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200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Nov12007第6期(总162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6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3

马 毅

【提 要】尼采的生存论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存模式,即生命—创造—生成—超人—永恒轮回。其中权力意志是生命存在价值的内在动力,它激活生命,不断能动地为生命创造、生成各种可能性的意义存在。生命的本质内涵是自我创造,不断生成和毁灭,这一过程永恒轮回,在永恒轮回中有可能生成为最高的意义存在即超人。这一生存模式由于夸大感性和意志而忽视了人存在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关键词】尼采哲学 生命意义 意义生存模式

〔中图分类号〕B516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7)06-0038-05

西方哲学经过古代的客观本体论、近代的主观知识论到现代的意义生存论三次转向,终于使哲学由关注外在的世界返回到生活世界而关注人本身。尼采是意义生存论哲学的确立者和代表。雅斯贝尔斯曾断定:“在尼采的生存性阐释中,有一个健康的观念是标准的,它不可在生理与医学上得以论证,而是以人在自身完整的生存意义上的价值为取向。”①尼采面对传统哲学设定的虚无存在和现代人平庸颓废的生存状况,以权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等思想,力图要为人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确认和植入一种真实的生活意义,使人生活在自己建构的意义世界中。尼采从批判、克服传统形上学的虚无主义哲学出发,肯定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和人的肉体生命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一存在的本质内涵是:肉体生命所表征的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体;权力意志不断扩充人的内在生命力,赋予人的生命以最大的力感和创造性本能;它促使人在各种可能性的生成中自由地按照自己的个性成为自己所是的,并在永恒轮回的生死中走向超人境域。这是尼采试图为人的意义生存所建立的基本模式。

一 权力意志的生命存在之“力”

尼采在他的意义生存模式中首先以权力意志表征生命意义。生命与权力意志是两个不可分开的概念。

海德格尔曾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表明形而上学的终结。其实它是一种新形而上学的标志,其根本点在于以权力意志的生命观与传统哲学否弃生命的意志观和叔本华否弃意志的生命观相抗衡。尤其是叔本华用生存意志说明世界的恐怖与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本质,其目的是宣布万事万物皆无意义。尼采通过透视主义的方法,发现了“激励自身追寻新价值的激情”,而“世界比我们认为的更有价值。”②“世

3 本文为200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L06DZX020)。

① 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119页。

②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第703页。

?

8

3

?

界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①现实的感性生活世界和人的生命丰富多样,如同光彩迷人的艺术世界,并非是单一、不变的。这个艺术般的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意志的内涵则为“权力”,现在“重新确立对‘生命’的概念也就是权力意志。”作为新世界的个体生命和作为自身价值的创造者的程度———“也就是说,能把‘意义’植入历史的程度。”权力意志与生命价值的创造、生成融为一体,而且生命作为权力意志的表现其目的是获得更强、更大的势力来保存和提高自身、取得支配自然和自身的权力,特别是取得评价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权力,因而权力表征着生命的质量和意义的界限。

如果“权力”象征着生命的追求、趋向之力,“意志”则是生命的内在潜力,是生命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断积蓄的、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力,因此意志是创造。“作为我们熟知的存在形式的生命,仅仅是积蓄力量的意志;”即“最基本的和最内在的仍旧是这种意志。”这一“意志”是生命自身的感性、物质之力,它不仅克服了传统哲学抽象的理性意志,而且超越了叔本华只是“生存”、追求欲望的“匮乏意志”,因为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否定生命力的“衰竭意志”、“虚无意志”。

尼采为了区别传统生命观,给感性生命植入了三种“力”的“意义”:第一,狄奥尼索斯式的“醉力”,即酒神之力。它具有的“高度的力感”,代表着生命本能力量的过剩、充盈,是战胜人生悲苦的自然生命力量;第二,生命自身的创造潜力。“意志”是一个创造者。②意志即人,即是创造者又是评价者,而“评价就是创造”,“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一种人类的意义因此他称自己为‘人’,即评价者。”人凭借意志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第三,审美的艺术力。具有审美关照的艺术之力超越一切宗教道德和科学理性,“无论抵抗何种否定生命的意志,艺术是唯一占优势的力量。”③因为审美的艺术生存意义在于它是“生命的本来使命”和“形而上活动”。

二 生成与创造是生命意义的

本质内涵

确立了权力意志的意义生命观后,尼采将他的意义生存模式的本质内涵界定为生成与创造。尼采反对传统哲学所谓的“‘真实的’世界不是可变的和生成的世界,而是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终结了一切思维、一切变化,主张世界存在的永固性和终极目的性。尼采断定,真正真实的世界是权力意志世界,即是生成的世界。“权力意志不是存在,而是生成,而是激情———是产生生成、结果的最基本的事实。”④这样的生成观和生命价值观被尼采视为“两种最伟大的哲学观点”。

首先,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生成与创造。创造和生成是生命意义的本质内涵,生成的机制是创造,生成的内在动力是权力意志。“生成的世界”意味着生命存在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由于人的本性是“未定型性”,所以生成始终指向生命的多种选择:你可以是什么,也可以不是什么,可以是其所是,也可以不是其所是,总有一种生成代表着真实的存在。生成还孕育着新的生命意义和创造意志,显示着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东西的不断产生。从生成论的视阈看,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终极存在和超验的既定目的,一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变化的,生成也是一种差异和偶然。差异表现着生成的意义的不同,偶然表现着生成的机遇不同。前者的生成“是在确定程度和力的比例关系,是斗争……”,后者是“创造冲动的互相撞击”。总之,生成始终欲求着价值和意义的创造,因为“人类的得救不在于认识而在于创造”。人凭借权力意志的力量创造出合理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如德勒兹所言:“肯定成为权力意志的唯一特性,行动成为力的唯一特性,能动的生成

?

9

3

?

