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生命意识探析》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生命意识探析》

齐齐哈尔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生命意识探析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班级中文071班

学生姓名吕元元

指导教师贾忠良

成绩

年月日

摘要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有着与当时同类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暴力”、“欺诈”、“血腥”、“死亡”常常伴随在他的作品之中,当他开始随着时代潮流转型时,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苦难”这一主题的阐述,看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他的后期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对苦难的诠释,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品中温情的存在。余华凭其独特的生命观,为世人展现了福贵和许三观两个充满苦难人的人生,在苦难面前他们选择坚忍的的活着,选择不为任何身外之物而活,而是为活着本身活着。

关键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生命意识

Abstract

Yu Hua is the author of on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ioneering literature, with writers and other pioneers of different writing style, violence, fraud, bloody, death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his novel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readers around the times when he star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We see his "life suffering," the theme of the exposition to see his human care. His later works, "Alive" and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ffering that we see where the work of warmth. Yu Hua, with its unique view of life, to show the world the Fu Gui and Xu San guan suffering two full life, the suffering of their choice before the stoic life to live, not for any worldly possessions they choose to live, but chose only to live their own lives.

Keywords:Alive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Life Awareness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一、余华的生命观 (1)

二、人生就是苦难 (2)

三、人生就是坚忍 (4)

四、为活着而活着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9)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生命意识探析

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他虽然并不多产,但他的每篇小说都能留给读者一种独特的感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这种真实在余华笔下展现出来的是:整个世界充满着欺诈、阴谋、荒诞、暴力、杀戮;人性之恶无处不在,淹没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苦难犹如一朵朵黑压压的乌云压抑、笼罩着人类的生活。

他的创作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主要是中短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内容强悍精辟,如赵毅衡所说:“在中国今日的先锋派作家中,余华是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构筑最敏感的作家,也是对它表现出最强的颠覆意图的作家。正是这种意图,使余华最后回归并超越五四作家。”他继承“五四”文学传统的同时,也向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的生命价值观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前期,阴冷、暴力、血腥充满他的前期作品。从创作手法看,这个时期他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由于审美疲劳,先锋文学逐渐势微,许多先锋作家的创作风格也开始转变,余华也深受这种形势的影响。后期余华的创作主要是在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等,在作品中,他逐步摆脱了与现实存在的紧张关系,将对展示人性恶的一面转变为对人民大众苦难生活的关注上,开始以冷静的笔触关注苦难中的人们,在叙述苦难的同时又表现出人们坚忍活着的生活态度,由此他也越来越得到了读者的认同。

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的写作由注重外在形式的文本游戏转向了注重主题意蕴的表达。《活着》讲述了苦难中死亡的故事,《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苦难中生存的故事。死亡与生存是以生命的结束与持续为标志的。在主题表现上,《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同他以前的作品是一脉相承的。《活着》,虽然以“活着”为名,叙述的却是主人公福贵的亲人一个个死去的故事;《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一次次卖血,表现的是以极端的形式存活的故事,可以说是对死亡的抗争。两部作品中都充满了苦难,充满了对抗,所表达的都是“人生苦难”的主题,带有浓郁的死亡与命运的阴影,这正是余华前期个人写作的延续。余华用饱含温情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关于苦难的故事。提出了有关生命意识的主题,我将分四个部分对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命意识进行探析。

一、余华的生命观

阅读余华的作品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常常是血淋淋的场景。对比他前后期的作品,我们能体会到他对残酷生活的层层剥离,感受其中渗透着的沉重话题。“冷酷”、“凶残”、“暴力”、“血腥”,是余华眼中生活的本质,这种创作观正是余华生命观的体现。

余华前期小说中的死亡更多的是与暴力和血腥联系在一起的,展现了人性丑陋和阴暗的一面,往往给人深深的震撼。在余华前期的作品中,人性生来就是丑恶的,虽然人不断的成长,但人性不会随着人的成长而变的善良,相对的,只会变得越来越狡猾、残酷,越来越没有人性。余华前期作品尽情地揭露人的丑恶本性,表现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比如他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远行时的诸事不顺、遍体鳞伤的遭遇;《现实一种》中山岗、山峰兄弟之间的仇杀。如果说他前期作品因掩饰了他对人生存困境的关注,那么他后期的作品则是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的在叙述中体现出的一丝脉脉温情。主人公在面对苦难时没有抱怨、没有报复,对来自于社会给予的苦难时回以温情的抗争。这样温情的反抗更加明显地传达了他对生存的持续探索,从而达到了对死亡的超越与对生命的肯定。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我们看到了余华对生存苦难的深切关注和体恤,这一切感情的延续和升华,都代表着余华已意识到人精神存在的丰富,让读者在意识到苦难存在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希望的存在。这两部作品中,余华开始把善良和爱上升到文学中,以独特的形式确定了它们从未消失,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希望。无论是以反命题的形式展现对人性毁败的悲叹,还是以肯定的方式作出对人性的赞美,阅读小说后,总是有种莫名的伤痛,余华创作的目的也正在于此,给读者以人生的思索。

