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建筑交往空间初探2

大学建筑交往空间初探2

54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1/ 2008 第26卷

1 研究目的

约翰·纽曼曾在《大学的理想》一文中写道:“年轻人集会在一起自由相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他们肯定也会相互学习,一天天地自己获得新的思想和观点,新鲜的思想素材,以及判断和行为的确定无疑的原则。”

交往是大学生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大学教学建筑内的交往空间承载了各类师生的交流活动,成为契合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多元、复杂的人性空间,是交流学习、传递信息和增进友谊的场所。它作为教学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校特有的空间品质和环境特点。怎样的空间才会被充分利用,如何提高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对交往空间品质的要求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1)交往空间的定义

交往空间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场所,由此构成公共生活。人们通过交往和环境同他人发生关系。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与环境互动的桥梁。人与环境的互相认同、互相促进创造了有利于人类交流的交往空间,由于包含了人的因素,交往空间不同于一般的人工环境,其中融进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交往空间是人们在人工环境的基础上契合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重新构建的更为复杂与多元化的人性空间。

(2)研究对象

我们对华中科技大学三栋综合性教学楼内的各个交往空间进行调查,将其中的西十二教学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西五和东九教学楼作为对比分析的辅助研究对象。

西十二教学楼(图1,以下简称西十二)于2002年落成,位于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的西南部,总建筑规模为40 318 m 2。基地周围绿化状况良好,周边建筑高度不超过三层。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主校区的教学和自习场所主要由该楼提供。在建筑设计方面,高五层,采用“回”字形的平面布局,教室围绕中庭布置,以外廊连接,整栋教学楼的体量庞大。

东九教学楼(图2,以下简称东九)于2004年落成启用,位于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总建筑规模为46 813 m 2。该教学楼依湖而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基地周边较空旷,可同时容纳两万学生上自习,承担了东校区主要的教学和自习的任务。在建筑设计方面,高五层,采用串联式平面布局,由一个尺度较大的长廊串联起四栋教学单体,构成一个尺度庞大的教学场所。

西五教学楼(图3,以下简称西五)于1982年落成。位于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西部,总建筑规模为9 235 m 2。基地地势平坦,建筑周围绿化良好。由于年代久远,该教学楼现已作为辅助教学楼。在建筑设计方面,高五层,采用“L”型平面,南向入口前围合成一个小广场。教室以内廊连接,尽端为阶梯教室,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楼布局方式,整栋教学楼的体量偏小。

以上三栋教学建筑分别代表了两个年代(即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和三种不同的平面布局(即围合平面、串联平面和“L”型平面)。

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在进行问卷调查前,我们对三栋教学

中图分类号 TU244.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8)11-0054-06摘 要 由于对交往活动认识不够或对交往空间的本质缺乏必要的了解,教育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常常不尽如人意。该文针对三栋教学楼,分析不同使用者对不同空间环境感受的差异及其原因,得出较为全面的空间环境评价结果,从而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优化意见。

关键词 交往空间 教学建筑 优化设计

Abstract Due to the lack of cognition about intercourse activities and the essence of intercourse space, the design of intercourse space in campus buildings is not satisfying. Combing with the three teaching building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erent cognitions of various users about specific space environment and the relevant causes, conclud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se spac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tudy the design method of intercourse space in campus teaching building and put forward advanc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tercourse space, Teaching building, Optimized design

第一、二作者

邮 编电子信箱收稿日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430074

susys@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267609.html, 2008 11 05

思汪杉

Wu Si

Wang Shan

大学建筑交往空间初探

—— 以华中科技大学三栋教学楼为例

Intercourse Space in Campus Architecture: Taking Three Teaching Buildings 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Examples

