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第一课 文科生如何学历史

高二第一课 文科生如何学历史

高二第一课 文科生如何学历史
高二第一课 文科生如何学历史

高二第一课文科生如何学历史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徐光

一、正确认识历史

1.什么是“历史”?

(1)、过去发生的事→实在的历史,客观性。

如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等等,这里的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的,是不能再改变了的。所以,著名学者王学典称之为“实在的历史”。(2)、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描述的历史,主观性。

比如培根的名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这里的“史”就是历史著述的意思。著名学者王学典称之为“描述的历史”,“描述的历史”体现了历史的主观性。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历史,还要取决于后人如何记录。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历史,都有其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法手段的影响。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

总之,历史作为过去的事具有客观性,作为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又具有主观性。人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只能无限接近历史真相,却永远不能达到历史真相。

2.什么是“历史学”?

材料: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提出“历史学本身就包含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个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或诠释。”(1)“历史学”的含义:对过去事件的研究。

英语中“历史学”和“历史”是同一个词:History。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 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吴泽先生在其主编的《史学概论》一书“绪论”中,给史学确定的定义是:“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有学者指出:“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2)“历史学”的原则

①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相——价值中立,客观公正。

古罗马人卢基阿努斯《论撰史》认为:“历史家的首要任务是如实叙述。”“历史必须努力尽它的本分,那就是写出真实。”“历史则惟恐混淆是非,歪曲真相。历史有如气管,据医生说,气管不能容忍一点点食物进去的。”“历史如果是夸夸其谈,就连欣赏的价值也没有了。”“历史是可以歌颂的,但是歌颂要安于本分,要用得恰当,不要使读者讨厌。”

古代中国史学发达,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即据实直书,不隐恶,不溢美,将历史事实真实的记录下来,是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品质。为使史官能够据实直书,中国古代还形成了君主不观当代国史的制度。

②史学的依据在于史料。——尊疑重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孤证不立。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杨奎松说:“历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证据(史料)。胡适讲研究历史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我们也经常告诫学生,写论文要尽可能做到‘无一字无出处’。原因就在于历史研究就像警察破案一样,必须掌握足够的证据,像拼图一样,使各种证据相互之间形成合理的逻辑联系。因为是凭证据说话,因此,研究历史的能力高低拼的就是一个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和论证证据关系的能力,而不是看你能提出怎样新鲜的观点。”——摘自2012年4月27日《南方周末》所刊《如何读懂我们的历史》

③历史理解和历史评论要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时空观念、存在就是合理。

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发生在其特定的历史时空。我们分析这些人或事时,就必须要首先站在这个历史时空上去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比如,有人批评霍去病北击匈奴不利于民族团结、认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就是违反了历史主义的原则。这些人是站在今天的历史阶段、今天的角度去评价古人,如果这样研究历史的话,那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

④具体的史学观点:史家面前无定论,凡是人们相信的历史,都有修正的可能。

我认为在历史家的面前没有任何必须接受的和必须遵循的并作为当然出发点的“结论”与“定论”。我的这篇论文只是想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至于在实际上人们怎么安排自己,完全有自己的自由。有人愿意把某种“决议”、“结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前提,不仅无可厚非,还应受到一视同仁的尊重。——刘泽华:《洗耳斋文稿·史家面前无定论》P651(1989年)科学的基本原则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权威,也没有绝对的真理。在史学中,几乎任何一个重大问题都是有争议的,甚至可以说任何历史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以为某种观点一定就绝对对或绝对错。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曾经提过一个有趣的观点: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看来,同学们今后听了我的课,你们的智商要提高不少啊。

二、提前了解历史高考

高考历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社会选拔人才,所以要保证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高考历史的难度是0.4~0.5,也就是说,高考历史的平均分控制在40~50分之间。二是服务历史研究,所以要强调历史的科学性和学科特点,重点考察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正因为如此,最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思路更加突出学科特点和学科素养的考察。历史学科是这样,其他学科大多也是如此。根据大家的分析,近年高考历史有如下三个特点:

1.从考查内容看,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历史高考考查所学习的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内容,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查,特别是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考查。这就要求同学们养成高水平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对重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科素养的考察方式之一就是就学术热点出题,高考题中经常出一些新材料、新观点,这就要求学习历史时要适当跳出课本,拓展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学识,多看一些与考纲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便在做题时可以发散思维。

2.从考查方式看,通过提供历史材料的方式,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

高考历史题材料满天飞,不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是提供各种形式的材料,就材料展开设问。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做到准确提炼材料信息和主旨,规范表述问题答案。

