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

【原文出处】外语教学与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604

【原刊页号】1-7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作者】胡壮麟

【复印期号】199701

【标题】语法隐喻

【正文】

(北京大学胡壮麟)

提要: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专著中对隐喻的较新的

定义为:“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

喻”(Larham,1991∶100)。那么,什么是语法隐喻呢?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清晰的定义。我个人

认为在构成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有关。本文就是从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出

发,介绍几种主要的语法隐喻形式。

关键词:隐喻语法

***

⒈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

不论是西方还是我国,许多语法术语来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认为语法中“格(cas

e)”这个术语有心理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依据(Alford,1982)。“格”源自希腊语的ptosis (直译为“

跌落”),它反映了从词源学上当时的人们对该术语功能的模糊认识,即一个词跌落在另一个词上面,表示

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由于主语总是挺然直立的,它从不跌落于其它词之上,因而格又可分为ptosis eutheia

(直格)和ptoseis plagiai(斜格)(Robins,1951;岑麒祥,1988)。我国虽没有类似西方的完

整的语法体系,但“助词”这个术语上承《谷梁传》的“遂,继事之辞也”;复数的概念早先为“众辞”,

也见于《谷梁传》的“人者,众辞也”。至于像“部首”、“实词”、“虚词”、“方言”等术语都是源自

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比喻。

如果我们把“隐喻化”过程以“→”表示,那么这一时期的语法隐喻的特征可表示为“现实世

界→语法

术语”。

⒉中世纪的语法隐喻

大量运用语法隐喻的昌盛时期在中世纪,特别是在12至14世纪。当时在诗歌(轻浮的或严肃的)、

布道、理论或哲学论文中都大量应用,其内容涉及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其方法或与语法术语或与语法结构

有关。

2.1语法隐喻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2.1.1圣经、宗教领域中世纪的诗人注意到像casus(格)和declension(变格)这样的语法术

语都表示“fall(跌落、堕下)”之意,从而将语法同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作比较。原罪被隐喻为“第

一次变格”,亚当和夏娃是“oblique(斜格)名词”,是从上帝那边堕落下来的(Lehmann,1963∶5

3,106)。

又如,Buckminster Fuller曾写过下面的诗句,表示他对上帝的看法。

God,to me,it seems,(上帝,对我说来,似乎

is a verb 是个动词

not a noun, 不是名词,

proper of improper.专有的或不专有的。)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3rd ed.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帝主要指导人们的行动,而不一定专属某人。

2.1.2政治领域在英国统治苏格兰时期,Exeter公爵曾于1414年写信给国王亨利四世汇报

说:Scotland is like a noun adjective that cannot stand without a substantive(苏格兰像一个名词性的形容词,没有一个体词,它自己站不住)。1858年苏格兰人再次被蔑视为“those northern adject

ives,not able to subsist without England(那些北方的形容词,没有英格兰就不能生存)(Alford,1

982)。英国统治者在这里巧妙地使用了语法术语之间的主从关系来隐喻英格兰对苏格兰的宗主国地位。

2.1.3哲学领域《牛津英语词典》在“conjugate”词条中提供这样一个例句,1783年一位

匿名作者给《绅士杂志》写信问道:Can any of you all impart a rule to conjugate the heart:To show

its present,perfect,future?Its active,passive,and its neuter?

(你们中是否有人可给我提供一条使心脏变位的规则来表示它的现在式、完成式和将来式?它的主动式

、被动式和中动式?)

2.1.4性领域公元一世纪Lucillius曾写过一个警句,对语法术语作了性的暗示。他说Zenonis

留住大胡子的语法老师Menander,说她已经把儿子交给他了,但他晚上从来没有停止过让她操练case(格,

隐喻为“躺下”),conjunctions(连词,隐喻为“交配”),figures(修辞手段,隐喻为“姿式”)和co

njugations(变位)(Paton,1926∶139)。

Lehmann(1963∶108)引用的下面一首诗也大量使用了语法术语作双关语。

V ocatives oculos,

ablatives loculos

gerunt mulieres.

Si datrivus fueris

quandocunque veneris

genitivus eris.

本诗前半部分的意思为:女人的“呼格的”眼眸和“离格的”钱包(指女人以色相换取男人的钱财,钱

包又隐含女性生殖器之意);后半部是诗人向男性读者警告:如果你要做一个“与格”,频频向女人施舍,

最后以“属格”告终,成了一个爸爸。

2.2语法隐喻的形式

以上的介绍旨在说明语法隐喻使用的场合,从构成语法隐喻的形式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2.2.1以语法术语来隐喻现实世界语法隐喻的最简单形式就是利用语法术语(特别是格的名称

)的多义性,来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当于一个扩展的双关语,其社会功能是抨击罗马教廷的堕落和社

