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_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液体在水中也有沉浮现象, 知道混合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目标:在探究中,能主动进行提问、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重难点: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水槽、带盖的小瓶、食用油、蜂蜜、冷水、红色的热水。

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桌子上有一杯水,一个盛满红色液体的小瓶子。如果把这个小瓶子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生:红色液体可能在杯子底部。

生:红色液体可能冒出来,浮在水上面。

师: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好了举手告诉大家。

师操作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红色的液体往上升。

生:红色的液体像火山喷发一样

师:现在红色液体在哪里?

生:浮在水面上

师:刚才老师把瓶中的液体放入水中,出现了上浮的现象。如果把其他液体倒进水里又会发生哪些现象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究:把液体倒进水里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放一个水槽,里面有4杯液体,大家看一下标签。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介绍)

环节二:以活动展开,探索问题,获得新知

(一)一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或浮现象。

师:如果把油、蜂蜜分别倒进两个盛水的烧杯里,猜测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汇报自己的预测情况。

师整理预测(课件)

师:到底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呢?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实验前咱们先来读一下温馨提示(课件)

师:对温馨提示的内容清楚了吗?

现在咱们就开始做实验吧。

生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试验完了把你们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及时的记录下来然后坐端正,等待汇报交流。

试验完毕,小组汇报交流(要求表达清楚,说话完整。)

师:其他小组都一样吗?看来实验现象都是一样的。(课件)

把油倒进水里,油浮在水面上

把蜂蜜倒进水里,蜂蜜沉在水底。

(二)两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师:如果我把油和蜂蜜都倒进水里,现在,同学们先思考两个问题:(1)油和蜂蜜按什么顺序倒(2)预测看到的现象

师:先想一下按什么顺序倒

生回答师整理(课件)

“先倒油再倒蜂蜜”“先倒蜂蜜再倒油”“油和蜂蜜同时倒”

师:大家想出了三种倒液体的顺序,如果按这三种顺序倒,又分别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小组内讨论下,不要忘了做好记录奥。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师整理(课件)

师:对“先倒油再倒蜂蜜”“先倒蜂蜜再倒油”预测的现象都是一样的“油浮在水的上面,蜂蜜沉在水的下面”只有对“油和蜂蜜同时倒”预测现象又分歧:

(1)油浮在水的上面,蜂蜜沉在水的下面

(2)蜂蜜和油(黏在一起)在水的下面

(3)三种液体混在一起

师:大家预测的对不对呢?咱们还得做实验来验证。各小组按照记录表上的实验顺序想想所需要的实验材料,需要什么到老师这来领。领回材料后就可以做实验了。

生领材料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一组:我们按这三个顺序分别做了实验,结果都是:

油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底

师:其他小组又不一样的吗?

师:看来每个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都是一样的,都是:

油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底(课件)

环节三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师:现在咱们回忆一下,把一种液体(油、蜂蜜)分别倒进水里,出现了什么现象?(沉与浮),把两种液体(油、蜂蜜)按不同的顺序倒进水里出现了什么现象?(沉与浮)。

这说明什么呢?(把液体倒进水里,有的会上浮,有的会下沉,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两个重要发现。由于不同的液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人们就是利用这个性质调制出了“鸡尾酒”(课件)师:大家想不想调制一杯鸡尾饮料?

师指导生做

生展示作品

师:咱们回到上课前,你知道杯子里上升的红色液体是什么吗?(染色的热水)说明热水在冷水中会上浮。液体的性质还有很多,课后选一些比较喜欢的液体接着研究。

(下课)

《把液体倒进水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比较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不能建立科学的概念,本节课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将初始的认识逐步提升为科学的认知。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科学已有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喜欢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液体也有沉浮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是我们本课时要解决的目标之一。