马 毅: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①②④③ 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48、358页。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尼采1:《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36~547页。

成为权力意志的创造性认同。”

其次,生成具有自我性与纯洁性的特性。生成是人的自我的生成与实现。因为“自我表

现为某种生成的东西”。尼采强调人生成意义的

个体性、主体性。不论何种情况人都要为自己

的生成及生成行为承担责任。因为权力意志是

内在的动因,“假如意志的人不是第一原因,那

么人是没有责任的。”②不能承担生成责任的人

就会还原为传统哲学所塑造的“理想人”、“合

意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丧失了生存的责任感,

到外界去寻求个人生成及生成的行为原因,而且这种生成缺失纯洁性。“一旦我们给自己虚构

了某个对我们是如此如此(上帝、自然)等等负责的某人,也就是说,把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幸福和贫困作为意图托靠于他(它),我们也

就丧失了纯洁的生成。”③

所以选择生成就是选择

了责任,对自我的生成勇于负责任就保证了生成的纯洁性。尼采之所以推崇个人是“全新的东西”,是因为只有认识到生成的责任感和纯洁性,才会真正创造出生命的意义。

最后,生成与时间不可分。生成需要时间,离不开时间,时间是生成的条件与方式。而时间就是永恒的循环。个人的存在方式虽然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但它根植于生成与时间。时间的确定性使个人生成为自我,时间的不确定性使个人生成为暂时性的存在。但时间的绵延不断和永恒循环会带来生成的机遇,给生成以最大无限制的创造自由。生成的存在和生成的不完善在一次次时间的循环中得到自足、成熟和发展,其目的是达到世界的自由和生命的返朴归真。

三 人的超越与超人的生成

超人是尼采意义生存哲学设立的全新的生存模式和最高生存境界。超越人的存在,创造和生成超人是尼采人学的目标和愿望。超越意味着克服、否定。欧洲几千年建立的关于“人”的理念和模式:从苏格拉底到康德的“人”都是知识概念和道德理性的承担者,真实的人则遭遇到“理性”与“道德”的压抑和贬斥;基督教世界里的人被塑造为彼岸世界的“神人”

“圣人”

,世俗世界的现实人则被鄙视、否定。尼采指出这些“人”的生存模式是“人生之轻慢者,是自己毁坏和自己毒害的人们。”尼采要超越这些人的生存模式,他要教人类以“超人”的样式存在。超人否定、超越了生活在理性道德世界、彼岸世界的“人”,肯定人生活在现实感性世界而具有旺盛的权力意志的人。所以,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即现实的意义,“大地的意义”是人类生存的新的模式与崇高意义。超人的意义在于:首先,超人不断超越自我,生成发展为

完整的人,它超越“末人”的生存模式。超人的生存价值取向首先要超越自我,人必须肯定自己的生命肉体,但生命肉体迟早会消逝,因此要超越生命本身的存在,这是生命自身的奥秘使然。“生命必须不断地使自己超越,”追求最大限度的权力意志,并使之进到生命之心底而“永远新生”。“末人”则相反,追求已经既定存在的生存模式,满足现状而不能走向更高的目标。尼采强调,人“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桥梁”,人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是一个人,而在于他“未定型”的本性和生成的过程。尼采用“绳索论”来突出在人生成过程中必须超越人、超越自我,能动地创新和持续不断地尝试创造新的自我,逐步发展为完整的人。

其次,超人是创造者,收获者和快乐者,它超越平庸流俗的生存模式。尼采提出,超人“没有离开现实,他本身就是现实;在他身上可以找到现实的一切疑惑和恐惧;唯有如此,人

才能具有伟大性。”④

超人是现实中的“创造者”,权力意志的生命本质决定人不可能等待,而是积极的创造者,创造的“意欲”,“创造的焦渴”,是人永久的命运。创造并非一帆风顺,“必有许多次辛苦的死!”“要创造者出现,苦难

?

0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①②④德勒兹:《尼采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第288页。③ 尼采1:《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第499、260~261页。尼采:《瞧,这个人》,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

和大变乱是必要的。”①超人也是现实中的“收获者”,创造者“曾经过了一百个灵魂,和一百个摇篮,和一百次分娩之阵痛”,用他的铁锤与炸药击毁了平庸流俗的生活方式,创造出超人的意义世界,获得了新生和属于自己的个性与自由,超人由此成为现实中的“快乐者”,超越了肉体生命,在创造中又不断“长出一种更强的权力和一种更新的超越”。虽然这期间可能伴随悲苦与失败,但在超越过程中会深刻体验到生命意志这一“快乐之源泉”带给人的享受与欢愉。“创造者,收获者,快乐者,将是我的伙伴;我要指示他们以达到超人的虹桥和云梯。”②

最后,超人追求真善美,超越假丑恶。尼采认为传统哲学以超验的理性、道德、善良、上帝等抽象的概念规定人的本性和人的生存世界,其实这是一个虚假、不真实和善恶、美丑颠倒的世界。它歪曲了人的本性存在样式,以恶代善,以此遏制人的生命意志、创造个性和神圣的善恶本质。而“善恶的本质必须超越”,超人就以它“纯粹的意志”,即纯真的意志,创造生成真实的真善美。“纯真在什么地方?在有着求产生的意志的地方。”“那寻求着创造超越了自己的人有着我所谓的最纯粹的意志。”美是“在我必须以我的全意志去意欲的地方。”③人类必须“超越人类的罪恶”,“达到超人的最善”。超人的最善是“把真实性视为最高的美德。”

总之,超人用最强大的权力意志力量阐明意志力是内在的,属于自我的生命;创造、生成是无辜的,人要义无反顾地超越一切假丑恶,投入到生成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义模式,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取”,“一种长久的追寻”,也是尼采为生存设立的最高意义模式和价值诉求。

四 生命的永恒与永恒轮回

永恒轮回的学说是尼采为人的意义生存提出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关涉到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生成与毁灭、瞬间与永恒等相互关系的问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存在是永恒轮回

