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以后者的减少更为严重。贫血轻微时红细胞形态变化不大。重者则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82fl、MCH<27pg、MCHC<320g/L、RDW>l5%。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

3.血小板计数多正常。

4.网织红细胞常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总百分率常>30%,其中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各阶段幼红细胞胞体常较小,胞质量少,边缘不整齐,嗜喊性色调较强,细胞核小而致密。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因红系增生而相对减低,各阶段百分率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4.粒、红比值减低。

5.巨核细胞系常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形态一般正常。

6.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同外周血,嗜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三)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细胞内、外铁均减少,幼红细胞中铁小粒减少且着色浅淡。

(四)其他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及血清铁蛋白可呈不同程度的减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缺乏叶酸、维生素B12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叶酸,Vit.B12缺乏,或机体对叶酸、Vit B12,需求过盛或吸收障碍,最终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的特殊类型的增生性贫血。常发生于偏食、营养不足、妊娠妇女、婴幼儿、慢性胃肠疾患等。

(一)血象

1.红细跑、血红蛋白均减少而以红细胞减少更为严重,

MCV>92fl,MCH>31pg、MCHC多正常,RDW>15%。

2.白细胞计数多正常,重者可见减低,成熟粒细胞可见分叶过多现象,并可出现少量幼稚粒细胞。

3.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多见,由于细胞厚度加大或饱含血红蛋白其生理性中心淡染区缩小甚至消失,并可见Howell-Jolly's body、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少数幼红细胞。

4.网织红细跑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跑总百分率常>40%,以旱、中幼红细胞增高为主.并出现巨幼红细胞常>10%,其细胞形态学特点为①细胞胞体增大,②细胞核染色质疏松呈颗粒状,似海绵或有蚕蚀感而着色较浅淡,晚巨幼红细胞核型多不规则可呈花瓣乃至分叶状;⑧细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行,表现为胞核的发育明显落后于胞质。于中、晚巨幼红细胞中易见Howell-Jolly's body。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相对减低,并可见巨晚、巨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现象。

4.粒、红比值明显减低。

5.巨核细胞数量大多正常,部分巨核细胞也可发生巨型变如胞体增大,核染色质疏松、核形不规则甚至分叶等。

6.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同外周血。

(三)其他检查

血清Vit B12含量减低常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指由于某些原因使体内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尽管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其学改变有以下共同之处。

(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二者多呈平行性下降,MCV可见增高。

2.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可见核象左移现象。

3.血小板可呈反应性增高。

4.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并可见Howell-Jolly's boby、Cabot's ring 及出现幼红细胞。

5.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常>10%。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增生显著,幼红细魍总百分率常>40%,原始及早幼红细胞增多,但仍以中、晚幼红细胞增高为主,细胞形态染色无明显异常。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可相对减低,但其各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4.粒、红比值明显减低甚至倒置。

5.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

6.成熟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同外周血.

(三)其他检查

1.红细胞寿命缩短。

2.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3.尿中尿胆原、尿胆素含量增高。

4.尿含铁血黄素可阳性(血管内溶血如PNH时)。

5.血清肝珠蛋白降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为一组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不明的原因使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损、机体缺陷与紊乱而导致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引起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占多数。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骨髓病变的不同其临床过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

(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多严重减低,二者呈平行性下降,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白细胞严重减少,常

(3)血小板严重减少,常<3×109/L。

(4)网织红细胞严重减少,多<0.5%,其绝对值亦减少常<15×109/L。

2.骨髓象

由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髓病变广泛并代之以脂肪组织,穿刺时不易获得骨髓成分,涂片上脂肪滴明显增多,故常需多次、多部位穿刺方可诊断。

(1)骨髓增生多为重度减低。

(2)粒、红两系均严重减少。粒细胞系以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细

胞系以中、晚幼红为主,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3)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达80%或更多。

