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线粒体习题

线粒体习题

线粒体习题
线粒体习题

线粒体

1 选择题

1.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复合体 B.溶酶体 C.线粒体 D.微体 E.内质网

2.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中丙酮酸→CO2+H2O发生在

A.核蛋白体 B.内质网 C.溶酶体 D.细胞质基质 E.线粒体

3.细胞内线粒体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生成

A. GTP B. cAMP C. AMP D. ATP E. cGMP

4.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反应进行的场所是

A.基质 B.内膜 C.基粒 D.嵴膜 E.膜间腔

5.线粒体中 ADP→ATP发生在

A.基质 B.内膜 C.膜间腔 D.基粒 B.嵴膜

6.真核细胞的核外DNA存在于

A.核膜 B.线粒体 C.内质网 D.核糖体 E.高尔基复合体

7.关于线粒体的主要功能叙述

A.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 B.进行三羧酸循环

C.进行电子传递、释放能量并形成 ATP D.B十C最确切

E.A+B+C最确切

8.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存在于

A.基粒头部 B.基粒柄部 C.基粒基部 D.基质腔 E.嵴内腔

9.线粒体膜间腔的标志酶是

A.细胞色素氧化酶 B. ATP酶 C.单胺氧化酶 D.腺苷酸激酶

E.腺苷酸环化酶

10.线粒体半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于下列哪一事实

A.线粒体DNA(mtDNA)能独立复制 B.线粒体含有核糖体

C.在遗传上由线粒体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共同控制

D.mtDNA与细胞核 DNA的遗传密码有所不同 E.mtDNA在G2期合成

11.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

A.中心体 B.线粒体 C.内质网 D.核蛋白体 E.溶酶体

12.关于线粒体的结构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是由单层膜包囊而成的细胞器 B.是由双层单位膜封闭的细胞器

C.线粒体嵴上有许多基粒 D.是含DNA的细胞器 E.线粒体膜上有标志酶13.下列哪项不符合线粒体DNA复制的事实

A.复制是双向的 B 复制需消耗能量 C.不对称复制 D.半保留复制

E.复制发生于G2期

14.线粒体内膜上的标志酶是

A.单胺氧化酶 B.细胞色素氧化酶 C.胸苷激酶 D.腺苷酸激酶

E.磷酸二酯酶

15.下列细胞中含线粒体最多的是

A.上皮细胞 B.心肌细胞 C.成熟红细胞 D.细菌 E.成纤维细胞

2 填空题

1.DNA可分布在和两种细胞器上。

2.线粒体基粒由、和三部分组成。

3.细胞呼吸过程中糖酵解发生于,三羧酸循环发生于,氧化磷酸化生成ATP在上进行。

4.发生在线粒体上细胞呼吸的3个主要步骤是、和。

5.细胞中产生 ATP的主要部位在,产生 CO2的主要部位在。

6.线粒体分裂增殖的方式有、和。

7.关于线粒体的起源,目前主要有和学说两种。

3 名词解释

1.mitochondria cristae

2.semiautonomous organelle

3.cellular respiration

4.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 问答题

1.线粒体有何主要功能?

2.为什么说线粒体是一个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3.用简图表示线粒体的结构,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称。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1.D 2.E 3.D 4.A 5.D 6.B 7.E 8.B 9.D 10 C 11.B 12.A 13.E 14 B 15.B

2 填空题

1.线粒体;细胞核 2.头部;柄;基片 3.细胞质;线粒体基质;基粒 4.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 5.线粒体;线粒体6.间壁分离;收缩分离;出芽分离 7.内共生学说;非共生

线粒体的分离

线粒体的分离

————————————————————————————————作者:————————————————————————————————日期:

实验三线粒体的分离、超活染色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差速离心法分离动、植物线粒体技术。 2、观察动、植物活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3、学习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 利用沉降系数不同的颗粒,在一定介质中沉降速度的差异,采取分级差速离心的方法,将线粒体从细胞悬液中逐级分离出来。离心用的悬浮介质通常用缓冲的蔗糖溶液,它比较接近细胞质的分散相,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细胞器的结构和酶的活性,在pH7.2的条件下,亚细胞组分不容易重新聚集,有利于分离。整个操作过程应注意使样品保持4℃,避免酶失活。 活体染色是指对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能着色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它的目的是显示生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的死亡,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体外活体染色又称超活染色,它是由活的动、植物分离出部分细胞或组织小块,以活体染料溶液浸染,染料被选择固定在活细胞的某种结构上而显色。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和中性红(neutral red)两种碱性染料是活体染色剂中最重要的染料,对于线粒体的染色各有专一性。 线粒体的鉴定用詹纳斯绿活染法。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是对线粒体专一的活细胞染料,毒性很小,属于碱性染料,解离后带正电,由电性吸引堆积在线粒体膜上。线粒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使该染料保持在氧化状态呈现蓝绿色从而使线粒体显色,而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成无色。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1、材料:人口腔上皮细胞、大鼠肝脏、玉米黄化幼苗(水稻、高粱等幼苗均可)、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 2、主要试剂和仪器:Ringer 溶液,10%、1/3000中性红溶液,1%、1/5000詹纳斯绿B 溶液;分离介质:0.25mol/L蔗糖、50mmol/L的Tris-盐酸缓冲液(pH7.4),3mmol/L EDTA,0.75mg/ml牛血清白蛋白(BSA),50mmol/L的Tris-HCl缓冲液(pH7.4),0.3mol/L 甘露醇(pH7.4)、20%次氯酸钠(NaClO)溶液、1%詹纳斯绿B染液,生理盐水,0.25mol/L蔗糖+0.01mol/L Tris-盐酸缓冲液(pH7.4),0.34mol/L蔗糖+0.01mol/L Tris-盐酸缓冲液(pH7.4),固定液,姬姆萨染液,1/1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8)。温箱,冰箱,冷冻控温高速离心机(或普通高速离心机),高速离心机,显微镜,恒温水浴锅,解剖盘,玻璃匀浆器,剪刀、镊子,双面刀片,载玻片,凹面载玻片,盖玻片,漏斗,小烧杯,表面皿,吸管,牙签,吸水纸,纱布,瓷研钵,尼龙织物。 四、实验方法 (一)大鼠肝线粒体的分离 1、制备大鼠肝细胞匀浆。实验前大鼠空腹12h,击头处死,剖腹取肝,迅速用生理盐水洗净血水,用滤纸吸干。称取肝组织2g,剪碎,用预冷到0-4℃的0.25mol/L缓冲蔗糖溶液洗涤数次。然后在0-4℃条件下,按每克肝加9ml冷的0.25mol/L缓冲蔗糖溶液将肝组