的内涵,其本义在于倡导生命的创造价值与生成意义的永恒循环,永不消逝。

首先,永恒轮回是生命存在的命运。永恒轮回的理论仍然针对的是传统形上学与基督教神学为生命所设定的终极目的。传统形上学将生命受制于理念世界的绝对的永恒存在;宗教神学主张赎罪与惩罚是人的命运,只有超越有罪的肉体生命而升入天国才是永恒的解脱。尼采解构了这种“虚无世界”的存在,宣判了理性与上帝的死亡,揭示理念世界与天国世界的虚妄性还现实感性世界的真实性与自然性,提出真正的存在是肉体生命的生存与死亡,痛苦与欢乐,斗争与和谐,偶然与必然,多样与统一,变与不变,这些对立的双方在空间上有限,在时间上永恒轮回,其中每一方都可以为生命植入意义。生命的这种永恒轮回如同世间万物一样有生有死,再生再死,循环不已,生生不息。这乃是宇宙与生命存在的基本规则和方式。

其次,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地回归。生命永恒轮回的本质内涵是生成,是生命“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永久循环。尼采确定“一切都在生成中永恒地回归”,德勒兹将此解读为“永恒回归是生成之在”。因此生成的内涵是创造生存的意义和目的。但人生存的矛盾性决定人不是一个自足的、生物性的永恒,故生成不能一次完成,而是在永恒循环中生活,不断地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存方式与衰弱的生命意志,在一次次的回归中获得生存的各种可能与机遇。诚然,在生成中难免出现失败、不幸甚至毁灭,但只有经历这样无尽的循环,才会给历史留下印记,给后人留下重新生成的经验与教训。

最后,生命意义存在的两极是“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的着眼点都是人生命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确立。世界的本体是权力意志,而生命就是权力意志,作为权力意志的生命之所以能创造、生成生命的意义,

?

1

4

?

马 毅: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①②③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版,第99、20、150页。

关键在于生命“力”的提升与扩张,这个“力”

无处不在,永恒循环,周而复始,创造与毁灭是它的命运。尼采阐释道:“作为无处不在的力……变幻不息,永恒的复归,以千万年为期的轮回;……作为必然永恒回归的东西,作为变易,它不知更替、不知厌烦、不知疲倦———:这就是我所说的永恒自我创造、自我毁灭的狄奥尼索斯的世界,……这是权力意志的世

界———此外一切皆无!”

尼采将生命个体在权力意志的支配下不断自我创造自我毁灭而融入到生命本体的永恒轮回之中,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通过生命意义的桥梁内在联结在一起,这是尼采意义生存论哲学的主体理论构架。权力意志与世界空间相连,表现生命世界的形上本体,象征着生命存在意义的静态模式,如同酒神引吭高歌;永恒轮回与时间相连,表现生命的生死流动与创造生成,象征着生命存在意义的动态模式,如同酒神轻盈舞蹈。由此可见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蕴涵着人的存在价值祈向和生存的意义信仰。

尼采的意义生存模式强调生存的权力意志意义与追求生成创造的价值,努力消解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存样式,期冀达到最理想的超人境界,这对个体生命的存在,在主观意向上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但这一生存模式由于夸大感性

和意志而忽视了人生存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首先,尼采过分强调和张扬感性生命的力量而或多或少地抑制了理性对生命存在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尼采对生命高度肯定的同时,将权力意志视为生命的本体与全部生存意义所在,极易把人的生存意义引向单纯的感性论,无法达到如马克思那样的实践生存论高度。其次,尼采的创造生成论只是强调个体在生存意义上的各种可能性以及意志力的创造本性,忽视了生存中的现实性及其客观条件、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因而注重的仅仅是意志本身的创造性,弱化了生存意义是多种力量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后,由于前两点原因,尼采确立的在永恒轮回中达到超人的境界与社会环境、社会实践相去甚远,如同一种“理论假设”。虽然在精神上能起到鼓舞激励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易于流于空泛和幻想。总之,对于尼采生存哲学模式中的这些不足予以充分的认识并批判地借鉴,是研究尼采思想不可忽略的。

本文作者:大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大连大学学报副主编责任编辑:周勤勤

① 尼采1:《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第700~701页。

On the Meaningf ul Living Pattern of

Nietzseche πs Philosophy

M a Yi

Abstract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eche πs p hilo sop hy about meaningf ul life provides us wit h a dynamic living pattern 2life ,creation ,generation ,superman ,and eternal samsara 1In t his pattern ,t he will to power is t he int rinsic motive forces which activate life and create all kinds of po ssibilities of meaningf ul life 1The essence of life is self 2creation ,constant genera 2tion ,and unceasing dest ruction ,t he process of which is t he eternal samsara 1In t he samsa 2ra ,t he form of t he most meaningf ul life and superman can be generated 1But t he pattern ex 2aggerates man πs feelings and wills and to so me extent neglect s his sociality and t hisness 1K ey w ords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eche πs p hilo sop hy ;significance of life ;meaningf ul liv 2ing pattern

?

