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浅析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摘要:马克思在1953年撰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分析了不列颠殖民主义对于印度殖民地的影响和作用。他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作了总结性的概括:“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综多学者对马克思“双重使命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马克思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双重使命”?到底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给印度带来了福音还是带来了灾难呢?

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殖民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国家在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也为落后的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为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一、马克思的殖民思想

十五、十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同时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说起殖民主义,一般认为,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和统治的政策。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马克思指出,殖民主义在客观上为殖民

地创造了物质基础,打破了殖民地的封闭状态,促成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殖民地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在现代,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福音,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帮助,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民主制度都不可能产生出来,发展中国家可能还处于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殖民主义将其带入现代的文明社会。然而,第三世界许多学者认为,殖民主义给落后国家带来的只是贫困与灾难,它破坏了殖民地的生活结构,阻碍了殖民地的社会发展,给殖民地的人民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至今还有殖民主义的残余。

二、马克思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1、破坏性使命。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一个使命是:破坏性使命。

首先,英国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殖民主义在殖民地为了便利其统治,对殖民地的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杀害和疯狂的掠夺,这样就使殖民地的人口锐减,破坏了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其次,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这场灾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印度的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马克思指出英国给印度带来的这种灾难与印度之前所遭受的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1]P63以前的灾难不管多么巨大,只不过触及了印度社会的表面“而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这是一种对印度旧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结构性破坏。英国“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

特殊的悲惨的色彩”。[1]P64英国殖民当局依靠生产技术优势和殖民贸易特权,将在英国生产的大量的面纺织品输入印度,使印度的手工纺织业遭到极大的冲击,马克思说这是“英国的蒸汽机和英国的自由贸易的结果”。这样就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基础,使印度丧失了祖传的谋生手段,进而破坏了印度的村社制度。最后,对印度生产关系的破坏“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英国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仅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了六千万印度农业和工业劳动者的收人的总额,这是对印度人民残酷的敲骨吸髓。资本主义发展驱使英国压榨印度人民,这种极端卑鄙的愚钝的商品和资本输出,虽然发展了英国资本主义,但是如同歌德高唱的“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1]P68

2、建设性使命。英国对印度统治的第二个使命是:建设性使命。

英国殖民主义赤裸裸的掠夺印度人民,同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首先,英国殖民主义用其军事力量和科学技术打破了印度殖民地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印度和欧洲之间展开交流,摆脱孤立状态。其次,英国在印度修筑铁路,打破了印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路加强了印度与世界的联系。虽然铁路的修筑使为了方便英国殖民主义的原料和商品的运输,加强对印度的统治,但是铁路在印度的修建,也促进了印度农业的发展,“铁路在印度将真正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1]P73最后,英国这种被极端卑鄙的利益驱使的殖民主义,不自觉的使印度融

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英国把商品和资本输入印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不自觉的促进了印度手工业的瓦解。

三、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功过

马克思的双重使命是以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对印度统治为例,分析了英国统治印度的影响和未来结果。殖民主义的破坏性使命,破坏了印度的整个社会结构体系;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使命,打破了印度与世隔绝的状态,促进了印度工业的发展。但双重使命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绝对的,双重使命并非都是好的,也并不是都是坏的。马克思在文中过高估计了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作用,正如马克思在殖民理论中所说:“资本的自我扩张是不会主动为自己制造竞争对手的”。因此,在分析具体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时,要做客观的、全面的和辩证的分析,既不能美化殖民主义的丑恶形态和虚伪面目,也不能抹煞了殖民主义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建设性的历史作用。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

