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实录校勘记凡例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序及后记

明实录校勘记凡例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序及后记

明实录校勘记凡例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序及后记
明实录校勘记凡例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序及后记

明实录校勘记凡例

一、今校明实录及编制实录校勘记,盖以竟李晋华王崇武二先生未竟之业。旧校系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本之晒蓝本为底本,今编制校勘记,亦据此本为底本。凡校签所载别本与底本异同,其可以补正底本者,均予录记。惟其中底本笔划微误,如己亥误为已亥,甲戌误为甲戍,毋作母之类,读者自能改正,录之不胜其繁,仍多从省略。底本所载别体俗字,如商作□,命作人□丙,冀作□□异之类,此皆宋元以来俗字,可参看本所出版刘复先生所编宋元以来俗字谱。旧校于此,间或改正。今以其无关大体,且录不胜录,仍多从省略。

一、所据校勘各本,仅少数畸零残卷,钞写精工,无一错字。其他各本皆讹脱甚多。其属文理不通,讹误显然者,苟一一录记,则校勘记将不胜其繁。为免繁冗,均从省略。至其错简,则以校时颇费力,故仍注明。如为旧校所省略,则不复增补。

一、抱经楼本实录及天一阁本世宗实录,以经传钞影印,其脱漏至十字以上者,仍注明。其为旧校所省略者,不复增补。

一、各本文义两通,人名官名有异,未能遽定其是非者,谨录记以供参考。他本讹误,经查书始知者,仍斟酌录存。

一、晒蓝本讹字,旧校间径行改易,而省略原粘校签。盖其时拟排印实录正文,不欲校语冗杂,故有此举。今系影印红格本实录,据晒蓝本编制校勘记,自须注明原字。凡晒蓝本原字,改后犹依稀可识者,校勘记书:“旧校改某字作某”;如原字不可复识,则书:“旧校改□作某”,均不复查注据何本改。校勘记此类校语,于印行前,当取红格本微卷或其放大照片,一一比对,并注明所改原字,以免有误。

一、晒蓝本前后错乱处,旧校或据他本校正,剪贴缀合。编制校勘记时,尚未得见红格本微卷,无从知其原貌,亦无法注明此处行页。今为阅读方便计,凡底本剪贴缀合处,此卷实录即据剪贴缀合本钞录影印。至各本异同,仍斟酌录入校勘记。

一、晒蓝本有缺卷缺页。旧校于缺页则据别本钞补;缺卷则据别本晒补,或仿红格本行款,据别本钞后晒补。今影印红格本实录,于旧校整卷钞补者,或据钞补本影印,或取所据原本影印。其钞补缺页,则照相影印,或另纸钞录影印。均印入实录正文内。校勘记则仅注明钞补影补所据,并录别本异文。

一、红格本中缝无书名卷数及每卷页数。今作校勘记,于晒蓝本上添注每卷页数。红格本印行时亦将添注。红格本系北平图书馆藏,故校记中称之为馆本。馆本每页二十四行,校记所云前几,指前半页第几行,后几指后半页第几行。

一、校签所载各本异文,编制实录校勘记时,均甄别去取,审定其正误。以晒蓝本只此一部,不能分类剪贴,又未作人名索引,致考订未能精详,阅者谅之。

一、太祖实录卷一至三十六校签,王氏崇武曾考订整理。今于此三十六卷内,彰健如有所见,则书彰健按以资识别。卷三十七以下,王氏如有所见,则注明王氏崇武曰,示不掠美。

一、凡校语云:“某本甲作乙,下同。”此下同,盖谓下亦作乙。然亦仅限于实录此节或此卷,不指实录他卷。

一、凡校某朝实录,所据各本存缺藏印题识,均于各朝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中详予开列,并附书影,其校者姓氏,亦附载焉。

一、凡例所载,作各朝实录校勘记时,或斟酌情形,变通改订。其变通之故,亦附见于该朝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

本明实录序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晒蓝之明实录,开始于抗战前,中经战乱停顿,迁南港后始再继续,到现在总算校完,开始影印红格本实录及排印校勘记了。

这一工作费了许多人的心血,因此在序文中,我不能不将这一工作的经过及其意义,作一简单的叙述。

史语所校勘明实录,与整理内阁大库旧藏明清档案有关。在民国十九年,史语所整理内阁大库档案,发现其中有明内阁进呈熹宗实录散页。熹宗实录今存红格本缺十三卷,既发现这些散页,所长傅孟真先生就想从散页中找寻缺卷,并改正红格本的脱漏及误字。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系原始资料,可纠正官书的讳饰,使人对明清史有一新的了解;而实录系根据档册修成,明代档册多已散佚,则明实录也可说是原始资料。历代修正史,多取材于实录,明实录是纪录明代朝章国政最重要的典籍,因此傅先生就决定,一方面整理内阁大库档案,编印明清史料,同时又筹划校勘明实录了。

熹宗实录散叶计千余叶,其装裱工作至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始完竣。

在民国二十年的下半年,傅先生向国立北平图书馆洽借所藏明实录红格钞本予以晒蓝。红格本虽残缺,仍有二万几千叶,计费时年余始晒毕。

在民国二十二年六月,承兵工署以广方言馆旧藏明实录钞本赠予本所。广本明实录仅阙熹宗一朝。在那个时候,政府机构所藏的明实录像这样大部头的即少见。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助理员李晋华先生到职,从事校勘明实录。李君于卒业国立中山大学历史系后,即入燕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著有明代敕撰书考及明史纂修考二书,由燕京大学出版。李先生专攻明史,系傅先生的高第弟子。

明十三朝实录计三千零四十五卷,正文约二万八千余页,一千六百余万字,决非一个人所能校完,因此在二十三年七月,又增聘工作人员,请那廉君邓诗熙潘悫三先生任初校,由李晋华先生任覆校,并兼总其成。李君三助手,其中邓君二十五年离职,潘先生后来调往本所第三组,以那廉君先生从事校勘工作时间最长。

由晒蓝本现存校签看来,在李君主持下,其时校勘计划系以晒蓝本为校勘底本,与广本对校;遇广本或晒蓝本有缺卷缺页,即以他本校勘。如太祖实录,晒蓝本缺卷十四至二十四,此十一卷即据广本钞配,而以北平图书馆藏礼王府本校勘;宣宗实录晒蓝本缺卷一至十二,此十二卷即以广本配补,而以北京大学藏本校勘;英宗实录广本缺景泰元年正月至五月计六卷,此六卷即以北京大学本校勘;世宗实录广本嘉靖三十七年正月至十二月各卷,审其纸墨行款系钞配,而钞配者以嘉靖朝他年事写于嘉靖三十七年各月下,冒充配全,而此十余卷北平图书馆本亦系据北京大学本钞配,故校签即注明北平图书馆本此处系据北大本钞补,以表示无本可校;神宗实录广本缺万历四年至八年及十四年至十七年各卷,晒蓝本万历四年这一册卷首即注明此册据北大本校;北大本缺神宗实录卷六十一,故此处即注明北大本阙此月;卷六十二有校签云:“诗题以下至月底,北大本缺”。

由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看来,北京大学所藏明实录钞本并不止这几卷。检视晒蓝本所黏校签,凡广本晒蓝本俱全处,未见提到北大本及礼王府本。当时为甚么不将北大本及礼王府本全部校勘一过?我想其理由应该如下:礼王府本明太祖实录,李晋华于所著明代敕撰书考中,已指责其钞写潦草,

讹脱太多。最近我得见此本微卷,发现此本是一删节本,讹字错简,的确不少。

北京大学本,由校签所载看来,也不是很好的钞本。北平图书馆红格本明仁宗实录系民国十九年北平图书馆据北大本钞配,而这一仁宗实录即不见佳。北大本明太祖实录,由北京大学善本书目看来,也似乎是一删节本。