会生活中的腐朽现象。例如,有一个语法隐喻说著名语法学家Donatus确认语言有六个格,但罗马只要两个就

可,那就是与格(dative)和宾格(即控告格,accusative),——前者隐喻贪污,后者隐喻虚伪的诉讼。

这把当时的罗马教廷一手捞钱,一手整人,刻划得入木三分。

也有使用其他语法术语的,如代词。今天我们指家庭关系破裂的一个原因是第三者插足。在中世纪时期

则常用“secundam personam(第二人称)”。如一位不守教规的牧师被警告道:他对圣经中诗篇的虔诚对他

一无用处,只要他违禁地继续保持“第二人称”。

2.2.2以语法结构来隐喻现实世界

Saint Jerome在一封讨论翻译原理的信中曾谈到语法隐喻在《圣经》不同版本中的应用。他指出,在翻

译时一般是意思对意思,不是词对词,但翻译《圣经》除外,因为在《圣经》中词序是神秘的。他举的例子

为:《旧约·出埃及记》中有一个短语regnum sacerdotale(a priestly kingdom,一个教士的王国)。这

个短语把“王国”作为中心词,说明当时人们认为王权大于神权。但在《新约·彼得书》中,这个短语译为s

acerdotiun regale (a kingly priesthood,国王似的全体教士),“教士”成了中心词。这个句法上的词

序变化,隐喻神权大于王权。

2.2.3以语法理论来隐喻现实世界由语法术语构成的隐喻虽然为数众多,却很少

突破双关语的

水平或者修辞学的意向。由语法理论生成的隐喻既可实现修辞目的,也可表达深层的哲理,一举两得。这时

,焦点不在名词上,而是语法形式形成的过程。中世纪的学者John of Salisbury说尽管语法有了一定的发展

,而且主要是人的创造,语法模仿的毕竟是自然,其起源部分归之于自然(Metalogicon 1.14,p.39

)。

语法隐喻在中世纪广为应用的原因有二:一是拉丁语在当时继续保持活语言的地位,影响较大,因而人

们喜用语法术语作为隐喻的基础;二是人们认为语法是理智或自然的反映,这鼓励人们使用语法概念作为逻

辑或自然的喻体。

从中世纪语法隐喻的使用来看,原先从现实世界隐喻借鉴而成的语法术语和理论,转而隐喻现实世界的

各种现象。其特征可描写为“语法形式→现实世界”。

⒊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系统功能语法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始自韩礼德。他在1985年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的最后一章专

门讨论语法隐喻的问题(参见朱永生,1994)。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主要见之于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

能。

3.1概念隐喻

3.1.1关系过程的隐喻化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元功能中,及物性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表述。

韩礼德认为修辞学中的隐喻、转喻和举喻都是及物性的关系过程的隐喻化。

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认为人类主、客观世界的活动可描写为六个过程,分别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

系过程、主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一个过程又可按精密度细分为若干个次过程,如关系过程可进

一步区分为“集约型(intensive type)”,“环境型(circumstantial type)”和“所有型(possessive type)”。现在我们看看隐喻与这些过程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1a. The government still hopes to stem the tide of inflation.(隐喻)

b. To resist the force is to stem the tide.(集约型关系过程)

2a. Keep your eyes on the ball.(转喻)

b. The gaze is (directed)from the eye.(环境型关系过程)

3a. At this point the strings take over.(举喻)

b. Violins have/contain strings.(所有型关系过程)

以上各个例句表明,像“to stem the tide”,“keep your eyes”和“the strings”都是各种关系过程的转喻。也就是说,1a、2a和3a的斜体部分都是喻体,1b、2b和3b说明这些表达式如何转成隐喻。

3.1.2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的隐喻化

但韩礼德更想说明的是及物性系统中的各种过程都可以隐喻化,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如

下例所示。

1a. They climbed the mountain on the fifth day.(物质过程)→

b. The fifth day saw their ascent on the mountain.(心理过程)

2a. They danced in Hungarian style.(行为过程)→

b. They did a Hungarian dance.(物质过程)

3a. We ate there in the evening.(物质过程)→

b. We had supper there.(关系过程)

由于过程的转化,与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因子也发生变化。如例1a中的on the fifth day原为表环

境的语义成分,在句法中体现为状语,但在1b中转喻成了The fiftn day,是心理过程的“感觉者(senser)

”,体现为名词词组;以动词体现的“过程”climbed则转换为ascent,隐喻为由名词词组体现的“现象”(

phenomenon)”,原来的the mountain的语义功能为“范围(range)”,变成on the mountain 后,隐喻为

环境成分,句法上是个介词短语体现的状况。对其余两句我们也可做类似的分析。这样,这类语法不是具体

的事物之间的比喻,而是功能结构之间的隐喻化。本来是物质过程,可隐喻化为心理过程或关系过程;本来

是行为过程,可隐喻化为物质过程。韩礼德把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句式,如1、2、3例中的a句,叫做“一致

式(the congruent form)”,把隐喻化的句式叫做“隐喻式(the metaphorical form)”,如各例中相应

的b句。

3.1.3词汇语法层次的隐喻化上述各个过程之间的隐喻化都是在语义功能的层次上发生的变化

。这些语义范畴要经历“体现(realization)”过程才能进入词汇语法。这样,在词汇语法层次上也有隐喻

化。最常见的是“名词化(nominalizing)”。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性

(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过隐喻化,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参与者。试见以

下各例。

隐喻化

is impaired by alcohol →alcohol impairment

they allocate an extra packer →the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

some shorter,some longer →of varying length

they are able to reach the computer →their access to the co mputer

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 →advances in technology

同样,本来由名词词组体现的参与者可隐喻为过程,如butter和knife原为表实体的名词,被隐喻化为表

物质过程的动词:

1. We buttered the bread with cheap magarine.

2. The man knifed the lady.

3.2人际隐喻

人们使用语言时除了如实地表述主、客观世界外,是为了建立人际关系,确定说话的轮次,对一些事情

表示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这些都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元功能。在体现其中一些功能范畴时,我们发现

一些语法形式是可以互为隐喻的。

传统语法历来以情态动词来表示情态意义。这些情态动词的生成是否与隐喻化有关,先不在这里讨论。

有一点可以肯定,表示这些语义的情态动词可以隐喻化为其它语法形式。如:

1. He might not come→Probably h e will not come.

It is unlikely that he will come.

I don't think that he will come.

2. It would be foolisb to deny that... →Every one admits that...

It is obvious that...

