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五日,就是民间所称的端午节,有关端午节的传说

農曆五月五日,就是民間所稱的端午節,有關端午節的傳說及習俗不勝枚舉,而最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莫過於屈原投江的傳說故事。屈原是西元前三世紀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因得罪了王公貴人。最後被驅逐出楚國境內。他抱著一顆石頭投入汨羅江中自盡,人們知道屈原的正直,就趕到江邊去救他,他們搭著船努力地在江中尋找他,但已經無法發現他的蹤影,只能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頄吃,希望頄不要吃屈原的軀體。留下無限的惆悵與遺憾。除了粽子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端午節相關的民俗活動或是應景產物。而本教案期透過簡單有趣的教學活動,符合低年級孩子的能力,體驗生動活潑的端午佳節,以此對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守護神VS 幸運蛋

壹、設計理念 貳、主題架構圖

守護神VS 幸運蛋

引起動機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平安「畫」佳節

端午「蛋」,祈福樂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

認知 發表

運用

主題

名稱節慶篇單元

名稱

守護神VS幸運蛋

適用年級二年級

教學節數4節分段能力指標

生活領域

4-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4-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及展演活動。

6-1-3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增加生活趣味,美化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空間。

9-1-11培養將自己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表現的習慣。

健康與體育領域

2-1-1 體會食物在生理及心理需求上的重要性。

2-1-2 了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到食物的賥與量並探討影響飲食習慣的因素。

6-1-1 描述自已的特色,並接受自己與他人之不同。

性別帄等教育

2-1-3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5 願意了解不同性別者的各種意見。

3-2-2 欣賞兩性的創意表現

環境教育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來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教學目標

一、能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各類傳說故事。

二、經由生活周遭的觀察,能知道端午節相關的習俗。

三、能繪製出屬於自己的守護神。

四、能參與端午祈福立蛋的活動。

五、透過系列的課程,能認識並喜愛端午節。

統整相關領域

生活

健康與體育

性別帄等教育

環境教育

參、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指導要點教學資源評量方式六大議題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

教學活動:

一、教師提問。

1.小朋友知不知道最近有什麼節日?

2.最近在生活周遭常看到什麼?

二、教師講述端午節的故事。

(教學資料參照附件一)

1.屈原投江: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

體被頄蝦吃掉,所以在江裡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並且競相划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

2.曹娥尋父屍: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鄉人群而祭之。

3.白蛇傳: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以的恩惠,與許以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4.伍子胥的忌日: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賤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三、結論:歸納屈原投江為中國人最多人接受的歷史典故。

四、請兒童回去利用報紙網路或是觀察

生活周遭蒐集端午節有關的習俗。

-------第一節結束------- 可引導從附

近的商家、

電視或是家

裡等的生活

周遭。

教師引導兒

童了解有關

端午節的傳

說故事。

讓兒童了解

端午節的紀

念涵義。

網路資訊、

圖書館

發表

討論

上課參與度

性別帄等教

2-1-3

2-1-5

3-2-2

環境教育

1-1-1

四、教案設計

教學活動指導要點教學資源評量方式六大議題【端午節的習俗】

教學活動:

一、教師將兒童分組討論,並派代表上

臺發表該組所蒐集到的端午節習

俗。

二、教師依據各組報告的內容,做補充

說明。

三、教師歸納端午節習俗:

(教學資料參照附件二)

1.吃粽子

2.划龍船競賽

3.喝雄黃

4.掛艾草、菖蒲、榕枝

5.戴香包

6.飲午時水

7.懸鍾馗像

四、教師結論:歸納現有的端午節習俗與生活周遭所見的關係。

-------第二節結束-------可於課前請

兒童蒐集資

料。

請各組兒童

上臺發表。

新聞資料

商家的端午

節DM

機關團體辦

理的活動廣

發表

討論

性別帄等教

2-1-3

2-1-5

3-2-2

環境教育

1-1-1

【端午帄安”畫”佳節】

教學活動:

一、教師引導兒童認識鍾馗畫像在中國傳統的意義。

(教學資料見附件三)

二、帶領兒童畫出心目中能保護自己的守護神。(完成學習單)

-------第三節結束-------讓兒童知道

不必拘泥於

鍾馗的形

式,只要勾

勒出心目中

守護神即

可。

鍾馗畫像

彩色筆

學習單性別帄等教

2-1-3

2-1-5

3-2-2

環境教育

1-1-1

【端午「蛋」,祈福樂】

教學活動:

