿元;利润由1978年的3亿元到1998年的46.49亿元,简单的类比用“繁荣”来描绘中国的图书出版业也是实事求是的,“朝阳产业”的提法也是站得住的。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对中国图书出版业作一个横向比较的话,差距之大也是令人咋舌的。日本年出新书4万种,再版书达20万种,可供图书30万种;德国年出新书5万种,再版图书达30万种,可供图书70万种;中国年出新书(1998年)7.4719万种,再版书5.5894万种,可供图书10万种。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仅以此现状就冠以“繁荣得很”岂不滑稽!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年出书1540种,报刊56种,销售24亿美元,占市场的10%;我国出书品种最多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书1958种,而销售最高的却是江苏教育社,1998年发行码洋仅达7亿元人民币,差距之大令人汗颜。再看世界图书市场,美国占了其中22%的份额,法国为17%,德国为14.7%,中国97年出口图书1209万美元,占市场份额0.2%,差距是不言而喻的。面对即将“入世”,以这样的实力如何去与国际出版业抗衡,从中争得一席之地,更不谈中国图书出版业以上这一组数字中又有多少问题暴露出来。

因此,世纪之交,回眸已经逐渐远去的20世纪,我们图书出版界应该看到些什么,应该去想些什么,任何学科研讨注重的只能是问题。津津乐道于过去的繁荣(且不谈这种繁荣的程度如何)是没有出路的,成就只能代表过去,问题却关系着明天,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那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在哪里?首先,应根据对现状的分析归纳问题的所在,问题的实质,尔后才是追根求源去探究问题的根子所在。如果在这里对于我国图书出版业目前的现状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的话,不知是否过于偏激:“所谓的繁荣掩盖了泡沫现象,利润的增长掩盖了结构失衡,政策的保护掩盖了潜在危机”。

二、问题的提出

承认存在的事实是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对待50年的出版成就,我们要讲透讲足,那是为了树立起自信心,对图书出版业暴露出的问题刨根求源,那是为了树立起新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我们今天研讨的真正动机。

问题之一:有序竞争尚未形成。

新闻出版署1996年1月发出的《关于培育和规范图书市场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然而,回顾过去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有序竞争的目标远未达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垄断依然存在

垄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市场经济竞争中优胜劣汰而自然形成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是动态的,处于垄断地位者决不会高枕无忧,因为也许一夜之间垄断地位就丧失殆尽。而另一种情况是政策保护下的垄断,这种垄断能量之大是无可比喻的,只要政策不变,处于垄断地位者决计可以高枕无忧,而我国的图书出版业目前存在的垄断正是这一种令人遗憾的垄断。出版专业分工是造成这种垄断的主要条件。诚然,出版专业分工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图书出版业的稳定和发展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必讳言。然而计划经济的堡垒在中国大陆一个个被攻破,同属

于计划经济范畴的这种出版专业分工继续在维持,因而形成垄断

局面是十分自然的,难怪有这样一种说法,“出版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领地”。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真的是“最后一块”,但已经不多见总是事实,面对那些依靠政策或政府授权而获得垄断性出版资源的出版单位去谈什么市场竞争几乎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那些希冀印数能达几千册、上万册的出版社面对印数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出版社,有序竞争又从何谈起。(二)游戏规则尤待建立

图书发行市场的垄断以新的形式不断演变,二渠道由于其本身的无序性决定了它至今未能在大陆图书市场取得正统的地位,即使有几次全国性大型活动允许其进入会场,也不过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这些相对守规矩的经营户也就战战兢兢地领受了恩赐。然而“小妾”地位毕竟是不牢固的,扫地出门的结局随时可能出现,这也导致了二渠道逐步联合起来,在全国性大型活动的附近场所搞地下活动。非国有渠道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表现出的各种不规则行为加剧了发行市场的无序竞争,影响了图书发行业的形象,国家大量的税收白白流失。主渠道一方,力争扮演中盘角色的新华书店,尤其是省级新华书店,凭借着与出版管理部门的嫡系血统的正统地位,以种种手法转移自身的风险,压低出版社发行折扣。表面上书店与出版社同属文化产业,地位应该是对等的,可实质上在现今的体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样,权力的干预代替了游戏规则,经销包退、寄销制成了图书流通渠道转嫁风险最好的途径。殊不知经销包退、寄销制也有一个规则的问题,从法治的角度出发,权利与义务应该永远是并重的。

(三)盗版现象愈演愈烈

尽管“打黄扫非”,打击盗版活动越来越多,反盗版联盟纷纷成立,可是盗版现象却愈演愈烈,几乎到了“不盗非好书”的地步。“特价处理”的名著巨著、教参教辅书到处可见,从街头市场乃至小学直到大学的课堂,至于电子音像出版物更是触目惊心,据业内权威人士估计,电子音像出版物90%以上的均为盗版。原因何在?地方保护主义使打击盗版活动无法取得实效,使许多出版社对打击盗版丧失了信心。此外,假酒假药能吃死人,政府为了安定团结自然会不惜一切力量去打假,然而盗版图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充其量不过质量差一些(况且有些质量还不差),价廉物美,何乐而不为,因此打击盗版活动力度总嫌不够。试问,垄断依然在继续,游戏规则还未确立,盗版现象愈演愈烈,图书市场的有序竞争又如何能真正形成。

问题之二:出版观念严重滞后

人所共知,中国的图书出版业虽然还处在国家政策的严密保护下,但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国际资本及社会资本的渗透,工作室之类的地下游击队的背后穿插,已经使图书出版业面临着更剧烈的市场竞争的严峻局面。然而长期依靠国家政策庇护的图书出版业内人士,尤其是出版社的领导们,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还未感受到或者说还未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引起警觉与重视,只是边反复唠叨着“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边作些小敲小打的改良,殊不知两股道上的车是永远走不到一起的,“拉郎配”的结局只能是产生非马非驴的怪胎,这种严重滞后的出版观念导致了今天图书出版业的以下几种现象:

