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我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改)

对我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改)

对我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改)
对我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改)

这篇发《新课程》

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赵多山

对我校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在逐渐提高。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不仅可以有效落实教学计划,而且还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新课改背景下,国家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动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本文将主要分析我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关于课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课程建设、思考

一、关于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的要素

①规划设计:主要是解决设置什么课程,课程的标准以及课程的排序等问题。

②课程的实施过程:主要是解决如何去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

2.课程建设的任务

课程建设的任务是在现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体系。

3.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合格课程的建设

合格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因此学校应积极加强合格课程的建设,使得各门必修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的要求,以促进整个学校课程的建设。合格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梯队的建设、课程内容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实验学习实践条件建设、教学文件齐备、课程质量监控与效果的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2特色课程的建设

高中在进行特色课程的建设时,在明确什么是特色课程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②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③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④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⑤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⑥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⑦注重教材建设。高中特色课程必须融入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才有意义。

二、我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1.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可选择性小

近几年,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过多的注重于高考的需求,全部开设的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的必修课,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历史、体育,其他的课程如艺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几乎不开设。并且在分科之后,学生所学的课程更少,每天都是语数外、数理化,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教师队伍水平不足,素质欠缺

教师队伍水平不足也是我校进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生师比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我校的生师比已经达到了20:1,教师总量不足,一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对课程的设计及建设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课程质量低下。另外,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也比较欠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比较少。很多教师都缺乏专业的教育素养和实践素养,只能进行纸上谈兵的教学,特别是物理、化学等课,学生的实验课时较少,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导致课程建设的水平低下。

3.缺乏特色课程,网络资源不完善

我校的课程开设的科目较少,基本上是高考考什么,就开设那几门课程,缺乏特色课程。因此,学生所学的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此外,学校的网络资源不够完善,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去学习各门课程,学习环境和资源都比较局限,从而导致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都较低。

三、关于我校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开设特色课程建设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首先学校应树立以课程为中心的建设理念,而不是以高考需求为中心。在课程体系的建立方面,要注意建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既要满足高考制度的需要,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学校应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例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课程任务适当的增加一些选修课程,比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等。高一、高二年级可以增加上述选修课程,也可增加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一个研究专题进行探究。

2.加强教师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应当具备高水平的教学素质以及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在教师缺乏的问题上,学校应积极聘请老师,并且要多聘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教师水平的建设,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例如:学校可以对一些“新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学培训及考核,鼓励教师积极学习与科目相关的知识,及时了解新知识,新技能,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

3.扩展学习环境,完善网络资源

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尤其是物理、化学等课程,应合理安排实验课,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还应扩展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教室进行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网络资源。例如:在学校的官网上设置专栏,教师将主要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授课教案、实验指导、考核方法、试题库及教学录像等上传,并实行免费开放,这样不仅能够远程教学,打破教室学习的局限,还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4.建立完善的课程建设的实施及管理制度

学校课程建设工作要得到良好的落实,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管理和监督,因此学校应针对课程建设的实施问题建立相应的制度。例如:学校可以建立《高中课程建设的实施及管理》制度,及时进行管理、监督,以保证课程建设得到落实。另外,每学期应让学生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网上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学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改进。

【结束语】:课程建设是高中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内容,不仅要满足的需要,还要符合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标准。上面提出了我校在课程建

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学校应及时、全面的认识到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联系实际情况的同时,积极进行改进,以更好的促进课程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韦梅生. 加强科研管理,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2] 朱志伟.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07)

[3] 朱志伟. 依托学科凝练特色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23)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农村小学课改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属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围推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肩负起这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胸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脚踏实地投身于新课程教育改革之中。一直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在这次课改大潮中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们在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建议等谈一谈。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问题 现阶段,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对“课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课改”的人为数不多,特别是在农村,实施者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实施者甚少呢?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诸多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专家们的事,他们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想改也改不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4、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特别是资历较深的教师,他们一直深信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认为“传道授业”、“尊师重教”就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主要是听与记,殊不知这里面却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的客观事实,要改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5、一部分年轻教师则认为,所谓的课改就是课上用多媒体、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而现实中,大多数农村学校连幻灯片都没有,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他们认为农村不具备课改条件,无法进行课改。 6、有的教师尽管被唤醒与自主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也善于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受不了众多传

