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第四课

哲学第四课

哲学第四课
哲学第四课

第四课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雷同”现象,新华社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D.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也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物质。由丁肇中领导的AMS项目在历时18年之后,首次向世界公布发现了40万个正电子,这意味着宇宙中存在暗物质,而不存在上帝。这有力地证明了

( )

A.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自然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物体的温度实际上是由于组成物质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产生的。如果给物体持续降温,则原子运动不断减弱直至停止,温度也就不会再下降,这就是原子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极限,我们称为绝对零度(-273.15℃)。材料表明

( )

A.绝对零度是物质运动的临界点

B.绝对零度是一切质变的临界点

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控制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历史是一个暗箱,多少真实发生过的事被存入这个暗箱,由后来不同年代的人们去寻幽探秘。人们能寻幽探秘历史的客观基础有( )

①现在发生的事,过去未必发生过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现在必定也会发生

③过去尽管过去了,但总有规律可循

④过去发生过的事,总会留下一些印记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D.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7.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黑格尔和柏格森的观点属于

(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8.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 )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刻舟求剑”者,其实也有他合理之处:“刻”即从实际出发,“求”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他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因为他的思维出错了,只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下面给出的说法中所蕴含的哲理,可弥补他思维缺陷的是

( )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B.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C.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4G网络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4G传输速率比目前的家用宽带ADSL(4兆)快2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从哲学角度看,4G通讯的出现

( ) A.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B.是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利用

C.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表明创造性思维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11.脸是人体最奇妙的部分,虽然只有眼、嘴、鼻等几个器宫,但大小、组合方式、位置的不同,却能变化出千姿百态的脸。研究人员在达·芬奇的画中,发现他创造美丽的公式:脸宽是鼻宽的四倍,前额的高度、鼻子的长度以及下颚骨高度都相等。这表明

( )

①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绘画创作要从艺术原则出发④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桌四足不齐,忐忑左右,鼎见而笑之曰:“以我阔颈丰腰之躯,尚三足足矣,且不论崎岖,立地即稳。君足所撑持仅一板耳。拟可深思!”桌自惭形秽,锯减一足,仆地不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别人的真理性认识对自己来说是谬误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④部分状态的变化决定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指数据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且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数据库体系),数据结构复杂多样,规模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否实现海量数据的有效挖掘和运用,把握数据背后的奥秘和玄机,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消费者福利的满足程度。我们必须树立大数据战略,以获得巨大商业价值,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树立大数据战略?14.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都雾霾不断。导致此种天气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徽省相关部门启动《安徽省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除通过各渠道加密发布健康和提醒信息外,将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还将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等强制措施。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

材料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与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安徽省委省政府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政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安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1)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材料一体现的哲学道理。

(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结合材料二简述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原因在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项符合题意,B项不是哲学依据,C、D两项与题目指向不符。

答案 A

2解析李白诗句表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故A项入选。题中事例强调物质的客观性,而并没有强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故排除B项。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强调物质的可知性,而题中诗句强调物质的客观性,故排除C项。题中设问要求唯物论,发展观是辩证法,故排除D项。

答案 A

3解析宇宙中存在暗物质,而不存在上帝,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选D项。选项A说的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必然性,不符合题意。选项B、C两项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答案 D

4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不是可控制的,故排除C项。绝对零度是原子运动过程中保持自身性质的临界点,A、B两项不正确,舍去。物体温度是由原子运动产生,原子运动停止,而温度不会再下降,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选D项。

答案 D

5解析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故③入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之间存在一种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人们可以通过对现在事物的分析找出过去发生事情留下的蛛丝马迹,④入选;①项不符合题意;②项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 B

6解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强调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则强调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之中。由此可见,本题中苏东坡的观点强调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中的观点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是错误的;C项中的观点反映的是事物是运动的。

答案 D

7解析黑格尔以及柏格森的观点,看到了世界的运动,但并不认为是物质在运动,而是认为精神在运动,属于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故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