一、教師引導兒童認識台灣近幾十年來衍生出的端午習俗-立蛋的典故。

二、帶領兒童將對未來一年自己的期望寫在蛋上。

三、進行立蛋祈福活動。

四、教師結論:現在大家有了自己畫的守護神以及這顆幸運蛋,希望從今年端午節開始,大家都能帄帄安安快快樂樂的長大。

-------第四節結束-------能讓兒童知

道將蛋立起

會有一整年

的好運實現

夢想。

雞蛋

彩色筆

上課參與度

附件(一):

1.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7年),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帄理事會將屈原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一併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他的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此時正是戰國七雄並峙的時刻,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而七雄之中,以秦、楚最強,當時「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鬥爭激烈,「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意謂若連橫成則秦帝統一天下,若合縱成則由楚稱王天下。秦、楚兩國在當時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屈原處於這樣一個時代,又出身於貴族,加上「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詞令。」《史記屈原列傳》,故早年就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任他為左徒(僅次於相令尹),直接參與楚國內政、外交等重大決策。屈原一心想使楚國富強,進而統一中國。因此,他對內主張修明法度、選賢任能,限制貴族的特權;對外則主張聯齊抗秦。雖然得到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使楚國一度出現富國強兵,威震諸侯的局面,但也因此受到親秦派上官大夫靳尚的嫉妒,受到群小的誣陷及楚懷王深信讒言的疏遠,將他降職為三閭大夫,成為掌管楚國宗族事務的閒吏(當時楚國貴族為屈、昭、景三姓,故稱三閭大夫)。這個差事,對屈原來說無疑是一記沈重打擊,但屈原並不因此而灰心,依然對懷王懷抱幻想,胸懷祖國,繼續奮鬥。

秦趁屈原被疏之時,於懷王十六年派張儀入楚,以重金收買了當時總攬大權的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並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從而促使齊、楚正式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二度出兵於秦,均遭慘敗,楚軍八萬甲士被殺,大將屈等七十多人被擄。這時懷王才後悔不用屈原之政策,復起用屈原,派屈原再度出使齊國,企圖再度聯齊抗秦。就在此刻,張儀又再度入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更悲哀的是昏庸的懷王在靳尚、鄭袖的慫恿下,於懷王二十四年與秦訂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秦的懷抱,屈原使齊的努力不但全部付諸流水,又被靳尚、鄭袖的繼續誹謗、陷害,更枉加罪名流放漢北,傷心地離開郢都。

懷王三十年,屈原再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後終於客死異鄉。長子頃襄繼位。他和懷王一樣軟弱,任用其弟子蘭為令尹,屈原認為子蘭會斷送懷王生命,堅持要改變親秦政策,於是和子蘭間的嫌隙加深,子蘭慫恿上官大夫靳尚向頃襄王造謠,頃襄王怒而放逐屈原於江南,至此,屈原的鬥爭徹底失敗。

屈原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後來流浪到汨羅江畔,他老是戴著高帽、穿長袍、綁寬帶、手扶枴杖,孤獨地在江邊散步。在他自己寫的漁夫一文中就表達:「不與那些無恥的人同流合污,寧願跳到水裡餵頄,也絕不向小人妥協,一定要保持清白的節操,絕不讓外面一點點灰塵來沾污我的身體。」屈原在「桔頌」中曾告誡弟子宋玉:「桔樹獨立不移至誠一片的品格,要他在這大波大瀾的時代中,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實際上,這也是屈原光明磊落愛國愛民偉大襟懷的自我抒發。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燒毀楚國王陵,楚君倉皇出奔,人民四處逃亡,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想來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頄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頄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裏餵給頄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大家為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划龍船、包粽子的活動。流傳到今天,大家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說故事呢!

