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练习

第一章地球光照图的判读专题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回答1~3题。

1.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图中C点的昼长为( C )

A.24小时B.12小时 a

C.20小时 a D.10小时

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B )

A.太原 a a B.长春 a a

C.南昌 a a D.昆明

3.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C )

A.4小时 a a B.10小时

C.20小时 a a D.24小时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2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第3题,半年后,时间为北半球冬至日,C点的夜长等于其在夏至日时的昼长。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4~6题。

4.四幅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 C )

A.甲、乙B.甲、丁

C.乙、丁D.丙、丁

5.四幅图中,北京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的是( C )

A.甲B.乙

C.丙D.丁

6.四幅图中,反映一年中上海的日落时间最早的是( A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从各图中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可推知,甲图表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上海日落时间最早;乙图表示北半球夏季,北极有极昼出现,丙图表示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丁图表示北极有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

二、综合题

7.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夏至__(节气)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15__时(地方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B__,昼长是__18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45°W)__。

(4)图中ED表示__昏__线,DC表示__晨__线。(填“晨”或“昏”)

(5)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__。

(6)A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0°)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3:00__。

综合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下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左图中阴影部分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为某月22日,据此完成第1~2题。

1.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B )

A.0°经线B.160°E经线

C.180°经线 a D.20°W经线

2.此刻,地球位于上面右图中公转轨道的位置和北京时间分别为( D )

A.甲22日15时20分B.丁23日15时40分

C.甲21日15时40分D.丙22日15时20分

【解析】第1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又是西半球,所以昏线与东、西半球分界线重合,其以东为西半球,则该经线为160°E。第2题,右图所示,此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右图所示为北极点的俯视图,乙为冬至日,丁为夏至日,从而可以判断甲为秋分日,丙为春分日。此时,160°E为22日18时,北京时间为22日15时20分。

读“世界地图”,回答3~5题。

3.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区时为 a a( B )

A.6月21日6时 a a B.6月22日6时

C.12月21日18时 a a D.12月22日6时

4.若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22日的范围可能是( D )

A.20°W向东至160°E之间B.0°向东至180°之间

C.160°W向东至20°E之间D.0°向东至160°E之间

5.当我国2017年新年钟声敲响时,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已进入2017年的是 ( D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3题,由AB为昏线可判断出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为夏至日。H地的区时为6月22日6时。第4题,由DF为晨线可知H点地方时为6时,0°经线为0时,向东至日界线属于6月22日。东半球范围与22日范围的交集部分为0°向东至160°E之间。第5题,我国2017年新年钟声敲响时,120°E向东至180°范围内的地区已进入2017年。

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局部图和某日照示意图,阴影表示夜半球,度数为经度,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读图,回答6~7题。

6.该日为北半球的 ( A )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解析】由图中地球公转的方向为逆时针可知该图为北极上空的侧俯视图,即图中所示极点为北极点。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据图中公转方向可知接下来直射点将北移,因此该日为北半球的春分日。

7.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此时世界时为B.太阳直射点位于(0°,120°W)

C.正午太阳高度乙>甲>丙D.此时丙地太阳位于西方地平线上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地所在的经线为120°E,是昼半球的平分线,因此地方时为12时,世界时为零时区区时,也就是中央经线0°的地方时,为-8=,故A项错误;根据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甲地所在的120°E 经线为昼半球的平分线,为12时,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因此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0°,120°E),故B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离赤道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因此正午太阳高度乙>甲>丙,故C项正确;此时丙地正值日出,太阳应位于东方地平线上,故D项错误。

二、综合题

8.读“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乙图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晨线、昏线;在乙图右上角粗线上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__图略(PM为晨线,MN为昏线;逆时针方向自转)__

(2)该日,Q地的昼长为__18__小时,日出时地方时为__3__时,日落时直立物体的影子指向__东南__。

(3)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该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__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__

(4)画出M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

__如下图__

【解析】第(1)题,此刻,地球上对着太阳的部分为白天,因此晨昏线左侧的部分为白昼,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由甲、乙两图可知,此刻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乙图所示半球为北半球,所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