《把液体倒进水里》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探究两个问题:液体在水中的沉浮及液体的沉浮与顺序无关。教学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认识液体的更多性质,培养认真细致做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为了能达成以上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放在首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我灵活运用教材,将(红色液体)热水浮在冷水上面设为激趣导课,接着探究“把一种液体倒进水里”,再探究“把两种液体都到进水里”,最后调制“鸡尾酒”。利用探究式学习的步骤,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作出猜测,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液体有沉、有浮,液体的沉浮与实验顺序无关”。尝试制作,这一环节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过程始终采用:猜一猜→具体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猜一猜”,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猜要“有理”,是基于学生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判断,是知识、生活积累内化后的外部表现,同时“猜”也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科学真理的激情,学生不由自主的就想知道答案,就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将课堂自然变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具体实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展示、分享中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训练了学生对现象的概括、总结能力。实验成功了,结论很容易归纳。听课老师在评课时这样说:“这就是科学课: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中的第二个环节“热水上浮”环节设计为激趣导课”“以油、蜂蜜为实验材料,通过倒一种液体,倒两种液体,得出结论。熟悉材料,简单的实验,学生在不经意间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这节课也有一定的遗憾,有个别小组分工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表现的有点无序,不配合,个人意识较强。今后要加强指导与监督,要充分考虑组内的实际情况和对突发因素的处理。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材分析

《把液体倒进水里》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4课。这节课是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这一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液体的沉浮现象。本课在过程技能方面着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通过用语言、文字或图画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通过现象找到结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来

看,本课通过科学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课在学生已知液体形态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把液体倒进水里,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且通过按不同顺序倾倒液体,发现液体的沉浮与倾倒液体的顺序无关,多角度地认识液体的性质。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用观察红色的液体(热水)倒入水中,红色的液体(热水)会浮在水面上,激趣导课。第二部分:通过把油、蜂蜜分别倒入水中,认识液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利用探究式学习的步骤,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作出猜测,最后通过实验得出“把液体倒进水里,有沉、有浮”。第三部分:把油蜂蜜用不同的实验顺序都倒进水里。也是利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最后得出“液体有沉、有浮,液体的沉浮与实验顺序无关”。第四部分:总结全课,(1)回应上课前“浮在水面的红色液体”,揭示热水的上浮现象。(2)出示鸡尾酒图片,自己试着解释原因,尝试制作。这一环节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把液体倒进水里》评测练习

班级:姓名:

1、将油倒进水中,油会(),将蜂蜜倒进水中,蜂蜜会()。

2、将油、蜂蜜按不同的顺序都倒进水里,我发现液体分层了,()在上面,()在中间,()在下面。结果与倒液体的顺序()。

3、将一小瓶红颜色的热水,轻轻放入装满冷水的杯子里。我发现()向上升,()在水面上。

4、鸡尾酒是利用液体有()有()的原理调制出来的。

《把液体倒进水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知液体形态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完成了“把液体倒进水里”一系列的实验,在活动中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以及液体的沉浮现象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观察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从而更多的认识了液体的性质。在教学液体在水中的浮沉时,选取了学生经常食用的蜂蜜和油为实验材料。

熟悉的材料,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获取知识,掌握了技能。

我灵活运用教材,将(红色液体)热水浮在冷水上面设为激趣导课,接着探究“把一种液体倒进水里”,再探究“把两种液体都到进水里”,最后调制“鸡尾酒”。利用探究式学习的步骤,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作出猜测,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液体有沉、有浮,液体的沉浮与实验顺序无关”。尝试制作,这一环节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过程始终采用:猜一猜→具体实验→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猜一猜”,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猜要“有理”,是基于学生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判断,是知识、生活积累内化后的外部表现,同时“猜”也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科学真理的激情,学生不由自主的就想知道答案,就想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将课堂自然变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具体实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展示、分享中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训练了学生对现象的概括、总结能力。实验成功了,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学觉得轻松、“玩得”愉悦。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如果从课前的教学设计上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生动有趣、实用和具有探究空间的环节,那么就会尽量减少缺憾的发生。为学生呈现出记忆深刻的一堂课。

《把液体倒进水里》课标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

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课标这一理念,我的教学设计力求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着重锻炼学生观察、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把液体倒进水里》时,我不是让学生读、背教材上有关的定义,而是鼓励学生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实验验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微小世界,共八课,分别是《放大镜》《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怎样放得更大》《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及活动。 3.知道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是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4.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5.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6.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的兴趣。 7.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单元教学重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2.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单元教学难点:

1.自制显微镜。 2.制作晶体。 单元课时安排: 《放大镜》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放大镜下的晶体》 《怎样放得更大》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共八课,分别是《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单元教学目标: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5.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6.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7.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4)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富阳市新登镇中心小学袁立成★各册教材单元分布及课题

