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一、交易成本的含义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这一代价就是交易成本。在1960 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指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订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等等。这些工作通常是要花费成本的”。

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价格是不确定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进行市场交易的当事人必须付出代价。(2)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因为交易人之间常会发生纠纷、冲突,这就需要讨价还价,签订和履行合约。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3)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例如签订长期契约时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以后解决交易细节问题时需要花费的成本。

在科斯之后,众多学者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肯尼斯?阿罗最先使用“交易成本”这一术语,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和排他性成本;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成本。

奥利佛?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威廉姆森将合同方法作为分析交易最基本的方法,把交易成本划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交易成本。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而做出双边努力,由此而引起讨价还价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带来的成本;确保各种承诺得以实施的保证成本。同时威廉姆森还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种因素。按照威廉姆森的见解,倘若上述三个因素不是同时存在的话,交易成本就不会存在。

张五常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交易成本,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他还将交易成本的概念扩展至“制度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从而,在张五常的交易成本理论里,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诺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来说明交易成本。他将交易成本界定为:“交易成本是规定和实施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在他看来,交易成本不仅与组织生产的制度结构有关,还与生产的技术条件有关。

汪丁丁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理解,并从机会成本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定义的尝试。他认为,交易成本只能通过制度选择的多人博弈过程的均衡状态来确定。

埃格特森与巴泽尔定义角度类似,明确将交易成本概念与产权概念联系起来,前者将交易成本定义为“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

用”。后者则将交易成本定义为“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

杨小凯则将交易成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生交易成本,一类是内生交易成本。前者是指交易双方在决策前就知道其水平的交易成本,它包括运输费用、贮藏时商品腐化造成的费用,交货不及时造成的费用,执行交易时的各种费用,甚至税收等。而内生交易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交易成本是该种交易成本水平要在决策的交互作用之后才能得到的,它由交易次数和每个交易的成本之积决定。狭义的内生交易成本则是指“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的好处不能被充分利用或使资源配置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歪曲”,它是能够利用博弈工具加以刻画的。这些解释通过与最优状态的比较突现了交易成本的效率损失性质,但由于最优状态的难以确定性,使得这类定义更加具有理论意义而少了一些操作性。

虽然上述交易成本概念的表达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却是一致的——市场并不能自动、无成本地调整,市场交易者存在了解市场信息的困难,经济运行不是平滑无摩擦的。因此,交易成本是经济运行的摩擦力,它不但包括市场运行的费用,也包括企业组织内除生产成本外的管理成本、制度成本等。经济学家们对交易成本的表述尽管不一致,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理解。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思想,仅局限于对市场定价机制的解释,注意到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转存在代价,企业替代市场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并未对交易成本的具体构成和形成机制进行详细描述。

阿罗、威廉姆森和汪丁丁对交易成本的理解则推广到微观比较经济制度分析上,使一些问题更明朗化,交易成本作为一种制度选择的分析工具。只是汪丁丁更明确地指出交易成本的一种机会成本性质。

杨小凯的解释则将交易成本从制度比较分析推广到了对制度最优化的分析,从效率损失的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刻画,但其理论性强于实际操作。

张五常从产权的角度将交易成本扩展到对整个人类制度分析,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就会耗费交易成本,但未对交易成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诺斯从人类分工所执行的功能入手,进一步细化了交易成本的内涵,在考虑制度对交易成本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技术因素。

埃格特森与巴泽尔则从产权的角度明确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埃里克.弗鲁博顿和鲁道夫.芮切特以及厉以宁的表述使交易成本内容更具体化,明确指出交易成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费用表现形式。

交易成本作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尚缺乏一致性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经济学家基本已达成共识,即市场活动存在成本,只是对这样的成本发生原因、表现形式有着不同角度的理解。在关于农产品交易的实际研究中应用广泛的是Williamson关于交易成本的理解,他将交易成本分为三类: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和执行(监测)成本,这种观点。其中,信息成本产生于预期的一项交易,是指获得价格和产品信息的成本以及识别合适交易对象的成本,获得价格信息的成本取决于市场价格信息容易获得的程度和价格的不确定性;谈判成本是实际达成一项交易的成本,可能包括委托成本、一项交易条款实际达成的成本和正式起草合约的成本;执行(监测)成本是确保交易另一方遵守交易条款所耗费的成本。

