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评复习

环评复习

环评复习
环评复习

第一章总论

1、环境概念

广义上: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保法中“环境”定义: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ISO14001标准对环境的定义是: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敏感区: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

需特殊保护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热带雨林、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

3、“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综合利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4、环境标准分类(六大类):

(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基础标准

(4)环境方法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6)环境仪器设备标准:

5、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6、环境影响分类:

影响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

影响时长-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影响时段-施工期和运营期。

7、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评法)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及工作程序

1、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环境影响登记表

3、环评工作者工作安排具体顺序:

→接受建设单位要求进行环评工作的委托函

→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编制环评工作大纲

→详细资料收集调查,补充监测

→工程分析

→按环境要素分别进行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

→环保措施分析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结论和建议(明确)。

4、环评大纲的编写

总则;

建设项目概况:

周边环境概况;

环境现状调查;

预测方法、范围、相关参数、调查制度等;

工作成果清单;

工作组织、计划安排;

经费概算。

5、环评报告书的编制

总论

建设项目及周边环境概况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

地面水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

环境噪声现状及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其后可增加其他要素的评价章节)

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及经济技术论证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结论及建议

6、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

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

第三章工程分析及污染源调查评价

1、工程分析: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是对项目的建设内容、设计、施工、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辅材料利用及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找出项目中的环境问题及污染因素。尤其是对污染型的建设项目,要从资源因子、能源因子的使用过程,分析污染因子的产生、

来源及强度。

2、工程分析的作用:

(1)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2)弥补可研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

(3)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4)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

3、工程分析的主要方法:

(1)类比调查法:指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

(2)物料衡算法:指利用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等于产出产品总量和物料流失总量之和求出污染物排放量在有资料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采用此方法进行计算。要求对生产工艺和原辅材料比较熟悉。

(3)资料复用法:指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方法。该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准确性较差,一般用于评价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4、两本账

对于新建项目污染源强,应算清“两本帐”

“两本帐”:即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和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二者之差即为污染物的最终排放量

5、三本账

对于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源强,应算清“三本帐”

“三本帐”:即为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或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或扩建完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污染物排放量;

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或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或扩建完后污染物排放量。

6、水平衡:建设项目所用的新鲜水总量加上原料带来的水量等于产品带走的水量、损失水量、排放废水量之和。

7、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

分析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8、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局的合理性;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分析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9、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

企业概况,工艺调查,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生产布局调查,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排放情况调查,污染危害调查,发展规划调查。

10、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

城市居民人口调查,居民用水和排水情况调查,民用燃料调查,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11、污染源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

总体思路:先求出每个污染源中每个污染因子的等标污染负荷,然后再求出每个污染因子在区域中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每个污染源在区域中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以此来确定各自所占比例的大小,从而筛选出区域中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因子。

(a) 先求某区域中第j 污染源中第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Pij )定义为:

j

ij

ij ij Q C C P ?=

其中:Pij 为该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m 3/a);Cij 为该污染物的平均排放浓度(水:mg/L,气:mg/m 3); Cij 为该污染物评价标准(水:mg/L,气:mg/m 3);Qj 为该污染源的单位时间排放量(m 3/a)。

(b) 然后算出第j 污染源(共有n 中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j) :

)

,......,2,1(1n i P P n

i ij

j ==∑=

(c) 再算出该区域(共有m 个污染源)第i 中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i ):

)

,......,2,1(1

m j P P m

j ij

i ==∑=

(d) 再算该区域(共有m 个污染源、n 中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P ):

∑∑===m j n

i ij

P P 11

(e) 求得第j 污染源中第i 污染物在该区域中

的污染负荷比:

%

100?=

P

P K ij ij

(f) 求得第j 污染源在该区域中的污染负荷

比:

%

100?=

P

P K j j

(g) 求得第i 污染物在该区域中的污染负荷比:

%

100?=P P K i

i

第四章 清洁生产评价

1、清洁生产基本概念(UNEP1996年)

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清洁生产基本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评价思路:

判明废物产生的部位;

分析废物产生的原因;

提出和实施减少或消除废物的方案。

4、清洁生产与环评的关系: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末端治理,忽视全周期的管理;

建设项目可能先天设计不足,工艺设备落后,环评对此改变的力度较小。 (2)清洁生产概念引入环评的好处

两者都是追求对环境的污染的预防;

环评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业主使他们的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能达到浓度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通常借助的工具是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则不同,它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即从源头和生产过程防止污染物的产生。 (3)清洁生产与环评的结合面

工程分析,工艺流程,原辅材料,设备,能源水源等。 5、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1)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定性) (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定量) (3)产品指标(定性)

(4)污染物产生指标(定量) (5)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半定量) (6)环境管理要求(定性) 6、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法 定量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评价等价划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1、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 i ,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 10%。其中P i 定义为

%100/0?=i i i C C P

P i :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 i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浓度,mg/m 3; C 0i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3。 C 0i 的选用:

