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中]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中]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中]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

【摘要】大约20 年前,我曾区分出管理理论的各种流派或观点,并称它们为“管理理论的丛林”。今天需要重新对它们进行思考和界定。与最初的6 个流派相比,现在可以称为管理学流派的明确观点已经达到11 个,这意味着“丛林”可能变得更加茂密和深不可测。然而,在这期间,理论的发展也是可以肯定的,这预示着我们将会比人们所想象得更快走向一种具有统一性的、同时又富有实践意义的管理理论。

大约20 年前,我对于那些在明智的管理者中间所发生的混乱印象深刻,这种混乱源自于管理学领域内各类学术专家的著作和研究里所作出发现及提出观点的千差万别。我将这种现象总结了一下,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Koontz, 1961)。写那篇文章的最初原因,就是要搞清楚,为什么如此明智的学术同行会在关于管理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我对这个现象的总结,以“管理理论的丛林”为题发表,并被广泛引用。在那篇文章中,我发现,学者们关于管理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区分为 6 个流派或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明显的事实是,专家们正像印度寓言中的盲人,只是从他们自己的专业视角来描述管理。

从那篇文章在过去的岁月里被接受程度来判断,“丛林”概念一定是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事实上,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人们对于我们是否仍处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中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许多探索,因此,我认为应该对“丛林”进行反思和再审视。我发现,1961 年区分出来的6 个流派已经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现在至少存在11 种观点。正因为如此,丛林好像变得更加茂密和深不可测。但是,这期间,也出现了各种理论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未来有可能导致各类观点的联合,并形成一个更具统一性且有用的管理理论。

初期的管理理论

我在大约20 年前就发现,来自学术领域的那些善意的研究者和著作者,试图从6 个不同视角来解释管理活动的性质和管理知识。我将这些不同观点称为“流派”,包括:(1)管理过程流派,(2)经验或“案例”观点,(3)人类行为流派,(4)社会系统流派,(5)决策理论流派,(6)数量流派。

这些不同流派或观点(正像其名称所表明的那样),导致管理学陷入到一个思想、理论和管理建议的混乱丛林中。陷入丛林的主要根源,在于像“组织”这样的词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也在于将管理学界定为一个知识体系时存在分歧,还在于普遍将早期实践者的发现当作是“理论化的”东西抛弃掉了,而不是从其本来面目来进行分析——这些早期发现本质上是从敏锐的实践者的管理活动中提炼出来的经验和思想,更在于误解了管理原则和理论的性质和作用,最后还在于许多专家不能也不愿意互相理解。

虽然从群体工作诞生的那天起,管理活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人类任务,但不容否认的是,开发一种用以支撑实践的有组织的知识——科学——的认真尝试,还仅仅是这个世纪的事情。而且直到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几乎全部有价值的著作都是由那些机敏而又有见识的实践者所写的——例如,法国工业家Henry Fayol,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James Mooney,Johns-Manville 公司副总裁Alvin Brown,英国巧克力公司总经理Oliver Sheldon,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裁Chester Barnard,以及英国管理咨询专家Lyndall Urwick。

但是早期来自管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著作不足的状况,在过去25 年里却正在被大量学院派管理著作所补偿。例如,现在有超过100 本(在我们大学的图书馆里可以找到97 本)不同的教科书旨在告诉读者——学生或管理者——什么是管理。而且,在像心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数量模型等一些相关领域里,可以用来教授管理学的某些方面——通常比较狭窄——的教科书的数量就更多了。

许多训练有素但过于专门化的教师进入我们的大学和学院,他们虽然有很好的学术背景,但对于管理活动的实际任务以及管理者实践中所面对的现实却知之甚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许使管理理论的丛林变得更加深不可测。环顾一下我们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课程,在管理实践者看来,都是由那些虽然很聪明但缺乏管理经验的教师来担任的。这看起来就像是在医学院里由那些从来没有手术经验的教授来上外科手术课一样。结果,许多实践中的管理者对我们学院派以及这类管理课程失去了信心。

当然,那些教授和撰写有关基本运作管理理论的人,可以使用那些接受过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和运筹学训练的同行们的发现并以此为辅助。但是,令人沮丧的是,某些教授竟然坚信,当他们在教这些不同专业的课程的时候,也就是在教管理。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著名的福特基金会(Gordon 和Howell)和卡耐基基金会(Pearson)在1959 年曾给出一份关于美国大学和学院的商学院项目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的作者和研究者并没有接受管理学的训练,该报告指出了美国商科教育的质量问题,并敦促商学院,包括那些已经按照该报告研究者的建议做了改正的商学院,在它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师选择中采取一个更宽广的和更社会科学导向的观点。结果,许多院长和学院管理者就以最快的速度和极大的热情,雇用了大批来自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等专业的学者。

其次,商学院大量雇用来自这些社会科学而不是基础管理理论和政策学领域教师的原因,也源于这样的事实,即:从1960 年开始,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迅速扩张,这期间非常缺乏既受过管理学科训练又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靠来自上述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毕业生来弥补。

持续增长的丛林

管理理论或科学远没有成熟,这在持续增长的管理理论丛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自1961 年我提出管理理论的丛林以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丛林仍然存在,而且,事实上,对比20 年前,管理理论观点的数量几乎增长了一倍。现在,可以区分出11 个关于管理科学或理论的观点,它们是:(1)经验或案例观点;(2)人际关系观点;(3)群体行为观点;(4)协作型社会系统观点;(5)社会技术系统观点;(6)决策理论观点;(7)系统观点;(8)数量或“管理科学”观点;(9)权变或情境化观点;(10)管理角色观点;(11)运作理论观点。

新旧丛林的差别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管理理论和科学的观点几乎加倍增长?首先,有些观点在这近20 年时间里分裂成了两个。如原来的“人类行为流派”,据我的判断,已经分裂为人际关系观点(心理学)和群体行为观点(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最初的社会系统观点也一样,但由于它的支持者好像更依赖于Chester Barnard 的理论,所以现在它看起来更明确地指向协作型社会系统观点。

从上一篇文章发表到现在没有发生变化的观点是:(1)经验或案例观点;(2)决策理论观点;(3)数量或“管理科学”观点。与此类似,原来的“管理过程流派”现在更精确的叫法是运作理论观点。

在过去20 年里变得流行起来的新观点包括社会技术系统观点。该观点首先由Eric Trist 及其Tavistock 研究所的同事在1951 年的研究和著作中提出来,但直到1960 年代晚期才有了追随者,并形成一个清晰的观点。同样,即使关于任何学科和实践的系统观点也都并不新鲜(在早期的丛林中被称为“社会系统”观点),被广泛接受的管理理论的系统观点实际上出现于20 世纪60 年代,特别是伴随Johnson, Kast 和Rosenzweig(1963)的工作。