语气的表达上存在着更为隐含的语法隐喻,如I'll shoot the pianist的语气具有He threatened to sh

oot the pianist的隐含意义。

3.3对语法隐喻的理论阐述

韩礼德认为隐喻是意义表达的变异,不仅仅是词汇的选择。同时,我们不是“自下而上地”看语法隐喻

,即一个表达在意义上的变异,而是“自上而下地”看语法隐喻,即一个意义在表达上的变异。正因为如此

,“直译”的概念不妥,不如把隐喻化不强的变式称为“一致式(congruent form)”。试比较左右两例。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直译隐喻化many people [protested]

a moving a moving a large number a flood

mass mass

of water of feeling[of protests][of protests]

flood 一致性隐喻化

以上介绍说明,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对语法隐喻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即它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即一

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即隐喻式。人们会对哪一种是一致式,哪一种是隐喻式,有不同理解,这个

分歧不很重要,关键的是隐喻中的两个领域都与语法形式有关,可描写为“语法形式a→语法形式b”。

⒋美国功能主义:象似性,语法化和概念化隐喻

美国功能主义虽没有明确提出语法隐喻的术语,但关注“象似性(iconicity)”,形义对应(isomorph

ism)和“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研究。也有人研究概念化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和结

构性隐喻(structuralmetaphor)等。这些研究在我看来都应属于语法隐喻的范畴,其理论基础是皮尔士的

观点:“在每一种语言的句法中,有某种受到常规辅助的逻辑图象...”(Peirce,1940∶1

06)。早

期的研究者有Jacobson、Benveniste、Bolinger和Greenberg等。现时的代表人物为Givon、Haiman等。

4.1象似性和形义对应

象似性包括语言学文献中常报道的音义统一性,如英语的拟声词cuckoo就是模仿布谷鸟的鸣声,至于hig

h/low,wide/narrow,top/bottom,large/small各对词的发音都与语义有关,前者的语义要求开口度大。这些

可看作词汇层或者音系层的隐喻化,但不是纯语法层的隐喻化。

语法隐喻强调的是语义与语法形式的关系。这就是说,象似性应以形义对应的概念为前提。形义对应认

为语言的语码(即结构)和意义之间存在着有动因的非任意的联系。Haiman(1985∶1147——48

)曾报道过形式上的复杂性反映了概念上的复杂性。如ladder/ladders这一对词,后者在概念上复杂,多了

一个“复数”的语义,其形式便也复杂,多了一个后缀。汉语中“我”与“我们”的区别也是如此。Givon(

1985∶196)曾提出一个主题配给的定量梯度,如下表,在上者是在语篇中连续性和可预见性最大者

,因而最有选为主题的可能。

最有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零式照应

未强调的代词动词一致关系

强调的代词

完整的名词短语

带修饰词的完整的名词短语

较少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对上述梯度,Givon制定了如下的编码原则:“一个主题的预见性、可及性和连续性越小,在语言中需要

的编码材料越多。”“在处理主语—名词短语时所化的精力越大,即确定在语篇中所指的认同性,在语言中

使用的编码材料越多。”

Givon还制定了一个邻近性原则,其内容为:“两个概念在语义上或功能上越接近,它们在词汇层上,形

态配列上,句法上被放得越邻近。”如下表所示:

“结合”最邻近(最具使役意义,最直接,最符合意图,最成功,最易操作)

He made John fall(bare-stem verb)

He let go of John(pred raising)

He told him to leave(INF-COMP)

He wanted him to leave(INF-comp)

He wished that he would leave(SUBJUNCT)

He knew that John left(PAST-comp)

“结合”最不邻近(最不具使役意义,最不直接,最不符合意图,最不成功,最不易操作)邻近性原则主要说明概念上的距离与语言中的距离相符,即说话时时间上的距离,写作

时的空间距离。

在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oni pizza(那著名的美味的意大利肉肠烤馅饼)这个词组中,词

语的排列反映了它们与由名词体现的实体在概念上的邻近程度,与该实体关系最密切的最靠近pizza这个中心

词(Radden,1992∶515)。

此外,顺序原则对缺乏屈折变化的汉语最为明显(Tai,1983)。如下例中,场所状语出现在动词之

前,因为根据说汉语者的习惯,先要从某地出发,才能来到某地。

他从中国来。

He from China came.

但下句中的状语却在动词之后,因为到达目的地应在动作之后。这是现实事件在语法结构中的隐喻。

他到达了美国。

He arrived in the U.S.

4.2语法化

美国功能主义者所研究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grammatization)可看作是语法隐喻的一种。

语法化指一个词语的语义逐步变为抽象经历了隐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线性地排列如下(Heine等,199

1∶157):

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

上述的每一个范畴都代表一个对构筑经验极为重要的概念领域。其相互关系则是隐喻性的,即任何一个

范畴可用来使右边的任何范畴概念化。因此,隐喻化的抽象是将“更抽象的”内容跨越概念领域联系到更具

体的内容,后者构成前者的喻体。例如,下面各个词组中自上而下地由具体变得越来越抽象。

a. lie on your back (指人的身体的具体部位)

b. the back of your shirt(指物体)

c. to play back(指过程)

d. three miles back(指方位)

e. three years back(指时间)