2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一、人生的悲剧性萨特和尼采都深深看破了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是悲剧性的,《萨特与尼采》读后感。尼采认为,欲望无边却无法满足,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这一点和叔本华认识一致)。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他人的存在来印证。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避免,永恒存在。二、既然人生是悲剧的,我们是否就悲观等死呢?萨特和尼采都否定了消极的人生观,都不相信上帝和理性的存在。他们清楚地看清了人生的悲剧本质,但并没有被这悲剧吓倒,而是各自提出了解决方案。尼采的解决方案是,用日神精神尤其是酒神精神来疗救人生的苦痛。日神像迷梦,让人沉醉在美妙的幻想中忘记痛苦;酒神像迷醉,让人们在生命的狂欢中忘却苦难的真相。就像选择记忆一样,我们应有意识地麻醉麻醉自己,如果纠缠于痛苦中不能自拔,那就会走向叔本华式的虚无主义。所以他提倡强力意志,提倡超人,人应该爆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爱我所爱,做我所做,赢取我所想得到的一切。萨特的解决方案是,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的出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导致了我们存在。可我们的本质却是由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地选择、奋斗而决定的,这种决定本质的过程,会持续一生,直到生命终止,我们的本质才最后盖棺论定。所以,你必须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不断地行动--为你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人不是被上帝造就的,人就是这样被自己造就的。三、人是自由的几乎所有的西方人生哲学,都涉及到自由的话题。尼采和萨特都认为,人是自由的。但两人的认识并不一样。尼采的自由来自于自我超越以及对悲剧人生的超越。尼采把悲剧人生看作了审美人生,痛并快乐着,更让我们彻骨地感受到快乐难得和壮观。人生既然是一出悲剧,那就把它当作悲剧来演吧,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在人生悲剧中,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我们也要欢欣鼓舞地演这悲剧,从自身的痛苦乃至毁灭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和骄傲。萨特说人是自由的,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说人可以有所不为,读后感《《萨特与尼采》读后感》。拒绝,也是一种自由的权力。人有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利,这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由的。而人选择做什么的权利,是相对的,因为别人也是自由的,这样人就和他人永远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所以说他人即地狱。比如,你可以拒绝一次约会,享有这样的自由;但你不能选择跟一个不爱你的人结婚,因为人家不答应,你就无法享有这样的自由。萨特鄙弃那种人生的逃兵,鄙弃不自由者。当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神就无法控制他们了。萨特憎恶悔恨,因为悔恨是一种自欺。这是意识到了自由而又不敢去正视它,认识了而不行动,行动了又不敢承担后果,这是懦夫的表现。自欺是不真诚的,真诚是的确不知道真相,或根据自己明白把握的真相行事。自欺则总是使事情处在若明若暗、不明不白的摸棱两可的状态,在必须作出的选择面前不选择,将选择不断往后推而不能勇敢面对,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状态。四、伟大而真诚的友谊还有一个共同地地方,就是他们都曾得到过真挚的、刻骨铭心的友谊,然后,又失去它。尼采终身未婚,最后在极度孤独中达到疯狂。他曾和歌剧家瓦格纳是最好的朋友,尼采有很高的古典音乐造诣,自己写了很多曲子,也是很出色的诗人,写了几百首涵义隽永的诗歌。他特别欣赏和推崇瓦格纳的歌剧,瓦格纳也非常赞赏尼采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尼采 2、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基督教汇聚了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尼采《反基督》 3、是否会四处游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度?抑或是漫步各处,探寻最适合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不如寻一处强劲而安稳的地方,将其作为自己的祖国,建立自己的小家。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寂静的荒野,只要是强劲而安慰的地方,就能让你高枕无忧。——尼采《曙光》 4、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尼采 5、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6、我是太阳!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8、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尼采 9、我愿意这样死去,以便你们这些朋友因我之故而更爱世人;我愿意再变为泥土,让我在诞生我的大地中安息。——尼采《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 10、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尼采 11、美观战胜了重量和地心引力,它和权力意志都力图在建筑物中表现自己,建筑学是一种力量修辞学——尼采 12、灵魂的下水道-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于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13、今天,我执笔的这一瞬间,我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像平静的海面,没有任何希求能骚扰那完全的宁静。我一点都不期望任何东西或不同于它现在的情况,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尼采《瞧!这个人》 14、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尼采 15、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东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尼采 17、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8、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19、接受一种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习俗。这无非意味着:不诚实、胆小、懒惰!那么不诚实、胆小、懒惰是伦理的前提吗?——尼采

尼采哲学名言

尼采哲学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尼采哲学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切荣耀、尊敬、智慧、感谢、赞美和力量归于我们的上帝,永永远远! 2、所有那些现代作家都是曾经幻想过要做画家的人。 3、沉默这种状态究竟是一种哲学沉思,还是精神失常式的发呆。我的沉默学会了不因沉默而泄露自己。 4、人要想学会飞,就必须先学会站立,行走,奔跑和攀岩,人不可能由飞而学会飞。 5、若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试图让自己变得特别。不是变得特别好,就是变得特别差。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6、多数思想家都写作的很差。因为他们不但向我们传达他们的思想,而且还传达思想的思想。 7、乞丐们,应被完全清除!确实,给乞丐施舍会使人生气,不给他们施舍,也同样使人生气。 8、如果我不在幸福周围包裹这么多苦难,这帮嫉妒者就不会容忍我的幸福。 9、真正的男子渴求着不同的两件事:危险和游戏。 10、人是一根绳索,驾于超人与禽兽之间。 1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