(1)上述公式中的C 0i 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中1h 平均

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限制;

(2)对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3)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 中的居住区大气

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2、等级按下表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如污染物数i大于1,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取P i值中最大者(P max),和其对应的D10%。

注意:

(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4)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5)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6)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7)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

5.2评价范围的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 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 矩形区域。

(3)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 5 km。

(4)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 m 的范围。(5)核设施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是以该设施为中心、半径为80 km的圆形地区。

5.3点源调查内容

a)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b)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c) 烟气出口速度(m/s);

d)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e)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f)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g) 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参见附录 C表 C.2。

5.4监测点布设

(1)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 (2)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

(3)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2~4个点进行监测;

(4)监测点位置的设置原则:监测点的位置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5.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步骤 (1)确定预测因子;

(2) 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

(3)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模式中污染源资料); (4) 气象条件计算清单(模式中气象条件资料); (5)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模式中地形条件资料); (6)设定预测情景; (7)选择预测模式;

(8) 确定相关的计算参数(模式中相关参数资料); (9) 进行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 5.6高斯模式的假设

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证明,特别是对于连续源的平均烟流,其浓度分布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因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假定:

(1) 污染物浓度在y 、z 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分布); (2) 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3) 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 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恒的。 5.7预测模型

1、有风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1) 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向空间任一点的浓度为:

?

?????

+-+--?-?=]2)(exp[]2)(exp[)2exp()2(),,,(2

22222z e z e y z y z H z H Y U Q H z y x C σσσσσπ

1

1αγσx y =2

γσx z =

(2)下风向地面上任一点浓度值的估算(z =0)

)22exp()()0,,(2

222

z

e y z y H Y U Q

y x C σσσσπ--?=

(3)下风向地面轴线上任一点浓度值的估算(z =0,y =0)

)

2exp()()0,0,(22

z e z y H U Q

x C σσσπ-?=

(4)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排气筒下风方一次(30min)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C m (mg/m 3

)及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 m (m),按下式计算:

注意 :

(1)上式主要计算不稳定条件下的最大落地浓度,此时的混合层都比较厚,且下风距离较近,因此无需作混合层反射修正。 (2)对于较低的排放源(H e <50m ),具体限值由地面粗糙度、混合层高度等因素决定时一般可直接应用上面的公式计算。 (3)对于较高的排放源(H e >50m ),当超过一定的下风距离时,需对烟羽在混合层顶的反射进行修正。

F

Y U Q C y

z y ?-?=)2exp()2(22

σσσπ

()()∑+-=???

?????????????+-+??????--=k

k n z z He nh He nh F 2

2

2222exp 22exp σσ

h ——混合层厚度,m(计算方法查阅教材或其他资料);

H e ——排气筒有效高度,m ;

K ——反射次数,一、二级项目取K =4足够,三级取K =0。

5.8卫生防护距离

(1)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带大气层时,其浓度如超过GB 3095与TJ36规定的

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则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

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2)卫生防护距离在100 m以内时,级差为50 m;超过100 m,但小于或等于1000 m时,

级差为100 m;超过1000 m以上,级差为200 m。

5.9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1、P.S.法将大气稳定度分六类:

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

2、说明:

(1)从A→F表示大气扩散能力逐渐减弱;

(2)稳定度级别A-B表示稳定度处于两者之间,按A和B级别数据内插;

(3)根据云量、云状、太阳辐射状况和地面风速等资料查表可获得。

5.10大气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

(1)大气环境容量系指对于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

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大气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2)控制和调整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总量,使其不超过该地区的环境容

量,这一约束该地区总排放量的办法,称之为总量控制法。

(3)国家总量控制因子: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3项(“九五”、“十五”相同)。

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表水污染物的类型

污染物类型说明

持久性污染物包括在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如Cu,Pb,Zn,Cd等。非持久性污染物如易降解有机物、挥发酚等

酸碱污染物各种废酸废碱等,水质参数以pH值表示

热污染由排放热量引起的水温变化,以温度表示

2、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

(1)拟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

(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3)受纳水体的水域规模

(4)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

3、水质取样点布置——断面

一般应布设对照、削减和控制断面;

(1)调查范围两端;

(2)水文特征突变处;

(3)水质突变处;

(4)重要构筑物及保护对象附近;

(5)其他关心点处。

4、预测点位:已确定的敏感点;环境现状监测点;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

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河流混合过程段的代表性断面;排污口下游可能超标的点位。

5、模型选取的原则

(1)河流,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型或零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水质;

(2)大中河流,且排放口下游3~5 km 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保护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型或其他模型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3)河流水温,可以采用一维模型预测断面平均值或其他预测方法,pH 可以采用零维模型预测;

(4)小湖(库)可以采用零维数学模型,预测平衡时的平均水质,大湖应该预测排放口附近各点处的水质;

(5)各种解析解模型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其中二维解析解模型只适用于矩形河流或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

