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112

第13卷 第4期 2011 年 4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4 Apr . ,2011

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

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据统计其致残率高达

80%以上[1],

这不仅给患者自身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究其致残原因,主要责之于中风后所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协调与平衡功能等的异常改变,针灸作为中医疗法中的重要组成,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

1 中西医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在中医文献中,中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半身不遂等不同名称。中医认为本病由于体弱气虚,营卫失调,真气散失,外邪贼风乘虚而入,故名曰“中风”。针灸治疗此病具有扶正祛邪、疏经通络、调和气血阴阳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是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因脑血管意外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因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使大脑的中枢神经对所支配和调节的组织器官的功能减弱或丧失,致使肢体

偏废不用,肌肉拘挛萎缩,关节不动僵直[2]

。针刺可以促进脑侧枝循环的建立,增加脑血流量,增加病灶

周围脑细胞营养[3]

促进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或健侧脑细胞的代偿,而且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处于脊髓休克期的神经元细胞觉醒,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调整肌张力,协调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

以利于恢复肢体运动功能[4]。针刺局部,

皮肤和黏膜下的触、压、痛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各种触、压痛觉冲动,这一局部刺激产生的应激冲动,可通过痛温觉传导路,将冲动传至脊髓、延髓、丘脑外侧核,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后由椎体系或椎体外系的运动传导路传出,支配相应的骨骼肌产生被动收缩和舒张运动,从而改善运动功

能障碍[5]

2 常用治疗方法

2.1 体针治疗 李德宽等[6]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

体针透穴治疗,上肢瘫痪取健侧经穴,曲池透少海,

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取患侧经穴,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绝骨透三阴交,阳陵泉透阴陵泉。施以提插、捻转、疾徐补泻相结合的综合针刺手法。结果126例患者治疗3个月,痊愈77例,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9.68%。张丹莉[7]

将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进行患侧体针治疗,上肢取曲池、合谷、肩、外关、手三里,配穴:内关、百会、尺泽、极泉、后溪;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环跳、绝骨、风市、三阴交;配穴:太冲、百会、昆仑、委中、丰隆。同时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同样的康复训练。以Fugl-Meyer 评分法和修订的Barthel 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肢体运动功

能改善方面有显著差异(P <0.05和P <0.01)

。2.2 头针为主治疗 原民等[8]

将218例中风半身不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和对照组108例,治疗组在常规活血化瘀、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头针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的上1/5,中2/5及足感区,对照组除不用头针治疗外,其余方法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27%,对照组为71.3%,治疗组效

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

。刘未艾等[9]

选取偏瘫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进展

王淑兰,倪光夏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中风后遗症,文章通过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文献

做出综述,得出针刺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针刺方法多样,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足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结合法等均有疗效。

关键词:针刺;中风;运动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4- 0112- 02收稿日期:2010-10-17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科技研究专项课题(HL07005);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与重点培育项目(08XJC04)作者简介:王淑兰(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血管病。

状况。◆

参考文献

[ 1 ] 宋家瑛.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J ] . 天津中医,2001,18 ( 4 ):27-28.[ 2 ] 宋菊敏,闫记灵,庞惠芳,等.复方黄连降糖片防治糖尿病

肾病的实验研究[ J ]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 ( 19 ):1179-1181.[ 3 ] 宋菊敏,马俊,问记灵,等.复方黄连降糖片对KK-ay 小鼠骨

骼肌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 ( 6 ):48-50.

[ 4 ] 刘小美,宋菊敏,刘丽琼,等.复方黄连降糖片对2型糖尿病模

型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J ]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 ( 12 ):838-841.[ 5 ] 游龙,王耕.影响血糖升降的65种中药[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

杂志,2000,7 ( 5 ):32-33.[ 6 ] Kong W,Wei J,Abidi P,et al. Berberine is a novel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 working through a unique mechanism distinct from

statins[ J ] .Nat Med,2004,10 ( 12 ):1344-1351.[ 7 ] 徐洁,钟丽娟.肉桂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 [ J ]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 ( 3 ):171-172.

