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指标

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进行观察和测算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茨涅茨第一次成功地获得了对国民产出进行计量的方法。

联合国统计司分别组织东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各国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制定了两种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一种是适用于市场经济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National Accounting,SNA),另一种是适用于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MPS)。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之后采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相关资料链接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

定义: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1、最终产品、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而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产品既可作为最终产品,也可作为中间产品,很难区分。为避免重复计算,在具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民收入(NI)

1、国民生产净值

定义: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计量: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民生产净值(NNP)

2、国民收入

定义:各种生产要素在现期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总额。

计量:国民收入(NI)=雇员收入+公司利润+财产所有者收入(非公司制企业收入)+个人租金收入+净利息

三、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和企业对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净额+个人股利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税收-非税支付

四、国内生产总值(GDP)

定义: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计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思考与讨论:GDP与GNP有何不同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应该计算在GNP中。

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增加值就应该计算在GDP中。

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933亿元,GNP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外商来华投资和来华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比中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多1587亿元。

从1985年起,我国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采用GDP 对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核算。目前,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的方法,并采取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各级政府统计局分别核算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分级核算方法。

五、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区别的意义

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除了按当年价格进行核算外,还需按可比价格(不变价格)进行核算,即剔除其中纯粹价格因素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而造成核算结果的虚增或虚减,从而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

这就需要利用有关价格缩减指数对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行缩减,从而得到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进而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实际发展水平。所以,如何正确使用GDP 缩减指数就成为GDP 核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六、人均GDP

意义:美国、中国

问题:为什么现在更倾向于使用GDP ?

就业、国内福利、开放的理念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及现

行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一、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

(一)支出法(Expenditure Approach )

支出法又称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和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注意: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把总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只能计算最终产品价值,而不能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也可以通过计算“增加值”的方法对各个生产阶段上的产品进行统计。

原则: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

分类:按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将社会支出分为

个人消费支出(Consume ),包括一年内居民除了购买住房以外的一切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消费品和劳务的购买。

【如】耐用品、非耐用品、劳务、住房租金等。

私人购买总投资(Invest ),指厂商和居民不是为了现期消费,而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所添臵的新厂房、耐久性生产设备(包括居民住宅)和企业存货变动的净增加额。

政府购买支出(Government ),包括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净出口(X -M ),指本年内出口(Export )与进出(Import )的净差额。

以上项目加总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即:

GNP =C +I +G +(X -M )

(二)收入法(Income Approach )

收入法也叫所得法、要素收入法、要素支付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投入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所取得的各种收入加总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按照收入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大致有以下项目:

∑=++++=i i n n P Q P Q P Q P Q P Q GNP 332211

雇员报酬,即雇主支付给工人的全部报酬

租金收入,即出租土地、建筑物所有者得到的租金

净利息,即居民过去的储蓄在本期内的利息收入扣除付出的利息的余额

公司利润,即公司股东名下的全部收入

独立业主的收入,即独立业主和非公司企业所有者的收入

间接税,即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和国内货物税等

资本折旧,即为维持原有资本存留完整的支出

误差调整,即对经济中资本存量折旧的估算

(三)部门法(Sector Approach)

部门法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也叫做生产法。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各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价值扣除,仅计算新增加价值。以美国为例,其按部门法计算时,包括以下部门:

农林渔业

采掘业

建筑业

制造业

运输业

邮电与公用事业

电、煤气、自来水业

批发、零售业

服务业

金融、保险、不动产业

政府服务和支付企业

以上各个部门的新增价值之和再加上统计误差就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再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以上三种核算方法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西方各国在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时都同时采用,以便互相验证,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由于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比较清楚,资料也较容易收集,所以,西方各国都比较重视“支出法”。

当三种核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时,通常以支付法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利用统计误差调整收入法和部门法的数字。

二、GDP的功能和局限性

(一)GDP指标的主要经济功能

GDP是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经济指标。GDP作为价值形式,包含了以各种使用价值为基础的全部交换价值,进而还可以包含没有进入市场、但按照市场价格计算的产品的价值。在GDP的统计中,不同的劳动形式和不同的使用价值,都可作为同一的东西加以计算、加总和比较。

功能1:计量经济总量

GDP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的生产能力,从而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个经济总量既可反映一定时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社会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和地位,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同其他相关国家(或地区)作比较。

功能2:判断经济增长所处的发展阶段

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综合标志。在经济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情况下,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GDP特别是GDP的增长和绝对水平,同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是一致的。

功能3:显示经济增长速度,反映经济景气的程度

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所谓经济增长速度,一般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上年增长的百分比。从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快还是慢,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

功能4:GDP的增加值构成可以表明基本经济结构

GDP作为增加值的总和,可以反映产业结构(或生产结构,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以及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地区结构(即各地区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分配结构(即GDP的诸项目构成:

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结构或需求结构(即GDP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份额)等。

功能5:人均GDP可以表明人均产出的水平

在进行国际比较中,由于各国国土面积和人口差异很大,因而最有意义的指标是人均GDP或人均GNP (GNI)。在国际社会,用人均GNP把世界各国划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又细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这种划分基本上可以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这种划分原则上也适合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

