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_规模和空间形态

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_规模和空间形态

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_规模和空间形态
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_规模和空间形态

71

【摘要】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型对仍然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城市规划提出挑战。 认识到日益增长的市场力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 规划人员和政府官员不断地寻求更好地平衡市场机制和力量与规划和政府干预之间的答案。 或者说,如何在市场机制下进行规划也许是他们的最大挑战之一。 本文讨论了市场机制下的城市发展及其空间形态,如城市规模、密度、卫星城、就业与住宅的平衡、土地利用与交通的整合等。这些问题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发生密切的联系,进而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生影响。

【关键词】城市规模;密度;卫星城;就业与住宅的平衡;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整合FUNDAMENTALS OF URBAN PLANNING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 FORCES: SIZE AND FORM

DING Chengri; SONG Yan; HUANG Yan ABSTRACT:Fundamental changes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China pose challenges to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that still exhibits remarkable influence of planned system. Recognized increasing roles of mar-ket forces, planner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con-stantly search solutions to better balance market, plan-ning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city development.Perhaps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is how to make plans in an emerging market system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fundamental urban forms that are derived from market principles, which include city scale, density,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satellite city,and integration of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urban spatial forms are

closely tied with efficiencies of labor markets, land markets, and capital markets. Therefore, urban forms are co nn ected w ith sustainability of u rb an development.

KEYWORDS: city scale; density, satellite towns;balancing employment and density; integration of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1 城市发展中的市场失效与规划失效

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市场失效主要表现有:互不相容的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集聚扩大了城市土地利用的负面外部效应;相对低的城市基础设施价格增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城市交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为交通使用者不考虑交通使用的社会成本(当交通拥挤时,交通的个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均衡的交通流量大于最优的交通流量。

在国际上,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上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城市总体规划的失效有5个原因:(1)太静态;(2)过于强调城市形态和物质规划,对未来的土地利用限制太死;(3)时间太长,成本过高;(4)缺少规划实施的技术和指南;(5)忽视城市发展成本、基础设施的融资以及城市发展对公共财政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规划很少考虑对建筑空间的需求(Dowall andClarke, 1996; Urban Planning Capacity StrengtheningTeam,2003)。

对城市规划而言,城市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机会, 为城市规划能够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舞台,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挑战。要在一个高速发展和根本转型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发挥作用, 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1)如何在市场经济体系下, 做好城市规划。市场经济体系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规模和空间形态

[美] 丁成日 宋 彦 黄 艳

【作者简介】

丁成日,马里兰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和马里兰大学城市理性增长国家中心中国城市管理与土地政策部主任,哲学博士。

宋彦,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哲学博士。黄艳,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收稿日期】2004-08-04

【文章编号】1002-1329(2004)11-0071-07【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规划研究

72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y

一方面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另一方面将城市规划的刚性与市场经济的灵活性

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分配和

使用上的作用, 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同

时利用规划手段更正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市场

失效。(2)如何发展和建设城市,使城市的劳动

力资源、土地资源和资本资源发挥最大效应, 推

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如何使城市政府的财

政能力得以应付城市发展的需要。

2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中的问题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发展的突飞

猛进,无论是城市数目、城市人口,还是城市建

成区的面积都得到高速增长。

过去20年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以下

几个特点:(1)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的发

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的脱节。

(2)就业与住

宅小区方位内的平衡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

建设的要求相脱节。

(3)低的城市密度(特别是

低的城市就业密度)一方面无法充分发展城市空

间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交通的需求。

(4)片面地追求城市质量(环境,生态等),使城

市的建设过于追求城市设计和城市形体美,结果

是绿色空间分割了城市建筑,城市建筑也分割了

绿色空间,这种相互分割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劳动

力市场的效率,增加了城市交通成本,同时破碎

的城市绿色空间无法发展环境和生态作用。

(5)

