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纪录片

关于纪录片

关于纪录片
关于纪录片

关于纪录片

一、影片分类略论

1、西方电影理论界习惯于把电影分为:“揭示真实的”写实主义(以弗拉哈迪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代表)、“模仿真实的”技术主义(以格里菲斯和好莱坞为代表)和“质疑真实的”现代主义(以先锋派和个性电影为代表)三大传统。

2、电影发生、发展的主要脉络,他始终只是围绕着两条线索来展开的: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并由此衍生出叙事电影、纪录电影和试验先锋主义三个基本类型。

3、卢米埃尔兄弟就被当作了电影写实主义传统的奠基人,而梅里爱则成了表现主义传统的先驱。

4、还有一种说法是,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奠基人是卢米埃尔兄弟的两个摄影师:费利克斯·麦斯基奇与弗朗西斯·杜勃列埃。

5、通过梅斯基奇和杜勃利埃的实践,实际上开发了纪录片创作中的两个最基本的可能——对可见的现实过程的实况纪录,和对所纪录的现实材料按一定意图的重新组合。整个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史,就是人们围绕着这两个基本可能的逐步开掘和认识而发展起来的。

二、纪录片的性质

1、电影是唯一用于记录和表现实质的媒介,因而也就倾向于这一属性。(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语)

总之,一句话,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有两个基本属性:纪录与表现。

2、真正的电影就是摄影机面前的事物。在电影院里我们不用思考,因为电影已经替我们思考了。这就是事物的纪录性。(让·吕克·戈达尔语)

戈达尔也十分强调摄影机面前的事物事物的纪录性。

三、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这个词(documentary films)最初源起于法语documentair一词,意思是“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原为形容词,也有“游记的”的含义,后来兼具了名词的性质。

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里用这个词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1926年,好莱坞的派拉蒙公司发行了一部弗拉哈迪拍摄于南太平洋玻利尼亚群岛的影片《摩亚那》,其时正在美国的格里尔逊在2月8日于纽约出版的《太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这部影片中对一个玻尼利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的(纪录的)价值。”后来,他对这个词的指称范围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是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而“自然素材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区别标准”——这一般被认为是对纪录片的经典定义。

《纪录片的首要原则》确立了纪录片的基本准则,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点:

(1)电影在传播、观察和从生活中选择的性能方面,可以在一种重要而新颖的艺术形态中去开掘,在摄影棚中拍摄的影片大都忽视此一将真实的世界展示在银幕上的可能性,它们只是拍摄一些演员在布景前表演的故事,而纪录片则将拍摄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故事。

(2)原始的演员(即真实故事中的真实人物)和原始的场景(即真实故事发生的真实背景)是银幕上现实世界的最佳阐释者,它们赋予电影更大的说服力,真实世界中的复杂和多变人物故事比摄影棚中排演的人物故事更具冲击力。

(3)这些从原始形态中提取的素材和故事,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比演员表演的结果更加完美,也更具真实感。在特别有利于表现运动的长方形银幕上,这种自然的形态动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4)以原始形态为本的纪录片可以获得一种鲜活细腻的知觉效果,这种知觉效果是在摄影棚中制造幻象的技术人员和程式化表演的演员所无法达到的。

纪录片的历史分期及其变化发展

我们可以把纪录片发展分成无声片和有声片两大阶段。这种分法对于整个电影历史都是适用的。从无声到有声,看来只是一个技术发展的进程。但在纪录片发展过程中,声音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在纪录片里,声音包括解说词、实况效果声、背景音乐、同期录音讲话声等等。它们有的属于写实音,如实况声;有的属于写意声,其中的“人声”(V oice)起着更多的表达人们主观意志的作用。而纪录片的风格或演化,主要的就是围绕着人声在纪录片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强弱或升降进行的。

一、无声片时代,是电影业的开端,也是纪录片的起步阶段。

1)1895年以后,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电影拍摄活动揭开了纪录片的历史。1886—1910年之间,卢米埃尔的摄影技师费利克斯·麦斯基奇带着摄影设备游历了许多国家,并且将他的所见所闻记录到胶片上,他拍摄的影片可以说是旅游片的雏形。如《巴黎至波尔多电马车竞赛》、《威尼斯的游览船》、《法国马赛的鱼市》、《德国骑兵跳栏》、《奥地利骑兵的进攻》

等等。

卢米埃尔的另一位摄影技师弗朗西斯·杜勃列埃,在1898年到俄国拍片,他曾到过一个犹太人聚居区,一直到1899年他才回回,当时正是“德雷弗斯案件”闹得沸沸扬扬。杜勃列埃却没有带回来任何有关此事的画面资料,因而受到人们的指责。杜勃列埃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就把来源各异互不相干,同德雷弗斯案件无关的画面组接到一起然后再配以详细的解说词。这样,杜勃列埃用编纂的电影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德雷弗斯上尉的故事。

卢米埃尔的两位摄影师,费利克斯·麦斯基奇与弗朗西斯·杜勃列埃的作品代表了纪录片的两极:前者是对现实的如实纪录,是再现;而后者则是对现实的重新安排,是表现。纪录片的全部历史就是围绕这两极发展形成的。再现与表现的纷争,也几乎贯串于整个纪录片历史。

2)从电影诞生以后不久。到本世纪20年代初,远征和探险电影在纪录片领域里占据重要地位。

当时,有一些摄影家或导演经常跟随一些大探险家一起去远征、探险、拍摄电影。这些探险家如斯科特船长、阿蒙森、谢克尔顿等。这样拍出来的纪录片有《永恒的沉默》(又名《斯科特船长历险记》》等。

纪录片的真正成熟,是在电影艺术特别是故事片成熟之后才实现的。故事片发展起来之后,纪录电影才与之相对立,以“非虚构”作为自身的特性。这个过程是在1920年前后完成的。