答案 B

8解析“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说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③说法正确;农牧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践行科学发展观,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说法正确;材料体现了农牧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①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②说法错误。

答案 D

9解析只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A项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C项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0解析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人们根据对客观物质条件的利用进行的创新,不是改造规律,是实践的产物。所以本题选B项;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选项D说法错误,源泉应该是社会实践。

答案 B

11解析题中强调眼嘴鼻大小组合方式位置的不同,变化出千姿百态的脸,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题中达·芬奇美丽公式,说明矛盾普遍性,而美丽公式蕴藏在每个特殊的脸中,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同时美丽公式说明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故②④入选。整体功能只有在部分合理有序组成整体时才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绘画创作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故排除①③。

答案 B

12解析桌子锯掉一足之前还可以忐忑左右的站立,可当它听从鼎的建议后,连忐忑左右都不可能了,可悲啊!启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表述错误。④表述不科学,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A

13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要求学生回答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树立大数据战略是客观形势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按照时代发展规律,挖掘大数据价值,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树立大数据战略是客观形势的要求。

(2)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树立大数据战略可以有效指导实践,对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提高竞争力。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大数据战略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按照时代发展规律,挖掘大数据价值,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14解析(1)本题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材料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本题材料中“安徽针对环境现状出台了相关方案”,既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体现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题中材料“安徽省相关部门启动《安徽省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环境问题”,体现了充分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2)本题设问指向明确,知识限定清楚。考生首先可以从自然界的客观性的角度分析说明要尊重自然;其次可以从规律的客观性的角度分析说明要按规律办事;再次可以从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有机结合的角度分析说明要认识和利用规律。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环境现状安徽出台了相关方案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安徽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环境问题体现了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面对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安徽相关方面的做法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2)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建设生态文明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一

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一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回答1~2题。 1.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A.人对自然物属性的认识程度 B.人的本质能力的大小 C.承认自然界的可知性 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2.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 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 3.“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变异。“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 A.要掌握高科技知识 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 C.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 D.有意识地改造事物的属性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回答4~6题。 4.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发展规律 B.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人类社会的构成 5.社会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①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③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

我国现实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形式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和确定。这告诉我们() A.生产关系的选择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选择是由人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的 C.生产关系的确定是由客观实际和人的主观愿望共同决定的 D.生产关系的选择和调整归根到底是由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整体水平 和发展状况决定的 7.“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二、非选择题 1.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对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废物的科学治理,以致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臭氧层严重破坏,人类受到严重威胁。今天人类不得不高喊:要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有人说:“自然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 是物质现象,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不可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认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完整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练习题.doc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练习题 1.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一个有所迷惑与 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脱出愚蠢。”这句话 意在说明 ①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人们创 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④哲学的任务在于 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 “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 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回答 2~ 3 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哲学启迪,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都能形成哲学智慧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 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 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和工作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 ,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 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具有指导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④哲学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A. 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神话故事常常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下列古代神话中, 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的是 A. 精卫填海 B.夸父追日 C.盘古开天 D.愚公移山 6.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是爱智之学。下列 对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又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④一个人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知廉明耻,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句古语蕴 含的哲理是 A. 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B.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C. 先知后行重在知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8.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类之运动,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 瞬”。这说明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完整版)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课题练习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 1.“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 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2.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 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08年8月份以来,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和重大干旱,截至8月9日8时,湖南省实施人工 降雨,使得地面降水累计增加2.53亿立方米,为有效缓解全省旱情、防旱抗旱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材料说明,人类产生后()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影响 B.人的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支配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4.如果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不具备,向天空中撒入再多的催化剂,都无济于事。这告诉我们() A.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规律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人类是不可能战胜自然界的 5.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6.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 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运动是有规律的④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主要取决于云中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一般要求层状云云厚大于1.7公里,积状云云高在6~8公里时才能作业。湖南人工降雨主要抓住了热带风暴“帕布”和“蝴蝶”过境湖南的机会实施的。这说明() A.人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B.尊重客观规律是人工降雨成功的前提 C.人可以通过认识和改变规律,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D.人类活动阻碍着自然界的客观发展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