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

会奠定物质基础。”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

久就被当地居民同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

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

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就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英国人在印度进行统治的历史,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了。他们的建设性的工作在这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得出来。不过,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做了。(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内战、外侮、革命、征服、饥荒——尽管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地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显得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却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英国则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印度人失掉了他们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他们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的悲惨色彩,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侵略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器物阶段的学习;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学习;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层次的学习。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标签: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革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早期的器物学习到政治体制学习的过程,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掀起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又一个新层次——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但在先进的中国人一味地学习西方的时候,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认清了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本文通过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探讨先进的中国人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转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转变过程,并揭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帝国被动的进入了近代化进程,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甚至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于是,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办议会﹑兴民权﹑闹革命,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起的自强运动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不再也没有能力执行“以夷制夷”的对外政策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味地鄙夷﹑抵制﹑不接受到逐渐的接近﹑了解﹑学习,这些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也逐渐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着,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几千年形成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民族心态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更新甚或丢掉。而中国人学习西方也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对西方的器物阶段的学习及其成果,在甲午海战中被敌人的炮火轰得灰飞烟灭。以戊戌变法为标志,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深化到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层次的学习了。辛亥革命则更为彻底的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有皇帝的时代。就在中国人欢欣鼓舞的时候,袁世凯的背叛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埋葬了辛亥革命的光辉。 皇帝没有了,军阀来了;传统被推翻了,而新范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未来的中国该向何处去呢?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敬告青年》的发刊词中,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六项主张〔1〕,

学习马克思心得感想

免考生心得感想 非常荣幸可以获得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免考生资格,在这里非常感谢老师的帮助与信任。 在学期伊始的第一节课上,我了解到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有免考生制度,便怀着一种上进心报了这个免考,接受之后严格的课堂考勤并认真完成作业。我主动报名作为三名免考考勤纠察生的一员,主要负责课前的点名考勤,所有迟到缺勤被视为自动放弃免考生资格。为了公正公平,老师给我们三个纠察生分工安排,一个点名,一个登记,一个检查。开始合作有些不协调但很快就协调了。每当出现部分免考生被点名未答到时,我们都会重复点名以确保该生听到。但是部分免考生由于迟到而被淘汰,我们也会很惋惜。 要想最终获得免考资格除了很好的考勤还需要我们用心完成好相关作业或者积极参加活动获得加分。活动主要是演讲,我的口才不好,说话缺乏表现力与说服力,语气没有足够的气势,性格有点腼腆,在人前说话会很紧张,所以我没有参加演讲。我只有认真的完成我的作业,主要是:一、自学自讲二、读书简报三、拓展训练——需要每专题记录的两句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句子撰写一篇文章。就我的感觉而言,自学自讲比较容易,但需要四个人的通力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结合我的特点,我选择做教案和讲课PPT的初稿。我的任务相对简单,因为我们组

选的课题是货币,高中老师讲过。可以回忆当初老师的课程,按照当初老师的思路查找资料组合成为我们的成果。在查找资料中,我又重温高中的知识,也学到很多新知,并且把它们梳理清晰。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把握货币这节课的相关内容,让我对这节内容有了更多的掌握与更深的理解。 读书简报主要是自主的学习马克思的相关知识,将其整理变成一份报纸,其中体现你的学习与思想。其中需要一篇自己的读书感想,体现了自主学习马克思的意义所在。我读的是《资本论》比较难,读得是简版,还查阅了很多的电子资料,通过别人对《资本论》的整体概括和分析,帮助我去学习理解,做了一个粗犷的大致了解,写的读后感不是太满意。但是整个的简报外观漂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很有成就感。 还记得当初在报名表中对于“为什么要报免考生?”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1马克思理论需要认真学习2对考研究生有用3是一个努力上进的方向也是一项荣誉。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可现在发现努力之后的我获得了比预想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在做思维拓展的时候收获最大,因为这个相对比较难,它考察对课程理论的把握,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是思维与观察生活的能力。我每专题都会找出不止两句话,因为我的主题并没有确定好,自然不知道用怎样的句子。由此,我每节课我都会选择我容易理解的,生活中经常可以体现的原理作为备选句子,有长有短,为了之后方便写作时选择好用的句子。很快,课程就快要结束了,这个思维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 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2012 年12 月7 日至11 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在现代汉语里,“根”与“魂”是经常用到的两个词,前者比喻事物的本源,后者比喻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或民族的精神。习近平借 用“根”与“魂”,旨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它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虽历经朝代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数千年不绝,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例如,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自然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在个人品格方面,强调君子人格,仁者爱人。它不仅哺育了世代中华儿女,而且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全世界。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是我们的“根”与“魂”,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这样的自信。当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面临着发展困境。近代以降,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华文化的优越感不断被击碎,有识之士开始看到我们的不足,由此“师夷”之风渐开,直到西学蔚然成风。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文化,甚至一度出现了用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延伸阅读)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不过,在开始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