3)先驱者阶段。在20年代,一批纪录片工作者如罗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沃尔特·罗特曼等人,把纪录片更精确化了。纪录片进入先驱者阶段。这一段历史是纪录片发展上较为重要的一段,持续了整个2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电影工作者都认识到纪录片的“非虚构”的本性。其中最重要的是1926年4月,英国导演约翰·格里尔逊在纽约《太阳》杂志上发表文章,使用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来称呼罗伯特·弗拉哈迪当年刚刚拍成的影片《摩阿那》,稍后,格里尔逊对纪录片这个新词的含义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指那些“对时事新闻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重建。

1922年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完成了一部由资料剪接而成的编年史式影片:《内战史》。在十月革命中维尔托夫认识到纪录片在美学上以及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的潜在力量,他还看到蒙太奇的无限可能性。在《内战史》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摄影机——眼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电影应当“出其不意地抓取生活”(即在没有准备、不让拍摄人知道的情况下拍摄),然后运用蒙太奇的功能将这些素材片段在意识形态指导下重新组合起来。1924年,他拍摄了一部长片,片名就叫《摄影机的眼睛》。在他的理论影响下,他还拍摄了一系列影片:《前进吧,苏维埃》(1926年)、《在世界上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年),尤其是《持摄影机的人》(1929年),可以说是“摄影机——眼睛”理论的代表作。

二、有声片时代。

有声片的出现,使纪录片的美学观念发生了一次变革。自30年代以来,纪录片的模式或风格,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格里尔逊模式(30年代——60年代)

1929年,在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片运动”。格里尔逊和他的电影小组不是独立工作的,而是为英国政府机构服务的。拍摄内容重视社会功用,格里尔逊把纪录片当作传播和说教的工具,他拍摄的影片也多是为了协调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的,如《锡兰之歌》、《夜邮》。在形式上是依靠解说词来配合画面。

按照美国电影理论家比尔·尼柯尔斯的看法:

“格里尔逊式传统的直接谈话风格是第一种被彻底用滥了的纪录片形式。为了迎合那些追求长篇说教者的口味,它使用了表面上权威十足,而实际上却自以为是,又脱离画面的解说。在许多作品中,解说词明显地压倒了画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格里尔逊式失宠了……除了在电视新闻、竞赛、广播对谈节目、广告和特殊的纪录片中以外,它几乎没了市场”。

2)“真实电影(60年代)

格里尔逊模式之后,出现了“真实电影”。这种模式一反格里尔逊式的风格,不仅通片不加一句解说,连记者对被访人的谈话实况都尽可能避免,以免除编导主观倾向直接或间接的流露。真实电影,以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中未经修饰的事件、场面为手段,来保证所谓“现场效果”的增强,它对现实的再现确有一种直接、坦率的风格。

“真实电影”的源头可追溯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理论在苏联之所以未能顺利发展下去,有其社会原因,设备笨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纪实主义文化浪潮,为“真实电影”铺好了社会温床;便携式摄影机和录音机的发明又提供了在现场环境下完成同步录音拍摄的可能。因此。60年代以后,像《夏日纪事》、《美丽的五月》、《孤独的男孩》等一批“真实电影”作品相继问世。

3)访问谈话式(70年代以来)

访问谈话式纪录片,是将被摄者或解说员、主持人直接面向观众的讲话,结合于采访、会见形式之中。见证人——事件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影机前讲述自身的经历,有时做发人深省的揭露、启示,有时只作片言只语的佐证,形成了当代纪录片的标准模式。同时,实况拍摄的纪实画面及现场效果的同步录音也被保留到这种模式中。

由于这种模式的出现,纪录片更可以被理解为“发现的艺术”、“采访的艺术”、“编辑的艺术”。

这类纪录片在拍摄时经常采用长镜头,辅之以实况效果声,体现了作品“照相”的本性——

摄影影像本体论的美学原则,即使纪录片成了“物质现实的复原”,而穿插在现场纪实画面之间的访问谈话,依靠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当事人、见证者直接向观众叙述,不仅向观众提供了背景、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主观介入的嫌疑。使人感到作品的公正、客观、可信。

4)个人追述式(80年代以来)

个人追述式纪录片,是8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纪录片样式,它使评述者的议论混杂在访问会见之中,又使制片人的画外音同屏幕上的字幕相结合,来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观念。

这种模式,使纪录片不再成为观察现实的明亮窗户,而只是拍摄者对现实的一种诠释。在这里,创作者表明自己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也是不甘寂寞的。制片人本人就是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意义的积极创立者。创作者的这种介入方式,既不同于格里尔逊模式中的无所不知的创作者,又不同于真实电影中不置一词、模棱两可的创作者。也不同于访问谈话式纪录片中力求客观全面,将自己的观点置于所选择的事实和现实片断之后。在个人追述式的纪录片中,创作者要求对他(她)所观察到的现实世界发表见解,但并不剥夺观众思考的权利。因为作品同时表明,它的解释只是对现实世界多种解释的一种。

比尔·尼柯尔斯这样描述这种纪录片的构成:

“影片工作起来像个自主的整体,影片比它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伟大而且将各部分组织结构起来。①吸收进来的人声,吸收进来的背景音响和画面;②影片整体的风格讲出的…声音?(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同吸收进来的声音有关的,如何结构一个单一的、主导的形式);③历史环境,这是影片本文的声音无法成功地超越或完全控制的。这种历史环境也包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这类影片保持了独自的意识和自己的声音,而没有陷入见证人的意识中去。它包含了尖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等特质,以此来取代我们自己的这些能力。”

CCTV六集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下载

CCTV 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6集全][mkv]db&115 由中宣部会同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6集大型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将于10月4日至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片分《国难深重》、《革命同盟》、《烽火四起》、《武昌首义》、《艰难顿挫》、《复兴新途》6个主题,表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推翻清王朝,争取中国独立富强而进行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与探索。该片中有大量历史影像为首次公开。 CCTV 辛亥~~(1)-3e帝国录制.zi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file/dn8pdhlf# CCTV_辛亥~~(1)-3e帝国录制.zi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 大型文献纪录片辛亥~~(2)-3e帝国录制.mk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file/dn0enmj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_大型文献纪录片_辛亥~~(2)-3e帝国录制.mk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 大型文献纪录片辛亥~~(3)-3e帝国录制.mk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file/aqy1nrt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_大型文献纪录片_辛亥~~(3)-3e帝国录制.mk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 大型文献纪录片辛亥~~(4)-3e帝国录制.mk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file/e6vm7xm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_大型文献纪录片_辛亥~~(4)-3e帝国录制.mk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 大型文献纪录片辛亥~~(5)-3e帝国录制.mk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file/cls6m48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_大型文献纪录片_辛亥~~(5)-3e帝国录制.mkv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tv 大型文献纪录片--辛亥~~(6)-3e帝国录制.mkv