关于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于政治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2-04-20T09:50:20.607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学宁 [导读] 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中学张学宁 山西省的新课改从2008年已拉开序幕,多年来,我经历了由旧教材向新教材的转变。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所面临的困惑及解决的办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政治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有新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一个政治教师,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要有终身学习的行动。 其次,进行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点: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后,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关注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是死记硬背的,还是大量做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所以,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大不一样的。具体的做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质疑的习惯。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政治课中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政治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配合新课程关于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做了一定的努力。组织收集成语典故和讲述生活中的哲学。高二哲学成语典故比较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并让学生联想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结果课上学生发言踊跃,而且有的学生还能把故事的含义与现实联系到一起,效果非常好。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 参加课改已多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应是一条常流常新,源源不断的小溪。与学生平等参与、平等交流,因为有了课改的浇灌,我正与学生在共同成长。新课改带给我们更多是挑战,它激励着我们冲破难关,挖掘自身潜能,更充分展示自我,拥有更多的自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开拓创新,新课改一定会落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思考课程改革的文化性缺失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果把课程改革的文化性缺失同时能够理解为“当前教育”有哪些“文化性缺失”的话,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中以人为本的主体文化缺失。 综观当下我国的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呼声最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却最为激烈。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到了教育过程中也会异化为老师为考试而教,再多元性的教育评价也会异化为单一性的学生为考试而学,这种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应试教育,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老师不胜其苦,学生不胜其累,因课业负担过重和师生关系紧张而导致的悲剧和丑闻屡有发生,教育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深深泥淖。 2、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勿庸置疑,今天的社会问题很多。大家在问,中国,你到底缺什么?缺钱吗?你借给了世界头号强国万亿之巨(美债);缺人吗?你独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缺法吗?你有法律条文数百万款;缺根吗?你有五千年的惊世文明;缺力吗?你能把有机的和无机的数吨物质送上太空;不过地沟油,黑砖窑,人贩子却在神州屡屡出现,原来,你缺失了信仰、公德和良知。我们的社会在迈向现代文明时缺失了“五千年的惊世文明”所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仁、义、道、德、忠、义、礼、智、信,我们在倒洗澡水把婴儿也一起倒掉了。 取向又影响着社会风气。读孟子可知什么是“浩然正气”,读岳飞知道什么是“精忠报国”,读诸葛亮出师表知道什么是“鞠躬尽瘁”,读关羽留给曹公的书信知道什么叫做“义干云宵”,读苏武牧羊知道什么是“民族气节”——传统教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孙,也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生生不息绵延五千年而不绝衰。即使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没有亡国灭种。是什么凝聚了中华儿女的抗争?是奔涌的中华文化浸染的血脉造就的精神!以前的经典、礼教、美德、字文——这些标识性的中华文化在现代教育中整体丢失了,只留下无根无魂的散枝蔓叶怎能支撑起信仰的天空? 3、课程设置中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文化缺失。现在的教育被“学生安全责任”和“学业考试成绩”两大绳索桎梏在学校一亩三分地中,就是设置了开放性课程,实际意义又在哪里?学生天天受社会风气不良影响,却又时时脱离社会;应该在大自然中呼吸自由空气吸取天地之灵气,却又象奴隶一样被囚禁在学校和家庭。课程设置中体现开放、多元、生成性文化的形成该有多长的路要走?

课改中存在困惑、问题与整改措施

课改中存在困惑、问题与整改措施 一、小组活动安排不合理 有的老师分活动小组,只是按座位或大小个就近分组,这样可能造成有的小组全是好学生、有的小组全是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达不到先进带动后进、好生帮助差生的良好效果。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小组成员要视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人,不多于5人。 2、小组安排要注意好、中、差学生的合理搭配,这样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3、小组安排要注意性别的合理搭配。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组内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全面发展。 5、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进行合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

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但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马上回答出来,老师却花大量时间让小组讨论,那么课堂宝贵的45分钟时间,一部分花在无谓的“讨论”上,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老师要精心设计需要讨论的内容 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内容最好是开放性、有争议的话题。例如:小学课本中的《编号码》一节,老师布置任务要求给全校学生编号码,存入电脑,这样,在电脑中随便调出一个学生的档案就能查出他在哪个年级,哪个班,性别是男是女,年龄多大,那么这样编号码有几种编法,哪个编法最好,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相反类似于“1加1等于几”这样的问题,非常简单,而且1+1就是等于2,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 2、小组安排要合理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代言人或记录员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带动后进生使其进步