(6)稳态数值模型适用于非矩形河流、水深变化大的浅水湖泊、水库形成的恒定水域内的连续恒定排放;

(7)动态数值模型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排放。 6、零维模型

(1)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持久性污染物

=()/()

E E p p E p C C Q +C Q Q +Q

模型的适用条件:

河水流量与污水流量之比大于10-20;不需考虑污水进入水体的混合距离。 允许纳污量:

p

p E p C C Q Q Q S W -+=)(

(2)点源,河水、污水稀释混合方程,非持久性污染物

Kt C KV Q C Q C h h +=

+=

10

其中C 0

按混合公式计算,49

.03.10-=h Q K

分段模拟,计算精度和实用性较差,适合于较浅、较窄河流完全混合段非持久性污染物的三

级评价 。

(3)非点源,持久性污染物

Q W Q

Q C Q C C s E

E p p 4.86+

+=

其中,

x

x Q

Q Q Q s s E p ?++= (4)非点源,持久性污染物(允许纳污量)

p

p s E p C C Q Q Q Q S W -++=)(

(5)湖库、非持久性污染物:当以年为时间尺度来研究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时,可把湖泊看作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器

7、河流一维模型:

(1)连续点源、河流、一维

假定:河流稳态,污染物在断面上迅速混合均匀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平流输移、纵向弥散和横向混合后达到充分混合,或者根据水质管理的要求允许不考虑混合过程而假定在排污口断面瞬时完成均匀混合,即假定水体内在某一断面处或某一区域之外实现均匀混合,则不论水体属于江、河、湖、库的任一类,均可按一维问题概化计算条件。

①考虑弥散作用

22=-??-??KC x C u x C M x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若x=0时,浓度为C0,则下游x 处的浓度为: )]

/411(2exp[20u KM M ux

C C x x

+-=

②忽略弥散作用

一般河流的对流作用比弥散作用大得多,在稳定条件下可以忽略弥散作用,则:

0=+??KC x C

u

)

86400exp(]/exp[00u x

K

C u Kx C C -=-=

(2)瞬时点源、河流、一维

设定条件:河流顺直均匀,流量Q ,横断面面积Ac ,平均流速u ,纵向离散系数DL ,瞬时点源强度M ,反应速率K

)4)(exp()exp()(2),(2

2

/1t D ut x u Kx t D A M t x C L L c ---=π

在距离瞬时点源下游x 处的污染物浓度峰值为:

)exp()(2)(2

/1max u Kx

t D A M x C L c -=

π

(3)连续点源、湖库、一维——持久性污染物

无风,大湖(库),一二三级评价 :

)

/(0

0))((r p

HM Q r p p r r r C C C C Φ--=

式中:Φ——湖心排放取2π弧度,平直岸边排放取π弧度;

r 0——可选取离排污口充分远的某点,建设项目对该水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Cr 0——可以取r 0点的现状值,mg/L ; Cr ——污染物弧面平均浓度,mg/L ; Mr ——径向混合系数,m 2/s 。

(4)连续点源、湖库、一维——非持久性污染物 无风,大湖(库),一二三级评价 :

)

172800exp(2

1p

p h r Q Hr K C C C Φ-+= 式中:r ——排污口到预测点的距离,m 。

8、S-P 模型假设条件: BOD 的衰减和DO 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是定常的;耗氧是由BOD 的衰减引起的,复氧是来源于大气的。 9、河流二维模型

(1)在排放口下游指定一个限定区域,使污染物进行初始稀释,在此区域内可以超过水质标准,这个区域称为混合区。

(2)在排放口下游指定一个限定区域,使污染物进行初始稀释,在此区域内允许超过水质标准,这个区域称为超标水域。

10、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11、水环境容量估算方法

(1)对于拟接纳开发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2)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3)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分析清楚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4)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5)确定合理的混合区,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响应关系,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1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1)确定总量控制因子

(2)计算建设项目不同排放方案的允许排污量 (3)分配建设项目总量控制目标 13、达标分析

(1)水污染源达标分析:排放标准;区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建设项目生产工艺的先进性。

(2)水环境质量达标分析:评价指标;水环境质量要求;水生生态和人群健康要求。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1 概述

建设项目的分类

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

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7.3 评价等级的划分

I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污水排放强度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II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依据

●建设项目地下供排水规模;

●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7.6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因子

I类建设项目

●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难降解、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家或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反映地下水循环特征和水质成因类型的常规项目或超标项目。

II类建设项目

●选取水位及与水位变化所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相关的因子。

7.6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方法

常用预测方法

●地下水量均衡法

●地下水流解析法

●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

●综合地下水数值解法

7.6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的使用范围

●一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

●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采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

●三级评价可采用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法。

7.6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的使用范围

●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预测时,应先进行参数识别和模型验证。

●采用解析模型预测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扩散时,一般应满足:污染物的排放对地下水流场没有明显的影响、预测区内含水层的基本参数不变或变化很小。