2009年国际获奖纪录片专题片观摩及诶及社教类解密制作高级培训班

2009国际获奖纪录片专题片观摩解析及社教类节目制作高级培训班主讲人:冷冶夫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一,观摩纪录片,国外的《郎德山的魔术人生》(大约10分钟)特点:很多的后制和动画来展示以前的影像,形式取胜,采访占据不多的部分,但是恰到好处,评委评价“留下不到一分钟的胶片资料,和20多张照片,家族的人为了探寻身世”。90多分钟片子,多元式综合,这种形式称作“调查类纪录片”,标准:有没有搞清楚事实。那怕拍摄手段差一点,也能在国际上获奖。 二,纪录片《天空无限广阔》伊朗(大约) 特点:采访都是儿童,把一把沙子撒在玻璃上,画面,镜头从反面拍摄,一种很不错的创意,“无论走到哪里,天空都是我的”,全片的意象型镜头很多,看得出是导演导演的,但是都很有想法。 点评:第一线索,画沙画,完成影像叙事,纪录片是画面语言实现,如果没有画面实现。第二个,创作者的态度决定作品的态度。没有没意思的事,只有没意思的人。最直观的纪录。“爱情”和“爱和平”题材是世界上永恒的题材。所谓的原生态是没有完全的,主观的原生态,尽量开放型结尾,倾向性淡化,很硬的解说词用字幕淡化。完全是纪录片类,专题片是主题先行,主体靠一个点。 三,纪录片,中英合拍《毛泽东崇拜》。(15分钟) 点评:外国人拍的,对比的方式,不会直接出现倾向性。有意识的突

出矛盾点,比如说把画家和农民放在一起对话,很有意思。 四,纪录片《最后的艾德尼》阿尔巴尼亚(5分钟) 在一个岛上,全是老人,一个小孩的出生,一个隆重的满月酒,全村老人一起出动,原始的劳作方式, 点评:作者的意图,这个孩子是阿尔巴尼亚的未来,年轻的人走了,小孩也待不下去了。这种片子在国际上很容易入围。完全画面化,画面是多意的,主体也就是多意的,解说词是指向性的。画面语言的故事化,纪录片片体以画面为主的,画面叙事。 纪录片的创作观点:等来的真实,发现的美好,作者对记录者的,最主观的客观纪录,原生态纪录、创意性编辑,纪录片纪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态度的纪录。纪录片是用世界语言叙事(画面)。不要赋予纪录片太功利的色彩。 纪录片是一种主观能性的思考方式。一种片体,一种叙事。模糊的观点世界上都能接受。画面语言的故事化。 五,纪录片《家》(五分钟) 说的是拉脱维亚死去的一个人,完全用动画展现。细节制胜,节奏相当快。很有意思。动画的细节很不错, 六,纪录片《最后的号码》以色列反应二战集中营里的事 以一个动画的,创意纪录片 七,纪录片《油菜花开》10分钟冷冶夫制作 创意类纪录片。模仿国外纪录片的悬念设置。

【儿童教育影片推荐】父母应该陪孩子一起看的100部BBC经典纪录片

这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孩子天天沉迷在电视动画或手机游戏里。但进入电子时代,让孩子完全不接触电子产品,不看动画片、不玩游戏是不现实的。 但与其让孩子看《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这些动画片,倒不如花时间陪孩子看一些经典的纪录片,既能满足孩子看电视的需求,也能增长见闻,学习更多的知识。 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题材广泛、制作精良。看这些经典的纪录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欣赏从宇宙到地信深处的奇妙境界。高清条件下,它的画面美轮美奂,把一帧帧定格,拿出来都是一张张精彩的摄影作品。看BBC不仅能了解世界之奇,更能尽享世界之妙。 当然,需注意的是对孩子时间的把握,以及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观后感,以下这些纪录片大家可以在优酷或土豆网上搜索“BBC”+下面的关键词就可以查找观看了。 1、《恒河》 2、《活力星球》 3、《地平线:超大质量黑洞》 4、《百慕达三角洲之谜》 5、《野性加勒比》 6、《星际漫游》 7、《探潜鲨鱼火山》 8、《神秘的玛雅》 9、《玛雅地底之谜》 10、《冷血生命》 11、《地球力量》 12、《透视动物》 13、《古代世界》 14、《古代启示录》 15、《艺术精选系列》 16、《制造新人类》 17、《消失的古文明》 18、《与野人同行》 19、《艺术的力量》 20、《灌丛下的生命》 21、《极地之旅》 22、《超自然力量》 23、《八十天环游地球》 24、《七大海洋》 25、《人类本能》

26、《行星地球探索记》 27、《蓝色星球》 28、《世界自然奇观》 29、《埃及》 30、《白色星球》 31、《野性南美洲》 32、《地球无限》 33、《二战大突击》 34、《动物超感官》 35、《成吉思汗》 36、《寻找特洛依战争》 37、《地平线》 38、《与恐龙同行》 39、《纳粹警示录》 40、《地球脉动》 41、《数学的故事》 42、《霍金的宇宙》 43、《海洋奥德赛》 44、《动物战场》 45、《动物母性》 46、《野生动物奇观》 47、《海明威冒险之旅》 48、《美丽中国》 49、《发现中国:美食之旅》 50、《宇宙行星探索记》 51、《世界八十宝藏》 52、《超级新人类》 53、《自然界大事件》 54、《观星指南》 55、《时光机器》 56、《鸟的天堂》 57、《野性印尼》 58、《野性非洲》 59、《野性加勒比》 60、《大堡礁》 61、《植物王国》

