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成立筹备会议召开(论文)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成立筹备会议召开(论文)

代管理手段,形成资源节约型、办事高效型、业务联动协同型的管理模式。解决了教育装备家底不清的难题,摸清全省中小学教育装备配备现状情况;解决了教育装备实时、动态、预警、监管的难题,能够实时、方便、快捷地呈现教育装备动态变化情况与预警提示,同时实现学校教育装备电子台账的规范管理;解决了标准化建设管理的难题,通过装备现状与标准匹配自动得出达标情况、缺口差距以及达标率,为市、县区、学校按照标科学测算、准科学规划提供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支撑;解决了年年装备统计难的问题,学校通过装备基础数据库自动生成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报表,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通过系统建设与应用,实现教育装备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降低了基层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烦琐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有力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和人员的能力提升。

4 下一步研究方向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的建设已经完成,投入运行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各地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不一致,个性化需求比较普遍,应用深度推进艰难,数据基础不准、不全的现象,对推动后续装备日常管理、实验教学活动管理、数据统计等带来严重制约,部分学校不愿花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各地新业务管理规范,因此需要在后期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下一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各地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的兼容性、个性化与共享化的融合性、基础数据校准和完整性、业务管理模块可视性和可读性,以及实验教学管理功能的完备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5 结束语

为了适应教育技术装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需要,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准确、系统掌握区域内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应用和管理情况,本文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做了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为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备管理现代化。■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成立筹备会议召开

3月30日,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成立筹备会议在中教仪四层会议室召开。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刘培俊,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蔡耘,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兴植、王长毅,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秘书长夏国明等人参加会议,会议就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成立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研讨。

王富首先对国家近期有关深化体制改革、建设新型智库、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政策文件及领导讲话进行了梳理,提出成立研究院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已经成熟,并对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筹措成立研究院的思想、意图做了简要介绍。王长毅对酝酿、策划成立研究院的过程,现阶段的筹备进度及亟待研讨确定的相关事项做了详细介绍。他说此项工作已深入思考和研究多次,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初步提出研究院的性质、经费来源、组织机构及机构领导候选人,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请与会人员对研究院成立的相关事宜进一步商榷,完善各项筹备工作。

与会人员对成立研究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成立研究院适应了国家发展形势,作为行业智库,将为行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会人员围绕章程(建议稿)内容及机构人员设置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蔡耘提出成立研究院,在理论和实践上,

策划,围绕若干主题开展工作,集聚智慧和思想,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成果,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顾建军认为成立研究院是教育装备行业的顶层设计,有利于凝聚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行业专业化水平,有利于行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政策、理论、机制、实践的创新,研究院业务主要涉及国家宏观政策、行业标准、应用研究,要注意区分咨询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职能,能及时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会议认为成立研究院的意义和责任重大。会议确定了研究院宗旨、业务范围,基本确定了组织机构领导人员,将聘请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科技部)原副部长陈小娅为研究院名誉院长,聘请王富为院长,聘请李兴植、王长毅、黄荣怀、顾建军为副院长。会议决定于4月26日在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期间召开成立大会。■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宋利云)

·装备在线

- 4 -

2015年4月上 第07期(总第361期)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成立筹备会议召开

作者:宋利云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

刊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年,卷(期):2015(7)

引用本文格式:宋利云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成立筹备会议召开[期刊论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7)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2)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2) 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有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建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南洋公学 南阳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有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中院、外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体现了蔡元培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这一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有本质的进步。

4.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回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得到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5.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他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是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点: 一、改造硬件教学环境,如将传统钓教室改造成音乐教师,美术教室、谈话室等。 二、不上课,学校只规定任务,不规定学什么科目。时间、学习计划都有学生自己掌握。 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扞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2020年更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和答案

最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中国教育简史》形考共有4个任务。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 六艺 参考答案: 即礼、乐、射、御、书、数(2分)。“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3分)。 2. 学在官府 参考答案: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3分)。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1分)。3. 文翁兴学 参考答案: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2分)。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3分)。 4. 苏湖教法 参考答案: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3分)。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5. “三,百,千,千” 参考答案: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2分)。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千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3分)。 6. 八股文 参考答案: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3分)。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不能作任何发挥,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2分)。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1. 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 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2分);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2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2分)。 电大资料精品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原始时期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 ?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 ?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私学兴起 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 ?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 ?统治者争相养士 ?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 (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私学的特点 ?经济基础:个体经济 ?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 ?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