上述“范畴隐喻(categorical metaphors)”的每一步抽象化,可分别隐喻为SPACE IS AN OBJECT(空

间是一个物体)或TIME IS SPACE(时间就是空间)等,其中第一个范畴构成喻体,第二个范畴是本体。

语法化在汉语中叫做“实词虚化”,下例中的“在”原先的意义只指场所,隐喻化后成为指向另一个领

域中越来越抽象的意义:

a. 香港中文大学在新界。

b. 他在体育馆打篮球。

c. 他在打篮球。

d. 在困难面前他从不低头。

从象似性和语法化的研究来看,美国功能主义者的道路是西方早期探讨语法与现实生活

关系的深化,即

人们关心的不再是个别语法术语的产生过程,而是某些语法结构的生成过程,应当描写为“现实世界→语法

结构”。

⒌结束语

在本文起始,我曾谈到从现有文献尚未发现一个比较清楚的能包含不同模式的定义。但从古典时期到现

时期对语法隐喻的研究,我们仍可找到一些共性。首先,语法隐喻之不同于隐喻,在于在本体或喻体中至少

有一个领域应与语法有关。第二,隐喻化的过程是双向的,人们或者用现实世界的概念来隐喻语法领域的概

念,或者用语法领域的概念来隐喻现实世界的概念。第三,既然涉及的是语法,对本体或喻体进行比较或建

立联系的不一定是具体事物,可以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关系,即语法关系。最后,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可引起我

们哲学的思考,即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到的能量之间的转化,在自然语言中意义也能以语法隐喻化的方式

得到转化,何其相似乃尔!

参考文献

Alford,John A. 1982. The grammatical metaphor: A survey of its use inthe middle ages.Specul um 57,4.728-760.

Birch,David & O. Toole (eds.). 1987.Functions of Stvle.London & New York:Pinter.

Black,Max.1962.Models and Metaphors, Ithaca,N.Y.

Brooke Rose,Christine.1958/1970.A Grammar of Metaphor.London:Secker Warburg.

Bubler,Karl.1990. The metaphor in language,in Theory of Language. TheRepresentational Funct

ions of Language.Amsterdam:John Benjamins.391-406.

Givon,T.1985.Iconicity,isomorphism and non arbitrary coding in syntax,in Haiman,John ed. Ic 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87-219.

Halliday,M.A.K.1994.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London:Edward Arnold.

Heine,Bernd.1993.Auxiliaries:Cognitive Forces and Grammaticalization.New York:Oxford.

Heine,Bernd.Ulrike Claudi and Friederike Hunnemeyer.1991.From cognitionto grammar-vidence f

rom African languages,in Traugott and Heine eds.1991.149-187.

Hoffman,Robert R.1985.Some implications of metaphor for philosophy andpsychology of science

,in Paprotte,Wolf & Dirven,Rene eds.The Ubiquityof Metaphor.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

ns.

Lakoff,George.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

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050878.html,rham,Richard A.1991.A Handlist of Rhetorical

Term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ehmann,Paul,1963.Die Parodie im Mitterlater.Stuttgart.

MacLennan,Carol H.G.1994.Metaphors and prototypes in the learning andteaching of grammar an

d vocabulary. IRAL,V ol.XXXⅡ/1,February.97-110.Paprotte,Wolf & Dirven,Rene.eds.1985.Th

e Ubiquit

y of Metaphor.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aton,W.R.tr.1926.The Greek Anthology,V ol.4.London.

Radden,Gunter.1992.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natural language,in Martin Putz ed.Thirty Year s of Linguistic Evolution.Philadelphia/Amsterdam:John Benjamins.

Richards,I.A.1936.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Oxford University Press.Robins,R.H.1951.Ancien

t and Medieval Grammatical Theory in Europe.London.1-47.

Thibault,Paul J.1987.Knowing what you're told by the agony aunts.in David Birch & Michael (

)'Toole.eds.Functions of Style.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

Traugott,Elizabeth Closs & Heine,Bernd.eds.1991.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V ol.1.Amst

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岑麒祥,1988,《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永生,1994,英语中的语法比喻现象,《外国语》1994年第1期,8—13。

通讯地址:100871北京大学英文系

(完整版)英文学术报告开场白、结束语

問侯語或開場白的寒喧(Greetings) 開場白很重要,最常用的問候是“Ladies and gentlemen”,但要視場合而定。例如在會議討論會場合時,經由主席介紹上台時可先說Mr.Chairman,Honorable guest,Ladies and gentlemen,good morning ,It's very great pleasure indeed for me to be able to attend this meeting 主席先生,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先生早安. 非常榮幸能參加這次的會議。或者你也可以說I'm hornored and prou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at this meeting . 禮貌性的問侯語這是對主持人和來賓的一種尊重。 開始簡報(opening a presentation)—提出簡報摘要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可先扼要說明簡報的內容與順序,幫助聽眾了解您的報告的大概內容。 例1.Today I would like to present my paper“The challenges of pharmacy practice in Taiwan”,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report ,I'm going to begin with a few general comments concerning the Taiwan Medical care enviroment recently, and then discuss in more detail specific issue which concerned community pharmacy, and how the National Health cave Insurance influence the future of pharmacist career? 例2.你亦可將要簡報的摘要條列式的依序說明。 My presentation will cov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professional pharmacy practice as part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Safe distribution of medicine co-operation for better drug therapy promotion of good health Remuner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servicss 進入主題(Main points)—演講部份的主要內容,論證與比較事實。對所要簡報主題內容逐一詳細說明。例如將上例每一項摘要逐項詳細闡釋說明,依序讓文章或演說有系統的講解。在presentation 時如果能井然有序的,依段落分明,串聯成一篇完整文章,聽眾必定能印象深刻。