央视纪录片京剧解说词

京剧 第一集 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座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京剧舞台上的这份热闹与绚丽,其实,从来就没有在这座城市真正离去。 对于那些有情和无情的岁月里,京剧之对于大多数北京人、中国人,即是各层人士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慰藉。 在好奇的外国人眼里,京剧也许首先是一个神秘而优美的梦境。仅仅八十年前,当来自中国的国色天香在太平洋彼岸的纽约百老汇舞台首次绽放,一位著名美国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撰文对京剧这样的形容: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及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京剧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 历史远去的背影,至今都折射出京剧复杂的身形。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族根深蒂固、延绵不绝的血脉精魂。 一百多年前的王瑶卿,是京剧舞台上的要角儿,穿梭出入于重重宫门的紫禁城,立于这个富丽堂皇而又戒备森严的宫廷舞台,为一个行将死去的王朝载歌载舞。王瑶卿的身影其实并不孤独。京剧百年,这个舞台,曾经见证了太多粉墨登场的艺人无以掩饰的光荣或梦想、得意或失落。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正是这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成就了一个王朝的跨越世纪的欢娱,也成就了京剧自身的灿烂与辉煌。 当所有的繁华已成过往,当所有的热闹归于沉寂,关于京剧,关于那些将自己的精魂,映射在舞台之上的戏梦人生。我们的讲述,就从这个早已陨落的王朝开始。 此时的昆曲已经盛极而衰,管弦悠扬伴随着吴音呢喃,演绎着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才子中状元的老套情节,抛开身份面子不管,即便是宫廷之内的王公贵胄,大概也对昆曲开始有了审美疲劳。 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紫禁城漱芳斋戏台,终于迎来了第一位演唱皮簧的供奉内廷,他就是日后被称为京剧鼻祖的程长庚。程长庚是三庆班的第四任班长,与所有前辈班长相比,程长庚粗通文墨,是梨园航中凤毛麟角的文化人,作为一名德行高尚的班主,程长庚对戏曲至于世道人心的潜移默化,怀有一份常人不及的敏感和关切。 19世纪50年代,清帝国的大门,已随鸦片战争的失败轰然开启,古老的神州大地,开始了千年未有的艰难转型。然而,紫禁城内时时荡漾的,依然是昆曲男女之情的委婉之音。王朝政治的昏聩腐朽,与戏台下的沉湎萎靡,促使程长庚开始将思考的目光,转向舞台剧目的革新。一次偶然的机会,程长庚与一位常来听蹭戏名为卢胜奎的进京赶考的学子,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劝说卢胜奎放弃科考,转而下海入了梨园。以儒生的身份屈就梨园,卢胜奎大概是京剧史上第一人。在倡优并列的封建专制社会,今天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这位来自江西的官宦子弟,需要跨越如何艰难的内心挣扎,总之,卢胜奎的加入,注定将使京剧,在通往艺术神殿的漫漫长路上,很快跨越尤为关键的一级台阶。 程长庚和卢胜奎,为了一改京都舞台的颓靡之势,合作成就了这部涵盖了三十六本的京剧长篇大轴《三国》的问世。三国戏的演出,一时成为京城舞台旷日持久的风潮,而正是在这股热潮的吹送下,京剧终于开始在一百五十年前,开始展现出质朴的泥土气质之外,从未有过的清新刚健和风雅底色了,确保它一举挣脱世俗成见中的下里巴人、卑微底下的身份规约,大大方方地迈上了宫廷演出的大舞台。 中国戏曲源自乡野,其原始声腔普遍具有高喉大嗓的特点。乡村露野,搭台唱戏,台上的人不吼着唱,台下的人是不会答应的。 古老的成见,到一位名叫谭鑫培的京剧老生红遍京城时,总算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人物纪录片观后感

用他的眼睛看近代史 ————观《李大钊》有感电视文献纪录片《李大钊》是为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10周年而摄制的,由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首播,通过文字、影像资料和文物遗址、以及有关家访谈的形式比较系统、生动地反映了李大钊卓越的历史功绩。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从小就目睹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满目疮痍,他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挽救正走向没落的中国,来拯救四万万还处于压迫中的人们,来为近代中国带来新的曙光。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苦卓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成就了他不屈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也为他在后来的坚持斗争中殊死抵抗和拼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一位中国的血性汉子,它拥有鲁迅的笔下的民族的脊梁,他的脊梁代表了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精神,他们用看似软弱但实则坚不可摧的血肉之躯在与列强和反动派做不懈的斗争,他们值得每个中国人敬佩,值得被外国人所赞扬和敬仰,值得被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所铭记,他们无愧于民族脊梁的光荣称号。 青年时代,面对多灾多难的中国,李大钊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辛亥革命后,面对封建军阀篡夺政权、新生的共和国有名无实的现状,他不得不发出自己的“隐忧”(1)和“大哀”(2)。他忧国之所忧,哀民之所哀,下定决心为挽救神州大地挽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要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但他毫不后悔。他认为,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相比,自己的学业微不足道。他始终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促使李大钊同志奋不顾身、英勇战斗。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他是人民的好儿子,是祖国的坚强守卫者。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自认为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因为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十分艰难,但他以第一人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唯一能救中国于水火的真理,并积极付诸行动,进行多次宣讲和讲解。正是李大钊,梁启超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4) 作为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士,他不畏惧反动派和反动势力的打压,无数次地冒着生命危险在为中国人民寻找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无数次的与死神擦肩而过。面对许多人的不解与排挤,他没有发出声嘶力竭的抗议,他用一腔的热血和爱国的热情奏响着自己的乐章,纵然没有过多的掌声与欢呼,但他的事