二、交易成本的测量方法

在交易成本的测量方面,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宏观层面――经济主体的交易成本

在宏观层次的交易成本的测量上,Wallis和 North的工作颇富开创性。他们对交易成本的计量的基本思路如下:(1)划分经济活动。将整体经济活动划分为交易活动和生产转换活动。转换活动是直接把投入转为产出的活动,交易活动是协调、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交易成本就是与进行交换相关的、执行交易功能的成本;转换成本就是把投入转换为产出、执行转换功能的成本。(2)界定测量内容。并非所有的交易成本都能在市场上通过定价反应,所以仅计量可以通过市场定价反应出来的各种交易成本。

(3)明确交易活动类型。交易活动包括交易产业的交易服务和非交易产业的交易服务。交易产业是指在公开市场上为产权交换而提供交易服务的各种部门。非交易产业的交易服务是指为内部提供交易服务的职业活动,这些职业人员包括业主、经理、主管等。(4)测量方式。加总交易产业的价值和非交易产业的交易服务人员的薪酬。他们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经济越发达,交易部门的规模也越大,交易成本占 GNP 的比重也越大。

Wallis和North关于交易成本的测量方法被其他学者仿效。

Ghertman以比较视角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在 1960-1990 年间交易成本的变动趋势,通过国际比较提出影响经济效率的因素和相关的政策问题。他运用交易成本——收入曲线作为分析工具,解释了经济绩效差异相对较小的国家诸如美、日、德、法之间的宏观经济效率差异。Ghertman发现,收入——交易成本曲线斜率越大的国家,其交易成本越节约。Dagnino和Farina结合Ghertman 的研究对上述四国和阿根廷经济中的交易成本做了比较研究。得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政府通过“坏”的法律可能人为地制造交易成本,在这种状况下,交易成本占 GDP 的比重会上升,而人均 GDP 可能减少,这也是对阿根廷经济长期停滞的一个解释。

运用Wallis和North关于交易成本的测量方法,Dollery 和 Leong 对澳大利亚的交易成本也进行了计量,他们发现澳大利亚的交易成本占GNP的比重从1911年的32%上升至1998年的60%,从而证实了 Wallis 和 North 的结论。Aleksander Sulejewicz 对 1996-2002年波兰经济体中的交易成本进行的计量,结果发现在短短6年内交易成本占GDP的比重从49.70%上升到67.25%。张五常将全部第三产业的产值以及第一、二产业的量度和监管费用作为总的交易成本,计算出香港的交易成本占其GNP的80%。

我国学者缪仁炳和陈志昂基于Wallis和North对经济活动的划分,采取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核算方法,按职业划分交易人员与非交易人员,对我国1978-2000年的交易成本测度结果表明,交易成本与经济增长(GDP)之间高度显著。

金玉国借鉴North等人的做法,将国民经济部门区分为转换部门和交易部门,借助于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对我国外在性交易成本——交易部门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进行了计量。研究得出结论,计算期内交易成本的绝对规模是扩大的。但从相对规模来看,交易成本占GDP的比重似乎没有变化。交易成本下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制度的变迁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以他认为,从交易成本节约角度看,近十几年我国体制转型的绩效是十分显著的。

劳泰艳比照上述Wallis等人的方法对我国1990-2003年的不同行业的宏观交易成本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私人交易成本是总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大概占75%左右。公共交易成本的变化趋势更明显,变化幅度较大。总交易成本的比重从在1990年开始上升1993年到达顶峰后开始下降,在1996年到达谷底然后又开始上升。从1993年到2003的走势像一个较平缓的U字。

2.微观层面――比较研究

威廉姆森对微观企业层面上交易成本的研究莫定了方法论基础。在威廉姆森看来,“事前成本和事后成本是相互依存的”,尽管直接计量“事前”和“事后”的交易成本

很困难,但可以通过对制度的比较来对交易成本做出测量。例如,如果要用G

1、G

2

表示

一组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G*是被选中的安排,C

1和C

2

是制度安排方案所对应的交易成

本,则可以得到如下式子:

若 C

1< C

2

,G* = G

1

若 C

1> C

2

,G* = G

2

(1)

威廉姆森指出,首先要揭示各类组织(制度)安排有所区别的组织属性如何影响与组织相关的成本,然后以差别化方式将上述成本的发生与交易的各个可观察维度相联系。因此可得如下关系式:

C

1=β

1

X+λ

1

(2)

C

2=β

2

X+λ

2

(3)

