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2课时

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2课时

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2课时
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2课时

邯郸市建安中学“一课一研”通案课题第4章复习第2课时教研时间

主备人石晓丽科目生物授课时间

审核人王芳课型复习课授课班级

教学

对本章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测

目标

教学

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相关习题

重点

教学

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相关习题

难点

教学设计复备记录前

学生自己完成本章单元测试。

教学设计复备记录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A.蒲公英杂乱无章的分布在操场上

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深圳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2.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第一次捕获46只,将其全部标

记后释放,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标记鼠12只,则该种群的数量

约为( )

A.21 B.46 C.71 D.96

3.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

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

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量为( )

A.3000吨

B.1650吨

C.1500吨

D.不超过300吨

4.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诗句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右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

...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因植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故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6.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时间 K 种群大小 是( )

① 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 在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 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 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

最高产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③④

7.右图中A 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 可能代表 ( )

A .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B .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

C .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

D .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课后 作业

前置

作业

完成第3章知识点的复习。 巩固 练习

对本章错题、重难点习题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

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日期:

A

群数量

时间

B

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4-8 一个半径为r =1m ,转速为1500r/min 的飞轮,受到制动,均匀减速,经时间t =50s 后静止,求:(1)飞轮的角加速度和飞轮的角速度随时间的关系;(2)飞轮到静止这段时间内转过的转数;(3)t =25s 时飞轮边缘上一点的线速率和加速度的大小。 解 (1)由于均匀减速,所以角加速度不变为 2015000.5/6050r r s s s β-= =-? 由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关系得 25/0 t r s d dt ω ωβ=? ? 得 250.5(/)t r s ω=- (2) d d d d dt dt d d ωωθωω βθθ = == 25/r s d d θβθωω=? ? 解得 625r θ= 所以转数为625 (3)由于250.5(/)t r s ω=- 所以t=25s 时 12.5/25(/)r s rad s ωπ== 所以线速率为 25(/)v r m s ωπ== 角加速度大小不变 4-9 某电机的转速随时间的关系为ω=ω0(1-e -t/τ ),式中,ω0=s ,τ=,求:(1) t =时的转速;(2)角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启动6s 后转过的圈数。 解 (1)t=60s 代入得 39(1)(/)8.6/e rad s rad s ω-=-= (2)由d dt ω β= 得 2 4.5t e β- = (3)由6 d dt θθω=?? 33618e θ-=+ [/2][5.87]5n θπ===

4-10 一个圆盘绕穿过质心的轴转动,其角坐标随时间的关系为θ(t )=γt+βt 3 ,其初始转速为零,求其转速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解 由d dt θ ω= 得 23t ωγβ=+ 由于初始时刻转速为零,γ=0 23t ωβ= 4-11 求半径为R ,高为h ,质量为m 的圆柱体绕其对称轴转动时的转动惯量。 解 建立柱坐标,取圆柱体上的一个体元,其对转轴的转动惯量为 2 222 m m dJ dV d d dz R h R h ρρρρθππ== 积分求得 23220001 2 R h m J d d dz mR R h πρρθπ= =??? 4-12一个半径为R ,密度为ρ的薄板圆盘上开了一个半径为R/2的圆孔,圆孔与盘边缘相切。求该圆盘对通过圆盘中心而与圆盘垂直的轴的转动惯量。 解:把圆孔补上,取圆盘上一面元dS ,到转轴的距离为r ,则其转动惯量为 22dJ r dS r rdrd ρρθ== 积分得绕轴转动惯量为 23410 1 2 R J r drd R π ρθπρ==? ? 圆孔部分的绕轴转动惯量可由平行轴定理得 4 422213()()()222232 R R R R J πρπρρπ=+= 总的转动惯量为 4 121332 R J J J πρ=-= 4-13电风扇在开启电源后,经过t 1时间达到额定转速ω,当关闭电源后,经过t 2时间后停止转动,已知风扇转子的转动惯量为J ,并假定摩擦力矩和电动机的电磁力矩均为常量,求电动机的电磁力矩。 解:由转动定理得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习题