土地价格与城市资本密度的不一致使土地资源和

资本资源的效率达不到最优。

(6)城市发展形态

与公共财政的发展趋势不符。中国目前没有按存

量征收房地产(不动产)税,城市一旦开征房地

产税,低密度和被绿地分割的城市建筑对城市的

财政状况将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

中国城市形成目前的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在

于:(1)城市规划过于强调物质规划, 将“微观”

建筑方法理念不适宜地扩展到“宏观”城市规划

领域。缺少客观并科学地评价城市规划方案的技

术和方法,主观因素对最终方案的选择起很大作

用。

(2)城市规划不考虑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配置,

影响了城市劳动力聚集效应的充分发挥。

(3)城

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脱节一方面使城市交通

无序,难以管理,另一方面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

效率,增加政府在城市道路的投资。

(4)城市规

划很少考虑经济规律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影响,

结果是城市空间形态不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

土地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效率,影响了城市竞争力

(丁成日a,2004)。

除了上述提到的城市发展问题、经济的转型

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对市场经济发展和

城市增长的估计不足,加上规划理念和方法技术

的陈旧,使中国城市的发展重复地犯错误。市场

经济的成熟和中国城市高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对很

多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为使正在进行的和

准备进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能更好地为城市发

展和建设服务,本文在参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

编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理论和国际城市

发展的经验教训,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理念、方

法和技术提出几下具体建议,以供规划人员和决

策者参考。

3 城市规模

根据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经济学理论),最

优城市规模只有理论“解”,没有实际“解”。这

是因为,理论上的最优城市规模是建立在边际成

本等于边际效益的基础上的。边际成本指的是新

增加一个城市居民所带来的城市成本,城市成本

包括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

(压力)、住房(紧张)、资源(压力)等方面的负

面影响。边际效益指的是新增加一个城市居民所

带来的城市效益,这个效益主要通过城市的集聚

效应来体现。

尽管大城市有很多通常所指的“城市病”,如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不足、住房

紧张等,大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大

且整合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所表现出来

的规模递增规律。大且整合的劳动力市场不仅有

利于企业同时也有利于就业者,对企业而言,大

且整合的劳动力市场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这是

因为当一个企业靠近大城市(大劳动力市场)时,

它在规模扩张时能很容易和相对廉价地雇佣到所

需劳力(包括有特殊技能的劳力)。对就业者而

言,大城市意味着众多同样的行业或企业的聚

集,从而增大了就业机会。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

的经济周期,这个周期也许会和整个国家的经济

周期一致,也许不一致。一致与否是由企业的发

展规律来决定的,一个企业的经济波谷很可能对

的是另一个企业的经济波峰,这样大城市的就业

机会就会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就业者相对容易

地找到新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市场的规模递增规律指的是城市效率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具体地讲,两个人

分别工作所产生的财富要比两个人共同工作所产

生的财富小。城市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

高的原因主要有:(1)技术、理念、方法和工艺

73

等在同行业内的传播;(2)技术、理念、方法和工艺等在不同行业间的传播;(3)发明创造需要人与人的碰撞(理念、精神、情感等),大城市增加了人与人相互碰撞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发明创造的机会。

实际上,城市增长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是很难计算得出来的,因而,应让市场来决定城市规模,也就是说让企业和个人来决定是否在城市发展,他们会根据经济规律来作出最佳决定。同时,市场经济越发达,政府就越不能直接控制城市规模,只能通过制定政策影响价格(如住房价格、交通成本、环境价格等),进而影响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如何服务、指导和管理市场,而不是决定城市未来规模,当然更不能试图去控制市场。另外,针对市场和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各地区特别是快速发展的地区,要考虑到国家宏观政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确定一个固定的城市规模(精确与否)可能意义不大。预测城市规模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帮助我们决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方向、时序等)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国际的经验表明,城市规划应强调对市场和城市发展的监控,根据城市发展调整城市规划。这也许是最好的规划思路。实现规划目标的规划策略是:让市场决定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准备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为了更好地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预测未来的城市规模是必要的。认识到在快速发展地区精确预测未来城市规模的困难及不可能性,可取的方法是确定一个城市规模目标范围或规模目标域(如1500-2000万)。这么做有两个主要的优点:一方面提高了规划应付未来的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解决了未来不可预测性与规划需要预测未来这一矛盾,规划需要预测未来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需要了解5-10年后的城市规模以及所需的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另一方面增加的城市发展的灵活性,减少规划刚性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市场与规划相结合的规划原则。