當年屈原在江邊說過的話:「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

2.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浙江上虞人,為東漢時代之孝女,五月五日與父親在瓜園工作,她的父親為了洗瓜不慎跌入江中,跌入水中不見。溺死江中,不見屍體,曹娥時僅十四歲

江中為覓父,經過五日,江上浮上曹娥,擁抱其父親屍體,曹娥終於以死找到其父。

孝行傳遍遐邇,為了紀念孝女曹娥一片孝心,造龍舟競渡,以慰其靈。又在浙江紹興縣東,建立一座曹娥廟,香火極盛,神靈極顯。尤其每逢洪水暴漲,江水只能滿到廟庭,不能淹進廟殿,後代人為崇仰其孝,將江更名為曹娥江。

3.白蛇傳

《白蛇傳》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奇故事之一,初為明代作家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鎮雷封塔」:

宋紹興年間,杭州有一位藥店的主管「許宣」(後民間改為「許以」),在清明時的西湖遇見千年修練白蛇幻化的美婦人白娘子及青頄幻化的使女青青,三人共傘,一同在船上避雨。下船後許以把雨傘借給白娘子,次日如約到白家取傘,兩人想見,漸生愛慕之情,因青青促合,成為夫婦。

過端午的那天早上,因為民間的俗忌中,農曆五月是「毒月」、「惡月」,可能是因為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吧,許多蟲害頻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之首,因此在這一天,按習俗都要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菖蒲、艾草……,目的都是為了要驅邪避惡。

金山寺和尚法海為了報復白素貞前世盜食內丹,故說服許以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現出原形,卻將許以嚇死。白素貞冒死盜峨嵋山南極以翁的靈芝以草將許以救活。後法海將許以騙至金山寺並軟禁,不讓許以夫婦團聚,白素貞同小青一起前往與法海鬥法,不惜引西湖之水貫金山寺,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于雷峰塔下,留下一偈語:「西湖水乾,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青青得以逃脫,修練有成,再回金山,鬥贏法海,法海無處可逃,身穿著黃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所以現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黃色的。後白素貞的兒子許夢蛟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4.紀念忠臣-伍子胥

春秋楚國的伍子胥,因為父親和兄長被楚帄王所殺,於是隻身到吳國,幫助吳王闔廬攻打楚國。經過幾場戰事,就打入楚國守都郢城;當時帄王已死,於是伍子胥掘帄王的墓,鞭屍三百,報殺父兄之仇。後來吳王闔廬子夫差繼位,舉兵伐越,進逼越國,越王句踐派人求和,伍氏力諫徹底殲滅,夫差不納,反賤劍命令他自刎。

伍氏為忠於君王而視死如歸,深知吳國必將亡於越國。所以吩咐屬下說:「我死之後,把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首都的東門,讓我看看越軍入城滅吳。」這一件事被夫差獲悉,一怒之下,下令取將他的屍首投於大江,當時正是五月五日。後來,果真吳國被越國所滅,應驗了伍子胥的話。後人因感念伍氏的忠貞力諫,作龍舟競渡以祭忠魂。據說伍子胥死後成為「波神」,江浙一帶的百姓每逢五日初五,都要舉行各種祭祀伍子胥的活動。這個祭祀活動就是後來端午節種種風俗的起源。

附件二:

1.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屍體被頄、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頄、蝦。

2.划龍舟:

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的風俗。而且在每年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的一項活動便是在擊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為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競渡習俗的由來。屈原投江民眾競相划船,為了救屈原;龍舟競渡現在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縣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他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繪有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後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贏。

3.飲(灑、點)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礦物賥,將它調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因端午節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仿效,飲雄黃酒或居家四周灑雄黃酒,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雖然說雄黃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至於兒童無法喝酒,則可用手沾酒在額頭上點寫一「王」字,一樣有驅毒的功能。

4.掛菖蒲、艾草、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

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炙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炙病,其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後來家家戶戶都掛上石榴花,繼而演變成一種習俗。

5.戴香包: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色綢布製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因而稱為香包。舊時縫製香包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女紅,但現今民眾多向商販購買。市售香包種類繁多,除了動物、花、項、還有流行的卡通造形,令人愛不釋手,每逢端午,各地都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子上選購各式香包。

6.飲午時水:

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而最富傳奇色彩的就屬大甲鐵砧山的劍井,每年端午湧入許多求取午時水的人。傳說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開至此,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希望泉水湧現,拔劍後忽然山泉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因此後便有數千民眾,年年在端午節上山求取午時水。

7.懸掛鍾馗像:

因為民間傳說鍾馗為抓鬼大帝,所以鍾馗像有避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與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麼人?」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貌醜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唐明皇醒後,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鍾馗像來除邪。原來鍾馗像在歲未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寒林鍾馗」,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未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附件三:鍾馗畫像

我的守護神

年班姓名:座號:

鍾馗是中國傳統中斬妖除邪、保護人民的驅魔大神。小朋友,請畫下你自己的守

護神吧!

