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劝学》、《师说》检测

《劝学》、《师说》检测

《劝学》、《师说》检测

《劝学》、《师说》检测

劝学》《师说》含答案

高一国庆自我学习练习03:《劝学》、《师说》 《劝学》 (一)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輮.()(2)骐骥 ..()(3)镂.()(4)锲.而不舍()(5)跬.步()(6)螯.() (二)文学常识填空 2.荀子,名,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着作有《》二十卷,该书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也进一步成就。 (三)文言知识归纳 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3)君子生非异也通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古义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古义今义 (4)用心 ..一也。古义今义

(5)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6)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古义今义5.解释下列多义字词。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òng)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 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 D.须臾.(yú)镂.刻(ló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 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

《师说》重点知识检测(附答案)

《师说》重点知识检测 (附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师说》重点知识检测答案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古今异义)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难问题)也。人非生而知(懂得)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相当于“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相当于“于”,在)吾,吾从而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吾师(学习,用做动词)道也,夫庸(发语词,岂,哪)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传统)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还,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普通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学于师。是故(因此,所以)圣(圣人,形容词作名词)益(更加、越发)圣,愚(愚人,形容词作名词)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自己)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使……学习)其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宾语提前的标志)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通“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了,古今异义)而大(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遗(丢弃,放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可,够得上)羞,官盛(高大)则近谀(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难道,表反问)可怪也欤!

劝学和师说理解式默写

《师说》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 )。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 ),( ),( ),( )。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 ,( ),( ),( )。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 ( ) 。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 ),( ), ( ) ?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 ,( )。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 ( ) 。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

(完整版)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的文学及文体常识归纳整理: 《劝学》作者是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拼音: 须臾yú舟楫jí跬步kuǐ驽马nú锲而不舍qiè金石可镂lòu 骐骥jì 劝学知识点: 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劝学知识点之通假字并释义: 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劝学知识点之活用情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足,名词作动词,用脚走。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劝学知识点之一词多义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对,向。 之:锲而舍之:代词。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青,取之于蓝:代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代词,木。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而寒于水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见者远 表修饰:顺风而呼登高而招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 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劝学知识点之特殊句式 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师说》知识点梳理答案

《劝学》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 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乎(3)虽有槁暴 ..晒干(4)金就砺.则利磨刀石(5)而闻者彰.清楚(6)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四.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舆马者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輮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蚓无爪牙 ..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寄居,托身今:托付 五.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用心一也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六.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②博闻.强识见闻见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④不求闻达于诸候扬名 假:①乃以吴广为假王临时的②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

必修一《劝学,师说》

2017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 回归课本,温故知新 第 1 页 必修一 《劝学》 【文学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知识梳理】 一、重要实词、虚词: 1.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虽.有槁.暴 6.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7.金就..砺.则利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吾尝跂.而望矣 12.臂非加.长也 13.而闻者彰. 14.假舆..马者 15.而致.千里 16.假舟楫.者 17.而绝.江河 18.风雨兴焉. 19.故不积跬步.. 20无以..至千里 21.骐骥..一跃 22.驽马..十驾 23.锲.而舍之 24.金石可镂. 2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6.用. 心一也 27.蟹六跪.而二螯 二、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词类活用 1.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积善.成德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7.用心一.也 四、古今异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蚓无爪牙..之利 5.用心..一也 五、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以为妙绝. (《口技》) 佛印绝. 类弥勒(《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前出塞》)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

《劝学》知识点整理

《劝学》知识点 一、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得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就是我国古代得思想家、教育家,就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她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得,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得思想。她强调教育与礼法得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得必要性与后天学习得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得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得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得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得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就是《荀子》得第一篇。本文就是原文前几段得节录。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三、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得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得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与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得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今义:跪下 9、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得使动用法

劝学、师说理性默写

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 ,。,。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 7、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9、《劝学》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0、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1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的观点。 1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1.《劝学》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反之则会取得成功,。” 18.《劝学》中点明人要实现自己境界的提升就要不断积累的句子是“,, 。” 19.“,,”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20.“”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劝学》答案 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学不可以已。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师说、劝学 理解性默写

《师说》理解性默写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_________ ,_________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_________ ,_________ 。”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 9、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_________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________ ,_________ ”。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 ,_________ ?”一致。 参考答案: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冋“否”)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 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而大遗古: 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古: 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 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古: 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之不知古: 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 音。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 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 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词类活用 1)n. T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 a. T 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 T 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 a. T 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 a 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 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5)介词,表被动,被:不拘于.时 3.也 1)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4.乎 1)介词,相当于“于”,在;表比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语气助词,表揣测,吧:其皆出于此乎 . 4)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最新《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20836复习过程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2.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劝学与师说

《劝学》练习 一.语基练习 1、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以为轮 (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 ..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3、“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假设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顺承关系。 e.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锲而舍之() ⑥蟹六跪而二螯()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6、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第三段:论述。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二是,三是。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知明而行无过(...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劝学》入选高一语文课文上册。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劝学》《师说》同步练习

《劝学》《师说》同步检测 班级姓名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槁暴.(pù) 輮.使之然(róu) 靛.青(dìng)舆.马(yú)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骐骥.(jì) 爪.牙(zhǎo) C.镂.金(lóu) 弩.马(nú) 生.非异(shēng) 洞.穴(xué) D.跂.而望(qì) 锲.而不舍(qì) 二螯. (áo) 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疾病)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驽马 ..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准备) 风雨兴.焉(兴起) 3.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非能水.也③晋军.函陵 ④填然鼓.之⑤树.之以桑⑥既来之,则安.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⑧登泰山而小.天下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 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 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 ..,无以至千里 ..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之利,筋骨之强 ..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 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句读之不知 6.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于.其身也 ④不拘于时,学于.余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7.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金就砺则利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輮以为轮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高考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劝学》

高考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劝学》导读:《劝学》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劝学》《师说》知识整理答案

《劝学》: 一、解释加点的实词: 1、学不可以已.。(停止)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凝固而成)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合于)(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4、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同“又”)(枯)(同“曝”,晒干)(直)(这样) 5、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日参省 (靠近)(广博地学习)(名作状,每天)(检验)(反省)(同“智”) 6、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片刻) 7、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踮起脚跟)(看见的范围广) 8、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远处的人能看得见) 9、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这里引申为“洪亮”)(清楚)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使……快)(达到) 11、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会)(游泳)(横渡)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同“性”,天赋)(外物) 1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半步) 1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1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雕刻) 1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名作状,向上,向下)(因为)(专一) 1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脚)(藏身)(浮躁,不专一) 二、解释加点的虚词: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却)(比)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递进)(相当于“于”)(表递进) 3、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表转折)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动作对象,向)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兼词,于此)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师说和杜甫

劝学师说和杜甫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劝学师说知识点检测

《师说》知识点学习 —.虚词 1.之 (1)作师说以贻之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郯子之徒 (4)古之学者必有师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3.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 (4)皆出于此乎 (5)不拘于时 4.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可怪也欤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 (5)吾从而师之古义:

(6)今之众人古义: (7)小学而大遗古义: 3.一词多义 (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从而师之 d吾师道也 (2)传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道相似也 (4)惑a惑之不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惑而不从师 (5)所以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重要字词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5?士大夫之族() 6?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术业有专攻()()()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