高一生物第四章练习题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2015·四川)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建立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右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 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以下描述最准确的是 ( ) A.1和2可分别表示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B.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2表示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2可表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曲线 D.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4.(2015·广东)图1表示在一个10 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的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 值约为120 000个 5.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 .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 ×n m 只 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对实验所得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振荡试管就吸出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计数,所得数据会偏大 B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所得数据会偏小 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草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所得数据会偏大 D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车前草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所得数据会偏大 7.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教学教材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 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 根瘤菌 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 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 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时间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3课《钓鱼的启示》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3课《钓鱼的启示》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92分) 1. (8分)比一比,再组词。 诫_______拍_______钩_______捞_______ 戒_______啪_______构_______涝_______ 2. (6分)回忆课文《钓鱼的启示》内容,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完整的话,在横线上填上序号。 _______我和父亲在月光下得意地欣赏起那条漂亮的大鲈鱼。 _______我和父亲整理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_______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_______我小心翼翼地操纵着鱼竿,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尾跳跃。 _______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鱼上钩了。 _______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 3. (2分)造句。 筋疲力尽——_______。 小心翼翼——_______。 4.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鱼饵_______ A.ěn B.ěr

聊天_______ A.liáo B.niáo 鲈鱼_______ A.lúB.lǔ 疲劳_______ A.qíB.pí 鱼鳃_______ A.sǎi B.sāi 遵守_______ A.zūn B.zhūn 5. (6分)我能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急切地_______沮丧的_______平静地_______人生的_______剧烈地_______著名的_______ 6. (4分)选词填空 剧烈热烈激烈强烈 _______鼓掌 _______抖动 战斗_______ 阳光_______ 7. (4分)选词填空 皎洁清洁纯洁整洁 _______的月光 _______的衣着 _______卫生心地_______ 8. (5分)读拼音写词语。

第四章 第三节第2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第2课时) 三、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只有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才能正确的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1.阴极上:由于阴极上电子,不管阴极材料是金属还是石墨,此时都不能得电 子,只能是溶液中的得电子。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就越得电子。 因此阴极上氧化性强的离子得电子。金属越不活泼,对应阳离子氧化性越,越得电子。由此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下列离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 Ag+Cu2+H+(酸) Pb2+Fe2+Zn2+H+(水) Al3+… 严格讲:离子的放电能力与其浓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酸溶液中:c[H+(酸)]>c[ H+(水)],因而放电能力> 。但在中学范围内一般不考虑上述金属离子浓度 对其放电能力的影响。、、、、、等活泼金属阳 离子在水溶液中电解时不得电子。 小结:质量增加,或有氢气产生的电极一定是极。 2. 阳极上:电解池中阳极上电子,而与溶液中的都可失电子,因 此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与有关。由于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 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 子。而阳极如果用石墨或金属铂(Pt)等难失电子的物质做惰性电极时,则是 溶液中失去电子。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就越失去电子。 通过查资料,分析下列离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S2-I-Br-Cl-OH-(水或碱)最高价含氧酸根离子F-。 注意:放电顺序这个考点不难,但要细心,极易出错。要能根据放电顺序判断阴、阳极产物,如果是惰性电极则直接考虑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如果阳极是较活泼金属(即除金、铂以外的金属),那一定要能想起: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子。四.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 练习: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注意得失电子的顺序)①、CuCl2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②、HCl: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小结:经过总方程式发现以上两个电解池反应的电解对象都是,这一类电解反应称为电解电解质型 练习: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承上启下之篇。在前面三章学习个体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种群也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还注重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通过亲历实地或模拟实验等活动来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并进而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讨如何估测一类事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种群密度;种群的几个特征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2课时: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操场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多层次的。在分子水平,我们从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中找到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在个体水平,研究发现生物能通过自身的各种调节作用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从本章开始,我们要在群体水平,也就是要从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PPT】蚂蚁一起找食物、狼群捕猎、狮子猎杀小野牛等图片。 【讲述】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PPT】分析下列说法所描述的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课题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

课题: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课 【课型】复习课【授课人】十三中李国莲【授课时间】2010年10月12日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力方面: 1、解决本章相关的图表问题,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系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 () () () () () () () () () ) () ) ) () () ) ) 2、查漏补缺,解决平时存在的问题:(汇总该班学生平时检测中的错误让学生纠错) 题目:写出一个种群的实例: 群落的物种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演替的影响