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 12、如果阁下长时间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 13、人就像一棵树,他愈想伸向高出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 14、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唯其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 15、怨天尤人、得过且过,只能让自己的生活愈加苦痛。唯有起身行动、改变,才有可能扭转不好的潜能。 16、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 17、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 18、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 19、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 20、那些不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21、人生是一面镜子,到它里面去寻找我们自己,便是我们应当努力的第一目的。 22、摧残**就是摧残生命,使欲望得到升华才能防止欲望的泛滥。 23、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200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Nov12007第6期(总162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6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3 马 毅 【提 要】尼采的生存论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存模式,即生命—创造—生成—超人—永恒轮回。其中权力意志是生命存在价值的内在动力,它激活生命,不断能动地为生命创造、生成各种可能性的意义存在。生命的本质内涵是自我创造,不断生成和毁灭,这一过程永恒轮回,在永恒轮回中有可能生成为最高的意义存在即超人。这一生存模式由于夸大感性和意志而忽视了人存在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关键词】尼采哲学 生命意义 意义生存模式 〔中图分类号〕B516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7)06-0038-05 西方哲学经过古代的客观本体论、近代的主观知识论到现代的意义生存论三次转向,终于使哲学由关注外在的世界返回到生活世界而关注人本身。尼采是意义生存论哲学的确立者和代表。雅斯贝尔斯曾断定:“在尼采的生存性阐释中,有一个健康的观念是标准的,它不可在生理与医学上得以论证,而是以人在自身完整的生存意义上的价值为取向。”①尼采面对传统哲学设定的虚无存在和现代人平庸颓废的生存状况,以权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等思想,力图要为人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确认和植入一种真实的生活意义,使人生活在自己建构的意义世界中。尼采从批判、克服传统形上学的虚无主义哲学出发,肯定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和人的肉体生命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一存在的本质内涵是:肉体生命所表征的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体;权力意志不断扩充人的内在生命力,赋予人的生命以最大的力感和创造性本能;它促使人在各种可能性的生成中自由地按照自己的个性成为自己所是的,并在永恒轮回的生死中走向超人境域。这是尼采试图为人的意义生存所建立的基本模式。 一 权力意志的生命存在之“力” 尼采在他的意义生存模式中首先以权力意志表征生命意义。生命与权力意志是两个不可分开的概念。 海德格尔曾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表明形而上学的终结。其实它是一种新形而上学的标志,其根本点在于以权力意志的生命观与传统哲学否弃生命的意志观和叔本华否弃意志的生命观相抗衡。尤其是叔本华用生存意志说明世界的恐怖与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本质,其目的是宣布万事万物皆无意义。尼采通过透视主义的方法,发现了“激励自身追寻新价值的激情”,而“世界比我们认为的更有价值。”②“世 3 本文为200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L06DZX020)。 ① 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119页。 ②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第703页。 ? 8 3 ?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doc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 1) 最大的痛苦乃精神的最后解放者,由于这个痛苦,我们才得以了解事物最后且最深的真理。 2)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3) 何为恶?侮辱他人便是恶。何为人性?不让任何人蒙羞便是人性。何为人所能得到的自由?那便是无论采取何种行为,都不会令自己蒙羞。 4) 自由的保证是什么?是对自己不再感到羞耻。 5) 最深沉的精神也必须是最轻佻的,这几乎是我哲学的公式。 6) 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7) 人生乃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8)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9) 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10) 对自己的害怕成了哲学的灵魂。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句子语录 1) 宗教上最深的误解认为坏人没有宗教。 2) 大多数思想家写得拙劣,因为他们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要传达思考的过程。 3) 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

4) 坚信比谎言更是真理的敌人。 5) 当我们疲倦时,我们就会受到早已征服的想法的袭击。 6) 如果人们将极端行为归咎于虚荣,将中庸行为归咎于习惯,将小题大作的归咎于恐惧,那是很少会有错的。 7)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8) 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 9) 在所有的禁欲道德里,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视为神,加以崇拜,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恶魔化。 10) 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11) 上帝死了!上帝已经死了!而正是我们谋杀了他!我们怎么才能安慰自己,这凶手中的凶手? 12) 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 13) 我向后回顾,再向前瞻望,我从未在刹那间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今天我埋葬了我的四十四个岁月,组词,并非没有意义;我有权利来埋葬它-凡有生命的事都保留下来,永垂不朽。 14) 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15) 道德使人愚昧习俗代表了前人的经验,代表了他们对于有用和有害的东西的看法但是,对习俗的情感(道德)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经验本身,而是习俗的神圣性和不可争辩性。因此,这种情感妨碍新经验的获得和旧习俗的修改,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 16) 道德有两种: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之一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之一 死亡与真理——海德格尔哲学解读之一 李海峰 无中生有,生死相依。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理,体现出一种将死亡悬置起来存而不论的中国式的理性态度。然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揭示出“死”比“生”更深刻,“死”比“生”更具有源始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死是有限的人的本性的尺度,另一方面,它是有限显现的存在的尺度。”(1)海氏想要提醒人们:未知死,焉知生? 一、“唯人能死”与“整体存在” 现代社会需要一种直面死亡的思考,渴望一种现代性的死亡观念的产生。海德格尔关于死亡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其早期哲学中的死亡观,就是死亡之现代意识的一个极为深刻的概括:“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自己的死亡”,(2) 应该说,海德格尔是真正从形而上学层面上系统揭示生与死之关系的第一位哲学家。死亡问题的提出,是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的环节之一。海氏对此在之存在分析,必然要涉及此在之存在的本真性和整体性,因为:首先,对此在之存在的准备性分析不具有源始性,我们的先行具有一向是

只包括此在之存在的非本真的日常方式,我们总是将此在之存在显示为一个不完整的存在者。其次,说此在之本真存在即是“操心”,并没有澄清和明确解释学的处境,即包涵在阐释中的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先行掌握的前提的整体性,没能证明此在的整个结构要素确实构成一个统一体。最后,将此在作为整体置入我们的先行具有中的任务,需要一个生存论上的死亡概念,因为只有通过生存论的死亡概念才能有效地讨论此在的整体生存。所以,海德格尔需要对死亡进行一次与众不同的阐释,并且是对此在生存论意义上的阐释,这种阐释是从一种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上思考死亡问题,而不是像以往大多数哲学家那样在伦理学范围内谈论死亡,这种阐释将显示此在具有其本真的能在:“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3)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存在,就始终具有某种此在所能是和所将是的东西仍然悬欠着,终结本身就属于这种悬欠,而此在作为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终结始终规定着此在能成为整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对死亡的生存论阐释是为了揭示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具体点说,就是有针对性地回答“此在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本真自我”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此在首先和通常是作为能在生存,并以“常人”的方式在世,即处于“沉沦”状态或者说非本真状态,因此,此在只有领会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与他的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