13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患者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和顶中线的常规穴位,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作为治疗组,单纯运用卒中单元综合疗法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I和NIHSS评分都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蓝[10]选用《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分为5等份,分别为上1/5,中2/5,下2/5,结合体针和舌针作为治疗组,体针和舌针结合治疗作为对照组,两者比较,治疗组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组对半身不遂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2.3头体针结合治疗 王晓燕等[11]取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向后移0.5cm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前顶透健侧悬颅,行捻转手法,并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过高,结果比单纯用体针治疗效果显著(P<0.05)。李玉凤等[12]把2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治疗组100例和传统针刺法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头针取瘫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体针主穴取内关、水沟、三阴交,配穴取极泉、尺泽、委中、合谷,主穴施醒脑开窍针刺法及手法量学操作法,其他穴位施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和少阳经穴,针刺患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9%,对照组总有效率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眼针及眼针为主治疗 曹银香等[13]将234例半身不遂患者分为治疗组156例和对照组78例,治疗组眼针针刺双侧上焦区、下焦区,配以心、肝、肾区,对照组常规取穴针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为7

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越峰等[14]将80例脑梗死肢体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眼针结合运动疗法,并配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配合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555量表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升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残障5例,无死亡,残障率12.5%;对照组残障7例,死亡2例,残障率22.5%。2.5电针及电针为主治疗 朱沁[15]以电针中风后迟缓性瘫痪患者患侧神经刺激点作为治疗组,常规取穴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上肢67.14%,下肢8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上肢4

4.78%,下肢59.7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功能、起效时间的疗效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褚瑰翔等[16]用电针结合康复疗法与单纯康复疗法比较,治疗组上肢肌张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肢肌张力记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记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6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 曾学清等[17]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

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治疗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罗平等[18]将150例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法针刺针刺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委中穴,配合头针运动区、运用区以及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大椎、风池、风府、八邪、八风等穴位;对照组取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施以平补平泻。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75.6%,对照组总显效率40.3%,前者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明显优于后者(P<0.01)。

3 评述与展望

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十分肯定,头针、眼针、体针、电针、刺络放血、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结合等,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无论是迟缓性瘫痪还是痉挛性瘫痪都有较好的疗效。同时,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1)所取穴位的差异较大,缺乏系统性;(2)针刺操作尚不规范,很多仍停留在经验阶段;(3)何种针刺方法最适合于何种类型的运动功能障碍尚无明确定论,没有针对性。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以便使针刺方案更加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 1 ] 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 J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 ( 6 ):

344-347.

[ 2 ] 袁志斌.针推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J ] .针灸临床杂志,2000,16 ( 8 ):12-14.

[ 3 ] 蒋红芝,黄光英,张明敏.针刺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脑血流的影响[ J ] .微循环学杂志,2006,2 ( 16 ):

9-11.

[ 4 ] 何德社,张芳霞.针刺配合康复疗法对急性脑血管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J ] .现代中医药,2008,28 ( 6 ):63-64.

[ 5 ] 李华明.早期针刺加康复法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偏瘫运动功能的影响[ J ]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 ( 10 ):8-10.

[ 6 ] 李德宽,裴方方.体针透穴治疗中风后遗症[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 ( 3 ):166.

[ 7 ] 张丹莉.针刺阳明经腧穴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J ] .

中国临床康复,2005,9 ( 13 ):148.

[ 8 ] 原民,卫晶仙.头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应用研究[ J ]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 ( 6 ):1677-1678.

[ 9 ] 刘未艾,吴清明,李向荣,等.头电针配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J ]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 ( 3 ):

149-151.

[ 10 ] 余蓝.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J ]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 ( 2 ):88-90.

[ 11] 王晓燕,李静茁.头针与体针联用对脑卒中后偏瘫肌张力过高和运动模式的影响[ J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 ( 2 ):

167-168.

[ 12 ] 李玉凤,刘淑艳,王秀荣,等.头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J ] .上海针灸杂志,2007,25 ( 6 ):23.

[ 13 ] 曹银香,白炜玮,冯金萍,等.眼针治疗脑梗死半身不遂156例临床观察[ J ] .河北中医,2008,30 ( 3 ):286-287.

[ 14 ] 陈越峰,茅敏,陈新,等.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40例疗效观察[ J ] .新中医,2007,39

( 11 ):25-26.

[ 15 ] 朱沁.电针神经刺激点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J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 ( 6 ):469-471.

[ 16 ] 褚瑰翔,易小琴.电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9,31 ( 8 ):13-14.

[ 17 ] 曾学清,滕东时,杨涛,等.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现代促通技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J ] .针灸临床

杂志,2006,22 ( 9 ):20-21.

[ 18 ] 罗平,张淑忆.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78例临床研究[ J ]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 ( 8 ):41-42.