(4)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成堆出现者即为“非造血细胞团”。

(5)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除个别病例偶见外大多不见巨核细胞。

(6)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无明显变化。

(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呈向心性受损并可出现代偿性造血灶,因此穿刺所见不全一致,更需多次、多部位穿刺来进行诊断

1.血象

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均见减少但发生的先后及其程度可有不同。

(1)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或重度减低,多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白细胞减少,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不及急性型,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血小板减少,多<8×109/L,并可见形态异常者如体积小,形态不规则,胞质内颗粒减少等。

(4)网织红细胞可>1%甚至达2%~3%,但其绝对值仍低于正常。

2.骨髓象

(1)骨髓多为增生不良、遇代偿性造血灶则可显示增生活跃甚至明显活跃。

(2)粒系细胞总百分率正常或减低。

(3)幼红细跑总百分率正常甚至可增多,但可见幼红细胞成熟停滞于晚期的现象,表现为晚幼红细胞百分率高于中幼红阶段,胞核呈炭核(核染色质高度浓集,深染呈均匀的紫黑色)井脱核迟缓。

(4)粒、红比值可正常可减低。

(5)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但非造血细胞比急性型为少。

(6)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既便是骨髓增生良好时巨核细胞也减少,故此点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十分重要的条件之一。

(7)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多大致正常。

3.其他检查

(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2)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多。

(3)抗碱血红蛋白可见增高。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

贫血的症状:常见的5大类型贫血症状

贫血的症状:常见的5大类型贫血症状*导读:贫血,相信大家都经常听说了,但不知道你们对于 贫血的认识又有多少呢?贫血是由于人体内血红细胞容量突然 减少而引起的,根据诱发的因素可分为不同的贫血类型。那么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贫血的症状有哪些?我们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约占贫 血的80%。了解不同类型贫血的症状,才能及时发现,对症治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5大类型贫血症状。 1.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属于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是由于体内严重缺铁而引起的贫血。该类型患者的症状除了头晕耳鸣、乏力、脱发、面色发黄或苍白、视力模糊等,还伴有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等。 2.失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主要是由于外伤、手术、子宫出血等大量出血而引起的贫血。主要表现为一般贫血症状外,还伴有口渴、恶心、气促、手脚冰冷、血压下降等,主要出血量十分大,输血过后仍出现呼吸困难、呕吐、脉搏细数、皮肤湿冷等症状,可引致昏迷休克。 3.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类贫血主要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或衰竭引起的,除了一般贫血症状外,还伴有畏寒、发热、皮下黏膜出血等症状。 4.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前

者发病突然,患者突然出现高热、寒战、腰酸背痛、呼吸困难、脸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后者起病缓慢,除了一般贫血症状外,还可引发黄疽,脾、肝肿大,胆结石等并发症。 5.生理性贫血。常见于女性妊娠期,主要表现为心悸、注意力不集中、气促、腹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引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给分娩时带来危险。 通过上述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于*贫血的症状以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般的贫血,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饮食调理,合理的食补可以快速为身体补血。大家不妨参考一下贫血可以吃什么补血,祝早日康复。 【相关推荐】: 贫血的人吃什么补血最快?贫血吃什么好? 贫血的症状有哪些?贫血吃什么好? 孕妇贫血怎么办?孕妇贫血吃什么好?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 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常见的血液疾病