(二)GDP指标的局限性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没有完全反映总产出

国民收入核算没有很好的反映福利状况

GDP指标本身的局限性

GDP无论是总量还是它的各个构成要素(增加值),一方面,它作为一个交换价值指标,所表明的仅仅是投入交换(广义的交换)的产出水平,而未包括尚未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和服务。

【例如】小生产者的自给性生产和居民家庭的自我服务,不能直接反映在GDP中。

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产出指标,不能表明为GDP的生产所支付的成本和代价,不能表明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也不能表明产出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表明生产者造成的负的外部性的大小。

【例如】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GDP或总增值,需要多少固定资产投资,消耗多少资源,投人多少流动资金,造成多大的伤亡,对生态环境现实地和潜在地造成了多大的破坏,产出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如何,对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都反映不出来。

功能3:显示经济增长速度,反映经济景气的程度

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所谓经济增长速度,一般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上年增长的百分比。从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快还是慢,是正增长还是负增长。

功能4:GDP的增加值构成可以表明基本经济结构

GDP作为增加值的总和,可以反映产业结构(或生产结构,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以及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地区结构(即各地区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分配结构(即GDP的诸项目构成: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结构或需求结构(即GDP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份额)等。

功能5:人均GDP可以表明人均产出的水平

在进行国际比较中,由于各国国土面积和人口差异很大,因而最有意义的指标是人均GDP或人均GNP (GNI)。在国际社会,用人均GNP把世界各国划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又细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这种划分基本上可以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这种划分原则上也适合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

(二)GDP指标的局限性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没有完全反映总产出

国民收入核算没有很好的反映福利状况

GDP指标本身的局限性

GDP无论是总量还是它的各个构成要素(增加值),一方面,它作为一个交换价值指标,所表明的仅仅是投入交换(广义的交换)的产出水平,而未包括尚未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和服务。

【例如】小生产者的自给性生产和居民家庭的自我服务,不能直接反映在GDP中。

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产出指标,不能表明为GDP的生产所支付的成本和代价,不能表明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也不能表明产出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表明生产者造成的负的外部性的大小。

【例如】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GDP或总增值,需要多少固定资产投资,消耗多少资源,投人多少流动资金,造成多大的伤亡,对生态环境现实地和潜在地造成了多大的破坏,产出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如何,对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都反映不出来。

(三)如何科学地对待和使用GDP指标

不要片面追求GDP的总量及其增长率而忽视代价和负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在世界上几乎是最高的,但是成本和代价很高,负效应很大,使名义的GDP 大打折扣。代价首先表现在高投入低产出上。我国的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GDP)几乎是世界最高的,但投资效果不佳且越来越差。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新增GDP/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已经由1995年的58.5(元/百元)快速下降到2000—2002年的22.3,17.4,15.0。2000—2002年,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只有5.5%左右。在我国的投资中,国有经济的份额占2/3以上,但经济效益最差。

代价和负效应还表现在能源消耗高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1997年,单位(千克)能源使用产生的GDP (PPP美元),香港为10.6,日本为6.0,印度为4.2,韩国为3.9,美国为3.6,中国为3.3。

片面追求GDP的弊端早已经引起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的注意了。在西方经济学中,理论家们提出了各种有关消除这种弊端的经济增长的理论(有机增长论,反增长论,零增长论等)。这些理论见解不一定是全面的和完全正确的,但有一点是正确的,就是在追求GDP的总量和增长率时,必须同时注意到代价和负效应的大小。

不要片面追求GDP总量及其增长率而忽视内部构成的合理性

首先是基本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不合理。2000年,全世界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分别为5%、31%、67%,而我国则为16%、49%、34%。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实行了片面的工业化战略,资源配臵过分向工业倾斜,工业的比重过大,排挤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过多,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2002年不到工业的1/8),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2000年为36.2%),服务业不仅比重过小而且层次低。在工业化进程中,“三农”利益做出了很大牺牲,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出,致使城乡矛盾、工农矛盾越来越大。

其次是需求结构不合理。2000年,私人消费和国内投资占GDP的百分比,全世界平均分别为 62%和23%,我国为49%和38%。这是显著的高投入、低消费,是消费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

再次是物质生产和教育、保健的比例失调。1997 年,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全世界平均4.8%,中低收入国家4.1%,高收入国家5.4%,我国只有2.3%。1990—1998年,用于卫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全世界平均2.5%,中等收入国家2.6%,高收入国家6.2%,我国只有2.0%。

总之,在追求GDP的高增长中,以提高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要科学正确统计GDP及增长率,不要人为地为GDP添加水分

国内外一部分学者对我国GDP统计的准确性提出了臵疑,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这里既有统计方法的问题,也有人为的因素。有的学者和国际机构认为,我国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官方统计的那么高,他们认为GDP被高估了1/3或1—2个百分点。1978—1996年的年增长率,不是9.9%,而是7.9%。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压缩(缩减)指数,通货膨胀率被低估了。