总体印象: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每次8课。相对来说三四年级教学任务较重。课题目标指向性较强,如五年级的部分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等。 ★教材内容归类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内容归类解读: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8个单元,占了约%,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4.三大领域的目标按单元分布内容,非绝对按单元包含,相对独立,也有交叉包含的情况。如《声音》单元中关于《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就有属于生命科学的内容;《能量》单元《能量与太阳》就涉及地球宇宙的知识;《微小世界》单元中也有关于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三大课程目标领域内容解读 一、生命世界 1.生命世界内容标准框图及分析

(完整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 1/ 13

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内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内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内容。 下表为地理内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作者:怀初 (小学科学小学科学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7 / 290 发表日期: 2010-12-06 19:27:46 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因此,相信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会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本册教学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一、单元教学容 (1)主要有以下8课: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2)以上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结束,也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知识经验,他们对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领悟新的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注意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努力体现内容的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在整体上领悟科学本质。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更加显性探究方法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要求学生走向成熟,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能用发展的、辩证的、充满兴趣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做一下说明: 一、六年级下册教科书在全套教科书中的位置及特点: 1、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理念贯穿全套教科书。纵观这八册教科书,“问题”观念贯穿始末。从三上册第一单元开始,就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培养问题意识。如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多;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物》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三、四、五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科学,仍从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二单元的寻找达尔文的足迹,就隐含着大量的问题,如“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是怎样做到繁衍不息的?为什么有些生物会灭绝?”等,且目前尚无定论,少年儿童对这些科学之谜充满好奇,特别是对人类进化、恐龙灭绝、鸟的起源等问题充满了探谜的渴望,让学生像个小科学家一样去搜集这方面有关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假说,来解释这些未解之谜。这就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2、探究层次逐步拓深。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科学探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由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逐渐向自主探究过渡,学生的实验是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技能的综合。如第一单元第四课《通电的线圈》,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极和磁性大小的因素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对比实验,也可以有侧重点的研究其中一个问题,也可以不做任何要求,作为一个大环节整体放开,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方案自由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结论。 3、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追寻达尔文的足迹》、《科技与未来》等单元的设计,注意了信息的采集、甄别、生成和应用等方面的渗透,以各类学说、假说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接受前沿性的观点和学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4、注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内容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及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材分析 一.知识内容分析 1.知识组成分析 能力培养因素: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思想教育内容: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教材知识类型分析 a.本节课属于科学探究知识 b.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二.教材编排体系分析 1.知识编排的逻辑结构:本课即是本单元的总起课又是本单元整个学生活动的准备课。 2.分析教材知识结构特点:本课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一生变化,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饲养的兴趣,从而迁引 出养蚕的活动。同时又暗含了有蚕可养,必须要从蚕卵开始进行观察的 研究导向。 三.确定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案 课题: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1节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的生活习性,及养蚕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的形状和颜色; 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难点: 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教学方法: 布置课前调查,建构经验——交流导课,提出问题——观察蚕卵和蚁蚕 ——小组合作,深度探究——布置观察任务 教具: 蚕卵。 教学过程

【精品】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教材分析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科学》六年级下册由“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和“信息”四个单元组成。 教材分析 《科学》六年级下册由“微小世界”、“环境和我们”、“宇宙”和“信息”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一个窗口。学生们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研究各种物体。集中研究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环境和我们”是向孩子们打开的第二个窗口。这一单元将引领学生们关心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如淡水资源缺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等,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信息”也是本套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将科学探究、搜集事实和证据、推理和寻找解释的活动作为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本学期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科学就是要把精力集中在调查研究上,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2、需要培养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3、在本册的各个单元中,都加强了这方面活动的设计,强调了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2、图表、图形的运用,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和科学问题的活动,逐步积累经验、理念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总起来说,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四个班中:一班,上课认真,发言积极;二班,有几个突出的好学生,其他同学不爱回答问题;三班,整体水平较高。现在一班和三班会研究问题,知道该观察什么,怎样将自己观察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图片……表达出来,特别是三班在这点上普遍做得比较好。在这学期要特别加强二班的训练,教给他们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特别是要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对于四班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 . . . 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新)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育也在小学课程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蒙课程,又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要求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但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科学方向与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科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面对社会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大领域,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具有综合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未来的科学教师,我们需要通过研读科学教材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作为培养我们未来的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在设置与地理知识相一致的课程容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小. . ..