实例1: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引言(略) 二、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一)隐喻的类型 学界对隐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性隐喻和复杂的隐喻。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是深刻理解英语隐喻的前提。相应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法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 法、转译法或合译法。(谭卫国,2007)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等三部分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情况,一般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也叫暗喻)和借喻三类(张艳玲,2008)。 容器隐喻是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三种概念隐喻中本体隐喻的一种重要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容器隐喻存在,这反映了两个语言民族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朱晓琴,2008)也可揭示人类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李瑛,2008) 隐喻在复合词中的投射有不同层面。投射到词义层面,引起词义演变,可称为词义隐喻。投射到语素层面,产生喻体语素,喻体语素以其隐喻意义参与构词,可称为构词隐喻。真正能够产生新词的是构词隐喻。复合词构词隐喻的隐喻结构类型可分为喻体语素在前的借喻造词和喻体语素在后的暗喻造词。(颜红菊,2008) Peter Newmark (1988) 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二)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自Halliday(1985)创立后,得到广泛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

理论植根于语言分层思想。从纵聚合角度看,语言符号系统由表及里分三层:音系层(phonology)、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和话语意义层(discourse semantics)。里层被体现为表层,即话语意义层被体现到语法词汇层,语法词汇层被体现到音系层。具体说,话语意义层的参与者被体现为词汇语法层的名词,过程被体现为动词,性状被体现为形容词,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成分被体现为副、介词组。从横组合角度看,话语意义层的各功能成分如产生意义范畴的跨越,那么语法隐喻就发生了。这种功能成分转换反映到词汇语法层就是词类转换。如: (1a) The driver drove the bus too fast down the hill, so the brakes failed. (1b) The driver’s over-rapid downhill driving of the bus caused brake failure. 在(1a)的两个小句中,drove和failed 是表示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这两个动词分别转化成名词driving和failure,过程小句也就转化成名词短语,也就是说被名词化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逐步深入,研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成果迭出。束定芳(1996)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窦栋有(2005:83)就隐喻句的推理和预设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他认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关系就是隐喻句里的预设。隐喻论证舍弃差异,只求相似,由此及彼。不同点不管多少都无关紧要,逻辑推理只在相似点上进行。安晓杰(2005)着重指出,喻体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体运用恰当,本体的特征

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摘要 论文题目:对英语广告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功能的研究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生:张绍兵 指导教师:张发祥教授 摘要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许多学者分别从符号学、文体学、语用学、话语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广告语言进行了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框架和依据,对英语广告语言进行研究。语法隐喻这一术语最早是由韩礼德在1985年提出,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根据语言意义和措辞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把表达相同意义的不同语法形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并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在韩礼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喻的概念,并且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两种语篇隐喻的观点。为此,中外许多学者将语法隐喻理论应用于各种文体分析之中,比如对科技语篇、新闻语篇和法律语篇的分析。 本文尝试将广告语言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旨在分析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的功能和作用。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服务于交际目的,注重语言选择。我们发现在英语广告语言中,语法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从不同方面共同服务于广告的吸引和劝说等交际目的,语法隐喻的运用是广告语言选择的重要方面。在本文中,语法隐喻对实现广告语言交际目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具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吸引的功能,劝说的功能和提供信息的功能。吸引的功能体现在“突出”和“并列”在广告标题和宣传口号的广泛应用上;劝说的功能则重点体现在“亲切感培养”,“行为主体神秘化”和“预设”上;提供信息的功能包括“填补信息空缺”,“节省空间”和“指称已知信息”。本文详细分析了语法隐喻现象在英语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和功能,这一研究将为广告语言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扩大了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广告语言;语法隐喻;功能 论文类型:语用学 I

参加学术讲座的心得体会

参加学术讲座的心得体会 2009年9月,我们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回头看看,我们已经从去年的一年级新生成长为二年级的毕业生。在这短暂忙碌而美好充实的一年中,我们自觉地汲取更多的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论是从课堂上,图书馆里,还是在受益匪浅的讲座中;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些无疑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踏入社会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各位老师的诲人不倦,您辛苦了!下面我就简要总结下参加学术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深化了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得到提升 在孙老师《英语语法隐喻系列讲座之一:语法隐语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这一讲座中,我了解到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不同点及其联系。语法隐喻的观点是语言的隐喻化过程中词(组)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它们的语法性状,如动词化为名词,连词化为动词等等。词汇隐喻对语法隐喻的补充作用体现在某些词汇隐喻可以借助系统功能语法进行阐释。隐喻式和一致式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只有相对的、程度不同的差异等。 通过刘老师《辩证看待建构主义在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作用》这一讲座,对建构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建构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遍地开花”,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这种“建构主义”的现象,正说明人们想借此解决在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希望藉此使得中国的教育能够更上一层楼,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同时要注意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批判性思维,为我国培养更多创造性人才。 在徐老师《亚句子与言语行为》讲座中,我了解到亚句子作为独立使用的、小于句子的词和词组,是实际交际中独立存在的语用现象;与完整的句子一样,亚句子也可以完成言语行为;对这类言语行为的理解主要依赖于非语言语境因素和人们的语言能力及逻辑判断能力;亚句子研究宏观上当属语用范畴。即是对所说(what is said)与所欲(what is meant)之不同的研究。 听完苗老师《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报告后,我们了解到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语义特征: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语篇组织功能:作为超级主位实施引发功能、过渡功能、作为超级新信息实施总结功能、反馈功能;及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信息结构。 韩老师《语料库语言学》使我们了解到什么是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其重要性,当今主要语料库,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特点及应用。利用语料库对语言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即