此外,还存在无效产出未被剔除的问题。在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中,中央和地方存在很大的差距,按照地方政府的统计高出2—3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如何解释,是统计方法问题,还是人为因素,很难做出判断。一种并非个别的现象是,各地区和部门统计上来的GDP,要由党委常委讨论上报,而且是怎么有利怎么上报。为了显示政绩可以多报虚报,使GDP包含一定水分;为了得到救济和补贴也可以少报瞒报。上述情况至少说明,在现有体制中,GDP的统计中加入了一定的人为因素或政治因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当是一个基本比例关系合理、城乡统筹、地区协调、生产和生活兼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为此,就必须科学地对待和使用GDP指标。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一)两部门经济的假设条件

两部门经济是指经济活动中只存在厂商和居民户这两个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

其假设前提有:

假定一国经济中政府对经济不起重大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假定一国经济是封闭的

假定企业的资本物品(厂房、设备等)寿命无限延长,从而没有折旧

假定物价水平不变,产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不变

假定经济循环流转是畅通的,没有任何阻滞,企业的产品、劳务和居民的需求都能顺利实现(二)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居民户通过要素市场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用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居民户的部分储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流向厂商。

当居民户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而不购买产品和劳务,会使厂商的产品和劳务不能全部实现,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要使再生产正常进行下去,保持国民收入不下降,厂商就要追加投资,而居民户的储蓄正好成为企业追加投资的来源。如果通过金融机构把居民户的全部储蓄都转化为厂商的投资,即储蓄等于投资,这个循环仍然可以正常进行下去。

(三)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是一国一年内用于购买消费品支出和用于购买投资品支出这两项的总和,即消费和投资的总和。

总需求(Y)=C+I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是一国一年内各种生产要素供给按价格计算的金额总和,即各个生产要素相应地取得的各项收入的总和。居民户的总收入分为消费与储蓄。

总供给(S)=C+S

当I>S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国民收入将会增加

当I=S时,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国民收入将会处于均衡状态

当I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一)三部门经济的条件

三部门经济:是指由居民户、厂商和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

政府的作用:

政府支出包括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即政府支出(G)。

政府税收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即征税(T)。

(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如图)

厂商和居民户都按规定向政府纳税,构成政府的收入。

政府用厂商和居民户的纳税收入通过预算进行支出。

向厂商的支出是政府向企业的订货。

向居民户的支出是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

厂商和居民户向政府的纳税总量与政府向厂商的购买和向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总量应该相等。

返回课程

(三)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总需求(Y)=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C+I+G

总供给(S)=国民收=消费+储蓄+税收=C+S+T

I+G

I+G=S+T,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

I+G >S+T,国民收入会增加。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一)四部门经济的运行

四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组成的经济。

国外的作用是:

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国内各部门提供产品与劳务,对国内来说是进口;

作为国内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进行购买,对国内来说是出口。

(二)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如图)

政府向国外部门购买产品和劳务,即进口,同时从国外部门得到关税收入。

厂商向国外部门出口商品和劳务,用得到的收入又向国外部门进口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如果政府和厂商从国外进口的支出总和与政府从国外得到的关税收入和厂商向国外出口所得收入总量相等,即既无外贸逆差,也无外贸顺差,那么四部门经济就可以周而复始地循环。

(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

总需求(Y)=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C+I+G+X

总供给(S)=国民收入=消费+储蓄+税收+进口=C+S+T+M

I+G+X

I+G+X=S+T+M,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

I+G+X>S+T+M,国民收入会增加。

本章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隐含折算数、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总投资和净投资、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净出口、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重置投资、存货投资、核算GDP的基本方法

问答题

1、简述核算GNP的支出法

【要点】:支出法又叫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从而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和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原则】: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

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将社会支出分为以下几类:

个人消费支出(Consume),包括一年内居民除了购买住房以外的一切满足消费者欲望的消费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耐用品、非耐用品、劳务、住房租金等。

私人购买总投资(Invest),指厂商和居民不是为了现期消费,而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所添臵的新厂房、耐久性生产设备(包括居民住宅)和企业存货变动的净增加额。

政府购买支出(Government),包括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但不包括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净出口(X-M),指本年内出口(Export)进出(Import)净差额。

以上项目加总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即:GNP=C+I+G+(X-M)

2、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GDP与GNP的关系。

【要点】: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

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例1】: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记资料:

国民生产总值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试计算:国内生产净值;

净出口;

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储蓄。

【解答】:

(1)折旧=800-300=500,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

(2)净出口NX=GNP-C-I-G=4800-3000-800-960=40

(3)30+960=990

(4)Yd=NNP-T=4300-990=3310

(5)S=Yd-C=3310-3000=310

E

年和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以1994年作为基年,则1996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多少;

计算1994—199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994年价格比1996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解答】:

(1)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1.5×25+7.5×50+6×40+5×30+2×60=922.5

1996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1.6×30+8×60+7×50+5.5×35+2.5×70=1245.5

(2)1996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5×30+7.5×60+6×50+5×35+2×70=1110

(3)1994—199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245.5/1110=112.2%

1994年价格比1996年价格上升了12.2%.