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不利。 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与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科学方向所开设的地理课程的衔接程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我们充分地理解小学科学教材,从而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二、地理知识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结构体系研究(一)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的统计结果在教科版 3-6 年级八册小学科学教材中,地理知识一共有 49 个知识点(从附表中知识点数量的总和得出),但其分布在 3-6 年级却不均匀,三、四两个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16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 32. 65﹪。 五、六年级一共包含知识点有 33 个,占所有小学科学课本中总地理知识点的67. 35﹪。 本文主要研究了五、六年级地理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它的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地球表面与变化的容,还有地球的运动以及宇宙的容。 下表为地理容在五、六年级的单元分布统计结果: 表一小学科学教材(5-6 年级)地理知识的单元分布五年级(上)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 地球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 土壤中有什么 5.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五年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过程与方法意识和能力。因此,相信他们在本册的探究学习中应该会更主动一些,应该有更深入的思维参与。 本册教学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比如推测小电机转动原因,煤的成因,根据动植物的形态特征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等。 2.指导学生认真收集数据,意识到要尊重数据,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如研究杠杆尺的实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实验。 3.本册中的很多内容适于动手操作,材料简单易得,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保证学生能真正地动起手来进行探究学习,这更能促进思维的深度参与。 4.建立能量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在学生三年学习的积累上进行的,要注意充分利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并帮助他们梳理、提升,形成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研究一些简单的机械和工具,让学生认识生活中运用的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并通过研究这些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一、单元教学内容 (1)主要有以下8课: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2)以上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课):通过使用工具,发现关于工具和机械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工具和机械的兴趣。 第二部分(第2~7课):通过设计、观察、研究杠杆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三部分(第8课):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通过本单元的8个主题活动,我们期望学生能真正动起手来,在实践中去体验、发现工具和机械的作用及其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器材的准备,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并做好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1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树枝摇曳、溪水潺潺是能量在“工作”,我们用火做饭、开灯照明是在进行能量转化。我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命和进行活动,植物必须从阳光中获取能量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要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赖能量才能生存。 儿童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能供给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电能、水能、风能。但是在儿童的头脑里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本单元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而是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电和磁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对能量的认识。先认识电可以转化成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最后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本单元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课),认识电流能够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是怎样转动起来的,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第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上升发展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把过去学习过的声、光、电、热多种能量形式都联系在一起,在大量、具体的现象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抽象的能量概念。 本单元安排两节课进行的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并制作“强力电磁铁”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过程充分展开、全班合作探究的活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更加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3.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4.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有关。 5. 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过程与方法 1. 制作简单电磁铁,合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1、《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统统的探究过程。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天气;2.溶解;3.声音;4.我们的身体。每个单元有7课,共28课。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会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风向;会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引导学生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意识到天气是如何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的,来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2.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并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过程;设计“怎样加快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3.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认识到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4.运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的知识,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有些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一些学生课外知识较多,大部分同学实验习惯较好。但个别男同学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不能很好遵守纪律,在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有些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较好,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课外知识还不丰富。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

六年级科学全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共4个单元,分别是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环境和我们,每个单元各8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2.物质的变化。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宇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4.环境和我们。包括1---8课,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 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 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 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 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 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 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 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 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如: 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 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 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二、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物质的质量(载重)也影响着运动。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坡衣以土小学:昝林岗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课标》中有关生长发育和良好生活习惯等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植物的一生”、“养蚕”),知道人类是如何繁殖后代(“我是怎样出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人类自身——从出生到现在以至将来的生长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一个单元。 单元课题介绍 1、我在成长、 2、悄悄发生的变化、 3、人生之旅、 4、踏上健康之路、 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 幼年生理变化人的生长发育青春期心理变化成年 老 年 单元各课主要教学活动 1、我在成长、 引导、引导、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外显的、外显的、内隐的 收集、收集、比对成长的证据 举实物来说明排排序 学习测量方法,测量自己的身高、学习测量方法,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工具、工具、实践 了解自己在小学阶段身高、了解自己在小学阶段身高、体重的变化 健康卡曲线图对数据、对数据、图表的分析 单元各课主要教学活动 2、悄悄发生的变化、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预测:预测:还会有哪些变化 小组、小组、大组交流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 光盘资料办小报展览 推荐阅读书目 关于责任感的教育 单元各课主要教学活动 3、人生之旅、 人生的三个阶段 斯芬克斯之谜不同的划分法 预测自己成年后的身高 三种预测方法 变化幸福的瞬间 合影照片 尊老爱幼的人生美德