?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作用论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有教无类”的含义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四、教育目的 ——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2.君子品格——三达德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评价: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 特点: ?重人事,轻鬼神 ?重文事,轻武事 ?重政事,轻科技 六、教学方法 ? 1.学、思、行结合 ?(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2)学思结合 (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 2.启发诱导 ?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的性格作出不同教育选择。 4.好学、乐学,实事求是 七、道德教育 1.私学中道德教育居首位,且道德教育必须与学识教育相结合 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 3.道德教育内容:礼、仁 (1)礼为道德规范(2)仁是最高准则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简史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生产劳动;社会生产 2.祭祀活动 3.书;数 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 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 7 。124;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8 。隋唐;孔颖达会同诸儒,五经正义 9 . 进士科 10 .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儒学(理学) 11 .276 12.出身门弟之分 13.太学;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祭酒 14.太医署;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 15汉代 16.县考、府考、院考 17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18乡试、会试、殿试 19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 20史籀篇 21状元、榜眼、探花 二、名词解释 1.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六学二馆:

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 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6.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8.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9.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 10.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11.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12.次相授业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周长凤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是首次在国际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自此,我国基础教育界便“卷起”了一股核心素养的“旋风”,教育也由知识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核心素养关注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指向的是学习结果。所以,在近两年时间里,一些与学相关的高频词“学生”“学习”“学习科学”“深度学习”等不断见之于报端和学术论文中,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话题。本文笔者仅围绕“深度学习”展开讨论,谈谈如何通过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软着陆”。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学习的认识也日益深刻,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特定学习概念的表达以及相关的专题研究实际已由来已久。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开展了一系列对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在 1976 年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①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将学习者分为深度水平加工者和浅层水平加工者,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相对的概念。此后,Ramsden、Entwistle 和Biggs 等学者在这一概念基础上都对深度学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相对而言,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最早是由教育技术界广为关注,这与 AECT2004 教育技术概念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2004 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重新修订了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突出强调了深度学习的思想理念,并将促进深度学习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目标②。随着 AECT2004 定义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传播,深度学习也开始得到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Marton F,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46): 4-11. ②雷钢.从 AECT 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3-15.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教育简史结课论文 ————浅谈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是孔子教育方法的最基本原则,它得名于孔子这一千古传诵的教育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还想不通时,教师给予开导,且要做到举一反三。比如一个方的东西,已经给他讲明了一个角的形状,但他不能据此而推知其余三个角,就不必再讲了。因为这证明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求索的精神,仅靠教师灌输无助于他的进步。孔子确信,学生必须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他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表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他幽默地说:“对于一个不知道问‘怎么办’的人,我也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启发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比较孔丘的启发式教育与现在启发式教育不得不说启发式教学两大渊源: 东方起源于中国的孔子,西方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启发式教学的典型范式,两者都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来实施教学的。师生问答是当时实施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其中又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最具代表意义。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他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教育思想:民主教育。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 教育思想:成长教育。 张化万:男,1945年9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思想:个性教育。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11 课程代码:0312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教育管理;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网考、比例50%)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孔子所用的教材,主要是《诗》《》《》、《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书礼六经 2.“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一书。《孟子》 3.“”、“”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 4.主持和推进熙宁兴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学者。王安石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6.元代除普通国子学外,还有国子学和国子学。蒙古回回 7.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即人性是“”的。一成不变日生日成 8.中国第一所官方举办的近代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9.张之洞所著的,其中内篇宗旨是,外篇宗旨是。《劝学篇》正人心(或中学为体)开风气(或西学为用) 10.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________”。癸卯学制 11.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 12.梁漱溟的“”实验,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农村教育。乡村建设 13.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迁往陕西的,成立。固城西北联合大学 14.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二、名词解释 15.豫时孙摩:是《学记》中提出的四个教育原则。“豫”是预防,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时”是及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孙”是循序,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摩”是观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16.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似属于专科性质,归国子监统领。此外,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17.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8.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曹魏初期,多数中正符合“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九品 1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 (一)1949年---1952年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 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3)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二〉1953年~1957年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第一,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第二,要学习苏联;第三,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 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 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 门门五分"。 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 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三〉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一场新的教育探索与变革开始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其要点是在一切学校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走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实行党委领导下教育专门队伍和人民群众结合,学校内部和教工、学生群众结合。这些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1960批评“文教战线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集中研究了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一等奖(15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学科姓名单位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或 适用范围 1 教育发展战略郝克明国家教育发展 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着作广东教育出版社 2 教育心理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 心理学整合研究 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3 教育发展战略“中国教 育与人力 资源问题 报告”课 题组 教育部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 国 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基础教育魏国栋人民教育出版 社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 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研究 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教育经济与管 理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价学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教育心理莫雷华南师范大学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 实验研究 论文心理学报 7 体育卫生美育杨贵仁教育部体育卫 生与艺术教育 司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 研究 报告 大中小学校 8 教育经济与管 理 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9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课堂教学社会学着作南京师大出版社 10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廖哲勋 田慧生 华中师范大学 中央教育科学 研究所 课程新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1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2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刘海峰厦门大学中国考试发展史着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13 国防军事教育雷渊深军事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教育发 展史 着作军事科学出版社 14 国防军事教育于清吉总参军训和兵 种部 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 研究 研究 报告 军委、各总部 15 国防军事教育向德全空军工程大学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研究 报告 总部机关、军事 院校 二等奖(73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