3. 从考查导向看,重价值观教育,关注社会核心价值,联系社会热点。

高考历史命题都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来命题的,旨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比如家国情怀就被作为史学的核心素养,是近几年高考题经常考察的内容。重价值观的考察方式之一就是就社会热点出题,每年都有几道题与时政热点相关。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日里要关注时政,注意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联系。

三、怎样学习历史

1. 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1)准备好两个本子:笔记本和错题本。

上课一定要记笔记,不能再记在课本上了。最好重点全记,怎样高效全记?建议买一本比较好的知识点书,上课时书上有的画下了,没有的补上去。还要准备一个错题本,平日做的经典题剪贴下来

贴上去,不时地翻一翻。

(2)常“背”不懈,温故知新——重点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常识。

背书时不要死记硬背,要思考两个问题:“怎么回事”和“为什么”。记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要想“怎么回事”,记原因和影响要想“为什么”。高考历史经常会出一些历史概念理解题,如果理解不透彻,往往会出错。记原因和影响要想“为什么”,则是让我们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什么是规律?简单的说,规律就是因果关系。类似的历史现象往往有共同的原因和影响,懂得了背后的逻辑,我们就懂得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3)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想拿到高分,就要总结好答题技巧这个“器”。

2.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

(1)广泛阅读,质疑问难。

学好历史关键在于历史理解能力。作为中学生,我们的阅历有限,那怎么增进我们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领悟呢,关键就在广泛阅读历史书籍。《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说:“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多读才能多思,多思才能提高我们的领悟能力。理学大师朱熹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必考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而是要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只有经过自己仔细思考后认同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观念。

(2)养成三大历史思维(实证主义、历史主义、整体主义),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鄙人认为,历史思维的内容是:实证主义、历史主义、整体主义义这三大主义。

实证主义就是要讲证据,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其本质是“一分证据有逻辑地说一分话”,是一个理性分析和多视角论证的过程。因为如果缺少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分析过程,即使是史料堆积,结论也不会不言而明。

历史主义是指把历史现象和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理解和评价,不能以今人的标准看待历史。我们要把相关史事放在特定的时空、放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放在中外比较的宏大背景中去有逻辑地展开。经历了这些视角的分析与论证,得出的结论才会令人信服。

整体主义是指理解历史,从横向来看一定要把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现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理解,社会的各要素之间彼此交融、相互渗透,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从纵向来看,同一历史现象往往有来龙去脉,同样不可单独来看。

(3)提高历史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多练多读多思

理解历史,首先要理解人性。古今中外的人物人性基本上是相通的,在这个世界上,十恶不赦的人是极少数,道德完人也是少数,绝大对数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西谚有云:人即是天使又是魔鬼。人性有善恶之分,人性恶的成分容易膨胀,善的部分往往难以发挥。所以才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训。人往往都会有趋利避害、追求私利、好逸恶劳、盲从他人、喜欢赞美、追求完美等心理。这些心理也支配着历史上的大多数人。我们对人性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许多历史现象。总之,人的本性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维度,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

理解历史,其次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总结出的社会规律,可以用来理解历史。比如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现是由于货币供给相对商品价格总量过多导致的。只是,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货币供给过多的原因不同而已。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通货

膨胀是由战争导致的。而1970年代初西方出现“滞涨”,是由于社会福利水平过高导致的。不过,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具有特殊性,是大概率事件,而不是必然事件,有很多的例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来理解人性,可以通过政治学掌握政治史规律,可以通过经济学掌握经济史规律,可以通过社会学和人类学掌握社会史规律,通过文化学来掌握文化史规律。建议同学们,有条件的话,可以看一看相关的大学教科书,如果你读得懂,入了心,你的高度绝不是一般的水平了。

【阅读书目】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阅读。

龚书铎、刘德邻主编《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

郭方编《全球通史(彩图版)》套装共10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樊树志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柏杨著《中国人史纲》山西人民出版社

费正清著《中国:传统与变迁》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王先明著《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鸣著《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致公出版社

李喜所李来容著《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中国通史》(套装共5册)华夏出版社 130万字

中国石油出版社《看得见的历史世界简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如何上文科历史课

康杰中学徐光一、上课要风趣幽默,不能太呆板。要补充一些历史的细节,补充一些史料。讲完后做小结,指出这一课的重点所在,要求学生课后落实背诵。

二、上课前要检查上一课的背诵落实,尽量不给或少给时间。要么就是提前候课,督促学生主动背诵。背诵不过关者要有惩罚措施,如到教室后面或外面听课。

三、要勤查作业和笔记,尽量做到一课一查,每次至少查一半的学生。查完之后,下一节课前要进行反馈和点评,作业质量太差的同学要有惩罚措施。

四、建立学科成绩奖惩制度。每次重要考试,历史成绩班级前10名者,奖励一支笔、一本书或是一个笔记本。钱由学生出一半,自己出一半。每次普通考试,历史成绩班级前10名者给予公开表扬鼓励。不管是重要还是普通考试,历史成绩拖后腿者,以及成绩倒退严重者,取最后10人,予以公开批评或个别谈话。