线粒体DNA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第一节 线粒体DNA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mtDNA的结构特征 mtDNA是惟一存在于人类细胞质中的DNA分子,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基因组,具有自我复制、转录和编码功能。人mtDNA由16 569bp组成,双链闭合环状,其中外环DNA单链由于含G较多,C较少,使整个外环DNA分子量较大,称为重链(heavy chain)或H链;而内环DNA单链则C含量高,G含量低,故分子量小,称为轻链(light chain)或L链。mtDNA的两条链都有编码功能,除与复制及转录有关的一小段D环区(displacement loop)无编码基因外,基因间无内含子序列;部分基因有重叠现象,即前一个基因的最后一段碱基与下一个基因的第一段碱基相重叠(图6-1)。因此,mtDNA的任何突变都会累及到基因组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域。mtDNA含有37个基因,其中两个rRNA基因 (16SrRNA,12SrRNA),22个tRNA基因,13个蛋白质基因(包括1个细胞色素b基因,2个ATP酶亚单位的基因。 图6-1 人线粒体基因图谱 Figure 6-1 Map of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genome Box 6.1 The limited autonomy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Encoded by Encoded by  Mitochondrial nuclear

genome genome Components of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system Ⅰ NADH dehydrogenase Ⅱ Succinate CoQ reductase Ⅲ Cytochrome b-c1 complex Ⅳ Cytochrome c oxidase complex Ⅴ ATP synthase complex Components of protein synthesis apparatus tRNA components rRNA components Ribosomal proteins Other mitochondrial proteins 13 subunits 7 subunits 0 subunits 1 subunits 3 subunits 2 subunits 24 22 tRNAs 2 rRNAs None None >80 subunits >41 subunits 4subunits 10 subunits 10 subunits 14 subunits ~80 None None ~80 All, e.g. mitochondrial enzymes and proteins 和7个呼吸链脱氢酶亚单位的基因)。位于D环区的HSP(heavy strand promoter)和LSP(light strand promoter)是线粒体基因组转录的两个主要启动子(图6-1)。 mtDNA是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或黏附于线粒体内膜。在一个线粒体内往往有一至数个mtDNA(图6-2)。mtDNA的自我复制也是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先从重链开始,形成一个约680个碱基的7sDNA,称D环。在对鼠细胞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的mtDNA均为D环的结构,只有一小部分mtDNA从D环开始合成完整的新生链。轻链的复制要晚于重链,等重链合成过OL之后才开始合成。研究发现mtDNA 的复制可以越过静止期或间期,甚至可以分布在细胞整个周期。mtDNA 的自我转录很似原核生物,即产生一个多顺反子,其中包括多个mRNA和散布于其中的tRNA,剪切位置往往发生在tRNA处,从而使不同的mRNA和tRNA被分离和释放。