礼王府本及北京大学本皆系畸零残本,远不如晒蓝本及广本之完善。为了供给学人一个较完善的本子,自然应优先以广本与晒蓝本对勘,遇二本有缺卷缺页,然后以他本补配校勘。

在民国二十二年春,史语所由北平迁至上海,二十三年又由上海迁到南京。李晋华先生及其助手为了校勘明实录,仍留居北平。他们在北方校勘明实录,利用北方所藏的本子仍未能将晒蓝本的缺页配全。其时又曾驰书武汉大学,洽借所藏本。武汉大学藏有穆宗实录残本,并非晒蓝本及广本所缺,既已借到,不能久假不还,所以这一个本子是校勘了的。

其时所中藏有内阁大库旧藏朱丝阑精钞本成祖实录二卷。这一个本子非常好,是由李光涛先生读,李晋华先生校的。

在北方既无法将晒蓝本缺页配全,于是就想到往南浔刘承干嘉业堂,洽借所藏明实录,就晒蓝本广本残缺部份,补钞补校。李先生给院方的工作报告,认为明实录校勘工作这样就大功完成。在那个时候,他似乎还没打算借嘉业堂本从头到尾校勘一过。

既打算借南浔刘氏嘉业堂藏本,于是在二十五年秋他们就奉命南迁了。在二十五年冬十一月,李晋华那廉君二先生访书于南浔刘氏嘉业堂,就所中所阙部份借钞借校。晒蓝本缺页,据广本北大本补配的,至此更续有补配,而那些缺卷据广本配补而以北大本礼王府本校勘的,至此也均据嘉业堂所藏抱经楼本校勘一过。宪宗实录广本缺卷一至十二;世宗实录广本及北大本缺卷一至九;武宗实录卷一五四至一六二,晒蓝本缺,据广本配补,至此亦均据抱本补校一过。神宗实录广本缺卷,并据抱本传钞。神宗实录这几卷,我发现系据传钞本校,因此这几卷现在又据抱经楼原本校勘一过。

嘉业堂所藏熹宗实录,其实是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谢国桢晚明史籍考说,嘉业堂藏有熹宗实录,这因为他没有看见原书。这一书及嘉业堂所藏崇祯实录,均史语所所无,遂亦传钞一部,另外还钞了不少的书。

李那二先生假馆于南浔刘氏,补钞补校,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明世宗实录的校勘。明世宗实录广本与晒蓝本的出入最大,常整段的多出,有时同记一桩事,而造语遣辞也不同。他们利用嘉业堂所藏天一阁本及抱本,就这些出入最大处,讐校一过。密行细字,据广本阁本所补,有些地方多达几千字。审其字体,均系李那二先生笔迹。其中出入既那么大,则嘉业堂所藏本是应该从头到尾校勘一过了。假馆于南浔刘氏,工作实多不便,因此就动念购买。在民国二十六年二月那廉君张政烺二先生往南浔洽购,至是年四月遂以重金购归。

李晋华先生以连年工作辛劳,不幸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七日病逝。在晒蓝本武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四第一页,李君贴有校签云:“贴签有、号者应去”。由今存校签看来,李君用红笔所作“、”号,至神宗实录万历元年十二月卷止。在武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四以前,晒蓝本上所粘广本校签,凡认为不值得保存的,他都省去,而留下撕去的痕迹。李君主持时所编的校勘记稿,今存太宗及世宗二朝。前者系以广本作底本,后者系以晒蓝本为底本。二者均记广本与晒蓝本异同。其太宗实录校勘记所载广本与晒蓝本异同,多不见于晒蓝本校签,当为李君所省略。我曾以校勘记与校签核对一部份,知其省略得很不错。校签多得骇人。只要尝试

做这一种省略工夫,就知道李君对明实录的校讐是的确费了不少心血的。

在李君主持下,广本是校完了的。仅其中神宗实录卷一至八,广本书头误写作穆宗实录,致遗漏未校。又神宗实录广本错乱甚多,其中有几卷错乱最甚处,现在重校一过。所中所藏明熹宗实录稿散叶,其装裱成册的,已由李那二先生校勘一过。这些实录稿散叶,原本无针孔,当系蝴蝶装;其中缝注明卷页处最易损坏,因此还留下百多页未装钉未校勘,是我现在校完的。

李晋华先生于二十六年二月去世,而那先生亦在是年夏改任本所图书管理员兼傅先生秘书。

在二十六年七月,傅先生遂另请北京大学高材生王崇武吴相湘姚家积三人来所,从事明实录嘉业堂旧藏本的校对工作。

在二十六年七月,中日战争爆发。这年秋,史语所迁往湖南长沙。在晒蓝本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四第一页,有吴相湘君校签云:“自此以后,未用抱本校,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吴君大概系这时离职,而姚君之离职亦当在此前后不久。

在二十六年七月后,王吴姚三先生校勘明实录,由校签看来,大概是先校嘉业堂所藏明红丝阑钞本明太祖实录,然后才校抱经楼本明实录。

史语所于民国二十七年春由长沙迁往云南昆明,十月又迁到昆明近郊龙泉镇。在龙泉镇时,傅先生拟派人赴香港督印明实录。傅先生在晒蓝本上朱笔批:“凡有△号,皆用双行小字排”;“凡有:号,均提行顶格排”。在这时的计划是将各本异文双行排于正文下。因拟排印实录,嫌校语冗杂,不便阅读,遂用朱笔改正晒蓝本误字,而将原粘校签略去。有些地方用朱笔改,嫌过于果决,则又注“此条存”。有些异文,需参考他书始能决其是非的,则批一“查”字,而由王崇武先生查书。这些校签原本粘于正文下方,仅粘一端,至是亦由王先生用更小的纸改书,于正文右侧全部黏实。这为的是运晒蓝本到香港排印,校签不致脱落。校签如有脱落,那是不容易复原的。

傅先生的整理工作,只做到太祖实录卷三十六止。在史语所集刊第三十本上册有傅先生在云南昆明龙泉镇校勘明实录的照片。其时傅先生所作的工作,由晒蓝本看来,当如上述。

史语所迁昆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越南为日军所占。史语所遂于二十九年秋由昆明龙泉镇迁往四川南溪李庄。

在李庄时,王崇武先生对太祖实录校签曾作进一步的整理。在他给院方三十年度至三十二年度的工作报告中,曾说:“这一校订工作,颇费时日。每有异文,除显然错误者外,均需参考有关史传文集以求其正,故每因一字费若干日之力,因而有时发现弇州史料等书之错误,及明史依据之失”。他并举数例以证校时的费力:

如太祖实录卷十壬寅二月癸未条:“震等从员成自桐庐来降”。员成,嘉业堂藏红丝阑钞本作元成。检苏平仲文集谭济传及实录本书戊戌八月条均作员成,则嘉本当误。

太祖实录卷十六乙巳正月甲申条:“大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城”。此卷晒蓝本缺,嘉本作桐城,而广本抱本作桐庐。案应作桐城,桐庐其时尚为张士诚所据。

太祖实录卷二十一丙午十一月己丑条:“文忠遂进兵杭州。未至,张士诚平章潘原明惧,遣员外郎方彝诣军门,请纳款。……(文忠)遣元明以下官属入朝”。此卷晒蓝本缺,广本前作原明,而后作元明。抱本嘉本则前后均作原明。按陈基

夷白斋集有潘元明之父母郑国公并夫人合葬墓志,文中说:“子男十人,长元明,次元绍”。元明兄弟系以元字排行,则作元不误。实录记元绍不作原,则作元当系实录原本。其作原盖避太祖讳,而钞写前后不一。明史张士诚传前作原明,而后作元明,即不识明人避讳,犹沿实录之误。