其中,X表示影响组织制度成本的可观察的特征向量,β

1和β

2

是参数向量,λ

1

λ2是未被观察到的因素。即使无法观察交易成本,我们仍可以通过具体分析交易如何

导致各组织形式的效率差别来设计可检验的假设,并根据β

1和β

2

的相对量建模预测。

在实证分析中,观察到制度G

1的概率为 Pr(C

1

2

) =Pr[(λ

1

2

) <(β

1

2

)],X 取决

于(β

1-β

2

)的符号。以上假设很容易用定性选择模型(如 PROBIT 模型和LOGIT 模型)

加以检验。

3.间接测量――交易效率的衡量

这类文献并不直接估计一国的交易成本,而是从交易效率的水平来反映交易成本的大小。“交易效率”最先由经济学家杨小凯于1988年提出,假若一个人购买一单位(元)商品时,他实际只得到 k 单位(元)商品,那么这 1-k 单位为交易成本,而 k 单位(元)可称为该笔交易的交易效率。

根据这种思想,钟富国曾对两岸三地的交易效率水平进行了计量,得出香港的交易效率最高,台湾次之,大陆最低,这表明交易效率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交易成本的测度问题一直是交易成本理论研究进展中的关键和难点。如果我们无法准确地对现实交易成本进行计量,那么我们就无从评价交易效率的高低以及制度的优劣。尽管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利用不同方式对交易成本进行了测量,然而每种测量方式都存在一定局限:

第一,宏观层面上交易成本的计量方法,基本上都是借鉴 Wallis 和 North的研究方法。首先,这种计量方法所测量的交易成本实质上是市场上可计价的各种交易部门的价值加总,不包括各种非市场化的资源损失,这样必然严重低估经济中真实的交易成本总额。其次,将社会运行成本划分为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这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计量上却不具有操作性。因为社会活动在交易活动与转换活动之间的划分并不是十分明确的,当某些活动既具有交易功能也具有转换功能时,会使交易成本的计量存在很大困难。最后,这种计量方法属于简单的统计测算,缺少动态均衡分析。

第二,比较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很容易用定性选择模型加以检验。威廉姆森用可观测属性对组织成本差异的影响来重新阐述交易成本理论的思路,避免对交易成本的直接比较,扫清了交易成本论点检验的关键障碍,使对交易成本命题的正规统计检验成为可能。但获得检验所需的数据仍然是一大问题。所以,采用此方法进行检验的经济学家通常采用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数据,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便受制于很多主观因素。

第三,交易效率的研究认为交易服务是一种正常商品,并计算出经济体一般交易效率水平,指出交易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众多,因此要选取能全面反映交易效率的因素指标是不可能的;某些指标值来源于调查数据,因此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准确性影响交易效率水平的估计,这方面的研究只能停留于横截面的比较,即不同地区的交易效率水平的比较,也难以对制度的发

展做一个历史分析。

计量交易成本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易成本计量的复杂性。交易成本的计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交易成本理论的现实说服力,交易成本能否准确计量已成为新制度经济学能否步入主流经济学殿堂的关键。

在我们的研究中,对交易成本进行测算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对交易成本的内容进行明确界定。然后,在借鉴上述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微观合作社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宏观层面的测度方法中对交易部门和非交易部门的划分对“交易”进行理解,进而有利于分析交易成本,计算交易耗费的绝对额;同时,针对非货币化度量的交易成本,可借鉴比较方法;另外,目前交易效率的测量方式是通过分析影响交易效率的因素设计衡量指标,我们可以借助“效率”概念对交易效率进行界定和测度。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一、交易成本的含义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这一代价就是交易成本。在1960 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指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订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等等。这些工作通常是要花费成本的”。 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价格是不确定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进行市场交易的当事人必须付出代价。(2)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因为交易人之间常会发生纠纷、冲突,这就需要讨价还价,签订和履行合约。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3)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例如签订长期契约时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以后解决交易细节问题时需要花费的成本。 在科斯之后,众多学者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肯尼斯?阿罗最先使用“交易成本”这一术语,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和排他性成本;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成本。 奥利佛?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威廉姆森将合同方法作为分析交易最基本的方法,把交易成本划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交易成本。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而做出双边努力,由此而引起讨价还价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带来的成本;确保各种承诺得以实施的保证成本。同时威廉姆森还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种因素。按照威廉姆森的见解,倘若上述三个因素不是同时存在的话,交易成本就不会存在。 张五常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交易成本,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他还将交易成本的概念扩展至“制度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从而,在张五常的交易成本理论里,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诺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来说明交易成本。他将交易成本界定为:“交易成本是规定和实施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在他看来,交易成本不仅与组织生产的制度结构有关,还与生产的技术条件有关。 汪丁丁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理解,并从机会成本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定义的尝试。他认为,交易成本只能通过制度选择的多人博弈过程的均衡状态来确定。 埃格特森与巴泽尔定义角度类似,明确将交易成本概念与产权概念联系起来,前者将交易成本定义为“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其中,成本核算是中小企业获得利润乃至生存的关键。因此,在企业运营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核算,寻找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国外成本核算的研究现和发展趋势状 国外的文献主要从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其对影响企业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研究都体现着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布洛克在《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成本核算在会计和管理领域中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平淡无奇的公司很难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每种组织或者每个公司都应该拥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吸引较多顾客,而较低的成本或许成为某些公司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是会计领域乃至管理领域比较注重的方面,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为顾客或者股东增加价值。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核算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一资本支出一内部核算一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Et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核算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祥实。 在国外,成本核算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而在成本核算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大

