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图形学OpenGL中绘制太阳_地球_月亮的运动模型源代码

计算机图形学OpenGL中绘制太阳_地球_月亮的运动模型源代码

计算机图形学OpenGL中绘制太阳_地球_月亮的运动模型源代码
计算机图形学OpenGL中绘制太阳_地球_月亮的运动模型源代码

#include

static int day = 148; // day的变化:从0到359

void myDisplay(void)

{

glEnable(GL_DEPTH_TEST);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 | GL_DEPTH_BUFFER_BIT);

glMatrixMode(GL_PROJECTION);

glLoadIdentity();

gluPerspective(75, 1, 1, 400000000);

glMatrixMode(GL_MODELVIEW);

glLoadIdentity();

gluLookAt(0, -200000000, 200000000, 0, 0, 0, 0, 0, 1);

// 红色的“太阳”

glColor3f(1.0, 0.0, 0.0);

glutSolidSphere(69600000, 100, 100);

// 蓝色的“地球”

glColor3f(0.0, 0.0, 1.0);

glRotatef(day/360.0*360.0, 0.0, 0.0, -1.0);

glTranslatef(150000000, 0.0, 0.0);

glutSolidSphere(15945000, 100, 100);

// 黄色的“月亮”

glColor3f(1.0, 1.0, 0.0);

glRotatef(day/30.0*360.0 - day/360.0*360.0, 0.0, 0.0, -1.0);

glTranslatef(38000000, 0.0, 0.0);

glutSolidSphere(4345000, 100, 100);

glFlush();

glutSwapBuffers();

}

void myIdle(void)

{

++day;

if( day >= 360 )

day = 0;

myDisplay();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glutInit(&argc, argv);

glutInitDisplayMode(GLUT_RGB | GLUT_DOUBLE);

glutInitWindowPosition(100, 100);

glutInitWindowSize(450, 450);

glutCreateWindow("张鹏飞-魏万晓");

glutDisplayFunc(&myDisplay);

glutIdleFunc(&myIdle);

glutMainLoop();

return 0;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 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 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 ,再让学生观察: 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清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仰望天空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 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 (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

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 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 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9.太阳的位置与影子总是在物体的两侧。 10.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影。 1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已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四、月相变化的规律 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望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 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试题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1.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比月球要大很多,但仰望天空,我们感觉它们差不多大,原因是()。 A.我们用眼睛无法观察仔细 B.是因为太阳离我们很远,月球离我们近 C.站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2.关于太阳和月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和月球都会发光 B.太阳和月球差不多大小 C.太阳表面有黑子,月球表面有环形山 3.要记录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通常可以用()。 A.韦恩图 B.折线图 C.气泡图 4.下列关于影子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物体就一定有影子 B.有光就一定有影子 C.有光源、遮挡物和屏才会有影子 5.某天下午2时,小红测得一棵树在阳光下的影子长2米,如果1小时后再测,树的影子长度会()。 A.不变 B.大于2米 C.小于2米 6.地球的天然卫星有()颗。 A.1 B.2 C.无数 7.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我们通常用各种小球来模拟()。 A月球表面 B. 不同大小的陨石 C.各种环形山 8.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相比较,谁大谁小呢?()。 A.海洋大 B.陆地大 C.差不多大 9.和太阳、月球相比较,地球的独特之处是()。 A.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不会发光 C.地球上有丰富的液态水

10.如图,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分别照射同一个杯子,产生的影子()。 A.形状不同 B.形状相同 C.方向相同 11.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从科幻漫画书上剪下图片,贴到海报上 B.从科学书籍上收集文字资料,并判断资料的科学性 C.把实拍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到海报上 12.农历上半月,月相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13.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回到了出发地,下图表示的是航海路线。这件事证明了地球是()。 A.球形的 B.方的 C.无法判断

太阳、月球和地球知识点

太阳、月球和地球知识点 一.太阳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 太阳是一颗气体星球。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光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日冕层。 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光球层)、耀斑、日珥(色球层)和太阳风(日冕层) 太阳黑子:(1)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2)周期约为11年,发生在光球层。 (3)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 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 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不能直接观察太阳 二.月球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山脉和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没有空气和水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三.地球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14、白天与黑夜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地球的外部结构:地轴、北极、南极。(事实性知识)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个小时。(事实性知识) 3.自转就是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概念性知识) 4.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概念性知识) 5.利用实验器材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地球的外部组成部分。(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3、利用地球自转的定义,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 1、系统的观察,发现地球昼夜更替与太阳和地球本身有关。(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 2、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3、能利用地球自转解释不同地区昼夜变化情况。(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三)科学态度 1、对地球的昼夜更替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地球昼夜更替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5、昼夜与生物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昼夜更替是有规律的。(概念性知识) 2、昼夜更替对植物有影响。(概念性知识) 3、昼夜更替对动物有影响。(概念性知识) 4、昼夜更替对人的影响。(概念性知识) 5、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植物的生长规律,设计花钟。(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