管理的角色观点获得人们的认可并拥有追随者是由于Henry Mintzberg(1973,1975)的研究和著作,他更愿意称这种观点为“工作活动流派”。

管理理论的权变或情境观点实际上是早期古典理论或运作理论发展的结果。在1970 年代之前,大多数理论都坚持一种“最佳方式”观点,并常常忽略这样的事实,即:聪明的实践管理者总是将他们的实践匹配于现实情境。认识到这种局限性之后,一些管理学者开始围绕在各种不同的情境或权变因素下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建构管理理论并进行相应的研究。

那些显然没有仔细阅读古典管理学家著作的学者,形成了对古典学者的不确切认识,他们认为古典学者坚持的是“最佳方式”观点。Gilbreth 确实在他关于砌砖活动的研究中要寻找最佳方式,但是那是砌砖而不是管理。Fayol 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原则是柔性的,并能适应于各种需要;关键是要知道怎样运用它们,这是一种困难的艺术,要求智力、经验、决断和平衡。”(1949,P. 19)

管理理论或科学的当代观点

我希望读者能认识到,为了刻画这11 种观点,我必须简明扼要。这种简明处理的方式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同观点追随者的不满,他们也许认为这样处理过于表面化,但是由于版面的限制,只能对大多数观点作简要的分析和评论。

经验或案例观点。该流派的成员通常借助案例来分析经验,以此来研究管理。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学生和实践者通过研究那些在不同案例中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会理解管理领域,甚至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

然而,除非经验研究旨在从根本上确定某些事情为什么发生或没有发生,否则,对于理解管理来说,它很可能是一种可疑的甚至危险的观点。因为过去发生或没有发生的事情,并不必然有助于解决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是不同的未来问题。如果对经验的提炼是为了发现那些基本的一般化原则,那么,这种观点对于发展或支持某些管理的原则和理论可能是有帮助的。

人际行为观点。这种观点显然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假设之上,即:管理活动包含通过别人使事情完成的内容,因此管理研究应该围绕人际关系展开。该流派的学者更多地倾向于采取个体心理学方法研究问题,的确,他们大多数人的学科背景是心理学。他们研究的焦点在于作为社会心理存在的个体及其动机。在这个流派中,有些学者将人际关系看作一种艺术,并认为即使那些努力想成为业余精神病学家的管理者,也能够理解并实践它。另外一些学者则将管理者看作领导者,甚至将管理就等同于领导——因此,也就将所有“领导”活动都看成“管理”活动。还有些学者聚焦于激励或领导力,并在这些主题上形成了许多重要成果,这有助于管理实践。

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无论是在管理情境中还是其他场合下,都是非常有用和重要的,这不容否认。但是人际行为领域很难说就涵盖了所有管理领域。一种完全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于某一个公司的管理者来说,他们虽然理解了心理学及其细微变化,但其管理活动却并没有达到有效性。一家美国大型公司的主要部门,曾对其所有层次的管理者进行敏感性训练(这种训练被批评者称为“心理脱衣舞”),结果发现,管理者学了很多关于情感的东西,但关于如何管理却几乎没有涉及。研究和实践的结果表明,我们必须超越人际关系,去发展一种关于管理的有用科学。

群体行为观点。这种观点与人际行为观点密切相关,并很容易相互混淆。这种观点主要关心的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行为。因此,它倾向于依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而不是个体心理学。它主要强调的是群体行为模式。这种观点的研究主题,涵盖了从小群体及其文化和行为模式到大群体行为特性的不同研究领域。它也经常被称为“组织行为”研究,在这里,“组织”这个术语也可以用来指一个公司、一个政府机构、一个医院、或任何其他类型组织中的任何群体关系的系统或模式。有时这个术语正像Chester Barnard 所使用的那样,被用来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协作”,而且“正式组织”就是拥有自觉的、精心

设计的共同目标的组织(1938,P.65)。Chris Argris 甚至将“组织”这个术语用来包括一个群体中“所有参与者的所有行为”(1957,P.239)。

不难看出,实践中的管理者不可能认识到“组织”涵盖如此宽泛的群体行为模式。同时,管理者的许多问题确实来自于群体行为模式、态度、愿望和偏见,其中有些来自于企业中的群体,但是,很多问题也是来自于一个特定公司、部门或机构以外的文化环境。关于这个思想流派的最大困惑,也许是它的成员在“组织行为”与“管理活动”之间试图画出一条人为的、不精确的界线的趋势。群体行为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管理的全部。

协作性社会系统观点。一个对人际和群体行为观点的修正,体现在某些行为科学家开始聚焦于研究作为协作型社会系统的人际关系。将人际关系看作社会系统的观点,最早来自于意大利社会学家Vilfredo Pareto。他的工作显然通过影响Chester Barnard 而影响了该流派的现代追随者。为了寻求对经理工作的解释,Barnard 将经理们看作是在一个协作型社会系统中工作,并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行,他将这个系统称作“组织”(1938,PP. 72-73)。Barnard 将社会系统看作是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观念、力量、愿望和思考的协作型互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拓展了这个概念,将其应用到任何协作型的、有目的的群体互动关系或行为系统中,并赋予它以“组织理论”这样一个相当宽泛的名称。

协作型社会系统观点确实与管理研究相关。所有管理者都必须在一个协作型社会系统中运作。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作为各种类型的协作型社会系统中的管理者,一般来说指的是什么。我们很难将一家百货商店里售货员的协作群体或一群无组织的暴民看作是有管理的系统,同样我们也不能将一个召集在一起庆祝生日的家庭群体看作是有管理的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观点虽然比管理学更为宽泛,但仍忽视了许多对管理者来说有用的概念、原则和技术。

社会技术系统观点。管理学的新流派之一是社会技术系统观点。这种观点的发展通常归功于E. L. Trist 及其在英格兰Tavistock 研究所的同事。在研究煤矿开采中的生产问题时,他们发现,仅仅分析社会问题是不够的。相反,在处理采掘生产率问题时,他们发现,技术系统(机器和方法)对社会系统有重要影响。换句话说,他们发现,人们的态度和群体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工作于其中的技术系统影响。因此,这个流派的立足点就是,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必须被结合在一起考虑,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这两个系统的和谐。

这个流派的绝大数工作都集中于生产、办公室运作以及其他一些技术系统与人及其工作密切联系的领域。因此,这个流派更侧重于工业工程导向。作为一种管理学观点,即使它并不像某些支持者所坚信的那样,囊括了管理学的所有方面,这个流派也还是对管理实践作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贡献。此外,说任何有经验的管理者都将对此感到诧异,即:装配线技术或铁路运输技术或炼油技术会影响个体、群体及其行为模式,还会影响各类运作的组织方式以及各种管理技巧,这也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这种观点对于企业运作的特定方面来说同样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肯定,在这种观点中所蕴藏的管理知识比那些能被发现的要多得多。

决策理论观点。这种管理理论观点显然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即:因为决策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集中于决策活动。有许多学者和理论家相信这一前提,这一点也不用奇怪,因为管理活动的特点在于决策,管理理论的核心也就应该是决策,而且所有管理学思想都可以围绕决策建立起来。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管理活动要比做决策丰富得多,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一个决策的实际制定活动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如果目标是明确的,如果决策赖以作出的环境能被相当精确地预见到,如果能获得充足信息,如果组织结构提供了关于决策责任的清晰说明,如果作出决策的人具有胜任力,