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4-08-20T10:23:04.6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4期(上)供稿作者:彭付成 [导读]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彭付成 (攀枝花市第四小学校攀枝花 617000)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改革才会不断地出成果,不断地进步。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许多的思考,与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 那天上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前,本想作一些准备,找一些苍耳、蒲公英等,好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植物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怎么也没找到这些东西,课就在大家的想象中上完了,很多同学还是没有真正体验到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第二天上课,刚走进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里地上撒满了苍耳的枝叶及苍耳球,许多同学的头上、衣服上也扎满了苍耳。有的同学还拿着苍耳在教室里到处乱跑,教室里成了苍耳的世界……看到这一切,我真是又气又高兴,气的是他们把教室弄得一塌糊涂,高兴的是,他们居然能找到老师想要而又没有找到的东西。我本想批评他们一通,可一想,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存心捣乱,而是学习课文之后,最直接的体验,怎么能怪他们呢? 后来,我了解到,苍耳是小周带来的,一个胖胖的,略有一点憨态像,上课也不爱讲话的小男孩。平时我没太注意他,居然是他,我这才觉得他的可爱来。我没有批评他,还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看着他甜甜地笑了,我心里也甜甜的。是啊,其实,只要你时时关注每一个孩子,你都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 以后的几天,我一直在关注小周,发现他挺善良的。有一次上课,同学们很吵,他还学着老师的样子用手击掌,叫大家安静,我心里很是感动。 怎样落实新课程改革?其实也不难。我想落实新课改,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走进他们的心灵,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二、理解新课程理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学习生字中,我们积极运用这一学习方式,发现学生在识字方面特别突出。每课“我会认”“我会写”的字学生几乎都能认、写。我不禁感叹:“实施新课改后,学生真的很厉害”。 以课文第三册第7课《一分钟》为例,“我会认”的字9个,“我会写”的字8个。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部当堂记住并会写相应的字。学生还会将识字的方法总结出来,如“叹”,学生会说:“‘口’加‘又’是‘叹’,因为‘叹’要用‘口’,因此是‘口’字旁。”学生还会编字谜:“大门里面有市场,市场很热闹,所以‘闹’是‘门’加‘市’”。 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当堂对“我会写”的生字进行了听写,其效果非常好,正确率达98%以上。 本学期,许多学生识字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编的字谜令我更加惊讶。如“白开水——泉”“月亮上面有危险——脆”“西边落下三点水——洒”等等。 以上这些现象在新课改以前是难以见到的。由此,我感叹万分,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果然有效,这样学习下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能得到加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认真学习理解新课程理念,积极改革,才能适应课改要求。 三、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今天上《识字5》,内容是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这些谚语具有深刻的道理。但在课堂中,许多学生对含义理解也不是很透彻。于是,在课堂中,我积极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特好。 如教“人心齐,泰山移”时,我请了两组学生,一组男生,一组女生,跟我拔河,两次我都输了。然后,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跟我比,结果我胜了。我顺势引导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大家团结起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时,我当场演示了折小棍,一棍很容易折断,但一把小棍却难折断,筷子也是一样的。 在教其它的谚语时,我也请学生上来一起实践,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争着上来。看到这一切,我真正理解到,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方式之一。

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学校对课改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确定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分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编写和使用导学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今天来到贵校,希望能得到贵校的答疑点拨,以促进我校课改工作有一个质的提升。 困惑一:小组合作学习不扎实,只是停留于表面现象。 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学困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成绩中等的孩子也很少主动发言,因为小组展示环节优秀生的发言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自信。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中等生进步少,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小组评价容易重整体而轻个体,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孩子在活动中抱着“东郭先生”的态度,加大了老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掌握。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困惑二:学校教师集体备课困难较大。 我校师资力量较弱,很多老师承担了多门学科的教学。这给集体备课分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一位任教语文、思品的老师如果分在语文组集体备课,那他的品社课怎么办呢?而且和他同年级的品社老师在集体备课中就没有同年级的老师一起备课、研课的机会,只能是不同年级段的老师坐在一起备课,在我校,这样的情况很多事实上我们的品社、科学组都只有三人,因为不同年级,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研读挖掘得很浅,对导学案中探究点的设计也把握得不够准确,制约了教师备课的能力,不能真正起到集体备课的作用。

困惑三: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关于课改的一些思考

一年级课改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一年级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人们带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命。在课改大潮中,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上对课标的理解和转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要学会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成效才会得以体现。 主题词:关注课改理智实践 单位:南尚乐中心校 姓名: 袁瑞龙 通讯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南尚乐中心校 邮编:102408 电话:61386151--802