图1说明了规模目标域的优点。假设预测值I和预测值II的预测成本很高,而预测值III的预测成本低。一般地讲,同预测值III相比,预测值I和II好和不好的概率各有50%(不一定是50对50)。这里好指的是预测精度高,不好指的是预测精度低。当然,好和不好的概率不一定是50对50。风险效益分析表明保成本的预测值I或II并不一定就比预测值III更优。对一个正在转型的国家和地区,寻求一个精确的预测也许是不可能的或是不可取的。很可取的规划思路是给出一个规划规模目标

域。规划目标域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加了预测的可信度;二是增加规划的灵活空间,提升规划应付未来不可预测的发展和突发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能力,使规划得以为最坏的可能作好准备。

图2说明城市规划应时时地准备着更改城市规模目标并应为各种可能的情况做准备,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假设城市规划是以低增长速度为基础制定的,如果实际的发展是高速度,城市总体规划应有足够的灵活空间并及时地修正规划,使之符合高速发展的需要。同理,假设城市规划是以高增长速度为基础制定的,如果实际的发展是低速度,规划部门也应及时地修正总体规划。针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城市发展监控和及时地调整规划是降低城市规划制约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而,城市规划应准备至少两套规划发展方案,来应对不同发展可能(高速发展与低速发展)。假设有两套城市规划方案:方案I和方案II(图2),一种是基于高速度的假设,另一种是基于低速度的预测。两种方案在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密度上有很大的不同,所需要的土地也不一样。