(一)图书结构失衡

透过“我国的出版物总量居世界前列”这一表象,我们会清晰地发现,我国出版业图书结构严重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是过分依赖教材教辅出版物。如果我们对新闻出版署公布的1998年的统计数字稍作梳理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何种地步。1998年全国出版大、中、小学各类课本、教辅等文教用书143.32亿册、558.01亿元,占全国图书发行总销售的86.4%、74.6%,试问如果剥去教材教辅书又如何去评判我国的图书市场,如果离开这些教材教辅书,我们566家出版社中又有多少家将难以为继乃至无法生存。表现之二是重复出版。同类别同内容的图书比比皆是,一个社出内容相同、书名相同的图书也不是新鲜事。这种严重的重复出版现象导致了出版资源的大量浪费,库存积压逐年上升。据统计,1995年全国图书库存69亿元,1996年库存117.5亿元,1998年已达206.8亿元,仅此两个方面已经足以证明我国出版业

图书结构不合理到了什么地步!

(二)选题特色不明

从事图书出版的业内人士无不知晓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出版社只有不断开拓符合市场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选题才能在激烈的出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形成这样的特色决非易事,我们不少同志为经济利益所驱动,眼睛只盯着短、平、快的选题,通过增加品种的手段来实现数量上的增长,广种薄收,不仅使编辑终年疲于奔命,既不能保证图书质量,知识的更新更无从谈起,而且图书品种杂乱无章,全是散兵游勇,更谈不上重版重印率。此外,跟风出版,缺乏原创的现象也是当今图书出版业存在的严重问题。“红镜头”一出来,五彩缤纷的镜头应有尽有;“老照片”一出世,“老字号”的东西纷纷出笼;“学习的革命”一兴起,革命之声充斥于耳。试问,如此下去,又如何能形成特色以立于不败之地?

(三)营销组织不力。

中国的出版业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独家授权与垄断地位,出版社的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和维护这种授权与垄断地位,因此对市场也不会十分去关心。即使是今天,绝大多数出版社也只是把精力放在销售上,急于把商品卖出去,他们考虑的也仅仅是如何能推销出自己的图书以找到一个好“卖点”。至于如何去重视市场调查,从选题开始设计考虑图书市场的需求,从而把营销与市场调查的研究贯串于从选题策划到图书销售的所有环节之中则根本还未去思考过。试问这种滞后的出版观念再不改变又如何能去适应即将到来的图书出版业的剧变。

问题之三:不均衡战略实施困难重重

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支配和影响下,我国出版业已形成了一种独特模式,即布局上的分散性、分工上的雷同性、发展上的均衡性等特征,从而影响了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分割了图书市场,分散了出版业的力量,也阻碍了出版业中大型集团的产生,制约了我国出版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削弱了我国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尤其是目前各省纷纷成立的发行集团,事实上的割据局面更使中央提出的不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为:

(一)地区封锁,自我保护

眼下成立的一些集团主要是发行集团,基本上均是按行政区划而建的,未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而且又是自上而下地在政府“拉郎配”式的干预下成立的。谁都想做大,也就谁都做不大,这样不仅未打破地方保护,反而在某些方面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自长春书市以来的几届全国书市,省与省之间交换码洋的“暗箱操作”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长此下去,流通开放、公平竞争的图书市场何日能得以建立?

(二)政企合一,管理功能异化成了垄断功能

目前的发行集团几乎都未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局社合一、政企不分,这种集团以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为主,由政府授权管理组建而成。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不仅形成了新一轮的社店矛盾,折扣的垄断又造成了出版社参与市场竞争活力的丧失,同时基层店的自主权也完全丧失,身处销售第一线却不能作为完整意义上的法人参与市场竞争。这种管理功能逐步异化成了垄断功能,也就背离了我们进行改革的初衷。

(三)资本主体不明晰

如果仔细对目前出现的发行集团作一透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类集团暴露出了不可救药的弊端:产权不明晰,没有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体制与运行机制无实质性改变,管理效率并未得到提高;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严重依赖教材、教辅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市场分割严重,地方保护、贸易壁垒随处可见;投资的主观盲目性、投资的垄断性造成了重新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一切正是由于资本主体不明晰,未能解决国有资本人格化的问题所致。因此,虽然组建了集团却未能达到对市场化整合重组的目的,不均衡发展的战略无法实施也是情理之中的了。三、路在何方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更为迅速的时代,竞争将更趋激烈,优胜劣汰,你死我活,这种搏杀将是十分惨烈的。中国图书出版业在这样的竞争面前,保护性的政策将被逐步淡化,随着图书市场的开放,首先是中国的图书发行业将面临全方位挑战,一方面外国军团将凭借其雄厚的国际资本和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先进的科技手段与运作方式迅速占领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图书市场;另一方面,国际资本与国际出版业的渗透也势必推动我国图书发行业的战略性重组或联合,推动中国图书出版体制、运作机制、出版观念、出版管理模式的变革,以应对外来的激烈竞争。审视中国图书出版业这一转型过渡期,我们如何从战略上谋划未

来的改革与发展?