实验四 线粒体的分离与观察

实验八线粒体的分离与观察 实验目的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动、植物细胞线粒体。 实验原理 线粒体(mitochondria)是真核细胞特有的,使能量转换的重要细胞器。细胞中的能源物质——脂肪、糖、部分氨基酸在此进行最终的氧化,并通过耦联磷酸化生成ATP,供给细胞生理活动之需。对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通常是在离体的线粒体上进行的。 制备线粒体采用组织匀浆在悬浮介质中进行差速离心的方法。在一给定的离心场中(对于所使用的离心机,就是选用一定的转速),球形颗粒的沉降速度取决于它的密度、半径和悬浮介质的粘度。在一均匀悬浮介质中离心一定时间内,组织匀浆中的各种细胞器及其它内含物由于沉降速度不同将停留在高低不同的位置。依次增加离心力和离心时间,就能够使这些颗粒按其大小、轻重分批沉降在离心管底部,从而分批收集。细胞器中最先沉淀的是细胞核,其次是线粒体,其它更轻的细胞器和大分子可依次再分离。 悬浮介质通常用缓冲的蔗糖溶液,它比较接近细胞质的分散相,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细胞器的结构和酶的活性,在pH7.2的条件下,亚细胞组分不容易重新聚集,有利于分离。整个操作过程应注意使样品保持4℃,避免酶失活。 线粒体的鉴定用詹纳斯绿活染法。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是对线粒体专一的活细胞染料,毒性很小,属于碱性染料,解离后带正电,由电性吸引堆积在线粒体膜上。线粒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使该染料保持在氧化状态呈现蓝绿色从而使线粒体显色,而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成无色。 I.鸡肝线粒体的分离 实验用品 一、材料 鸡肝脏 二、试剂 1. 生理盐水 2.1%詹纳斯绿B染液,用生理盐水配制。 3. 0. 25 mol/L蔗糖+0.01mol/L Tris-盐酸缓冲液(ph7.4):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系,050601030, 易永洁 摘要:线粒体是细胞质中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它是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以氧化磷酸化(OXPHOS)方式将食物内蕴藏的能量转变为可被机体直接利用的ATP高能磷酸键。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80%来源于线粒体,因此线粒体在细胞的生长代谢和人类的遗传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线粒体;;结构;功能;遗传病;mtDNA 自1890年Altaman首次发现线粒体以来,生物学家就一直以极大的热情给予关注,到目前为止,其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明了。 1线粒体的结构 1.1外膜(out membrane) 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质,具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分子量为5KD以下的分子通过,1KD以下的分子可自由通过。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 1.2内膜(inner membrane) 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如:丙酮酸和焦磷酸是利用H+梯度协同运输。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因此从能量转换角度来说,内膜起主要的作用。内膜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内膜向线粒体基质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能显著扩大内膜表面积(达5~10倍),嵴有两种类型:①板层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 1.3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 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延伸至嵴的轴心部,腔隙宽约6-8nm。由于外膜具有大量亲水孔道与细胞质相通,因此膜间隙的pH值与细胞质的相似。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1.4基质(matrix) 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于基质中,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完整word版)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6章 线粒体遗传病

第六章线粒体遗传病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 1.下面关于线粒体的正确描述是______。 A.含有遗传信息和转译系统 B.线粒体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基本无关 C.是一种完全独立自主的细胞器 D.只有极少量DNA,作用很少 E.线粒体中所需蛋白质均来自细胞质 2. 关于线粒体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线粒体遗传同样是由DNA控制的遗传 B.线粒体遗传的子代性状受母亲影响 C.线粒体遗传是细胞质遗传 D.线粒体遗传同样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 E.线粒体遗传的表现度与突变型mtDNA的数量有关。 3.以下符合mtDNA结构特点的是______。 A.全长61569bp B.与组蛋白结合 C.呈闭环双链状 D.重链(H链)富含胞嘌呤 E.轻链(L链)富含鸟嘧啶 4.人类mtDNA的结构特点是______。 A. 全长16.6kb,不与组蛋白结合,为裸露闭环单链 B. 全长61.6kb,不与组蛋白结合,分为重链和轻链 C. 全长16.6kb,与组蛋白结合,为闭环双链 D. 全长61.6kb,不与组蛋白结合,为裸露闭环单链 E. 全长16.6kb,不与组蛋白结合,为裸露闭环双链 5.下面关于mtDNA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mtDNA的表达与核DNA无关 B.mtDNA是双链环状DNA C.mtDNA转录方式类似于原核细胞 D.mtDNA有重链和轻链之分 E.mtDNA的两条链都有编码功能

6.线粒体遗传属于______。 A.多基因遗传 B.显性遗传 C.隐性遗传 D.非孟德尔遗传 E.体细胞遗传 7. 线粒体中的tRNA兼用性较强,tRNA数量为______。 A.48个 B.32个 C.64个 D.61个 E.22个8.mtDNA编码线粒体中______。 A. 全部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系统的蛋白质 B. 约10%的蛋白质 C. 大部分蛋白质 D. 线粒体基质中的全部蛋白质 E. 线粒体膜上的全部蛋白质 9. 目前已发现与mtDNA有关的人类疾病种类约为______。 A. 100余种 B. 10多种 C. 60多种 D. 几十种 E. 种类很多10.UGA在细胞核中为终止密码,而在线粒体编码的氨基酸是______。 A.色氨酸 B.赖氨酸 C.天冬酰胺 D.苏氨酸 E.异亮氨酸11.每个线粒体内含有mtDNA分子的拷贝数为______。 A.10~100个 B.10~20个 C.2~10个 D.15~30个 E.105 12.mtDNA中编码mRNA基因的数目为______。 A.37个 B.22个 C.17个 D.13个 E.2个 13.关于mtDNA的编码区,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包括终止密码子序列 B.不同种系间的核苷酸无同源性 C.包括13个基因 D.各基因之间部分区域重叠 E.包括启动子和内含子 14.关于mtDNA的D环区,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是线粒体基因组中进化速度最慢的DNA序列 B.具有高度同源性 C.包含线粒体基因组中全部的调控序列 D.突变率较编码区低 E.是子代H链在复制过程中与亲代H链发生置换的部位 15.mtDNA中含有的基因为______。 A. 22个rRNA基因,2个tRNA基因,13个mRNA基因