二、人生就是苦难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渲染的主题,尽管余华自曾说:“作为作家本人,变化是基于他本人对自己比较熟练的写作方式的一种不满或慢慢产生疲惫感”。然而他并未对这一主题产生过厌倦,而是一直充满着热情的去诠释着“苦难”这一主题,这种诠释在余华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表现得十分鲜明。这两部作品都是以主人公苦难的一生为线索,以我国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最接近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为基本内容来讲述故事的。其中,《活着》为我们讲述了一位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世纪老人”的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经历了中国人几十年来的历史变迁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成长为一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妓院吃喝嫖赌,后来中了别人圈套,把家里田地、房产输了个精光,至此他家有一个大地主家庭沦为穷人

家庭。从乡间富贵的地主少爷沦为底层一贫如洗的草根农民,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减法的人生,他以地主少爷的身份进行着人生的豪赌,在人生赌局中他越输越惨,输掉财产、输掉身份,甚至输掉了家人,以至最后只剩他自己。福贵的父亲也因此变故郁闷而故,这一打击如当头棒使福贵从混沌中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土地,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农民生涯。然而福贵的农民生涯充满了艰辛与苦楚,成为农民后不久,他的母亲生病了,他带着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求医,可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在城中他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做了壮丁,直到两年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获得了释放。他“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过了长江,辗转回到了家乡。他回家的喜悦被现实再一次击垮,此时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当得知母亲死前一遍一遍对他的妻子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时,他心如刀绞,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

福贵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历史的变迁,如解放后的土改、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这一系列大的事件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他经历了与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虽然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又得以重新团圆,但这也让他的内心饱受煎熬;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儿子被一个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夫妻俩极其痛恨这县长一家,可后来竟发现那位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就在全家人以为幸福来敲门时,凤霞却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的先后去世,妻子家珍彻底病倒了,不久也撒手人寰,只剩下福贵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人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也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却因久饿吃了过多的豆撑死,这样一来福贵最后的精神支柱——苦根这一幼小的生命也结束了;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将要被宰杀的老水牛,并给它取名为"福贵",与他相依为命平静地生活下去。

福贵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对经历的大苦大难的淡然、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

在余华的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同样塑造了与福贵具有相似苦难经历的人物——许三观。它在叙述时间上穿越了许三观从青年到老年将近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与许三观人生历程同步的是因“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和结束而形成的中国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三部曲。这气势恢宏,旋律强劲的三部曲把许三观的个人生活卷入了他自己无法掌控的轨道,他应对人生困境的基本方式便是卖血,用卖血换来的钱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与《活着》相比,《许三观卖血记》的曲调无疑轻快了许多,可这

样的调子浸染了太多的鲜血,许三观的命运并没有因为血的代价而好转:“文化大革命”之前,他通过卖血成功地解决了求婚、结婚以及替闯祸的儿子赔款抵罪等难题;“文化大革命”之中,许三观又凭着卖血款待了儿子二乐所在村的生产队长,为病重的儿子付足了医药费;“文化大革命”之后,许三观在物质上摆脱了贫乏,精神上却逐渐产生出无所作为的惶惑,致使他想到要为自己卖一次血,尽管最后这次卖血没有实现。有人将许三观的生活经验简化为“卖血的一生“,的确,小说是以许三观卖血为主要线索的,以重复的方式叙述十余次卖血着,但每次又都存在着变化,就这样,变化和重复融为一体,巧妙地构成了这部小说。许三观生命完全被命运投置在了苦难的临界点上,让他经历不幸与残酷,并导致他在无计可施处境下,以生命最为原始与根本的方式与之抗衡,以“卖血”这种牺牲的方式来拯救苦难,解除生存的威胁。可以说,《许三观卖血记》想特别强调的一层意思是,对“许三观”这样自满于丰衣足食、无病无灾的普通人而言,生存本身远比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不存在生存也就无从谈起意义和价值了。但生存过程本身又是充满苦难的,纵使福贵苦难的开头是自己造成的,但当福贵重新站立起来时,命运与社会又接连在他的人生中注入了更多的苦难,尽管许三观的生存苦难是当时中国的整体贫穷以及特殊的历史环境,使人们没有摆脱贫困而造成的,尽管这样,他们仍然是坚强的面对着属于自己的苦难人生。