这些例子已可证校签整理之费力。我这里再替他举一例子。如晒蓝本太祖实录卷七第七页前四行:“驻兵缙云之黄龙山”,抱本黄龙山作黄云山。王氏按语云:按嘉庆一统志处州府有黄龙山,无黄云山。凡是检查过方志一统志的,就知道查方志小地名之不易。像这样一条也就得花他不少的时间了。而校签所载这种类似的异文多得很。

王崇武先生将其考证所得,用长纸条记录,浮黏于晒蓝本上。所黏签条多在太祖实录卷三十六以前。卷三十六后只有一条,那就是太祖实录卷六十三第四页前十一行:“子瑱为平凉知县”,嘉本瑱作顼,王氏按语云:“太祖文集卷八赐平凉县尹王轸父谕作轸”。最近我得见北平图书馆藏明内府精写本太祖文集微卷,则内府本仍作瑱。史语所藏太祖集虽然是明刊本,但系俗本,自不如内府精写本之可据。

在晒蓝本熹宗实录第一册,也有几处系王氏贴签。这大概是写论文,阅读熹宗实录,而随手改正晒蓝本误字。

王氏所校抱本实录,由今存校签看来,是至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第七页第一行止。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四至二百五十七,未见抱本校签,这几卷现在重校一过。又抱本英宗实录原缺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九、四册,系嘉业堂抄配;这四册可能系据北平图书馆本钞配,因此在晒蓝本此处即无抱本校签。抱本英宗实录第三十八册,因夹于钞配本内,致遗漏未校,这一册现在也校勘一过。

王先生校抱本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实录,仅签记抱本异同,并未像李晋华先生那样抉择去取,也没有用整理太祖实录校签的方法整理这些校签。

王先生校勘明实录,在昆明时尚有一工作助手,但不久即离职。王先生未能完成这一工作,自与战乱有关。在民国三十年,梁鸿志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明实录影印问世。这一影印本的刊行,对明实录校勘工作也应该有影响。

王崇武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夏赴英,其后返回大陆,据说已逝世。王先生的撰著,在史语所出版的,皆功力深至,为前人所不及。

彰健是在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入史语所。我所读的明实录,自太祖实录至世宗实录,系用的广方言馆本。三十五年冬,史语所迁回南京,我才买到梁鸿志影印本。三十七年冬,史语所迁到台湾杨梅镇。当图书室于夏天开箱晒书时,我曾取晒蓝本约略翻检,曾有意将晒蓝本校签过录于梁鸿志影印本上,但以卷帙浩繁,不敢着手。而且在那个时候,我的兴趣已转向宋明理学,时常害病,也无功夫着手。

四十三年秋,史语所迁至南港。四十四年冬,李济之先生继任史语所所长,拟恢复明实录校勘工作。在这时王崇武先生已离职,遂徵询彰健的意见,而我在那个时候对过去的校勘工作情形并不清楚。

于是我重新翻阅晒蓝本,希望对过去工作情形有所了解。我发现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第七页第一行以前的校签提到广本抱本,而以后的校签仅记某作某,不言所据何本。我在架上随手抽晒蓝本宪宗实录成化十年九月这一卷,与广本抱本对校,始知此所谓某作某,系据广本校后所黏的校签,而抱本这一卷的正文,除前面一页半,其余与广本晒蓝本完全不同。在那时我还不知抱本宪宗实录前后错乱有几十处之多,不过当时既发现抱本与晒蓝本出入既如此之大,而梁鸿志影印

所据本又源于抱经楼本,则明实录是不能因有影印本而不校勘了。在那时我又在书架上抽阅抱本神宗实录,见其上明人眉批说,此处有错落,此处应移接某处,这类眉批就有几十处。这样看来,抱经楼本显然不是好本子。

在民国三十年以后,既已有梁鸿志影印本,自不必再谈排印。明十三朝实录正文一千六百余万字,排印需时费钱,而且校勘也不容易。如果说影印北平图书馆红格本,则当时虽已风闻北平图书馆善本甲库书已运美,已摄制微卷,但还未经证实,而且影印红格本也得费不少的钱,所以当时决定校勘底本改用梁鸿志影印本,校勘记则分朝出书。

这一计划在实行中发现了许多困难。前面已说过,旧校系据晒蓝本为底本。当底本改变,则校语也得更易。而改易校语时,如求叙述某本作某,正确不误,则需将校签与原书一一核对,而这是不胜其繁的。而旧校所用的礼王府本北大本武大本又不在台湾,也无从核对。而且以前校勘明实录,为了怕校签冗杂,常将已黏校签省略;有些异同虽已发现,也不予签记。举例来说,如明太宗实录进书表,旧校说,“据宣宗实录补,以抱本校”。当时为甚么不据抱本补?这因为抱本表文前后错乱。旧校于抱本错乱处即一字不提。这种例子,如以抱本重校,一定还可以发现不少。旧校于抱本误谬,有时可省略不予签记,而梁鸿志影印本又源于抱本。如果以梁本为底本,编制校勘记,要想一一指出梁本错误,那就得以梁本与本所所藏各本,从头到尾,校勘一过了。

以梁本与所中所藏各本校勘,我的助手杨庆章君曾校了太祖实录卷二至六十,并编有校勘记。当我沿用以前的办法,省略无用校语,我发现以晒蓝本作底本的校勘记,要比以梁本为底本的校勘记页数要少得很多。前人说,校书需选择底本。就校勘记的编制来说,就读者的方便说,又何尝不如此?

以梁本作底本,与所中所藏各本从头讐对一过,这一工作是太大而不易完成的。而且将已省略无用的校语补出,这一工作也乏味得很。

梁鸿志影印所据本,除熹宗实录外,皆系据嘉业堂所藏本传钞。嘉业堂所藏本既归本所,则梁本除熹宗实录外,无校勘之价值。而且梁本缺光宗实录,其熹宗实录也系节本,在校勘记中,自可将光宗实录及熹宗实录删节处全部收入,但利用起来,毕竟不方便。梁本流传不多,以梁本为底本的校勘记如果印行,则将来势必重印梁本。与其令谬种流传,那不如设法影印红格本为好。红格本系明史馆为修明史而钞的,这个本子是应该让牠化身千万,流传于人间的。

影印北平图书馆所藏红格本,自然要钱。但可少校源于嘉业堂藏本的梁本。明实录二万几千叶,少校一个本子,也省钱省事不少。而且影印红格本,则校勘底本可以不变,不需改易校语,不需从头核对,只需继续校前人所未校的本子,这样明实录校勘工作可以早观厥成。

在四十七年初,胡适之先生由美返国,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务。胡先生告诉我,红格本确已运美。他并说,北平图书馆善本甲库书的微卷,尚有一全份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原拟赠送中国政府之第三份。他将去函美国国会图书馆,请其转赠史语所。

在这时,李济之陈槃庵劳贞一三先生均认为校勘计划应改变,应仍以红格本为校勘底本,编制校勘记。自四十七年七月起,由所长李先生设法,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及洛氏基金会的资助,校勘工作人员得大量增加。于是嘉业堂旧藏未校各本遂得校完。本所藏内阁大库旧藏各种残卷散叶,及抗战胜利后所接收的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本,均校讫。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明太祖太宗仁宗英宗孝宗世宗实录及仁宗英宗宣宗窦训,承胡先生代借到南港校讫。北平图书馆善本甲库书微卷,

于四十八年十二月运到,其中有礼王府本太祖宣宗实录,安乐堂本英宗实录,及明钞本宣庙圣政记,今亦校讫。

在四十七年冬,胡先生并出示其旧作记葛思德东方书库藏的大明实录一文。取与所中校本对照,知所中所藏英宗实录缺进书表及凡例,世宗实录缺修纂官,可据东方书库本配补;所中所藏宪宗实录,最末一卷馆本有缺页,旧校据广本抱本补,由于抱本尾页断烂,仍未能配全,而东方书库本正有这一卷,于是商请胡先生及蓝乾章先生出面接洽,承普林斯顿大学童世纲先生将这些可以补正校本处摄赠本所。