核与线粒体分离提取方案

线虫细胞核和线粒体提取 N2同步化后,转移至培养皿,每皿大约4000条,2 day后到了mid-late L4,day5,day10,day15收集线虫(也有文献选择1、6、12、17day)。初步计划收集10个皿线虫。 1.细胞核分离 细胞核蛋白提取查阅的文献上都没提及是用哪个厂家的试剂盒,只简单说了自己采用的方法,也不是很具体。查到一份Protocol采用蔗糖分离法提取细胞核,此方法开始是用于肝组织(Widnell and Tata 1964),后来被用于动物软组织(Rickwood et al. 1997),后来成功用于肌细胞和培养的细胞。 方法如下: 1.在10cm细胞培养皿中培养的细胞系,直到它们达到90%汇合 2.分离当天,吸出培养基,然后用冰冷的PBS清洗细胞。吸出PBS。 3.将培养皿放在冰上,用1 mL PBS将细胞从板上刮掉。转移将细胞加入到冰上的1.5mL离心管中。 4.以10000rpm短暂离心5-10秒。 5.吸掉上清液,并将沉淀物重悬在9个填充细胞体积均质培养基中 6.用Potter-Elvehjem匀浆器将悬浮液均质化,冰上匀6次 7.用棉布过滤匀浆 8.在4℃下以600g离心滤液10分钟。丢弃上清液。用步骤5中一半体积的均匀培养基重悬沉淀。4℃ 600g 离心10分钟。丢弃上清液。 10.将9体积的高渗蔗糖缓冲液加入沉淀。在Potter-Elvehjem匀浆器(5或6冲程)或Dounce均化器在冰上。 11.在4℃下以60,000g-80,000g离心匀浆80分钟。 12.翻转管子去除蔗糖。从管壁擦去剩余的蔗糖,注意不要擦掉细胞核。 核在这个阶段保留其膜。要卸下膜,请执行步骤13。 13.为了除去核膜,将来自步骤12的沉淀重悬含有0.5%Triton X-100的匀浆介质。在4℃下以600g离心10分钟。重复该过程。最后,如果需要,用均质介质洗涤沉淀以除去剩余的TritonX-100。 14.将沉淀物重悬在选择的介质中用于随后的分析。 分离的细胞核可以尝试裂蛋白,再用BCA法检测蛋白浓度。 2.线粒体提取 查阅了文献,线粒体蛋白提取采用的是Qproteome Mitochondria Isolation Kit (Qiagen 37612),流程如下: 1.将新鲜切除的组织放在冰上,取出适当的大小样品。用1ml 0.9%(w / v)氯化钠溶液洗涤样品。 2.将样品切成约2毫米3片,放入2毫升反应液中管,并加入500μl含蛋白酶抑制剂的裂解液。 3.使用TissueRuptor转子定子使样品均质化,均质器设最低速度转10s。 4.吸取1.5ml含有蛋白酶抑制剂的裂解缓冲液加入管中并孵育在4℃摇床上10分钟。 5.在4℃下以1000xg离心匀浆10分钟。 6.小心地清除上清液 7.将细胞沉淀重悬于1.5ml冰冷的破碎缓冲液中使用1毫升枪头吹打。细胞使用钝头针头和注射器进行破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

线粒体 (mitochondria) 线粒体的研究历史 1890: R.Altman(亚特曼)在动物细胞中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为生命小体(bioblast)。 1897: Von Benda 命名为线粒体(Mitochondrion) 1900:L.Michaelis(米凯利斯) 用詹姆斯绿B对线粒体进行活体染色,发现线粒体存在大量的细胞色素氧 化酶系。 1913:Engelhardt(恩格尔哈特)证明细胞内ATP磷酸化与细胞内氧消耗相偶联。 1943-1950:Kennedy等证明糖最终氧化场所在线粒体。1952-1953:Palade(帕拉登)等用电镜观察线粒体的形 态结构。 1976:Hatefi等纯化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

1961-1980:Mitchell(米切尔)氧化磷酸化的化学渗透 假说。 1963年:Nass首次发现线粒体存在DNA。 Contents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自学) 第一节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光镜下线粒体形态、大小、数量及分布 (一)形态、大小 光镜下常见线粒体呈线状和颗粒状,也可呈环形、哑铃形、分枝状等,随细胞生理状况而变。 一般直径0.5~1.0μm,长1.5~3.0μm。不同细胞线粒体大小变动很大,大鼠肝细胞线粒体长5μm; 胰腺外分泌细胞线粒体长10~20μm,人成纤维细胞线粒体长40μm。 线粒体形态、大小因细胞种类和生理状况不同而异。 光镜下:线状、杆状、粒状 二)数量 依细胞类型而异,动物细胞一般数百到数千个。