常见的血液疾病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见的血液疾病》的内容,具体内容: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 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常见的血液病有哪些 1、红细胞疾病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2、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出血性疾病 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等。 4、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血液病的前期症状 血液系统疾病多半是难治性疾病,发病隐袭,病状隐匿,即使患病,病人常不能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健康体检时而被发现。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十种状况,需高度警惕血液系统疾病。 1、身体日渐虚弱,长叹"今不如昔",精神倦怠,肢体酸沉,少气无力,嗜卧懒动。 2、弱不禁风,经常感冒,或感冒经久不愈;常有低热,甚或高热。 3、头晕、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甚则晕厥。 4、面色苍白,萎黄,虚浮,唇舌淡无血色,结膜色淡;或见眼窝黯黑(俗称黑眼圈),或面色赤红紫黯而无光泽。 5、毛发枯槁不泽,脱发;指甲平塌凹陷,易折易裂;皮肤干燥皱缩,弹性较差;口腔糜烂,牙龈肿胀,舌面光剥无苔。 6、肌肤常见出血斑点或青紫斑块,轻微刺伤、划伤即出血不止,碰撞挤压,皮下即见大片青紫瘀斑。 7、经常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及舌面紫黯血泡;女子月经过多如崩如注,或不分周期淋漓不断。 8、胸骨、胫骨压痛,四肢关节疼痛或骨痛。 9、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 10、血液及骨髓检查异常。 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时,需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贫血的症状表现

贫血的症状表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贫血的症状表现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贫血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循环血量有无改变、病人的年龄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等。贫血发生缓慢,机体能逐渐适应,即使贫血较重,尚可维持生理功能;反之,如短期内发生贫血,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可出现明显症状。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减退者,症状较明显。 贫血可引起心血管、神经、消化、生殖和泌尿系统的症状,具体如下: (1) 心血管系统表现: 体力活动后感到心悸、气促,是最常见的症状。贫血严重或有心力衰竭时,即使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心悸、气促。有冠状动脉病变的病人可出现心绞痛。有些病人平时无心绞痛,但由于贫血而加重心肌的缺血程度,则可发生心绞痛。体检时,在心底或心尖区常可听到柔和的收缩中期杂音。慢性贫血患者心脏常常扩大。贫血纠正后,杂音和心脏扩大均可消失。贫血较严重时可出现“高输出状态”。“高输出状态”的临床特点是:颈静脉扩张,压力增高,末梢血管扩张表现为陷落脉和毛细血管搏动,皮肤温暖,可有潮红。心肌代偿功能不足时,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有S-T段降低,T波变平或倒置,QRS波大多正常。当贫血得到纠正时,上述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正常。 严重的贫血患者,即使没有心力衰竭,亦常在起床时下肢出现轻度的浮肿。其发生原因可能与活动时静脉和毛细血管压的暂时升高、毛细血管的穿透性增高以及钠滞留等因素有关。 (2) 神经系统表现: 贫血严重时,神经系统症状亦多见,尤其是老年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眼前出现黑点或“冒金星”、精神不振、倦怠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手脚发麻、发冷或有针刺感等。贫血严重者可发生昏厥。贫血如急剧发生,患者常烦躁不安。 (3) 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症状之一。亦可出现腹胀、心窝胃脘部不适、恶心、便秘。有时可有舌痛、舌苔光滑。贫血严重者,肝脏可有轻度肿大,发生心力衰竭时尤其明显,并常有压痛。 (4) 生殖系统表现: 女性患者常有月经不规则,闭经最为常见。贫血常由月经过多引起,但偶尔贫血亦可引起月经过多。严重贫血患者多有性欲减退。 (5)泌尿系统表现:

缺铁性贫血题库1-0-8

缺铁性贫血题库1-0-8

问题: [单选,A1型题]下列疾病中,骨髓有核红细胞出现“核老浆幼”现象的是() A.巨幼细胞贫血 B.急性红血病 C.缺铁性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偏蓝色,边缘不整齐,血红蛋白形成不良,呈"核老浆幼"现象。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问题: [单选,A1型题]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应是() A.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B.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正常、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D.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 E.血清铁正常、总铁结合力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故选B。

问题: [单选,A1型题]缺铁性贫血的补铁治疗中,下列属无机铁的是() A.琥珀酸亚铁 B.右旋糖酐铁 C.富马酸亚铁 D.硫酸亚铁 E.山梨醇铁 硫酸亚铁为无机铁,故选D。余选项均为有机铁,故不选。(gta5下载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346925.html,/)