●采用类比预测分析法时,应给出具体的类比条件。类比分析对象与拟预测对象之间应满足:二者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条件相似,二者的工程特征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具有相似性。

7.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评价方法

I类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水质影响评价,可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II类建设项目评价其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时,可采用预测水位与现状调查水位相比

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a)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对水位不能恢复、持续下降的疏干漏斗,采用中心水位降和水位下降速率进行评价;b)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根据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变化幅度。水质及岩性等分析其发展的趋势。

第八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8.2 噪声物理量和评价量

●噪声物理量

声压

在声波所到达的各点上,气压时而比无声时的压强高,时而比无声时的压强低,某一瞬间介质中的压强相对于无声波时压强的改变量称为声压,记为p(t),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瞬时声压:瞬时声压是指某瞬时媒质中内部压强受时到声波作用后的改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

有效声压:瞬时声压的均方根值,通常说的声压是指有效声压,用P表示。

8.2 噪声物理量和评价量

1、噪声物理量

(1)声压

正常人刚刚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的声压为2×10-5 Pa ,如人而刚刚听到的蚊子飞过的声音的声压,称为人耳的听阈。使人耳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如飞机发动机噪声的声压为20 Pa ,称为人耳的痛阈。 (2)声强

●声强是在声波传播方向上,与该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声能量,常用I

表示,单位是W/m 2。

●距声源愈远的点声强愈小,若不考虑介质对声能的吸收,点声源在自由声场中向四周均匀

辐射声源的。 (3)声压级

用声压比或能量比的对数来表示声音的大小,这就是声压级。声压级的单位是分贝(记为dB ),分贝是一个相对单位,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取以10为底的对数,再乘以20,就是声压级的分贝数。即:

0lg

20p p L p

式中:L p 为声压级,dB ;P 为声压,Pa ; P 0为基准声压—听阈,P 0=2×10-5Pa 。

(4)分贝运算:由声压级的定义式可知,“级”数(分贝)的运算应按对数运算法则进行。 公式法计算

查表法计算

(5)噪声级的平均值

公式法计算

n n L n i n

i i L i

p L lg 1010lg 10101lg 101101

10

-=????

????=∑∑==-

查表法计算

声压级相同的声音叠加

如L1=L2=。。。=Li=。。。=Ln 则:

102

22211lg 10...lg 10L n P P P P L n

n

i i +=+++=∑= 2、环境噪声评价量 A 声级

环境噪声的度量,不仅与噪声的物理量有关,还与人耳对声音的主观听觉有关。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不仅和声压大小有关,而且也和频率的高低有关。

因此,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 计数网络”,使接收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高频不衰减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 网络测得的噪声值较接近人的听觉 ,其测得值单位称为A 声级(LA)记作分贝(A)或dB(A)。 8.3 噪声的衰减

1、计算A 声级衰减(常用于各种噪声的预测计算)

)

()()(0exc a tm b a r d iv ref A A A A L L r A r A +++-=

2、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 (1)点声源

241lg

10r A div π=

在距离点声源r 1至r 2处的衰减值:

2

1lg

20r r A div =

(2)线声源

8.4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

●评价等级

一级评价:凡评价区内或边界外附近遇有特殊住宅区、居民区、文教区、温泉、疗养院、医院、风景浏览及名胜古迹等敏感目标,其环境噪声标准值要求在45~55 dB(A)以下;或者是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达到50~100 dB(A)或以上)或受影响的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

二级评价:凡评价区内或边界外附近遇有1或2类特定区域等较敏感目标,其环境噪声标准值要求在55~60 dB(A)以下;或者是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增高3~5 dB(A)或以上)或受影响的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

三级评价:凡评价区内无上述敏感目标的建设项目;或者是噪声标准在65 dB(A)及以上的区域中的中型建设项目,或者建设前后噪声级增高量在3 dB(A)以下,且受影响的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

●评价范围

一级评价:为建设项目边界往外200m的范围;线状声源的拟建项目两侧各200m;拟建机场主要飞行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内;

二级评价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比一级评价的评价范围适当缩小。

●一般项目环境噪声评价内容(7个方面)

(1)项目建设前环境噪声现状;

(2)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建设项目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

(3)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受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4)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

(5)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

(6)为了使建设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评价工程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

(7)提出针对该建设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第十章生态

一:基本概念

1:

生态环境学传统环境学

生物圈水、气、土

生态学

生态环境物化环境

2:生态学研究的层次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种群: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体。

群落:生活在某一地域中的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环境)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的系统。3:?优势种:群落的优势种类

?生物量:单位面积/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

?景观:由拼块或生态系统组成重复出现的异质空间区域

?生物多样性: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形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基因变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

?生境: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的所有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过程,即随着时间改变,从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演变为另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并达到稳定状态。

?承载能力:不影响环境质量下一个生态系统能供养的动植物总数

4: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影响:指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