利什曼原虫:一个巨大的线粒体; 海胆卵母细胞:30多万个。 随细胞生理功能及生理状态变化 需能细胞:线粒体数目多,如哺乳动物心肌、小 肠、肝等内脏细胞;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线粒体数目比不飞翔鸟多; 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数目比不常运动人的多。 (三)分布 分布: 不均,细胞代谢旺盛的需能部位比较集中。 肌细胞: 线粒体沿肌原纤维规则排列; 精子细胞: 线粒体集中在鞭毛中区; 分泌细胞:线粒体聚集在分泌物合成的区域; 肾细胞:线粒体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栅状列。 线粒体的分布多集中在细胞的需能部位,有利 于细胞需能部位的能量供应。 二、线粒体的亚微结构 (一) 外膜Outer membrane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6-7nm,平整、光滑,封闭成囊。 外膜含运输蛋白(通道蛋白),形态上为排列 整齐的筒状小体,中央有孔,孔径1-3nm,允许分 子量1KD以内的物质自由通过,构成外膜的亲水通道。

线粒体病理知识

线粒体(Mitochondria)的超微结构与超微病理 前言 *1894年Altmann首先在动物细胞中发现,命名为生物芽体, *1897年Benda命名为线粒体。 *除细菌、蓝绿藻和服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以外,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 *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供给场所。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形态与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大多数是呈圆形或卵圆形,有时也出现细长的线状,其 横径比较一致,一般为05-1um,长径变化较大,可达2-5um,在骨骼肌细胞中,有时可达 8-10um。 线粒体的分布随细胞的不同而异,其分布特点与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生理 活动旺盛的细胞比不旺盛的细胞数目多动物细胞比植物多,如肝细胞中有2000个左右,精子细胞中有25个左右。 2、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是由双层膜包围的封闭囊状细胞器,共包括四部分:外膜、内膜、外腔和内腔。 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之间为外室,内膜向内形成许多折叠,称线粒体嵴,嵴是线粒体识别 的重要标志。线粒体嵴间为内室,其内充满基质,成中等电子密度,基质内有高电子密度 的基质颗粒, ①外膜:线粒体的外膜厚6um左右,表面光滑,与内膜不相连,其内有许多由运转蛋白在 脂质双分子层中形成的大的水性通道,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可以通过。外膜表面有许多酶系,其中单胺氧化酶是外膜的标志酶。 ②内膜:线粒体的内膜结构比较复杂,厚约5-7um。具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只允许相对 分子量小于150的不带电的分子,如水分子、氧分子、CO2及甘油等通过。 内膜向内腔凹陷形成许多嵴,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嵴的形状有两种:板层状嵴和管泡状嵴:板层状嵴大多为弯曲的小管,切面成小泡状或管状,绝大多数细胞的线粒体嵴为板层状。管泡状嵴位于少数分泌甾类激素的内分泌细胞中,如肾上腺皮质细胞、黄体细胞核睾 丸间质细胞。 线粒体嵴的长短、数量及排列方式随细胞的种类和生理病理状态而异。 线粒体经超声波处理,用磷钨酸负染,可见线粒体嵴的基质面上附着许多紧密排列的基粒,基粒由头片、短柄和基片组成,头片是直径为8-10nm的小球,为ATP合成酶。 线粒体的内膜上有许多与电子传递呼吸链有关的酶,其中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为其标志酶。 ③外腔:内外膜之间的空隙。 ④内腔:内膜之间的囊腔,其内充满无定形的细颗粒状的基质,线粒体中参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和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类都存在于基质中。基质中有双链DNA

线粒体的提取与纯化

mt DNA的分离及纯化 按戴建华等报道的方法,就具体情况稍加改进,步骤如下(除特别说明,均在4℃下完成):1.1 取新鲜肝组织,放在缓冲液A(0.25M 蔗糖,0.01M Tris·Hcl,0.001M Na2-EDTA,pH8.0)中漂洗2~3次,尽可能去除表面血污、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后剪碎。按组织重﹕缓冲液A=1﹕5~10加入缓冲液A,用玻璃匀浆器冰浴匀浆。 1.2 1000 g?min-1离心15min;取上清液;15000 g?min-1离心20min,弃上清,沉淀用缓冲液B (0.25M 蔗糖,0.05M Tris·Hcl,0.007M Mg Cl2,p H7.5)洗涤,按0.5m L?g-1肝的比例加入缓冲液B 悬浮沉淀后加入DNase I 至终浓度为100 μg?m L-1,30℃下作用30min。 1.3 冰浴冷却,加入2倍体积的DNase I反应终止液(0.25M蔗糖,0.1M Na2-EDTA,pH8.0)。15000g?min-1离心20min。沉淀用DNaseI反应终止液洗涤一次,重复离心。 1.4 按0.5 m L?g-1肝加入缓冲液C(0.1M Nacl,0.05M Tris·Hcl,0.01M Na2-EDTA,p H8.5)悬浮沉淀,加入SDS至终浓度为1%~1.5%,吸打混匀后37℃保温15min。 1.5 用等体积的苯酚,苯酚/氯仿(1:1),氯仿/异戊醇(24:1)各抽提一次。取水相,加0.2 倍体积1M Na Ac和2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混匀后放在4℃冰箱中过夜。 1.6 15000g?min-1离心30min后去上清;沉淀用70%乙醇洗涤2次,干燥,TE(0.01M Tris·Hcl, 0.001M Na2-EDTA,pH8.0)溶解。 1.7 加入预处理的RNase I 至终浓度为50μg?m L-1,37℃保温1h。4℃保存待用。