《哲学问题》读书笔记

《哲学问题》读书报告 书目:《哲学问题》 简介: 1、作者:伯特兰·罗素 2、译者:何兆武 3、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4、出版年月:2007年4月 一、整体感受 这学期开始时,由于一个讲座,我对哲学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于是就一直想读读哲学方面的书,做一点初步的了解,可又不知道从何读起。这次的读书报告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从郁老师推荐的书单中,我一眼就看到了仰慕已久的罗素先生的名字,于是当即决定就读他的著作《哲学问题》。等网上买来的书真正到了手中我才发现它是一本很薄的书,当时我想,虽然书薄,但我可以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充分领会哲学的思考方式。 读书的过程不可谓不艰辛。真正开始读了才发现,这本薄薄的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读,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与我们有着较大的区别,一时间难以理解,甚至会不知所云,我便放慢速度,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划出重点词句,在一旁的空白处时时写下疑惑和心得,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向哲学之门迈进。可以说这本书真是我读的最辛苦最认真的一本书了,时至今日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了一遍,虽然有很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但更多地是全新的体会和宝贵的收获。 本书对于哲学来说,算是一种通俗性的导论,适合初学者阅读,用罗素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本“廉价本的惊险小说”,但虽然如此,罗素还是在书中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并引入了各种崭新的观念。书中并没有探讨所有的哲学问题,而是仅限于那些他认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设的那些问题。为了进行论证,罗素构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对我来说,《哲学问题》更像是一本教材而非普通的课外读物。 二、细节体会 1、关于哲学的价值和思考方式(P3、130) 在第一章“现象与实在”中,罗素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而有趣的问题,在我面前的桌子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例如桌子的颜色,罗素提到,看上去它是清一色的棕色,然而反光的部分却不一样,看上去会比其余部分明亮,甚至某些部分会变为白色;如果移动桌子,反光的部分便会不同,颜色的分布又会有所改变;假设有多个人同时在看这张桌子,那么可以肯定不会有两个人能够看到相同的颜色分布;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区别更加明显,因为他们必须养成按物体表现出来的样子来观看世界的习惯。罗素对以上发现做了一个讨论:“显然并没有一种颜色是突出地表现为桌子的颜色,或桌子上任何一个特殊部分的颜色,——从不同的观点看上去,它便现出不同的颜色,而且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的某几种颜色比起别样颜色来就更加实在是桌子的颜色”,“颜色便不是某种本来为桌子所固有的东西,而是某种依赖于桌子、观察者以及光线投射到桌子的方式而定的东西。”(P3) “桌子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之前在我看来是不值得讨论的,因为只要能够看得见而又没有色觉问题,人人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即使在更细的颜色分类方面可能会产生分歧(如到底是赤褐色还是栗梅色),但也实在无关紧要。然而哲学家们却不肯轻易忽视这个问

死亡哲学

死亡哲学 本文主要探讨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和超越的问题,认为:(1)解决死亡的 恐惧问题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人们从明白死亡之本质入手。(2)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十分重大。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们珍惜生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合理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3)死亡的超越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人类只能从精神的层面去超越死亡,通过建构关系,通过贯注了自我精神意识的创造物来使自我的生命永恒。一个现代人,只有解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恐惧;死亡意义;死亡超越 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害怕之。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 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们所应该要做的只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 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一个 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 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但实质上," 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无不都如此。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判然有别,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谁 都害怕死亡的降临。因为,在人们的眼中,"生"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活力、光明、拥有;而死则是生机顿失,是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人们怎不求生畏死呢?但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死亡都会在某时某刻来临。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回避死亡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实际上,人们必须理解一个道理:若是没有死而只有生,那人也好其它生物也好,又怎能在这个世界上挤得下?从生命之本源来说,每个生者都不应该太自私,正如《庄子》书中所讲的:天地为"父母"生我养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 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这实际上是留下位置让新的生命成长,岂非也是我们一份无量的功德?

尼采的生命哲学

尼采的死亡哲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读讨论稿 有言称“哲学是对死亡的联系”。的确,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个永恒的谜,人类对于死亡的思索也是永无止境的,生与死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苦思冥想、孜孜不倦探索的哲学话题。死亡哲学的内容固然千头万绪,且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都是它的一个基本的或轴心的问题。而所谓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说透了就是一个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因而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生的意义或价值问题。 1.珍爱、敬仰生命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第一卷中对死亡的说教者一节中,死亡的说教者说到“世上充满了多余的人,生命被这些过多的多数人糟蹋了,但愿用‘永生’之说把他们从此生中骗走。”尼采将死亡的永生论者、厌世者、看破红尘者、多愁善感者、禁欲者、虚无主义者都是死亡说教者的别称。 “在死亡的说教者中间,有些是灵魂的痨病患者:他们刚刚诞生,就已经开始死亡,渴望倦怠和断念的教义”。死亡的说教者有这么7种类型——内藏淫乐或自加撕裂的猛兽的可怕者,灵魂的痨瘵者,认为“人生只是苦恼”者,认为“肉欲是罪恶”者,认为“生育是苦事”者,认为“同情是需要”者,爱劳苦、紧急、新鲜、陌生者。从查拉图斯特拉对于死亡说教者的批判中我们可以得知尼采是一个重视生命者,他抨击基督徒宣扬的将全部希望寄予“来世的生活”。尼采认为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是对于生命决不能怀有轻视的态度,相反,我们要尊重、珍爱和敬仰生命。 2自由的死和成就之死 什么是“自由的死”或死的自由呢?尼采回答说,这就是“当我愿意死,死就来到”。那么,究竟我在什么时候愿意死呢?自然是“在适当的时候死去”。在《查》中,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死亡。然而究竟在什么时候死才死得其时呢?于是尼采提出了“成就之死”的问题。成就之死就是一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之后死去。这样的死是光荣的,是美丽的,值得庆祝的。尼采认为人生的轨迹是先上升后下降的,死得其时也就是在我们人生轨迹的巅峰时刻死去,这样的死亡才死而无憾,这样的死亡才是死亡的真正意义所在。 查拉图斯特拉呼喊着:“我希望有宣传速死的说教者来临”,尼采认为最卑劣的人就是在没有创造能力时苟延残喘的人。因此,人们应该不惜任何代价追求个体价值之实现,而不能如蝼蚁苟且偷生。这与尼采对于生命的珍视并不矛盾,虽然尼采认为不能苟活于世,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需珍视生命,只是生命之美在于生命的创造力,在于生命的内在力量,当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创造价值时,我们的生命便会绽放出绚烂之花;但如果我们如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生命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生命便黯淡无华,甚至走向腐朽。因此我们在敬仰生命的同时,更应在创造中生成和超越,使生命价值走向更高更完美的境界。 人类虽然不能“战胜”死亡,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劳作、游戏和创造,获得自足的幸福。尼采憧憬着自由的死去,他以查拉斯图拉的口吻说道:“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 因而,所谓“成就之死”实际上讲的是“成就之生”,所谓“失败之死”,实际上讲的是“失败之生”。尼采认为,许多人的生和死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毫无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结果,少年斑白,精神先老,虽生犹死。这些人是死得太晚了。“生者何其多, 悬挂在枝头何其久长。但愿来一次风基, 将一切腐物和被虫蛀之物从枝头抖落。”而强者的死是荣誉—“颇有建树的人死了, 他胜果系早, 被心怀希望和期许的人们包围着。如此死去也罢, 乃是