五、时间充裕时,做好答题技巧的培养,专题练习和课外知识的补充。平日做好相应资料的积累和准备。比如,可以利用一节自习做阅读或专题训练,教师提前做好准备。

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书,撰写历史小论文。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下学期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下学期知识点 【篇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篇二】 显著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篇三】 1.反法同盟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解答

皖江高中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以礼为本 B.隆礼重法C.依法治国D.君主集权 2.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6.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 A.仁者爱人 B.兼爱、非攻 C.王道之纲 D.无为而治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张淑兰 时间:20XX年12月13日 地点:高二(5)班 课题: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设计思想 1、新教材观: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课堂民主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文明史观:本课是西方政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文明进程,认识政治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体会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二、教材分析 1、[会考大纲] (1)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本专题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英国资产阶级和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美国联邦宪法的颁布和共和政体的确立以及法、德两国代议制度的特点等几大问题入手,再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艰难历程,勾勒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国代议制度所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于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些重大事件,关于英、美等国的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本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创造熟悉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方法与过程] 学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美等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实现在知识的迁移中对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制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7 课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和影响;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 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造成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 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传 统文化的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影响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哥伦布传》的插曲《Sailing》,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展示图片《世界握手》的图片,提问“看到这张图片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世界联系在一起最早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概念】展示新旧航路的地图,解析新旧航路的概念。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新航路: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 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一、梦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1: 1500 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2:“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 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哥伦布 材料3:“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 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材料 4 航海发现是首先在葡萄牙作为国家计划的,是一个全国计划,是一个由一个王子主持的计划。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像那些商人为贸易所进行的孤立探险,而是一个有规划、有系 统的任务和策略…… ——《大国崛起》。 材料5: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 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 据点。并且在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忠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材料6:15 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 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 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 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通过师生逐段材料讨论、分析,总结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显示 1、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行记》欧洲人的“寻金热” 3、政治根源: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宗教根源: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热情 5、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教师:欧洲人不能控制欧亚之间的贸易商路,欧洲所需要的亚洲商品经多次转手,价格猛涨。商路被阻成为欧洲人致富路上最棘手的问题。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学们想如何解决? 学生:开辟新的西方到东方的航路。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一单元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重农抑商”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 二、新航路的开辟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 二、“日不落帝国”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二、从工场到工厂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二、洋务运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短暂的春天 三、曲折的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二、探索与失误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二、水运与航空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的兴起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 二、实施“新政” 三、摆脱危机困境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建立“福利国家”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下册知识点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下册知识点 【一】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字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演变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①汉字是复脑文字,激发人的形象思维。②汉字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③汉字有强大的组合能力,单字相对较少,占空间较小,经济实用。④汉字中的数字有强大的逻辑性。⑤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人教版高二历史小高考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总结

高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了解西周的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 史称西周。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⑶分封的内容:土地和人民; ⑷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⑸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 分封。 ⑹发展历程:推广于西周,衰落于春秋。 ⑺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⑻特点: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地方独立性强。 ⑼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破坏: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2.宗法制 ⑴概念:实质是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⑶目的:巩固统治,保证王权的稳固。 ⑷体系:大宗、小宗(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⑸作用:保证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使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④严格的等级差别。 【拓展】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属于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宗法制是一种权力及财产的分配和继承制度,是完全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周王室的稳定。今天的一些祭祖拜祠堂的行为都和宗法制有关系。 【易混(错)警示】中国古代所说的“封建”指的是“封诸侯,建藩卫”即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获一等奖)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题名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人教版教材 时间:2009.5.15-17 地点:济源一中 讲课人:河南省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 (注:本优质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讲课重点:贞观之治与封建盛世 难点:武则天的评论、如何看待封建盛世 讲课方式:师生共主课堂,探究性学习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导课:(课前3分钟) 先放鸡蛋首页,后点击“唐朝印象”,播放唐朝滚动图片 师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愿意回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课前引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奠定整节课堂基调) 生:(如可让姓武、杨同学或较胖美女生回答) 师:许多学生选择“梦回唐朝”,讲女学生喜欢唐朝的两大理由:胖为美(举例:杨贵妃1.64M,138斤);欣赏一代女皇武则天女强人形象,男尊女卑思想压抑上千年的中国女子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当时不是女子半边天,而是一个女人一手遮天。看这唐朝印象,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唐流韵,盛唐气息,让我们感叹我中华文化泽被后世,恩波四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唐王朝,看那: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好,上课! 唐朝的开国 时间:2分钟(播放图片,师讲述为主) 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谐音记忆:“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 开创大唐盛世290余年伟业,对唐朝建立有开创之功,庙号“高祖”。 玄武门之变 师:概括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秦王破阵居功至伟,秦王府人才济济,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争夺皇位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政变在所难免!6月4日,玄武门,当秦王一箭封喉射向李建成的时候,分明听到了锁骨断裂的声音!当箭射出去的一霎那,骨肉亲情在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面前都已化为乌有,即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权力的颠峰,那年只有29岁。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即将开