线粒体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1.学生自学看书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后进行归纳。 问题1 :什么是线粒体?什么是叶绿体? 【活动步骤】 师生共同讨论复习归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知识。 1、线粒体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燃料,使这些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由于线粒体的作用,生物组织内有机物能在氧的参与下转变成无机物,如二氧化碳和水,并为生物组织和细胞提供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或 ATPo线粒体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其中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一半以 上。此外还有少量的DNA RNA辅酶等。线粒体含有许多种酶类,其中有的酶是线粒体某一结构特有的(标记酶), 比如线粒体外膜的标记酶为单胺氧化酶,内膜为细胞色素氧化酶,膜间隙为腺苷酸激酶,线粒体基质的为苹果酸脱氢酶。在大多数情况下,线粒体呈圆形、近似圆形、棒状或线状。 2、显微镜下面的线粒体 在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为内外两层单位膜构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外膜为一个单位膜,膜中蛋白质与脂类含量几乎均等。物质通透性较高。内膜也是一个单位膜,膜蛋白质含量高,占整个膜的80%左右。内膜对物质有高度地选择通透性。部分内膜向线粒体腔内突出形成嵴。同时内膜内表面排列着一些颗粒状的结构, 称为基粒。基粒包括三个部分:头部(F1因子,为水溶性蛋白质,具有ATP酶活性)、腹部(F?0因子,由疏水性 蛋白质组成)、柄部(位于F1与F0之间)。 3、叶绿体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叶绿体主要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基粒、基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然后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有外膜、内膜、基质等,但名称虽相同,其组成或结构有差别。它们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①都是有少量DNA和RNA②都有双层膜结构;③都与细胞内的能量转换有关。 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①叶绿体含有多种色素,线粒体则没有;②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线粒体通过内膜折叠 成嵴而增大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片层结构重叠成的基粒来增大膜面积;③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组织线粒体提取

从动物组织中粗提线粒体 一、实验目的: 从动物组织中分离线粒体,以便线粒体功能分析实验。 二、实验准备 Lysis buffer、匀浆器、离心管、解剖器具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前一天小鼠禁食过夜。线粒体提取前所有溶液要冰上预冷。 2.解剖小鼠(~30g),快速取出肝脏,去除胆囊,放入50ml预冷的IBc烧杯中; 3.预冷的IBc洗去多余的血液。洗4-5次至IBc澄清。 4.冰上将肝脏剪碎 5.倒掉清洗的IBc,加入新的5mlIBc,将上清转移至玻璃匀浆器 6.以1,600 rpm冰上匀浆3-4次,组织与缓冲液比例1:5-1:10间 7.匀浆液转移至50ml离心管,600g,离心10min 4 ℃ 8.小心将上清转移至新的离心管600g,离心10min 4 ℃ 9.小心将上清转移至新的离心管7000g,离心10min 4 ℃ 10.倒掉上清,加入5ml预冷的IBc,洗一次,不要用枪头重悬 11.7000g,离心10min 4 ℃ 12.去除上清,重悬底部的含有线粒体的颗粒。用玻璃棒搅松底部的沉淀,不加IBc,用弃去上清的少量缓冲液重悬。用1ml移液管重悬避免出现气泡。 13.转移至14ml离心管,置于冰上。线粒体在1-3小时内用于实验,得到比较好的活性。 14.Bradford法测定线粒体浓度。 四、试剂配方 Buffer for cell and mouse liver mitochondria isolation (IBc):100 ml 10 ml 0.1M Tris–MOPS 1 ml 0.1M EGTA/Tris 20 ml 1M sucrose 100 ml ddH2O,pH 7.4 储液: 1 M sucrose: 342.3 g sucrose 1L ddH2O Mix, 20 ml分装-20 C保存. 0.1MTris/MOPS: 12.1 g Tris; 500ml ddH2O,MOPS 调pH 7.4,ddH2O 体积至1L保存于4 C. 0.1 M EGTA/Tris: 38.1 g EGTA; 500 ml ddH2O,Tris调pH 7.4 总体积至1L ,保存于4 C. 五、注意事项 1. 开始前将离心管预冷5min,所有步骤包括匀浆在4度冰上进行,降低磷脂酶和蛋白酶活性; 2.最后重悬时,用玻璃棒搅松底部的沉淀。不加IBc,用弃去上清的少量缓冲液重悬,线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人体疾病地研究的进展(20201221054219)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综合能力训练I 文献综述 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朱刚刚

学号:201207730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 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 一、线粒体功能障碍 1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 1.1 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 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⑵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 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l~IV和复合物V(ATP合成酶); 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eing factor,AIF)和Procaspase 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 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