113

中风病针灸治疗

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 一、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热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肝肾。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灸并用;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可刺双侧,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疗法。 主穴:上肢:背面、曲池、手三里、外关、灵骨、大白(倒马针对侧)下肢:环跳、阳陵泉、侧三里、侧下三里、解溪、火主穴。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迁延日久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 刺血:上肢:大椎、肩峰、尺泽、后溪;下肢:三金穴、委中、侧三里。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水针: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两组主穴,分别取2—5个穴位,配穴据症取2—3个穴位。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穴:上肢:肩中穴、手五里、尺泽、阳池、对侧重子、重仙穴。 下肢:髀关、驷马上穴、驷马下穴、通关、通肾、肾关、人皇、光明、太冲。配穴:上肢加刺大椎、肩髃、臂臑、阳溪。 下肢加刺天皇、地机、地皇、四花下穴。 刺血:配穴可做刺络疗法,病侧刺络效果好,当健侧关节部位屈曲拘挛者,可加刺

其局部腧穴,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阳主动,肢体活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穴,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以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气血通畅,肢体活动功能易于回复;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筋肉萎缩或强直拘紧,根据经络循环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目的在于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二、中脏腑 1、闭证 症状: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阳闭:面赤鼻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滑,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三经穴位。 取穴:主穴素髎、人中、十二井穴、太冲、四花中、手解穴、 配穴:牙关禁闭配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灵骨、大白;语音不利配天突、上廉泉。 刺血:十二井点刺放血,或向上斜刺;耳尖放血。 方义:本方组穴有平肝熄风,清泻火热,豁痰开窍之功。阳闭或阴闭症乃因肝阳暴涨,气血上冲夹杂痰火、痰湿,闭阻清窍所致。取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以清心泻热,豁痰开窍。人中是督脉的要穴,有调和督脉气血,启闭开窍之功,肝脉上达巅顶,泻肝经的原穴太冲,以镇肝降逆,潜阳熄风,脾胃失和,运化失职,痰浊内生,取阳明经的四花中穴,以调理脾胃,除湿化痰,取手厥阴心包之荣,手解穴,以清心泻热。 2、脱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中风后遗症最佳治疗方案

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治疗中风后遗症订购热线:400-0252600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一咱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复原丸”和“解凝活脑丹”。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 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复原丸:黄芪30g 太子参18g 全当归12g 白术18g 茯苓18g 熟地18g 黄精18g 山萸肉15g 川芎12g 仙灵脾15g 解凝活脑丹:水蛭10g 丹参18g 川足2条g 川芎12g 田七末1.5g 复原丸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方中熟地、黄精、山萸肉、仙灵脾滋补肝肾;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川芎、全当归益气活血,使气血周流旺盛,有助于通络活血化瘀之力。解凝活脑丹功能为宣通脑络,化瘀解凝。本丹以水蛭为主药。水蛭是吸血动物,性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其味咸、苦,咸能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治疗血瘀有良效。本病多为脑实质内形成血块,水蛭使脑络能通,血凝能解,说明水蛭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畸形模式