高速度

规划研究

74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y

发展假设比低速度发展预测所需要的土地需求要

多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城市密度(或土地价

格,通过市场机制增加城市密度,如建筑高度)来

缓解土地的压力,这样做的前提之一是规划方案

对土地开发强度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城市理论证

明房地产市场要求土地投入与资本投入要有一定

的相互替代性。当地价高时,开发商为获取最大

利益会用资本投入来替代土地投入,生产出同样

的建筑面积以供市场需求;当地价低时,则正好

相反,开发商为获取最大利益会用土地投入来替

代资本投入。

如果通过城市发展监测发现城市发展轨迹如

观测值I所示,这说明规划方案总体是好的,方向

是正确的,规划只需要微调。如果实际观测的城

市发展如观测值II 所示,与规划方案的差别随时

间的推移越来越大,若这个差别大于事先给定

值,规划就需要转换到和启动方案II。这个转换点

(时机)的选择要谨慎,如果时机太早,规划与实

际发展的差别可能还在城市发展波动的范围内,

若这时就转换规划方案有可能将规划引向错误的

方向;如果时机太晚,可能因为规划与实际城市

发展严重脱节而造成资源浪费或资源配置不当,

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

城市规划方案的转换可能会带来一些争议,

因为正在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不能或很难下马或

改变设计,已经建成的城市基础设施不能随意地

拆掉重建,已经建成的城市区更难对其进行改

造。但是,规划方案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可以根据

城市发展的状况进行修正的,如已规划但没有建

成的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强度,可根据需要,特别

是根据土地市场的发展,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提

高或降低容积率。可设定一块土地的“最高容积

率”和“最低容积率”,如前者设为5,后者为3,

当城市高速度发展时,土地开发强度(容积率)应

为5;当城市低速度发展时, 土地开发强度应为

3。假设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测都倾向

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是高速度的,那么这块地的开

发强度可定为5(详细规划中的容积率),几年之

后,若这块地仍没有被开发,对城市发展的监控

也表明城市确实是沿着高速度的发展轨道上进行

的,这块土地的利用强度就不需要更改,如果城

市不是如预期的高速度发展,容积率将被下调到

3。

需要指出的是,用环境或资源的约束或承载

力来计算城市发展规模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实际

上,一些资源和环境问题可以用市场价格手段来

解决,如提高水价来平衡水的供需关系,水价的

提高,不仅能减少对水的消费,同时为水资源的

循环利用提供经济动力。需要指出的是,农业是

用水大户(美国80%的用水量在农业),因而,如

用水资源来决定城市规模应充分地考虑农业用水

与城市用水的差别和城市发展将减少农业用地这

两个重要的方面。当然,在沙漠等资源和环境相

当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区,资源和环境就成

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4 城市密度

中国城市应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而保证城

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是决策者和学者面临的最重

要的挑战之一。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应走高密度

的城市发展道路,这是因为中国的人地矛盾将随

着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而日益严重,资源的约束

要求资源的高强度利用。中国很多城市特别是

(特)大城市的许多城市建设问题都源于:(1)无

就业中心;(2)高度的就业和住宅的微观(社区

邻里)平衡。这种就业空间分布模式是造成很多

大城市包括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就业空间分布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和计

划经济体系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能以极少

的基础设施投入满足社会需要)。随着经济的发

展,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不再是以单位为基础的计

划分配模式,这种高度混合的模式是产生交通出

行量空间混乱的主要原因(丁成日b,2004)。

高密度的城市发展道路首先是有高的城市就

75

业密度。世界上主要城市的就业密度,如中央商业区的就业密度都在5-10万人/km2以上,纽约高达24万人/km2。纽约3.11km2的中城商业区集聚了近74万就业人口,2km2的下城商业区集聚了34万就业人口。香港最高就业密度超过17万人/km2,香港九龙14多km2的面积集聚了110万就业人口。东京中央商业区42多km2的面积提供了240多万个就业机会,东京的Yamanote区不到120km2就有425万个就业机会。汉城在21多km2的中央商业区集聚了130万就业人口。芝加哥16多km2的面积提供了近60万个就业机会(数据来源:从www.mid-tokyo.com)。

如此高的就业密度需要发展公共交通将就业和市民居住地联系起来。为使公交通能够成为有效的城市交通方式,城市建筑密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以使人们在该高就业密度区内能从任何空间上的一点步行到其他地点(步行的范围,如800-1200m)。国际城市的中央商业区的建筑密度多是很高的,如纽约的中城商业区A块街区的平均容积率是9.79,平均建设土地面积的比重是88%(即88%的土地用于建设)(表1、图3)。A块街区有6个建筑单体,建设土地面积的比重在83%-100%之间,容积率在3.75-22.39之间。A块街区在6个街区中无论是容积率还是建设土地面积比重都是最小的,F块街区容积率最高,达17.27,建设土地面积比重为87%。可见该街区的城市建设密度之高(该地市为就业中心,故人口密度很低)。再如巴塞罗纳的平均人口密度是171人/hm2,该城99km长的城铁能够在不步行的范围内为60%的城市人口服务,如此高的人口服务范围是城市有高人口密度的结果。

5 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建成区空间连续蔓延

城市外围周边地区土地开发的时间表取决于城市土地地租、农业土地地租、土地开发成本、银行资本密度等,土地地价的空间不均衡性使城市沿着主要交通通道发展。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活动的空间相互依赖性,土地的开发成本也有很大的空间差异性。一般地,一个靠近建成区或靠近交通干线的区域的土地开发成本相对比较低,这是因为主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如上下水,各种管线等)都是沿着交通干线修建的,已建成的(特别是新建成的)城市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将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所需要的距离相对地比较短,因而所需的投资也就少。另外,当土地成片开发时,土地开发成本由于规模经济