问题: [单选,A1型题]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慢性胃炎 B.慢性肝炎 C.慢性溶血 D.慢性感染 E.慢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孕妇等),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肠疾病),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最为常见),故选E。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一、 ?胞浆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的是(B) ?骨髓检查铁染色的应用目的是(B) ?骨髓增生状况的分级中,正常人属于(C) ?过碘酸-Schiff反应(PAS)指的是(C) ?成熟中性粒细胞发生中毒性改变见于(C) ?正常骨髓象原红细胞的比例是(B) ?正常骨髓象小儿淋巴细胞偏高,可达(A) ?正常骨髓象幼红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A)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成人阳性率是(A) ?只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的细胞是(A) 二、 ?急性型再障血液学特点是(B) ?除了贫血的一般症状外,常出现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的贫血类型是(C)?易见到Howell-Jolly小体及点彩红细胞的贫血类型是(C)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特点是(C)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B)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幼红细胞常在(D) ?巨幼细胞贫血细胞核发育落后于胞质,出现(C)现象 ?缺铁性贫血直接可靠的诊断方法是(A) ?贫血常见的体征是(A) ?慢性型再障血液学特点是(A) 三、 ?缺铁性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表现是(C)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特异性诊断是(C)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寿命测定(红细胞半衰期)为(D) ?属于血管内溶血特征的是(B)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属于(B)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血红素异常的代表疾病是(C) ?酸溶血试验(Ham’s试验)主要用于(C)的诊断 ?属于血管外溶血特点的是(C) ?诊断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重要依据是血红蛋白电泳(A)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属于(A)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四、 ?ALL指(B) ?CML指(C) ?FAB分型,F指的是(B) ?白血病病变不仅仅局限在(B) ?诊断准确率达到90%以上的分型方法是(C) ?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body)的白血病类型是(C)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缩写是(C) ?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A) ?CLL血象的特点是(A) ?CML的血象显示,原始粒细胞为(A) 五、 ?RAEB指的是(B) ?骨髓瘤患者发生高黏滞血症的原因是(B)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本周蛋白增多,是由于(A) ?根据M蛋白的种类对骨髓瘤分型正确的是(C)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主要表现为(A)?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引起的全身紊乱如(D)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化特点正确的是(A)

2.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查

常见血液病的骨髓检查 贫血 一、定义 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将贫血分为下列4级。 贫血的临床分级 二、贫血分类 贫血可以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或发生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加以分类。 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浓度(MCHC)。 贫血可分为三类: (一)、大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MCV>95fI。此类贫血大多为正常色素型,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和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大量增多时。 (二)、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MCV=80~95fI,MCHC=0.32~0.36(32~36%)。属此类贫血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及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炎症、感染、尿毒症、肝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等。(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MCV<80fI,MCHC<0.31(31%)。属于此类贫血者有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理的分类,贫血可分类如表

三、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有无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是否伴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据红细胞参数(MCV、MCH及MCHC)可对贫血进行红细胞形态分类,为诊断提供相关线索。 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及代偿情况,网积红细胞计数,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压积/0.45/L×网织红细胞(%)。 外周血涂片可观察红细胞有无异形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裂殖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和多染性红细胞,嗜硷性点彩、卡伯特氏球、豪一周氏小体等。观察白细胞、血小板数量或形态改变,有否疟原虫和异常细胞等。 2.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涂片检查对诊断不可缺乏,反映骨髓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比例和形态变化。 必要时应作骨髓活检。 骨髓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骨髓检查对某些贫血,白血病,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或大理石变,髓外肿瘤细胞浸润等具有诊断价值。必须注意骨髓取样的局限性,骨髓检查与血常规有矛盾时,应做多部位骨髓检查。