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论蒙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必须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实现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本文通过对学者们的文献中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概述从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和库存成本控制三个方面为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成本控制的定义、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库存成本控制和总结五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申晋霞(2011)在《浅议企业成本控制》中指出:“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即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采购成本控制 钱茜(2010)在《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研究》中指出:“通过对采购流程的分析、准时采购模式、采购商品分类管理、引入价工程(VE)理念,四个方面对采购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实际经营中我们也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即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心。”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采购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材料采购的控制还有考虑到企业员工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唐怡铮(2005)在《刍议完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中指出:“通过介绍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集中采购制入手,以我国人民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人民银行的集中采购制度,剖析影响集中采购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防范腐败、加强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文献综述--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专业班级:会计学11 学生姓名:曹彩云 指导教师姓名:章文芳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 4 月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文献综述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以生产耗费发生事前与成本控制过程及事后分析,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往往重心都倾向销售业绩的提高,而忽视了成本控制的工作。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的降低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方法之一,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成本控制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国外学者一直对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认识到成本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的核心。他们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视为企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绩效指标。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品》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控制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Roger J. Binder提出成本控制是通过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成本效率的一个广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活动。企业在具体产品生产领域运用成本控制方法,监测、评估并最终提高其在特定领域的效率,如:部门、生产线,及内部管理的操作过程。他提出成本控制的两种应用形式:行为的管理和监督,绩效评估。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资本支出-内部控制-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日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控制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详实。