grammar metaphor语法隐喻

Metaphor and Symbol,27:195–197,2012 Copyright?Taylor&Francis Group,LLC ISSN:1092-6488print/1532-7868online DOI:10.1080/10926488.2012.665798 BOOK REVIEW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Gerard J.Steen.Amsterdam,The Netherlands:John Benjamins,2007.430pages,$165(hardcover),ISBN9789027238979. Reviewed by Kathryn Allan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London,UK kathryn.all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050878.html, 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 is an ambitious volume which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and dif?culties that characterise attempts to collect,analyse,and theorise metaphor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presents a detailed and wide-ranging survey of research into metaphor;Steen describes examples of classic and recent studies,discusses key develop-ments in the?eld,and suggests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The book as a whole is an appeal for much greater precision,consistency,and methodological transparency in all areas of metaphor study. The book has a number of themes.As the title suggests,Steen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grammar,in the sense of the idealised language system recorded in dictionaries and grammars,and usage,real instances of metaphor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He separates both of these from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s which are often assumed to underlie linguistic metaphor.He also makes a further division between metaphor viewed from a “sign-oriented,symbolic perspective,”and metaphor viewed from a“behaviour-oriented,social-scienti?c perspective”(p.13).The core of the book considers the eight areas of research at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these distinctions:looking?rst at grammar and then at usage, Steen discusses linguistic forms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s from both the symbolic and the behaviour-oriented perspective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and a conclusion.In Part1,“Foundations,”Steen sets out eight questions that relate to the areas of research he has identi?ed,and looks at the theoreti-cal tools and frameworks that are needed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He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deductive approach,which he argues characterises most work in cognitive science,and goes on to examine different models of metaphor(and related phenomena)and the technicalities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The?nal chapter of the section consider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art2is devoted to“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considering each stage of metaphor identi-?c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criteria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to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英语学术论文的语言特点

英语学术论文的语言特 点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英语学术论文的语言特点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的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的不确定。 经过研究,从人际立场、信息量、信息组织、词汇选择以及表达一致性等五方面总结了学术语言的语言特点。 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的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以很少的词语概括大量的信息。这种信息密集通常以名词化和扩展的名词短语来实现。学术语言以从句和复杂的句法为特点。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元语篇标记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使用独立的语内照应策略,而非依赖情景语境。在词汇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名词化的形式如evaporation同时具备过程(水蒸发)和物体(名词一般用来指一个物体)的语义特征。在学术语言中有大量的语法隐喻,特别是用名词化表示过程。名词化同时也使得词汇密度增大,名词化代替从句,可以成为长的、压缩信息量的句子。在

口语中,有生命的个体在句中是语法意义上的施动者;而学术语言中,抽象概念做施动者。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2007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ug.,2007  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 X iangnan University V ol.28N o.4 收稿日期:2007-06-13 作者简介:贺华锋(196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 应用语言学。 名词化语法隐喻及其语篇功能探析 贺华锋1 ,李世琴 2 (1.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湘潭 411101;2.湘南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名词化是构成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通过大量实例,讨论名词化隐喻的类型及其附带的特征,探析名词化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多种功能。掌握好名词化隐喻对语篇的理解和应用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法隐喻;名词化;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4-0072-03 一、引言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 创始人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功能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此后,有关语法隐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 发展。根据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系统由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三个层次构成,这三个层次之间 依次是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体现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致性和非一致性。一致性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 之间的自然关系,即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工具、方式等环境意义,用连词体现逻辑意义等。非一致性指的是打破一致性的常规,体现语义和词汇语法范畴之间的非自然 关系。功能语言学将人类语言中的这种非一致式表 达称为语法隐喻式表达(Halliday ,1994:342)。韩礼 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的 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朱永生,2004: 232)。本文从名词化隐喻的概念入手,讨论和探析其 类型特征以及对于语篇的建构功能。 二、名词化隐喻概念及其类型特征 1.名词化隐喻概念 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在语法隐喻中,名词化现象是指用名词来体现本来在一致性 情况下由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这样,一致式小句中的“过程”或“特征”经过名词化就变成了事物(Halliday ,1994:352)。Matthiessen (1995:670)进一步指出,除用“过程”或“特征”的名词化之外,小句的情态也可以被名词化。他把名词化从概念语法隐喻扩展到了人际语法隐喻,拓展了名词化的范 围。名词化既可起到名词的作用,又可表达由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辞成分或附加成分,构成短语,因此,句法上从词或词组到句子段落都可名词化处理,形成多种组合方式的名词化短语。2.名词化的类型及特征 (1)“过程”名词化 在语法和语义的一致式体现中,过程由动词体 现,而在非一致式的语法隐喻表达中由名词来体现。即将过程看作事物。如:[1a ]The witness described the suspect in great de 2tail.[1b ]The witness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uspect.[2a ]Y ou can surely rectify this fault if y ou insert a slash at that time. [2b ]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 2tion of a slash.此两组例句中,a 句分别为语义和语法间的一致 ? 27?

从功能语法角度看语法隐喻

Anne-Marie Simon-Vandenbergen, Miriam Taverniers and Louise J. Ravelli (2003) Grammatical Metaphor: Views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msterdam / Philadephia: John Benjamins. Pp. 453. Reviewed by Asunción Villamil Since the 1980s, lexical metaphor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linguistics, especially since the breakthrough of Lakoff and Johnson’s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Metaphor was shown to be ubiquitous and not only a feature of crafted literary language. The interest in metaphor spread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functional trends, resulting in Halliday’s proposal of the no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While other schools focus on lexical aspect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focuses on the grammatical dimension and socio-functional aspects. The result of this interest is a rich body of research to which this volume contributes. The book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It represents the contribution of several distinguished scholars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and its more relevant fields for further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history and definition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problematic issues in the study of lexico-grammatical metaphor. It consists of a preface by J.R. Martin (pp. 1–3),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by one of the editors, and five main parts: Grammatical metaphor: Cla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Part I., p. 35),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in children (Part II, p. 149), Interpersonal metaphor: Enactment and positioning (Part III, p. 221),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in other modes of meaning (Part IV, p. 309) and Metaphor in metalinguistic perspectives (Part V, p. 367). The book opens with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by Miriam Taverniers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SFL: A historiography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initial study of the concept”, pp. 5–33) that offers a historiographic perspective on the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s of the term ‘grammatical metaphor’. In a very concise and clear way the author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the term,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etaphors and ‘congruent’ and ‘non-congruent’ realizations, all of them key concepts for approaching grammatical metapho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FL. This provides a valuable help for those readers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tenet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while it increases their eagerness to know more about recent defini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SKY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8 (2005), 407–416