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亚马逊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常年低温、湿润,这里生计着世界上许多珍稀物种,但是很多已濒临灭绝,蛮崇拜那些环保工作者,他们尽自己的气力在扞卫这些频危生物、扞卫着这个地球。下午看的《寰宇地理》就是环保工作者为扞卫世界上陈腐的生物巨骨舌鱼和巨鲶而努力的经过。 看这种记录片,中国地理。能够感同身遭到环境扞卫者的急切心情。对这种生活在亚马逊河流里可能称之为巨兽的生物,他四处走访,与渔民打交道,从渔民手中买下被捉拿到的巨骨舌鱼或巨鲶,然后测量它们的体重、身长。观察他们的生长情景,放它们回到水中,毫不吝啬地称扬它们的漂亮,艾泽拉斯国家地理。相比看域名备案。看它们的眼神饱含深情,跋涉十几个小时稽查某片水域能否有它们的漂亮身影。整个记录片历时1个小时左右,高中地理。我们跟同摄像机的镜头,感受了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有时鼓励有时败兴的情绪。 亚马逊河流的怪异在于它宽广的水域,雨季惠临时水流漫出河床,热带雨林也成了河流的一部分,各种生物也有了更多的活动场所。与巨骨舌鱼和巨鲶一同生活在这片水域的,观后感。还有没入水中分不清的亚马逊鳄鱼、能放出一般插座5倍左右的650伏电压的电鳗、世界上最长的蛇----蚺、长了跟人类一般牙齿的食人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水中生活的生物,中国国家地理。借助现代摄影技术的发达,我们能够逐一近距离观察了它们曼妙的身姿,它们与我们一同生活在这个漂亮的地球上。想知道地理科学,写给有缘人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观看教育片纪录片有感

那天,观看了教育纪录片《我的人生我的课》第一集《寻找语文的魅力》,联想到上两周参加井岸镇阅读教学评优课,一连听了9节课,脑子里便蹦出了一个念想:阅读是寻找语文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文魅力的主要方式。倘若阅读教学充满魅力,必然会诱发学生对语文魅力的好奇。那么,如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散发魅力呢? 一、目标是灵魂。一节课,没有目标,如一盘散沙,让人抓摸不透,更甚者,尤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如行尸走肉,毫无吸引力。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够让人明方向,知目标,学习起来才能有动力。在平时的调研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写在纸上,却极少刻在心里,更无法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纵观这9 节课,在课堂上最能体现出明确、具体目标的是陈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她通过阅读课标的阶段目标、单元导语、课后练习,拟定了以下目标: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德国独特的风情;2、品读重点语段,揣摩课文的写法:抓住特点写、详略结合;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课堂上,陈老师引导学生品读季羡林两次游德国所见的美景,时而配乐朗读,时而让学生想象,时而联系生活说说……如一篇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向目标,达成目标。 二、漫读与细读相结合。“语文课如骑马,有快有慢,在有风景处勒马驻足,于无风景处策马扬鞭。”一篇课文可讲的内容很多,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不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做的,抓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重点语段、关键词语,读到极致,读到情深处动情。例如,《女娲补天》一课,如果陈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品读第二自然段“天啊,太可怕……”的话,让学生感受天塌、地裂、人困在水火之中无法逃生的可怕情景,只有从内心感受这份可怕,学生才能体会女娲寻石、冶炼、补天的重要与艰辛。而课文中描写女娲灭火、造船则可以让学生“漫读”。 三、读与说写相结合。阅读教学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品读课文中有具特色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作批注、写体会、想象课文空白处、写法仿写……先让学生说具体,再让学生写下来,在读与说写中体会课文语言的美。例如,黄老师《渔歌子》想像诗歌的意境;陈老师的《可贵的沉默》想象着“孩子们和我沉默了一分钟”,他们在想什么呢?陈老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说说这耐人寻味的境界在生活中类似的境界……只有将读和说写相结合起来,读就不再孤独。说写具体,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读厚了课文,这样的教学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才具有吸引力。 四、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可缺。有人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套用一句,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一个语文素养高的语文老师必然会通过他的教学感染、影响着他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一个教师的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要有深度;朗读水平要高,既能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去帮助学生读悟,又能借助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朗读与想象的兴趣;即时评价的语言要丰富、生动、幽默,于形象中,于愉悦是激励学生。