建筑设计研究

建筑

楼内各交往空间进行了观察,选取每栋教

学楼内最具代表性的空间作为具体研究对

象,包括廊道(联系)空间、节点空间、

尽端空间等(由于各空间的尺度、开敞程

度、视觉景观不同又有所区分)几种类

型。这些空间虽然不直接影响课堂内的教

学,却对学生课间休息、交流交往起到重

要的作用,同时对建筑内部空间氛围的形

成、空间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决定作用。我

们希望了解学生对这些交往空间的真实感

受,从而针对他们对各空间的满意度、原

因和改善意见设计出单选题、多选题,并

提出对每栋教学楼综合评价的开放性问

题;在首页放上各选定点的照片,使问卷

更形象全面。尽量使被调查者理解我们的

问题,以期获得科学、客观的答案。

问卷的对象为经常在那里上课、自习

的学生,同时确保了男生和女生的比例为

1∶1。调研问卷的发放数量基本满足数理

统计的要求①,并结合背景知识、情况、

条件进行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因为设

计的问题之间具有关联性,所以对每栋建

筑不同的交往空间进行纵向比较,对三栋

建筑进行综合横向比较,从而形成一套从

微观到宏观的分析体系。

(2)分析方法

以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为出发点,对三

栋高校建筑交往空间进行比较分析,针对

不同的使用对象,探究学生最需要的空间

形式。通过对三栋教学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和论证,并试图归纳出一些有效的设计手

法,进而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创造出更人性

化的交往空间。

表1 女生对西十二内不同交往空间的满意度表2 男生对西十二内不同交往空间满意度表3 女生对东九内不同交往空间的满意度表7 对三栋教学楼交往空间综合评价表8 女生对三栋教学楼交往空间综合评价

表9 男生对三栋教学楼交往空间综合评价

55

第26卷11/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

56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1/ 2008 第26卷

(2)东九教学楼(图5、表3~4) 学生在该栋教学楼中最喜欢的交往空间是A,同时此处也被利用的最充分;而学生最不喜欢的空间是B、C,且C空间利用最不充分。根据对答案的统计,发现学生最喜欢在A空间独自一人观望;认为B 空间太开敞,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看见,相反的,C空间太闭塞。

(3)西五教学楼(图6、表5~6)

学生在该栋教学楼中最喜欢的交往空间是A、C,同时C也是被利用最充分的;而学生最不喜欢的空间是B,并且利用最不充分。根据对答案的统计,发现学生喜欢在A、C空间独自一人观望;而认为B空间光线不好、很沉闷,不想在此多待。

3.2 结果分析

基于此结果,我们可以归纳出,学生最喜欢的交往空间具备以下特点。

(1)交往空间的尺度大小适宜

人们之所以对空间的变化敏感,是因为不同的空间传达了不同的信息,也就是说空间本身是一种交往符号,一种传递的方法。较狭小的空间因不能满足人们交往需要的基本距离而使得交往行为无法发生(如西五B仅满足交通空间的最小尺度2 200 mm);但尺度过大,空间空旷,缺乏对交往活动的空间限定,同样无法激发人们的交往行为(如东九D、F最宽的部分达到10 000 mm,却没有任何的限定围合,空间空旷)。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爱德华?T ?霍尔定义了一系列的社会距离,其中个人距离是一种相互熟悉、关系密切的人们之间所使用的距离,大约是0.45 m~1.30 m,相处的双方都保留了个人领地;社交距离是那些不相识的个人之间所使用的距离,其距离在1.3 m~3.75 m之间。交往空间的大小尺度取决于为在空间中活动的人提供怎样的交往可能性,不同的行为方式决定了空间的大小。

(2)走道两边以U型围栏限定的空间在环境心理学领域,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着人体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这一气泡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而研究表明,虽然个人空间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但一般说来前面较大,后面次之,两侧最小(图7)。U型空间因可以满足个人空间的围合保护,而常常成为人们的滞留之处(如西十二A、B、E)。我们根据同学对此类空间的评价,总结出较为理想的U型空间尺度分别是:600 mm×(3 200 mm~7 400 mm)(西十二A)