现在将史语所校勘明实录所用的本子开列于下。凡注※号的,即系旧校所校;未注明的即系此次新校。底本系用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的晒蓝本,今省略不记,仅注明与底本对校的本子。

(1) 太祖实录

※广方言馆本

※嘉业堂本缺卷三十八至四十二

抱经楼本(旧校仅校至卷一百五十三)

中央图书馆藏明黄丝阑钞本存卷一至七

中央图书馆藏旧钞本存二百十三卷

礼王府本(旧校仅校卷十四至二十四)

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钞本散叶

内阁大库旧藏洪武宝训钞本存卷九至十一

(2) 太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

※抱经楼本

※内阁大库旧藏明红丝阑精写本存卷四十八至四十九

※内阁大库藏清初明史馆钞本存卷一至九,六十三至七十

中央图书馆藏明内府写本存卷三十六至三十九

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钞本散叶

(3) 仁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

※抱经楼本

中央图书馆藏明蓝格钞本存卷一至卷四之下

晨风阁丛书本仁宗圣政记(旧校仅校一小部份)

仁宗宝训

(4) 宣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

※北京大学本校卷一至十二

※抱经楼本

礼王府本

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抄本散叶

宣宗宝训

宣庙圣政记

(5) 英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缺卷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二

※北京大学本校卷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二

抱经楼本旧校未校毕,今续校完

嘉业堂本存卷三百六十一一卷

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旧藏本存卷一百四十九至一百五十

中央图书馆藏明翰林院钞本存卷十三至十七,一百八十七至一百九十,二百七十四至二百七十九

安乐堂本存英宗天顺朝

英宗宝训

(6) 宪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缺卷一至十二

抱经楼本

嘉业堂本存卷二至五

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旧藏本存卷十三至二十四

(7) 孝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缺卷一至八

抱经楼本

中央图书馆藏明天一阁本

中央图书馆藏旧钞本存卷一百七十七至一百七十八

(8) 武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缺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六十二

抱经楼本

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抄本散叶

(9) 世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

抱经楼本(旧校仅校一部份)

天一阁本(旧校仅校一部份)

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旧藏本存十六册

中央图书馆藏旧钞本存卷一百九十七至二百零七

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本存卷三百六十九至三百八十

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抄本存卷五百四十二至五百五十三

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抄本散叶

(10)穆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

※武汉大学本存卷一至十三

抱经楼本

嘉业堂本

内阁大库旧藏清初明史馆抄本散叶

(11)神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

※北京大学本校卷四十六至六十,六十二至七十,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一抱经楼本

明内阁精写本存卷五百八十九

明内阁精写本神宗宝训存十二页

万历起居注

(12)光宗实录

※广方言馆本

明内阁精写本光宗宝训残页存七页

春明梦余录

(13)熹宗实录

※明内阁进呈稿本存一千四百一十五页。旧校一千三百十四页。

梁鸿志影印本

明内阁精写本熹宗宝训存五十三页

高阳李氏看云忆弟居钞本存卷一至二十

史语所校勘明实录,所据本子不可说少,但仍然有些本子无法借校。据我所知,在国内,辽宁省立图书馆藏有吴廷燮送的太宗英宗穆宗实录;天一阁藏书目著录有太祖武宗实录;李玄伯先生藏有传是楼钞本太祖实录及旧钞本英宗实录;伪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还藏有钞本数百册;而罗振玉大云书库藏书题识所著录的太祖宣宗实录,则抗战胜利后就不知道流散归于何人了。

在国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书库、英国剑桥大学、及法国国家图书馆各藏有一部;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国立上野图书馆各藏有一部;内阁文库藏有两部;另外韩国据说也藏有一部。这些海外所藏,多半是穆宗以前各朝实录,而神宗光宗熹宗实录,仅日本有,但恐怕也是残本。

这些本子虽然都有残缺讹脱,但毕竟可供校勘。要一一借校,这是不可能的。好在学术研究本贵合作,应各尽所能。如果有人有机缘能见到上述那些本子,不妨参照本所所编校勘记,斟酌选录他自己所校出来的异文,刊印传世。校书如扫落叶,这一校勘工作是还可以继续做的。

关于校签的整理,我这里也想约略说一下。校勘实录毕竟与校勘秦以前的书不同。为了避免校勘记过于繁冗,我仍然沿用傅先生及李晋华先生的办法,于那些文理讹误,一望可知的校签,即迳予省略。我也沿用王崇武先生的方法,有时也取明史及他书参校。

为了读者方便,对于这些异文,间亦判定其正误是非。当我做这一工作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作这一判断工作应极其矜慎。

我们对明代历史的知识,主要得自明史,而明史多取材实录。取明史所记以判断实录异文的是非,有时只能证明修明史的人所见的实录作某,而不能证明应该作某。而且修明史的人所利用的实录不止一种本子,他所根据的本子也可能有错。例如太祖实录记,“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壬申命刑部主事邓文铿署都察院事”,而同书三十年正月癸酉条“刑部主事邓文铿”,嘉业堂本铿作鉴。邓氏系署都察院事,检明史七卿表也作鉴,则似乎作鉴对。但实录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壬申条说,邓氏登洪武乙丑进士第,检进士题名碑录作铿,则作铿当不误。明史作鉴,其所据乃系误本。如果根据明史来判断,这就错了。

又如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一年七月辛巳仇成本传说,仇成于洪武五年“以事降永平卫指挥使”,嘉业堂本及明史仇成传永平作永昌。考实录洪武五年十一月壬申条记其事作永平,而永昌卫据实录系洪武十五年二月始置,洪武五年时尚无永昌卫,则自以作“平”为是。如果据明史来判断,则又错了。

如果取国朝典汇及国榷这一类的书来判断,这也不稳妥。这些书也常常整段钞实录,自然不妨参校,但有时也只能证明他们所见的实录作某,而不能证明应该作某。而且这些书传钞刊刻多误,有时所记人名常与实录各本不同,这在我看来,倒应该用实录来校正这些书,而不能用这些书来校正实录。

判断实录各本异文的是非,在我看来,宜引用那些材料来源可靠,而又非因

袭实录的载籍。如地名异文,宜参考一统志;某些人名异同,宜参考进士题名碑。这些书所记如与实录某本合,则实录某本所记就大概是对的。

判断实录异文,也宜参考实录所根据的书。如实录之修曾参考起居注。今本万历起居注虽有讹脱,然实录某本异文如与起居注合,则与起居注相合的异文,也多半是对的。

实录所载奏疏,多源本档册。其载于文集的,自亦可供校勘。

实录所附臣工传,有时系据墓志神道碑润色。文集中所载墓志神道碑之类,自亦可供参证。不过,用文集来校订,所据文集也得系精本。本文前引太祖文集,内府写本与明刊本不同,即其一证。像皇明文衡所载明人神道碑,其中错字极多,用来校勘,即令人放心不下,总觉得应找到石刻拓本来校勘才好。

以实录所根据的材料来校实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那些不易决定孰是孰非的异文,作一良好的选择,而且可以使我们对史实了解得更多,可进一步欣赏研究实录的去取,有时还可以发现实录记事的疏漏及其忌讳处,这一点这里不能详论了。

宝训与实录系同时进呈。起初我以为宝训系节抄实录所记皇帝行事之可以称道处,然后再分类编辑成书。等到以宝训与实录对校,我发现宝训行文有些地方与实录全同;有些地方较简;有些地方则较详。这些较详的地方显然的不是抄实录,而是根据原有档册。根据同一档册润色为文,自然与实录有文句相同处。凡实录某本异文,如与宝训合,则与宝训合的,也多半是对的。