三、人生就是坚忍

《活着》中,作者用对生命的热爱、珍视,对人性的关注,对根植于土地上的人们的同情、怜悯代替了过去的冷漠,代替了惨不忍睹的血腥场面,其中充满了脉脉温情。主人公福贵的亲人相继死亡的事实一次次地冲击着福贵的心,将他推向孤独的深渊,就这样,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无情的死亡撕扯得粉碎,但他面临着命运给予的苦难并没有退缩,而是用一颗坚忍的心去迎接着生命中的苦难。余华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就像一条路,不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用勇气、毅力和信念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能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福贵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然而在他经历的一系列不幸当中,家财尽失也好,穷困潦倒也罢,放下一切做农民也好,被拉去当壮丁九死一生也罢,都抵不上亲人的死亡和生命的丧失让他触目惊心。《活着》也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灾难时,我们应该调整心态,用颗坚忍的心迎接生命中的灾难,不品尝生活的苦又怎能理解幸福的真缔呢?

《活着》不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孤独寂寞的福贵,更将一个顽强的福贵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的人生是痛苦的,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去,他的心被苦难撕成了碎片,但他并没有因为家庭遭遇到重大变故后而颓废,而是毅然决然的挺了过来。在《许三观卖

血记》中余华一反往日对暴力与邪恶的迷恋,直面许三观这一丝厂茧工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变化,展现了普通生命在社会演变中的艰辛与坚忍、苦难与执著。小说用近乎淡漠的叙述语调,将许三观的婚恋性爱、家庭变故与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以他一次次卖血为主线展现他的一生。他一生共卖了十余次的血,从第一次跟阿方、根龙去卖血到年老之后卖血未果,他经历了一个从青年“卖血”到老年“不能卖血”的过程。当然,卖血对许三观来说并不是为某种理想,而是他直面生命存在的惟一方式。许三观为了结婚,为了赔付因儿子打人的医药费,为了家人度过饥荒之年,为了款待儿子的生产队长,为了筹集大儿子一乐的医药费,为了日常生活,这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只能用自己的鲜血去换取一家人的继续生存。就像他的妻子许玉兰对儿子们所说:“你的爹全是为你们一次次地卖血,卖血得来的钱全是用在你们身上,你们是他用血喂大的。”许三观的生活轨迹体现出了作为丈夫、父亲、个体生命所应有的可贵和非凡的爱、无私、坚忍、顽强、牺牲等等。这些品质与秉性是从人物内心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半点夸耀的痕迹,更无半点矫揉姿态,它使人的价值在简朴中获得一种崇高而又丰富的精神表征。小说中,“卖血”不仅成了许三观的物质寄托,而且成了其存在的价值体现。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一次次地连续卖血,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困难的承担能力应对着生活给予的各种挑战,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把亲人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以自己的朴素和单纯的生活方式对抗苦难,保护着家人还有自己。当许三观的生活不再需要卖血维持时,他萌生出一个想法:要为自己卖一次血,当他遭到血头的拒绝时,这使他感到万分沮丧,甚至痛哭流涕。其原因是卖血存在价值被否认后,他的精神也遭到了摧毁。物质生活环境虽然得到改善但其精神却是无限失落的,喜悲剧交织在一起,让生命在这种荒谬的困境中,达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悲戚体验!从世俗的角度上说,许三观选择卖血来抵抗苦难,反映出了年代带给生命的蹂躏,其中蕴含了对社会的巨大的悲愤,同时也是对个体生存进行自救的思考。“卖血”尽管是为了维持生存,是一种原始的本能,但许三观对于苦难的担当,以自损的方式而自救及救人,无疑是一种坚韧的生命意识的升华。

在悲观甚至绝望时,《活着》给予我们勇气;在游戏人间时,《活着》让我们保持清醒;在骄奢淫逸时,《活着》让我们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活着》不仅仅是一部苦难史,更教会我们在苦难面前生命自身是弱小的,生命存在是具有巨大重负的,生命往往将人置于某种荒谬悖反的处境中。也就在生命这种近乎麻木的坚忍与执著中,生命本身的神圣与崇高也就得到了体现。当然,其中更寄托了作者对于苦难生命的人道关怀和怜悯之情!生命要为维持生而存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人物命运的悲哀,更是对于人类命运存在的终极关怀。因此,可以说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对于生命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希望那些在曲折道路上悲观着的人们,多体会这两部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去用坚忍的心抗击生命中的苦难,活出生命的

