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之我见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将是一个探索不尽的命题。“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一段肯定、称颂的赞美之词,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激励的方法去赏识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心情愉悦、精神爽朗,这种参与研究型激励教学的手段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二)陷入浮光掠影的误区,这样的问题学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来,这样的发问会导致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浅尝辄止。(三)陷入惟我独尊的误区,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要么一声断喝,要么置之不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四)提问思考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就让学生回答。

课堂教学的新视角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教材的能力,的确是当前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

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一、课堂教学重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所设计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设计问题的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

思考的不良习惯。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个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最后问题设计、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从而各有所获。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我们叫他“跳一跳摘桃子”。问题设计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

二、课堂教学重实效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

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有效问题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课堂教学重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