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资料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资料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资料
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资料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2.规律及其特点

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4.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教学难点]

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

2.意识的起源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自在世界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

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印度的“地水火风”。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

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的特性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原子还可以分出电子等等。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唯心主义者兴高采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因此,列宁主张必须从物质和精神的比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从物质、与精神的比照中看,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是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说的。电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是科学上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从物质和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物质只有和精神相区别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三)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创造人

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消极适应、本能、生理结构、活动器官、生存。人:利用工具、积极改造、生活、活出意义、价值。(中国古代的人禽之辨日常生活中骂人时的如禽兽,或禽兽不如)

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

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和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例如,树叶存在着,这意味着树叶和光、水等联系着,不和光、水等联系了,树叶就不存在了。因此,承认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

3、联系具有多样性。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避免片面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发展的永恒性及其实质

世界的统一性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会产生运动,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发展。

向上的质变=发展

质变=变化

运动↑向下的质变

量变

(运动、变化、发展关系图)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规律

所谓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旧事物是指历史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它是下降方向的运动。前进、发展是在不断地否定这些下降运动中实现。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根据是什么呢?是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

第一,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内部,它在未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事物以前存在于旧事物之中。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的优越性和更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比旧事物优越,富有生命力。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

“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

-----王安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两端。”

-----朱熹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属性=斗争性,统一属性=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性,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贯通性。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对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

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第三,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从而使矛盾得以展开。

第二,在事物质变的过程中,矛盾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瓦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一个事物转化成他事物。。

(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内因: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外因: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改革开放。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的绝对性。它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的存在着矛盾运动。

其二是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同类事物的矛盾具有共同的本质。

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各个侧面的各自特点。

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原则。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同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下则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我们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不懂得辩证法。学习和掌握这一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个别到一般,进而找出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再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特殊事物的根据;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的本质的无限深化的过程。任何事物,任何矛盾都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只有掌握了两者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

其次,它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再次,它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根据,也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揭示各矛盾在事物或过程的多种矛盾体系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哲学范畴。

主要矛盾是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是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被其他矛盾规定和影响的、处于次要的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的。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主要矛

盾也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全局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揭示每一矛盾统一体内部的矛盾着的双方不同地位和作用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体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矛盾体中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习和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分析矛盾时,区分矛盾的主、次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在实际工作中,分清重点和非重点,认清主流和支流,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正确制定解决矛盾的方法。

(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矛盾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第二,矛盾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

第三,矛盾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

三、唯物辩证法是根本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从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两种世界发展观的根本分歧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事物是否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基本见解。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和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的一种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把相互联系的现象割裂开来,否认在一定条件下一种事物可以向另一种事物转化。因此,它无法解释事物的多样性。

形而上学发展观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

其一,否认事物的任何运动。

其二,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即把事物的变化仅仅归结为事物的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而且认为这种移动和增减的原因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辩证法的发展观: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的一种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并且由于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而处于永恒发展的过程中。

首先,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一,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其二,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其次,客观世界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谓发展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推进过程,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具有的前进性质、新陈代谢的性质。其一,事物发展是普遍的、客观的。其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事物的

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由一种状态发展为另一种状态,由低级形态发展为高级形态,都是事物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离开了联系就无从考察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从认识联系。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发展观的根本分歧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分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互不相干的偶然堆积。

第二,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分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形而上学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没有质变和前进。

第三,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分歧。唯物辩证法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全面地看问题,把握和研究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一切联系。形而上学则是片面地看问题,割裂事物矛盾的各个方面及其特点。

第四,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据和决定力量,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根本原因,外部矛盾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原因。形而上学把事物的运动、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规律: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具有如下特点:规律具有客观性。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具有必然性。规律具有稳定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种不同规律。

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和利用规律。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产生:意识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产生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其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其二,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其三,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离开了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存在。人脑与动物大脑相比,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人脑的重量大,大脑占整个身体的比重大。

第二,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任何动物无法相比。

第三,人脑具有特殊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识别系统。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它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外界信息的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但人的大脑并非只是对外界事物

做机械的应答,而是要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能动的统一。

(三)意识的作用: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则片面的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在人的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还突出的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上。

第四,意识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和调控人的生理活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和实现的途径。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

教材:于占元洪晓楠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关于物质的范畴及其伟大意义?

2、如何理解普遍联系?掌握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如何实现?