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瞿秋白说:“中国人民几十年受剥削,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乏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关于殖民主义教育的问题

关于殖民主义教育的危害 自从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每个城市都去学习香港,变成香模式化的教育制度。全面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全面推行以英语为主要语言,汉语为第二种语言的殖民主义教育制度。造成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和社会危害。 1.以英语为主语的文化教育,国人在中国大地上以讲英语为荣,以讲汉语为耻的思想和思维占据着教师和学生的 灵魂,国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效果不太 理想,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没有障碍的人不多,大部分人 在用英语交流和思考时头脑进入一种障碍性的交流状 态,思维进入慢节奏状态,在与外国人进行交谈时陷入 语言障碍,影响人的头脑的反应速度,有时候就是被人 骗了而没有反应过来,从而造成很多间接和和直接的经 济和政治的损失。 2.全面实施的是奴隶社会一样的殖民地政策,国家里的主人不是中国人,是英国人和美国人,每个中国的领导人 都要拿着中国打工妹赚来的血汗钱去进贡给外国领导 人。汉语成了下等语言了,汉人成了下等人。中国已经 被世界列强瓜分的感觉也是不好受的。 3.全面实施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危害性已经慢慢的显现,人民生活并不富裕,每个人一辈 子只能求温饱,一辈赚钱的结果就是付了房子的钱、付

了医药费,到头来一辈赚的钱不够自已一个人花的,到 死了以后还是要负债累累的。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造成社会的道德衰退,伤风败俗的事经济发生。教师到 得抄袭论文,学术水平很差,没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思考。 一个教师一天写不出两句话来。 4.每个城市都向香港学习,到处游山玩水,红灯区,妓院,妓女到处都有,社会道德观念严重破坏,不负责任的性 行为,无耻的教师越来越多,他们经常性的想勾引女学 生,导致学校的语言和文化全面的坠落,犯罪率直线上 升。 5.全面的学习香港模式,全面推行城镇化的管理模式的危险是粮食生产严重不足,靠进口粮食度日,粮食生产不 能自给自足。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魏丕植 作者简介:魏丕植(1963-),男,四川省盐亭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 “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

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有鉴于此,我们姑且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是基于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之民族大义,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和阐释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这时的国学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

义勇军进行曲导学案

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工具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导学案 单元主题:音乐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导教师:班级:组名:姓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实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整篇文章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着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画面,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查找资料,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1、田汉(1989-1968):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2、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卖报歌》《梅娘曲》,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 【预习检测】 一、不看书,填写下列信息。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歌曲《》。 2、《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年。 3、《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曲作者是。 4、《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的主题曲。 5、课文里的“敌人”指的是。 6、《义勇军进行曲》在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完成下列各题。 1、给生字注音。 血()肉魔爪()逮()捕嫉()恨压()迫振()奋人心豁()然开朗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答:一、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人。 1898年夏,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将英国人柯卡普撰写的《社会主义史》一书翻译成中文,题名《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讲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著作。1899年初在《万国公报》上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中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只不过是在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的“夹带”而已,显然是西学东渐潮流中的附属品,不带任何的“阶级属性”和功利目的的。 在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最早介绍与评论。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马君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让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 苏俄政府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苏俄政府曾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苏俄政府的对华态度与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压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使他们同情十月革命,在感情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从1918年7月到1919年1月,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旗帜鲜明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思想史上具有标界性的意义。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的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由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决定的。这时,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它要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以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也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二者在实践中的有力结合,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广大青年与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明显趋势和思想主流,很快便涌现出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恽代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另外一批进步青年,如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在其留学期间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学习感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想 经过一段时间对马哲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由毛泽东最先倡导的。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实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马克思在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是恩格斯,他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大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主观符合客观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和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观点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这一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发展的部分,也是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实践的哲学。邓小平依据实践的具体发展,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也突出地表现了对主体能动性的重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一贯的和论述最多的一个中心思想。科学的生产力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向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