益或有害的作用。

●生态影响评价:指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

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二:基本内容

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3:确定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5: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分析,与规划的协调性;

6:拟建项目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

7: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生态影响评价和动态管理;

8:敏感目标的影响评价;

9:消除和减缓生态影响的对策措施。

三: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和范围

1: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分为三级。

一级:全面深入评价,有很重要环境影响或敏感环境问题;

二级:有重点问题评价(或专题);

三级:一般问题,可分析确定。

1)特殊生态敏感区: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2)重要生态敏感区: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3)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做生态影响分析;

4)改扩建工程的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含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

5)一个项目只定一个级别,有多个影响点时,按级别最高的一个定级;

6)遵循评审意见。

2:评价范围

1)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 km、2-8 km和1-2 km,一般包括直接作用区、间接作用区和对照区。

2)对于道路、管线工程,评价范围可取沿线两侧200-400 m范围(重点区域要扩展)

四:工程分析(论述题)

1:基本内容

1)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工程的规划依据和规划环评依据、工程类型、项目组成、占地规模、总平面及现场布置、施工方式、施工时序、运行方式、替代方案、工程总投资与环保投资、设计方案中的生态保护措施等;

2)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

2:重点

1)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2)与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

3)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

4)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

3:识别与评价因子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一、了解项目背景 1、了解该项目用地是否经过土地局、发改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 2、了解该项目的工艺、设备、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了解当地的产业和发展总规划 二、项目开展 1、实地调研 厂址(四周边界情况、用地情况、居民点分布) (1)场地建设情况(已建设的房屋不考虑施工影响) (2)该地生态状况(植被、河流等) (3)保护区 敏感点确定(要有照片) (1)居民点(距离、方位、影响人数、居民点名称) (2)河流(方位、距离、水文特征) (3)地下水(有无水井、温泉等) 2、进行公共参与(环评报告书有要求) (1)贴公示(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需对公示进行拍照) (2)对相关政府部门(村镇居委会等)及公众(附近居民点)进行问卷调查 3、安排监测(联系监测公司,了解监测因子) (1)声(场界噪声、居民点噪声) (2)气(居民点空气污染) (3)水(河流、地下水) 三、编写环评报告 1、分配章节(看导则、了解评价内容和重点)

2、书写 (1)总论(体现标准要准确、评价等级) (2)工程分析(用总结性的语言分析污染源及要采取的措施) A、工况(现有状况、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B、污染源分析(污染物种类、量、浓度) C、概述污染防治措施 (3)环境概况 A、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B、当地规划概况 C、环境现状(通过监测,包括背景值的调查和现状叠加) (4)施工期环境影响 A、生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占地情况) B、噪声(施工机械噪声) C、水(施工期生活污水、设备废水) D、气(扬尘、施工机械排放废气) E、固废(生活垃圾、土渣、建筑垃圾) (5)运营期环境影响 A、噪声(产生噪声设备、位置、原强)预测并作出等声线图 B、水(排放的污染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属于正常还是非正常排放) C、气(气象参数,包括:风速、方向、预测敏感点增量) D、固废 E、生态(主要针对生物量方面) (6)环保措施(分施工期和运营期,其核心因子为公共参与) A、通过公示反映出来 B、问卷调查情况(调查人员信息、调查结果) C、意见反馈(对于反对者的意见回访)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资料.docx

一、名解 环境: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具体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拟建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环境标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其过程可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经常用流程图来表示。 环境影响识别: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要素优劣进行的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判定和预测。 环境质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 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功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标准的等级: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标准。 执行关系: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执行,行业标准优先于地方标准执行。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 水体自净: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 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i=mi/ci 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筛选: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问答题: 1.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答:⑴具有法律强制性。⑵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⑷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⑸分类管理。 1.2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作用? 答:[1] 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 知道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 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 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1.3我国环境标准体系是怎样划分的?论述各级、各类环境标准的关系? 答:它分为两级、7种类型. 此外.还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 (4)环境方法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6)环保仪器设备标族 [7)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总之,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推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故标淮 是实现环境质量标肤的主要手段和搭仇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个助指 导性标准,是制定其他各种环境标准的总原则t程序和方法。向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题库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2.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4.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5.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者环境个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8. 环境质量: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9.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是在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检查对减少环境影响的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可靠性,判断提出的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对一些评价时尚未认识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管理水平,并采取补救措施,达到消除不利影响。 10.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11.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二、选择题 1、环境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一、概述 (1) 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 /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2.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3.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4.海洋环境调查 (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5.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库2016重点题库(参考答案)给学生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国家和地方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 国家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 B 地方标准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标准制定得更严格于国家标准的标准; C 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99+ 2、下列各项关于环境标准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国家标准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B 环境质量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C 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D 强制性标准即为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 3、下列不属于“三本帐”内容的是(c ) A 现有工程排放量 B 新扩建工程排放量 C 现有工程事故排放量 D 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所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4.某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含二氧化硫的污染气体,二氧化硫气体产生量为18g/s,测得脱硫装置出口气体为80000m3/h,出口二氧化硫浓度为200mg/m3,脱硫装置的脱硫效率为( C )。 A.86.2% B.90.0% C. 75.3% D. 73.4% 解析:计算型。脱硫效率为:1-80000×200/(18×1000×3600)=0.753=75.3%,注意单位变换