3、说明用GNP或GDP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水平的指标的利弊。

【要点】: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含中间产品的价值;它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它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和与劳务的总支出。因此,人均GDP告诉人们经济中平均每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由于大多数人喜欢得到更高收入和有更高的支出,因此,人均GDP似乎自然就是平均每个人经济福利的衡量指标。

然而,GDP并不是社会福利的一个完善的衡量指标。例如,一国的GDP并不能告诉人们该国的收入分配状况。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另外,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和劳务,它就没有包括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

计算题

1、假定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试计算:

储蓄;

投资;

政府支出。

【解答】:

(1)储蓄S=Yd-C=4100-300=300

(2)用I代表投资,Sp、Sg、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

政府部门的储蓄=-200,国外部门的储蓄=200,因此,I=Sp+Sg+Sr=300-200+100=200

(3)政府支出=5000-3800-200+100=1100

2、假定某经济由A\B\C三厂商,A厂商年产5000,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卖200,C买2000,其余2800卖给消费者。B年产500,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其中3000由A购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

假定投入在生产期都用光,计算价值增值;

计算GDP为多少;

如果只有C有500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解答】:

(1)A的价值增值为5000-3000=2000

B的价值增值为500-200=300

C的价值增值为6000-2000=4000

总的价值增加为2000+300+4000=6300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500+3000=6300

(3)国民收入为6300-500=5800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免费)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

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2),收入法:产品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 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取得的利润 3),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所支出的总量 支付所有产品的总额 三者等价的原因:首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支出额相等;其次,卖方所得等于买方所支;产品价值与收入都和支出相等 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产出法:1,市场价值(测量的局限性)2,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3,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再同期生产的、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中间产品和服务)4.,GNP和GDP 存货:公司拥有的库存,包括未出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其原材料 GDP(本国领土范围)和GNP(本国生产要素)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最新整理)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师备课教案

(2)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工资时,才有可能使之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 (3)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 2.发展 (1)凯恩斯主义的衰落与新古典学派 通论发表以后,立即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战后,在凯恩斯的众多追随者中,如汉森、萨缪尔逊等的不断补充凯恩斯的理论,并将它与 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尽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凯 恩斯主义主流派经济学。主流派经济学在50-60 年代是其鼎盛时期。 ① 60 年代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70 年 代初发展成了“滞涨”。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实际经济现象发生了冲 突,他们的理论不能解释“滞涨”。70 年代中后期,新古典综合派用 “成本推起的通货膨胀”和“菲力普斯曲线右上移”来解释“滞涨”,没有 说服力。其政策措施是“收入政策”,即控制收入的政策,最典型的就 是尼克松的“冻结工资和物价90 天”的政策。面对滞涨,新古典综 合派束手无策。 ②另一方面,从50-60 年代就批判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派,在70 年代十 分活跃,他们批评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是错误的,会给经济 带来巨大的危害。货币学派的理论引发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到70 年代末,形成了新古典学派即(New Classical Economics)。其主 要代表有货币学派,从货币学派中衍生出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 新古典学派在80 年代达到其鼎盛时期。 (2)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宏观经济学的多元化发展 ①从80 年代初起,一些比较年轻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就在坚持凯恩斯 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吸收了新古典学派的部分观 点和理论,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 。到80 年代大有重 振老凯恩斯主义雄风的架势。 ②另一方面,在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干预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做法,有些 还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如德国的弗莱堡学派,有些尚未有著名的理论做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报告.doc