浅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奈曼旗青兰 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我想问一下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有的人说是因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现在很多国外大使馆使节的孩子也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他是外国人。还有很多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孩子都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是他们是外国人。也有人说是因为说中国话,但是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就像SHE在他们的歌中所唱的那样,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说中国话的都是中国人吗?这两个都不是中国人的标志。作为中国人真正的标志是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所讲“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老百姓经常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而没有意识到的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比如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概率最高的名言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对我们为人处事,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提供了行事准则。再比如,我们在清明节的时候祭祖就是因为我们儒家文化强调尊敬祖先,孝敬父母。这些使得我们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不自觉的认同而产生的感觉: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

不是因为语言、不是因为地域,而是因为中国文化养了我们而产生的对国家的那份认同。因此,中国文化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到现在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将近4000年,在4千年的历史上我们国家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遥遥领先。虽然现在美国是世界的一级,但是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只有几十年,最多上百年。那么,大家知道我们遥遥领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盛唐奇象:唐朝的时候长安的常住人口100多万,而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地中海沿岸叫威尼斯,它的常住人口不到3万。欧洲最繁华的地方3万人不到中国长安100多万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特别羡慕中国的长安,当时有20多万人居住在长安周边,不愿意回去。还有日本全方位的模仿中国,遣唐使20多次,有9次被大风刮没了,多大的风也吹不走日本学习中国的热情:医学、文字、建筑、绘画等整个日本的文化都是模仿中国来奠基的。英国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有一套书叫《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说17世纪以前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最顶级的发明中国占74%。因此说我们国家是遥遥领先的。而我们国家近代的落后只是从17世纪以后慢慢落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挨打到现在10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把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放在三五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弹指一挥间。1978年邓小平复出以后我们国力马

第二讲 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第二讲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博士论文(Distinction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Demokritus and Epikurus)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1839年,马克思开始研究古代哲学,当时的马克思具有无神论思想,因此伊壁鸠鲁这位古代杰出的思想家的哲学,尤其是其关于人与周围世界关系问题的理论,激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兴趣。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即1839年写作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以及古希腊哲学的兴趣有增无减。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马克思写作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以作为计划中对古希腊罗马哲学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部分。同时,马克思将此文作为申请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授予博士学位。马克思还计划将此文发表,为此他写了献词和序。但不知因何原由,当时未能发表。直到1902年,此文才第一次 (删节后)发表于《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裴迪南·拉萨尔的遗著》第1卷 (斯图加特版);1927年,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注集》第l卷第1分册 (国际版第一部分),署名为"哲学博士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此文现收录于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1982年)。 马克思选择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晚期希腊的政治生活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论只有向内以求得身心安宁,不为外物所纷扰,在抽象的哲学外衣下表达反抗现实、否定现实的政治思想。而当时普鲁士国家的政治状况与晚期希腊有些相似。这样,青年黑格尔派就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了与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除此之外,马克思重视古希腊哲学还有自己的考虑:第一,马克思希望通过考察自我意识,找到一种定在中的自由,找到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马克思希望借助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宗教,因为当时的普鲁士封建专制国家与宗教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与保护。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由两个献词、两个序言,以及两部分正文和附录的片断所组成的。序言对整个论文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了研究伊壁鸠鲁学派等晚期希腊哲学的意义,即"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表明了马克思坚持无神论的政治目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揭露和反驳了哲学史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误解;第二部分以原子学说为重点,揭示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附录批评了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论战,维护了伊壁鸠鲁为无神论所作的辩护。概而言之,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强调了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对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虽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同为原子论者,但是两人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即伊壁鸠鲁在继承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同时也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马克思强调了自我运动的辩证原则,批判了哲学史上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及整个晚期希腊罗马哲学的通俗看法。对伊壁鸠鲁哲讲究、为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尤其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一)批判考察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 对于德谟克利特及晚期希腊哲学,哲学史上早有定论。西塞罗说:伊壁鸠鲁在他特别夸耀的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来 华留学生的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均创新中 国成立以来新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一课,我知道了国歌的真名叫《义勇军 进行曲》。 真正确立龙作为中国图腾地位的人,是闻一多。他在《伏羲考》一书中建立了今天广 为流传的说法,“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 的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他的论证方式接近循环论证,使用材料也是任意拼接。 所谓“化合式图腾”,并没有相应的人类学理论作为支撑。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徐悲鸿和梁思成力荐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毛主席和周恩来同意了,忽然有一个人说:“里面有一句歌词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可是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把这句歌词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身边还 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中国越先进,敌人就越嫉恨我们,你能说不危险吗?倒不如留下 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后来经过时间的检验,《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国歌。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 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我心中一片汹涌澎湃,雄壮的国歌声中有力的音符告诉我肩负了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任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I卫自己不屈的民族,从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 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 经济巨龙的邓小平,推进“三个代表”的江泽民,贯彻八荣八耻的胡锦涛……每个名字都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 铺开历史画卷,在漫漫无边的岁月中,1949年10月1日,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子,却被永远镌刻上了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尽情挥洒五星耀眼璀璨的光芒,仿佛在向 全世界全宇宙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的, 这一天,对于一个受尽欺凌,饱经沧伤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地让人热血沸腾啊!亿万华夏儿 女欢呼雀跃,热泪盈眶。沉睡了千百年的东方龙终于冲破荆棘冲向了世界上空。