旋转,PM为晨线,MN为昏线。第(2)题,Q地所在纬线的昼弧跨270°,故昼长为18小时;地方时3时时日出于东北方向,21时时日落于西北方向,此时日影指向东南方向。第(3)题,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第(4)题,M点位于北极圈上,该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达46°52′,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0°。

9.读下面的“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23°26′N__。

(2)此时A点正值__日出__(日出或日落)。A点随地球自转,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是__24__小时。

(3)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__0°__。此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A、B、C__。

(4)B地处于五带中的__热__带,此时我国正值__夏__季。

(5)图中D点此刻的地方时是__12__时。

(6)若黄赤交角为30°,则B点的昼长为__12__小时。

(7)由B点向正北发射炮弹,落点将偏__东__(东或西)。

第一章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2017年1月3日22时—4日2时我国出现了2017年首场流星雨。读“流星雨景观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流星体属于( B )

A.绕地球公转的天体B.绕太阳公转的天体

C.绕行星公转的天体D.绕恒星公转的天体

2.进入地球的流星体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掉了,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是( C ) A.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

B.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C.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D.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解析】第1题,图中流星体属于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第2题,由于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因此来自宇宙空间的流星体会由于摩擦作用而燃烧掉,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下图为太阳系8颗行星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⑧,分别示意地球和土星的是( B )

A.②、⑦ B.③、⑥

C.③、⑤ D.④、⑤

4.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B.卫星数目比土星多

C.自身能发光D.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

【解析】第3题,八大行星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此可以判断图中各行星序号。第4题,由于金星比地球更

靠近太阳,所以其表面温度高于地球。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回答5~6题。

5.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A.温度条件 a a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a a D.大气成分

6.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 C )

A.金星B.地球

C.木星D.水星 a

【解析】第5题,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而恒星质量决定光热辐射强度和引力大小,故“生命宜居带”内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适宜的温度。第6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大,出现生命的行星距离恒星越远。

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7~8题。

地球与火星的资料对照表

7.从表中可以看出地球与火星 a a( D )

A.质量相近 a a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a a D.自转周期相近

8.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这是因为两者 a a( A )

A.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

B.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同大气成分

C.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

D.有岩石、土壤和大量液态水

【解析】第7题,由表中地球和火星的两组数据对比可知,两者最为相近的是自转周期。第8题,相近的距日距离,使得火星表面的气温与地球较为接近;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得火星的昼夜温差较小,适宜的温度和较小的昼夜温差都有利于生命的形成。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民日报2016年1月4日电:1月4日,科学家小行星命名仪式举行,5位科学家获小行星命名:屠呦呦、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这些小行星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国际永久编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材料二太阳系模式图。

(1)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__A__,表示地球的是__G__。(填字母)

(2)在图中恰当位置画出“北航星”的运动轨道并画出公转方向。

__图略(轨道在F和E轨道之间,方向为逆时针)。__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两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太阳系__,其中心天体是__太阳__,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__体积巨大、质量巨大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__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__。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第(2)题,“北航星”属于小行星,而太阳系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相同。第(3)题,图中表示的是太阳系模式图,因而图中有两级天体系统,其中,太阳系是最高一级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和体积巨大,其引力吸引其他成员绕其旋转,因而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第(4)(5)题,考查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需要分清自身条件和宇宙环境条件。

第一章第一节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广寒宫”成功着陆,其着陆后分为两部分:着陆器和月球车。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材料中的物质,描述准确的是( D )

A.在地球上的“嫦娥三号”是天体

B.在月球上的“嫦娥三号”是天体

C.“着陆器和月球车”都属于天体

D.位于“广寒宫”的“着陆器和月球车”都属于月球的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天体2.有关材料中所呈现的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B.包括三级天体系统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D.“嫦娥三号”奔月途中不属于天体

【解析】第1题,在地球和月球上的物质都属于各自天体的组成部分,不是独立的天体。第2题,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此外还有很多人造卫星绕地球旋转;材料中呈现的有地月系及月球与绕月卫星构成的两级天体系统;“嫦娥三号”奔月过程中属于独立的天体;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

读下图,据此回答3~5题。

3.根据图中所示内容,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d是人类已知的宇宙部分②水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 ③由b系统示意图

可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安全的④北极星与c是同一恒星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关于b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中心天体是地球