5. 下列选项中,(C)是新建项目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 A、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 B、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C、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减去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D、新建项目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的污染物排放量 6.一条河流的某监测点的COD 标准指数为2.3,表示该点位COD() A.超标2.3 倍 B.超标1.3 倍 C.超标0.3 倍 D.未超标 解析:B,要求型。要清楚水质因子标准指数和超标倍数的关系,1 为标准值,大于的部分即为超标。 7.某大气环境监测点总监测数据50 个,其中,超标数据有15 个,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数据有8 个,未检出点数的数据有5 个,则超标率为()。 A.40.5% B.35.7% C.33.3% D.30% 解析:A,计算型。在计算超标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数据,比如不符合要求的、未检出的,主要影响的是总监测数据。总的里面包括未检出的,但是不包括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超标率=15/(50-8)=35.7%。 8.环境噪声现状评价包括()。 A.噪声源现状评价 B.声环境现状质量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三、填空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式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2、地面水水质监测中,一般根据当地水文、水质资料确定可代表监测水域的平水期、半水期、枯水期。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进行监测,对于地面水二级评价来说,需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两个时期,每次至少需要进行水文、水质同步调查5天。 3、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具有四种最为基本的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 4、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法 5、污染物排放量估算方法:物料平衡法、现场实测法和经验估算法。 6、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排放标准、液态污染物排放标准、固态污染物排放标准、物理污染(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控制标准等。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到大气、水和工业等等。 7、环境评价模型分类:、模型和模型。 8、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一级评价项目布点不应少10个,二级不应少于6个; 9、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布设方法:网格布点法、扇形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梅花式均匀布点法、对角线均匀布点法。 10、大气结构可以相对的分五个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次、逃逸层。 四、名词解释 1、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1分),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2分)。大气越不稳定,其扩散稀释能力越强(1分)。 2、环境质量: 3、污染排放标准: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需对污染源产生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所作的限定性规定。

4、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1分)和评价方法(1分)评估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的学科(2分)。 5、环境影响评价P6: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形态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6、污染源:是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1分),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能量(2分),称为环境污染物,简称污染物(1分)。 7、环境保护标准: 8.环境质量标准P16: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1分)(综合考虑经济、技术条件(1分),在环境质量基准的基础上制订的(1分)),具有强制性(1分)。 9、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2分)(包括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试验方法、检验方法、生产方法、操作方法等)(1分),属于推荐性标准(1分) 10、无组织排的含义;相对于有组织排放(1分),主要针对废气排放(1分),工程分析中的定义:无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的排放源(2分)。 11、常规水质参数:GB3838-2002中所列pH(0.5分)、DO(0.5分)、CODMn(0.5分)、CODCr(0.5分)、BOD5(0.5分)、TN或NH3-N(0.5分)、酚、CN-、As、Hg、Cr6+、TP、水温(0.5分),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0.5分)。

环境影响评价多套计算题(含答案)

1、假设3个不同的噪声源同时作用于A点,声压值分别为P1=8.6×10-4N/m2,P2=9.2×10-4N/m2,P3=58P0,请计算总声压级LPT的值?若B点离A点相距5米,该噪声源由于随传播距离而引起衰减,那么B点的噪声值LB是多少? 2、某工厂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为0.3m3/s,苯酚浓度为30ug/L,河流流量为8m3/s,流速为1m/s,苯酚的背景浓度为1ug/L,苯酚的衰减系数在该河流中满足方程:X=100米时,C=25ug/L;X=300米时,C=20ug/L。试求排放点下游1.6公里处的污染物浓度? 3、某地计划建一化工厂,有一个烟囱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烟囱高45米,每小时燃煤1.8吨,已知烟气抬升高度55米,煤含硫量为1%,风速u=2m/s。问:该厂建成后在其正下风向1000米处距离地面100米的高空SO2的贡献浓度是多少?(σy=0.15X0.8;σz=0.1X0.9;S的原子量为32,O的原子量为16)