3 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3.1 纵向比较

(1)西十二教学楼(图4、表1~2)学生在该栋教学楼中最喜欢的交往空间是A、B,同时这两处也是被他们所认为空间最开放、利用最充分的;学生最不喜欢的交往空间是G,同时也是空间最封闭、利用不充分的地方。

根据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发现学生认为A、B空间开敞透气,因而最喜欢在此独自一人远眺景色,或与同学聚集聊天;认为G空间封闭,适合偶尔一两个同学在此交流,但不适合大量的人在此处聚集,他们希望取消部分围合墙面,使之更加开敞透气。

图1 西十二教学楼

适合群体交往活动(30 mm ~40 mm)×(1 400 mm~2 200 mm)(西十二B、E)适合一两个人进行较为私密隐蔽的交流。人在具有围合感和限定性的U型空间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在其中安心地进行各种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行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空间通透,视野开阔,光线良好

已有的围合空间方式有实体墙面围合(如西五B)、带窗的墙面围合(如东九D、F)、栏杆围合(如西十二A、B),而由问卷的结果反映出最适合构成交往空间的围合物是栏杆,不仅因为它可以最大

程度地满足空间内的通风采光。并且,在

设计建筑的时候,建筑物中的开敞空间以

及与建筑物相接的外部空间比建筑物本体

要重要得多。建筑内部空间的周围存在着

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环境因素影响了内

部空间的品质,所以建筑内外空间的开闭

情况是个更大的问题,空间越通透就越能

使室内空间与户外联系起来。

3.3 横向比较

由于三栋教学建筑修建年代的不同和

平面布局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其交往空间

的综合满意程度不同(表7~9)。

由表可见,相对于东九和西五,西

十二中的交往空间获得了学生更高比率的

青睐,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空间。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点。

(1)三栋教学楼的建成年代不同

其中,西五是典型的80年代的教学

楼,建筑功能比较单一,仅仅满足最基本

的教学需要,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交往等

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与之相对,由于社会

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90年代后修建

图4 西十二教学楼内各交往空间

57

第26卷11/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58

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1/ 2008 第26卷

起的西十二与东九在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空间丰富的层次性,更有利于同学们在此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沟通。

(2)三栋教学楼的建筑布局不同

西十二的平面布局是内庭院式的,庭院中人的各种行为和院内的景色交融在一起,与建筑内的人形成被看与看的关系。“人们闲暇时间中很大一部分就用在看人与被看这方面。”② “看与被看”是一种广泛的自由交流,交流对象没有范围限制。这种行为还表现为行动和视线的集合性。在心理上是一种在他人眼中的“表演”而获得自我价值认可的满足和观察他人对好奇心理的满足。由于这种行为的存在,极大地激发了空间中人的各种行为,使空间充满活力。然而,东九是串廊式平面布局,各个教学单元之间的半围合庭院并非学生的必经之处,因此缺乏丰富的行

为方式,无“物”可看,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西五是L型的紧凑布局,没有一个中心的景观焦点,不能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

3.4 性别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性别对交往空间的需求和评价不同。相对来说女生对交往空间的综合要求较高,男生较低。并且,

图5 东九教学楼内各交往空间

图6 西五教学楼内各交往空间图7 个人空间的形状

女生与男生对空间品质的要求各有偏重,女生更注重空间的物质条件,喜欢能够提供坐位的空间(如西十二F),且没有噪音和异味源,在对交往空间的改进意见中普遍提出希望取消封闭空间的遮挡墙面,使空间通透、光线良好。而男生更需要视觉上的刺激,在对交往空间的改进意见中普遍提出希望提供可供观赏的环境小品。

4 优化设计的思考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西十二教学楼的交往空间设计得较为成功,大部分交往空间满足了同学们对不同层次交往的需求,充分做到了尺度适宜、空间通透、视野开阔。结合问卷调查过程中的访谈等分析,得出以下优化设计意见。