目前我国作业成本法理论研究述评

计 会 中国乡镇企业 目前我国作业成本法理论研究述评 仝永刚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学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有关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更是呈现出蓬勃之势。对此,有必要对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进行一次评估,以促进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继续深入和取得突破。 一、评估方法和样本 这项评估运用档案研究的方法,以在《会计研究》、《财会通讯》和《财会月刊》上发表的论文为样本,以各刊1994年1月至 2007年12月作为这项评估的时间范围。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以 “作业成本法”及“ABC法”为检索词,进行了“模糊匹配”检索。通过模糊查询,最后共取得118篇论文,以此作为评估的样本。 二、评估发现 (一)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最终选定的118篇论文,以年为单 位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在2000年以前,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论文比较少,在2000年以后,作业成本法的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呈现出一个研究的高潮。如下表所示。 数量统计的轨迹表明,作业成本法正成为我国当前成本核算研究的热点。这是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凸现,企业寻求新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实践相适应的。 (二)研究内容的分类。通过118篇论文,可按研究内容划分 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关于作业成本法在不同行业进行应用 的探析,有27篇论文,占23%;第二类是作业成本法在组织机构内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有25篇论文,占21%;第三类是与相关工具和方法相结合探讨作业成本法应用,有19篇论文,占16%;第四类可归为其他,研究取向比较分散,涉及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介绍和分析、适用范围、推行途径、应用调查等方面,有47篇 论文,占40%。研究趋势表明,作业成本法大多是从描述性的介绍,发展到进入多层次、 多领域的深入研究阶段。三、文献评述 (一)作业成本法在不同行业的应用研究。作业成本法最初是针对制造企业而提出的,目的是解决制造费用核算粗略,导致成本扭曲的问题。随着作业成本法在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人们逐渐放大应用范围,探索在其他行业适用的可行性和应用模式。1.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在直接人工费用下降,物流费用提高的新的物流环境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方法具有对现代企业物流环境的适应性。韩庆兰、朱晓莉把作业成本法引入物流成本管理,建立物流作业成本管理模型,通过对物流作业的追踪及动态反映,寻求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方案。秦小艳、周凌云等提出了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相关数学模型。2.在铁路运输行业的应用。《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通过作业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后,对我国铁路运输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案例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作业成本法同样适用于运输等非制造业;其实施需要各级相关人员的参与和配合,并应与企业的其 他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健全的市场体制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为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和动力。3.在高校中的应用。朱小平、刘大尚等撰文认为,高校教育成本中间接费用比重大,教育产品种类繁多,这在客观上具备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并从作业管理的角度审视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资源消耗,运用作 业成本法对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进行量 化,更为准确地计算出高校生均培养成本。4.在软件企业中的应用。随着软件企业规模扩大,如何控制软件生产的成本和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成为软件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邓景毅、张小康提出在核算项目成本时应用作业成本法,指出软件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与实施CMM是相互补充的,能够较好地配合实施 CMM的软件企业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5.在港口企业中的 应用。港口企业装卸流程繁杂,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成本动因复杂,传统成本核算资料已不能适应决策的需要。李安定、尤本胜认为采用作业成本法对港口企业成本进行核算能够提供更准确、真实的成本信息,从而提高成本决策的相关性。 12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doc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经 营管理者, 《经营管理者》 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蒋艳 (中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学术界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都是建立在桑克模式上,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从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三个方面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并辅之以作业成本管理。本文对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都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后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也对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价值链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研究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1战略成本管理的起源 20纪80年代,英国学者西蒙首先提出“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随后,英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探讨“成本优势”。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管理会计专家杰克·桑克的研究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桑克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管理性运用。国内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上海财经大学的夏宽云对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和战略成本动因做出了详细阐述,并进一步结合我国的成本管理实际,提出了以战略成本改革我国现有成本管理体制的设想。 总的来看,西方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建立基本的分析方法,如价值链分析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法、竞争环境分析法等,把成本管理定位为全面管理和全程管理,国内有关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桑克模式上,并引入作业成本法来研究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为企业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2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引入价值链 “价值链”这一概念首先由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他把价值链看作是确定企业竞争优势、寻找竞争方法以增强企业实力的基本工具。JohnK.shank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3504281.html,indrrjan在指出,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分析的强有力工具,作业成本法可以为价值链分析作有益的补充。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把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融合于成本管理之中,形成了桑克成本管理模式。 在价值链运用于战略成本管理方面,阎达五提出了构建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沿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原来的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各会计核算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在实践维度上,以会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会计 07-3 班关玉珍 4 号 国内研究现状 尽管国内对于采购历史悠久,但将采购视为新的战略性功能并提出,却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过去,在许多组织机构里,采购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比较低。直到进入21 世纪,人们的对采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降低组织成本的重要性才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被视为企业价值链的源泉,采购职能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变成管理的一个热点,人们也更深入的探求采购领域潜在的改进机会,在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我国管理学界开展采购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2004 年李雅萍编著的《采购物流》,2005年刘荔主编的《现代采购管理》,2006 年郭晖主编的《采购实务》,2007 年陶源、杨军主编的《如何控制采购成本》,2008年白世贞主编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文献方面有:李步峰、江勇和白庆华(2002)将Filip Roodhooft 和Jozef Konings (1996)的“供应商总成本”的计算模型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一致的计算模型。但这一计算模型比较简单,考虑到的成本因素比较少,无法全面地反映出采购物资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对采购决策的影响。 郭思英在2003年的第 1 期《工作研究》的第21 卷发表的《把好材料价格关降低采购成本》中论述:材料价格在企业生产成本项目中能体现为直接材料成本,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要强化物资采购管理,把好材料价格关,最大限度地追求最低的进料成本。 邵敬中、张帆(2003)认为TCC分析是战略采购的基本出发点,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此外,他们还认为所有权总成本等于价格、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三者之和。 郝皓、朱秋沅(2003)提出了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他们认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是在需求链的拉动下,按订单制造的模式使采购运作更加贴近市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能够更加有利于减少存货、节约成本以及加快供应速度。 刘晓、李海越、王成恩、储诚斌(2004)认为以往的介绍供应商选择方法的文献由于采购决策的不同,决定了所选用的准则、模型和方法不同,而许多文献并没有说明其模型与方法适用于哪一种采购模式,因此难以指导采购实践。他们采用分类的方法,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自1973?2002年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供应商选择的一些主要模型和方法,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材料采购成本控制