摘要: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常常因原动肌无力、拮抗肌过度活动,以及过度活动的肌肉发生形态学变化,从而导致各种固定模式的典型畸形。如果能确定是哪些肌肉过度活动造成了关节畸形,就可以针对性实施去神经支配治疗方法,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的机会。要搞清楚到底是哪些肌肉造成了关节畸形,并非轻而易举,因为可能有很多肌肉都经过受累的那个关节,但并不是所有可能引起畸形的肌肉都活动过度。采用多通道肌电图和用局麻药进行诊断性阻滞等方法来检测某个肌肉是否与畸形有关,可以为长期的去神经支配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常见的畸形表现模式,并讨论与之关联的肌痉挛问题,以及其他形式的肌肉过度活动、瘫痪、挛缩和随意运动控制障碍等情况。 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畸形模式Nathaniel H. Mayer, MD; Alberto Esquenazi, MD;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常会导致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MNS),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特点包括:出现痉挛状态;其他形式的非随意的肌肉过度活动、主动运动无力、以及造成随意运动调节受损的各种运动控制异常。肌肉过度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痉挛状态、反射亢进、阵挛、痉挛性协同收缩、痉挛性张力障碍、屈肌反射传入活动及联合反应增强。痉挛状态和屈肌反射传入活动在脊髓中进行处理,联合反应、协同收缩和UMNS张力障碍都有脊髓以上的起源,后两者还对牵拉有敏感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患者(特别是脑外伤、缺氧性脑病和脑卒中后发生综合征的患者)中,常见局灶性肌肉功能障碍,表现模式多种多样,可导致上肢和下肢关节的畸形1。搞清楚具体是哪些肌肉造成了关节畸形,是非常有用的病情评价策略,因为去神经支配技术(如使用神经破坏药、化学去神经支配药物或者外科手术)可利用这些信息,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2。 下文中,我们来讨论与受累肌肉过度活动、轻瘫、挛缩和随意运动控制功能受损相关的畸形常见模式。表1总结了所涉及的肌肉。切记某个特定患者的畸形不一定涉及所有的肌肉,另外,有些非随意活动过度的肌肉比其无活动过度的原动肌弱,这种情况下的肌肉活动过度不会导致畸形或功能受损,所以可能不适宜进行化学去神经治疗。治疗决策常常最好认为是假设,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随访检查进行验证和评价。 表1.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常见畸形模式中可能过度活动的肌肉 下面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所见畸形的常见模式,以及每种畸形可能涉及的肌肉。同时也列出了每种畸形中受累的软弱肌肉,但切记即使这些肌肉有非随意过度活动,也不会造成畸形,因此这些肌肉不适合用化学去神经支配治疗。还必须注意,具体某个患者中所列的肌肉不一定都受累;力量比较大的原动肌可能会制衡活动过度的对抗肌,经过某个关节的所有肌肉都对该关节的肌力平衡有所贡献。临床医生在考虑任何治疗决策时,最好都当作是对畸形来源的假设检验,在这方面,第一步先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可能比较好。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建议收藏)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 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小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 ?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文档交流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多以风、火、痰、虚论. 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文档交流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文档交流?——阴闭:属阴症。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文档交流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 ?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痰热腑实则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语言治疗:约有22%-32%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语言训练人员应先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心理治疗: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祖国传统医学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截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物理疗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综合应用水疗、电疗、光疗等手段,改善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残存肌力,增强肌肉耐力,恢复协调和平衡能力,使截瘫病人学会翻身、起坐和床与轮椅之间及轮椅和厕所之间的转移动作。 作业治疗: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特点,从日常生活活动、生产劳动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者进行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使患者掌握进食、穿衣、入厕等日常生活动作,并学会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康复工程: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矫形器,借助双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复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围内步行。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苏月清现在患有脑中风的人有很多,同时社会上涌现出的脑中风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真的是鱼龙混杂。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患了中风后,一部分中枢神经细胞坏死,使得脑、脊髓等神经损伤和病变总是造成患者的终身残疾。干细胞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将干细胞通过注入大脑受损的部位,使干细胞在人体内发挥再生和修复病损的组织细胞的治疗作用,减少宿主神经细胞的凋亡、坏死并恢复受损细胞功能,并分化为大量功能细胞参与脑的三维重建恢复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1、查看患者情况,看是否符合用干细胞治疗。了解患者中风的病史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估患者恢复康复的几率。 2、选择合适的干细胞,分离培养。 3、干细胞输入。干细胞输入的方法主要有静脉输入及通过腰椎穿刺从腰大池内注入,1次/周,共3次(一个疗程)。 4、术后监护及不良反应观察。自体移植后8小时~5天内监护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5、术后康复训练。患者术后1周即开始行功能锻炼,或采取高压氧治疗,连续做3个疗程。 6、观察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后遗症症状得到改善,部分患者一个月就出现明显的好转。如吞咽困难患者,可以进食流质;智力得到改善;肌力得到提高;患者还可以不用扶拐,自己走路。 合理调配饮食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 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第四,可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第五,每日食盐在6 g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

偏瘫上肢的运动障碍

偏瘫上肢的运动障碍 关键词:上肢瘫痪;脑中风;康复;肌电图 摘要偏瘫上肢运动障碍是脑中风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之一,临床检查肌力分为6级,为精细观察肌力减弱程度提出一种补充分级法。其他尚可应用握力针、量角器、磁刺激反应和经皮氧张力检测等方法。中风偏瘫上肢运动障碍早期为弛缓性瘫,在恢复期中逐渐转变为痉挛性瘫。可伴有瘫侧上肢疼痛和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现象,并伴有各型病理性联合运动。肌电图表现为主动肌拮抗肌3 相型电活动。脑内不同部位病变的上肢运动障碍各具不同特点,一些征象可预测中风瘫痪上肢的功能预后。 肢体运动瘫痪是脑中风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可导致不同肢体、不同严重程度的瘫痪,如偏瘫、单瘫、四肢瘫或交叉性肢体瘫痪等。皮层运动神经元包括运动神经细胞及其轴突(锥体束)病损均可导致肢体瘫痪,内囊区病变可引起对侧上下肢偏瘫。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损引起的偏瘫一侧以上肢严重,下肢较轻;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脑中风引起的偏瘫则以下肢严重,上肢较轻。脑干部位脑中风多引起四肢瘫,也可以引起病灶侧面瘫和病灶对侧肢体瘫即交叉性瘫。脑中风所致的瘫痪多以肢体远端严重,近端较轻。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区)限局性病变可引起对侧上肢瘫或下肢瘫等单瘫。偏瘫是脑中风常见的症状、体征之一,尤其是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大,也是康复治疗中难于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将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障碍问题简述如下: 1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检查方法[1,2] 上肢运动主要包括肩、肘、腕和指关节活动,肩部运动包括肩部上提、下降、肩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前屈和后伸。肘关节为屈曲、伸展、旋前和旋后,腕关节为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活动。掌指、指间关节活动主要包括屈、伸、内收和外展等动作。脑中风早期由于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发生上肢轻度或完全瘫痪,正确评价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对于指导康复治疗及功能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