论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论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以柬埔寨、新加坡、越南为例摘要:在近现代历史上,东西方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性和建设性,征服和掠夺是主要方面,但殖民主义者大都在客观上促使东南亚国家迈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殖民主义,东南亚,破坏性,建设性 自15世纪末欧洲人开辟了到达东方的航线,确切地说,自1511年葡萄牙人越过印度洋,占据了马六甲之后,东南亚的历史就中断了自己原来的正常进程,改变了发展方向。到了现代,日本殖民主义的侵略又给了正在努力挣脱殖民枷锁的东南亚人民以最后一击。那么,殖民主义到底给东南亚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对于殖民主义统治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一般作一分为二的评价,既看到其罪恶的一面,也应肯定其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论到亚洲的殖民主义,则认为殖民主义者有“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大多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新加坡、越南等,曾长期以其北边巨大邻邦中国的儒家体系为模型建立政治统治,并在社会和文化领域内大量借用中国的事物,所以他们与西方扩张的冲突同中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也被殖民主义者突然和强势闯入他们从前封闭的世界所震惊。与中国的情形一样,他们尊奉儒家的皇帝和官僚体系,抵制入侵者的失败给他们带来了耻辱,并最终导致古老的文明生活架构体系完全崩溃。“像在中国一样,这种崩溃导致了针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暴力革命以及对一种可行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的探求。”① 而在这之中,西方殖民主义者大都在客观上促使东南亚国家迈上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 而日本东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短暂征服则一度破坏了东南亚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西方殖民主义客观上的的建设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是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此时,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主要的剥削手段,这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时期。在这一时期,殖民列强已将世界各殖民地瓜分完毕,并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进入20世纪初期。西方殖民国家已基本上将整个东南亚地区瓜分完毕。除暹罗(泰国)以外,东南亚国家均已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保护国。 首先,不可否认,殖民主义统治的过程充满了暴力和侵略扩张,是以“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毫无进步可言, 有的只是消极的影响, 这主要 ①(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M].中华书局,2006,4.