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42 纪录片的创作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每一部纪录片的创作都是对创作者的一次挑战,每一次的实践都会带给创作者新的感受,本文拟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谈一些体会。 一、理性分析认识 感性观察捕捉 人物记录片的创作过程是编导人员理性分析和感性观察相互作用,互相提升的过程,做好采访是拍好每一部专题片的关键。其中最基本的事是预先要确定整部片子的“调子”。也就是要确定作品要追求的整体效果。这种对题材第一感觉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有了前期的整体感觉,才会有拍摄过程的效果追求。 例如拍摄纪录片《钢铁英雄——董来扶》,他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硝烟的老英雄,在解放战争中他驾驶着坦克参加了上百次的战斗,他有着像坦克一样的钢铁般的性格。在初步掌握了他的事迹后,我们确定了整部片子的“调子”是:在他的身上就要体现出军人的特征和一个老兵的精神。 “调子”一经确立,我们便带着理性的认识走近老英雄的生活。拍摄中老英雄生活的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不顾年迈,经常会驾驶着三轮摩托四处转转,经了解,这是老人要找回当年驾驶坦克的感觉。这一细节的充分展现,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老兵的内心世界。 又如:纪录片《走近戴碧蓉》要表现三十年前一个舍己救人的小英雄现在的生活,经初步掌握素材后我们确定的“调子”是:她依然还是“英雄”,她以残疾的身躯追求着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表现出一个活着的英雄所具有的超凡勇气和美好情 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崔亚正 怀。 拍摄中我们发现戴碧蓉能用一 只手娴熟地梳理出不同的发式。经了解得知,这是戴碧蓉用了七年的时间才学会的 。这一情节后来成为片子中表现小英雄追求美好人生典型细节。 二、强化视觉语言 刻画寓意抒情 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电视画面是纪录片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 纪录片中有时只有几秒钟的画面,却会成为全片的灵魂,它使观众永远记住这一瞬间,并记住了纪录片中的人物。纪录片《雕塑人生》表现著名雕塑家、年近八旬的刘焕章老人的故事。岁月给他留下了沧桑的容貌,满头的白发和干裂的双手。这些视觉形象都成为表现人物的最好的符号。但片子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刘焕章讲起自己这双虽然苍老但却不僵硬的手时,画面是这样表述的:我们特写了一只老人抚摸着石雕作品的手,柔和的自然光勾勒出饱经沧桑的、棕黑色的手在白色汉白玉石雕像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个画面给观众留下不能忘却的记忆 。 有目的的追求镜头的寓意性和抒情性,应该是纪录片创作者创作中时刻保持的状态。 三、增强效果对比 强化整合统一 对比是纪录片创作者常用的手段,在画面对比方面我们是这样运用的:纪录片《走近戴碧蓉》片头,镜头 1,一棵寻常的、阳光照射下的美丽的小草; 镜头2,一张戴碧蓉十一岁成为小英雄时在天安门前拍的黑白照片,两个画面形象经过对比,告诉了观众画面外的信息:小英雄当 年就像这颗寻常的小草,但她却做 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对比的艺术感染力马上抓住了观众,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 在情节对比方面:纪录片《走近戴碧蓉》中是这样运用的 。戴碧蓉讲述了得知自己患有癌症后,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态度,从戴碧蓉的讲述中没有看到她一丝的悲伤,看到的是她对生死的豁达乐观,充分展现了戴碧蓉刚强的一面。接着戴碧蓉又讲述了手术后当少先队员们代表他们的父母来看望她时,她控制不住自己,泪流雨下。面对死神戴碧蓉没有哭,可是面对看望她的小学生们戴碧蓉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两段采访前后呼应,从情节的对比中展现了戴碧蓉崇高品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戴碧蓉的形象表现更加立体丰满。 整合是对全片的整体把握,它是将电视语言的各要素达到自然统一,浑然一体,使作品更加和谐统一。 如纪录片《走近戴碧蓉》的结尾是这样处理的: 戴碧蓉一边刺绣一边哼出歌曲《小草》,小草歌曲的内容吻合了片子开头时用小草的镜头比喻小英雄的寓意,首尾呼应,全片从深层的内涵上形成统一。 综上所述,人物纪录片创作需要创作者从理性的思考,到感性的捕捉;从视觉语言的把握到强化整合统一。这一切都需要创作者具有对纪录片事业充满激情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作者单位:天津电视台/责编:阿培) 编导演之窗

[纪录片][美国][记录][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HD-RMVB全4集-2.47GB][720P][英语中字]

迅雷下载地址: 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EP01.海狼崛起.rmvb ftp://xzk: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3799/纪录片存放/[下载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EP01.海狼崛起】.rmvb 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EP02.猎杀行动.rmvb ftp://xzk: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3799/纪录片存放/[下载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EP02.猎杀行动】.rmvb 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EP03.溃败边缘.rmvb ftp://xzk: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3799/纪录片存放/[下载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EP03.溃败边缘】.rmvb 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EP04.致命出击.rmvb ftp://xzk: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3799/纪录片存放/[下载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8503464.html,]【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EP04.致命出击.rmvb

◎中文名: 国家地理.大西洋战役 ◎全集名:EP01.海狼崛起EP02.猎杀行动EP03.溃败边缘EP04.致命出击◎资源格式:HDTV ◎发行时间:2009年

◎制作发行:National Geography HD地区: 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 National Geographic 推出的“Convoy War For The Atlantic”系列。一共4集. 国家地理出品的:大西洋战役系列 1.Wolfpack.Rising-海狼崛起 1940年,英国在欧洲孤军奋战,对抗强大的纳粹德国。靠着舰队从大西洋带来关键补给品,这才免于投降的命运。但这些舰队苦于德军潜艇的摧残,英国濒临战败。 2.The.Hunt-猎杀行动 1941年,英国深陷对抗希特勒的生死挣扎,全靠横越大西洋运送关键货物的舰队。德军潜艇虎视眈眈,而英军利用顶尖科技,反将德军潜艇一军。 3.Brink.Of.Defeat-溃败边缘 1942年,大西洋战役越演越烈。英国的命运和同盟国的努力是岌岌可危。在希特勒的潜艇务求给英国的船运生命线致命一击的同时,也前往北美寻找更易得手的猎物。这些攻击的成央A将把同盟国推向瓦解边缘。 4.Death.Blow-致命出击 1943年,德军潜艇潜行于北大西洋,数量多过以往。除非能中止德国潜艇的威胁,否则盟军将无法运送武器、部队和补给,以进行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行动:诺曼底登陆。为了拿下大西洋,德军和盟军都进入了高风险军备竞赛,部署新武器和技术,务求赢得大西洋战役。 原文介绍:

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简介

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 首播时间:2011年6月20日20:03 首播频道:CCTV-1综合 所属栏目:《旗帜》 所属分类:时政 第一集《开天辟地》 本期节目为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第一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成立过程及重大意义。近代中国历经屈辱,一部分先进中国人士进行着不懈地探索和抗争,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CCTV-1特别节目2011-06-19) 第二集《浴血奋战》 关键字:旗帜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土地革命 本期节目为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第二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推翻了三座大山,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历史新纪元。(CCTV-1特别节目2011-06-20) 第三集《建国创业》 关键字: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三大改造 本期节目为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的第三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历史性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CCTV-1特别节目2011-06-21)

纪录片: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11-06-20字号:[大][中][小] 良友纪录 评论收藏报错站外引用发给聊友转发——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中国电视·纪录》记者问《纪录》:朱虹主任,您好!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在这60 年间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元素风靡世界,请您简要介绍一下60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总的情况。 朱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广播影视从小到大,从弱小到繁荣,整体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教育电视台44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31%和97.23%;开办广播节目2423套、电视节目3182套,分别比1982年增长了40倍和392倍;年生产电视剧1.2万余集,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年生产电影故事片456部,是世界上第三大电影大国;年生产动画电视突破17万分钟,产量连续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数字雄辩证明,60年来,中国广播影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广播影视的覆盖大国、制作大国和增长大国。 总的来说,中国广播影视业快速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广播影视规模和覆盖面迅速扩大;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制作能力大幅提升;广播影视传输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广播影视监管体系日臻完善;广播影视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 《纪录》:通过您的介绍,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广播影视业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向前发展,并且“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也更为清晰,请您谈谈目前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国际影响力如何? 朱虹: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广播影视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国一等奖艺术教育纪录片解说词三稿1