尼采读后感

(一)感受伟大 不是强大,而是对于伟大感受的持续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人。——尼采《善恶的彼岸》 尊崇你心中对于伟大最直接的感受,但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渺小之中,即使对于强者,到处都充满了思想的诱惑。这份自发的贬低始于当我们认为自己的伟大比别人的“高级”之时。 你这感受伟大的心灵,怎么就让世俗的渺小遮蔽了你的双眼?每一次太阳从东方升起,每一次海浪拍打沙滩,每一次潮水撞击礁石,每一次微风袭过麦田,每一次雨水冲刷大地,每一次繁星布满夜空。这一切的感受,难道还不足以抚平你现实中的创伤吗? (二)现实与科学 既然跑了那么远,何不继续跑下去?——《阿甘正传》 人类的历史已经步入了成年,我无法预测还有多久会到达晚年,也许是世界资源耗尽的时候。世界将会重新陷入混沌?毁灭还是新生? 或者是我预想到的另一个末日,当人们只需要对染色体稍作修正之后,就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人的记忆可以随意的拼凑,我每次想起都会无比恐惧,这比人类被毁灭更可怕。

科学的目标是解放人类,但我们终将去向何处?也许是更舒适、更没有危险。但如果同时使人变得更渺小、更卑微的话。这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另外,更可笑的是,现在的科学已经变得不再让人安全了。 人类是盲目的并且时常不够理智,科学创造出的成果对于我们来说显得过于巨大和难以合理运用。我们盲目坚信科技造成的恶果,必将由更成熟的科技来弥补。这真是一次危险的赌注,赌上了子孙的生存环境甚至是生存权利。 摧毁总是比创造容易,只要这一带有现实悲剧意义的事实存在,那科学始终是危险的,并且随着它的进步,这一危险将不断增长。 阿甘的这句台词,更像是人类承认并且认可了科学崇拜的盲目性。 人是很会自我安慰的动物,越来越多由物质堆砌的符合病人趣味的艺术商品,更容易让人陷入安逸的享乐主义,而原本拥有至高地位的寻找形而上人生意义的冲动正在逐渐消失。社会需要人变得愚蠢和狭隘。 你这一生,难道想在自我安慰中度过?

试论海明威的死亡哲学_朱莉

国外文学(季刊) 2003年第3期(总第91期) 试论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朱 莉 内容提要 海明威的一生与死亡密切相关。出生入死的经历不仅给他带来创伤,也给他以启示。由于对死亡有着本真的体验和深层的感悟,海明威的小说总是围绕着 死亡 这个主题。他把死亡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反映,使作品的内涵具有哲理的深度。本文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入手,以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来论证他的死亡哲学,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海明威及其作品。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 哲学 目前国内对海明威的死亡观的讨论越来越热,先有吴然的 海明威的死亡观 ,后有伍建华的 海明威死亡意识论 、刘铁的 论海明威的 生命英雄 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海明威的死亡观。主要论点是:1海明威小说涉及的主题主要是 死亡 ;2海明威的死亡观与他的一生的经历有关:3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散见于他的作品中。这些论述只是零散地列举了海明威对死亡的观点和态度,对海明威的死亡观作了粗略的勾勒。本文认为,从海明威的小说的内容来看,他已经把死亡作为他的研究对象,将其反映的意涵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考,即站在哲学的高度,对死亡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从他的作品中显露他的死亡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的内容固然千头万绪,纷繁陈杂,但无论如何,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都是它的一个基本问题。海明威有他自己独到的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本文拟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入手,以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来论证海明威的生死观、他对死亡哲学的阐述,以及对他死亡哲学意义的评估等,并作些评述,以就教于读者和专家。 一、生死经历与死亡主题 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源远流长。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死亡问题是以原始宗教、神话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原始艺术、礼仪等形式反映的。到人类产生哲学时,困扰人类自身的生死问题,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哲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死亡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部分,是要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也就是说,它是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说。海明威的小说不仅反映了他的死亡观,而且体现了他的死亡哲学,因为海明威在小说中所涉及的已不是零星的死亡现象。在他的五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八十一部短篇 63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悲剧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的解释,由对这样一个痛苦世界的正当性的探讨以及如何摆脱这个痛苦世界,即对‘永恒化’和‘世界美化’的探索所规定的。一再被强调而且当然强调得很有道理的基本思想──上帝死了、超人、末人、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仅仅标志着上述探讨世界及其拯救的道路的各个阶段。”①实际上,尼采的以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由于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同时也就意味着是一种从艺术的视野而不是从道德评价的视野来观察和感悟生命的审美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的悲剧人生观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而这其中贯穿的则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审美观照。 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之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的只有幻想。艺术和宗教都起源于幻想,但是,宗教的历史证明,它不仅没有帮助人类从痛苦中解放出来,相反却比政治机器和道德观念更强有力地形成了对人的本能的束缚,造成了人之生命被弱化、被毒害的新的痛苦,社会文化论文《尼采的审美人生观》。◆分享好文◆于是,尼采便在审美领域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换言之,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