(一)有条件地打破专业分工

专业分工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老是抱怨专业分工的不合理,关键在于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去向。笔者认为,在目前出版社仍然实行审批制的时期倒是可以对专业分工作一些调整,有限的放开,让现有的500多家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去经历一番洗礼,一方面锻炼自己求生存的能力,一方面在竞争中让各社去寻求形成自己特色的道路。当然也许有少数出版社将无法维持下去,这也并无不好,小河小溪中尚且求生不能,何谈到汪洋大海中去“搏击”,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准则。这种专业分工有限的放开关键在于切除两块,一是将教材教辅剥离出来,指定专业出版社出版,其他出版社均不得染指,既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优化图书结构;二是政策法规等政府部门指定必备的读物,同样有指定的专业出版社出版,如果将这两类选题剥离出来后,其他不再划分专业分工范围,相信有见识的业内人士决计不会不顾本社的实际状况滥出各类图书。因为选题特色的形成是需要积累的,这里有作者队伍、编辑力量、社的特色以及营销方略等方面的积累,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二)优化结构,练好内功

实行出版专业分工有限放开,垄断性的出版资源实行专营以后,众多的出版社面临这一局面,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驱动下,将不得不去思考自己如何去优化本社图书结构,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上。结合本社的实力及其地域特色,努力开发一般图书的选题资源。练好内功,依靠专业化、市场细分和营销的加强去实现内涵扩张,达到逐步建立特色和树立品牌,从而为后阶段的规模竞争积聚实力,锻炼队伍。在当前,尤其要认真重视面向“三农”出版物品种缺乏、面向国际的出版薄弱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薄弱这些问题,以超前意识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在这些领域中有所作为,不仅能达到练兵的目的,而且还能开辟出新的战场。

(三)转变体制与运行机制

多少年来“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观念似乎成了我国出版单位左右逢源的护身符。其实不然,正是由于过分强调了图书的特殊性和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观念和体制上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我们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这也是为什么图书出版部门的改革推进缓慢,即使是已实行的改革(如目前成立的一些集团)也往往会走调变味。因此我们不能让这种滞后的观念成为我们设计跨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方案时的一种桎梏。只有当出版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后,出版社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才能成为现实。出版社真正实行企业管理模式就必须打破目前这种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机构设置,应该按照市场竞争的要求去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笔者曾提出过的“一长三总制”(社长、总策划、总调度、总会计师)就是对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的一种思考(另有专文论述)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使产业结构优化,经济高效运行。

(四)图书发行业必须走产权制度改革的道路

中国目前成立的为数不多的发行集团,政企合一,产权不明晰,无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未成立集团的省区正纷纷酝酿筹建,其结果,地方保护主义、贸易壁垒、割据现象将更为严重,管理

功能也就异化成了垄断功能。因此,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发行集团进行规范的公司制的改造,通过整合和重组,“抓大放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扩张经营,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国有资本为核心,搞活资本结构,实行投资结构多元化,使国有资本人格化,同时建立健全相互制衡、权责明确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运行机制上要强化企划性的营销策略,最大可能地张扬物流的出版企划、市场营销的功能,并迅速转化为企业的综合效益。同时,充分重视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信息化必将成为中国书业市场化运行方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即将到来的与国际书业相抗衡的制高点;同时加快资金流通和资本的融合,使出版业存量资产得以灵活有效地流通和重组,加快增值。“三流”畅通是中国图书发行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的衡量标志。

中国图书业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图书市场的巨大潜力等着我们去开掘。据统计,中国目前人均购书水平是世界购书水平最高国家挪威的四十五分之一,是亚洲购书水平最高国家新加坡的二十九分之一。而中国自身的购书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正在迅速上升,1997年人均购书水平已是1990年的8倍。市场是巨大的,然而竞争又是激烈的。时不待人,机不再来,有志于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仁人志士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再也不可等闲视之了!

注:①此文发表于《出版广角》2000年第4期

②见拙文《出版社机构设置要以高效为原则——试论出版社实行“一长三总制”》,《中国出版》2001年第2期

回《培华书业论文集》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面临的挑战 纵观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历程,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而这种增长的粗放性又是在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生成、展开并得以强化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模式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产业的高速发展阶段,企业往往更加重视量的扩张,而高速增长往往会把这种增长模式的许多弊端掩盖起来,只有当产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甚至是萧条期的时候,企业才会更加重视产品的品种、技术、质量创新,改革传统增长模式的动力才会更足。 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目前虽然处于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但与第一个阶段相比,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特别是图书的纯销售额、利润额等反映出版产业实际销售和盈利能力的指标出现了增速下降甚至负增长的现象。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在继续增长的同时,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内在因素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与此同时,图书出版产业增长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巨大的变化主要指入世后外国资本的进入和信息技术的革命。内因和外因的变化既意味着中国图书出版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

挑战之一:中国图书出版产业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 首先,国家对于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改革预示着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微利时代的到来,这里的“微利”这要是针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以往“低风险、高利润”而言的。随着全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教材出版的竞争程度将大为增加,农村中小学教材将全部实行政府采购,免费供给,同时现行中小学教材中准价下调10%,这些使得教材在出版物销售总码洋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教育出版利润势必大幅下滑,出版社从教材出版中稳获“暴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其次,目前大众出版领域中的无序竞争和低水平竞争已经表明现有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转型的压力非常之大。第三,随着出版机构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改制的深入进行,会对传统的经营模式带来冲击,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和负担。 挑战之二:信息技术革命对出版产业的冲击。 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并迅速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已经对出版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冲击,这种冲击的结果在发达国家出版产业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我们国家也可见端倪。信息技术革命对出版产业增长方式