高考满分作文:文化遗产—民族的魂

小编导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如果灵魂丢了,这个民族也就没有希望了。更多高考优秀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蟪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你徜徉于天坛,遥望天穹,你便被赋予了宽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飞,一股浩然正气便向你袭来;当你登上泰山而小鲁的时候,天地也便豁然开朗。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呼吸、成长是幸运的。我们的祖先举着火把从远古走到了现代,磨铸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这些文化遗产便趁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根。君不见,每年都有浩浩荡荡的海外游子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上一回黄土;君不见,每年都有殷殷企盼的台湾同胞回来拜祭妈祖。我们的文化遗产情牵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历史的见证,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当你读懂了他们,千年古树便熠熠生辉;当你走近他们,泛黄的古籍便不再晦涩;当你正视他们,一切阴晦的色彩就会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难怪冯先生宁可放弃写作,也要文化遗产从人们视线的边缘拯救出来,可谓良苦用心啊! 我们早已走出了闭关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切忌破坏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们光辉灿烂、震古烁今的文明,更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细心呵护。惟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像鲲鹏惊世,“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2001年的一篇高考一类卷:《文化遗产———民族的魂》,作者在结构上并没有非常奇巧的构思,而是采用了在高一时大家就都会写的“五段体”,开头结尾加上中间并列式的三段;但他在立意与表达上下的工夫却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那有说服力的观点和酣畅淋漓的语言成为了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共的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共的成立pre稿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1、传播背景以五四为界,“早期译介阶段”和“广泛传播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不过,在开始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瞿秋白说:“中国人民几十年受剥削,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乏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2、传播中的阻力与困难 1)、封建思想的阻挠: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效果有限,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农民固守封建传统,拒绝一切新鲜思想,只顾及自己的小农生活。发动群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各种学术思潮涌现,受到怀疑与抨击。 3、具体传播过程与方式 1)、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真理越辩越明:无政府主义(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泛劳动主义(一种极端强调生产劳动是社会根本的观点,认为人人都应当自食其力,都应当直接参与制造生产资料的劳动中去.皇帝要吃饭,也要和农民一样去地里种出来,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做出来.),空想社会主义(产

西方殖民主义

西方殖民主义 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看法 殖民主义的界定 在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系统的阐述之前,有必要清楚的认识何为殖民主义以及认识中的关键点。由于现今史学界对殖民主义仍然没有一个令诸家都认同的定义,本人限于能力,暂时也提不出什么有见地解释,故此将各主要辞典和一些著名史学界人士的解释列举如下: 1. 西方学术界对殖民主义概念的基本看法: 据较权威的第三版《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的解释,殖民主义这一词条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殖民主义是这样一些政治、经济政策的综合体。依靠这样的一些政策,某个帝国能够保持和发展对其他地区和民族所进行的控制。其二,殖民主义指的是在获取和维护殖民统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概念。《牛津英语大辞典》对殖民主义的解释有着相类似之处,它也认为殖民主义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与殖民地事务相关的管理方法和行为,以及与某一殖民地的基本特征相联系的观念和做法。二是指殖民体系和殖民原则。现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常常带有贬义,把它看成是一种借助强大的国力,对小国或弱国进行剥削的政策。 由于词典在对特定的词语下定义时往往从词义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所以尽管比较全面,但是却不够精确,不能够与词语的背景很好的契合。在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西方史学界的观点和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是以《全球分裂》的作者斯塔夫里亚诺斯为代表,它是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的,认为殖民主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看来,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活动从帝国一隅扩展到国际规模的产物,并包含改造殖民的社会使之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成分。”但是殖民主义并不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殖民主义不过是帝国主义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帝国主义者的本性是谋求最大经济利益当宗主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直接的、有形的控制比间接的、无形的控制更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去采用殖民的手段,建立殖民政府,直接的操纵、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同样只有宗主国的经济文化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得其能够独立的对外围地区进行开发;或者是外围地区的民族主义势力使得直接统治不可能存在下去的情况下,才可能采取进一步的统治形式,即间接的非正式的统治。 其二,关于殖民主义概念的另一种见解存在于长波理论中。该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帝国主义、重商主义、保守主义的兴衰都存在一个长期波动的历史周期性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