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 张俊清1,韩科1,牟蛟1,张超1,赵帅1,焦洋1,孟智宏2,樊小农2 (1.天津中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摘要:目的:了解针刺参数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内关穴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以针刺频率的慢、中、快(1、2、3次/s)和针刺时间的短、中、长(5s、60s、180s)的两因素三水平针刺参数搭配组合9种针刺参数组以捻转手法刺激“内关穴”,以脑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综合分析不同针刺参数组作用于“内关穴”对MCAO大鼠脑血流的影响。结果:针刺效率应受针刺频率、时间以及它们二者交互作用影响,其中针刺时间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针刺频率次之,取得最佳针刺疗效的针刺参数是3次/s,60 s,即快频率,中时间,提示针刺改善脑梗死脑血流,应在保证快频率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针刺时间。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内关;针刺手法正交设计;最佳刺激参数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329-03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具有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高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针刺治疗中风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疗效肯定。针刺的疗效与选穴、操作手法、得起感、补泻手法、刺激时间、操作频率等密切相关。针刺手法的量化是针刺标准化、科学化的关键问题,针刺的频率和时间是最容易控制的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恢复急性期脑梗死的灌流,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功能损害,是中风治疗的主要目标。因此本实验以软脑膜血流量为效应指标,选取醒脑开窍主穴内关穴,选取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缺血性中风,采用捻转手法,以针刺时间和频率为影响因素,研究针刺的最佳刺激参数。 1材料和方法 1.1试剂与仪器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瑞典百灵威医疗仪器中国公司代理);STRONG90牙科钻、水合氯醛(分析纯)(天津市瑞科有限公司) 1.2实验动物与分组 1.2.1实验动物三级动物(SPF)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250 280g,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0014091;动物防疫合格证号(京丰)动防2006055;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 923 · 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第40卷第2期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

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康复科王利超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以及脑外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它是因双侧大脑半球以及脑干损害以后引起的,分为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两种,表现为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吞咽障碍训练的介入时间:吞咽障碍患者,如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没有重度心肺合并症,呼吸平稳,痰不多,无发热,血压稳定,无恶心呕吐、腹泻等,能听从张口提舌的提示,便可进行康复训练;病情严重者,于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训练。 摄食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在摄食训练前进行认真的评估。我们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把握不同疾病如脑损害、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利于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2)全身状态:注意有无发热、脱水、低营养,呼吸状态、体力、疾病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摄食。(3)意识水平。(4)高级脑机能:观察语言功能、认知、行为、注意力、记忆力、情感及智力水平有无问题。 吞咽障碍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1口面部运动训练;2、舌运动训练;3、改善咀嚼肌功能、下颌运动训练;4、软腭功能训练;5、呼吸运动训练、头颈放松训练;6、加强患者排出误咽物、促进声门闭锁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摄食体位:让患者取躯干屈曲30°仰卧位,头部前屈,用枕垫起偏瘫侧肩部,头歪向健侧。 2、食物形态:本着先易后难原则进行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容易变形、不易在粘膜上残留,如菜泥、果冻、蛋羹等,同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 3、一口量:最合适于吞咽的每一口的摄食量,正常人为20ml左右,但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先以3-4 ml少量试之,然后酌情增加。 4、定速:指导患者以均匀的速度摄食、咀嚼和吞咽。 5、吞咽残留食块去除训练包括吞咽训练、数次吞咽训练、点头样吞咽训练、侧方吞咽训练。 6、选用餐具:勺子面应小,不易黏上食物,勺柄粗、长度要适宜。 7、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训练、上肢功能训练、辅助用具选择与使用、食物的调配、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 近日我科最新引进一台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它是通过电刺激的方式促进受损神经复苏,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提高病人吞咽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以下是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患者杨某,女,22岁,因外伤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等住院,治疗一个半月后,意识清楚,但张口不能,吞咽反射不能引出,鼻饲进食。给与针刺、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十天后,患者可逐渐进食流食,言语功能基本恢复,可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患者王某,男,42岁,因“脑干出血”住院,意识模糊,张口无力,饮水时呛咳。