线粒体遗传病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一、线粒体的功能: ?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基地和供能的场所,供应细胞生命活动95%的能量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把氧化各种底物产生的自由能转化为可被细胞直接利用的形式 ——ATP ?细胞氧化(细胞呼吸) ?无氧酵解:1分子葡萄糖→2ATP 线粒体有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36~38ATP 二、mtDNA的遗传特点: 1、具有复制半自主性。(M染色体,25号染色体) 线粒体内含有DNA分子,被称为人类第25号染色体,是细胞核以外含有遗传信息和表达系统的细胞器,其遗传特点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方式,又称核外遗传。 2、部分遗传密码与核DNA不同。 3、母系遗传。(不符合经典遗传定律)。 精卵结合时,受精卵中的线粒体DNA几乎全都来自于卵子,来源于精子的mtDNA 对表型无明显作用,这种双亲信息的不等量表现决定了线粒体遗传病的传递方式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而是表现为母系遗传(maternal inheritance),即母亲将mtDNA传递给她的儿子和女儿,但只有女儿能将其mtDNA传递给下一代。 4、在细胞分裂间期经过复制和分离。 细胞分裂时,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发生分离,随机地分配到子细胞中,使子细胞拥有不同比例的突变型mtDNA分子。 5、具有阈值效应。 在克隆和测序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个体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mtDNA,这是由于mtDNA发生突变,导致一个细胞内同时存在野生型mtDNA和突变型mtDNA,称为“杂质”(heteroplasmy)。野生型mtDNA对突变型mtDNA有保护和补偿作用,因此,mtDNA突变时并不立即产生严重后果。 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阈值效应的一个表现就是在某些线粒体遗传病的家系中,有些个体起初并没有临床症状,但随年龄增加由于自发突变、环境选择等原因,突变型DNA逐渐积累,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功能持续性下降,最终出现临床症状。 6、突变率极高(比核基因大10-20倍)。 A、突变率高的原因: ?mtDNA中基因排列紧凑,任何突变都可能会影响到其基因组内的某一重要功能区域 ?mtDNA是裸露的分子,不与组蛋白结合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 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朱刚刚 学号:201207730 指导教师:谢放 完成日期:2014-7-16

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 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一、线粒体功能障碍 1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 1.1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 (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2)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 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I~IV和复合物V(ATP合成酶); 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和Procaspase 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mitochondrialper-meabletransition pore,MPTP)存在于接触点;三羧酸循环(TCA cycle)酶系、存储钙离子的致密颗粒及线粒体基因组则包含于基质中。【1】与核基因组(nDNA)不同,mtDNA 结构简单,仅含16 569 个碱基,编码2 种rRNA、22 种tRNA和13种参与呼吸链形成的多肽。通常裸露且不含内含子,既缺乏组蛋白保护和完善的自我修复系统,又靠近内膜呼吸链,极易受环境影响,突变频率比nDNA 高10~20 倍。 1.2线粒体功能作为糖、脂肪、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除此以外,它还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之一是充当“钙库”,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信号传导。

线粒体提取

线粒体提取 缓冲液A(100 mM Tricine-KOH (pH 7.4), 300 mM sucrose, 10 mM KCl, 1 mM MgCl2, 1 mM potassium-EDTA, 0.1% BSA, 5 mM DTT and protease inhibitors: 1 mM PMSF, 10 g/ml pepstatin A)。 缓冲液B(pH 7.4, 无DTT ,余下同分离缓冲液A)。 1、将拟南芥叶片10g,置于研钵中,剪碎。 2、加25ml分离缓冲液A,冰上充分研磨。 3、匀浆液经4层纱布过滤。滤液取20ul用于细胞色素c活性测定,记为(1)。 4、于2,600g 离心15 min(Beckman J2-HS),弃沉淀。上清取20ul用于细胞色素c活性 测定,记为(2)。 5、上清液进一步在12,000g 离心15 min,此时得到线粒体粗提样。 6、弃上清,将沉淀轻柔地悬浮于2 ml分离缓冲液B中。从中取20ul用于细胞色素c活性测定,记为(3)。 7、铺制蔗糖密度梯度于38ml超离管中,介质由上到下依次包括6 ml / 0.6 M sucrose, 6 ml / 0.9 M sucrose, 8 ml/ 1.2 M sucrose, 8 ml /1.45 M sucrose 和8 ml/ 1.8 M sucrose。介质均用缓冲液B配制。 8、然后将2 ml悬浮液铺于蔗糖密度梯度介质上。 9、然后以24000rpm离心90 min(SW28 Beckman rotor)。 10、超离结束后,收集1.45M/1.2M层组分于50ml离心管中,缓冲液B稀释5倍。 11、12000g离心15min,沉淀即为纯化的线粒体。 13、将沉淀重悬于500ul缓冲液B中,从中取20ul用于细胞色素c活性测定,记为(4)。 14、纯化的线粒体液氮速冻,存于-80℃。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第七章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线粒体遗传、线粒体疾病、异质性、阈值效应等基本概念。 2.掌握线粒体DNA的结构与遗传特点。 3.熟悉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 4.了解线粒体DNA的复制、转录特点。 二、习题 (一)A型选择题 1.mtDNA指 A.突变的DNA B.核DNA C.启动子顺序 D.线粒体DNA E.单一序列 2.下面关于mtDNA的描述中,那一项是不正确的 A.mtDNA的表达与核DNA无关B.mtDNA是双链环状DNA C.mtDNA转录方式类似于原核细胞D.mtDNA有重链和轻链之分E.mtDNA的两条链都有编码功能 3.mtDNA中编码mRNA基因的数目为 A.37个B.22个C.17个D.13个E.2个 4.线粒体遗传不具有的特征为 A.异质性B.母系遗传C.阈值效应D.交叉遗传E.高突变率5.mtDNA中含有 A.37个基因B.大量调控序列C.内含子 D.终止子E.高度重复序列 6.受精卵中的线粒体 A.几乎全部来自精子B.几乎全部来自卵子C.精子与卵子各提供1/2 D.不会来自卵子E.大部分来自精子 7.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特征是 A.母系遗传B.近亲婚配的子女发病率增高 C.交叉遗传D.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E.女患者的子女约1/2发病 8.最早发现与mtDNA突变有关的疾病是 A.遗传性代谢病B.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C.白化病 D.分子病E.苯丙酮尿症 9.最易受阈值效应的影响而受累的组织是 A.心脏B.肝脏C.骨骼肌D.肾脏E.中枢神经系统10.遗传瓶颈效应指 A.卵细胞形成期mtDNA数量剧减B.卵细胞形成期nDNA数量剧减 C.受精过程中nDNA.数量剧减D.受精过程中mtDNA数量剧减 E.卵细胞形成期突变mtDNA数量剧减