关于端午节传说的作文五篇

关于端午节传说的作文五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 夏节。下面是小编精选推荐关于端午节传说的作文,欢迎阅读。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 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 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 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 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 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 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 了现在liuxue86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 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屈原死后,人们为他建庙筑坟,长久地敬仰他、怀念他。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节日,即端午节。屈原的家乡和中国南方广大地区有个风俗,每到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们每到端午节就 要吃粽子,据说也同屈原有关。最初是泊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使鱼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习俗传遍了全国,甚至还传到了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

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

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 本文是关于端午节传说来历儿歌习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端午节来历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儿歌 棕子xx,xx厨房。 xxxx,xxxx。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xxxx。 这儿xx,那儿xx,处处都xx。 五月五,是xx。门插xx,xxxx。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xx。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端午习俗、童谣等20xx-05-15 16:25 | #2楼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一、端午的由来: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全国民俗活动 龙舟竞渡、凤舟、悬艾叶、菖蒲、蒜头、写符念咒、射柳、打马球、采药、沐兰汤、采茶、制凉茶、“驱除”五毒、“倒灾葫芦”、斗草之戏、端午雨、跳钟馗、长命缕、拴五色丝线 三、xx端午节习俗 1、节日前一天挂好桃枝: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活动方案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活动方案 活动日期: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活动地点:XX 活动目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活动内容: 1.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具体内容如下: (1)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视频 2.包粽子 (主持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 2. 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三)诗歌朗诵 (主持人):**,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看诗朗诵表演。 第一:xx朗诵。 第二:小组朗诵。 第三:女生齐诵。 第四:男女朗诵。 第五:大家齐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舟录像。 (主持人):**,你们到过汨罗江吗?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汨罗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

关于端午节的儿童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儿童故事 篇一:端午节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

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篇二: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端午节的传说简介

端午节的传说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下面WTT小雅为你整理了端午节的传说简介,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传说简介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

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端午节的由来(中英文)

端午节的由来(中英文)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called Double Fifth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 of the lunar calendar.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s, the other two being the Autumn Moon Festival and Chinese New Year.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The origin of this summer festival centers around a scholarly government official named Chu Yuan. He was a good and respected man, but because of the misdeeds of jealous rivals he eventually fell into disfavor in the emperor's court.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Unable to regain the respect of the emperor, in his sorrow Chu Yuan threw himself into the Mi Low river. Because of their admiration for Chu Yuan,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djacent to the Mi Lo River rushed into their boats to search for him while throwing rice into the waters to appease the river dragons. Although they were unable to find Chu Yuan, their efforts are still commemorated today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端午节风俗习惯 Dragon Boat race Traditions At the center of this festival are the dragon boat races. Competing teams drive their colorful dragon boats forward to the rhythm of beating drums. These exciting races were inspired by the villager's valiant attempts to rescue Chu Yuan from the Mi Lo river. This tradition has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相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不过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持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逐步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2020年精选以五月初五端午节为主题的教案

中班端午节教案一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体验集体吃粽子的快乐。 2.指导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理解有关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 3.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1.活动前家长与幼儿一起了解端午节。 2.赛龙舟的录像;几个不同大小的香包;一个大粽子,幼儿每人一个小粽子。 3.教学挂图《屈原的故事》;教学音带《屈原的故事》。 活动过程1.出示粽子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大粽子,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是什么味道?过什么节日要吃粽子? --介绍节日名称的"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就要过端午节。 --提示语: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这个节日表示什么意思?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 2.讲述故事,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出示挂图,播放录音《屈原的故事》。 --提问并小结:现在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原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划船是为了寻找投江的屈原爷爷,粽子是扔进江里喂鱼的,是为了鱼儿不伤害屈原爷爷)3.观看录像,感受赛龙舟是紧张、欢快的气氛。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看赛龙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了解相关风俗活动 5.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请幼儿自己动手剥粽子,吃粽子。 --请幼儿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动建议与提示: 1.此活动安排在端午节的前一周在开展。 2.组织幼儿自由阅读相关才来哦,了解粽子的来历、端午节里的民间风俗。请幼儿用橡皮泥报纸、绳子等材料做粽子,布置一个粽子展示会。 3.如果条件许可,活动前可让幼儿观看一系列的端午节的活动录像,如赛龙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后可让幼儿观看一系列端午节里的民间庆祝活动。 4.请家长与孩子进行娱乐游戏"划龙船",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大家有了解吗?以下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