内容提要 一年级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全面展开,课程改革给人们带来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命。在课改大潮中,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中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上对课标的理解和转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要学会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成效才会得以体现。 主题词:关注课改理智实践 一年级课改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年级课改已全面展开,人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并且正在给予积极的关注。学校从师资上、环境上、资金上都给予很大的投入,热切盼望着课改所倡导的全新理念在新一批学子身上得到积极的反应,给教育改革的大潮铸起一道浓重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冷静地面对并进行全面理智的思索: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改的六大目标,我们还缺乏什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深入课改一线,到课堂上,到学生中,看看课堂教学效果,倾听学生的心声。 最近,我们深入教学一线,认真听了几轮实验教师的课,感慨颇多。 一、在对课改的思想认识上还亟待提高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启动多年,分析课改,我们会欣喜的发现“三维目标”已成为教学的指针,导学案的使用已付诸于行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向主流发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评价呈现多元化。但通过平时参加的听课、课改教研活动,我总结分析、发现了不少误区,我觉得目前的课改质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弱化了知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习目标和授课过程程中淡化和弱化了“知识与能力”的首要目标,甚至误认为新课标下教本多样试题不同不按教材内容进行,没有把握好教材的最基础知识,往往是脱离教材基础,驾空教材。 2.情感目标落空 ‘‘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和各科学生思想道德有机结合起来,脱离具体的内容和特定情境,学生积极的感情、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落实不到位,情感目标形式化,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落空,大多课程只注重了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评价不到位 课改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没有及时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也缺少了一些阶段性的整体评价,使学生在思想上失去竞争意识,从而没有上进心。 4.合作学习庸俗化

(1)分组不分工:小组成员没有分工和协作只是尖子更尖,而弱势群体更弱,合作学习成了优秀生的平台。 (2)时间不充分:小组探究是还未来及交流研究就哽行宣布停止。 (3)自主变自流:教师把课堂、作业课本全都还给了学生,有些课堂乱代替讨论,没有学习目标、没有提示和反馈、没有交流的自主学习,使自主变成了自流。 5.课堂设计成了设圈套 课改中的老师仍习惯与教学流程的预设,探究缺乏自主性,大多教师由于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叫尖子生回答问题,这样中差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吃着夹生饭,成了忠实的听众。教师设计教学成了设计好的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体验、多元化思维流于形式先学后教跟着学生的思维走成了一句空话,学生还没有自主学习,也不会学习。 6.课程标准没有落实 课程标准是用来教学、评价、考试的依据,而目前的大多课堂对课改只是片面的理解为:学生自主的去学、去做,而教师忽略了指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展示、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明确的把握。对课标也是一知半解,没有把课程标准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无具体的训练目标,课改也没有形成适合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模式,渐渐地又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老一套教学方式,拿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想法,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二、课改的认识与对策 1. 加强学习培训,使认识与观念的转变和课改同步。在培训学习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反思 校长龙赐福开学工作会上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每年要做好的头等大事加以强调。学校教导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09年我校数学课题《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获县一等奖,2012年《有效性学习策略研究》获市二等奖。在此基础上,我校被确定为邵东县课改实验学校。学校明确了每年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制定了改革措施,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们的举措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2011年11月,我们组织八年级教师到岳阳许市中学参观学习,对高效课堂改革的缘起、发展及现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回来后我们向全体教师印发了《农村中学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等学习资料,利用教师会、周二教研研讨等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高效课堂理论,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进行研讨和反思。 2012年7月,校长、教导主任及全体课改年级任课教师在县会议中心聆听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两位老师的专题报告。 2012年10月,组织部分骨干老师到长沙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教学展示及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模式观摩会”。回来后和所有教师进行了认真的交流。 2013年10月,校长、教导及部分课改老师到县会议中心聆听了山西张四保主任的专题报告。 在集体学习的同时,学校还要求每个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资源,积极自学、反思。通过学习,大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清晰的认识,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动力支持。 (二)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今年上学期,我们牢牢抓住课堂这个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主阵地,通过每周的听课评课活动,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形式,就高效课堂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通过这种听课评课的形式,大家对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建设、合作学习和展示、导学案的设计、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中的角色和地位等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性认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新课程改革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第一初级中学 ****