试析当前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试析当前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出版业承载着传承文化,引领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随着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的发展,出版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出版业如何摆脱僵化的运作机制,走出困境,是目前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当前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出版业问题对策 一、当前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出版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弊端 中国的出版社只有565家,无一例外全是属于国家垄断性质。出版单位以机关的一个附属部门存在。因此,许多官本位体系衍生出来的怪病它都有:政企不分、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而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按行政区划、部门来分配出版资源,这就造成重复建设、市场分割等问题;而主管单位的权力介入出版经营,也经常违背市场规律,给出版业的发展带来许多弊端,如人才匮乏、不平等竞争、出版单位缺乏自主权等等。 2.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不强 由于长期的垄断经营,我国出版业的市场意识不强,缺乏竞争实力。其表现为:一是过分依赖教材与教辅出版物。从出版环节看,图书品种结构失衡。据2000年《中国出版年鉴》的数据显示,课本为20755种,总印数为38.08亿册,总印张为190.77亿印张,定价总金额为171.5亿元。课本品种仅占图书品种总数的14.63%,但课本的总印数、总印张、总定价分别占图书印数的52%、图书总印张的48.75%、图书总定价的39.3%。如果离开这些教材与教辅书,560多家出版社中将有许多出版社难以为继或者无法生存。二是选题特色不突出,重复出版比较严重。近年来,同类别同内容的图书比比皆是,甚至一个出版社出版内容相同、书名相同的图书也不是新鲜事,结果造成大量库存。同时,优秀图书、精品图书、双效图书在图书总数中所占比重太小,而内容平庸、两个效益一般的图书却不少。 3.出版业机制转变滞后,改革力度不够大 一方面,现有出版体制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多数出版企业还没有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营管理粗放落后、融资渠道单一、积累和投入不足等问题,阻碍了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许多出版单位,三项制度的改革没有到位,工作方式还是机关模式,内部机构的设置还是行政系统模式。另一方面,整个出版行业的有序竞争尚未形成,垄断依然存在。从出版环节看,由于实行专业分工制,一些出版社依靠政策或政策授权而获得垄断性出版资源(如教材等),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出版业的不平等竞争。从发行环节看,新华书店凭借其自身优势,压低出版社发行折扣。近年来,尽管发行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购销体制及新型的社店关系还没有形成,信息不通与物流不畅的问题十分突出,市场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 4.人员结构存在问题 目前,在出版单位的人员结构中,有这样几多几少的现象:行政人员多,编辑人员多,单一性人才与传统型人才多;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少,科技人才少,复合型人才少,现代型人才少。同时,出版单位还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

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环境分析

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环境分析 一、图书出版业的PEST模型 1.政治环境 国家法规政策,推进了图书行业的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明确了出版者、印刷者和发行者的权利和义务。1990 年我国正式颁布著作权法,并于次年开始实施。1992 年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正式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图书业出版角逐中。这一时期的图书出版开始受到法律约束,对以引进出版海外作品为主的出版社影响巨大。自1995 年至1999 年4月,我国与国外的图书版权贸易超过1. 5 万项,购买对象国也从美、英、日等少数国家拓展到更多国家。几十年来年来,我国新闻出版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出版业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实物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图书出口达730 多万册,是进口图书的两倍。 出版行业经历着深刻的制度转型和结构重组。1992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明确了企业应享有的经营权。出版业在整个国有经济部门的制度转型和结构调整中明显落后,出版社仍然停留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上。近些年来的出版集团的建立才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在逐步建立。由图标可知,04年我国出版行业企业公有资本远远大大非公有资本。由事业单位变成了独立企业法人,在转制改革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适应了市场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出版、发行集团的成立、高校出版社转制、教材招投标,这些适应市场发展的改革措施,演绎着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也让中国书业更加成熟和有力,这几年来的书业改革将对今后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方向起到关键作用。 表4 2004年出版行业企业实收资本构成(%) 施了“走出去”战略,2003年中国对外开放图书零售业务、2004年图书发行批