针灸治疗中风

针灸治疗中风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中风即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西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患病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成为中风病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西医学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只能在所谓的中风病康复阶段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用中医针灸来来弥补治疗的不足。 首先说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自从CT检查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判断中风病变性质、部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有利手段,同时也为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经统计学分析中风患者CT显示病灶大、受损重、占位明显、脑室受压者,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能力差,其针刺疗效欠佳,反之针刺效果较好。血液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坏死是目前普遍认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实验证明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其中以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瘫痪肢体逐渐恢复。在头部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颞前线做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表明头皮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不明显。证明针刺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脑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头部搏动性血液状态的方法,它能客观判断血管的弹性、紧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是临床作为测定脑血管机能的手段之一。近年来绝大多数研究表明:针刺能使中风患者病灶侧波幅低增高、脑血液循环改善。说明针刺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了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了中风病人的康复。有人认为脑电图动态改变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针刺能使脑电图α波幅增高,δc/s慢化波改善,异常β、Q、δ波减少,调幅、调率、对称性改善,各项指标逐渐接近正常水平,尤其是对中风合并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患者针刺后脑波波平趋于增快,波幅趋于增高,α波指数明显增多,β波指数趋于增大,而Q波指数稍减少。说明大脑皮层兴奋性有所提高,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智力和记忆力。证实了针刺能调节中风患者皮层的抑制状态,以增加其代偿功能,促进患者脑电活动的有序化,提高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脑中风后遗症运动障碍的治疗 目前认为脑中风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

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肢体自主的运动控制,

运动疗法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疗法概述 一、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 /Therapeutic Training)定义 运动疗法是依据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利用力学的因素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训练,达到保持、重新获得功能或防止继发丧失功能的治疗方法,是物理治疗中最核心、最基本、最积极的治疗方法。其作用包括:改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放松肌肉、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运动疗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疗效明显,是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促进功能恢复与重建的临床康复中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重要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主要适应于以下方面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偏瘫、截瘫、脑瘫、脑外伤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主要问题有明显疗效,如肢体瘫痪、平衡差、无行走能力、功能独立性丧失和眼部受损等,特别是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因此,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章主要介绍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二、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 运动疗法是利用最常见的生理性刺激,对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调整和重塑组织功能。运动疗法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和生物力学作用等途径,对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改变,改善原来失调的机体状态。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和呼吸功能,并维持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新的代偿机制形成。 (一)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影响机体在参加运动时将引起心血管系统复杂的调节作用,调节幅度的大小将取决于参与运动的强度。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对肌肉运动时氧和各类物质的输入以及各类代谢物质的排出。 Gurncy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经过12周的踏车和手臂摇车训练,峰值吸氧量(VO2 peak)显著增加。但停止训练后,VO2 peak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降低,这