5、试论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参考书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三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见:列宁选集.3版.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3、3、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305~311

4、4、毛泽东.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2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

339

5、5、毛泽东.实践论.见:毛泽东选集.2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6、﹝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7、﹝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8、8、潘菽主编.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案例点评:

一、案例名称:关于运动的几种观点

二、案例适用: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三、案例来源:(1)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四、案例内容

材料1:赫拉克利特:“一切皆变”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河流。

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河流。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材料2:芝诺:“飞矢不动”

飞着的箭是静止的。因为,如果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而飞着的东西在任何一定的瞬间总是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它就不能动了。②材料3:恩格斯:“运动即矛盾”

当我们把事物看作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但是一当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彼此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我们立刻陷入了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思考与讨论:

(1)怎样理解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河流”这一格言?后来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克拉底鲁把这一格言发挥成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是否有区别?请具体说明。

(2)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这一命题与人们观察到的客观现实相悖,您认为他对此所作的论证是否能够成立?为什么?

(3)细读材料2,芝诺说,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这里的“静止”应作何理解?这是否意味着“它就不能动了”?

(4)比较材料1和材料2,赫拉克利特和芝诺对事物存在状况的看法截然不同,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的哲学观点?

(5)材料3中,恩格斯提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这里的“矛盾”具体指的是什么?

(6)比较材料3和材料2,恩格斯和芝诺都谈到了机械运动,但观点根本对立,请谈谈他们分歧的焦点何在?我们是否能用恩格斯的观点解开芝诺悖论之“谜”?

案例2

一、案例名称:人脑与电脑

二、案例适用: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三、案例来源:(1)伍旭升主编《百年科技利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四、案例内容

材料1:图灵的惊人之语

英国著名数学家图灵在1950年出版的《机器能思维吗?》一书中说:“机器如果在某些现实条件下能够非常好地模仿人回答问题,以致使问答在相当长时间内误认为它不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可以认为是能思维的。”

材料2:引人注目的人机大战

1997年5 月,在美国组约举行了一场“世纪之战”鼠际象棋对抗赛。比赛的一方是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IBM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上的国际象棋对弈系统“深蓝”(Deep Blue)。双方的较量于5月3日开始,共进行6局,持续至5月11日结束。结果“深蓝”以3.5对2.5的总比分获胜,赢得70万美元的冠军奖金。赛后,卡斯帕罗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对今天的表现,我感到十分抱歉。我已经没有力气了。”

思考与讨论:

(1)在材料l中,图灵认为可以根据机器与人脑有某种相似的功能而肯定机器是能思维的,您是否赞同他的观点?机器和人脑除了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外,是否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别?衡量某物能否思维的标准是什么?

(2)图灵所讲的“机器”与人脑表现出某种相似的功能,那么“机器”的这种功能从何而来?它与人脑是什么关系呢?

(3)您对材料2中卡斯帕罗夫和“深蓝”的比赛结果有什么看法?您是否感到人类的智慧因此受到挑战?人类的尊严因此受到威胁?

(4)联系材料1和材料2,您是否认为卡斯帕罗夫和“深蓝”的比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图灵的观点,并且还预示着电脑将胜过人脑而最终支配人类?您对此有过担忧吗?为什么?

(5)上述两则材料涉及的核心问题是人脑和电脑的关系问题,人类思维和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请您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两对关系的看法。

00541语言学概论必过资料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一、语言: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种物质实体。 2.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说话)和解码(听话)的过程。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 3.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是不完全一模一样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主要差别: 1.口语: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书面形式。 3.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4.书面语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 5.书面语比口语省略成份少一些。(多了一些成份) 三、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1.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2.书面语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3.口语、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 四、书面语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口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五、语言和民族: 1.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 (2)也有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犹太民族) (3)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满族、汉族) (4)尽管语言是最直观的,最容易识别民族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 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不能单凭“互相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 六、语言与种族的关系: 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特别就“语系”而言,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明显的。(汉语、汉藏语系都有声调) 七、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八、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口语、书面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 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字)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流露。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一、语言和言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杰出的代表和集其大成的学者。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 1.什么是语言、言语? (1)言语:指说话这种行为和说出来的具体的话。 特色:a.具有个人因素(嗓音、用词等)。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 法学是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19世纪以前,政治学与法学是合为一体的。第一章法律的起源和本质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习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和利益和意志,不用依靠暴力强制。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逐出氏族组织。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法律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出现的。国家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法律规范形式的演进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习惯到习惯法进而到成文法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成文法律的发展,又可分作记载习惯法为主和以立法(制定法)为主两个阶段。世界各国早期的成 文法,大都是习惯法和审判经验的简单地条文化。四、法律和原始社会习惯的区别 1. 两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私有制和公有制。两者所体现的意志不同。形成方式不同。两者保证和实施的方式不同。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属地和属人。 6. 两者的目的不同。第二节法律的本质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这种意志是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除法律外,还有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条等。国家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