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十八大报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如此注重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学校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6年上半年课题小结 本课题的实施已经到了攻艰阶段了,课题的实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阶段性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推动本课题的实施,让学校课改工作开展起来有方向,有着力点,现就各学校针对本课题实施的现状及课题组深入课堂调研的情况进行小结,对下一步学校实施本课题提一些建议,具体如下: 一、所做的工作: 1、邀请省市专家、省特级教师来我县讲学,指导课题的实施(见附件一)。 在学期初,我们先后邀请了省教研室宁显庆主任等专家,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张珂等特级教师来 2、举行了全县各学科的课改优质课竞赛(见附件二)。 3、继续举办各学科的课改大讲堂,发挥榜样的作用(见附件三)。 4、继续完善学校综合评估内容。 二、本阶段取得的成果。 在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实施的各项工作都收获了累累硕果,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改改变教育观念。 县教育局自2014年推进深化课改以来,更加重视了过程管理考核,逐步取消小考,把小考改为抽考,中考成绩的比重也大幅下调,这无疑给学校松了教学质量的“紧箍咒”。学校也从以前的唯教学成绩第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重视加强日常的过程管理。教师的教学已不再是“灌输式”“添鸭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不再是作业、作业、再作业的代名词,而是逐步成为一个让他们向往的乐园。总而言之,这是从追求教学成绩到追求教育

质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既是我县深化课改的初衷,也是新课标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课改提升办学品质。 教育局加强了课程设置管理,学校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方面也重视起来了。学生的社团活动搞起来了,兴趣小组抓起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也被提到了教学议程,现在,无论走那哪所学校,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悠扬的唱歌声,都能看到体育课操场上挥洒汗水的健儿,美术课教室里专注绘画的小画家。在践行课改的道路上,涌现出了以信丰九小、大阿中心小学、小河中心小学为代表的课改先进学校,以信丰七中、信丰四中、虎山中学、金盆山学校、信丰一小、大桥中心小学、新田中心小学、万隆中心小学、铁石口中心上学、大塘中心小学等为代表的课改“后起之秀”,他们肯课改、会课改,坚持课改,把课改的理念运用到办学的理念中,学校不再是追求考试分数的地方,而是育人的场所,办学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3、课改锤炼教师素质。 走进教师办公室,老师们谈论的话题不再只是这道题怎么解?周末要布置几次家庭作业了,而班级管理如何自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习方法如何传授?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健全人格如何塑造等话题也被搬到谈资里来。以黎洪玉、陈桂莲、陈青、刘春玉、曾敏明、邹秀秀等为代表的课改优秀教师积极投身课改,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目标,为全县广大教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三、当前学校实施本课题还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 各学校抓课题的力度不一,课改的成效也参差不齐,整体呈现城区比乡镇好,小学比中学好的现状。少数学校校长不想抓课改,一谈课改就说师资紧,没能手,也不敢抓课改,担心课改后成绩差,压力大,只是简单地把课改工作交待给副校

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6月14日赴长治市长子县参观观察了当地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岚水中学由一所即将撤并的农村初中经过五、六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而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水平位列全县前列的学校的实践,回来后,颇多感慨,结合本联校实际,略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一把手是决定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 岚水中学之所以能通过坚持不懈的课程改革,从一所濒临撤并的农村初中跻身全县前列,校长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带领全体教师努力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体现了领头羊和标杆效应。为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尽快解决各级一把手、特别是坚定基层学校校长的课改意识是当务之急,正所谓思想决定成功。 二、根据现代素质教育搭建而成理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 我们的课改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也不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地方或者轰轰烈烈一阵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或者仅仅在同学课程上即课堂教学上实行改革,而把课程改革的一大块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放弃了。 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人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满足人的个性全面发

展的需要,即智力、审美观、情感、态度和体能等方位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一位课改参与者必须树立大课程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必须支持学生成为自信、自强、在个性和感情上坚强而稳定,积极主动的具有社会能力、有责任心、独立精神、具有丰富想象但又面对现实的人。 那么如何在课改中体现大课程理念呢? 首先在课程类型上要更加丰富,如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为主线,使其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这是加强心理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 再如开发非正式课程。如学校组织特、学校自主化、师生关系等,岚水中学的校园文化的“明显化”达到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再比如创设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 同时在组织形式上要突破课堂。也就是在努力抓好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利用课外时间和其他资源,组织一些活动小组,我们从下学期开始拟以学校为单位成立一些活动组织。即:成立一个艺术团,包括一个合唱队、一支演出队等,培养一个诗画社、成立一个科技活动小组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已三年了,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评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求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一学年来,我在教学时注意让学生把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典型材料,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一味抱怨,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就是既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学生分数的提高。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 对策与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