明代官修的书,如会典,自然也可供参证。

现存的明实录,民间传钞本错字当然很多,但实录进呈写本决不如此。李光涛先生曾见过清实录废篇,就因为有一个错字,经校对的人指出,而作废重写。

由于实录进呈本缮写极其郑重,因此我觉得判断实录某些异文的正误,有时宜利用实录,以本书校本书。像左侍郎一本作右侍郎,如果根据雷礼国朝列卿纪一类著作来判断,也不如根据实录上下文为好。像国朝列卿纪这一类著作,错误极多,有时应取实录来校正,而不可根据牠来校正实录。

以本书校本书,就得分类剪贴,或作人名索引,而这一点是现在人力财力所不允许的。

利用明人文集来参订,这也得先有明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而这也非短时间所能完成的。

即令有这些书,而某些文义两通的异文,其去取也不易定。而某一些异文,要判断其是非,还需具有某些特殊的知识。如判断四夷人名异文,有时就需要通晓其时四夷的语言;如判断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异文,还需通晓天文历法。实录所记,天文地理,典章经制,无所不包,而一人所知毕竟有限。校签既如是之多,内容所牵涉的又如此之广,而工具书又如是的欠缺,我们也只好尽力而为,于所不知,就存疑不断,多存异文了。

由于校签浩繁,判断异文不易,我才深深的体悟到为甚么有些校勘记仅列举异文。凡是大部头的书,如大正藏之类,所附的校勘记,是仅能列举异文,而无法详细考证抉择的。

现存各本,除一二精写本外,皆有讹脱。现存的红格本仅其中一部份系后来钞配,其余皆是明史馆钞本。明史馆钞本,大体说来,要较其他民间传写本为好。明史馆本自然也有讹脱错简,经过这一次校勘,我们总算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本子了。

这一校本刊行以后,应该做的工作将如下所述:

(1) 编实录人名索引。这不仅用以整理实录校勘记,还可用以考证实录,校订明史。以野史家乘文集与实录核对,这一人名索引也是不可少的工具书。

(2) 分类剪贴实录。这用以整理明代典章制度,及明史外国传土司传等等。修明史时。曾分类摘钞实录。如潘耒修食货志,即钞实录所记有关材料为数十钜册。这一类实录长编,在以前无法印行,而现在则可以。日本学人所编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钞,即采用孟心史先生明元清系通纪的方法。这一类书籍,对研究明代历史的人是很有用处的。

(3) 编明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修明史时,虽曾广搜文集,但未有这一种工具书,还有许多宝贵的材料未曾利用。

就明代遗留下的史料来说,实录所记,与野史家乘常有不同。国史所记,常失之于忌讳,但以源本档册,其所记年月日常较他书为可信。野史虽可用以参求事情内幕,但多本诸传闻,常多无稽之谈。而家史所记,又多谀冢中枯骨,失之溢美。要审核野史家史之误,仍得利用实录中那些真实可信的材料。

由于史料浩繁,无上述工具书以驾驭那些材料,因此清人所修的明史,即有许多地方误采野史家乘,未能据实录订正。

实录之修,虽据档册,但作臣工本传时,也采墓志行状。而档册所记,与墓志行状,也可能抵触。

明史之修,虽主要取材于实录,但其中人名地名年月日及数目字也常有误。

实录所记也有讹误,这可参看钱谦益及潘力田二氏之所考。可惜所整理的,也只是洪武永乐二朝。这一工作是应该继续完成的。

不管是重修明史也好,考证实录也好,整理明代历史,毕竟应先校印实录。而校勘实录,这也只是整理明代历史第一步应该做的工作而已。

这也可以说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研究,而这一工作即经历三十年始得完成,而其刊行完毕,又得历时数年。目下国家多难,人力财力俱绌,有些事想到而不能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了。

史语所校勘明实录的工作费用,迁台以后,承所长李济之先生设法,由洛氏基金会予以资助;又承济之先生所主持的中国东亚学会的推荐,由哈佛燕京学社予以资助。在工作进行中,承院长胡适之先生代借中央图书馆所藏善本,函请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北平图书馆善本甲库书微卷赠送本所,并谆谆告诫校勘古书应多存异文。太祖太宗实录校勘记清稿承陈劳二先生详阅一过,并有所指正,这都是应该感谢的。史语所校勘明实录是傅先生主持所务时开始的,其间从事校勘工作的人,李晋华先生王崇武先生那廉君先生,皆功劳不小。在迁台以前,还有几位曾参与校勘,可惜其姓名及工作成果,我不知道。总之,这一工作是费了许多人的心血,集腋成裘,才能成功的。我常常这样的想,傅先生曾亲手整理了三十六卷校签,以傅先生的鸿才博学来完成这一工作,一定比我现在所做的要好,可惜傅先生已逝世了。

我的助手的姓名,可参看每朝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在这些助手中,以杨华爕曾超球杨庆章三君工作时间最长,现在还在从事校勘记的核对工作。

在校勘明实录时,曾多次得到本所图书室主任蓝乾章先生的协助,如洽购红格本明实录 Negative 微卷,函请普林斯顿大学童世纲先生摄赠所需照片,皆是。校勘记所附各本书影,系宫雁南先生所摄。太祖实录正文,据 positive 微卷放大,系张湫涛赵传敏二先生的功劳。板式大小及印刷费用之估计等项,则麻烦汪和宗茅泽霖二先生。谨志于此,以矢弗忘。红格本的影印,承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守和先生惠允,亦谨此致谢。

明实录正文,原拟据 negative 微卷影印,但国会图书馆回信说,原书已装箱,如据该馆 negative 母片覆制 negative 微卷,则有些地方字迹将不清楚,遂只好仍据国会图书馆所赠 positive 微卷放大制版。

红格本中缝无书名卷数页数,惧印刷时卷页次序错乱,遂由我的助手将放大了的照片黏贴于印好的匡格内,匡格旁印有书名,于书名下注明卷数每卷页数及全书总页数。既需清理照片次序,遂仿阮刻十三经注疏例,凡各本异文已记入校勘记的,于照片正文右侧作一圆圈,以便读者检对校勘记。原书系红格本,年久红格褪色,看不清楚,遂请印刷厂商于修版时将格子涂掉。这一书系据 positive 微卷放大制版,印刷厂商需要修照片及修版,他们也是很辛苦,值得感谢的。

当明实录校印完毕,本所还拟附带影印几部书。

1. 明□宗□皇帝实录。

2. 崇祯实录。此与上一书均记明崇祯帝即位以后事。此二书著者不明。梁鸿志影印明实录既收入此二书,故本所校印本也计划将其收入。梁本崇祯实录源于嘉业堂藏钞本,今嘉业堂本已归本所,我们可据嘉业堂本影印。

3. 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此书书名与今本熹宗实录相同,今从千顷堂书目改称。此书系崇祯时都察院官李长春所编。汇录天启时都察院所上奏疏,以供史馆修熹宗实录之用。熹宗实录缺天启四年及七年六月,凡十三卷,而此书正载有都察院官是时所上奏疏。千顷堂书目说:“此书泰昌元年九月以后为一卷,天启元年至六年各上下二卷,七年正月至八月为一卷,今缺五年下卷”。今按史语所藏本仅阙泰昌元年九月至十二月一卷。此书传本少见。

4. 崇祯长编。崇祯帝系亡国之君。明史馆为修明史,曾辑录崇祯时奏疏邸报,编成此书。本所藏残本六十六卷,起天启七年八月至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书系海内孤本。又神州国光社所印中国历代逸史丛书,收有崇祯长编,起崇祯十六年十月至十七年三月。其书体裁与史语所本相同,当系一书,因乱仅存首尾,而佚其中段。其书分为二卷,当系传钞者臆分。如印本所所藏,则神州国光社所刊亦宜收入附印。