语言学概论中文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语言学?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曾维 一、设计依据: 中职教学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发挥想象,通过讨论, 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 法及学会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传授旅游基本知识的专 业课程。要了解旅游知识就必须了解旅游构成的三要素,旅游资源就是其中的客 体,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就 要求全面的认识旅游资源。 2、对教材的处理: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这节就是要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旅游资源,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把握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教 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对旅游资源功能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难点: 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步入职高,对新的专业知识,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学生在前面教材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这节课在多媒 1

法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法的历史 第一节社会调整与法的产生 社会调整是把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纳入到一定社会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的过程,认为它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是使人们接受社会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整个过程,而社会规则(社会规范)则是这一过程的静态表现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氏族习惯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为氏族习惯,主要是指在氏族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世代相袭,使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初期的社会调整就是个别调整,即针对具体人,具体行为所进行的只适用一次的调整,当某些社会关系(行为)发展为经常性,较稳定的现象时,人们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为这一类关系提供行为模式,于是个别调整便发展为统一的,反复适用的调整,这时社会规范便由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规范性调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迫使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是法作为一种调整方式便从一般的规范性调整中分离出来,法的调整的主体是政治社会中最具权威的组织——国家,国家创造法并保证法的实施。 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规范主要是习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习惯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了阶级性,礼上升为法逐渐转变为习惯法,习惯法是统治阶级有选择地利用原有的习惯,由国家加以确认使之成为对本阶级有利的社会规范,而赋予法的效力,从而形成最早的习惯法,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机关根据一定的程序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规范以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逐渐产生了制定法,最早的制定法,主要是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还有个别立法文件和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以后,国家适用社会的需要主动地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制定法成为法的主要渊源。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的习惯融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于一体,国家产生之初的习惯法与宗教规范,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第三章) 一、填空 1、语音的自然属性包括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2、国际音标遵守音素和音标一个对应一个的原则。 3、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自由变体两种。 4、汉语的调位可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 5、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圆唇与否、舌位高低、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6、辅音的发音特点是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语言学概论》练习6参考答案(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 一、填空 1、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2、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它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也最灵敏。 3、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层方言。 4、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 5、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6、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印欧语系。 7、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2.规律及其特点 3.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4.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教学难点] 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 2.意识的起源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自在世界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 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印度的“地水火风”。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 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1、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语言”有何本质区别? 动物之间也有相互用来交际的信号,但这跟人类的语言有本质的区别,人类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功能开放:米、分米、厘米、微米、纳米 2、构造灵巧:音位,音节语素,词,句子 3、需要学习 2、人类语言构造灵巧的三个条件: 任意性:保证任何事物都能用语言表达 离散性:保证了语言单位自由拆装 层次性:电+影电影彩+色彩色 电影+彩色彩色电影 3、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你如何 理解? 语言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人为约定的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动选择的可能性。因此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但命名一旦成立就具有强制性。因此说,“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你如何理解?请联系语言事实加以论述。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认为约定的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索绪尔: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高原则。1、形式内容的联系是非本质的,是人赋予的,具有约定性。如“马”“车”对这两个语素本身的例句,现代词源学还没有找到一致的认识,因此他们是任意约定的。2、一旦形成后对个人具有强制性。3、非本质的联系不意味

着没有联系,理据性是可以成立的,帮助记忆。人、鸡、鸭。布谷鸟。联系是成立的,但不是本质的。 5、关于幼儿是如何习得语言的有哪几种假说?试加评述。 1、模仿说:认为幼儿是通过摹仿听到的语句而学会说话的。通过成人的重复,更 正、赞许等反馈,正确的说法得到强化,由此而形成幼儿的说话习惯。 2、天赋说:以乔姆斯基为代表,认为有一种可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在后 天具体语言输入刺激下,经过语言习得机制习得一种具体的语言。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儿童习得母语学的是抽象的规则,即语言能力,虽然他们接触到的是具体的语言行为。 3、认知说: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伴随着认知能力而发展起来,语言习得能力仅 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斯洛宾、皮亚杰认为,不能脱离智力发展的全局来考查语言习得。如先有判断事物大小的能力,然后才会有“狗比猫大”直螺纹ideas 语言表达。儿童学话的早期似有此种情况,但两者都比较发达后,关系就比较复杂,语言也可影响认知能力。 各学说局部真理,互相补充。 6、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有哪些特性? 1、任意性: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认为约定的 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索绪尔: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高准则。 1)形式内容的恋歌是非本质的,是人赋予的,具有约定性。 2)一旦形成后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非本质的联系不意味着没有联系,理据性是可以成立的,帮助记忆。 2、线条性 3、层次性:语言单位具有层层“套装”的性质。小的组成大的,大的组成更大的: 我们学习语法。 4、系统性:语言符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的性质。其中聚合关系和 组合关系是两种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7、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图案设计(第一章图案概论)教案