小鸟展翅——在艺术天空下感受生命的飞翔 【版块1:简介】(背景音乐:《校歌》) 解说:吴江地处“吴头越尾”,“丰饶鱼米地,幽雅水云乡”,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灿烂的江南文明。在太湖之畔,闪耀着一颗教育的明珠——。 学校始建于1904年,原名爱德女校,峥嵘岁月历经百年春秋,风雨磨砺中见证了实小的历史变迁和神奇发展。如今的实验小学更像一个精神家园,物质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同构筑了一本散发着“爱德求真”气息的校本课程,艺术教育便是其中一枝靓丽的柳笛,吹奏出童心独特的天籁之韵。 镜头:学校各校区全景 【版块2:课堂】(背景音乐:) 成长的时空——灵动课堂,启迪生命 解说:2009年,一师一卷如春风,吹遍了实小校园。不再“惟成绩是瞻”,素质教育万紫千红。远离了“统一考试”的阴影,老师们更从容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孩子们更幸福地汲取知识、成长智慧。艺术学科最重要的能力、最核心的素养——关键素养随着年级的增长梯度性上升,犹如美丽的种子,扎实地生长在生命最初的年轮中,绽放熠熠华光。 (一) 字幕:“音乐”是什么?是唱歌吗?不,孩子,音乐不仅是唱歌,它是节奏的小精灵,它是旋律的华彩灯,它是梦想的大舞台!它让我们小小的心房盛满了欢乐的音符,从此,人生便涌动爱的芬芳。

(二) 字幕:“美术”是什么?是画画吗!不,孩子,美术不仅是画画,它是蓬勃的想象力,它是灵动的创造力,它凝炼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洞开着我们小小的心门,从此沿着美的旅程,视通万里,思结千载。

【版块3:社团】 自由的相遇——个性社团,润泽生命 解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中”,是“爱德求真”学校文化的人文化使命。艺术社团恰如生命的春雨,润泽着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与潜能,一种美妙的童年漫游,一段快乐的智性时光就在这里悄悄地生长。人人有社团,人人有梦想,我们在这里倾诉自由的快乐、历练飞翔的力量! 镜头1:菲菲和学生一起舞蹈视频(有现成视频) 镜头2:敏华合唱视频(有现成视频) 镜头3:古筝视频 镜头4:各种儿童画、装饰画、水墨画、手工制作等美术作品 附各社团负责老师: 【版块4:艺术节】

视听语言推荐的电影片目

《视听语言》课外观摩 推荐片目 2012 A 美国 A 1[美国] A 1-1 卓别林 《城市之光》 《摩登时代》 《大独裁者》 《凡尔杜先生》 A 1-2 斯坦利·库布里克 《发条桔子》* 《密码114》* 《洛丽塔》* 《全金属外壳》* 《太空2001》* 《闪灵》(ZHE SHINING)* 《大开眼戒》* A 1-3 希区柯克 《精神病患者》 《西北偏北》 《迷魂索》 《后窗》* 《鸟》 A 1-4 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教父》(1,2,3)* 《现代启示录》 A 1-5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决斗》(DUEL)

《辛德勒名单》* 《紫色》 《大白鲨》. 《太阳帝国》. 《侏罗纪公园》 《拯救大兵雷恩》 《人工智能》 A 1-6伍迪·艾伦 《开罗的紫罗兰》 《汉娜姐妹》 《丈夫、太太与情人》 A 1-7戴维·林奇(怪异玄奇的风格) 《双峰:与火同行》* 《罗拉》(残酷蒙太奇) 《穆荷蘭大道》 《蓝丝绒》 A 1-8艾伦·帕克 《迷墙》* 《鸟人》(BIRDY) 《贝隆夫人》(EVITA)* A 1-9蒂姆·伯顿 《大鱼》 《巧克力工厂》 《返老还童》 《社交网络》 《圣诞夜惊魂》 《剪刀手爱德华》 《蝙蝠侠》 A 1-10迈克尔·摩尔 《华氏911》(纪录片) A 1-11其它导演的著名影片 《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 《关山飞渡》(STAGECOACH) 《卡萨布兰卡》* 《罗马假日》1953 《码头风云》(在江边)

《王子与舞女》 《七年之痒》 《尼加拉瀑布》(飞瀑欲潮) 《甘地传》* 《巴黎·得克萨斯》* 《音乐之声》* 《法国中尉的女人》* 《水门事件》 《唐人街》 《克莱姆夫妇》 《午夜牛郎》(约翰·施莱辛格) 《邦尼和克莱德》 《基督最后的诱惑》*(马丁·斯科西斯) 《我的左脚》(丹·刘易斯)2 《布拉格之恋》(丹·刘易斯) 《低俗小说》*(黑色追杀令)最佳原著剧本《FOUR ROOMS》(好莱坞有间怪酒店)* 《飞越疯人院》(米洛斯·福尔曼) 《消防队员的舞会》(丹麦)(米洛斯·福尔曼)《性、谎言和录像带》* 《美国往事》* 《毕业生》 《因父之名》(丹尼尔·戴·刘易斯) 《七宗罪》*. 《纯真年代》*(心外幽情) 《出租汽车司机》 《天生杀人狂》 《钢琴师的情人》*新西兰简·坎皮恩 《与狼共舞》 《真实的谎言》 《生死时速》* 《角斗士》* 《雪花膏离奇命案》 《黑暗中的舞者》* 《美丽心灵》* 《红磨坊》* 《丹麦邮差》 《公民凯恩》. 《宾虚》. 《走出非洲》. 《莫扎特》. 《翠堤春晓》. 《泰坦尼克号》 《真人秀》.