工作总结-中国国家图书馆

工作总结 2005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最后一年,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年。一年来,我馆在文化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推动力,落实“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三大发展战略,以机制创新带动服务创新,经过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年初部署的各项任务。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完成 按照中共中央和文化部党组的部署,我馆自2005年1月26日至6月20日,在全馆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馆党委为高质量地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谋划,周密组织,成立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先后召开6次党委常委会、10次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形成了馆党委总负责、教育活动办公室组织指导、各支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扎实推动了各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整改提高阶段,馆党委集中解决了几个涉及员工利益的问题,如:食堂问题、馆服问题、工资分配问题、全馆午餐补助问题等,真正把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为配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编发简报73期,举办了“我为党旗增辉”主题歌咏比赛,组织党员参加“谈文化部系统共产党员先进性”征文活动,参观有关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题展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4周年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结束之际,馆党委在全馆范围内评选表彰了一批先进。通过全体共产党员的努力和高质量的工作,我馆圆满地完成了规定的全部任务,基本达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按照文化部要求,我馆召开了有200多位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满意度测评会,测评结果对我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体评价满意度为100%。 二、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 2005年是全面实施岗位管理改革的第一年,根据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馆党委班子把今年定为调整年。 (一)完善岗位管理 为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岗位管理体系,我馆就岗位管理试行情况专门组成调研小组,在全馆范围内展开调研。一个是由业务处牵头组成的业务调研小组,通过召开315人参加的29个大大小小的座谈会,就图书采选编目部等10个业务部处实行岗位管理的情况,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一个是由人事处牵头组成的职能部门调研小组,走访了13个部处,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陈丹付海燕出版发行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普及,我国出版业网站建设也迅猛发展,从靳开川在《国内出版社网站建设研究》中记载的1999年的大约78家,到《2009年出版业网站发展创新报告》中的451个,十年间增长了近6倍。这十年,出版网站不仅是数量的增长,网站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贴近用户,并出现多个创新点。但是我们也看到,盈利模式不明确、更新速度慢、互动差等问题,也是出版社网站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出版业网站的发展现状,本课题组在2009年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中针对参会的80余家网站做了问卷发放,收回有效问卷68份。通过分析汇总的相关数据,我们从4个方面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一、网站基本情况 1.七成以上网站建站时间超过5年,出版业网站已进入成熟期 在68个调查对象中,1990年以前建站的只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等3家,占5.17%。1990-2000年,建站的出版单位为16家,占27.59%。有网络意识的出版单位即在这一阶段起步。另外,这一阶段除了出版社建网站外,还出现了人民网等门户网站、万方数据和龙源期刊网等内容平台网站,以及中国动漫网这样的新媒体网站。出版业网站进入发展期。2000-2005年,建站的出版单位有25家,占43.1%。这一阶段上网的出版单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经历了“非典”之后,大家充分意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这其中,出版社建站仍占大多数;而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值得注意,这一阶段建站的电子商务网站有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孔夫子旧书网、福建新华发行集团。这个时期是出版业网站的快速增长期,约有75%以上的出版单位都已建站。2005-2009年,建站的出版单位为14家,占24.14%。这一阶段出版单位建站数量的增速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出版单位在网上圈地的现象减少了,而建站质量却大大提高。出版业网站已进入成熟期。 2.超过八成的出版业网站定位为专业类或综合门户类网站 随着进军网络的出版单位越来越多,网站类型也从单一的传统出版单位上网发展为现在的综合门户、专业网站、电子商务、社区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功能比较完善。如图1所示,出版业网站主要定位在专业网站,其次是综合门户类网站,而定位为其他类型网站所占的比重不足15%。可见出版业网站更关注网站宣传展示和专业信息发布的功能。 3.网站已逐渐独立于传统部门并与其形成合作互补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参见图2),有43%的出版单位将网站作为独立部门;另外将网站作为信息技术部门或数字出版和新媒体部门的约占四成。可见,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已将网站作为进军数字出版的桥头堡,并在机构设置上给予其较为独立的发展空间。

2013中国各大出版社前十排名

2013中国各大出版社排名 From 《图书馆报》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170家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人民卫生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06家大学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54家地方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 ●重庆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 177家社科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 ●重庆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知识产权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 37家文艺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 ●译林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山东文艺出版社 32家美术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 ●上海书画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83家科技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和化学工业出版社 35家教育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出版业的现状与问题(一)教程文件

中国出版业的现状与 问题(一)

中国出版业的现状与问题(一) 中国的出版集团化进程已经走过了6年时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出版集团规模的扩大仍然主要是低水平的数量累加,而没有进行根本性的业务整合,原先粗放经营的色彩也并没有褪去。 借鉴国际经验,下一步中国的出版集团的业务发展不应再是各出版 社独自分散作战的模式,而应按不同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对品牌进行组合,实行产品细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促进内容创新的深化,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容资源、降低成本、创造新产品和新品牌,以提高生产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出版业出现了一些并不美好的现象:图书品 种急剧上升,平均印数急剧下降;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率持续走低;图书发行折扣愈打愈大,图书退货率不断上升;图书库存金额直线上升,资金周转明显放缓;图书贷款结算期愈来愈长,信用问题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中国出版业的改革正在集团化建设的基础上,深入地向前推进,出版单位开始转企改制,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出版业的现状以及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成为了业内普遍关心的事情。 一、中国出版业现状分析 从总量和结构做分析,可以清楚看到,现阶段中国出版业总体上仍

然处在新的增长阶段。 1997年,我曾发表《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新的出版组织的 培育》一文,认为从1978年至1996年底,中国出版业经历了两个阶段,开始步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中国图书市场总量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超常规增长阶段。第二阶段:1986-1994年。中国出版业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复存在,经历了长达9年的调整与徘徊阶段。第三阶段:1995年以后,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从1995年至今,十年过去了。中国出版业的第三阶段是否已经结束,是否如有的同志所说进入了膨胀性衰退的阶段,或者说进入了”出版大崩溃”的前夜。这里我们不妨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总量分析 1、从图书种数和新出版图书种数的增长率来看,1995年以后增长 日趋平稳,基本保持在10%左右。图书品种的增加固然与每种平均利润下降和买卖书号有关,但这一现象也意味着图书市场越来越细分,定位越来越具体,大众图书市场越来越活跃。这预示着图书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深化和加强。 2、从1995年到2003年,除2000年以外,中国图书出版的总印张 数和总定价逐年增长,总印张和总定价增长率的偏离度逐年缩小。总印张和总定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偏离度也在逐步收敛。这表明中国出版业从宏观而言不仅处于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之中,而且其增长水平同国民经

中国出版业应有更大的发展

中国出版业应有更大的发展 围绕着这次论坛的主题,我就中国出版业的发展问题讲三点看法: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既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出版业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中国出版业具有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中国与世界出版强国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中国出版业应当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好出版功能,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争取出版业自身有更大的发展。 一、中国出版业具有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具有八个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一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特别是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4%的速度迅速增长,现在GDP已达13.6万亿元。二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这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内容源泉,又为出版业提供巨大的不断发展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城镇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40%以下,农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50%以下。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城乡恩格尔系数将呈现继续降低的趋势,居民精神文化消费将不断增长。三是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厚的文化资源。四是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版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多年来,中国图书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万多种发展到2004年的21.9万种,印数从37亿册增长到2004年的64.4亿册。图书发行业的净销售额、利润有了很大的增长,净销售额从1978年的12亿元增长到现在的461亿元,出版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上世纪末期世界出版业出现的出版集团化、销售连锁化、数字出版与网上售书等