如果存在许多其他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系统观点。最近几年,管理学领域的许多学者,都在强调系统观点对于研究和分析管理思想的重要性。他们感到,这种观点是对思想进行组织、阐述和理解的最有效途径。

系统本质上是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依赖的事物的集合,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单位。这些事物可以是物理的,就像汽车发动机的不同部分;它们也可以是生命的,就像人类身体的各种器官;它们还可以是理论的,就像管理学领域中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虽然我们为系统划出了边界,以便能够更清晰地分析它们,但所有系统,也许宇宙除外,都相互作用并被它们的环境所影响。

系统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在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长期运用,已经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系统知识体系。人们无疑已经发现,系统理论对于管理理论非常有帮助。我们中的某些学者长期致力于对管理学知识的绝对界限的探索——将理论建立在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基础上。为管理理论领域设定这种界限,是为了使这个学科易于“把握”,但是这并没有暗示一种关于这个学科的封闭系统观点。相反,总是有许多与系统环境的互动。因此,当管理者做计划时,他们除了考虑像市场、技术、社会力量、法律和管制这些外部变量外,别无选择。当管理者设计出一种组织结构,为绩效的实现创造一种环境时,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们行为模式的影响,而这种行为模式是人们从外在于企业的环境中带到其工作中来的。

系统也对管理活动领域本身起着重要作用。企业里有计划系统、组织系统和控制系统。而且,在这些系统中,我们可以区分出许多子系统,如授权系统、网络计划系统和预算系统。

那些有经验的实践管理者和许多有实践经验的管理研究者,习惯于将各类问题和各类操作看作是企业内部或外部环境之间日常互动的互相联系的要素网络,如今他们惊讶地发现,许多学者竟将这种系统观点看作一种新鲜事物。可以肯定的是,关于系统的有意识研究和强调,已经使许多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更自觉地考虑各种互动要素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但是,对于科学思想来说,它很难被认为是一种新观点。

数量或“管理科学”观点。有些理论家将管理活动主要看作是一种数量过程、概念、符号和模型的推演。也许该流派最广为人知的学者是那些运筹学家,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自命不凡的头衔“管理科学家”。这种观点的核心是数学模型,因为通过这种工具,各类问题——无论是管理的或其他的——都可以用基本逻辑关系来表达,而且在一个给定的目标搜索领域,模型还可以依据对那个目标的优化来表述。因为众多数量观点的研究都是关于各类优化问题的,所以,它与决策理论有着密切关系。当然,数量模型有时也超越了决策问题。

众所周知,由管理科学院出版的《管理科学》杂志,在其封面上有这样一段声明:学院的目标致力于“鉴别、推广、统一那些与管理学有关的科学知识”。但是,根据发表在这个杂志上的文章以及由该学院会员在全世界许多会议上报告的数百篇论文来看,这个流派似乎完全被那些在情境仿真和特定问题解决中所开发的优美数量模型所占据。结果,正像来自“管理科学家”阵营内外的许多批评者所观察到的那样,仅仅聚焦于数量分析很难被称为是一种完全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科学观点。

对任何科学领域感兴趣的人,都不能忽视数量模型及分析的巨大作用。但是,很难将数学看作管理学的一个流派,正像它不是化学、物理学或生物学的一个单独流派一样。数学和数量模型当然是分析工具,而不是一种思想流派。

权变或情境观点。给管理研究者带来巨大冲击的管理思想和实践观点之一,就是管理的权变观点。本质上说,这种观点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管理者在实践中做什么依赖于一系列给定的环境条件——情境。权变管理类似于情境管理,这两个术语经常作为同义词使用。

有些学者在这两个词之间作出了区分,在他们看来,情境管理仅仅意味着管理者做什么依赖于给定的情境;而权变管理则意味着在情境变量和开发出来的管理解决方案之间的一种积极互动关系。因此,根据权变观点,管理者可能对一种流水生产线情境进行观察,然后得出结论:一种高结构化组织模式将与这样的情境最匹配,并能最为有效地互动。

依据某些学者的观点,权变理论不仅考虑给定的情境,而且也考虑给定解决方案对一个企业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例如,一个依据运作职能(像财务、工程、生产和营销)而实现结构化的组织,很可能最为适合一种给定的情境,但是在这种结构中的管理者,却应该认真考虑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因为群体将建立起对职能而非对公司的忠诚。

从本质上看,管理实践要求管理者在运用理论或技术时考虑给定的情境现实。但是,告诉人们在给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这从来不是、而且将来也不会是科学或理论的任务。管理学理论过去没有、现在也不曾支持一种在任何情境下做事情的“最佳方式”,正像天体物理学或机械科学不可能告诉一位工程师怎样设计一种满足各类应用的最佳工具一样。理论和科学怎样被应用于实践,本质上也是依赖于情境的。

这就是说,有科学就有艺术,有知识就有实践。这是任何有经验的管理者早已经知晓的道理。一个人并不需要太多的经验就能理解,街头水果店不能像通用汽车公司那样来组织;同样,石油的勘探、生产和精炼技术,也不能使汽油、喷气式发动机燃料或润滑油产品的生产组织过程自动实现。

管理角色观点。既吸引了学者也吸引了实践者的注意力的管理理论最新观点,也许就是管理角色观点。该观点由Henry Mintzberg(1973,1975)推广普及。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对管理者实际上做什么进行观察,并从观察中得出关于管理活动(或管理角色)是什么的结论。虽然早已有学者研究了从高层到基层管理者的实际工作,但Mintzberg 使这种观点为人们所广泛关注。

通过系统研究不同组织中的五位高层管理者的活动,Mintzberg 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管理者并不是按照管理职能的传统分类来行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相反,他们从事了一系列其他活动。

基于他自己以及其他人关于管理者实际做什么的研究,Mintzberg 总结出管理者承担的10 种角色。它们是:

A.人际关系角色1. 挂名首脑(作为组织的代表承担礼仪和社会方面的责任)2. 领导者3. 联络者(特别是与外部联系)

B.信息角色1. 监测者(获取关于企业运作的信息)2. 发送者(向下属传递信息)3. 发言人(向组织外部传送信息)

C. 决策角色1. 创业者2. 障碍排除者3. 资源分配者4. 谈判者(与各种人及人群打交道)

Mintzberg 将通常的管理职能分类方法看成是“传说”。正像我们在下述关于运作理论观点的讨论中将会看到的那样,运作理论家确实在使用一些管理职能概念,像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但典型的例子是,资源配置不是计划又是什么呢?同样,创业角色肯定是整个计划领域中的一个要素。而且,人际关系角色是领导的主要方面。另外,信息角色也可以适配于不同管理职能领域之中。

不过,观察管理者实际做什么仍然是有价值的。在分析管理活动时,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可能希望用这些观察与管理基本职能相比较,并用后者作为一种导航清单以确定哪些行动被忽略了。但是,Mintzberg 所辨别出的角色显然是不充分的。在他的角色目录里,人们到哪里去寻找像设计组织结构、挑选和评价管理者以及决定主要战略这些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呢?对这些活动的忽略,使人们有理由怀疑他所例举的那些管理者是否还算是有效的管理