制鞋有限公司 材料采购成本控制要点 “材料采购成本”是当前晋江鞋厂在成本控制上的重中之重,是最实际的成本体现。如何有效控制“材料采购成本”?这既是林总向来关注的重点,也是我们财务一直努力的目标。2004年,新厂和总厂将分开采购,这势必又给财务对“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带来很大难度,总结去年在新厂和今年在总厂的经验,我认为对明年道崎公司在“材料采购成本”上的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样品开发环节”必须建立材料档案 要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必须从源头上抓起,而“样品开发环节”上的材料原始数据正是我们对“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的源头。以往,我们道崎几乎忽视这一环节在“采购成本”控制上的作用。所以,必须首先要求开发部对每一“货号”(款式)的鞋子都要提供材料的名称、规格、宽幅(厚度)、标准计量单位和耗量等档案资料。只有这样,“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二、在“材料核算环节”必须建立车间确认程序 以前,公司的算料组根据技转组算出材料的耗量后,就直接交给采购,既不管冲裁的实际排刀,也不管仓库到位材料的实际宽幅(或者“利用率”),造成在生产过程中材料超耗后(排除人为因素),往往找不到、分不清责任,更无人承担责任(比如,关于网布宽幅1.4米和1.37米的争论从年头持续到年尾)。所以,材料算出来后,必须要求提供给冲裁车间确认,并在《备料单》上签字。另外,车线和胶水也要参照同样的程序办理。 三、在“材料确认环节”必须明确“确认权限” 外贸订单生产中,“材料确认”对于工厂来说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稍微不

注意,就可能造成损失,甚至客户的索赔。道崎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惨重了,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材料确认环节”必须明确“确认权限”,即:什么材料必须在业务上由谁确认算数,无效确认的材料采购部门拒绝安排采购!财务也据此审核,对购买的“无效确认材料”拒绝结账!否则,总是为了赶进度,材料还没确认好,就买回来了,最后又被打掉,赶出来的都是“垃圾”,这些损失谁又能承担? 四、在“材料请购环节”必须建立“仓库库存日报表”制度 象我们公司这样大的规模,每天、每月、每年材料进出的次数频繁,数量巨大,如果没有坚持严格的“仓库库存日报表”制度,大家都是得过且过、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做事,可想而知,这里面的损失是多么可怕!所以,《备料单》确认后,一定要求采购部门对库存材料进行查询,查询的依据就是材料仓库的《库存日报表》。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是。目前道崎的现状必须非要走这一条路不可,再不采取措施,每年在这方面的损失只会越来越大,总要超过百万元!非常痛心! 五、在“材料订购环节”必须坚持采用《订购单》方式 《订购单》是财务审核采购人员是否合法合理采购、仓库仓管是否合法合理验收的唯一依据!如果没有采用《订购单》,“采购”和“验收”当然会失控!供应商也就有机可趁、“有空子可钻”! 六、在“材料验收环节”必须坚持“物料检验报告”制度 去年在新厂,“物料检验报告”制度一直在发挥作用,基本上“卡”住了供应商的“颈脖子”,今年在老厂,可能是由于人员的原因,“物检报告”制度坚持得不彻底,多少总给供应商钻了一些“空子”,仓库忙起来了更是顾不上“物检”。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分析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自8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并推广了一 种新的成本会计制度——作业成本法( Activity Based cost ingsystem)简称ABC 法。它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进行计算产品成本的 科学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费作业,作业消费间接成本,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作业导致间接成本发生, 作业是产品和间接成本的中介。ABC法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计算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作业成本会计,就是要力求消灭非增值作业的一种系统管理活动。它所关注的是 怎样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在企业决策、控制的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现阶段还是刚刚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并且对其应用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而在国内作业成本法在学术上的研究虽然涉及面很广,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实证研究。故在此探讨此课题。 2.意义 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现阶段还是刚刚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船舶工业上的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正处于百年不遇的战略机遇期, 并有望成为世界船舶制造业的中心。我国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要提高我国造船的国际竞争能力, 控制造船成本是关键。当前, 我国针对单方面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 据统计企业采用目标成本法占51. 4% , 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很少, 仅占4. 2%。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船舶制造业,深入浅出的讲解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应用当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并且辅以船厂的案例。结合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分析其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可行性。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计划项目“造船成本核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指出,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可行性, 给出基于作业成本的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控制模型。从实践上进一步印证本文的观点,以期对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在引进作业成本法时有一个借鉴作用。以便进一步提升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提高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能 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作业成本法(ABC)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翻译国外相关ABC研究的理论成果,介绍和解释ABC的相关概念、原理、