出版社图书出版合同(合同示范文本)

( 合同范本 ) 甲方: 乙方: 日期:年月日 精品合同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出版社图书出版合同(合同示范 文本) Constrain both parties to perform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together, and clarify the obligations that both parties need to perform within the time limit

出版社图书出版合同(合同示范文本) 甲方:xx 身份证号:41xxx6xx40xxxx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候寨乡南岗刘295号 联系电话:13xxxx8x1 乙方 (出版者):xx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安华里504号e座 作品名称:《xx》 作者署名:xx 甲乙双方就上述作品的出版、发行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甲方授予乙方在合同有效期内,在国内及世界各地区以图书形式出版、发行上述作品的中文简体版、繁体版、外文版、修订版和缩编本的专有使用权。 第二条甲方保证上述作品不得含有《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

条规定的禁止内容。 第三条甲方保证拥有第一条授予乙方的权利。因上述权利的行使侵犯他人著作权及名誉权、肖像权、署名权等人身权内容的,甲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经济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四条在本合同有效期间,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将本书稿的全部或一部分,或将其内容稍加修改后以原名或更换名称授权第三者出版。若违反本规定,甲方应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经济损失,乙方可以终止合同。 第五条甲方应确保书稿质量,文责自负。并按双方约定的版面字数按期交稿。稿件质量未达出版要求的,且甲方拒绝修改的,乙方有权终止合同;如经反复修改仍未达到出版要求的,乙方可以终止合同。经乙方三审通过的样稿,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确认,双方加盖骑缝章(公司)或骑缝签字(自然人)。 第六条作品的署名方式和著作方式由甲方确定。合作作品的署名顺序,以甲方提交并保证其真实性的全体合作作者亲笔签名(个人

阮元与《积古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元与《积古图》 袁玉红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收藏宏富,《积古图》就是藏品中的一件珍品。 《积古图》为手卷装,通长2640厘米,高38厘米,引首卷端翁方纲隶书题“积古图”三大字,右钤“长毋相忘”印,落款“嘉庆癸亥夏六月朔为云台中丞题并记于后北平翁方纲”,下钤“潭溪”、“翁方纲”印。其后是工笔彩绘绢本“积古图”。图长67.5厘米,高34厘米。钤“积古斋”、“文选楼”、“仪征阮伯元”印。再后为阮元手书《积古斋记》。此记文收入《揅经室集》三集卷三,相校后发现文字略有差异。经文为正书,书写在刻印佛经旧纸之背面,凡35行,348字。卷心是阮元手拓家藏的历代钟鼎彝器镜、洗、泉布及砖砚等91件金石文物的铭文拓本和91方秦汉印符的钤印。这些拓本剜裱在手卷上,钤“阮伯元藏钟鼎文字”、“八砖吟馆”、“琅嫏仙馆”印。铭文拓本下是阮元手书释文和考订文字。卷心长2135厘米,前钤“可园珍祕”、“第二品”、“积古斋印”、“阮伯元所藏钟彝吉金”等印,后钤“研经堂”、“积古斋”、“阮伯元手拓本”三方印。卷尾是翁方刚手书《积古图记》和陈文述书与法式善等十六人同观题款及伊秉绶、赵魏手书题记识文凡四则。 《积古图》的作者,据《积古斋记》可知是周卣。周氏名瓒,字秬卣。《履园丛书》载:“周瓒号采岩,吴县横塘人,工山水人物,细逾毛发,用唐、宋人法,识者谓自仇十洲后无此种笔墨矣。阮芸苔宫保为浙江巡抚时,常在幕府,然吴门士大夫鲜有知其者也。”《扬州画舫录》中记:“周瓒,字采岩。吴县人。少学花卉,既成,学界画白描人物,而大幅工笔山水,出奇无穷,遂成名家。”《积古图》是周瓒受阮元之嘱而绘。创作背景是壬戌腊日,即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初八,阮元邀其同好朱右甫为弼在积古斋与其子赏鉴所藏金石文物。图中所绘三人,中坐为阮元,对坐是朱为弼,阮元后立者是阮元之长子阮长生。手卷中,阮氏私藏金石铭文拓本的器物全形在图中都有图绘。所画钟鼎彝器用透视法,立体感极强,器物上的纹饰都能依稀可见,十分逼真,充分展示了画家工笔绘画的技艺和对青铜文化造型艺术的理解。 阮元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正月二十日,卒于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享年八十六岁。字伯元,号芸台,晚年号颐性老人、经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高宗亲擢第一。历官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拜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精于考据,为乾嘉考据学著名学者。在金石文字研究方面,平湖朱为弼是其得力助手。朱为弼,字右甫,浙江平湖人。嘉庆十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为弼精研金石之学,佐阮元纂《钟鼎彝器款识》。 阮元是清代一位杰出的经学名臣,同时也是清代学术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阮元喜藏金石文物,尤重铭文,而证史实。拓本中“禄康钟”、“虢叔大林钟”、“父乙鼎”、“太祝鼎”、“陶陵鼎”、“师酉敦”、“诸女”等器物铭文都收入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并附铭文考证。阮元在铭文考证上独有心得。如在“齐宝货”刀币拓本下,有阮元书“歙程易田以为宝字非吉字。”程氏名瑶田,字易畴,又字易田,清经学家,江永的弟子,多与阮元有文字研究。在这里,阮氏显然同意程易田之说。冯云鹏所辑《金石索》“金索四·齐刀”图下也将面文识“齐宝货”,并注文:“此钱往往得于章邱、临淄等处。《嘉祐杂志》称为齐太公杏九,今人呼为齐吉化,皆非也,缘不识古文宝货字耳。”后来学者多将“齐宝货”三字识为“齐法化”。“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在“即墨之宝货”拓本下,阮氏书“据此知即墨古本作节墨,其作即者省文也。今即墨县当读为节墨县。”《金石索》“金索四·即墨刀”图旁注:“金石志云,‘节’‘即’古字通,据此齐即墨正当作节,今作即者,省文耳。”此文与阮说类同。先秦时代刀布币文涉及的地名很多,有的沿用至今,如邯郸、离石、节墨(即墨)等。阮元对所藏青铜酒器不仅考其铭文,视重宝之,而且还实用之。例如嘉庆八年(1803)二月二十六日,阮元父七十寿辰,阮选商周十三酒器在