(价值管理)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

2012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1、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A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D )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3、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C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4、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这是因为( C )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哲学第四课练习

东营市一中高一哲学第四课练习 2019.3.6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选项都是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B.物质是桌子、凳子、山、水等具有具体形态的东西 C.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微粒构成的 D.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2.“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①扩大了物质概念的外延②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 ③没有表达出物质概念的可知性④没有表达出物质概念的唯一特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说明 ①物质是客观的、可知的 ②客观实在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特性 ③客观实在是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共性 ④物质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2018年8月12日,美国“帕克”太阳探测器从佛罗里达州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将是人造航天器首次抵达恒星大气层,去“触摸”太阳,进一步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这一成果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到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物质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地总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地质灾害一直是人类的一大烦恼。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只是一个梦想。地质灾害突如其来,束手无措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是基于 ①改善生产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④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集中体现在

哲学第四课练习参考答案

哲学第四课练习参考答案 1-5 DDAAC 6-10 DDACC 11-15 ADCAC 16-20 BDCBA 1.D 【解析】 【详解】 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D项理解正确;ABC项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理解物质概念,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D。 【点睛】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区别: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暂时的和可以消失的。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它的外延并不局限于“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一命题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像磁场、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物质的,故①错误,②正确;材料中的命题没有涉及物质概念可知性的知识,③不符合题意;物质概念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材料中的命题也没有表达出客观实在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3.A 【解析】 【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表述,表明物质是客观的、可知的,客观实在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特性,①②项符合题意;世界上的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客观实在是世界上除意识现象以外的一切现象的共性,③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的理解是对除意识现象以外的物质现象的抽象概括和总结,而不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哲学第四课练习题.doc

1 生活与哲学课题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选择题 1.“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 ()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 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2.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08年8月份以来,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和重大干旱,截至8月9日8时,湖南省实施人工降雨,使得地面降水累计增加2.53亿立方米,为有效缓解全省旱情、防旱抗旱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材料说明,人类产生后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影响 B.人的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支配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4.如果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不具备,向天空中撒入再多的催化剂,都无济于事。这告诉我们() A.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规律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人类是不可能战胜自然界的 5.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6.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运动是有规律的④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主要取决于云中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一般要求层状云云厚大于1.7公里,积状云云高在6~8公里时才能作业。湖南人工降雨主要抓住了热带风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四课第二节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蕴含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道理是(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 A.③④B.①②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其理论依据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 2.(2012·山东济南第三中学测试)“目光远大的人应当将自己的每一个愿望摆好位置,然后逐一地去实现它。”法国作家拉罗什福科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A。远大的目标,有赖于每一个愿望的逐一实现,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发生。 3.有体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直道上比赛速滑很难甩开对手,赛跑选手的超越常常是在弯道处;经济发展也一样,“弯道”跑不好,就只能成为一个跟跑者、追随者或落伍者。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A.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B.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解析:选D。“弯道”对运动员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弯道”跑好了,是超越对手的好时机;“弯道”跑不好,只能成为一个跟跑者、追随者或落伍者,这说明必须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D符合题意。 4.汉·陈宠《清盗源疏》:“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其中“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量变与质变有着根本的区别 B.轻与重、大与小是相互联系的 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轻决定重,小决定大 解析:选C。材料内容突出了轻与重、小与大的统一,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所以,应选C。5.下列名言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D.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糟子必诚其意 解析:选A。“匆匆落地的果子一定苦涩”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做好量的积累。A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符合题意。B、C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D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均与题意不符。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和。这三者都是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哲学生活第四、五课习题参考答案