贫血知识点归纳

贫血知识点归纳 一、概论 (一)诊断标准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 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 疾病均可引起贫血。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及血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1)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2)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 3)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内源性: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获得性血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表9-10)。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1)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2)增生减低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因此贫血可出现因组织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贫血的表现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发生速率、主要脏器的原有功能状况及机体的代偿能力有密切关系。除有引起贫血的原发病的表现外,贫血的临床表现如下: 1.一般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分严重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查体可以有心脏扩大,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维生素B12缺乏时可有麻木、感觉障碍及行走不稳等症状。 4.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恶心较常见舌炎、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患者。 3泌尿生殖系统表现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尿比重降低。部分患者可有蛋白尿、月经失调和性功能减退。 (四)诊断步骤 可分以下三步: 1.确立贫血的诊断。 2.明确贫血的类型包括细胞形态学分类、骨髓增生程度(增生性贫血或增生减低性贫血)分类以及病

缺铁性贫血

【摘要】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更好的教学策略,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儿科学说课自主学习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近几年来,我校连续开展多次说课比赛,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精心设计,获得了二等奖,现把儿科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说课设计归纳如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儿科学》是卫生职业教育专科教材,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目前为第1版。论文大全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346925.html,编辑。 该教材总体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超前培养为原则,还兼顾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精选,除突出三基之外,特别注意到专科生的认知水平;人性,对各章节重点难点以“学习提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本节内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临床上很常见,因此该知识在教材中很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IDA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及治疗原则。 2、通过铁代谢的特点认识铁代谢检查意义。 3、把握作用机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 4、运用所学知识诊断病例并能制定治疗计划。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难点讲授、演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具备认真、严格的科学态度。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IDA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铁剂治疗 【难点】 铁代谢、发病机理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3+2)大专阶段的学生,经历了一年临床实习,对医学专业课的理解能力明显高于中专生。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适当拓宽知识及延伸。但是,与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的制定出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等。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自主探究、分组讨论、讲授法等。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论文大全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346925.html,整理。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缺铁性贫血是指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当铁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有乏力、易倦、头晕、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状,应积极防治。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氏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IDA。 3.铁丢失过多:慢性长期铁丢失而得不到纠正则造成IDA。如:慢性胃肠道失... 疾病简介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ron depletion, 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 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它异常。 流行病学 IDA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75.0%~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66.7%、育龄妇女43.3%、10岁~17岁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别为33.8%~45.7%、19.3%、11.4%、9.8%。患铁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等。 发病原因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加,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2.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氏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IDA。 3.铁丢失过多:慢性长期铁丢失而得不到纠正则造成IDA。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量过多(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咯血和肺泡出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脏人工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及其它(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献血等)。 发病机制 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于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减低、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升高、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其表达量与红细胞内Hb合成所需的铁代谢密切相关,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 *导读:贫血诊断标准?众所周知,贫血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但是有些家长往往没有在意,当贫血加重时再来医院检查,化验血常规,已是中重度贫血,此时才会引起家长重视。…… 贫血诊断标准及分类?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 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特点如下描述: 一、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②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

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合成缺陷(海洋性贫血)。 ③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内源性: 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②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F3.1 缺铁性贫血(IDA) 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 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 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 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R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F3.6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性血液病。可能由于:①多种病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或基质细胞损伤;②造血调控因子产生或功能异常;③造血干细胞表面死亡受体表达增强或对致凋亡作用敏感性升高;④机体产生针对造血干细胞的异常自身免疫。 国际上,再障分为重、轻型,我国相应的分型是急性和慢性再障,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一般没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1.贫血:有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急重型者多呈进行性加重,而轻型者呈慢性过程。 2.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粘膜感染等。感染菌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常合并败血症。急重型者多有发热,体温在39oC 以上,个别患者自发病到死亡均处于难以控制的高热之中。轻型者高热比重型少见,感染相对易控制,很少持续1周以上。 3.出血:急重型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皮肤表现为出血点或大片瘀斑,口腔粘膜有血泡,有鼻衄、龈血、眼结膜出血等。深部脏器可见呕血、咯血、便血、尿血,女性有阴道出血,其次为眼底出血和颅内出血,后者常危及患者生命。轻型者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 虽然大多数再障是原发性的,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仍可提供一些先天性再障和继发性再障线索。 范科尼贫血患者一般在3-14岁出现临床症状,但有极少数可能出现在30岁以后。在儿童及年轻的患者如果出现身高、咖啡斑及骨骼的异常常提示可能为范科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中位发病年龄约7岁,有黏膜白斑病、指甲营养障碍及皮肤色素沉着。肝炎相关性再障多在发病前2-3个月有黄疸史和肝炎史。 虽然证据不够确凿,但许多药物及化学物质都和再障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应详细患者发病前6个月内的用药史、化学物及毒物接触史和暴露史。