人教版高二年级历史教案

1.童年时代 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一个村庄,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强。 2.中学时代 一度辍学,喜欢读书及钻研数学问题。 3.大学时代 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发现代数二项式定理。 4.乡下两年 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日光的组成,并开始研究引力问题。 清单二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万有引力定律 1.提出“万有引力”概念 (1)条件 ①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大定律。 ②伽利略发现了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2)内容:通过研究证明宇宙间所有的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3)意义: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标志:1686年,撰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1687年问世。 (2)地位:是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深化认知] 近代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揭示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并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标志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清单三对牛顿的评价 晚年的困惑 1.晚年的困惑 迷恋和钻研宗教与神秘思想,写下了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 2.地位与作用

(1)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奠基人。 (2)从伽利略到牛顿的时期,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认知] 牛顿是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探究点一牛顿对近代科学的巨大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 (1)从材料一恩格斯的评价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概述牛顿对古典物理学所做的主要理论贡献。 [答案]特点: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光学、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在各个领域里都成果突出,贡献巨大。理论贡献: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与力学三个基本定律,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从而把天上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的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完成了物理学发展的第一次大综合,实现了人类认识上的飞跃,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还没有发现呢。 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还是物理学的,无论属于隐蔽性质的还是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 ——牛顿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为什么牛顿能够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理解。

高中历史优质课-- 学案---辽夏金元的统治

民族交融促发展推陈出新铸伟业——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的基础知识,认识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认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历史学习素养。 【新知学习】 一、辽与西夏 1. 辽朝 (1)建立与灭亡:(916-1125)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1125年被金灭亡。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百年和平(自澶渊之盟后),通使频繁,贸易活跃(设置榷场) (2)官制:南、北面官制 设立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①特点:________________。 ②历史作用:保护发展了先进的封建文明,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2. 西夏(1038-1227) 1038年,党项族(羌人的一支)首领元昊称帝,史称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1227年被蒙古所灭。 二、金朝入主中原 1.建立与发展: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2.管理制度——猛安谋克制 (1)特点:_________,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2)作用: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对金朝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3.盛世与灭亡 12世纪后期,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1234年被蒙古所灭。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2.元朝建立与统一 1260年,忽必烈即位,统治重心转移到汉地;1271年,定国号为元,四大汗国形成;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崖山之战,元朝完成统一。(文天祥从容就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选修2 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三、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一、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二、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 三、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一、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二、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三、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 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 一、《独立宣言》的发表 二、《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 一、波旁王朝统治与大革命爆发 二、《人权宣言》的发布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 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 二、美国的政治体制 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一、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二、波旁王朝的复辟 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 三、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中体西用”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一、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 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三、张勋复辟与护法运动 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 一、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的斗争 二、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 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 二、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 三、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 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二、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 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二、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民主运动 三、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四、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内阁的出现 三、军机处的设立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从习惯发到成文法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关荣革命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二、鸦片战争 三、战火再燃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三、天国悲剧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风雷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二、土地革命 三、红军长征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的抗战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三、抗战的胜利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内战的爆发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三、巴黎公社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三、伟大的开端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人教版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1.右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 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 C.牛尊的鼻子上 D .牛尊的背部 2 .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又称为“过年”。“年”的甲骨文 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 小农经济在我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 为了纪念神农氏 D. 农业生产是我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3.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1州北凤 r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4?“织造尚松江,浆染尚”最能够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 () A. 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咼 B. 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C. 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D. 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5.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 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 锲 ■ iM -A 富 A 州西瓦 -

A. 官营手工业B .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 .瓷器工场 6?代著名的文学家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 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 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7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 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D唐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 8. “唐朝时在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设置‘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 易。”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 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9?《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 A. 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 ■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10.《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 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