一、名词解释 1.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简称GNP)。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3.消费函数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4.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 5.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1、D, 2、A, 3、A , 4、A, 5、C, 6、A, 7、B, 8、D, 9、A,10、B,11、D,12、B,13、C,14、C,15、C。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自发投资支出减少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的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4、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6、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的原因是()。 A、政府支出的增加 B、政府支出的减少 C、私人投资的减少 D、消费的减少 7、货币供给(M1)大致等于(). A、公众持有的通货 B、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活期存款 、C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准备金D、公众持有的通货加上银行存款 8、总需求曲线()。 A、当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支出减少时会右移 B、当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左移 C、当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减少时会左移 D、当其他条件不变,名义货币供给增加时会右移 9、如果IS曲线保持不变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则均衡利率(),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答案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定时期内的某一国家或地区领土范围内( D )的市场价 值总和。考察GDP的概念 A.所有经济交易 B.所有市场交换的最终商品和劳务 C.所有商品与劳务 D.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2.已知某个国家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时为2000亿美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500 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折旧是300亿美元。这样,这个国家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A)。总投资500=净投资+折旧300 A.500和200亿美元 B.2500和2200亿美元 C. 500和300亿美元 D.1500和2200亿美元 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里,政府支出是指(C)。 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 B.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转移支付之和 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公债利息等之和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里,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故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4.在二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等于(A )。 A.C+I B.C+I+G C.C+I+G+X-M D.C+I+G+X 5.在四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衡量,国内生产总值等于(B)。 A.C+I+G+X B. C+I+G+X-M C.C+I+G+M D. C+I+G+M-X 6.下面哪一部分收入不是居民挣得的但他们却拿到了? (A)。 A.转移支付 B.利息 C.租金 D.利润 7.假如某人不出租他的房子而是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B )。 A.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出租房子不属于生产行为 B.算入国内生产总值,按出租可以得到的租金计算 C.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房子由房主本人居住 D.不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因为没有经过市场活动 8.下列何种行为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 D )。 A.购买公司债券 B.购买公司股票 C.购买国债 D.上述都不是 9.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法则,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 A )。 A.属于消费支出 B.属于政府支出 C.属于投资支出 D.不计人国内生产总值 10.如果A国2000年(基期)的GDP为2 000亿元,该国2001年GDP平减指数为 2,实际GDP比2000年增加了50%,那么2OOl年的名义GDP等于( C )。 A.8 000亿元 B.4 000亿元 C.6 000亿元 D. 3 000亿元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虽然张小山每次打的上班比乘公交车上班需多花费9元钱,但却因此节省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试考虑当张小山的收入至少为多少元/小时的时候,他才愿意选择打的上班(结合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点)? 答: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由此导致了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选择问题。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对张小山来说,上班乘公交和打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的,加之时间是相对稀缺且是有成本(机会成本)的,工资越高,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打的比乘公交多花费9元,但是其“收益”是半小时,所以当张小山的工资至少是18元/小时时,张小山才会选择打的。 2.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是如何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 答:斯密认为,只有在允许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才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个人对私利的追求能够最终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调节机制,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表示出来,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调节下能够趋于一致,从而市场经济是内生稳定的。 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吸收边际革命的成果,利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即从单一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对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产生影响,认为市场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市场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内生稳定性。价格机制类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协调供给与需求到达均衡。 3.要素市场包括哪几大类型的市场?其价格分别如何表示? 答:(1)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代表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土地”要素代表了所有自然资源,如石油、水、矿产等。在土地市场上,用地租来表示土地的价格。 “劳动”要素不是简单地指有多少人,它有时还包含了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技能(人力资本)。在劳动市场上,用工资来表示劳动的价格。 “资本”要素代表经济体生产出来的用于再生产的产品。如钢材是一种产品,然而当它被用于制造汽车时,它便成为资本品,一般通过货币的“价格”——利息来表示。 “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生产要素。面对着同样的土地、劳动或资本,不同的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

【摘要】 本文由1999年大学扩招到2011年的现状出发,将从结构性视角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剖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结构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凸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人才供给充裕与人才需求紧缩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扩招带来的是大量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下降。 1.1 人才供给充裕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今日莘莘学子已不像昔日天之骄子——深受社会各类用人单位的青睐,有数据显示,自1999 年以来,我国高校逐年以20%左右的速度扩招,2002 年高校毕业生为145万,而时至2011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60 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剧。 ①庞大的大学生队伍涌入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冲击,2009-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75%之间。 ②面对残酷的现实,虽然大学生不断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遭遇“毕业即失业”的不幸,历年未就业人员累计已达到100 万左右,总计2011 年要解决800 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高校与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人才需求紧缩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

全球,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多数企业遭遇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经济状况。今年爆发的欧洲几个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也造成了世界经济处于萧条之中的局面,我们外向型企业受此影响比较严重,外贸订单明显减少,加之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这些以出口为主吸纳了很大部分毕业生的中小型企业处境十分艰难,收入减少自然要求企业节省开支,与往年同期用工荒的局面相比,很多操作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都已经减少了很多,大学生就业也是同样的情况,许多用人单位通过不招收新的员工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顿时大大下降,这就使原本十分艰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例如,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采用让企业免费参加就业双选会的方法,鼓励企业招纳贤才,然而参会的用人单位仍然比预期的要少,而参会的企业或者需求量“缩水”,或者只是到场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而非招聘。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缺陷等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 年我国从业人员

宏观经济学分析报告题与简答题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分析题 第二章 1.分析下列每组两种行为对GDP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企业为总经理购买一辆汽车和企业支付给总经理另外一份收入让他为自己购买一辆汽车 (2)你决定去购买一辆中国车,而不是一辆美国车 (1)前者使投资增加,后者使消费增加 2.如果政府雇用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以前得到相当于10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1000美元工资,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并加以解释。 根据等式C+I+G+NX=Y=C+S+TA-TR ①C、I、NX TR 进而使得G增加了TR GDP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②TR TA C、S C+S+TA-TR变成了C+S+TA GDP也变大了。 Tr 平均收益S供给C成本 3.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美国G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1)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2)布什总统买了一所新房子。 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3)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4)美国人杰尼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5)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的工厂。 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净出口增加。 4.下面是一些伤脑筋的问题,你能否说明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的膳食 (b)购买的一块土地 (c)购买的一幅齐白石的绘画真品 (d)海尔集团公司设在欧洲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没有参与市场交易,不计入GDP 。 b.购买一块土地,由于土地不是统计当期新创造出来的产值,因此,也不计入GDP 。 c.由于绘画真品不是在统计当期生产的,因此不计入GDP。 d.公司设在英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应计入英国的GDP,同时也应计入中国的GNP,而不是中国的GDP 。 5.考虑下列每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实际GDP。 1)佛罗里达的飓风迫使迪斯尼乐园停业一个月。 降低,实际生产服务减少 2)新的、更容易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增加了农民的收成。 增加,实际物品增加 3)工会和经理之间对抗的加剧引发了一场罢工。降低 4)全国企业经历着需求减少,这使企业解雇工人。降低 5)更多的高中生辍学从事剪草坪的工作。 增加,未来可能降低 6)全国的父亲减少工作周数,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孩子在一起。 实际GDP降低,可测GDP降低,不可测GDP增加