的存在有可能相对较低;当开发规模增大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成本下降;当开发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平均成本随规模而上升。这一点可以这样理解,假设城外有一地点需要发展,有一条高速公路将这一地点与城市连接起来,而高速公路的投资成本要由这一地点的土地开发商来承担。因所需的高速公路的投资不随这一地点的开发规模而变,高速公路的成本成为这一地点土地开发总成本中的不变成本的一部分。土地开发总成本的可变成本(如材料、人工、设计等等)都随土地开发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规模以下,不变成本、土地开发的平均成本随开发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当规模超过一定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平均成本随规模而上升。

实证研究表明,已建成的城区对未来的土地开发的区位有影响。具体地讲,靠近建成区的土地在下一个城市发展期间比远离建成区的土地更有可能被开发。同时,正是由于基础设施的规模经济效益,城市成块地开发的可能性远大于城市分散地开发。土地开发成本空间变化对城市空间发展呈集聚模式(Clustering Pattern)起了积极的作用(Ding,2001)。

第二个理由是城市边缘带的交通可达性高。因而,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将城市居民与城市就业机会连接起来。众所周知,城市病带来了很多社会经济问题。然而,很多城市,如纽约、东京、汉城、香港、洛杉矶等,在过去50年里发展很快。城市学家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城市增长的原动力是空间集聚效益,而空间集聚效益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规模递增性相关。也就是说,大且整合的劳动力市场是大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市场动力,当大城市有更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时,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比小城市高。只有当新增的城市建设与已有的城市劳动力市场连接起来,新增的城市建设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大。理论上讲,用最短的交通距离使每一个就业机会都接近每个城市就业人口,用最短的交通距离使每个城市就业人口都接近城市所有的就业机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同其他地方相比,城市边缘地带在同已有的劳动力市场联系方面,有着地理上的优势。这也是国际上很多城市都表现出城市的“大饼式”发展。

“摊大饼”或建成区空间连续蔓延的第三个理由是,城市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要求城市住房的多样化。新建建筑结构(如住宅)的市场标价都很高,低收入的家庭很难支付得起。城市边缘地带有很多老的建筑(特别是美国的城市),这些老的建筑为低收入的家庭和城市移民(有相当一

图3 纽约中城商业区

Fig.3 New Y

ork’s middle town

规划研究

76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y

部分是低收入的)提供了住宅,这样,在城市边

缘他们就能以廉价的交通方式接近城市就业机

会。

总之,城市边缘地带有着无与伦比的区位优

势(如接近城市就业市场,接近城市的公共服务

设施——学校、医院,便利的交通等),独特的住

房市场(多样、廉价的住房对城市移民——低收

入人群占很大比例——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同

时,这些地方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减轻政府在基

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因为这些地方毕竟有一些基

础设施。所以,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如何规划

和发展城市边缘地带,换句话,城市应如何“摊

大饼”。

6 城市空间发展——卫星城

通过多年的实践,自给自足的、独立自主的

卫星城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的设想,国际

上并无一个成功的例子(Bertaud,2003)。衡量城市

发展的两个指标:人均机动车出行里数和每户车

拥有量。通过英国米顿坚(MiltonKeynes)与荷兰阿

尔梅勒(Almere)的比较,卫星城发展模式的弱

势显而易见。米顿坚是一个卫星城,而阿尔梅勒

则有一交通走廊,城市分中心沿着交通走廊分

布。米顿坚的人均机动车出行里数(26.4∶16.2)