5. 皇明宝训。在明代,纂修宝训实录已完,宝训实录正本同时进呈,藏在一起。今既影印实录,则宝训也宜印行。故宫博物院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太祖至穆宗十朝宝训。本所藏有神宗光宗熹宗宝训残本。

这些书无别本可供校勘,只要影印即可。我想这些书的印行,对明史的研究也将有助益的。民国五十年四月二十八日黄彰健谨序于南港旧庄。

后记

校印明实录序的初稿,撰写于民国四十九年秋,承适之先生济之先生及陈劳二先生赐阅一过。其后修订登于本所集刊三十二本,今又修订印于此。

序文中曾开列校勘明实录所据各本,其中未提国会图书馆所藏明万历刊本皇明宝训,这因为国会图书馆本宝训微卷系五十年秋购得。中央图书馆所藏明仁宗宣宗英宗宝训,系上一刊本的零本,已与实录对校一过,此在序文中已提到。国会图书馆太祖宝训,于去秋校讫。太宗宝训、宪宗至穆宗五朝宝训,则尚待与实录对勘。

序文中提到的明实录人名索引及明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承济之先生同意,已于去秋开始编制。其中明太祖实录人名索引已编成初稿,本年当可付印。明代

文集篇目浩繁,分类不易,明代文集碑传篇目索引可能先编好付印。

校印本明实录的内封面,系适之先生本年二月二十三日晚十时在台北福州街寓所所写。而翌日先生即因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过度操劳,心脏病作逝世。内封面所题的字,将是胡先生用毛笔最后所写的字了。胡先生学问渊博。操守与风度之佳,为近世所罕见。其谦虚慈祥,奖掖后进,这也是令人感念难忘的。

史语所校印明实录,需获得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甲库书的微卷,胡先生为此曾写了一封长达几千字的信,请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微卷送一全份与史语所。这些微卷的底片,是胡先生在驻美大使任上,徵得政府同意,委托国会图书馆摄制的。胡先生在信中曾详细徵引当年他与国会图书馆往来有关函件。这一封信寄出,国会图书馆仅回信告以收到来信,几个月之后才正式回信同意。信中说,曾查阅旧档,胡先生所说都不错;在信中并大大的恭维胡先生当年惠允摄制善本甲库书微卷,因为这方便了西方学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胡先生起初见国会图书馆迟迟不表示同意,还以为接洽不成功;及得此信,遂大为高兴。现在史语所校印本明太祖实录即将印好,而先生已归道山。音容宛在,请益无从。谨志于此,以示哀思。

明太祖实录的影印,开始于去年六月,至本年六月才能印好,这因为根据posi-tive 微卷用洗像纸放大的黑底白字照片,需要涂墨及用白粉描。这些涂墨及用白粉描的照片,经发现有误,遂由彰健及助手四校,将错误一一改正。及照相制版,印出校样,又发现有些字的笔划未能印出,遂又三校,令厂商修版,这样一来,就印得太慢了。太宗实录以下各朝实录的影印,势需改变办法。我们将以 positive 微卷直接放大于软片上,再制版;或根据 Ozaphane negative microfilm reproduction 放大制版,现在还在审慎研究中。

民国五十一年五月十八日谨记

语文二年级上册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三毛流浪记》

语文二年级上册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三毛流浪记》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选择题 选择题。 1 . 三毛和小男孩光着身子钻进()里。 A.木桶B.水池C.被子 2 . 三毛把()当成褥子。 A.标语B.红旗C.草席 3 . 三毛给小男孩送午餐,饭盒里的()被野狗叼走了。 A.骨头B.鱼C.鸡腿 4 . 爸爸喝的啤酒,而三毛以为喝的是()。 A.汽水B.肥皂水C.白酒 5 . 三毛给小男孩送午餐,被()吸引住了。 A.小摊上的泥人B.小花狗C.杂技表演选择题。 6 . 河水没过三毛的胸口。()伸出船桨将三毛救上了岸。 A.老渔夫B.船长C.爷爷 7 . 老渔夫用捉到的鱼换来了()。 A.酱油B.面包C.米 8 . 三毛用()搭了一个雨棚。 A.草席B.塑料C.稻草

9 . 三毛上路拦车,央求司机带他去()。 A.上海B.北京C.老家选择题。 10 . 三毛和小男孩走在桥上,三毛突然跳下河,是为了()。 A.捉鱼B.捡木块C.救小孩 11 . 爷叔叫三毛他们去偷钱包,他们看到一个男人裤子口袋鼓鼓的,三毛掀开一看,是()。A.手枪B.皮夹C.怀表 12 . 妈妈让三毛给小男孩送午餐,三毛送去的是()。 A.鱼B.小泥人C.弹弓 13 . 为了练习弯腰,师傅让三毛()在鼓上睡觉。 A.趴着B.仰卧C.侧着 14 . 老渔夫救下三毛的时候,三毛的脚上有()。 A.鳗鱼B.乌龟C.树枝选择题。 15 . 为了混口饭吃,三毛决定卖自己,卖()。 A.五万元B.七万元C.一万元 16 . 三毛在被()收留时,上过学堂。 A.落水的小男孩家B.三轮车夫一家C.渔夫 17 . 老板叫三毛点烟,()手里香烟点燃了“火烛小心”的字条。 A.三毛B.老板C.师兄 18 . 为了拾烟头,三毛跟着人家走了老半天,谁知,烟头被人家扔进了()。 A.下水道B.小河里C.垃圾桶 19 . 一天,三毛路过垃圾箱旁,看见地上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是()。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5-3-2近代前夜的危机练习

《近代前夜的危机》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政策③郑和下西洋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④③②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时间的了解。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正确答案为A。 2.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关闭宁波等港口,仅留广州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指( ) A.全面禁止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闭关政策概念的了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不是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正确答案为B。 3.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 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是应对郑成功海外抗清力量的具体措施。正确答案为D。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英国商人洪仁辉第二次率领商船到宁波贸易。乾隆皇帝担忧“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一澳门矣,于海疆重地,民风土俗,均有关系”,于是,下令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这表明乾隆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法律意识欠缺B.防止清统治出现危机 C.应付中外的不满情绪D.清政府骄傲盲目自大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中后期实行闭关政策的主要原因。材料主要说明乾隆皇帝因为担心洋人来华贸易制造事端,从而关闭通商口岸。正确答案为B。 5.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①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③使得中国更加闭塞停滞④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政策带来的影响。在审题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影响”两字,“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并不符合历史情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未得到体现。正确答案为C。 6.尽管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明清农耕文明的繁盛超越前代,但横向比较,清前期的中国已经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落伍。导致其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A.倭寇入侵B.闭关锁国C.八股取士D.文字狱 【解析】本题考查闭关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将清王朝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会发现当世界积极对外开放并进行殖民扩张时,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使得中国进一步地远离世界潮流。正确答案为B。 7.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前夜危机的构成因素。清王朝除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时,政治上腐败黑暗,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专制愚昧,这些内因使得清王朝危机四伏。正确答案为B。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以西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图书为基础(1)明史中华书局 197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28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2)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上海书店特藏展厅 K248/064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明会典中华书局 1988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D691.5/113 明申时行撰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官员。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书成,称《大明会典》,共180卷。明武宗正德(1506~ 1521)年间重校刑行。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续纂,然未颁行。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重修,至十五年二月书成,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共228卷。故今存《大明会典》有内容简繁不同的两种版本,一般称引的《明会典》多指万历本。《明会典》主要是根据明代官修《诸司职掌》、《皇明祖训》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记载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代,为后世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 (4)明会要中华书局 1956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 323.16/692 清龙文彬撰,龙文彬(1821年-1893年),字筠圃,江西永新人。少从刘绎游。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进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元年充棱穆宗实录加四品街。《明会要》,清?龙文彬撰。共八十卷,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动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可供检索明代制度资料之用,一般认为史料价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会典》。 (5)国榷古籍出版社特藏展厅 922.6/625 清谈迁撰谈迁是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 清谷应泰撰谷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7)明通鉴中华书局 1959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清夏燮撰夏燮(1800-1875),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材料丰富,考订详实。夏燮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考异”,并按照胡三省注《通鉴》的办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着,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明书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清傅维鳞撰傅维鳞,原名维桢,字个臣(一字飞睹),号掌雷。河北灵寿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享年60岁。明壬午科(崇祯十五年)举人,清丙戌科(顺治三年)进士,仕顺治、康熙两朝,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全书正文171卷,目录2卷。作者明崇桢举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任职清翰林弘文院编修,分修《明史》时,纂辑明代遗书、家乘、文集、碑志三百余种,参以实录,草成此书。记事起于元天历元年 (1328),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是第一部明代史书。其所记万历以前的史事十分详备,诸项典章亦较《明史》为详,但天启以后三朝史实则多有缺略。 (9)明史稿文海出版社 1984年版特藏展厅 K248.06 清王鸿绪撰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江南娄县(今上海金山)人。成书早于《明史》。共310卷,包括本纪19卷、志77卷、表9卷、列传205卷。清康