第一章图案的概述 第一节图案的概念 图案:顾名思义,即:图,图形;案,方案,图形设计的方案。生活中具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都可称之为图案。 第二节图案的起源及发展 一、图案的起源 1、装饰说起源于人类爱美的天性 2、图腾意识促进了装饰的发展 3、服饰说 二、图案的发展 1、中国传统图案 (1)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装饰图案 彩陶装饰纹样的特点:简洁、概括、充满活力 彩陶装饰纹样的内容:动物、植物、人物、几何(较普遍)(2)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图案 商周两代是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它是权利的象征。(欣赏图片)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特点:庄重、严肃、神秘、结构严谨 青铜器装饰的图案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象纹 (3)战国时期的装饰 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交替时代,政治体制变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装饰图案特点: 风格:日渐活跃 内容:不再是凶狠的神秘怪兽,而是贴近生活,自然中动物或生活场景运用于不同的装饰

造型构图:严肃对称结构变得活泼 (4)汉代装饰图案 汉代时期,建筑装饰得到发展,遗留下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石、瓦当。风格朴实 画像砖、画像石:题材与形式丰富多彩的现实生和生活,反映墓主人生前的身份经历或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 瓦当: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动物瓦当 (5)魏晋南北朝装饰图案 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壁画、石窟寺空前发展。 石刻装饰图案:飞天、忍冬草、莲花图案 石刻装饰图案特点:以线条为主,反映生活,超越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6)唐代装饰图案 特点:丰满、华贵、富丽、饱满有张力 内容:唐三彩、织锦、宝相花、团花、卷草、折枝花 (7)宋元时期 特点:写实、自然、平淡、雅 装饰题材:花鸟为主 装饰图案:莲花图案、牡丹图案、花鸟画有折枝花式、穿枝花式、喜相逢式 (8)明清时期 是一个从昌盛到没落的时期,而在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国外的一些技术传入我国,出现了新的工艺品种:雕漆、景泰蓝、琉璃、珐琅。 民间图案 (1)民间图案多与民俗活动相关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一)、选择部分 1、语言符号由声音和( B )构成。 A.概念 B.意义 C.思想 D.词义 ★考核知识点: 语言符号的构成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声音,是通过听觉感知的物质形式;语言符号的内容是意义,是人的大脑对现实中事物概括的结果。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 C ) A.语言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总是任意的。 B.我们可以任意理解语言符号。 C.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 D.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没有强制性,永远是任意的。 ★考核知识点:语言符号的特点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不能有内在的联系,即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3、[ε]的发音特征是( D ) A.舌面前、高、不圆唇 B.舌面后、高、不圆唇 C.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考核知识点:舌面元音的发音特征 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ε]的发音特征是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4、英语/P/与/K/的区别在于( D ) A.发音方法不同 B.唇形(圆或展)不同 C.声带振动与否 D.发音部位不同 ★考核知识点: 区别特征 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P/是双唇音,/K/是舌根音。 5、句法的最小单位是( B ) A.语素 B.词 C.词组 D.句子 ★考核知识点: 语法单位 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素是词法的最小单位,词是词法的最大单位,句子是句法的最大单位。 6、“奥林匹克运动会”由( C )个语素构成。 A.2 B.3 C.4 D.7 ★考核知识点: 语素 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既有语音形式,又有意义内容,只有语音而无意义内容不能成为语素。 7、英语Worker中的-er是( A ) A.构词语素 B.构形语素 C.虚语素 D.词根语素 ★考核知识点: 语素的分类 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以把语素分成构词语素和构形语素。构词语素可以用来构造新词。 8、人称是( B )具有的语法范畴。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代词 ★考核知识点: 语法范畴 附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称表示谓语动词主语的人称,是动词具有的语法范畴。 9、词类是按词的( C )划分出来的类。 A.词汇意义 B.语法意义 C.语法功能 D.结构 ★考核知识点:词类的划分标准 附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词类是个语法概念,指的是根据语法方面的某个标准,即词的语法功能对词进行的分类。 10、“新房子”和“买房子”的语法意义的不同是由( D )这种语法手段造成的。