国家一级出版社名单

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名单 根据《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法》和《关于对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进行首次等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新闻出版总署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公室自2008年6月正式启动评估工作。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出版工作者委员会3家中介机构,对全国500家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在2006~2007年度的出版综合情况实施了等级评估。 对出版单位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定量化评定,主要以考察出版单位的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这“三大能力”为基本内容,以25个评估项目为具体支撑。按照社科、科技、大学、教育、古籍、少儿、美术、文艺等分成8个类别,将图书出版单位的评估分为4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评出一级出版单位100家,占20%;二级出版单位175家,占35%;三级出版单位200家,占40%;四级出版单位25家,占5%。经新闻出版总署研究,对首次被评为一级的100家图书出版单位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名单(各类别不分先后,按拼音排序): 社科类 安徽人民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外文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科技类 电子工业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传统图书出版业的趋势与几个问题

传统图书出版业面临的趋势与几个问题之我见传统图书企业由于受传统观念、习惯、机制、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业务一直局限于纸质图书的发行,对于转型,怎么转,大多在认识上、行动上和观念上比较滞后。当前,国家在大规模地推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来临,对教育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单纯以纸质形态呈现的教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单纯依赖纸质产品实现持续发展已面临巨大瓶颈,互联网的影响势不可挡,图书企业需要顺势而为,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变革自己的营销方式,这样,企业才能跟得上变化的节奏,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近几年,虽然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在规模上和实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的成绩也是极其显著的,但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图书出版业出现的陈旧的图书出版理念、图书品种结构失衡、人员问题等三大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一方面,出版理念是我国图书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分,而目前我国的图书出版理念大都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图书盗版现象严重,内容缺乏创新。另一方面我国出版业图书结构非常不平衡,导致图书品种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为图书品种单一,教材教辅出版书籍较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出版物所占比例不协调,重城市读物、轻农民读物。除此之外,人力资源是出版社的重要部分,它的生

产和发展由出版社的人力资源所决定,因此出版社要想繁荣发展,就必须具备一支业务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当前,我国各出版社人员结构面临的问题是单一性人才比较多,复合性和现代化人才比较少,特别是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方面的人才稀缺,此外我国的各出版社对作者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不够重视作者,这严重损害了作者的利益,很多作者人才被埋没。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为加强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室)、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协作,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采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方式,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特制定本规则。 一、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文献信息部门之间,在书刊资料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共同认可的规则,互相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方式。 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为了满足用户在本地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无法解决的文献信息需求。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对单位用户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对个人用户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不受理馆际互借服务。 三、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对象: 1、中央与国家机关。 2、各省(区)、市、区(县)公共图书馆。 3、在京各大专院校及省级大专院校图书馆。 4、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系统及省市级科研单位图书馆(区县以下科研单位由当地区县公共图书馆代办)。 5、国家事业、企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或信息部门。 6、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兵种、武警部队图书馆。 7、馆际互借不对个人用户。 四、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办法 1、凡自愿与我馆建立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个人可直接提出文献传递服务的请求),需来人、来函或通过网上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提出申请,经文献提供中心核准后,签定文献提供协议。申请单位名称或联系人变动时,须及时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申明。 2、凡与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签订版权协议,发生侵权行为,由借书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 五、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具体办法 1、凡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需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交纳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预付款。 2、凡同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将提供一个卡号和密码,各单位需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自行发送借书申请,借书价格:本市6元/本、外阜20元/本(包括邮寄费)。 3、凡用户需要国际互借,需填写“国家图书馆国际借书单”按国际图联规定的收费标准(用于支付邮寄、包装费)执行。 4、凡用户需要文献传递服务,可直接把所需复制文献的来源通过E—mail、传真、信函发至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需履行馆际互借手续。文献传递费用按我馆现行收费标准执行。 5、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受理外地无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用户、个人用户馆际互借的请求,需要者须向当地与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申请,并委托办理。 6、外借图书需按时归还,如有遗失、污损和丢失,经确认后,由借书单位按照国家图书馆有关规定赔偿。未按时归还图书、未交纳赔偿金以前,将停止办理借书手续;情节严重者将终止馆际互借协议。 六、外借图书的范围 1、外借图书范围:中文基藏库图书、近三年以前外文图书。古籍、稿本、工具书、原版期刊、报纸、舆图、光盘及丛书不外借(可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2 、除善本等文献外,文献传递服务的品种、数量不限。 七、借书期限 1、外借图书的期限为一个月。如需要续借,到期前须通知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并说明理由。在该书无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一次,期限半个月。 2、如遇特殊情况,外借图书不论到期与否,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有权随时索回。 3、逾期归还图书,每册图书须交纳逾期使用费5元/天。