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修改)

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成果,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学位论文格式,参照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用稿格式,结合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的具体情况,特制订本规范。 一、论文构成 封面 前置部分 中文内封 英文内封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Contents Abstract 摘要 插图索引(必要时) 附表索引(必要时)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 名词等注释表(必要时)

二、内容要求 2.1 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字。 2.2 摘要与关键词 2.2.1 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2.2.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条。关键词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2.3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引言(Introduction)、论文主体(Body )及结论(Conclusion )等部分。 正文部分 图1(或图2.1) 图2 · 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References 2.1 2.2 2.3 · · 2.3.1 2.3.2 · · 2.3.2.1 2.3.2.2 · · 表1(或表2.1) 表2 · 章 —1 —2 · · 节 条 款 附录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B.1 · B.1.1 B.1.2-B1.2.1 图B1 表B1 附录C (硕士学位论文附3000字的中文摘要) -1- 结尾部分 致谢

学术报告语法隐喻

一.修辞中的隐喻和认知中的隐喻 Aristotle regard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a word from one thing to another.Metaphors We Live By written by Lakoff and Johnson in 1980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one concept is used metaphorically to present the other according to the synthetic similarity of two things. Two apparently irrelevant things are juxtaposed based on similarity association and shared cognition for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and expression.Metaphorization is a mapping of the structure of a source model onto a target model. Hence metaphor means metaphorical concept. Th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cross-domain mapping which preserves the cognitive typology of the source domain in a wa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domain.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 具。Lakoff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 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 被Lakoff 和Johnson 等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 LIFE IS A JOURNEY 和HAPPY IS UP。这里的LIFE 和HAPPY称为目标域( target domain) ,JOURNEY 和UP 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 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 化,隐喻以它为基础,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发域 向目标域的映射。换言之,隐喻能使我们用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思维和感 知抽象的、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 的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就是经验。We are comparing different ways o the same meaning. Congruent expression and incongruent(metaphorical) expression 常规隐喻、死隐喻与新隐喻 Lakoff 所说的概念隐喻通常只指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 ) , 而不是死 隐喻( dead metaphors) 、新隐喻(novel metaphors) 。常规隐喻指那些建构我们 文化的普遍概念系统,并且反映在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它们才是我们真正赖以生存 的隐喻;死隐喻是指那些特有的、孤立的、无系统性的隐喻表达式,如山脚、葱头和 桌腿,它们虽是隐喻家族中的成员,但根本不与其他成员来往,更没有在我们的语言 和思维中被系统地使用(虽然有的临时可以被激活) ,因此,它们不是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在隐喻研究中,区别常规隐喻与死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隐喻具有和常规隐喻一样的系统特征,如果一个新隐喻进入了我们的日常概 念系统(有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正如胡壮麟先生(1997) 指出:“一代人的隐喻是另

国际本土化在中国_第十六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特色综述_彭宣维

●学术动态 国际本土化在中国 ———第十六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特色综述 彭宣维段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国际本土化(glocalisation)是近年来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SFL)前沿推进的一种主张: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应用研究。这正是2016年11月2-6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的主旨:着眼于国际前沿,关注本土问题研究。本届活动周有3个主题。 1学科英语研究 这是由EFL在中国的教育问题引发的:充分研究高层次英语的特点,进而设计相关层面的教改内容。为此,杨信彰概述大学化学教材的英语的一系列用语特点。于晖发现,科学读物的语篇体裁倾向于使用两类体裁系统:信息传递类,涉及学科描述与解释的过程和实体,基础是知识类教科书;同体裁类:叙述与呈现不同种类的经验与观点,以娱乐故事的方式引发同情作用。王振华全面概述作为适用语言学的SFL及其对法庭话语研究的框架作用,涉及构成成分、语式类别和多模态性。Webster用国际象棋规则中“马”的跨格斜行路线比喻语言使用从日常话语到概括、抽象、拐弯到隐喻的演化过程对语言资源的拓展作用,演示出语言如何阐释或识解文学经验与科学经验。苗兴伟从整体上报告环境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尤其是其中作格分析的施动性和致使性体现的非生态意识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干扰与破坏作用。 2语法隐喻理论深究 这是学科英语甚至科学英语的特点之一。杨炳钧分析人们对语法隐喻的7个质疑及其误解缘由。他认为,语法隐喻能力可能是人区别于动物语言的指标。其中,概念和人际语法隐喻是促成更大范围的知识经验与社会角色和关系的资源。常晨光关注语境隐喻与语法隐喻的联系、语境隐喻现象的成因、语境隐喻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等。刘承宇探讨概念语法隐喻对意义发生的影响,旨在阐明概念语法隐喻作为对一致式的偏离,在意义发生的时间框架和空间维度中的体现及其对意义发生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刘世铸发现,情态和情态隐喻在构建对话空间上受制于情态取向、情态量值和归一性3个维度。杨延宁认为,汉语中的各类语法隐喻呈两极化分布,与汉语自身的语言学特征有关。李杰指出,隐喻能力的提升是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 3跟汉语有关的应用探索 涉及语言类型学、语法概念的演化、“把”字句的结构概念特点以及翻译问题。王勇对存在句、方位句、领有句在动词使用、语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密切联系做出个案分析。McDonald以“语法”这一术语为立足点,梳理汉语语法学的建构历程,概述上述过程涉及的大量理论问题,为建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汉语语法体系给予良好的背景铺垫。何伟从SFL的卡迪夫语法模式的角度研究汉语的“把”字结构,认为作为一个词项动词的“把”涉及一个独立过程,在小句结构的主体过程中相当于一个可识别的谓词性补语成分,涉及两个层次的命题结构,有4种意义类别。扬忠将翻译视为语篇的再生过程,将语篇翻译对等的内涵解释为原作与译作在语篇的同质关系,文化中介角色要求译者在语用推理、语义重构、文化差异融通3方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学术报告评语的写法