曼昆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中文版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复习题 1、由于整个经济的事件产生于许多家庭与许多企业的相互作用,所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必然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研究整个经济时,我们必须考虑个别经济行为者的决策。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经济学家是用模型来解释世界,但一个经济学家的模型往往是由符号和方程式构成。经济学家建立模型有助于解释GDP、通货膨胀和失业这类经济变量。这些模型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略去无关的细节而更加明确地集中于重要的联系上。模型有两种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一个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3、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价格迅速变动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即市场走向供求均衡。这种假设称为市场出清。在回答大多数问题时,经济学家用市场出清模型。 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设并不完全现实。市场要持续出清,价格就必须对供求变动作出迅速调整。但是,实际上许多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虽然市场出清模型假设所有工资和价格都是有伸缩性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一些工资和价格是粘性的。明显的价格粘性并不一定使市场出清模型无用。首先偷格并不总是呆滞的,最终价格要根据供求的变动而调整。市场出清模型并不能描述每一种情况下的经济,但描述了经济缓慢地趋近了均衡。价格的伸缩性对研究我们在几十年中所观察到的实际GDP增长这类长期问题是一个好的假设。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数据 复习题 1、GDP既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又衡量对经济物品与劳务的总支出。 GDP能同时衡量这两件事,是因为这两个量实际上是相同的:对整个经济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个事实又来自于一个更有基本的事实:由于每一次交易都有一个买者和一个卖者,所以,一个买者支出的每一美元必然成为一个卖者的一美元收入。 2、CPI衡量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它表示相对于某个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现期价格。 3、劳工统计局把经济中每个人分为三种类型:就业、失业以及不属于劳动力。一 失业率是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其中劳动力为就业者和失业者之和。一 -I、奥肯定理是指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就业工人有助于生产物品与劳务,而失业工人并非如此。失业率提高必定与实际GDP的减少相关。舆肯定理可以概括为等式: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2×失业率的变动,印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实际GDP增长3% 左右。这种正常的增长率是由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比,实际GDP一般减少2个百分比。一 问题和应用一 1、大量经济统计数字定期公布,包括GDP、失业率、公司收益、消费者物价指数及贸易结余。GDP是一年内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失业率是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公司利润是所有制造企业税后会计利润,它暗示公司一般的财务健康情况。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物品的平均价格,它是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贸易结余是出口物品与进口物品之间的价差。一 2、每个人的增值是生产的物品的价值减去生产该物品所需的原材料的价值。因此,农夫增值是1美元,面粉厂的增值是2美元,面包店的增值是3美元。GDP就是总的增值,即为6 美元,它正好等于最终物品的价值。一 3、妇女与她的男管家结婚,GDP减少量等于男管家的工资。这是由于GDP是衡量经济中所有人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关于经济法的形式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B.法律是经济法构成的主体和核心 C.行政法规的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 D.行政法规由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制定 2. 下列各项中,不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 )。 A.空气 B. 汽车 C. 商标权 D. 经济决策行为 3. 根据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要求当事人采取法律或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来划 分,可以将法律行为划分为( c )。 A.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 B.诺成性的法律行为和实践性的法律行为 C.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D.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4. 下列各项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行为人应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的范围相适应,其权利能力范围一般以核准登记的生产经营和业务范围为准 B.如果行为人故意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则该行为人无权主张行为无效,而善意的相对人或第三人,则可根据情况主张行为无效。 C.如果行为人基于某种错误认识而导致意思表示与内在意志不一致,则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撤销 D.如果行为人进行某项特定的法律行为时,未能采用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的,则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5.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下列各项有关民事法律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行为人故意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说明存在欺诈,行为人可主张行为无效。 B.法人的权利能力范围一般以核准登记的生产经营和业务范围为准,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的范围相适应。 C.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将一定条件的发生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效力是否发生的根据。 D.主法律行为无效,则从法律行为亦当然不能生效;主法律行为履行完毕,必然导致从法律行为的效力的丧失。 6. 甲对其儿子乙说,若乙能考上大学,甲将给乙买一台电脑。甲对其儿子乙的行为属于( b )。 A.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B.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C.附义务的法律行为 D.附权利的法律行为 7. 一位老人的儿子出国留学,老人将他儿子的房屋出租给一位年轻人居住,双 方约定,待老人的儿子留学回国,该房屋租赁关系终止。该法律行为属于( b )的法律行为。 A.附生效条件 B.附解除条件 C.附生效期限 D.附解除期限 8. 下列各项中,关于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d )。 A.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该行为撤销前,其效力已经发生,如果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2年当事人才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B.无效民事行为与可撤销民事行为均自行为开始时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C.对无效民事行为的产生,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同的责任。 D.无效民事行为和可撤销民事行为都是欠缺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行为。 9. 下列各项中,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 b )。 A.甲从乙处买回一件假冒名牌产品 B.甲趁乙急需用钱之时,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从乙处买走一辆汽车