中国新闻出版现状调查

中国新闻出版现状 提要:当下中国新闻出版产业结构多样,总体收益向好,不过各出版形态在新旧交替中此消彼长,在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及音像出版物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的数字出版产业蒸蒸日上,大有与图书出版抗衡的趋势;出版物发行的市场导向作用显著,版权贸易繁荣,经济实力对出版业发展影响显著,出版业发展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出版业增长速度总体高于沿海地区,各地经济规模无明显变化,就业人员规模随各出版形态发展状况呈正相关变化。 1.出版产业结构:随着人们渐渐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和短篇阅读, 以提供此类服务的纸质媒体和音像制品的市场比重江河日下,产值也随之降低,而主打深度阅读方式的图书市场却依靠现代科技与高品质阅读体验稳步扩大,比重上升,产值提高,而数字出版产品以自己多媒体和强交互和数字化网络化传播等独特魅力弥补了图书的不足之处,迅猛发展,由数据可以推断,数字出版的趋势是复合出版;而由于中国政治环境日渐开明,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版权贸易和文化产业输出及进口也将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化产业市场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文化产业呈现出 了强烈的市场导向,在畅销书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图书大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按照市场需要,这些书不断被再版重印,体现出一定的市场规律,而再版重印的书中,最普遍的现象是党政类纸质出版物颇受欢迎,以体现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 3.文化产业地域: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地域间经济发展 不平衡,引起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域间差异,在当下的出版业,沿海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总体优于内地,不过由于国家对内地文化发展的支持,全国数字出版基地的投产经营,内地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总体高于沿海地区。4.从业人员: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与出版形态相协调,从业规模随各 个文化产业形态的发展情况呈正相关变化,这样的就业市场规律启示我们要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面对新的世纪,面对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图书环境将逐渐由单一性、封闭性走向多元化、开放化。面对目前中国图书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竞争程度低。专业人才匾乏、“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21世纪的中国图书市场任重而道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 中国出版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出版社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产业化的思路都要经历依次的变革,国内出版资本(包括民营和其他行业)以及国际出版资本对国营出版社的冲击,入世后出版资源的横向流动和重新配置,最终势必形成优胜劣汰的高效的出版市场机制和一个充满活力、逐鹿群雄的图书市场。 目前的中国图书市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市场,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市场。 一、面临的挑战 1.图书供给市场迅速膨胀,但有效需求不足 改革开放20年是中国出版业迅速成长壮大的20年。全国的出版社数量较20年前增长5倍以上,出书种类猛增,总印数也在飚升,报刊的种类、期刊的数量增加了近10倍(这里仅指由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其它名目繁多的出版品尚未计入)。 一方面图书供给市场迅速膨胀,另一方面,图书有效需求不足。

1997年我国图书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1. 97,美国为 1. 45,这表明图书消费受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人水平的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图书的替代品和消费的替代形式很多,人们想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时途径很多,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某一特定的出版物。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消费自然要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尤其是一般图书,作为一种必需品,受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近几年来,由于企业效益下滑,下岗职工的增多,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医疗保险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居民的预期收入减少。储蓄倾向加强,图书市场需求不旺,但其迅速膨胀的规模超过了市场本身的消化能力。今年以来,由于受国家整个宏观经济有所好转,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环境的影响,图书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有所改变。 2.产业竞争程度低 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市场竞争程度不高是当今制约出版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的图书出版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互作用的“二元制”的特征,一方面,图书市场被人为地行政划分成僵硬的板块,地方保护盛行,“山头思想”严重,信息流动受阻;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发育不充分,造成行政因素干扰大,过度竞争严重,企业在竞争中往往忽视了合作,缺乏“竞争 -合作-服务-发展”的长期出版效应的理念。 由于有关政策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国际跨国出版巨头这条大“鲇鱼”还没有完全引进中国市场。一旦市场完全放开,国内出版社面对跨国巨头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的优势,在“鲇鱼效应”下如何求

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载体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物,代表着世界出版的方向与未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普及和大众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逐步提高,国民的阅读范围、阅读习惯、阅读速度、阅读环境等发生了新变化,许多的读者尤其是“8090”青年越来越关注数字出版业创设的包括手机阅读、图书搜索、网络文学、期刊等服务,数字出版的出现不会意味着传统出版的没落,相反,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的继续和延伸,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本文就目前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与形势阐述其现状和解决的良策。 关键词:数字出版;现状;问题;对策; 在我国,数字出版出现与上世界九十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出版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产品伴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凭借数字出版存储量巨大、阅读方便、信息检索方便、多元化产品等优势不断占领国内传统图书市场。尽管我国的数字出版呈快速发展态势,但是仍毫无置疑的是,我国数字出版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的数字出版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而“初级阶段”也就意味着新兴事物在发展的同时也必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地完善才能确保我国数字出版不断发展,因为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的主流,是出版界振兴出版文化的主力军。 一、数字出版的定义 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的发展,延伸。它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载体。数字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 二、我国当前数字出版的特点 国内的数字出版从起步到现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数字出版扮演着一个新兴产业的原始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我国的数字出版已经不能相提并论,整体上迅猛的发展速度与成绩也预示着,未来的数字出版必将成为世界出版的未来。新时期,数字出版主要呈现的特点有: ㈠行业链条饱满,一体化趋势加强 2006年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正在形成的年度。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提供商已经不再孤军奋战,他们上连接作者与出版单位,中连运营商,下端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个新兴的产业链条在26006年之后迅速在这条产业链条上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期间逐渐形成多元化趋势。到了本世纪的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基本成稳定态势。 从2006年产业链条开始形成后,数字出版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综合数据显示,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其中,中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49.8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约5亿元,电子图书(E-book)收入约1.5亿元,网络游戏收入约65.4亿元,在线音乐收入约1.2亿元;在手机出版方面,仅仅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高达80亿元。到了2010,我国数字出版总收入甚至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