写学术报告评语 肖**同学的学位论文《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本科专业设臵预测系统数据模型的分析和研究》选题于教育部委托中山大学开展的高校本科专业设臵预测系统项目。该论文研究成果对于构建高校本科专业设臵预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着高校本科专业设臵预测系统的数据模型这个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对已有的专业设臵数据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其在功能性、预测性、分析性以及挖掘性方面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高校本科专业设臵的实际需求,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和OLAP,构建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本科专业设臵预测系统的数据模型。总的来说,论文框架清晰,逻辑严谨,行文体现了自己的学术思考及思辨结论,有自己的创见。 本文的写作符合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规范,学术水准较好,体现了两年学习的成果,可进入答辩程序。 论文长于思辨和综合,而短于对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的考量,比如各用户对于专业设臵的需求以及数据挖掘中数据的可采集性及可用性等。建议今后在相关研究中采取更广泛视角。怎样写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 1.引言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是否达到所授予的学位标准的主要依据。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是对学位论文是否达到相应水平作出的评价。评语虽短,但是至关重要,涉及到能否毕业、能否得到相应学位,或能否以优秀的评价取得相应学位等问题。因此,客观、准确地写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语,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每位论文评阅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2.评价依据学位论文评语需要对所提交审查的论文作出评价,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一九八零年二月十二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由于研究生学位分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两大类,所以,对论文的要求也有原则不同。 对于申请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审查:

语法隐喻

第九章语法隐喻 9.1 韩礼徳1985/1994模式 在韩礼徳《功能语法入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中主要提到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入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两种形式。 9.1.1 概念隐喻 在概念隐喻中韩礼徳显示一个属于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其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随着过程的转换,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等;参加第4章)可互相隐喻化,被转换的功能成分在词汇语法层体现时又可以从一个形式(如短语和词类等)隐喻为另一个形式。例如, (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例1a的语义是一个物质过程,而例1b的语义是一个心理过程,每句中的功能成分科分别见图9—1和图9—2.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参与者:动作者过程:物质环境:地点环境:时间 图9—1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参与者:感觉者过程:思维:感觉现象环境:地点 图9—2 9.1.2 人际隐喻 在人际隐喻中,韩礼徳则区分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前者表现为情态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而语气可以由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 9.1.2.1 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表现在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如例2。 (2)a.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 b.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 图9—3表示例2a和例2b中涉及隐喻化的语义成分。 probably that pudding never will be cooked. 情态:概率主语情态:概率限定词谓语词 I don’t believe that pudding ever will be cooked. αβ 主语限 定 语 谓 语 词 主语情态:概率限定词谓语词 图9—3 我们从图9—3中可以看到:(1)英语中情态动词may和might的情态语义可由例 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例2b中的I don’t believe小句体现;(2)例2a中的副词Probably和never中的否定语义成为例2b中的α小句,虽然这个小句的主语、限定词和谓语动词齐全,

参加讲座心得体会

参加讲座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讲座,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通过一些问题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之后跟杨老师的谈话,也让我从心中反思了自己,明白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所以一定要虚心好学,这样才能是自己进步! 参加讲座心得体会 [篇2] 时光在我们不经意之间飞逝而去,我们已经从青涩的一年级新生成长为成熟的大四毕业生。在这短暂忙碌而美好充实的四年中,我们自觉地汲取更多的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论是从课堂上,图书馆里,还是在受益匪浅的讲座中;同时,在实践中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些无疑为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踏入社会并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从讲座中了解到了许多当今化学研究进展,使自己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督促自己学习实践,为未来打好基础。 在听讲座上我们要深化专业知识,使自己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听学术讲座时,要有一定的基础,不然我们就不能够及时地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在老师的《什么是分析化学》这一讲座中,我们能够先了解这一专业名称的真正含义,随着老师的一步一步的讲解,我们慢慢地对分析化学的了解加深。在听这一讲座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析化学的课程,但

我们只是学习了很基础的东西,需要加深了解的只是还很多。我们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对未来化学的发展方向,而学术讲座距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长链脂肪酸甲酯催化制备长链脂肪酸醇的研究》、《ABO2型氧化物导电性研究》、《现代测试技术在珠宝玉石鉴定中的作用》、《有机光电子研究的新进展》等讲座不仅给我们介绍了化学的广泛应用,还让我们看到了化学无限前景。 当前由于许多废水、废气与废渣仍未经严格处理就外排,导致我国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一方面旧帐未清,许多老厂的治污措施因种种原因,并未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又新建了许多污染较难治理的小厂,使环境对污染的负担呈有增无减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为未来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发展战略。我们可以运用化学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动向》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环境监测的现状与方法,同时我们从课堂和试验中对环境保护加深了了解。 近年来国际上较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绿色化学与技术的研究,目的是发展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无害技术或清洁生产技术,同时强调化学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反 应的高选择性,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产品或废物,实现或接近零排放过程。工艺过程中强调使用无毒无害原料、溶剂及催化剂,同时生产环境友好产品。这样可以减少末端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