和每户车拥有量(1.4∶0.9)都远远高于阿尔梅勒。

卫星城使城市劳动力市场零散,违背了大都

市需要一个大且整合的劳动力市场以保持其经济

竞争力的规律。城市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小且开放

的经济系统,小指的是它不能主控市场,开放指

的是它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外界的支持(市场和

经济要素的供给)。城市的发展需要时间,一个大

城市周边外围的小城镇的发展遵循同理。这些小

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心城市建立紧密的经济联

系,这个经济联系一经建立,无论将来小城镇发

展到多大规模,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只会加强,不

会削弱,更不会被割断。

在制定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应遵循城市

发展的经济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规律是:发

展并保证城市有一个大且整合的劳动力市场。这

必将为保持城市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

就业机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应区分制造业中心与商务中心在就业密度上

的差别,制造业的就业密度无法与商务中心区的

就业密度同日而语,因而,不同的经济功能区应

有不同的城市密度(Cervero and Wu,1998;McDonald

and Prather,1994;McMillen,2003;Small and Song,

1994)。

7 城市空间发展与城市交通的整合

平衡和混合的交通走廊发展模式可以减少人

均机动车出行量及提高交通的有效性。这里需要

强调的是平衡和混合的模式不是以每个交通节点

为单位,而是在一段(15-20km)交通走廊上寻

求各种土地使用的一种平衡,这样大都市各部分

是相互依赖的,就业结构、经济和其他各方面都

是相互依赖的。我们并不建议在每个交通节点上

都要寻求就业和住宅的平衡,而应寻求在交通走

廊上的平衡。

洛杉矶与斯德哥尔摩的比较很能说明这个观

点。洛杉矶和斯德哥尔摩是有一定可比性的,两

个城市都是在战后开始快速发展的,规模在当时

都差不多。因人均污染状况的不同,洛杉矶人均

损失的工作日是斯德哥尔摩的5倍;洛杉矶行人

的交通事故是斯德哥尔摩的6倍;以自行车和步

行为出行方式占总出行量的比重洛杉矶只有4%,

而斯德哥尔摩是27%,后者是前者的6.75倍;人

均年车公里数洛杉矶人是斯德哥尔摩的2.5倍。

可见,几个指标(例如机动车出行量、非机动车

出行率、交通事故率及交通堵塞)显示斯德哥尔

摩的发展可持续性比洛杉矶更强一些。虽然洛杉

矶有快速的铁路交通系统,但是这个铁路交通系

统是服务于点到点之间,由于洛杉矶的蔓延式、

低密度的城市形态,其点到点的交通系统对居民

没有多少吸引力。而在斯德哥尔摩,通过各交通

走廊与市中心相联系的各小城镇以土地使用为发

展指引基础从而有序地发展。自从1930年代以

来,斯德哥尔摩就沿着其放射状的交通走廊进行

就业和居住的平衡,斯德哥尔摩出行方向的分布

比例是55∶45。而举一个反面例子来说,美国休

斯敦出行方向的分布是75∶25,即早晨有75%的

交通量往市中心走,25%的往郊外走,下午则相

反,这样导致了总车公里数的增加。

研究表明,利用现有的道路网络来发展公交

快速(专用)系统远比修建城铁廉价,后者每公

里的造价是前者的15-20倍。同时,还应沿着主

要交通通道平衡就业和住宅,改变传统的小区的

就业和住宅平衡模式。小区的就业和住宅平衡模

式(“小而全”)是目前北京交通拥挤和混乱的原

因之一。

土地和能源的约束也使TOD发展模式最具有

可持续性。中国未来的能源压力将是巨大的,发

展汽车工业是国家政策,但是北京是否鼓励使用

小汽车(什么时间,在那里使用)应是城市政策。

对于能源与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对小汽车

的使用和拥有应是不同的政策(如新加坡,伦

77

敦)。限制小汽车使用的经济政策有提高油价,提高市中心停车费、市中心特殊通行费等。要让这些交通政策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政府应提供便利、经济、舒适的公交交通系统以使经济手段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放弃小汽车,利用公共交通系统)。