宏观经济学实习报告

宏观经济学实习报告

————————————————————————————————作者:————————————————————————————————日期: ?

太原工业学院 专业技能应用实践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太原工业学院实习时间 2012-6-25 系部经济与法学系班级1021221 学生郑小郁学号 102122123 成绩指导老师刘俊仙、李文华 2012年 6 月26 日

电脑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摘要: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大学生在电脑网络这方面的参与度,了解大学生是不是正确、充分的利用了网络,以及电脑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关键字:电脑网络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每天都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其中最丰富、最全面、最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正日益改变着越来越多的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作为其中最敏感、最潮流的一部分,自然也被互联网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为了保证资料来源的广泛性、调查的真实性以及可信性,我们选取的大学生来自以,不同年级,涉及专业包括经济、设计艺术、外语、电子、机械等等,得这份调查报告。) 大学生上网的频率以及时间 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各有不同。先从年级角度来看:这其中有一个规律,年级越往上,上网时间越多。大一的小学弟,小学妹们上网的频率与他们的学姐学长们大同小异,几乎每天,但上网时间就大有异处。他(她)们最多不超过5小时,而且上网时间在2-5小时的比重也只有27%,28%,其余的都在2小时以下,更多的是一小时以下,占到50%以上。然后大二开始,上网时间有所攀升,在2小时以上,大三的时候绝大部分已经在2-5小时这个时间段了,5小时以上的也大有人在,能占到10%左右!大四估计就是随性了,想多久就多久;从性别角度来看:也有一个规律,女生的上网时间低于男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是如此。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女生上网时间从大二开始基本趋于稳定,不像男生,一直呈现递增趋势。这样大学生上网上网时间的比重就成橄榄球状:两边人少,中间人多,符合常规。

宏观经济学第1章习题及答案分析汇编

13章宏观经济问题与理论争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失业率经济增长经济周期 卢卡斯楔奥肯缺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 汇率萨伊定律凯恩斯革命 二、判断题(正确的标“T”,错误的标“F”) 1.经济学根据研究的方法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3.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作为微观经济学补充的经济学理论。() 4.在1936年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经济学上并不存在宏观经济理论。() 5.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问题是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问题。() 7.一国的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波动性。() 8.宏观经济学研究考察国民经济作为整体的功能。() 9.“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0.宏观经济学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 11.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和制约着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 12.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总产出的增长。() 13.经济增长意味着一国将来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供人们消费 14.一国稀缺资源中最容易被闲置的是劳动力资源。() 15.劳动力就是一国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成年人的总数。() 16.失业率是失业数量占就业数量的比率。() 17.一个社会总会存在失业。() 18.充分就业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 19.如果汽油或计算机的价格上升了,经济就一定经历着通货膨胀。() 20.如果平均物价水平上升一倍,那么,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一半。() 21.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练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习题 一、概念 二、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B) A 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 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 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2. 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A )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 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 )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 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4. 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D )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 以上都是

5. 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A)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 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6.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间接税?(B) A.销售税 B.公司所得税 C.货物税 D.公司财产税 7.下列项目中,( C )不属于要素收入的是 A.总统薪水 B. 股息 C. 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 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8.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 D ) 项有影响. A.国内生产总值 B. 国内生产净值 C. 国民收入 D. 个人收入 三、多选题 1.下列可以列入GDP的有(BC) A.购买普通股票 B.购买当年生产的小汽车 C.买卖一幢旧房子的经纪人费用 D. 购买棉纱的总价值 2.用支出法核算GDP包括(ABCD) A消费 B.投资 C. 政府购买 D. 净出口