贫血有什么症状

贫血有什么症状 贫血的症状: 一、软弱无力:疲乏、困倦,是因肌肉缺氧所致。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二、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结膜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分布和舒缩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睑结合膜、手掌大小鱼际及甲床的颜色比较可靠。 三、心血管系统:心悸为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有心动过速,在心尖或肺动脉瓣区可听到柔和的收缩期杂音,称为贫血性杂音,严重贫血可听到舒张期杂音。严重贫血或原有冠心病,可引起心绞痛、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四、呼吸系统::气急或呼吸困难,大都是由于呼吸中枢低氧或高碳酸血症所致。 五、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均为常见症状。晕厥甚至神志模糊可出现于贫血严重或发生急骤者,特别是老年患者。 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有: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起贫血的病因或单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引起骨髓病性贫血;造血原料缺乏。这类贫血中常见的类型有: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铅中毒性贫血以及肿瘤引起的贫血等。 二、溶血性贫血: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每天约有1%衰老红细胞从血中清除,同时又有相应数量的新生红细胞从骨髓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红细胞数目的恒定。当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此时虽然骨髓造血增强,但尚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这样产生的贫血叫做溶血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顾名思义,这是由于血液丢失过多引起的贫血,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如胃肠道对牛奶过敏、肠道畸形、肠道钩虫病、产伤(如头颅血肿)、月经过多等可发生失血性贫血。 贫血患者的饮食中维他命C可以帮助铁质的吸收,也能帮助制造血红素,所以维他命C 的摄取量要充足。润之尔康雪彦茶能显著改善贫血带来的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畏寒怕冷等症状。那么贫血患者的食补方法又有哪些呢? 治缺铁性贫血 1、猪蹄、花生、大枣煮汤,每日食用。 2、黄芪30克,当归6克,水煎服。 3、黑木耳15克,大枣15个,冰糖10克,将黑木耳、大枣用温水泡发并洗净,放入小碗中,加水和冰糖。将碗放置锅中蒸约1小时。1次或分次食用。 4、龙眼肉(即桂圆肉)15克,当归15克,鸡半只,先炖鸡至半熟,下龙眼、当归,共炖至熟,吃肉饮汤。

血液学试题1

血液及血液检验学试题(1)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中性粒细胞增多不见于(E) A.急性感染 B.大出血 C.正常新生婴儿 D.急性溶血 E.病毒感染 2.关于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A.脆性大的红细胞不易溶血 B.脆性小的红细胞易溶血 C.脆性小的红细胞不易溶血 D.正常男性成人红细胞多于女性 E.正常新生儿红细胞多于成人 3.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见于下述疾病,但哪项除外(E) A.严重肝病 B.维生素K缺乏症 C.纤维蛋白原缺乏 D.阻塞性黄疽 E.血友病 4.下列组合中哪项是错误的(A) A.溶血性贫血骨髓幼红细胞以原核及早幼红细胞为主 B.缺铁性贫血,骨髓红系增多 C.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幼红细胞明显减少 D.急性失血骨髓幼红细胞增多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红系增多,并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 5.下列组合中哪项是错误的(B) A.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以幼稚型巨核细胞为主 B.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成熟有血小板形成型巨核细胞为主C.巨核细胞白血病以原始型和幼稚型巨核细胞为主 D.慢粒早期以成熟产板型为主 E.急性失血以成熟产板型居多