答案:①、池塘里的鲤鱼; ②、蜜蜂家族;③、动物园里的所有猴子; 题目: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答案:五点取样法(植物)标记重捕法(动物); 题目: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答案:寄生(石头和苔藓)、寄生(蛔虫)、寄生(细菌或病毒)、竞争(羊和狼)、寄生(根瘤菌和根)竞争(同一片草地上的狗尾草争夺阳光和生存空间); 题目:写出一个群落的例子: 答案:①、池塘里的的所有生物、植物及细菌;②、海洋里的所有生物;③、一片森林中的所有动物; ④、海洋里的鱼及植物、微生物 ⑤、一个草原上的动物和植物;⑥、海底的所有生物; 题目:种群的特征中:答案:(环境)预测种群密度;(天敌)影响种群密度; 题目:年龄组成包括:答案:幼年型、成年型、老年型。 3、典型例题剖析,归纳总结解题规律与方法: ①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关系: 捕食 互利共生 竞争 竞争 ②、下图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种群内个体增长曲线是________。 (2)种群置于有限制 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4)当我们迁入刚建的新村美居,可恶 的老鼠也一同悄悄“潜来”,它们咬坏衣物、偷吃 粮食、 毁坏家具、传播疾病……对其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中, 请从a 、b 曲线的理论上存在的条件,推测有效灭鼠 的措施___________,降低环境___________量,使鼠 群的___________曲线变化,转变成___________。 4、反馈检测:课本85页自我检测题 5、反思总结:从本章开始,我们是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的变化规律, 不仅获得了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种群也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种群 数量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

第四章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1分) 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问题是() A.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B.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C. 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处理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4、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 A.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确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是 ()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 以农立国 7、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四个现代化是指( ) A.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业 B.工业、农业、商业和科学技术 C.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 D.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业 8、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 ) A.对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条件的阶级状况、社会状况及国情的判断、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分析是基本正确的 B.提出了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想

第四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氮的氧化物大气污染物 [学习目标定位]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1.一氧化氮的性质 NO为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2NO+O2===2NO2。故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二氧化氮的性质 (1)NO2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溶于水时与水发生歧化反应:3NO2+H2O===2HNO3+NO。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NaNO3+H2O。

NO和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NO与碱、酸都不能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不成盐氧化物;NO2与碱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盐,也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例

1最新的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气体 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一氧化氮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解析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常温常压下,NO容易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NO2。 例

2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器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有CO2、H2O、N2、NO等,这些气体均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的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与空气反应生成NO2 C.CO2遇NO反应生成NO2 D.NO遇H2O反应生成NO2 答案 B 解析根据原高温气体均为无色,但现场却能看到红色可推知,是因为发生反应:2NO+O2===2NO2。 二、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水的反应与计算 1.反应原理 ①3NO2+H2O===2HNO3+NO ②2NO+O2===2NO2 由方程式①×2+②得: ③4NO2+O2+2H2O===4HNO3 由方程式①×2+②×3得: ④4NO+3O2+2H2O===4HNO3 2.计算类型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生物的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 2、种群的特征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数n 种群数量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公式: (1)条件: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 ●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二、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课本P71(注意关键词)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2) (3) 3、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三、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 (1)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例如在、、上发生的演替。 (2)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例如在发生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 。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等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主要是各种动物 :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

高一生物导学案16————种群和群落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2014-5-6 【夯实基础】 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 【针对训练】 1、在一棵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___________,取样原则__________,计算求平均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_______。计算方法:两个较大数相乘除以较小的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针对训练】 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3、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C.②④⑤D.③⑤ 知识点三: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

2、环境容纳量:在 的情况下,一定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 【针对训练】 4( ) A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知识点四: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 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一般来说,越靠近__________,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 技巧:顶点在前 或先变化的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针对训练】 5、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 .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增长 率 时间