《动人的北平》导学案答案

《动人的北平》导学案答案 【课内探究1】文章的第一段写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写了北平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的特点。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内容的作用。【课内探究2】第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这两段表现了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由此体现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的特点。【课内探究3】作者眼中的北平“动人”之处何在? 在作者看来,古老而时新的北平无处不动人。一是自然风光动人,你看:“……面前就是西山,景色迷人,可以数月忘返。”可见作者极其沉醉于故都的自然风光。二是城市景象动人,这里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无数建筑物,整个城市就像一座“珠玉之城”。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课内探究4】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第一、道路及其宽阔。第二、生活“舒适可爱”。第三、老百姓善良、淳朴。【课内探究5】文章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细细品味下列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形散神聚”。 (一)分析下列语段,看看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都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这段话写了居民院落的细节,由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的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它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3.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等,内容具体而繁多,如数家珍,似有不嫌啰嗦之意,其实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二)通过对以上细节的分析体会,你是如何把握“形散神聚”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中学2009——2010下学年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0-4-22 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用行楷抄写下面句子,并根据拼音写出词语(3分)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g 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sù)地流下眼泪。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2分) A、不能自己.停止赋闲 ..:失业在家 B、嬉戏.:唱戏讪笑 ..:难为情的样子 C、厮守 ..:互相守着迂:言行过于守旧不合时宜 D、陨落 ..可得:往手上吐唾沫 ..:星体从高空落下唾手 3、背诵与填空(10分) ⑴杨柳青青著地垂,,,。 ⑵,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⑶最喜小儿无赖,。 ⑷古诗文中有许多吟咏梅兰菊竹的名句,请任选一种写出与之相关的连续两句。 ⑸《背影》是(作者)的名篇,他是现代著名 的家、、 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代表作还有。 (6)《古文二则》选自,它是(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除了编纂此书,他还是北宋政治家、家。在他小时候 的故事就家喻户晓,传为美谈。

⑺《古文二则》中有些词句已浓缩为成语,请写出来(至少两个) 4、诗人纪弦在《一片槐树叶》中,流露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槐花香的季节有什么样的景物,展开你的想象,描写一下“槐花香的季节”里的景物的特点或美好景色。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2分) 5、现在社会正提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的文明活动,文明礼仪对社会的发展尤其重要,学校是传播文明礼仪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中学生,有义务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用简略的语言叙写一则你收集的文明礼仪历史故事(1分) (2)请指出校园的一种不文明现象,并提出整改措施。(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2分) 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③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

【高考历史】明清时期专项练习(十)

班级: 座号: 姓名: 明清时期专项练习(十) 2020年2月11日 1.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 ) A .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B .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 C .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 .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2.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 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 .封建制度渐趋没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3.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这说明清朝( )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4.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B .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 .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D .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5.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行销全国,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这说明当时( ) A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商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 .北方手工业生产日益衰退 D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6.据清朝《仁宗实录》记载,闽皖商人为图便捷省费,在贩运商品到广东出口时,将原来经庾岭的内陆运输改为海道运输,而嘉庆帝以会使内河“关税减少”为由,下令商人仍“由内河过岭行走”,否则将没收商品并治罪。此规定( ) A .不利于当时的出口贸易 B .表明清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C .限制了商人的经商范围 D .说明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 7.宋代思想家李觏认为:“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也说:“天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宇宙一团生气,聚于一人,故天下归之,此是常理。”这表明他们都( ) A .反对君主制度,倡导民本思想

【往事】史语所校印明实录始末 黄彰健

【往事】史语所校印明实录始末  黄彰健 【编者按】明十三朝实录计三千零四十五卷,正文约二万八千余页,一千六百余万字。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明实录,始于1931年,中经战乱停顿,迁南港后再继续,历经三十余年始成。台版《明实录附校勘记》刊行于1962年,半个世纪后,中华书局获得授权,将这部巨著重新影印出版。本文摘选自黄彰健先生所撰《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序》及《后记》,有所节略,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晒蓝 之明实录,开始于抗战前,中经战乱停顿,迁南港后始再继续,到现在总算校完,开始影印红格本实录及排印校勘记了。这一工作费了许多人的心血,因此在序文中,我不能不将这一工作的经过及其意义,作一简单的叙述。 史语所校勘明实录,与整理内阁大库旧藏明清档案有关。在民国十九年,史语所整理内阁大库档案,发现其中有明内阁进呈熹宗实录散页。熹宗实录今存红格本缺十三卷,既发现这些散页,所长傅孟真先生就想从散页中找寻缺卷,并改正红格本的脱漏及误字。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系原始资料,可纠正官书的讳饰,使人对明清史有一新的了解;而实录系根据档册修成,明代档册多已散佚,则明实录也可说是原始资料。历代修正史,多取材于实录,明实录是纪录明代朝章

国政最重要的典籍,因此傅先生就决定,一方面整理内阁大库档案,编印明清史料,同时又筹划校勘明实录了。 熹宗实录散叶计千余叶,其装裱工作至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始完竣。 在民国二十年的下半年,傅先生向国立北平图书馆洽借所藏明实录红格钞本予以晒蓝。红格本虽残缺,仍有二万几千叶,计费时年余始晒毕。 在民国二十二年六月,承兵工署以广方言馆旧藏明实录钞本赠予本所。广本明实录仅阙熹宗一朝。在那个时候,政府机构所藏的明实录像这样大部头的即少见。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助理员李晋华先生到职,从事校勘明实录。李君于卒业国立中山大学历史系后,即入燕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著有《明代勅撰书考》及《明史纂修考》二书,由燕京大学出版。李先生专攻明史,系傅先生的高第弟子。 明十三朝实录计3045卷,正文约28000余页,1600余万字,决非一个人所能校完,因此在二十三年七月,又增聘工作人员,请那廉君、邓诗熙、潘悫三先生任初校,由李晋华先生任覆校,并兼总其成。李君三助手,其中邓君二十五年离职,潘先生后来调往本所第三组,以那廉君先生从事校勘工作时间最长。 由晒蓝本现存校签看来,在李君主持下,其时校勘计划系以晒蓝本为校勘底本,与广本对校;遇广本或晒蓝本有缺卷缺