4、有一条铁路与风向垂直,列车平均速度为72公里/小时,每小时有36辆列车经过,每辆列车向大气排放SO2的浓度为8g/s,已知列车烟囱高均为5米,风速u=2m/s,烟气抬升高度为25米。试求该厂建成后在铁路下风向离铁路800米处的地面上SO2的贡献浓度是多少?(σy=0.11X0.9;σz=0.12X0.85) 5、某企业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0.2m3/s,BOD5=75mg/L;河流流量Q=9.8m3/s,流速Ux=0.1m/s,BOD5背景值为1mg/L.BOD5的降解系数为0.2d-1。求排污口下游2000m处的BOD5浓度。(忽略纵向弥散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复习重点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1.环境影响 ⑴定义: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⑵研究目的:制定出缓和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保证 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措施限制人对人的不利影响) ⑶分类,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 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不利影响: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不利与有利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不同的个人、团体、组织等由于价值观念、利益需要等的不同,对同一环境变化的评价会不尽相同,导致同一环境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影响不易。 2?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其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使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环评法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⑴第七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⑵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前款所列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按照本法第七条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即需要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2?我国环评制度的特点: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基本建设程序;②分类管理、 分级审批;③明确规定鼓励公众参与;④环评内容丰富,为其他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技术审查制度。 分类管理: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程度造成重大影响、轻度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①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 全面评价;②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③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 报环境影响登记表;④新建项目强调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改扩建和技术改进项目突出 分级审批:对于不同投资主体、不同投资规模、不同行业等的建设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县等不同级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其环评文件。原则:对资源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一些行业和项目提高审批等级。 意义: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制度适应了我国具体国情和政治体制,对于提高环评管理审批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3?公众参与的两个阶段: ⑴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或者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过程中。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程序类似于国际通行的程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 从建设方的环境影响申报(咨询)开始,环保管理部门根据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筛选)的原则,提出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类型并明确审批部门,建设方根据环境影响申报/咨询意见,委托具有恰当资质的环评 机构开展环评文件的编制工作,期间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环评文件需经环保部门的评估或咨询机构(如有行业主管部门,则由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专家评审后出具评估意见,再报审批部门审批,审批过程中需要有公众参与。建设方获得批文后方能施工,在施工结束后仍向审批环评的环保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完成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调查报告)并通过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按法律法规进行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环境影响申报,开始项目论证 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 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始设计 编制竣工验收报告(监测报告-污染类,调查报告-非污染、生态类) 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产后评估及跟踪评价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

环评案例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环评案例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案例1交通运输类建设项目 项目概况:某新建公路,全长90公里,位于平原地区,路基宽度25米,全线共有特大桥1座,大桥3座,中桥小桥60座,涵洞280道;互通立交9处;分离立交17处,通道181道,天桥5座,项目总投资为56亿元。 根据环评现状调查,公路沿线没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也无国家、省、市级重点保护的稀有动植物种群。公路经过区域为乡村,无大中型企业,距公路中心线200米范围内村庄40个,学校4个,在公路K100+70米处距公路中心线220米还有一乡镇医院。 问题: 1、环评报告书中应设哪些内容、专题? 1)总论 2)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3)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含水、环境空 气、声环境、生态)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同上) 6)社会环境预测评价7)污染防治措施及经济技术论证 8)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0)公众参与 11)替代方案及工程选线的合理性论 证 1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2、说明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判定评价等级并说明判定依据。 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200米以内范围,并包含公路K100+70米处距公路中心线220米的乡镇医院; 本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预计有较显著提高(噪声级增量大于5dB),因此根据《声环境导则》应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3、说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判定评价等级并说明判定依据。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200米以内的范围,并包括涉及 的取土场、临时用地等,工程影响范围大于50平方公里。 2)项目为线性工程,路线部分在平原区展布,生物量、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均小于50%,项目的建设不会引起生物量大幅度减少和物种锐减。 综上,根据《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4、若公路特大桥所跨为某水库,该水库为规划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评价中应提出何种措施并说明理由。 应提出公路改线避让水源地的措施。 理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相关链接: 评价重点:工程分析、声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评价范围:生态环境(路网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水环境(路网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及路网跨河上游500m-下游1km)、声环境(路网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社会环境(40个村庄等受影响的区域) 保护目标: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P2)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环境质量参数 为表示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和变化趋势的对环境中各种物质的测定值或评定值。根据环境的客观属性提出的,用以表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指示性变量。 3.熏烟型烟羽 即漫烟型烟羽,多出现在日出后辐射逆温被破坏时。此时,烟轴之上有逆温层,而烟轴之下至地面间气层不稳定,因而烟羽上升扩散到一定程度就受到逆温层的阻挡,使垂直扩散空间仅局限于地面至逆温层底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低层风小,则大气稀释能力就更低,高浓度的烟羽会迅速扩展到地面,造成地面的严重污染。烟雾事件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氧亏 亦称“缺氧量”,指水体中饱和溶解氧和现存溶解氧之差,计量单位mg/L。耗氧愈多,氧亏愈

大,同时由大气补充水中的氧量也愈多。 5.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质量(P1) 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程度)的表示,是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其中的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是因人对环境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评定环境的一种概念。 7.环境容量(P1) 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未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8.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9.土壤背景值(P131) 指一定时期内某一指定区域中未受污染破坏的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期末试题重点考点(完整版)