《中职旅游概论》说课稿

说课目录 1.说教材:脉络体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说学情:学生所学专业、学生特点 3.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学法、教学手段 4.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教学活动设计、创新点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邵世刚老师主编的《旅游概论》第一章旅游概述里面的第一节内容旅游的产生、定义及内容。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教材内容的脉络体系) 1、基础 《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学生了解旅游的入门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是中职学生课程中一定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说课选取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发展产生历程,为后面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旅游从迁徙、旅行到旅游的产生过程 理解商人与旅游产生的关系

掌握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旅游的产生过程,掌握旅游的含义,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旅游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旅游的定义。 旅游源自旅行(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2、难点: 旅行、游览、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学情 学生所学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航空和铁乘方向,将来她们所从事的行业要求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旅游相关知识和基本素养,这也决定了旅游相关知识对同学们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全班学生女生居多,且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注重课堂的生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主要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学生派代表

旅游概论教案(第一章第二章)

旅游概论 教 案 系别:商旅系年别: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班级: 2015级旅游管理高职班 2015级酒店管理高职班姓名:

课程表 一二三四五1-2 3-4 o 5-6 7-8 9-10 教材:《旅游学概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洪帅主编 2010年6月第1版 2014年6月第3次印刷 ISBN:978-7-313-06178-2/F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校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备 注 一 8月24 25 26 27 28 29 30 1.2015年8月27日教 职工上班。 2.2015年8月29日、8月30日新、老生报到, 8月31日老生正式上课,新生军训。 3.第二十周为考试周。 4.节假日安排按照学院通知执行。 二 31 9月1 2 3 4 5 6 三 7 8 9 10 11 12 13 四 14 15 16 17 18 19 20 五 21 22 23 24 25 26 27 六 28 29 30 10月1 2 3 4 七 5 6 7 8 9 10 11 八 12 13 14 15 16 17 18 九 19 20 21 22 23 24 25 十 26 27 28 29 30 31 11月1 十一 2 3 4 5 6 7 8 十二 9 10 11 12 13 14 15 十三 16 17 18 19 20 21 22 十四 23 24 25 26 27 28 29 十五 30 12月1 2 3 4 5 6 十六 7 8 9 10 11 12 13 十七 14 15 16 17 18 19 20 十八 21 22 23 24 25 26 27 十九 28 29 30 31 1月1 2 3 二十 4 5 6 7 8 9 10 星 期 日 周

语言学概论辅导资料

复习提要 导言部分 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 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本章须明确两个大的要点:语言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为社会成员互相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协调社会成员行动一致的工具。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可言了。总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一方面,语言同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制于社会的;另一方面,从语言的音义联系看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世界上的语言应该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而且许多语言中还有方言,这说明语言决不是自然现象。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4.语言没有阶级性: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了阶级性特征没有。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语言学概论 一、知识题(填空与选择):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 2、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3、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使用同一个语言。 4、口语和书面语包括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5、口头交际活动有两个因素:语言和言语。 6、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 7、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组成。 8、在任何语言中,音调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因素。 9、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0、音质是由声波的形式决定的。 11、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 12、人体的发音器官包括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 13、口腔、鼻腔和咽腔是人类共鸣腔。 14、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是语音的自然属性。 15、[e][ ε][a][ u ][o ][ ][ ɑ]八个音被称作定位元音或标准元音。 16、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7、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8、音素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 19、韵母分成韵头、韵腹、韵尾。 20、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脱落、弱化、增音。 21、同化又可分顺同化和逆同化。 22、从音位理论的角度看,最小的音段是音位。音位的组合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音节、音节组合、语句。 23、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语、苗语。印欧语系一般都是非声调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等。 24、声调可从调值和调位两方面来分析。 25、重音可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 26、语汇学包括语汇的类聚系统和语汇的构造形式。 27、根据音节的数量将词分成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根据包含语素的数量将词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 28、古语词包括历史词语和文言词语。根据词的不同来源分成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 29、语法分为词法部分和句法部分。 30、语法单位通常分成语素、词、词组和句子。 31、语法手段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 32、语法范畴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 33、句子的类型包括: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 34、语言形式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 35、词义由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组成。 36、同义词可分等义词和近义词。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37、歧义包括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38、文字的字符包括意符、音符和记号三大类。 39、文字起源于图画、契刻、结绳。 40、语言的起源说包括神创说和人创说。 41、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 42、普通话是汉民族标准语。 二、名词解释: 1、口语: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 2、书面语: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4、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说话)和结果(所说的话)。 5、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 7、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9、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指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10、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11、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12、普通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 13、理论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以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一般语言学。 14、应用语言学: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可分为狭义应用语言学和广义应用语言学。 15、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6、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旨在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17、语音的生理属性:指发音器官发音动作、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8、语音的物理属性: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震荡,形成一种音波。音波传到人的耳朵里,使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可从音高、音长、音强、音质四个方面分析。 19、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0、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酒店概论第一章教案