B.c与b中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

C.狮子座流星雨现象不会在b系统出现

D.迄今我们还未发现b系统存在生命的证据

5.关于太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是由八颗行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组成的

B.水星属于类地行星

C.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金星

D.火星属于巨行星

【解析】d代表总星系,a代表银河系,b代表太阳系,c代表地月系。

“It's not just a planet,It's home.”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据此完成6~7题。

6.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 D )

A.质量在八颗行星中最小

B.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不同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太阳系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7.地球上有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条件,是因为( C )

A.地球的质量适中B.地球的体积适宜

C.日地距离适中D.地球的卫星数目适量

【解析】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有生命物质存在。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

二、综合题

8.读下面天体系统图,回答:

(1)A为__总星__系,小行星所属最低级天体系统是__C__图,“水的行星”所在的最低一级系统是__D__图。

(2)B为__银河__系。

(3)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完成方框中的内容:

答案:

9.读下图,若该图为太阳系中八颗行星排列顺序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

G__天王星__ A__水星__ H__海王星__

(2)写出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的代表字母:__B__、__D__。

(3)小行星带位于__D__和__E__(填字母)轨道之间。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都是自__西__向__东__,而且轨道面几乎在__同一平面上__,它们__各行其道,互不干扰__,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5)行星H与地球相比,不能产生生命物质条件最主要的原因表现在__距日太远,温度太低__。

综合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距离太阳最近的天体,椭圆为天体的运行轨道。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卫星的天体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天体②的地表最高温度远高于地球,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有( B )

①天体的公转周期长a②天体的自转周期长

③与太阳的距离较近a④天体外围的大气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①、②、③围绕太阳转,为行星,④围绕③转,所以为卫星。第2题,天体地表温度高可能是由于距离太阳近,或者自转周期长,白天时间长。

(2016河北石家庄一中期中)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3~4题。

3.“蓝月亮”应属于( C )

A.行星B.恒星

C.卫星D.彗星

4.“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D )

A.太阳B.地球

C.行星D.恒星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蓝月亮”绕行星旋转,属于行星的一颗自然卫星,故C项正确。第4题,“蓝月亮”本身不发光,但其表面可以发射光照,光照来自其所在恒星系统的恒星,故D项正确。

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这个计划可行吗?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据此回答5~6题。

5.火星虽为地球近邻,实际上路途非常遥远。已知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天文单位,则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 A )

A.0.52天文单位B.1天文单位

C.1.52天文单位D.2.52天文单位

6.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D )

①宇宙空间强辐射②火星引力强大③火星大气层稠密

④环境长期失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5题,日地平均距离为1天文单位,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天文单位,火星公转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的外侧,所以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0.52天文单位。第6题,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宇宙空间强辐射以及长期失重的环境。

二、综合题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木星和哈雷彗星的绕日公转方向。

__图略。(木星为逆时针方向,哈雷彗星为顺时针方向)__

(2)图中共包括__两__级天体系统。

(3)彗星的出现与流星体穿过大气层出现的流星现象在我国古代都被认为与吉凶祸福有关,其实它们都是普通的天体。晴朗的夜空中,我们看到一闪即逝的现象是__流星__;拖着长尾的是__彗星__。

(4)按结构特征划分,木星属于__巨__行星,属于该类行星的还有__土星__;木星轨道以内还有__四__颗行星,它们属于__类地__行星。

(5)如果人类想移居外行星,该行星需具备什么条件?

__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利于生物呼吸的大气。__

【解析】第(1)题,注意两者的绕日公转方向不同,木星为逆时针,哈雷彗星为顺时针。第(2)题,图中包括两级天体系统。第(3)题,一闪即逝的为流星现象,拖着长尾的是彗星。第(4)题,木星、土星都属于巨行星,木星轨道以内还有四颗行星,都属于类地行星。第(5)题,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利于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甘肃酒泉报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人时隔3年多后再次出征太空。

材料二2017年4月20日晚19时41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顺利发射升空,并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对接。

材料三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西昌(约102°E,28°N)、酒泉(约99°E,40°N)、太原(约112°E,38°N)、海南文昌(约110°E,20°N)。