动物线粒体DNA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动物线粒体D NA 提取的原理和方法 *X 夏玉玲 刘彦群 鲁 成X X (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6) 摘 要 从动物线粒体的特征、线粒体的鉴定方法、提取线粒体D NA 各步骤等原理出发,比较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提取线粒体D N A 的方法,提出动物线粒体D N A 提取的几点关键步骤,并提出一套优化的操作流程。 关键词 线粒体 线粒体D N A 提取方法 线粒体是存在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内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细胞器。它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线粒体基因组不仅是研究D N A 结构与复制转录的良好模型,也是研究真核细胞核酸与蛋白质合成非常合适的模型系统。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同源基因结构对比也被广泛应用于核基因和核外基因的进化研究中。由于线粒体基因在真核生物具有高保守性,所以它已成为了研究物种进化的一种常用的标记,并为线粒体起源提供有价值的线索[1]。 动物线粒体D NA 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母性遗传和进化速度快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2]。进行动物线粒体D NA 方面意义重大,现将线粒体D N A 的提取的原理和方法介绍如下: 1 提取动物线粒体D N A 的原理 1.1 线粒体的特征 线粒体是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外膜光滑,内膜向内回旋折叠,形成许多横隔。线粒体中含有多种氧化酶,在此进行TCA 循环、呼吸连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等产能作用,并传递和储存所产生的能量,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和生物氧化的主要场所。线粒体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组成,在不同生物、不同组织以及生活于不同条件下的细胞中变化很大。线粒体的外型呈多样化,绝大多数类型细胞呈圆形、卵原形,也有呈杆状的。其体积大小不等,一般直径比较一致,为0.5~1.0L m,长度为1~5L m,最长可达到7L m 。线粒体的数目与生物种类、组织、细胞类型和细胞生理功能变化有关。锥虫和有的真菌只有一个线粒体,大多数动物的肝脏细胞含有上千个线粒体,生殖细胞如卵母细胞可达到30万个线粒体,家蚕的每个后部丝腺细胞只有2~4个线粒体[13],而有的细胞根本没有线粒体;在细胞生命活动旺盛时,它的数量多,在衰老时,数量少,有时可能消失;新生细胞比衰老细胞或病变细胞的线粒体多。 线粒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占干重60~65%)和脂类(占干重35~40%)。此外还有少量的核酸(主要为D NA 和RNA)、金属离子、阴离子和维生素等。其中线粒体膜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一些酶,基质由各种酶、D N A 、RNA 、金属离子、阴离子和维生素等组成。mtD N A 不24蚕 学 通 讯 Ne wsletter of Sericultural Science 第22卷 第3期 2002年 9月 X X X 通讯作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30170719)

线粒体遗传与线粒体疾病

第十三章线粒体疾病 广义的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 disease)指以线粒体功能异常为主要病因的一大类疾病。除线粒体基因组缺陷直接导致的疾病外,编码线粒体蛋白的核DNA突变也可引起线粒体病,但这类疾病表现为孟德尔遗传方式。目前发现还有一类线粒体疾病,可能涉及到mtDNA与nDNA的共同改变,认为是基因组间交流的通讯缺陷。通常所指的线粒体疾病为狭义的概念,即线粒体DNA突变所致的线粒体功能异常。 第一节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线粒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很敏感,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可直接造成线粒体功能的异常。例如在有害物质渗入(中毒)、病毒入侵(感染)等情况下,线粒体亦可发生肿胀甚至破裂,肿胀后的体积有的比正常体积大3~4倍。如人体原发性肝癌细胞癌变过程中,线粒体嵴的数目逐渐下降而最终成为液泡状线粒体;缺血性损伤时的线粒体也会出现结构变异如凝集、肿胀等;坏血病患者的病变组织中有时也可见2到3个线粒体融合成一个大的线粒体的现象,称为线粒体球;一些细胞病变时,可看到线粒体中累积大量的脂肪或蛋白质,有时可见线粒体基质颗粒大量增加,这些物质的充塞往往影响线粒体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如线粒体在微波照射下会发生亚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功能上的改变;氰化物、CO等物质可阻断呼吸链上的电子传递,造成生物氧化中断、细胞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等等。在这些情况下,线粒体常作为细胞病变或损伤时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成为分子细胞病理学检查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线粒体疾病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临床角度,线粒体疾病主要涉及心、脑等组织器官或系统;从病因和病理机制角度,线粒体疾病有生化分类和遗传分类之别。 一、生化分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