第四章习题答案

“微处理器系统原理与嵌入式系统设计”第四章习题解答 4.1地址映像方法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1)内存地址映射指内存虚拟地址空间到物理地址空间的转换。 分页技术:特点是页的大小固定;优点是程序不必连续存放,因此没有外碎片(每个内碎片不超过页大小);缺点是增加了硬件成本(如需要地址变换机构)和系统开销(如需要好的调页算法)。 分段技术:特点是段的大小可变;优点是每个段按内容独立,因此可以分别编写和编译,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段采取不同的保护,可以按段为单位来进行共享(包括通过动态链接进行代码共享);缺点是会导致碎片。 (2)I/O地址映射指系统中I/O端口的编址方式。 独立编址技术:优点是系统中存储单元和I/O端口的数量可达到最大;缺点是需专门信号来指示系统地址线上出现的是存储单元地址还是端口地址,I/O指令的功能比较弱。 存储器映像编址技术:优点是对端口操作和存储器单元操作完全一样,因此系统简单,并且对端口操作的指令比较多;缺点是CPU对存储单元和I/O单口的实际寻址空间都小于其最大寻址空间。 4.2 EPROM存储器芯片在没有写入信息时,各个单元的内容是什么?某SRAM单元中存放有一个数据(如5AH),CPU将它读取后,该单元的内容是什么? EPROM存储器芯片在没有写入信息时,所有存储单元的内容均为全“1”。 SRAM为非破坏性读出,因此该单元的内容在读取后保持不变。 4.4下列ROM芯片各需要多少个地址输入端?多少个数据输出端? (1) 16×4位(2) 32×8位(3) 256×4位(4) 512×8位 (1)16×4位=24*4bit,因此有4个地址输入端和4个数据输出端。 (2)32×8位=25*4bit,因此有5个地址输入端,8个数据输出端。 (3)256×4=28*4bit,因此有8个地址输入端,4个数据输出端。 (4)512×8=29*4bit,因此有9个地址输入端,8个数据输出端。 4.7某计算机系统中ROM为6K,最后一个单元的地址为9BFFH,RAM为3K。已知其地址为连续的,且ROM在前,RAM在后,求该存储器的首地址和末地址。 该存储器的首地址(第一个ROM单元地址)为:9BFFH-6K+1=9C00H-1800H=8400H

第4章 第4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A知识清单聚焦教材) 1.小旺看见人们在冬天常使用热水袋取暖,他灵机一动发明了“水床”——在床形的塑料袋内充上水。冬天,用电热器给水加热,水吸收热量,温度__慢慢升高__,人睡在“水床”上比直接睡在床上感觉暖和;夏天,充入冷水,躺在上面又感觉非常凉爽。这种床用水作介质,是利用了水的__比热大__的特点。 2.一滴水和一盆水相比,比热__一样__,把一根铜丝截成长短不同的2段,质量__改变__,比热__一样__。由此可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__特性__,同种物质比热__相同__,不同物质比热__不同__。 3.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__越多__;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__质量__越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时,__比热__小的吸收热量少。 4.在“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相同,比较它们__升高温度__的多少,从而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中,用__加热时间__间接反映吸收的热量。 B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第1题图 1.水的比热比煤油的大。如图所示,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 ℃,这个过程中(A) A.煤油温度先升到40 ℃ B.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的高 C.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 D.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2.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的是(C) 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3.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的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B)

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

【课题】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典型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根据热带、温带代表地点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它们代表 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每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学会 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3.通过对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自制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导入与 展示 导入:同学们,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下列景观吗? 1.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图片的景观差异,对学生的描 述给予及时的指导与评价。 2.师:广袤的地球,气候千差万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吧!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读图讨论) 学生1:进入到茂 盛的森林之中, 仿佛来到一个神 话世界。在这里 抬头不见蓝天, 低头满眼苔藓, 是生物的乐园。 学生2:这里终年 严寒,地面覆盖 着很厚的冰雪。 学生3:这里的地 面生长着苔藓、 地衣等低等植 物。 学生4:在沙漠欣 赏“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 美景。 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 通过讨 论各地 景观差 异,激 发学生 的学习 兴趣。

读图与 讨论 (板书)探究一: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全球范围看,气温的分布规律:, 降水的分布规律:。 2.从全球范围看,由于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而,气候类型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低纬 到高纬,依次分布着气候、气候和气候。(自主学习) 1.全球有种 气候类型,其中 热带种、温 带种、寒带 种。 2.亚欧大陆共 有种气候类 型。 3.我国有种 气候类型。 (自主探究) 气温的分布规 律:由低纬向高 纬逐渐降低 降水的分布规 律:赤道附近降 水多,极地地区 降水少。 通过读 图,培 养学生 的读图 分析问 题的能 力,建 立空间 观念。 读图与探究 读图与思考 (板书)探究二:热带气候 一、(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合作探究) 热带气候的分 布:从总的来说, 这四种气候类型 都分布在带地 区(温度带); 具体来说:热带 雨林气候分布 在,以地 区分布最广。 热带草原气候分 布在,以 洲分布最广; 热带季风气候分 布在洲的 半岛和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分 布在, 以地区分布 最广。 (自主探究) 伊基托斯的气温 特点:, 降水特点:。 通过新 加坡和 黄土高 原景观 的差异 影响, 培养学 生的读 图分析 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 生良好 的读图 习惯。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四章知识点 1.研究种群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3.调查植物及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通常采用样方法来估算。 4.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最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5.在一个样方内,计数时要统计方框内+两相邻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数。 6.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其密度。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7.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8.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 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