6.正常人血红蛋白含量男性为(B) A.110~150g/L B.120~160g/L C.120~150g/L D.110~160g/L E.170~200g/L 7.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E) A.造血原料缺乏 B.红细胞破坏增加 C.失血过多 D.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E.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8.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是(C) A.急性大出血 B.脱水血液浓缩 C.严重心肺疾病 D.严重组织损伤 E.以上均是 9.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片易见(D) A.球形红细胞 B.靶形红细胞 C.口形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镰刀形红细胞 10.某患者RBC 2.0×1012/L,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未见中心,淡染色区,应考虑为(D)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感染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失血性贫血 11.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增高见于(B) A.肠伤寒 B.肺结核 C.急性扁桃体炎 D.肠寄生虫 E.白血病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的鉴别诊断 贫血(anem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既可以是原发于造血器官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如果骨髓生成不能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或丢失,则任何能损伤红细胞的产生或加速其破坏的情况都会导致贫血。 贫血临床表现及分类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体内器官组织缺氧和机体对缺氧的代偿机制(氧化的血流量增多和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增加)所引起,同时也决定于引起贫血的基础疾病。由于贫血可影响机体全身器官和组织,其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如下表)。 贫血的临床表现

贫血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按细胞形态学变化、骨髓增生程度及发病机制进行分类。各类分类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常将形态学分类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相结合应用,对贫血进行诊断。 (一)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 外周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检查,镜下对红细胞形态的认真观察,对红细胞相关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利于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MCV、MCH、MCHC对贫血进行分类 同时,通过对镜下红细胞形态的观察,当某类异常形态较多出现时,对贫血的疾病诊断也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增多时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二)根据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形态学特征对贫血的分类 通过对患者骨髓涂片进行检查,可观察红细胞增生情况和

形态学变化,对贫血进行分类,可分为:1、增生性贫血: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2、增生不良性贫血: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无效性生成):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DS和慢性疾病性贫血。 (三)根据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贫血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骨髓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大类。 贫血的诊断 贫血的正确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和各种实验室检查才能获得。贫血诊断常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形态观察、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因检查等。其诊断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确定有无贫血 在确定有无贫血时,Hb和Hct为最常用的诊断指标。

贫血相关知识

贫血的相关知识 1、概念:在一定容积内,循环血液的RBC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它往往只是一种症状。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Hb正常值:男120~160g/L 女110~150g/L 儿童120~140g/L 贫血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120-91 g/l)症状轻微 中度(90-61 g/l)体力活动后心慌、气短 重度(60-31 g/l)卧床休息时心慌、气短 极度(<30 g/l)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严重缺氧—致命 3、贫血临床表现: ①软弱无力:疲乏、困倦—最常见、最早出现②皮肤、粘膜苍白:口唇、结膜、甲床,皮肤③心脏:心悸,心动过速,杂音→心衰、心绞痛④呼吸:气急、呼吸困难⑤神经:头昏、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⑥消化: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⑦其他:月经失调、性欲减退、低热、蛋白尿 4、缺铁性贫血常见病因: (1)铁吸收不良:胃次全切术后、腹泻 (2)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儿童、青春期女青年、妊娠、哺乳期(3)铁丢失过多: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 5、治疗: 1、原则:①病因治疗②补充足够的铁 2、病因治疗:失血导致IDA(止血)、治疗原发病 3、药物:铁剂(多糖铁、维铁缓释片)、益血生、叶酸、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 4、辅助:贫血饮食、输血(<50g / L)