单元各课主要教学活动 4、踏上健康之路、 了解本班学生的身高正态分布规律 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全国学生的身高等级评价表 自我比对 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之一、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之一、二、三个人卫生学习卫生营养、营养、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之四、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之四、五、六、七 体育锻炼睡眠电脑科学用脑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依据《课标》生命世界中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容要求来来构建的;这是学生在已学习了生物的繁殖、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生物进化的重要单元。生物进化一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本单元重点就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进化的理论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对恐龙消失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推理和解释。同时,在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如何进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形成自然选择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元课题介绍 1、消失了的恐龙、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单元主要概念关系图 化 石 证明 生物进化 解释 进化论 活化石 单元各课主要教学活动 1、消失了的恐龙、 “恐龙”信息发布会恐龙” 恐龙 文字、图片、模型文字、图片、影象资料 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历史 换位思考 恐龙骨架被还原的过程 做一个小小考古工作者 拼图游戏 单元各课主要教学活动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认识什么是化石 从恐龙谈起化石标本 化石的形成和发现过程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简析:本册教科书与青岛版小学教科书相比.特点更加鲜明.时代性更加突出.本册教材的编写修订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基本反映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科学.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关注探究技能的培养.结合活动进行概括.本册教科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轴线进行整体构建.将“探究技能”、“方法指导”、“安全提示”、等多种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过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通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的模块化设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链条.设置了单元评价.以融合化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教材还增加了“法治在线”元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解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 1.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辅线.整体构建教科书内容.2.以模块化结构建构各课教学活动.每课的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前为本课活动搜集和准备材料.课上围绕主要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同时还能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3.以融合性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为评价依据.设置单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4.模块化设置“技术与工程”单元.在活动中完成课程目标.5.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德育一体化精神.加强法治教育.增加《法治在线》栏目.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语言去初步描述信息.当发现事实与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 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2.用多种感观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4.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的猜想.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 象表出探究的兴趣. 6.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7.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8.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的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攻击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时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得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的,人无时不刻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最新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分析 摘自:《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从1996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学、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小学《自然》课的改革,可以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是最早的。在老一辈自然教育家刘摩耕先生的带领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在小学《自然》教学方面,在教学一线出现了以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师级的小学自然教育家,现在这批人已经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家。 为什么要将小学《自然》改为《科学》呢? 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1)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学习理论等),教育由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探究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便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国的科学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科学教育将由分科向综合发展,将有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转向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素养教育。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要求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前能独立阅读;八年级结束前具备数学的能力,包括代数、几何和基本技能;到18岁能够准备上大学;到2000年让所有学校教室都连接国际网络等。日本也明确提出:“国际间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竞争。”日本对教育十分重视,在学校中实施强化措施,进行科技立国教育,目标是培养21世纪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并要求日本国民增强“通过振兴科学技术,确保产业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的意识。以色列把教育视为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和开创未来的关键。在幼儿园、小学施行“1998明天”五年科学教育计划,使得国民的科学素养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推动了整个国家科技的发展。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包括科学教学标准、科学教师的专业进修标准、科学教育评价标准、科学内容标准、科学教育大纲标准和科学教育系统标准等,为美国的学生制定了一整套学习目标,并规定了中小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周至少1.5~2学时;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周2.5~3学时;初中学生每天1学时;高中学生除每天1学时学科学知识外,每周还需在实验室里做2学时实验,以激发学生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科学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探讨自然和开发创造的能力。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都取名“科学”,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过去的小学《自然》以大自然为认识的对象,落脚点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的知识,未能明确地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通过《科学》课的学习,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未知的东西,要解决问题就要采取一些方法、措施及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完成。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叫科学。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基于这一认识要教科学,我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如蚂蚁是如何找到家的?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