者。这也使人们开始质疑,管理角色观点是否是一个管理实践理论得以立足的恰当基础。

运作观点。管理理论的运作观点这个术语来自于P. W. Bridgman(1938,PP. 2-32)的工作,他试图通过与管理者的职能联系起来而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统一在一起。像其他运作科学一样,管理学领域中那些奠定管理实践基础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技术,也应该努力将它们统一在一起。

管理的运作观点认为,管理学关于管理活动存在着一个核心知识内涵:诸如直线和职能、部门化、管理幅度的限度、管理评价以及各类管理控制技巧等,都包含着只有在管理活动中才能被发现的概念和理论。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具有折衷性,它借用了大量来自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这些相关知识包括:管理活动、问题及其解决的临床研究;系统理论的应用;决策理论;关于激励和领导的研究发现及理论;个体和群体行为理论;以及数量模型和技术的运用。所有这些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也都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物理学和地质学这样的其他科学领域。但是,我们的兴趣必须限定在管理方面的应用。

运作观点的本质也许可以通过图 1 最好地反映出来。如图所示,运作管理思想流派包括一个专属于管理的核心理论,外加从各种其他流派和观点中折衷出来的知识。正像图中的圆圈所显示的,运作观点对来自其他各种领域的重要知识并不感兴趣,而只对那些最有用的、并直接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知识感兴趣。

运作管理科学或理论是图中圆圈内的部分。它显示出,运作管理科学或理论有一个核心的基本理论,同时从其他与管理学相关的知识领域借鉴了理论。因此,它部分地是一种折衷的科学或理论。

管理者每天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对于建立一种可接受的、有用的知识分类来说,只是第二位的问题。在发展一种关于管理的有用理论或科学过程中,将那些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知识组织起来才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工作。它可以将那些运用于管理活动中的科学和技术,

同运用于一些诸如营销、会计、制造和工程等非管理活动中的科学和技术区别开来。它使我们得以看到那些在不同企业和不同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学的基本方面。通过运用管理者的职能作为第一步工作,人们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对管理学知识进行分类的逻辑一贯并有用的框架。

作为对知识进行分类的第一步,那些被某些理论家(包括我在内)发现是有用的和有意义的职能包括:

1.计划:选择目标以及完成它们的途径。

2. 组织:为人们设计一种角色结构。

3. 人事:进行人员的选择、评价和开发,以便有效地履行组织角色。

4. 领导:采取行动激励人们并使他们自愿地对群体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5. 控制:测量和修正人们的行动,以确保计划的实现。

作为将管理学知识组织起来的第二步,我们发现,在每个职能领域追问一些基本问题是有用的,这些基本问题包括:

1.每个职能领域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

2. 存在于每个职能领域的结构要素有哪些?

3. 在每个职能领域中都有哪些过程、技术和观点?其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4. 要有效地实现每个职能,存在哪些障碍?

5. 这些障碍怎样才能排除?

像我一样致力于运作观点的人们,希望发展并确认一个科学理论领域,以便将其有效运用于管理实践活动,而且这个领域也并非宽泛到将所有与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不管其相距多远,都包含在内。我们承认,任何像管理活动这样复杂的领域,都不能与它的物理、技术、生命或文化环境相隔离。然而,我们也同样认为,对知识进行区分是必要的,而且要想在对某种知识的概括和分类中取得有价值的进步,必须对这种知识设置某些边界。虽然在所有系统分析情况下都要设置边界,但人们必须记住,并不存在完全封闭的系统,任何系统都要受到其环境变量的影响。

管理理论丛林:不同理论汇流的可能趋势

从上述关于管理理论的流派或观点的简要讨论可以看出,管理理论丛林正在继续成长,也许会变得更加茂密,与近20 年前相比,流派或观点的数量几乎增长了一倍。要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学理论,其过程无疑是漫长的,而且至今我们还没有一个关于管理活动科学基础的清晰观念,也不能明确界定,有胜任力的管理者到底意味着什么。

由于每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领袖、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也都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去捍卫自己观点中的概念和技术,以防止被攻击或改变,这就使得管理学的理论非常难以被管理实践者所理解和应用。如果这种持续增长的丛林,仅仅表明不同学术思想和研究之间的竞争,那还没有关系;但是,当它阻碍了管理理论的有效发展,并困扰着管理实践者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在各种层次和各类企业中的有效管理活动,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不允许由于缺乏可用的和可理解的知识而出现失败。

另一方面,对于各类思想流派走向联合的趋势,也有理由保持乐观。虽然这种理论汇流还没有完成,但是有理由相信这是可能的,因为学者们对管理者做什么以及管理者赖以行动的情境越来越熟悉,而且越来越多的流派或观点将采纳、甚至扩展管理理论运作流派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虽然必须承认的是,有征兆表明管理理论正沿着一条更为统一、并且是实践导向的管理运作理论的道路在发展,但是朝向这个方向还有更多的路程要走。接下来让我们简要审视一下理论汇流的某些趋势。

在经验观点中更为强调对基本原理的提炼。在许多运用案例作为对管理者进行教育的手段的流派中,有迹象表明,比20 年前更加强调对基本原理的提炼。同样的,在经营方针研究领域,案例观点也广为人知。人们在教学和研究中,越来越强调超越仅仅对在给定情境中发生什么作出说明,而要分析所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这种趋势的主要结果是,重新强调战略和战略规划。对于这种趋势来说,没有任何地方像哈佛商学院那样更值得关注,因为它被视为案例观点的摇篮。这使许多经验流派的理论家获得了大量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管理知识,而这种知识与运作理论家对计划职能的分类非常匹配。

认识到系统理论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观点。当20 年前系统理论被引进管理学领域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种对管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分类的新方式。但是,近年来,当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系统理论和管理工作之后,也就越来越清楚地发现,系统理论本质上说并不新鲜,实践管理者和运作理论家们运用这种基本原理已经有很多年了(虽然并不总是用这种术语)。不过,当运作管理理论领域中的学者更为自觉而明确地运用系统的概念和理论时,他们也就试图将已经得到提升的管理理论领域发展成为一个科学领域。

认识到权变理论并不是一种新的或独立的观点。虽然机敏而聪慧的管理者以及许多管理理论家,对于这种认识并不感到吃惊,但现在已经清楚的是,权变观点仅仅是一种区分科学和艺术——知识和实践的方式。正像我早期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两类不同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互补的。那些强调权变观点的学者,通过突出那些管理者现实中所做的工作实际上依赖于特定情境,已经在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作了很多工作。但是,这类工作对于任何一门科学的应用来说都是一样的。

权变理论强调的是理论在不同情境中的实际应用,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承认。该观点的创立者之一Jay Lorsch 最近承认,“权变”术语的使用是“误导”(1977,PP. 2-14)。他似乎认为,一个运作管理理论家在运用管理学概念、原则和技术的时候,将必然成为一名情境论者。