6、药物治疗: 1.口服铁剂:多糖铁复合物、维铁缓释片150-200mg/日(元素铁)。餐后或餐中服用,可服维C,乳酸或稀盐酸等药物 治疗效果评价:自觉症状好转—最早 RC:服药后3-4天网织红细胞上升,5—10天达高峰 Hb:2周后开始上升,1~2月达正常。 Hb正常后小剂量治疗3—6个月,使贮存铁充足。 2.应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进行升红细胞治疗。 7、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均衡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少量多餐;指导患者进食贫血饮食,多吃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食物, 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避免浓茶、咖啡和刺激性食物。 (2)病情观察观察原发病及贫血症状和体征、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心脏功能;观察病人阴道出血情况,严格记录出入量。 (3)活动指导卧床休息,给予床档保护。待头晕乏力症状缓解或消失后适量活动,指导患者防跌倒预防措施,若出现头晕、出虚汗、心悸等症状应立即蹲下或坐下,防止摔倒。改变体位应遵循“三部曲”,即平躺30s、床上坐起30s、站立30s、行走,保持病室地面干燥,无障碍物。指导患者穿防滑拖鞋。(4)用药护理 a.口服铁剂护理: ①应餐后或餐中服用,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可服维C,乳酸或稀盐酸等药物;避免与牛奶同服; ②服铁剂期间,粪便颜色会变黑,做好解释;禁食浓茶、咖啡及刺激性食物 b.应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进行升红细胞治疗及性激素治疗期间,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

临床上常见几种贫血的骨髓象及血象变化特点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一)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以后者的减少更为严重。贫血轻微时红细胞形态变化不大。重者则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 MCV<82fl、MCH<27pg、MCHC<320g/L、RDW>l5%。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正常。 3.血小板计数多正常。 4.网织红细胞常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胞总百分率常>30%,其中以中、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各阶段幼红细胞胞体常较小,胞质量少,边缘不整齐,嗜喊性色调较强,细胞核小而致密。 3.粒系细胞总百分率常因红系增生而相对减低,各阶段百分率及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4.粒、红比值减低。 5.巨核细胞系常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形态一般正常。 6.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同外周血,嗜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三)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涂片铁染色显示细胞内、外铁均减少,幼红细胞中铁小粒减少且着色浅淡。 (四)其他检查 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及血清铁蛋白可呈不同程度的减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缺乏叶酸、维生素B12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系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叶酸,Vit.B12缺乏,或机体对叶酸、Vit B12,需求过盛或吸收障碍,最终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的特殊类型的增生性贫血。常发生于偏食、营养不足、妊娠妇女、婴幼儿、慢性胃肠疾患等。 (一)血象 1.红细跑、血红蛋白均减少而以红细胞减少更为严重,MCV>92fl,MCH>31pg、MCHC多正常,RDW>15%。 2.白细胞计数多正常,重者可见减低,成熟粒细胞可见分叶过多现象,并可出现少量幼稚粒细胞。 3.血涂片中成熟红细胞体积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多见,由于细胞厚度加大或饱含血红蛋白其生理性中心淡染区缩小甚至消失,并可见Howell-Jolly's body、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少数幼红细胞。 4.网织红细跑轻度增高。 (二)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红细跑总百分率常>40%,以旱、中幼红细胞增高为主.并出现巨幼红细胞常>10%,其细胞形态学特点为①细胞胞体增大,②细胞核染色质疏松呈颗粒状,似海绵或有蚕蚀感而着色较浅淡,晚巨幼红细胞核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骨髓象的分析常识 一、骨髓增生程度意义按增生程度分5 级: I级: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n级:增生明显活跃,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川级:增生活跃,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受部 分血液稀释。 w级:增生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v级:增生极度减低,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意义 比例增加见于:⑴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⑵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比例正常见于:⑴正常人骨髓;⑵两系细胞同时或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内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比例减低见于:⑴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⑵红系细胞 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粒系细胞增多意义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⑵慢 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⑵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⑵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 碱粒细胞增多;⑵类白血病反应;⑶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⑷中毒,包括 药物、毒物及异种蛋白注射;⑸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 病、淋巴瘤等;⑵寄生虫感染;⑶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⑷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⑵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⑶放射 反应。 粒系细胞减少见于: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2.再生障碍性贫血。3.急性造 血停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