(1)交通走道空间适宜

传统的教学建筑通常按照设计规范上的面积指标进行设计,从经济方面考虑,走廊的宽度为人们需要的最小宽度,并多为内廊,导致走廊采光和通风都不甚完善。而在兴新的教学建筑中,扩大的交通面积被有效地利用起来,“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界限和功能变得相对模糊,人们有机会在模糊带停留、交谈而不用四处躲避过往的人流。因此适当增加交通走道面积或根据人流的分配设计成不同宽窄的梭形走廊可以创造多样的交往场所。

(2)交通组织避免交叉干扰

交往空间在形式上是没有领域的空间,因为它不像其他性质的用房那样有固定的领域界定——墙,所以空间形态是模糊的,但是它的性质绝不是“扩大的交通空间厅”,避免人流交叉对于交往空间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性的交往空间要兼休息、交往功能就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比较好的方式是将此空间设计成带凸角、小盒的围合形式。

(3)围合形式恰当

围合实体的比例对空间形式有很大的

影响,围合实体的长、宽、高比例问题发

生改变不但使建筑形式发生变化,同时还

改变了内部空间营造的氛围。围合体的比

例变化不同可表现出多样的空间,不同形

状的空间又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甚至会

影响到人的情绪。在空间净高不变的前提

下,随着一面或几面围合实体高度的降

低,空间会变得更加通透,与周围环境相

融合,更能吸引人在此停留。

(4)增设促进交往活动发生的设施

同学们对于如何改进交往空间这一问

题的普遍答案是“提供可以坐下的地方”

和“增设景观小品,观赏植物”。这一现

象表明交往行为能否在建筑落成后真正发

生还取决于适宜的活动设施、座椅的设

置、景观环境的布置,这些将不但符合人

的需要,更能增强气氛,使空间更加宜

人。甚至室内本身的建筑设施,例如窗台

(如西十二F)就可以形成一块交流领域

的限定,有利交往。

结 语

我国权威学者将课程分为课内教学、

课外活动和隐性课程三大类,前两类是由

国家统一规定的、列入教学计划内的课

程,是有计划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则是

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与显性课程并存的

一种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还存在

着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

因素,是许多传统作坊式教育中潜在的一

种方式,体现了校园文化。人在作为隐性

课程的文化环境、道德环境中生活,就会

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

模仿,实现文化心理积淀。教学建筑的交

往空间既可成为课外活动的场所之一,也

能为隐性课程提供发生的载体,对学生产

生在正规课程外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校园规划》指出:“交往空间

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空间,而是有着交流

知识这样一种重要功能的工具。”我们必

须有意识地将教学楼内的走廊、门厅尽可

能地利用起来,并设计成适合学生进行各

种交流的场所。因为这些空间是学生最容

易到达的地点。这些传统概念中无功能的

或只负担交通功能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比教学空间更为重要。真正关怀人的建筑

是不会漠视人们的交往需要的,更多种交

往空间的给予,会创造更多诱发思想灵感

和智慧火花的机会。所以建筑师应当更重

视此类空间的营造,充分满足学生对不同

层次交往的需求。■

注 释

(1) 在西十二教学楼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9

份;西五教学楼发出问卷30份,收回29

份;东九教学楼发出问卷30份,收回30

份。

(2) [美]拉特利奇A. Rutledge,D.J. Molner.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

参考文献

1 [丹]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2.

2 林玉莲,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 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贾倍思,谭刚毅,王小红. 根据学生特点探寻

三所不同建筑院校的教学模式//2007国际建

筑教育大会论文集,2007:81-82 .

4 华昕若,沈叙元. 对高校交往空间设计优化的

建议——在嘉兴学院校园交往空间状况调查

后的思考. 华中建筑,2006(5):67-69.

5 汪浩. 基于SD法的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环境评

价——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B区为例. 华中

建筑,2007:96-100.

59

第26卷11/ 2008 HUAZHONG 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