8 结论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发展:把城市规划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规划刚性和市场灵活性的优点,弱化规划刚性和市场灵活性的弱点;为使城市规划能够指导和引领城市发展,而不是被城市发展或开发商牵着走,城市规划的工作应放在土地需求预测和土地市场监控,土地市场监控一方面把握市场信息,为规划服务市场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为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上提供帮助;改革城市规划修编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结合规划与市场的原则之一是给房地产商根据房地产市场决定土地开发强度(资本密度和建筑密度)的空间。开发商根据各自不同的资金能力、开发成本、开发能力以及对当前市场需求的判断,在限定的建筑物最高高度内(除环境、历史文物保护区外,不应限制建筑密度和高度)竞标土地,然后根据地价决定土地开发强度(容积率)。这一做法实际上将使开发商、政府及购房者三方获利。首先,购房者获利,容积率的提高增加了住房供给,进而降低房价。其次,开发商获利,开发商通过提高建造规模,降低了每单位的投资成本,从而为自己留出了足够的利润空间。最后,政府通过以更高的土地出让价格获利。因为未来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制定20年的城市详细规划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且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

监测土地市场和城市发展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前提之一。为使规划达到预期目标,度量和测算城市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与城市发展的目标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与土地需求的结合将产生更大的规划效果。此外,应注重规划修编的方法的更新,充分利用现有的定量方法和手段,客观地评价各种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丁成日a.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力[J].地理学报,

2004.第59期增刊,85-92.

2 丁成日b.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高吗[J]?城市规

划,2004(8):43-48.

3 Bertaud Alain.2003.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3:

Dynamic Development in a Sustainable World BackgroundPaper: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ities: DeliberateOutcome or Unforeseen Consequence[R]. World Bank.4 Cervero Robert,Kang-Li Wu.1998, Sub-centering and

Commuting: Evidence from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1980-1990[J].Urban Studies: 35:7, 1059-1076.5 Ding C. 2001.An Empirical Model of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J]. 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Vol. 13, No. 3, 123-136.6 Dowall D E,Giles Clarke.1996.A Framework for

Reforming Urban Land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Z].Policy Paper.

7 McDonald, John F,Paul Prather.1994.Suburban Em-

ployment Centers: The Case of Chicago[J].Urban Studies:31:2, 201.

8 McMillen, Daniel P. 2003.Employment Subcenters in

Chicago: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EconomicPerspectiv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9 Small Kenneth a.,Shunfeng Song,.1994.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ensities: Structure and Change[J]. Journalof Urban Economics: 36, 292-313.

10 Urban Planning Capacity Strengthening Team.2003.

Strategy for Urban Planning Capacity Strengtheningeast ASIA[Z].Working Paper,World Bank Institute,Wash-ington DC.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9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条例相关规定作如下解读: 一、《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背景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属性。温家宝总理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镇和乡村规划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个地方性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作了很多新规定,亟需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落实,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一些授权性和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此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五个重庆”,对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我市根据特殊市情实施的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

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作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规划局作为《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起草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后,于2008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送审稿)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法制办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修改,《条例》于2009年5月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5月、7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09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于9月25日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八十一条。 (一)第一章总则 1、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涉及条款: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353379.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7353379.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四章建筑退让 第五章空间形态 第六章公共空间 第七章市政及管线 第八章特别规定 第九章附则 附录1名词解释 附录2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附录3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 附表 附图 ― 1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统称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实施建设的,其有关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规划总平面图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的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及指标)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 2 ―

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附表1)和其他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附表2)的规定。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表(附表3)的规定。 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在有利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前提下,符合以下原则的,相邻多个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可以进行总体平衡,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技术性内容程序修改: (一)总计容建筑面积不增加,各类计容建筑面积不突破; (二)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公园绿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不减少,且符合相关专业专项规划; (三)不突破附表1、附表2 的要求。 第五条(规划用地兼容性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可以对规划用地性质作出兼容规定。兼容分为选择性兼容和混合性兼容两类。 选择性兼容的,应当明确兼容性质对应的规划指标,并在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选定一项用地性质及其对应的规划指标进行管理。 混合性兼容的,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兼容用地性质,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兼容性质的选择应当符合规划用地混合性兼容规定表 ― 3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