(1)试分析西昌航天发射场的优越条件。

__纬度较低;海拔高;云雾少;无污染,空气透明度高;水源丰富,能满足发射中心的用水需求;交通便利。__

(2)说明我国在海南省文昌市选址建设航天发射场的理由。

__海南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卫星容易发射升空,利于延长卫星使用寿命;濒临海洋,地势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监测;建航天发射场可促进海南经济的发展。__ 【解析】第(1)题,从地理位置、地理纬度、气候条件、水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从地理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卫星使用寿命、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条件及经济

状况等方面分析作答。

第一章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目前人们对其利用越来越广泛。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D )

A.太阳灶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发电D.煤炭

2.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C )

A.低纬度、太阳高度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解析】第1题,煤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这是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其他均为直接利用。第2题,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最适合使用太阳灶做饭。

3.下面有关太阳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B.光球、色球、日冕三层中,光球层最厚最亮

C.太阳黑子实际上是色球层中的黑色部分

D.太阳表面的温度为7 000℃

【解析】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其中光球层最亮,日冕层最厚。太阳黑子并不黑,只是比其他地方暗些且位于光球层中,太阳表面的温度为6 000K。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

...太阳活动的是( A )

A.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太阳风暴

C.太阳黑子活动D.太阳耀斑爆发

【解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是太阳能量来源,不属于太阳活动。

2017年4月5日,美国宇航局捕捉到了惊人影像,疯狂24小时三次太阳耀斑巨大爆发,据此完成5~7题。

5.此次太阳耀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包括( B )

A.全球出现大面积停电

B.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出现极光

D.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6.上题所述影响最强的时刻可能出现在当地( B )

A.黎明B.中午

C.傍晚D.午夜

7.关于太阳活动周期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两次黑子最大值出现的年份相差12年

B.黑子出现最大值的年份与出现最小值的年份相差11年

C.两次黑子最小值出现的年份相差10年

D.连续两次黑子最大值出现的年份相差11年

【解析】第5题,太阳活动会引起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极光主要出现在极地地区,并且东北地区在白天,不可能看见极光。第6题,中午时太阳活动影响最强。第7题,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指连续两次黑子极大值或极小值出现的时间间隔。

二、综合题

8.读“太阳大气图”,回答: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名称:A__光球__、B__色球__、C__日冕__、D__日珥__。

(2)发生在A层的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__黑子__。

(3)极光和磁暴的产生与__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__有关。

9.读“我国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图”和“我国某些城市的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

时数表”,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各省级行政中心中,__拉萨__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最高,原因是__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这里地势高,空气稀薄,云量少,日照强__。

(2)在直辖市中,__重庆__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低,原因是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云量多,阴天多,日照弱。

(3)图中台湾岛西侧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比东侧__多__,原因是台湾东部处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西部处于背风坡,阴天少,晴天多。

(4)由表中所列数据可以推知,在这些地区中,我国最能有效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城市是__拉萨__。

【解析】第(1)题,图中各省级行政中心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多的是拉萨,达到200×4.2×103焦耳/平方厘米。第(2)题,重庆最低,小于100×4.2×103焦耳/平方厘米。第(3)题,读图可知:台湾岛东侧低于110×4.2×103焦耳/平方厘米,西侧部分地区高于140×4.2×103焦耳/平方厘米,产生的原因是东侧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阴雨天气多;西侧位于背风坡,晴天多,日照强。第(4)题,综合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地理纬度,可以判断出拉萨最能有效利用太阳能。

第一章第二节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字母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A表示日地距离,大约150亿千米

B.A表示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辐射

C.图中B、D两点的太阳辐射强度,D点更强

D.图示时刻,B点是地球大气上界单位时间获得太阳辐射最强的点

2.图中A对地球的重大意义表现在( A )

A.适当的距离为地球生命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B.使地球有了厚层的大气

C.相互的辐射,抑制了地球上的病菌

D.使地球成为固态的球体

【解析】第1题,图中字母A表示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此时太阳光垂直照射在B点,因此该点地球大气上界单位时间获得太阳辐射最强。第2题,图中A表示适当的日地距离,为地球生命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读“太阳及其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太阳大气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 A )

A.光球、色球、日冕B.色球、日冕、光球

C.光球、日冕、色球D.色球、光球、日冕

4.太阳黑子和耀斑( B )

A.都发生在①层B.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都发生在②层D.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 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 越小越偏东)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8133771.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分解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