种群密度。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下降、波动和稳定。 11.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用数学形式来表达④检验修正 12.J型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食物充足、空间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的条件下。S型曲线的前提条件:资源空间有限。注意:不能认为S性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 型曲线。两条曲线的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所减少的生物个体数,用达尔文的理论解释是生存斗争的结果。 13.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而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升高再降低,在K/2时增长率最大,K时增长率为0,因此捕鱼时最好在稍微大于K/2时捕捞。整个S曲线中,出生率一直大于死亡率。 1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性别比、年龄组成、气候、食物、天敌、人类活动等。

15.K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16.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7.识别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图,重点是必须会分析捕食关系的曲线图。 18.植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光照,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植物。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9.水平结构受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等因素的影响。 20.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 22.初生演替的特点:演替缓慢,时间长;次生演替的特点: 演替快速,时间短。 23.演替的一般过程:裸地的形成→生物的入侵→环境改变→竞争加剧→平衡稳定阶段。

物理化学第四章课后答案完整版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4.1有溶剂A与溶质B形成一定组成的溶液。此溶液中B的浓度为c B,质量摩尔 浓度为b B,此溶液的密度为。以M A,M B分别代表溶剂和溶质的摩尔质量,若溶液的组成用B的摩尔分数x B表示时,试导出x B与c B,x B与b B之间的关系。 解:根据各组成表示的定义 4.2D-果糖溶于水(A)中形成的某溶液,质量分数,此溶液在20℃时的密度。求:此溶液中D-果糖的(1)摩尔分数;(2)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 解:质量分数的定义为

4.3 在25℃,1 kg 水(A )中溶有醋酸(B ),当醋酸的质量摩尔浓度b B 介于 和 之间时,溶液的总体积 求:(1) 把水(A )和醋酸(B )的偏摩尔体积分别表示成b B 的函数关系。 (2) 时水和醋酸的偏摩尔体积。 解:根据定义 当 时 4.4 60℃时甲醇的饱和蒸气压是84.4 kPa ,乙醇的饱和蒸气压是47.0 kPa 。二者可 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若混合物的组成为二者的质量分数各50 %,求60℃时此混合物的平衡蒸气组成,以摩尔分数表示。 解:甲醇的摩尔分数为 58980049 4650 04232500423250 ....x B =+=

4.580℃时纯苯的蒸气压为100 kPa,纯甲苯的蒸气压为38.7 kPa。两液体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若有苯-甲苯的气-液平衡混合物,80℃时气相中苯的摩尔分数,求液相的组成。 解: 4.6在18℃,气体压力101.352 kPa下,1 dm3的水中能溶解O2 0.045 g,能溶解N2 0.02 g。现将 1 dm3被202.65 kPa空气所饱和了的水溶液加热至沸腾,赶出所溶解的O2和N2,并干燥之,求此干燥气体在101.325 kPa,18℃下的体积及其组成。设空气为理想气体混合物。其 组成体积分数为:, 解:显然问题的关键是求出O2和N2的亨利常数。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 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解析: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涉及基因数目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A 2.右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一个细胞,该细胞() A.只存在于该动物的卵巢中 B.发生过交叉互换 C.含有4个染色体组 D.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有两种 解析: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该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该细胞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只有一种,其余为极体,将退化消失。 答案:A 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而形成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时,雌雄配子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引起的。 答案:C 4.下图为一二倍体生物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

A.AB段B.CD段 C.FG段D.HI段 解析:由题图可知,CD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A~F为有丝分裂过程;GH段细胞内没有了同源染色体,因此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 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答案:C 5.右图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关叙述 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都来自父方 B.③和④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易位 C.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 D.③和④形成后,立即被平均分配到两个精细胞中 解析:由题知,①和②所表示的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它们分别来自父方、母方,结合图可判断出它们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③和④形成后发生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会被平均分配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答案:C 6.[双选]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解析: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即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故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答案:CD 7.两个核酸片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X酶的作用,发生下述变化(如下图),则X酶是 () A.DNA连接酶B.RNA聚合酶 C.DNA聚合酶D.限制性内切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