最新冯骥才《苏七块》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1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 苏七块 4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5 6 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7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①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8 9 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10 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11 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12 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13 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14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②。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15 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 16 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17 “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18 散了。 19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20 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21 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22 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23 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 24 25 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 26 27 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 28 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教学大纲 - 副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3025631 学时:32 (16+16) 学分:2 适用专业:历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是大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史籍形成的背景、沿革,以及其史学价值;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史籍、分析史料的能力。这一课程不仅是理论性的,也具有实践的意义。 课程任务:该课程在选取中国历史上史学名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史籍、阅读史籍,使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知识,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进而,具有对历史书籍进行分类的能力——精读基本史籍,选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使学生具有独立教学和史学研究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导论(1学时) 重点、难点:中国历史要籍的分期分类。 2.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尚书》(1学时) 重点、难点:《尚书》的今古文及真伪问题。 3.作为《尚书》百篇之余的《逸周书》(1学时) 重点、难点:分析《逸周书》文字表层背后的深层政治用意。 4.《左传》与《国语》(春秋内外传)在先秦史籍中的地位和意义(1学时) 重点、难点:《春秋》、《左传》、《国语》之关系及各自特点。 5.《史记》与纪传体的创始和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司马迁的史学观。 6.《汉书》在纪传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 重点、难点:班固的史学思想。 7.《后汉书》与纪传体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范晔的史学思想。 8.《三国志》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陈寿的史学思想。 9.《晋书》在纪传体史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 重点、难点:《晋书》的成就。 10.《资治通鉴》与编年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后世在治国理政方面对《资治通鉴》的借鉴。 11.唐宋时期的政书类、纪事本末类、方志地理类史书(1学时) 重点、难点:后世对古代政书、纪事本末、地理方志的借鉴。 12.《史通》与史评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史通》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3.《明史》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明史》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4.编年体史书与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进一步发展:《明实录》与《宋史纪事本末》(1学时) 重点、难点:《明实录》与《宋史纪事本末》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5.《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与史论、史考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6.《读史方舆纪要》与历史地理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读史方舆纪要》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精读与阐析(1学时)

国学古籍【史部】13类目

一.【史部】 1.正史 1.《三家注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班固 3.《后汉书李贤注》·(南朝宋)范烨编(唐)李贤等 注 4.《后汉书》·范烨编 5.《三国志裴松之注》·(晋)陈寿编(南朝宋)裴松 之注 6.《晋书》·(唐)房玄龄等 7.《宋书》·(梁)沈约 8.《南齐书》·(梁)萧子显 9.《梁书》·(唐)姚思廉 10.《陈书》·(唐)姚思廉 11.《魏书》·(北齐)魏收 12.《北齐书》·(唐)李百药 13.《周书》·(唐)令狐德棻 14.《北史》·(唐)李延寿 15.《南史》·(唐)李延寿 16.《隋书》·(唐)魏徵 17.《旧唐书》·(后晋)刘昫

18.《新唐书》·(北宋)欧阳修 19.《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 20.《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 21.《宋史》·脫脫等 22.《辽史》·(元)脫脫 23.《金史》·(元)脫脫 24.《元史》·(明)宋濂 25.《明史》·(清)张廷玉 26.《清史稿》·赵尔巽 27.《新元史》·柯劭忞 28.《史記》·(漢)司馬遷著 29.《漢書顏師古注》·(東漢)班固編(唐)顏師古注 30.《後漢書李賢注》·(南朝宋)範燁編繏(唐)李賢 等注 31.《晉書》·(唐)房玄龄等 32.《宋書》·(梁)沈約 33.《南齊書》·南齊書(梁)蕭子顯 34.《梁書》·(唐)姚思廉 35.《陳書》·(唐)姚思廉 36.《魏書》·(北齊)魏收 37.《北齊書》·北齊書(唐)李百藥 38.《周書》·(唐)令狐德棻

40.《南史》·(唐)李延壽 41.《隋書》·(唐)魏徵等編 42.《舊唐書》·劉昫等編 43.《新唐書》·歐陽修等合 44.《三國志裴松之注》·(晉)陳壽編繏(南朝宋)裴 松之注 45.《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 46.《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 47.《宋史》·(元)脫脫等 48.《遼史》·(元)脫脫等 49.《金史》·(元)脫脫等 50.《元史》·(明)宋濂等 51.《明史》·(清)張廷玉等 52.《旧唐书》五代·刘昫 53.《宋书》梁·沈约 54.《新唐书》宋·宋祁 55.《三国志》晋·陈寿 56.《晋书》唐·房玄龄 57.《南史》唐·李延寿 58.《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59.《清史稿》·赵尔巽

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1单元 动人的北平分层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动人的北平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魁.梧(kuí)狼藉.(jiè)狭隘.(ài)媲.美(pì) B.嗜.好(shì) 压.轴(yà) 裸.体(luǒ) 轴.承(zhóu) C.珐.琅(fà) 街衢.(qú) 露.脸(lù) 褴褛.(lǚ) D.祈.年(qí) 露.天(lù) 调.查(diào) 嬉.戏(xī) 解析A项,藉—jí;B项,压—yā;C项,露—lòu。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 ....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 B.那里是皇帝祈年风风雨雨 ....之处。 C.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 ....之处,你可以和贤人与恶人往来,和学者与赌徒往来,或者和画家往来。 D.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 ....之感。 解析B项,“风风雨雨”比喻重重的艰难困苦。应改为“风调雨顺”。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狭隘,好奇多疑,有的宽怀大量,豪爽达观。 B.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C.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D.它有城楼与齐楼,它有庙宇、古老花园、寺塔。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以及每一座桥梁,都具有历史典故。 解析A项,“多疑”后的逗号应改为分号;B项,顿号应改为逗号;D项,第一个句号应改为冒号。 答案 C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轮车夫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1)第一段中画线句表面上是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义?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 ②她把心一横:“20就20。” (3)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

关于朱元璋简介_作文素材

关于朱元璋简介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关于朱元璋简介,感谢您的阅读! 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也称朱八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1398),《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

教学检测:山东省德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教学检测:山东省德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山东省德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星宿(s) 赍发(j) 巷子(xing)莞尔一笑(wn) B.怂恿(sng) 瘦削(xio)哽咽(y) 喁喁私语(y) C.船舷(xin) 潦水(lo) 憎恶(zng)眉眼颦蹙(c) D.精髓(su) 混沌(hn) 称心(chn) 深恶痛绝(w) 2.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通宵 筹划 消耗 因地制宜 B. 泯灭 绵密 跋涉 哀声叹气 C.具备 濒临 毗邻 变本加励 D.暖昧 掂量 部署 套语滥调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胜其烦,兴味索然。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C. 虽然美联储三位高层都表示反对美联储未两年维持利率不变的举动,但他们的言论也显示,美联储内部对此问题莫衷一是。 D. 虽然教育厅领导只是走访了少数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行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大型情景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出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 B.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是文物界出了名的工作狂,不仅他的节奏练就了自己坐在车上用电脑写稿子的本领,也影响并锻炼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C.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经选举诞生的2270名党代表中,有145位企业负责人代表,其中111位自国有企业和银行金融系统。 D.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由于人类文明史和意识形态史对文章的_____,人们对文章总是有着习惯性的推崇。 流入长江中游的汉江________着巨大的电力资,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建成了湖北最 大的水电站——石泉水电站。 《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通过________的笔锋净化着商业市场,正是它的舆论监督使上市公司不能为所欲为。 A.器重蕴藏尖厉 B.倚重蕴藏尖利 C.器重贮藏尖利 D.倚重贮藏尖厉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两 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启动修宪工作,并对宪法修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 B.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①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②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③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④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⑤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得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蹶过去。 ⑥北京市内外的新绿,琼岛阴,西山挹翠诸景里的新绿,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框子,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满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够重见得到天日呢? ⑦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⑧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几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三轮车夫阅读答案 ⑴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

三轮车夫 ⑴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⑵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⑶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车夫谈着价钱。 ⑸“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⑹“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⑺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⑻“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⑼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⑽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⑾“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⑿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作者陈大俭有改动) 14.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你从前文中找出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