发现组织理论是一种太宽泛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因为受到Chester Barnard 以及他那个几乎涵盖各种人际关系的宽泛“组织” 概念的影响,使用“组织理论”这个术语来指代各种人际关系,在某些学术圈子里已成为一种惯例。虽然许多学者试图将组织理论等同于管理理论,但现在人们已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管理活动是一种含义更窄的活动,而且管理理论仅指那种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理论。管理理论通常被认为是组织理论的一个子集,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理论的一般概念过于宽泛。

关于组织理论的这种认识,预示着一种澄清理论丛林底层灌木的希望。

对激励的新理解。最近关于组织环境下激励的研究,已经倾向于强调限制或激发动机的组织氛围的重要性。由Maslow 和Herzberg 所提供的那种关于动机的过于简化的解释,虽然可以很好地辨别人的需要,但却必须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各种奖励和对奖励的期望。这些与那种激发和支持动机形成的氛围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一个组织中管理活动的性质。

Litwin 和Stringer(1968)发现,像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这些基本动机的强度,明显地受到组织氛围的影响。在一个由460 名管理者组成的样本中,他们发现,高结构化组织与权力需要的唤起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而这种高结构化组织则与成就需要、归属需要呈负相关关系。同样,在一种具有高度责任性和清晰标准的氛围里,他们观察到,这种氛围与成就动机是强正相关关系,与权力动机是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而与归属动机则没

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激励和组织氛围的互动,不仅突出了激励的系统性方面,而且强调了激励怎样依赖于管理者在设置和保持绩效环境中所做的事情。这些研究将激励问题从纯粹的行为方面,转移到与管理者所做的事情密切相关、并依赖于它的方面上来。因此,激励理论很好地适配于管理理论的运作观点。

激励和领导理论的融合。另外一个可能导向统一的管理运作理论的有趣现象,是一种将激励和领导理论融合起来的研究和分析方式。特别是最近几年,领导理论趋向于强调一些相当基本的命题,即:领导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并诉诸于那些能够激励人们的事情,而且要认识到这样一个简单真理:人们乐于遵从那些他们看作是实现自己愿望的方式。因此,领导的解释已经越来越与激励相关。

激励与领导理论的这种融合,也突出了组织氛围和领导风格的重要性。最近的研究倾向于强调在使管理者成为有效领导者过程中有效管理活动的重要性。大多数最近的研究和理论表达了这样一个清晰的信息,即:有效领导者设计一种系统来考虑下属的期望、个体之间动机的随时变化、情境因素、澄清角色的需要、人际关系和奖励类型。

正像容易看到的那样,当精明而有效的管理者设计出一种绩效氛围,计划一种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界定组织角色并使之结构化,恰当地安排人们承担适当角色,设计出一种控制技术和信息以便使自我控制成为可能,这个时候他们所做的就是将激励与领导融合在一起。换句话说,领导理论及其研究,正像激励研究一样,与运作管理理论框架很匹配,它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分支而存在的。

新的管理导向的“组织发展”。“组织发展”以及这个领域原来的名称“组织行为”,是从管理学的人际行为和群体行为观点发展出来的。一段时间以来,好像这些领域与运作管理理论离得很远,甚至彼此隔离。现在该领域的许多学者已认识到,一些基本管理理论和技术,像目标管理和组织结构设计等,都能很好地适用于他们的行为干预纲领。

检索一下新近出版的组织行为著作不难发现,该领域的有些作者正开始认识到,群体运作中的行为要素必须与组织结构设计、人事、计划和控制更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正在出现的征兆,表明人们已经看到,个体和群体行为分析,至少在管理情境中,很容易在运作管理理论框架下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

技术的影响:研究一个老问题。技术对组织结构、行为模式和管理活动的其他方面有重要影响,这个观点早已被聪明的实践者所认识。然而,主要是在学术研究者中间,这个观点倒好像是近几年的一个“发现”。可以肯定,这个观点下的某些研究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有帮助的,特别是那些由管理学的社会技术流派所进行的研究。而且,虽然机敏的管理者多年前已经认识到技术有重要影响,但这些相关研究却有助于澄清这些技术影响,并赋予这些影响以特殊意义。

技术的影响很容易被包含于运作管理理论和实践之中,而且也应该这样做。可以预期,技术影响研究领域里的学者不久就会对运作管理理论熟悉起来,并将他们的发现和观念整合到运作框架里去。然而,即便不是如此,那些致力于运作观点的人们,至少也能够将技术影响研究领域中学者们的有用发现整合到运作框架中来。

“管理科学家们”的缺陷。还记得在前面讨论管理学流派或观点的时候,有一个数量或“管理科学”观点。读者无疑也已注意到,“管理科学”被打上了引号;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群体并没有真正从事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管理科学,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运用精致的

数量模型和符号而已。

有明显迹象表明,在所谓的管理科学家中间,有一些反叛者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兴趣必须超越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的使用。这些反叛者主要存在于产业和政府里的运筹学者中间,在那里他们每天都面对各种实践的管理问题。在学术领域,达到这种认识的学者虽然数量不多,但正在增长。事实上,最为学术界所尊重的领军人物之一、被普遍认为是运筹学先驱的C. West Churchman(在与我的谈话中)已经严厉批评了对模型和数学的过度吸收,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甚至从运筹学协会辞职。

运筹学及类似的数量和模型技术,无疑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运作管理理论的计划和控制领域。大多数运作管理理论家都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那些“管理科学”的反叛者来说,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将大家的努力汇聚起来,使这些专业知识和研究转移到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更有效的管理科学上来。

澄清语义:某些希望的曙光。摆脱丛林的最大障碍之一,过去一直是现在仍然是语义问题。那些管理学及相关领域的著作和演讲,一直倾向于以不同方式使用共同术语。典型例子就是,像“组织”、“直线和职能”、“权威”、“责任”、“政策”等这样一些术语,却被赋予了不同意义,而这里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虽然这种语义困境仍然存在,而且要达到对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的意义的普遍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前方的地平线上,确实出现了某些希望的曙光。

在一些领先的管理学教材中,包含一个关键术语和概念的语汇表,已经变得很普遍,而且越来越多语汇表中术语的意义也显示出某些共同性。同样有趣的是,国际管理学会的高级会员,由来自世界32 个国家的180 名管理学者和领导者构成,他们已经响应会员的需求,开始编撰一部管理学概念和术语辞典,并准备以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同时出版发行。

虽然现在作出断言还为时尚早,但确实有迹象表明,我们正在沿着一门科学发展所必经的方向前进——接受关于一些关键术语和概念的清晰定义。

摆脱丛林需要更多努力

尽管存在着某些摆脱丛林的迹象,但事实上,我们仍处于管理理论的丛林之中。虽然好像已经取得了些许进步,但是,如果从借助提升管理实践来建设更美好社会的角度看,人们仍期待着发现某些手段来加速这种进步。