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

? 56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19 年 5 月第 8 卷第 2 期Chin J Acu and Mox ( Electronic Edition),May 2019,Vol. 8,No. 2 ?指尖医学? 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 李淼李澎 【关键词】针刺疗法;复视;滑车神经 患者男,62岁。主因复视、行走偏左侧2周。于2018年7月23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 双眼复视,视物上下重影,当时神清,无头晕,头痛及 胸闷憋气等症状,遂至天津市环湖医院住院治疗, 查颅脑MRI示脑干、左丘脑区梗死灶,予抗凝、抗血 小板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后病情平稳,为进一步治 疗收人本院。刻诊:双眼上下复视,左下明显,时有 头晕,无明显肢体无力,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 黄腻,脉弦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规 律服药后血压控制在130 ~ 140/70 ~ 90 mmHg (1mmHg=0.133 kPa)。糖尿病病史20余年,规律 口服降糖药及使用胰岛素注射剂后空腹血糖控制在 6 ~8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1 ~ 13 mmol/L。体 格检查:四肢肌力正常,活动自如,双眼瞳孔正大等 圆,对光反射灵敏,眼位无明显偏斜,垂直分离性复 视,以左下为著,虚实像间距约15 cm,无旋转复视 及眼震,代偿头位,遮盖右眼时复视消失,视近物及 远物复视像无明显变化,经眼科会诊查眼底等未见 明显异常,考虑为右上斜肌麻痹。中医诊断:中风、风牵偏视,证属气虚血瘀,风邪人络;西医诊断:脑梗 死、复视(病理性)。予内科常规治疗,并予针刺治 疗,治疗原则:醒脑调神,疏风通络。主穴:睛明(患 侧)、内关(双侧)、风池(双侧)、三阴交(对侧),配 穴:患侧承泣、攒竹、四白、阳白、太阳、血海。操作方 法:睛明进针时左手固定眼球,针尖沿眼眶边缘缓缓 刺入约15 mm后不做搶转提插手法,以局部酸胀为 主,留针30 min。双侧风池穴针尖向对侧内眼角方 向,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三阴交提插补法出针 DOI:10.3877/cma. j. issn.2095-3240.2019.02.005 作者单位: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通讯作者:李澎,Email: LP8771@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823489.html, 后轻压针孔,极泉、委中施以快针提插使肢体抽动 1次为度,余穴平补平泻。针刺眼部穴位时进针要 缓慢,不可大幅度提插,退针时要用消毒干棉球按压 1~2min以防出血,每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 1周治疗6次。1周后患者自觉复视像距离缩短、代 偿头位减轻,头晕症状好转。15日后患者复视消 失,随访3个月复视无复发。 讨论引起复视的病因包括糖尿病、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甲状腺眼病等疾病,是因眼球病变或眼 肌异常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可分为单眼复视和双眼 复视,区别点在于遮住一侧眼后有无复视消失,临床 中双眼复视较为常见[1]。在脑血管疾病所致眼肌 麻搏中,不同位置损伤导致的眼肌麻痹可分为周围 性、核性、核间性,造成这种症状的病灶在病变累及 的眼外肌,鉴别周围性眼肌麻痹和核性眼肌麻痹对 定位诊断有一定意义。在支配眼球运动的颅神经 中,最常累及的是动眼神经,其次是展神经,而由于 解剖结构上核团位置分散等原因,较少出现单一神 经的损害,并通常伴随肢体症状和或面神经麻痹[2]。现代医学治疗眼肌麻痹常采用扩血管、神经 营养、激素、手术等手段,对于卒中后眼肌麻痹的患 者,往往难以实现或疗效欠佳。 本案是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经神经定 位诊断考虑主要为滑车神经受损引起眼肌麻痹。大 量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强肌 肉收缩,帮助受损神经重新建立对肌肉的支配功能, 同时针刺使麻痹肌肉被动收缩,可以促进肌肉的血 液循环和代谢[3]。在对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研究 中,普遍认为眼周局部取穴和眼肌直刺治疗眼肌麻 痹疗效较好,而在中风后复视的病例中,认为不仅应 注意调节局部气血,更应注意调节患者整体之神,依 据在于对其病机的认识。古人对复视产生的病机早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自1861年英国矫形外科医生威廉·约翰·利特尔(WilianJahnLitle,1810—1894)发表第1篇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论文后,各国相关学科的专家相继对此作了研究。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综合征,是继小儿麻痹症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致残性疾病。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损失和 负担,使社会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脑瘫运动障碍的治疗尤为重要。脑瘫儿童的患病率各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都很高,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500万脑瘫患儿,其中50%以上合并智力低下,30%合并癫痫。在中国,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告,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患病率为1.86‰),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另有资料报告,目前我国约有77万一175万脑瘫患儿。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国外主要用Bobath等运动疗法,近年国内结合传统医学等疗法治疗脑瘫的方法较多。现把目前治疗8,JD脑瘫常用方法 综述如下; 1运动疗法 1839年英国著名学者WilianJahnLitle博士开始了运动疗法治疗;J,JL脑瘫的研究;1941年美国学者Phelps最早明确的提出运动疗法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改变了脑瘫是不治 之症的观点;1965年著名的Bobath疗法问世,并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和采用。我国对脑瘫的研究起步较晚,2O世纪7O年代前脑瘫患儿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仅可用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80年代初佳木斯小儿脑瘫研究中心首次引进了Bobath疗法,2O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很好地推广, 临床经验表明Bobath疗法是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的首选方法,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已见大量的报告。Bobath运动疗法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