宏观经济学调研报告

宏观经济学调研报告----GDP测定 对象:重庆 一、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各年增长率及人均GDP变化分析 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GDP指数(上一年为基期) 2000年1791.00 8.7 108.7 2001年1976.86 9.2 109.2 2002年2232.86 10.5 110.5 2003年2555.72 11.7 111.7 2004年3034.58 12.4 112.4 2005年3467.72 11.7 111.7 2006年3907.23 12.4 112.4 2007年4676.13 15.9 115.9 2008年5793.66 14.5 114.5 2009年6530.01 14.9 114.9 2010年7925.58 17.1 117.1 分析如下: 重庆市直辖以来,GDP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2000年的GDP 为1791亿元,2010年的GDP为6530亿元,是2000年的3.6倍;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则呈现先下降后总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正值,重庆GDP保持年均12.2%的高速增长。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到1999年重庆市GDP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达到最低值7.6%,之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增长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15.9%,但是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GDP增长率出现下滑,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17.1%,是1999年的2.25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2000年的5616元,2010年的27596元,增长了5倍。 二、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情况 本市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年100.0 15.9 42.4 41.7 2001年100.0 14.9 42.6 42.5 2002年100.0 14.2 42.9 42.9 2003年100.0 13.3 44.4 42.3 2004年100.0 14.1 45.4 40.5 2005年100.0 13.4 45.1 41.5 2006年100.0 9.9 47.9 42.2 2007年100.0 10.3 50.7 39.0 2008年100.0 9.9 52.8 37.3 2009年100.0 9.3 52.8 37.9 2010年100.0 8.6 55.0 36.4 分析如下:

宏观经济学笔记知识点概括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此部分辅导班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估计命题可能性比较大) 一GDP的概念 知识点:GDP的概念,怎么样理解GDP(参考教材,包含6方面的意思),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各种物价指数以及缺陷。 GDP的含义: 1.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2.GDP计量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非售卖掉的产品和服务,存货投资应计入GDP; 3.GDP计算期内的产品和服务,是个流量概念,而非存量; 4.GDP计算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中间品不计入GDP; 5.GDP是个地域概念,与GNP相区别;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的价值。 GDP的缺陷及其修正: 缺陷:GDP体现一个经济体的福利水平,但它有缺陷,往往不能反应真实的国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1.GDP既统计好的产出,也统计了坏的产出,比如污染治理费用; 2.由于GDP与价格水平相关联,所以GDP不能真实地反应社会福利水平; 3.公共品以及闲暇也改变福利水平,但该部分未记入GDP; 4.GDP没有反应地下经济活动,如逃税等非正规市场上的交易,以及贩卖毒品等。 修正: GDP—坏的产出+ 未记入的好的产出—污染治理费用—资源耗费 修正后的一些常见指标:绿色GDP,可持续GDP,国民净福利水平。 CPI基本上能反应通货膨胀趋势,但也存在缺陷:(参考《宏观经济学》曼昆) 1.CPI不能准确地反应通货膨胀,因为它只包括消费品和消费性服务; 2.CPI计量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 3.CPI未能反应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替代; 4.CPI不能准确反应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因为未计量全部进口商品和服务; 5.CPI不能观察到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变化;不能反应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二GDP核算 三方面等值原理:收入=支出=产出(Y = AE = GDP)

宏观经济学论文

浅谈宏观经济学关于消费与储蓄的学习体会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而消费和储蓄是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四大问题是1)稳定物价2)充分就业3)平衡国际收支4)持续经济增长。要解决这些问题,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政府通过调节消费和储蓄政策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所以,对消费和储蓄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 我们先从基本概念入手。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它的公式为 C = a + β(Yd) 其中a为自发性消费,;β为MPC 即为边际消费倾向,在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MPC = ΔC/ΔYd = β,因为β为比例系数,它存在一个范围0 <β< 1;Yd为可支配收入。 其中还涉及一个重要概念:APC即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它的计算方法为 APC=C/Yd,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消费能力,它是一个比例系数,所以以1为界限可以这样分类:APC = 1 时属于温饱型消费类型,APC > 1 时属于贫困型消费类型,而APC < 1属于小康型消费类型,同时,有这样的规律,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APC是降低的,这也十分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这是一个简单的消费函数曲线: 图像与变量具有对应关系,a为自发性消费,对应图像上的纵截距。而β即为边际消费倾向,它代表图中图线的斜率。如下图所示,改变消费函数的a即自发性消费,会使图线上下平行移动,而改变β即边际消费倾向,会使图线的倾斜角度改变。 带入Yd= Y-TA+TR,TA=T0+tY(TA为总税,T0为定额税,t为边际税率)后消费函数变成这样的形式: C = a +βTR –βT0+β(1-t)Y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生产总值、国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GDP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一国境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

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3、试分析GDP的消涨指数、CPI和PPI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1)GDP 消涨指数,是指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调查报告

1504022078 商153 周思敏关于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变化和发展趋势的调查报告 一、国民收入的理论概述: (一)国民收入基本含义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 (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式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一国(或地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形成的,由各总量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和指标概念、定义、分类、计算方法、表现形式和记录手续和相关关系所构成的一套国民经济核算的标准和制度。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和英国著名的国民经济核算专家斯通。195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这套体系就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SNA体系,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三)国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资料利用 二、近3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的分析; (一)2013-2015年国民收入的变化 表1:2013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GDP 568845 7.7 第一产业56957 4.0 农林牧渔业56957 4.0 第二产业249684 7.8 工业210689 7.6 建筑业38995 9.5 第三产业262204 8.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7283 7.2 批发和零售业55672 10.3 住宿和餐饮业11494 5.3 金融业33535 10.1 房地产业33295 6.6 其他服务业100925 7.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