精彩。

四、为活着而活着

《活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丰满的人物——福贵,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对世界依然保持着友好。小说中,福贵的“活着”被视为一种“被死神放过的幸存”。但如果我们转到福贵的视角看就并非如此,福贵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语调是平静的,甚至好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让我们体味到一种超然。福贵在面对厄运和灭顶之灾时,选择“活着”不只体现了一个农民的个人生存经验,也是在悲剧和厄运面前所持有的人类普遍性的生存态度。对于福贵而言,生活是自己的经历,而幸存则是别人对他生活的一种看法,这与他无关。福贵拥有着苦难凄惨的一生,死亡剥夺了他的所有东西,最后伴随他的只是一个赤裸裸的“活着”,但它还是站立着,并未倒下。他体现了人坚忍、顽强的一生。

《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并以一种惊人的精神力量坚忍的抵抗着来自生活的种种压迫。他为了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家庭一次次的卖血,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去换取家庭成员的平安。“个体生命的无惧与悲哀”,“平凡人生的辛酸与伟大”,在作品中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表现。《许三观卖血记》通过展示苦难中的生命状态,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和本质。

余华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平凡故事,对爱的力量、真谛和意义作了重新的建构,这让我们明白:人类存在的本质并不是苦难、残酷、颓废和绝望,而是那份源自生命本身的质朴而又无私的爱。在作品中,余华把他对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对人类抽象命运存在意义的关注,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意义的存在。不同的是,《活着》里的福贵面在面对一次次死亡逼迫的无情打击时,依然坚强“活着”;而《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在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也在用自己的鲜血进行着漫长的营救。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两个有个共通点:福贵以“活着”的生存态度对抗痛苦的生命悲剧,许三观用汩汩的鲜血获取解除困境的条件,这使他们身上都具有了最深刻的悲剧精神,正是这种悲剧精神把人从绝望和苦难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并指出了更加美好的道路。其实“活着”是根本、是前提、是条件,人只有“活着”的时候才能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探索,一旦生命的灯火熄灭,我们再谈其它的一切又能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都是以最平凡、最简单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坚若磐石的生存信念,呈现了生命深处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受尽生活千万次考验的福贵和许三观最后终于找到了“活着”的法宝,那就是—“坚忍”。

综观两部作品,不难发现,作者在福贵和许三观的塑造上赋予他们很多共通点:两位主人公生活经历都在向我们展示着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遭遇的苦难,福贵、许三观虽深感痛苦,却不抱怨,他们在面对苦难选择坚忍的生活,体现了生命伟大的意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化,1989( 5)

[2] 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J].文艺争鸣,2000(1)

[3]乔军豫.用"活着"对抗死亡——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的生命信念

.[J].昌吉学院学报,2010(2)

[4]吕勤.“精神真实”的追求者[J].玉林师范学院,2005,26(2)

[5]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5

[6]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5

[7]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 2002.(4)

[8]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5

[9] 余华.新年第二天的文学对话[J].作家,1996( 3)

[10]赵月斌.承受与挣扎[J].山东文学,2004(11)

[11] 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

[12]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J].文学评论,1994(3)

[13]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M].读书,1999(7)

[14]Xudong Zhang.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s(M).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5]Renato Poggioli.The Theory of the Avant-Grad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致谢

本人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受到了中文系贾忠良老师及其所属的中文系教研室其他老师的大力支持和不倦指导。在毕业论文写作告罄之际,谨对各位老师致上我真诚的谢意,谢谢各位老师的指教。

毕业论文写作是我们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最后学习和训练阶段,是总结、深化、拓宽、综合四年本科学习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认定的重要依据,对每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迈入社会实践岗位的毕业生来说,均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有感于此,在历时多月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们为了能让我科学的、规范的完成这项任务,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令我受益颇深。

此外,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教师贾老师,他在教务繁忙的时期,牺牲了自己大量的休息时间,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写作。从选择材料到制定结构框架到具体的措辞,他每个环节都积极地、耐心地、细心地给予我真诚的教诲,使我永生难忘,也为我以后踏上工作岗位,为人师表树立了榜样。在他鼎力支持与帮助之下,我的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总之,对贾老师给予我的谆谆教导,衷心的献上学生的敬意与谢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