也许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让管理者们在缩小职业管理实践与我们大学的商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之间业已存在并正在扩大的鸿沟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确信,大学除了开发和教授对于实践管理者有用的管理理论外,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但是,尽管运作管理理论和研究是当今社会需求最旺盛的知识领域之一,这也并不是主张让这些学院都变成职业教育学院。况且,这些学院是专业化学院,它们的任务必须服务于其赖以存在的专业需要。

大多数专业学院都有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它们由那些有影响力的高层管理者和其他知名公民构成。这些委员会不应该像大多数情况下所做的那样,花费时间被动地接受来自院长和学院教师关于所做的各类“新”事情的报告,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那些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和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并努力将这些新进展引导到一个更有价值的管理运作科学中。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本世纪50 年代以来,在已有的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形成了许多学派,这些学派大大小小总起来可能不下一百余个,其中的主要学派,有人将其概括为六个,也有人将其归纳为八个或十一个。应该着重说明,所谓“学派”,主 要是指从什么角度或方面,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去研究管理问题。下面介绍八个主要的学派。 一、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 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 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这个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 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总起来看,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 (一)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 (1)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 (2)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的成员损失最小 而心理满足较高; (3)协作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 (二)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 (1)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 (2)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作出贡献; (3)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此外,还指出,在 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三)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 (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2)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 (3)规定组织目标。 此外,美国的怀特·贝克(Wihyte Bakke)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结 合力”的概念,对管理理论也有很大意义。贝克指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 (1)职能规范系统,即由于协作而划分和安排工作岗位所产生的合作系 统; (2)职位系统,即直线的职权层次; (3)沟通联络系统; (4)奖惩制度; (5)组织规程,即使企业具有特征和个性的构想与手段。 这一学派主要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虽然组织理论并非全部的管理理 论,但它对管理理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并对其他学派的形成(如社会技

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理论丛林是一种学说观点,实质是指管理者对管理理论的认识的局限性。 所涉及的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 主要观点:通过观察经理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经理角色的内容。总经理们并不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职能分工行事,即只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而是还进行许多别的工作。系统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主要观点:组织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它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与环境相互影响取得动态平衡,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应该坚持系统观点,树立全局观念、协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 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哈罗德·孔茨。 主要观点: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有劳伦斯和洛尔希。 主要观点:权变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与领导方式等方面:1、计划要有弹性;2、组织结构要有弹性;3、领导方式应权宜应变。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应用各学派的观点。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主要观点: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一个组织的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 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布莱克特和伯法 主要观点:(1)管理是一个过程(2)管理过程由五大职能构成(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B.F.斯金纳 主要观点: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对管理学的研究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群体行为学派 主要观点: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的人的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这个学派着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均在研究之列。 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 主要观点: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 主要内容: 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代表人物:特里司特 主要内容: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系统原理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特征 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三节人本原理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责任原理 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概念 二:效益的评价 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 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的管理学派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3.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 4.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 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他们认为,组织 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 统。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 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现代管理原理作业答案

现代管理原理作业1答案 一、理论分析题(40分) 关于管理的含义,不同的管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试叙述至少三种关于管理的定义。 答: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这是由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于1916年提出的。他的论点经过许多人进行了七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除在职能的提法上有所增减外,总的来说仍是正确的,并成为管理定义的基础。 2、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这是彼得·德鲁克教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1)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力完全无关;(2)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与其他技术性工作一样,有自己专有的技能、方法、工具和技术;(3)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4)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显然,德鲁克淡化了管理的社会属性而片面地强调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3、管理就是决策。这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的。他把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2)制订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付面临的形势;(3)在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付诸实施;(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廊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二、综合实践题(60分)项目:查阅资料并进行评论 要求: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各种手段,搜集一篇有关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方面的最新研究 资料。 完成下列内容: 1.为文章撰写摘要 2.列出文章的主要观点 3.分析文章对管理思想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效率管理 1、文章摘要: 效率管理理论是为统一管理学理论而提出的最新管理理论,它和其他任何管理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用一个全新的理论来解释过去所有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本书通过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概略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了“管理理论丛林”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管理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管理,每个学派都侧重于管理的某个方面,对管理的真正实质却未能正确揭示,在管理理论的研究问题上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指出不统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片面谈管理理论统一的问题只是缘木求鱼而已。 本书从一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公理方法来分析的研究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管理学研究的公理。第一条公理:管理是一种行为。第二条公理: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组织。通过对管理要素的分析,本书认为追求效率是管理的本质。效率是管理的灵魂,它既是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最终标准,管理就是为了使组织获得更大的效率,更快更好地达到组织的目的。 2、主要观点: 效率管理是一门研究改进组织效率的方法,它分析组织及组织的流程,对组织的效率进行规定、评估和分析,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的。效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它强调要以一切可行的效率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行动,把效率作为管理活动的宗旨,放在工作的中心和突出位置,这种思想是效率管理的精髓所在。组织效率是研究管理组织的核心问题。只有不断提高组织效率,才能提高各种组织的管理水平,推进组织的不断发展。 3、贡献及局限性: 效率管理属于通用管理方法,它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类或某些条件下的管理方法,而是适合于任何管理条件下,适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企业、不同条件的通用管理方法。正因为如此,效率管理具有了不同于其他一般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组织的为中心的全面管理。(2)效率管理的目的是追求效率。(3)动态解决管理问题。效率管理统一了管理的本质问题,但效率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标准。 现代管理原理作业2 一、案例(50分)

管理学原理单选

1: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既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对组织运行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领导方式被称为()。 1.贫乏型管理 2.集体协作型管理 3.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4.任务型管理 2:下列指标中的哪一项是用于衡量组织整体绩效的() 1.生产率 2.利润 3.员工士气 4.上述A,B,C都是 3:实施控制的关键性步骤是() 1.拟定标准点 2.选择关键控制点 3.选择控制技术 4.建立控制系统 4:在组织结构与战略关系研究方面,()通过《战略与结构》的写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孔茨 2.法约尔

3.钱德勒 4.韦伯 5:以下机构中,更多行使参谋职能的是()。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证监会 3.中共河北省委 4.全国人大委员会 6:管理方格理论是由()提出的。 1.利克特 2.菲德勒 3.布莱克和穆登 4.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7:领导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1.利克特 2.菲德勒 3.布莱克和穆登 4.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8:以下关于结构与战略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1.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需要 2.战略选择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结构的选择

3.结构紧跟战略,在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成功企业的一般做法 4.不同的战略对业务活动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一般不会影响到管理结构的设计 9: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1.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2.灵活、及时和适度 3.客观、精确和具体 4.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10: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下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1.工作上的成就感 2.提升 3.工资 4.责任 1:目标管理的具体步骤通常不应包括() 1.上下级共同讨论下属的任务、责任和工作内容等 2.确定长期绩效目标 3.定期检查进展情况 4.期末共同评估所取得的成果