哲学生活第四、五课唯物论习题参考答案 1.D【解析】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A错误;科学家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一发现再次佐证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错误。2.A【解析】:“狮羊论”就像狮子吃掉森林里的羊,从哲学上说,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故①②符合题意,都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③不符合题意,“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强调的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强调的是辩证的否定,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3.A【解析】“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做到了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了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故A符合题意。B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尊重规律并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故C与题意不符。D选项仅仅涉及认识规律,没有强调利用规律,不全面,故D排除。【知识拓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把握规律 ①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②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③规律一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一定都是规律。 ④规律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⑤规律不能被改变、改造、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4.A【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故A符合题意,B、D错误。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C与题意不符。5.D【解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不是事物的外部现象,而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故①③⑦符合题意。②④⑥是规律发生作用表现出来的现象,不是规律本身,故排除。④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规律本身,故排除。 6.C【解析】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与大量砍伐树木密切相关,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但是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7.A【解析】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我们安静地躺在床上,和地球一起坐着做着自传运动,但是我们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因而根本都欣赏不到什么风景,因而布朗目瞪口呆,广告商夸大了绝对运动而否认了静止,是诡辩论的体现,故A符合题意,C与题意不符。B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广告商否认了静止而不是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故D与题意不符。 8.C【解析】“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说明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符合题意。A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B 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9.A【解析】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故B、C、D均与题意不符。 10.C【解析】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要根据固有联系,故题肢①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总是统一的,故排除;要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故题肢③正确;题肢④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影响、但不是相互决定,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11.B【解析】题肢①②本身错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本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表明人们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故题肢③正确;“一沙一世界”表明人们能够透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④正确;答案选B。 12.A【解析】试题分析: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刻舟求剑的做法错在忽视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A适合题意;B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是错误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是错误的。 13.D【解析】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的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说明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不对,颠倒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③中“不可协调”的说法不对。故本题答案选D。14.B【解析】试题分析: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适合题意;“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判断”,表明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适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是错误的;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5.C【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赢家都是人类”是因为人工智能终究不具有人类的意识,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模拟,人工智能只能接受人的指令,其发展依赖于人类实践水平,故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④说法错误,扩大了人工智能的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16.B【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意识是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的统一。材料中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故B选项符合题意;A释放错误,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排除;C说法错误,意境不是诗人直接再现自然,而是能动的经过人脑加工的反映,排除;D说法错误,意境不是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7.A【解析】B不符合题意,“郑人买履”强调的是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排除;C不符合题意,“对牛弹琴”强调的是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微杜渐”强调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排除;D不符合题意,“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排除。18.D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科学决策的体现,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故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④错误,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19.C【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电脑只是对人脑的一种机械化、程序化模拟,不具有思维能力,因而,电脑是有意识的观点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故A、B、D均与题意不符。 20.C【解析】长江流域因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这时违背规律受到惩罚的体现,这说明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故题肢①符合题意;对长江资源从大开发变为大保护,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展,故题肢③符合题意;题肢②中“保证实践的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真理和谬误具有严格的界限,二者不容混淆,题肢④说法错误,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21.B【解析】试题分析: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思维方法影响而非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故排除;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4课练习题 (2)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36分)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 D ) 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 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 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B )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D )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主要强调规律是( C ) A、发展变化的 B、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 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B )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6、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A )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7、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表明( D )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8、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 )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范文】哲学第四课教案

哲学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1、理解内、外因的含义及作用,并能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具体生活、社会问题。(知识) 2、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高考解题能力。(能力) 3、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挫折。(德育) 重点: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教师创设多元互动教学情景(如新闻、动画、故事情景)——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考真题针对练习——解题方法总结。 【易用错点】外因有时也起决定作用;内因决定外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或根本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都是错误的) 教程: 【复旧】唯物辩证法有三个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两个总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和实质是矛盾的观点。因为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今天我们学习事物发展的原因。 【导新】分析许多超级女生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学检测】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教材第一段至四段回答: 哲学上把事物的① 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② 矛盾叫做外因。 阅读教材第五段至十六段回答: 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③ 和作用是不同的。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④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⑤ 和发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⑥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通过⑦ 起作用。外因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