尼采哲学语录_1

尼采哲学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尼采哲学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也就是深渊上方的绳索。走过去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 2、许多真理都是以笑话的形式讲出来。 3、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4、何为恶?侮辱他人便是恶。何为人性?不让任何人蒙羞便是人性。何为人所能得到的自由?那便是无论采取何种行为,都不会令自己蒙羞。 5、人才出于贫寒家庭,莲花开在死水。 6、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向往的是闲暇。与此相比平凡的学者却回避它,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闲暇,而此时安慰他的是书籍。 7、这个时代的特性是——分裂——这个时代再也没有真实感了。人们再也无法找到自信以立足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活在明天里,然而这些人再也没有明天。 8、诚然,人是条污秽的川流。要容纳一条污秽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听哪!我教你们以超人,他就是这大海,在他里面你的大轻蔑将被融入。 9、在所有的禁欲道德里,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视为神,加以崇拜,

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恶魔化。 10、他们把水搅混,以使其看上去更深。 11、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12、在极端痛苦中,一个灵魂为了承受这份痛苦,将会发出崭新的生命光辉。就是这股潜力在新生命里的发挥,使人们远离在极端痛苦时燃起的自杀念头,让他得以继续活下去。他的心境将别于健康的人,他鄙视世人所认同的价值观,从而发挥昔日所未曾有过的最高贵的爱与情操,这种心境是曾体验过地狱烈火般痛苦的人所独有的。 13、生命僵死之处必然有法则堆积。 14、自由的保证是什么?是对自己不再感到羞耻。 15、道德使人愚昧——习俗代表了前人的经验,代表了他们对于有用和有害的东西的看法——但是,对习俗的情感(道德)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经验本身,而是习俗的古老性、神圣性和不可争辩性。因此,这种情感妨碍新经验的获得和旧习俗的修改,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 16、对自己的害怕成了哲学的灵魂。 17、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疯狂为新思想开辟道路,打破古老习惯和迷信的成规……一切生来不能忍受某种道德枷锁和注定创造新律法者,如果尚未真疯,除让自己变疯或装疯外,别无他法。 18、孤独并不是好事。孤独会让你堕落。孤独会让人类腐朽变质。去吧,走出房间,上街去吧! 19、英雄不但要知道适时而生,更应知道适时而死。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 摘要 人对生存的执著,其实是源自对死后的无知,只有超越生死,超越无常,才是绝对的快乐。本篇文章主要阐述本人对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和超越的问题。解决死亡的恐惧问题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人们从明白死亡之本质入手。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突显。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们能够珍惜生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理性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死亡的超越不仅可能,而且还有必要。人类只能从精神的层面去超越死亡,通过建构关系,通过贯注了自我精神意识的创造物来使自我的生命永恒。一个现代人,只有解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恐惧;死亡意义;死亡超越 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人人害怕。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现在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一个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 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但实质上,“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

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也不完全相同。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判然有别,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人都害怕死亡的降临。因为,在人们的眼中,“生”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活力、光明、拥有;而死则是生机顿失,是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人们怎不求生畏死呢?但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死亡都会在某时某刻来临。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回避死亡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实际上,人们必须理解一个道理:若是没有死而只有生,那人也好或者其它生物也罢,又怎能在这个世界上挤得下呢?从生命之本源来说,每个生者都不应该太自私,正如《庄子》书中所讲的:天地为“父母”孕育着我成长,那就应该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这实际上是留下位置让新的生命成长,岂非也是我们一份无量的功德。可是,即便人们从生命之根理解到了死亡的必须降临,仍然会在情感上万分恐惧与害怕死亡。这一点必须从死亡本质的角度来加以化解。 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候,死离我们很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感觉和思虑了。人们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当死亡来临时,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人们又怎么会能害怕呢?既然不能够去害怕,我们活着时就没有必要去恐惧死亡。也就是说,当人存在的时候,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我们不存在死去时,我们根本就无法害怕。因此,活着的人又何苦要怕死呢?可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根本不是起于死亡本身,而是人们从棺材、死尸等死亡的现象中获得的一些恐怖的观念。仅仅是观念而已,并不是一种实在的对象。所以,人类的确可以从主观上努力,改变以至取消这些观念,以消除对死的焦虑、恐惧、害怕和担心。这些有关死亡本质及如何免于对死亡恐惧的方法实际上是相对有效的,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该经常沉思一下,去倾听古代贤哲的声音,积极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以获得某种生死的智慧,应该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尼采的哲学思想

(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 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深入事物的根本,辨别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而看不见人格。 尼采对这种理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哲学家们,对表面、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报有成见。他们相信:1.绝对的认识;2.以认识为目的的知识;3.美德和幸福联姻;4.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他认为,这种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每一个人所独特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支配下的以往哲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的结果,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本能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便必须摧毁被理性主义神圣化的旧观念,以本能冲动造反逻格斯,以肉体崇拜取代精神崇拜,并把它们当作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尼采找到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酒神和日神(阿波罗)共同塑造了希腊艺术的气质。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音乐舞蹈;日神代表幻想、追求、理性、道德,而酒神则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虽然它们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但后者的精神比前者更重要。尼采把酒神的激情转化为哲学的激情,使之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原始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酒神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这是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人性的深处在其中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的生命感受也最强烈。真正的哲学就应是酒神的哲学。尼采说:“我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弟子。看来我宁愿作萨蹄尔,也不想当圣徒。”“但愿人们不只是永久地必须听着一切夸张的夸张,这个字:世界、世界、世界,因为每个人究竟应该正直地谈论人、人、人!” 不愿当圣徒的哲学家要让哲学成为伦理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肯定价值而消解真理。“创造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