企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又取决于成本,甚至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竞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近几年来,企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全球竞争力增强;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提高;更关注于顾客;新的管理组织形式;企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已导致了成本管理实务的显着调整。[1]定 1.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发展 1.1成本管理理论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据统计表明,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是企业高效管理所需的关键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内涵的拓展就必然成为当代成本管理的显着特征,也就是说,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拓展到了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1.2成本管理理论视野: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可以说,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理念指导,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为方法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提高顾客价值的目标与保障的一个成本系统工程。 1.3成本管理理论的控制环节:从下游延伸至上游 被誉为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两朵奇葩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画,从中游和上游对成本实施“改善控制”与“革新控制”,与传统的从下游入手对成本进行“维持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达到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领域一项革命性变革。“成本企画”是日本人倡导的一种有助于达成高品质、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企业策划、开发产品时,设定符合顾客需求的品质、价格、信赖性及交货期

物流成本控制文献综述教学总结

物流成本控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本文就从我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现状、衡量指标、控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引言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在企业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邓凤祥的《现在物流成本管理》也指出,研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物流成本构成的理论研究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3.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研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这本书,将我国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归结为一下三点: (1)物流运输成本高 李伊松和易华合写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曾说过,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占商品价格的4%-10%,所以运输费用的减少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返程或起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都会导致额外费用和消耗,打打增加物流运输的费用。同时,我国的运输业也现存很多问题,其中公路运输的低效率已成为物流业整体运营水平低下的关键原因,低效率的公路运输也抬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库存成本高 我国工业产品库存历年积累的数万亿元巨额存量难以消化,同时新生库存增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之我见》这本书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库存成本过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障碍,它直接导致了经济节奏缓慢,运行质量变差、流通效率低下等种种恶果。 (3) 物流管理成本高 目前,我国物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也是企业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黎忠的《浅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就将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一下几点:

企业的本质-交易成本理论资料讲解

1.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本质?为什么有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差别?哪些因素决定企业的规模范围? 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组织效率 强调制度 企业(契约)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契约。资本、融资结构。 交易成本理论是关于产权交易的理论。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 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能够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下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使得人们“既不知道引导市场交易活动的成本,也不知道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成本的影响如何。”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公司的性质》中认为,“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发现价格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成本。 公司存在的充分条件就是交易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在公司内部管理和管理的市场化两者之间寻找一个交易成本更低的方式。当公司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公司就应该产生;而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公司内部交易成本时,公司的内部交易就会弱化、消失,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灭亡。通常根据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取代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形式,选择只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1937 年,交易成本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由于运用市场机制也有成本是客观现实,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代替市场机制,企业家指挥生产。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其运用市场机制的成本包括:(1)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2)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3)不确定性原因引起的费用,即契约履行的费用;(4)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科斯关于企业内部组织运行同样存在交易成本的论述,对以后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斯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零交易成本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不可能实现或达到的,但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可以不断地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成本,使其交易成本不断地逼进零的极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经济组织不断改革社会经济的产权制度和组织机构,改善经济运行机制、运行规则和运行方法。 用交易成本理论进行解释:(1)短期生产经营决策的机会成本是生产组织制度选择的交易成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短期生产经营决策需要重点考虑机会成本,并在不同生产组织形式方案中决定取舍。(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是发现相对价格的交易成本。 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彭真善,2006)。 科斯用交易成本完满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并用它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差别与联系,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市场的交易由价格机制来协调,而企业的存在将许多原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了。在企业内部,行政命令取代了价格机制成为生产活动的协调机制,企业通过市场“内部化”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 学生姓名:学号: 学部(系):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职称或学位: 20 年月日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不但严重失真,而且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种新型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也随之产生了,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精确的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成本法存在的缺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践方面,我国对于作业成本的运用还不是很广泛。 首先,本文不仅叙述了研究作业成本法的背景以及意义,而且阐述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框架。 其次,本论文介绍了作业成本法核算需要的基本概念,进而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以及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所在,并且阐述了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最后,本文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前景,以及自己对作业成本法应用方面的建议,为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成本库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研究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doc 30页)