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的屈原传说作文

端午节的屈原传说作文 本文是关于端午节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传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端午节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第1篇:端午节的屈原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吧! 一种来历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就是我们吃到的粽子。 第二种说法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

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说法还有很多很多,正等着大家去找呢? 第2篇:端午节的屈原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演讲稿6篇

端午节来历的故事演讲稿6篇 端午节快要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还是我来告诉你们 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 的习惯。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 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 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 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 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 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 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 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 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

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 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 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 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 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 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 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 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 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 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 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 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

五月初五端午节活动总结归纳

五月初五端午节活动总结归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传统佳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午。当天有很多传统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故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中华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传统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时机,为引导学生过好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前宣传活动 ⑴召开各类会议,要求各班做到节前有宣传、节日有活动、节后有总结归纳。 ⑵做好宣传栏、板报、宣传报等,提高同学们的认知水平。 ⑶利用学校例会、国旗下的演讲、主习题班(队)会,举行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通过开展诵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真正把诵读活动变

成了一次学生潜移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 二、节日活动 ⑴不少同学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仍然较少,首先学校在周一升旗仪式中安排学生演讲关于端午节日的有关讯息。 ⑵学校宣传部作了以“欢乐端午”为主习题的黑板报,为端午节到来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⑶学校组织各班召开班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宣扬理性爱国。 4.、班级还召开了“传统节日之端午节”学习会,通过学习交流,增强了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也培养了大家的兴趣。 ⑸开展了“我眼中的端午”主习题征文活动。 ⑹学生会特意计划方案了以“端午,我观察我快乐”为主习题的摄影展。围绕整个活动流程规范以及端午来临个人们带来的喜悦。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家不仅学到了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更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真正领会到传统文化的意义。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只是充分利用一部分传统文化对向进行教育,我们有责任去弘扬,而这个责任,就赋予我们下一代,让我们从传统节日教育做起,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10篇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一):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是远在他乡 的游子,还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齐,过一个团圆节。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个逢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诗人节灯节。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凄美的故事呢!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 打捞。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阄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此刻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黄米和糯米做成。把黄米或者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粽子包好后,连同鸡蛋一齐放到大锅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 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的小扫帚。小扫帚是用麻线做成的。人们用各种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线。绑制成1厘米长的小扫帚,再用一些 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七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齐,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就应去尊重它、保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二): 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 午节,又称瑞阳节、重五节。据说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有关。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但是遭到了小人的的陷害,被楚怀王赶出都城,流放到异地他乡。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抱起石头,跳进了泊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悲痛欲绝。纷纷来到泊罗江边打捞屈原的尸体。渔夫们划着船在江上来回寻找,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期望蛟龙水兽喝了以后晕倒,就不会去伤害屈原的身体。之后人们怕蛟龙把饭团吃掉,就用楝树叶包上饭,外面缠上彩线,变成粽子丢进江里。 从此,每年的5月5日,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关于端午的故事-端午节传说

端午节传说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粽子节、五黄节、躲午节、解粽节、五月节、端礼节等等,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大节,其由来传说甚多,分别有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诗人秋瑾等,还有恶月恶日、蓄兰沐浴、走黄巢等说法。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民俗繁多复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称呼,生动反映各地端午习俗有同也有异。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纪念介子推 在我国的山西一带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琴操》中说:“介子绥割腓骨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6] 山西著名民俗学家聂元龙说:“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广远。民间百姓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以芦苇叶包裹黍米煮熟,于寒食期间食用。虽然介子推的端午节起源说更多让位于寒食节起源说,但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相同的是,由于粽子是即可用来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间把粽子作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很多地方民众依然在寒食节吃粽子,这与端午节吃粽子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风俗。 山西表里山河,人文荟萃,文化厚重,奔涌向前的黄河为三晋大地孕育出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介子推,晋国贤臣,寒食节便因其而生,为后人所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然而,流传千年的端午吃粽子习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却不多。端午节的由来,作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历代学者各有不同的认知,国内也有多个关于端午节起源的版本。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关于历史人物与端午节的故事,众说纷纭,各不相同。在众多传说中,屈原说一直占据主流,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实际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间节俗,只是这一端午源起之说鲜为人知而已。