管理学理论综合概论

第一章 管理学理论概论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 科学: “知”与“不知” 哲学: “智”与“愚” 佛教: “善”与“恶” 经济学:“利”与“害” 管理学: ? 管理学告诉人们: “正确地去做正确的事” 1 管理的概念 A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亨利.法约尔,1916) 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哈罗德.孔茨,1974) 管理就是决策(赫伯特.西蒙,1978) 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斯蒂芬.P .罗宾斯,1990)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周三多,1994) B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中为了实现组织的某种预定目标而对组织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 和控制的活动。 C 管理概念的八层含义: 管理是有载体的——组织;管理有明确的目的;管理有明确的对象;管理受环境影响;管理通过其职能来实现; 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有衡量标准——有效性(效率和效果) D 管理的有效性 效率(efficiency ):用最少资源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概念。意味着“正确的做事”。 效果(effectiveness ):决定恰当目标的能力,包含了对正确目标的选择。意味着“作正确的事”。 2 管理的职能 (我国采用的管理职能划分) 计划职能;计划——就是对组织未来的活动以及未来的资源供给与使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筹划。它首先要确定组织追求的目标,然后确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再决定如何配置组织的资源以实现上述目标。 组织 组织职能;组织——是管理者创建一个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关系结构,以使组织成员能够共同工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的结果就是建立一种组织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管理者能够组织和激励组织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你同你的母亲、妻子和儿子一起乘着汽艇出海游玩。但是,很不凑巧的是,一个大浪打来,妻子和儿子同时落水。那么,你会先救谁? (1)母亲。因为在三个人当中,母亲今生今世只有一个,而我还可以再娶一个妻子,也可个儿子。 (2)妻子。因为有了妻子便会有儿子。而母亲已近人生之途的尽头,死也无憾。 (3)儿子。因为儿子年龄最小,还没有体验人生,而母亲和妻子则已经享受过人生的乐趣 (4)上面三个选项都不是。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一、基本概念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 1、管理: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 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的实施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中确定目标和途径是计划职能所要完成的 两大任务。 3、管理的性质: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普遍性、管理的科学性和 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 第二节管理者的分类与决策 纵向分类: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础工作人员 横向分类: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三节组织与环境 组织的含义:指由复数的人所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社会实体。第四节企业与企业管理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的商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经营活动,进行独立核算的社会基本经济组织。一般认为,运营、财务和营销是企业组织所具有的最核心的三大职能。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是公司制企业最鲜明的两大特性。 企业家:指那些善于把握机会,勇于创新、尝试和冒险的创业者和开拓者。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演进 计划职能 第三章计划职能概述 计划职能:旨在明确所追求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行动方案的活动 计划就是预先决定要做甚么、如何去做、何时何地去做和有谁来做。计划是控制点基础,它为有效控制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没有计划,控制也就不存在了。 计划的内容:我是谁,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哪里去。 计划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益性 计划的步骤:估量机会、确定目标、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详尽见P60)、确定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派生计划、用预算将计划数字化。其中计划过程中的确定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也就是决策的过程,可以看出,计划是决策活动的核心。 预测的含义与作用 预测是对未来环境的估计,即是对未来事件或现在事件的未来后果做出的估计。这种估计不是凭空的臆测,而是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推测它的未来,由已知预测未知。预测与计划有区别的,计划是对未来的部署,预测则是对未来未来事件的陈述。预测要说明的问题是将来会怎么样,际在一定的条件下,采取或不采取某些措施和行动,估计将会发生甚么变化。而计划要说明的问题是要将来成为怎样,即采取什么行动和措施来改变现存的条件,并对未来做出安排和部署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P71 选择预测方法考虑的因素:预测的期限,有无数据可用,时间与费用,可用的手段,预测人员的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十章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哈洛德·孔茨在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19年后又发展《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他对管理流派进行分类,指出管理已由6个学派发展形成了11个学派。《管理思想史》第十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八部分内容: 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赫伯特·西蒙 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西蒙的代表著作主要有1945年发表的《管理行为》等

管理理论中的铁三角

管理理论中的铁三角 正如文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一样,企业管理也存在着自己的永恒主题,那就是处理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三角关系,我们可称之为“铁三角”。正如男欢女爱相对于第三方的存在演绎不尽悲欢离合的故事一样,管理理论的理丛无论如何演化,其实都是对管理实践中处理这种三角关系的反映和解答。 管理实践的三大基本问题 无论人们怎样给管理下定义,任何一个企业家都要在实践中处理好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三大基本问题。组织即企业健全的机体,一个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我们可以把组织进行较为广义的理解,例如人财物的组织供应,内部组织与外部组织以及两者的相互过度等等。生产指的是企业能够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是组织功能的表现。销售则是组织价值的实现。人们常说的人员、战略、运营三大流程都分别要在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三个要素或者问题中体现出来。 从管理的发展史上看,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三大基本问题的重要性是依次表现出来的。首先是组织问题的突显。如东印度公司建立之初,当时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起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管理的组织形成由简单趋向复杂,关于企业组织的理论也日趋成熟。接着,具有独立意义的管理理论则为解决生产问题应运而生,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生产率。当生产力突飞猛进,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市场相对饱和,销售又成了大问题。于是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等新兴科学的研究成果全面渗入,以帮助企业解决以客户为上帝的销售难题。当企业进入全方位竞争的时代之后,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三大基本问题便三足鼎立,同时形成了管理的基本走势。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管理实践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往往会同时困扰着我们,但是这并不是说管理者在思考这三个基本问题时要平均使用精力。随着市场的变化,某一个时期某一个要素的重要性表现的要突出一些,因此在某一个时期总会有一个管理热点,总会有某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管理热点的出现,并不是管理实践的三大基本问题的增多或者减少,只是说明形势的聚焦点需要特别关注三大基本问题中的某一个罢了。 与前几年每年都有一个管理热点相比,时下人们似乎对不管什么样的管理理念都不感兴趣了,“炒作”者们甚至为找不到管理领域新的兴奋点而耿耿于怀。这或许是经理人队伍的一种成熟,不再轻信,不再跟风,不再折腾。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家们发现,无论管理理论怎样绕来去,实践中还是得扎扎实实地解决组织、生产和销售这三大基本问题。三大基本问题构成变化中的铁三角 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管理实践变得日益复杂起来。然而无论其怎样复杂化,基本的问题依然还是组织、生产和销售,只不过其内容与形式都不再是老面孔。不同的企业在三大基本问题上轮番过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矛与盾的相生相克那样使三大基本问题面目常新。例如,组织创新的步伐一天也没有停止,自两权分离以来,企业历经了老板、经理人、CEO当家;生产由计划调节、市场调节到自主刨新;销售从酒香不怕巷子深、重视信息到形成“注意力经济”。而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只不过是在人们普遍重视销售信息,