运动想象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意义

运动想象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11-15T09:23:44.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吴昊 [导读]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 吴昊(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湛江 524001) 【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148-02 【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方法 42例患者分为康复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常规服用美多巴等药物,康复组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和Webster评定,比较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康复组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药物对PD病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想象疗法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临床上治疗所采用的方法中,虽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但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且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和应用年限,故PD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康复训练对PD患者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减少致残率具有重要作用[1]。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新方法,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梗死均有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但其对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作者进行了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D患者42例,均符合PD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康复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9±10.6)岁;平均病程(4.8±1.7)年;韦氏帕金森病评分Webster总积分(20.5±2.5)。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3.9±12.8)岁;平均病程(5.1±1.3)年;Webster总积分(19.9±1.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常规服用美多巴,剂量随病情差异而定,两组各有5例合用吡贝地尔,康复组中1例合用金刚烷胺,对照组2例合用安坦。康复组同时配合“运动想象”疗法。“运动想象”疗法具体如下:患者仰卧于床,训练员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放松5—10min,让患者想象其躺在一个舒服、开阔的地方,嘱其进行双脚掌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训练,接着训练双下肢、双上肢及手掌。然后开始指导患者进行间断的视觉想象任务训练,给脑卒中偏瘫患者一个任务,开始假想设定的环境,如想象:“在海边拾贝壳”“在沙滩上散步”、“抬腿上楼梯”等,约10~15min。想象内容以康复训练内容和日常生活的常用动作为主,以改善如肩内收、外展、外旋,肘屈伸,腕关节屈伸和手指活动,下肢的伸髋、屈膝、踝背屈、迈步行走等功能。最后利用2min引导患者从想象的情境中回到治疗室,将注意力重新集中于自己身体和周围的环境,让其感觉身体的变化,听周围环境的声音(如人说话声、脚步声或房间内外的噪音),最后训练员倒数10s完毕时让患者睁开眼睛,休息一会回到病房。运动想象疗法每周训练5d,每天训练2 次。20d为1 疗程,给予不同的指导语。 1.3 评定标准:改良Barthel 指数(BI)[2]评定,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用厕所、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 m及上下楼梯共10项,总分100分;Webster评分:包括手动作、强直、姿势、上肢协调、步态、震颤、面容、言语、皮肤脂溢和生活自理能力共10项。根据障碍程度由轻到重分别为0~3分,总分30分。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及Webster评定比较(x-±s) 3 讨论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群的第二大神经变性病。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变性坏死,致纹状体和黑质中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引起患者运动及认知等功能障碍。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3],故通过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树突发芽及形成新的突触,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网络,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转移和重组,并能引起次要通路的开通和脱抑制,从而改善其运动功能。 “想象”是指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一种心象练习疗法,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反复运动想象通过激活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完成某项特定的活动或运动情境,改善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Porro等[4]研究发现“运动想象”出现了中央沟前缘、初级运动皮层、中央前回前部明显的功能活动,“运动想象”时被活化的肌肉、运动皮层区、基底节和小脑区与实际进行该活动时活化的部位一致。神经影像研究发现运动想象显著增加皮质激活表达,尤其初级运动区[5],推测运动想象可能对脑运动功能区重塑有作用,从而促进PD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本研究发现,运动想象可以降低了PD患者的肌张力,改善了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协调能力、异常姿势和步态,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同时有可能减少药物的用量。虽然运动想象很难控制,很难统一标准,没有量化工具,许多PD患者都存在认知障碍[6],尤其是智能的障碍,对其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妨碍了运动功能的提高和ADL的改善。但患者和家属经过培训可自行在家进行训练,在不增加康复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患者功能恢复程度,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运动想象的神经康复机制和方法很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需要大样本、方法探索性及神经机制研究来进一步评价运动想象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有效性。参考文献 [1]何静杰,张通.帕金森病康复疗效的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1. [2]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6. [3]何静杰,张通.帕金森病康复疗效的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1. [4]Porto CA,Franceseato MP,Cetto10 V,et al.Primarymotor andsensory cortex activation duringmotor performance

针灸治疗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该病始源于《内经》, 诸如“偏枯”、“偏风”、 “薄厥”之说。它是指由于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素, 致使机体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络之外, 从而出现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 症的疾病。中风与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多种脑血管事 件相似。 中医理论认为, 本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 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 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 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风、火、痰、瘀等病邪 上扰清窍,导致“窍壁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结合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中风病可辨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 其证候如下: 一、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呙斜而无意识障碍为主症。 1.肝阳暴亢: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 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 风痰阻络: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兼见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 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 5.阴虚风动: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 苔少,脉细数。 二、中脏腑: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 1.闭证: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禁闭,口噤不开,肢体 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2.脱证:兼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散或微。 结合中风病的辨病辨证,其针灸治疗当首分中经络、中脏腑,再予辨证配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