环境影响评价概论期末考试重点考点(完整版) 1.环境影响评价:1)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2)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的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2.环评的分类:a按对象:建设项目、规划、战略b按环境要素:大气、水、噪声、固体。c 按时间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标准体系分类:1.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2.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3.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 4.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推荐性。 5.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1地方优于国家2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6.五类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规定的允许含量和要求2内容:空气质量标准、睡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噪声污染标准等*注: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以国家级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指定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目,有国家级的就不能制定其他的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定义: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做的控制标准呢,允许排放量(浓度)或限值,内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注:分为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两类,若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可以制定地方级标准,若与国家级标准项目相同,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级标准的地方级标准(报国务院备案),执行时地方级优于国家级标准。 7.五类标准中的关系:1)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手段和措施2)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国家标准样品标准时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技术和依据3)环境基础标准时整个标准中期待指导性作用,是其他标准制定的总原则。 8.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2.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 9.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 10.环境影响预测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后阶段。 11.中国环评发展:1.引入和确立阶段(1973-1979)1973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2.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和方法,推测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 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 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 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 计算式p i=m i/c i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 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 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 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是由国家环境保 护局1993年发布并于1994年4月1日起实施的。2021年由环境保护 部修订并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自修订后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T2.1—93)废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HJ2.1-2021)规定了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适用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 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篇二】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 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接受环境影响 评价委托后,首先是研究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文件,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型。在研究相关技 术文件和其他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实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同时展开初 步的环境状况调查及公众意见调查。结合初步工程分析结果和环境现 状资料,能够识别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秦,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 价因子,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标准,最后制订工作方案。

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做进一步的工程分析,实行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并展开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之后根据污染源强和环境现状资料实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并展开公众意见调查。若建设项目需要实行多个厂址的比选,则需要对各个厂址分别实行预测和评价,并从环境保护角度推荐厂址方案;如果对原选厂址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则需要对新选厂址重新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根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的要求以及公众的意愿,提出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境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并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编制。 【篇三】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技术导则与标准》复习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遵循以下原则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依法评价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政策、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等相关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并注重国家或地方在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及相关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的新动向。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考试重点(20200526132101)

一、简答及论述 A 环境影响的类型(简答少、论述多) 1、按环境影响的层次: (1)直接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或能量)直接作用于接受者产生的危害。 如工业生产中排入大气中的SO2、NOx、烟尘等污染物,直接作用于人体、动植物、建筑物、器物等而产生危害。 (2)间接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或能量),在传输、扩散过程中产生了变化,形成了 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作用于人体、动植物、建筑物、器物等而产生危害。 如光化学烟雾。 2、按环境影响的性质: (1)污染影响 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和投产使用过程中或项目服务期满后排放和残留的环境污染物, 对环境产生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危害。 工业建设的绝大部分项目都产生污染影响。 (2)非污染影响 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不是污染因素,而是以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生态结构、 土壤性状等为主的环境影响。 如水电和水利工程项目。 3、可逆与不可逆影响: (1)可逆影响 指施加影响的活动一旦停止,环境状况可恢复到原来状态,或产生的影响经过人类活 动可得到恢复。 如:噪声、砍伐森林等。 (2)不可逆影响 指建设项目一旦对环境产生某种影响,就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环境状态。 如采矿,珍稀动物、植物的灭绝。 4、按污染的程度分类: (1)重污染影响 建设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强难降解,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毒性的

环境影响。 如:冶金、化工(如农药厂)、石油炼制,核电等。 (2)轻污染影响 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种类少,数量小,毒性低,易被降解的环境影响。 如:机械、电子、食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卷烟等。 5、按建设项目的阶段分类: (1)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施工期间产生的影响。 包括建筑材料的运输、装卸、储存等过程产生的影响,施工场地产生的扬尘、污水、 噪声等,移民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 (2)建设项目服役期(正常运行、生产)的环境影响 投入使用后的影响。 (3)建设项目服役期满后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使用寿命期结束,对环境的影响,或者残留污染源的影响。 如:采矿、油田,对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植被、景观和生态资源产生的影响。 6、按影响的环境要素分类: 分为大气、水环境、噪声、土壤、生态等环境的影响。 ----------------------------------------------------------- B 环境影响识别表(八项内容、具体的一两条) (1)大气污染影响: 是否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降低大气质量,程度如何;是否改变大气的理化性质。 (2)水环境污染影响: 向水中排放何种污染物,数量、性质、浓度如何;是否影响纳污水体的水质及影响程度; 是否对地下水水量和水质产生影响;是否对海洋产生污染; 是否严重消耗地下水、地表水,致使水位下降;是否对水中的鱼类、水生生物产生影响,程度如何; 是否改变河水的流量;是否影响河道和航运; 是否引起水体温度的变化。 (3)固体废弃物: 排放的种类和数量;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处置方法有哪些; 对水环境和土壤产生何种影响,程度如何;是否产生热、放射性、电磁波、振动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