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背景

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背景 一方面: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时代,许多国家都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强,许多复杂产品和现代化工程需要组织大规模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迫切需要相关管理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管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是历史上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很多学者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分析科学的四个维度,即:科学的本质、存在一个直观的研究对象、根本的规则性假设、科学方法的应用等总结到, 从每一个维度来看, 管理学都满足这些标准,因而管理学是一门科学,而这种观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管理学进行研究, 促使了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最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许多众说纷纭的管理学学术著作纷纷出现,一些社会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社计量学家、数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家等都对管理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之中。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标新立异,出现了许多新流派、新学说,形成了许多新的学术学派,这些学术学派统称为现代管理学派,为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作好了铺垫。在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泰罗和法约尔奠基的管理学犹如热带雨林般成长起来 管理理论丛林存在的原因 对于管理理论丛林存在的原因,许多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孔茨本人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组织、领导、管理决策制定等术语的用法及含义不同造成的“语义学丛林”;其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其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其四,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2、10】毕振力认为,孔茨的分析侧重于技术和主观的原因,并将管理理论丛林存在的原因总结为:(一)任务及环境的不同;(二)解决问题视角的不同;(三)管理研究方法上不同;(四)实践者与研究者价值取向的不同。【10】周伟则在《管理理论丛林发展研究评介》中也提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管理理论研究范围的模糊;(二)管理概念一致性的缺失;(三)管理学者不愿意相互认同。【4】房路生、顾颖、王正斌、岳永通过分析认为,在理论研究中实践和理论混为一谈是管理学陷入“丛林”状态的根本原因。【18】林曦则从科学哲学的视角,通过证实主义、证伪主义和范式理论对管理学理论的考察,发现正是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管理学理论本身的特性, 使得管理理论难以被证实和证伪, 管理学者难以形成同一的科学共同体, 管理学难以形成惟一或主导范式,由此造成了管理学理论丛林的状态。【17 三、管理理论丛林的内容 3.1、管理理论丛林的基本内容研究西方管理理论丛林的鼻祖――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在1961年的名篇《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把20世纪60年代初的管理流派分为管理过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经验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与数学学派等六大学派。【1、2、5、6】1、、、、管理过程学派这是孔茨最重视、而且基本上是全面褒扬的一个学派。在孔茨眼里,这一学派才是管理理论的主旋律。之所以称其为管理过程学派,是因为它把管理看作是一种由组织进行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Fayol),经过了三代人的传承。它的第一代是法约尔,以五大要素和十四条原则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这个学派的根基。第二代以厄威克(E Weike)和古立克(Ancient Doric)等人为代表,他们在法约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分析管理活动,提出了不少新的学说,比如古立克的POSDCORB 七职能说【七种管理职能的英文字头缩写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

2019管理学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习题课件.doc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判断题: 1. 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都只有利己的动机,因此客观上社不存 在共同的利益。(×) 2. 欧文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是后期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思想基础。(√) 3. 管理学上,管理过程之父是指亨利,法约尔。(√) 4. 勒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5. 泰勒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 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 6. 韦伯主张,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也就是职务系, 以保证其成员的一切行为都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理性准则。(√) 7. 法约尔认为,企业不论大小,其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六种工作:技术性工作、 商业性工作、财务性工作、会计性工作、安全性工作、管理性工作。(√) 8. 霍桑试验说明了“经济人”假设的正确性。(×) 9. 高士气并非总能带来高生产率。(√) 10.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目标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的问题。 (√) 11. 权变理论认为,虽然两种情景不能完全一样,但有可能类似,因此解决问题 的方法可以是相同的。(×) 二、单项选择: 1. 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的是:( A ) A.科学管理理论 B .管理学科理论 C.一般管理理论 D .行为科学理论 2. 传统的流水线生产对下列哪种情况最为适用?( A ) A.生产技术较为稳定、品种较少、批量大的产品生产 B.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 C.技术简单、品种较多、批量较大的产品的生产 D.单件小批产品生产 3. 泰勒是下列哪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 B ) A.管理萌芽阶段 B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C.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D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8. 在管理学上,“组织理论之父”是指:( C ) A.法约尔 B .艾默森 C .韦伯 D .泰勒 4. 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A ) A.经济人 B .自我实现人 C .复杂人 D .社会人 5. 法约尔的何种原则强调在组织中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建立关系明确的 映等级系列?( D ) A.分工原则 B .集中化原则 C .统一原则D.等级链原则 6. 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大要素不包括:( C ) A.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 .控制 7. “霍桑试验”直接为哪种学说做论证?( A ) A.人际关系学说 B .决策理论学说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管理理论丛林主要的管理学派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确定组织目标。 3.权限接受论:(1)权力来源原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2)权力大小的确定:权力发出后被接受的程度,即不是上级授予,而来自下级接受的程度。 4.组织平衡论:(1)组织对内平衡:组织对个人的诱因要大于或等于个人对组织所作的贡献。(2)组织对外平衡:组织内部效率产生外部效能,它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 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强调应用系统的观点,全面考察与分 析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等,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他们认为,组织 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其中,这些要素可称为子系 统。系统的运行效果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决定的。组织这个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的 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组织的运行过程,就要研究这些子系统及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6.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伯特·西蒙。主要观点是: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 个管理过程;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二者的解决方法一般不同;信息本身以及 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现实中的人或组织都只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 性”的;决策一般基于“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

管理理论丛林各学派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管理理论丛林 主要的管理学派 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2.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3.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4.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他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的实质──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整体的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和核心。这一协作系统由人的系统、物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 2.组织要素: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

经典十大管理理论和管理定律

经典十大管理理论 1、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具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务。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的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门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优劣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动作。 4、马太效应

军队文职管理学知识:“管理理论丛林”

军队文职管理学知识:“管理理论丛林” 由于疫情,从今年过年开始,大家就过上了足不出户的日子,现在终于整个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各个行业也已经基本复工完毕了,也不用担心吃完上顿,没有下顿。但是当然了,这种好的优势是针对于已经毕业且已经有稳定工作的人们,然而还有一大部分的人也会由于疫情导致的就业难的影响,比如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因为疫情失业的人。那么在各行业岗位有限,就业情况如此糟糕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找到一个稳定,工资待遇又比较不错的工作,大家想试试吗?如果想的话,那就来了解一下事业单位考试吧!今年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决定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扩招,并且还会定向招聘应届毕业生,所以还在为工作发愁的同学们,赶快加入备考的行列吧! 也许考生们想考事业单位,但是却不知道考什么,也不知道考试的重点是什么,所以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分享一个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考试当中的《管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管理理论丛林”。 前面也给大家提到过,学习管理学第一要重在理解,第二也要把握住细节知识点加深记忆,而对于管理理论丛林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大家既要识记也要理解。管理理论丛林是由孔茨所归纳和总结的管理学当中的各个学派,一共包括11个学派,分别有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科学)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理人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大家在学习这些学派时需

要理解和识记每个学派的重要观点,通过观点能够辨别属于哪一个学派,其次要识记其代表人物。下面我给大家举几个重要的例子,给大家做展示。 (一)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法约尔也被誉为“管理过程之父”。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他们合著的《管理学》是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作。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他人同自己一起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调整管理方法。 (二)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其代表作是《管理行为》《组织》《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决策理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西蒙因其在决策理论方面的贡献,曾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管理的关键(管理就是决策),应当研究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其主要观点是: 1.决策是包括提出决策理由、找出方案、选择方案和评价方案等环节的复杂过程; 2.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即反复出现和例行的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即从未出现过或性质和结构不确切的决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