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doc 30页)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有相应的转变与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战略成本管理如今已成为各行业争相讨论的热门话题,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仅仅是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也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所以,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浅显、片面的考虑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深入分析、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虽然为企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与更多的机遇,但也让企业开始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国际上一些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本土企业的外部环境相当恶劣。而我们也与国际上的大企业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控制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再是单纯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我们必须在管理上有所创新,采用战略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和成本的控制。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提出,他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一角度对战略管理理 第 2 页

交易成本测度研究综述

交易成本测度研究综述 引言 不同数量的交易成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即它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市场形成和有效运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量化交易成本对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交易成本深入分析的过程是对各行业和经济整体运行态势的“定制”说明的发展,它使得经济学的研究以一种更实际的方式与现实相结合。交易成本本身是一个开放概念,不同角度的分析各有偏颇,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选择合宜的定义及有效的变量对其进行描述。这可能会产生选定的理论变量与使用定义之间的偏离,实际使用的数据与替代变量之间的偏离,影响了测度结果的有效性和解释能力。本文将从交易成本的直接测度、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下交易成本对个人决策和企业决策的影响、公共政策中的交易成本这三个方面展开文献梳理和展望。 交易成本的直接测度 (一)交易成本的宏观经济学测度 理想情况下要对交易成本进行精确测度,就需要对每项市场交易进行逐一检验并对各种相关成本进行分离,但这种做法显然不具备可行性。因此,Wallis and North(1986)在其对美国经济1870-1970年间交易成本测度的开创性研究中,采取将市场交易进行逐步分解的方式,直至获得他们认为是交易成本的部分。他们首先将市场交易活动从各种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并根据是否参与市场交换划分为交易部门和非交易部门,同时进一步区分了转换费用和交易费用。虽然他们是按照传统的经济学做法考虑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但在实际测度中仅用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来最终表示交易成本的量,即以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中提供交易性服务的员工工资额作为交易成本的量,并通过GNP的调整来进行纵向比较。对每一笔市场交易进行成本分离和测度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而对整体市场交易部门的规模进行估算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法。他们的结论显示在这100年间,美国的交易成本/GNP增长了将近一倍,交易部门的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 沿着Wallis and North(1986)的思路,Dollery and Leong(1998),Ghertman (1998),Dagnino-Pastore and Farina (1999),Van Dalen and Van Vuuren(2005),缪仁炳、陈志昂(2002)对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阿根廷、荷兰、中国等国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测度,及卢现祥、李小平(2008)从三大产业角度的测度,笪凤媛、张卫东(2009a)对中国非市场交易费用变化的估算,得到了相似的结论。除了对宏观层面上的此类交易成本的测度,学者们还对行业层次的交易成本进行了研究。如Merkert(2010)进一步结合Dietrich(2003)对企业员工成本生产和交易因素的分类,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top-down approach)对英国的铁路运输企业中的交易成本进行估算;Merkert and Cowie(2012)运用Merkert(2012)相似的方法,又对英国铁路、公交以及航空公司的交易部门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测

国外成本控制的研究综述

国外成本控制的研究综 述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国外成本控制研究主要成果有: a.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内容偏重于理论上的探讨。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着两本着作《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提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用企业的价值链获取竞争优势,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思路后来被成功地用在对企业战略成本分析上,成为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工具。美国管理会计着名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接受了西蒙提出的观点,并在麦克尔.波特研究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系统化、具体化。1998年,美国教授罗宾.库泊在美国《管理会计》杂志上发表了一年的连载,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 b.标准成本理论 20世纪初期,美国工程师、管理学家泰罗在其划时代的专着《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19n年),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明确提出以计件工资制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在由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制定的《会计控制法》中,首次提出了成本控制的概念。标准成本制度(Standardcostsystem)是指事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将标准成本与实际 成本相比较以揭示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l川。标准成本系统于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使用,最初是为了配合泰勒制的实施而引进到会计中来的,随即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已不再满足于以事后核算为主的成本管理会计系统。于是西方各国的学者与实践者们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立了专门的成本会计协会,正式开始研究标准成本法,从而掀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标准成本在成本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 。.作业成本管理 库柏和卡普兰于80年代借鉴了斯坦伯斯的理论,提出了作业成本法[l21,并在90年代形成了作业成本体系。资源是成本源,是执行作业所必需的经济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