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2、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我们学校做了个有关这方面的调查表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很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在最近几次研讨课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气氛表面上十分热烈但当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却很难评估。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收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但必须注意的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这就是说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根本听不不到学生在说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就算结束。有的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改中存在的冋题及对策 在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启动多年,分析课改,我们会欣喜 的发现三维目标”已成为教学的指针,导学案的使用已付诸于行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向主流发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评价呈现多元化。但通过平时参加的听课、课改教研活动,我总结分析、发现了不少误区,我觉得目前的课改质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弱化了知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习目标和授课过程程中淡化和弱化了 知识与能力”的首要目标,甚至误认为新课标下教本多样试题不同不按教材内容进行,没有把握好教材的最基础知识,往往是脱离教材基础,驾空教材。 2.情感目标落空 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和各科学生思想道德有机结合起来,脱离 具体的内容和特定情境,学生积极的感情、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落实不到位,情感目标形式化,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落空,大多课程只注重了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评价不到位 课改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没有及时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也缺少了一些阶段性的整体评价,使学生在思想上失去竞争意识,从而

没有上进心。 4?合作学习庸俗化 (1)分组不分工:小组成员没有分工和协作只是尖子更尖,而弱 势群体更弱,合作学习成了优秀生的平台。 (2)时间不充分:小组探究是还未来及交流研究就哽行宣布停止。 (3)自主变自流:教师把课堂、作业课本全都还给了学生,有些 课堂乱代替讨论,没有学习目标、没有提示和反馈、没有交流的自主学习, 使自主变成了自流。 5. 课堂设计成了设圈套 课改中的老师仍习惯与教学流程的预设,探究缺乏自主性,大多教师由于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叫尖子生回答问题,这样中差生就没有思考的余地,吃着夹生饭,成了忠实的听众。教师设计教学成了设计好的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体验、多元化思维流于形式先学后教跟着学生的思维走成了一句空话,学生还没有自主学习,也不会学习。 6. 课程标准没有落实 课程标准是用来教学、评价、考试的依据,而目前的大多课堂对课改只是片面的理解为:学生自主的去学、去做,而教师忽略了指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展示、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明确的把握。对课标也是一知半解,没有把课程标准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无具体的训练目标, 课改也没有形成适合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模式,渐渐地又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老一套教学方式,拿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想法,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课改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物理:初中物理课改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当前课改中,老师还保持着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 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根据《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讨论稿)》里所呈现的“中小学生一般性发展目标”。1.学会学习: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并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2.扩充并整合知识: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3.沟通与交流:能清楚地、有目的地与听众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能认识、分析和评价各种交流方式。4.思考和推理:能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和论证适合某一环境或听众的推断和结论;能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加以有效评价、改造和利用;通过考虑各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5.合作: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6.个人与社会责任:在道德和伦理上对个人的行为负责,具有诚实、公正的品格;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理解并赞赏人们的分歧与独立;表现出对全球和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责任感:行为表现符合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的标准。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从目前达标中学招生录取的依据(比较考试科目的A级的总个数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总分,依次递减进行选择录取)方面来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有所改善,但离不开考试分数的比较。而物理考试评价还是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偏重智育,忽视德育,实效性差;更多关注书本知识。少重视创新精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对尊重学生的情感、自尊和个性差异等等方面的评价。致使许多物理教师保持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陨性”造成“新课程,老教法,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的教育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影响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面对新的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配套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在当前课改中,教师做了没有用却又不能不做“无用功” 新课改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在当前课改中。人们都是说该给教师增“压”,给学生减压的时候了。给教师增压却给教师带来了做了没有用却又不能不做无效劳动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物理课改也一样要求教师课课写教案、课课写反思、周周写小结、月月写中结、期末写大结、两周写一案例。对教案的要求是课型齐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时间分配等项目要填写齐全,每节课后要写教后记。课课都要填得那样全,无论你教龄长短。一本书教过多少年,一样的教案写过多少遍,每次都得从头再来,年年都要从头再来,做这些重复工作。我们物理教师不想重复也没有办法,因学校常规“周查月评学年量化考评”的检查,是看表面的“项目是否齐全”、“字数是否充足”。不管备课本上有许多毫无必要的项目。有好多不必要的书写内容,并且这些东西对教学本身无多少帮助,然而老师们却不得不整天忙于编造材料。做不过来就补,就应付,就抄,忙忙碌碌,里面有用的成分能有多少。连自己都说不清楚。造假劳动多。无效劳动所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概括起来就是无用、无味、有害。教师的无效劳动必然要转嫁到学生身上,造成学生负担的加重。重负下的教师无法“充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