教案首页 教案序次001 课题第1单元酒店概述 课型■理论□讨论□习题□实验□技能训练□设计□实习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周次节次日期教学效果 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知识 教 学目标设计 本章将带领学生正式了解酒店管理的内容。首先从认识酒店和酒店产品入手,然后了解酒店的性质和作用,分类和等级,功能和结构布局,业务特点和内容。 同时,也认识酒店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尤其是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历程,从而初步掌握酒店的基本知识,运行规律和管理方法。 学 生基础分析 学生基础中等偏上,在高中阶段并未对酒店有进一步认识。大部分同学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皮毛观点。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教材分析 本书被指定为酒店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依据此教材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作为酒店职业人应掌握的基本内容非常有必要。同时,也对学生将来进行技能考核打下基础和信心。 教 法 选 择 讲授、演示、讨论 重 点 难点分析了解酒店的概念和作用了解酒店产品及其特征 教具选用

课堂组织 主板书设计第1章酒店概述一、酒店的概念 酒店的概念 酒店具备的条件 二、酒店的作用 三、酒店产品及其特征 酒店产品 酒店产品的特征四、酒店的分类与等级 复习与练习 知识点及时间分配序号知识点时间 1 本学期课程介绍10分钟 2 第一章内容引入5分钟 3 一、酒店概念及条件15分钟 4 二、酒店作用10分钟 5 三、酒店产品及其特点15分钟 6 四、酒店的分类30分钟 7 结合案例讲解各项分类 8 作业布置5分钟 9 . 10 11 作业布置 计划布置实际布置 分组,让学生寻找中国的酒店分类 中的典型代表 分组,让学生寻找中国的酒店分类中的典 型代表 课后自评

00040法学概论最新总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名词解释题 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 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简答题 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题 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 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2. 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 答:(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 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3.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 不可分割。 4. 解释“符号” 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5. 解释“语言” 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7773803.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11页,当前页是第1页-

语言学概论的复习资料23108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分析题或者判断分析题;简答题;简析题 名词解释 1.重位:由重音位置变化区别意义的形成的音位叫“重位”或“势位”。 2.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根据音质的不同,对一串语音不断加以切分,直到不能切分为止,这样得到的语音就是“音素”。 3.语境:语言的使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样的环境就是语境。语境对语言的使用有制约作用。 4.共同语: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叫做共同语。 5.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成员是该音位的不同变体。音位变体相互之间都是不对立的。不对立有 两种情况,因此变体也有两类:1、自由变体即同一音位中的两个或几个变体可以在相同的条件 下出现,但是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2、条件变体即同一音位的各个变体如果有互补关系,这些变 体便是条件变体。 6.语法手段:语法是词的构成、变化和组合规则的总和,变化和组合规则中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若干类型,这就是语法手段,常见的语法手段有:词序,虚词,重音,声调等十类。 7.义素:义素是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 8.合作原则:合作原则的基本点是,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下去,双方必须合作,必须遵循四个准则: 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 9.非音质音位:不是从音质角度划分的音位都是超音质音位,也叫非音质音位。 10.复合词: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来的合成词又叫复合式合成词,即“复合词”。 11.词尾:指在词典中不显示但在句子中系统出现的附着于词的部分。 12.区别特征:区别特征是某种语言或者方言系统中,一个音和另一个音区别开来的那些特征。 13.词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词义是由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部分构成的。 14.词序:词序是利用词在短语或句子中的排列顺序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 15.预设:广义上,预设指说话和写作时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 16.词的词汇意义:是词典中对词项所作的说明。 17.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把语法意义概括起来的更大的类型。语法范畴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 18.基础方言: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19.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 20轻音:音节组合中某个音节听上去比较微弱的现象叫轻音。 21.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