人物纪录片策划书3篇

人物纪录片策划书3篇 一、影片拍摄目的与背景: 在成都,一位左腿残疾的环卫工人拄着拐杖,拿着刚捡起来的烟头走向垃圾桶,空荡荡的左裤腿随风晃荡。3年前,不甘于白吃白喝的邓贤国成了一名环卫工人,每天与扫帚、簸箕为伴,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他对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让“马路上找不到一个烟头”。 努力执着!他用坚强获得了工作岗位; 勤劳认真!负责的区域不见一个烟头; 表率!带领人们保护环境。附近很多居民和商家都目睹了3年来邓贤国是怎么拄着拐杖,把大天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回报,他们不再随手把垃圾甩在路边绿化带里,也会教育孩子,要把零食袋子扔进垃圾桶。“掉一点垃圾,他就拄着拐杖跟在你后面捡,怎么还好意思乱丢啊。”一位摆摊的小贩说,因为邓贤国的认真,他每晚收摊时,都会仔细把垃圾装起来扔进垃圾桶。 乐观!打算再好好干几年! 66岁环卫工邓贤国的坚强令人感动,网友呼吁别再乱扔垃圾。一方面,慨叹身处底层的环卫工人的不易。另一方面,鄙视那些在城市中乱丢乱扔乱吐乱拉乱写乱画乱贴的不文明行为,本片为介绍邓贤国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来鼓舞颓废的青年人,也用来鼓舞同样

身残却坐在路边等待同情的人。 二、主题状况分析: 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拄拐环卫》 片长:15分钟左右 纪录片主题:本片为介绍邓贤国身残志坚、坚忍不拔的精神来鼓舞颓废的青年人,也用来鼓舞同样身残却坐在路边等待同情的人。 三、影片结构: ①开始是解说员根据一段大街上邓贤国正在打扫工作的画面来进行对邓贤国本人的一个基本情况的交代,关于他在对生活的一种态度。采用声画分离的形式,画面主要拍摄邓贤国的工作状态。 ②出节目名称,即标题。 ③声画分离。跟拍邓贤国的日常生活。,解说词解说其19岁为修筑小学校而短腿的经历,简要介绍他的个人痛苦经历。 ④拍摄环卫工作的大致内容,包括抓拍一些过往行人的不注重环境卫生的行为,此刻重点描述邓贤国曾经的一句话:让其负责的区域不见一个烟头。 ⑤声画分离。再次拍摄邓贤国的工作内容,并配解说词邓贤国家庭的困难之处,以及他面对困苦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 ⑥为了寻找关于邓贤国更多的经历信息,询问拍摄新蜀环卫公司贺贤英当时录用邓贤国的场景。或者通过解说词来进行描述。尝试

历史文献纪录片

历史文献纪录片 当今时代电视观众对于纪录片的观看真的是少之又少。除了近几年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及经常无聊时随手打开的《动物世界》,其他应该没什么了解,更不要说历史文献类的纪录片,看了更是感觉枯燥乏味,还不如看历史书呢。并且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答案,而且信息量超大,刷新速度超快。这样的环境下历史文献类的纪录片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其实仔细查找,近几年这类的纪录片成功的也有一些。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导演孙曾田拍摄的反映康有为戊戌变法之后思想变化的微纪录片《变》,其被誉为“在纪录片虚构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突破”,就对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利用影视艺术的特性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古人、今人的对话,思维极为深邃,促人反思、回味。因此,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在主题、题材、风格、创作主体、视觉包装等方面,都亟待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主题多元化: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和价值观念。传统纪录片偏向于说教,而且远离生活,而各种各样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兴起,使得纪录片的受众主体越来越少。纪录片主题的选择要转向多元化,摒弃宏观空洞的说教,用故事化的手法,在观众轻松愉悦地接受过程中传递影片娱乐化表层下的思想内涵。 (二)创作方式的变化:新媒体产生之后,纪录片的创作不再是电视媒体单位的“专利”,人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机、摄像机等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倾注各自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和关注,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够与电视台专业化高预算的精致制作媲美,但其中的草根文化气息更加逼近真实生活,更容易让普通观众所接受。目前网络上的“拍客”群体,带有草根性、群体性、个性化的拍客以青年人为主,该群体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而且思维敏捷和创新意识活跃,他们所建立的双向传播方式,形成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表现内容更加人性化。 (三)叙事清晰系统:

海外纪录片业者期待与中国更多合作 (1)

海外纪录片业者期待与中国更多合作 在19日闭幕的首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上,不少海外知名纪录片制作和发行机构及相关行业人士对正在不断被发掘的中国题材和迅速成长的本土纪录片产业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表示期待更多与中国合作的机会。 由国家广电总局和甘肃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影展今年向世界范围内征集到了400多部作品,包括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时长都在60分钟以内。其中纪录片数量最多,也最受关注。 “我看到了一些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作品,题材独特,拍摄技巧纯熟,中国纪录片的快速发展让我感到惊喜,我希望能在这里发现一些适合全球市场发行的好题材,并找到出色的中国合作伙伴。”前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主席、纪录片市场营销专家理查德·波尔对记者说。 波尔是受邀出席本次影展的众多国外纪录片行业人士之一。他在1994年创办的坚实娱乐公司是业内最负盛名的电视纪实类影片营销公司,曾成功把近300部纪录片向世界各地发行。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十分迅速,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电视观众们对纪录片也越来越认可,市场在不断扩大”,波尔说,“而在美国甚至整个国际市场上,观众对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一直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中国。” 在中国,纪录片在观众心目中早已摆脱了早期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转而成为电视屏幕上的新宠。近年来的《故宫》《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中国》等影片不但在电视上掀起收视热,更在互联网上引领了一时风潮。 为了满足观众对纪录片不断增长的收视需求,许多电视台纷纷开设纪录片频道,各大门户网站也开始购买纪录片版权,甚至尝试自制纪录片,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仍显得十分狭窄。 “我很期待与中国纪录片制作人进行多媒介平台发行方面的合作,在国际市场上,电视已经不再是纪录片最主要的销售渠道,由于数字传播手段的流行,我们更多地为各种数字终端提供适合他们播放的影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波尔说,“我在寻找‘中国制造’,但必须是能够吸引海外观众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