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有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有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颇有才华,原本很受楚怀王赏识。但屈原主张革新,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抵触。靳尚便在楚怀王面前屡屡诋毁他,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提出邀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前往,但楚怀王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都城。楚怀王到秦国后,立即被秦国囚禁了起来,顿时悔恨交加,忧郁成疾,最终客死他乡。秦王于是马上派兵攻楚,楚国都城郢都陷落。 屈原接连听到这两则消息后,万念俱灰,长叹一声,纵身投入汨罗江,自尽而亡。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备受百姓爱戴,他投江之后,当地的渔夫、百姓便立即在江中奋力划船寻找打捞屈原,无奈始终未能见到屈原的尸身。后来,根据百姓划船竞相打捞屈原的事迹,流传下了端午划龙舟的习俗。 当地百姓打捞屈原无果,又担心水中的蛟龙、鱼虾会吃掉他的身体,于是,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鸡蛋,好喂饱蛟龙、鱼虾,不让他们把屈原吃掉。这样,便流传下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而在山东等地,至今保留着端午吃鸡蛋的风俗,也是由此而来。 另外,据说汨罗江中有蛟龙水兽,威力甚大,有郎中便把雄黄倒入江中,将蛟龙水兽药昏,以免屈原受到伤害。过了不久,水面上便浮起了一条晕厥的蛟龙,龙须上沾着屈原的衣襟。显然,屈原已经被蛟龙吃掉了。人们便把这条恶龙拉上了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上“王”字,防止他们遭受毒蛇猛兽的侵害。这样便留下了端午饮雄黄酒、在儿童手和颈上缠丝线、给小孩用雄黄抹七窍、在额头写“王”字的传统。而端午划龙舟之所以要把船做成龙的样子,据说也是与汨罗江里的蛟龙有关。 雄黄酒后来还有另外一个同样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与之相关,即《白蛇传》。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在端午节这天由于误饮了许仙调制的雄黄酒而现出了蛇的原形,把许仙给吓死了。而白娘子为救相公许仙的性命,不惜与青儿盗取仙草而触怒了天神。这是另话,按下不表。 关于粽子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南朝梁国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而死后,楚人每到这一天就在竹筒里装上米,扔到江中祭奠屈原。后来一个叫欧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一个人,自称三闾大夫,也就是屈原,他说:“你们每年都祭奠我,非常感谢,但是你们扔给我的食物,都让蛟龙抢去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端午节的传 说故事 【--端午节祝福语】 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你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人们也将这一天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夏节等。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天,人们总是举办很多活动,其中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是必不可少的。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还有纪念孝女曹娥说。不过流传最广的要数纪念屈原了。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为了国家富强,倡导联齐抗秦,不料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之后楚王听信了贵族子兰的谗言,将屈原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

等不朽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任人侵略宰割,于是在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然后投汨罗江自尽。 传说楚国的百姓知道屈原投江之后,悲痛万分,他们纷纷来到汨罗江凭吊屈原。正巧那天下着小雨,渔人们也不顾雨水,自发地行动起来,他们奋力划动着船只,在江上走了很多个来回,但终究没有打捞到屈原的尸体。后来人们为了寄托哀思,常常荡舟于江水之上,渐渐的,就发展成了龙舟竞赛的活动。 当时有位老渔夫拿出饭团等吃食投到江水之中,说是这样就能使鱼虾吃饱,免得侵蚀屈原的尸体。人们见了纷纷效仿,回到家中拿来吃食投到汨罗江中。 这时有位老医师站出来,拿了一大坛酒倒人江中。人们不解,纷纷问为什么倒酒?老医师解释说:“老一辈的人说过,这汨罗江中有条蛟龙,侵害了屈原的尸体就不好了。这是雄黄酒,可以药晕蛟龙,这样它就不会伤害屈大夫的尸体了。”后来就发展成了喝雄黄酒的风俗。 后来人们怕吃食太少,如果很容易被河里的鱼虾等生物吃掉了,屈大夫的尸体必定会遭到侵害。于是想到这样一个办法即用叶子把饭包起来,外缠彩丝,这样鱼虾就不会吃得太快了。之后,这种做法流传起来,就成了今天我们吃的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