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2、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昼夜更替对动物的影响。(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3、动植物具有昼行性和夜行性的区别。(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二)科学技能 1、能对“昼夜更替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吗”的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观察实验的实验步骤。(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2、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水平) (三)科学态度 1、对动、植物随昼夜更替产生变化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研究其中的规律。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将自己的意见公开,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 16、四季更替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地球的外部结构:地轴、北极、南极。(事实性知识) 2、地球围绕太阳转。(事实性知识)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事实性知识) 4、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事实性知识) 5、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概念性知识) 6、利用实验器材演示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地球的外部组成部分。(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2、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编写二十四节气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3、通过对地球公转的研究,推论四季形成的原因。(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资源拓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能力 1.(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昼夜长短变化 D.五带划分 下图示意小红用铁丝和乒乓球制作的地球仪。读图完成 2—4 题。 2.(2017 广西梧州中考)给地球仪上的赤道标注纬度,应标注 ( ) A.23.5°S B.0° C.23.5°N D.90°N 3.(2017 广西梧州中考)作为地轴的铁丝ab 与地球仪的水平底座的夹角是( ) A.23.5° B.30° C.66.5° D.90° 4.(2017 广西梧州中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5.(2019 重庆万州期中)如图,地球公转至d 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下图为“地球运动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 6—7 题。

6.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示时间只能是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C.内蒙古可能多沙尘天气 D.图示范围大部分地区属于东半球 7.A 点几小时后进入黑夜( ) A.6 小时 B.8 小时 C.12 小时 D.24 小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8—9 题。 8.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 ) A.夏至 B.秋分 C.冬至 D.春分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日期为 9 月23 日前后 B.地球公转到乙、丁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 C.6 月初,地球位于乙和丙之间 D.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受到一次太阳直射 读图,回答 10—12 题。 10.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 A.12 小时 B.1 天 C.1 个月 D.1 年 11.图中四个位置,泉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泉港的小蓉同学在图中四个位置观察了正午身影长短的变化,下列哪个图最接近丁位置的情境示意( )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材习题解析 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 自转活动 1.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答案】本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来验证昼夜交替的现象。 演示要领:左手拿地球仪底座,右手向外(右)拨动(自西向东)地球仪。 演示口诀:左手持球右外拨,自西向东细琢磨;不同角度定方向,北逆南顺不用说。 演示结果:多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现象记录下来:从赤道上空看,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一天中,人们的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答案】我们自古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日出开始了白天活动,日落时应结束劳作回来休息,通过一晚的体力恢复,以备第二天的劳作。这反映出人们在顺应与遵循着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昼半球时提供光和热,利于人们活动、工作;夜半球时人们活动因黑暗受限。由此可知,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都与地球的自转现象息息相关。

3.读图1.17,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答案】由图可知,两人是以对方的实际时刻互致问候的。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处于相对的两半球,昼夜和晨昏变化相反,图示时刻纽约已位于黄昏后,即将转入夜半球;而北京则位于晨昏线东边,旭日升起,处在昼半球范围内。 公转活动 演示地球公转,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参照图1.20,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答案】演示要领 (1)演示时,保证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方向。(2)演示时,确保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自西向东转动(逆时针转动)。(3)演示时,在光源固定的情况下,地球仪要围绕光源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移动。(4)注意观察,及时记录直射点(最亮点)的位置。以上实验选在暗室或晚上进行效果最好。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太阳地球和月亮

太阳地球和月亮 1、打开flash软件,新建一个动画,在“属性面板设置其尺寸宽、高为550*400,背景为“黑”色,“确定”。 2、点“插入”—“新建元件”,新建一个名叫“月亮”的图形元件,“确定”。 3、在元件“月亮”的编辑区域内,选择“工具”面板的“椭圆工具”,设置其”笔触颜料”为“无”,填充色为白灰径向渐变,(注:放射状),在“混色器”中选择径向渐变的左边色块为“白”、右边色块为“灰”。(红:20 4、绿“204、蓝:204、Alpha100%、代码:#CCCCCC)。 4、在“混色器”中选择径向渐变左边为“白”,右边为“灰”。 5、按住shift键,拖动鼠标,画一个正圆。 6、在“属性”面板中设置“月亮”的宽、高:20*20,X轴、Y轴为:-10*-10。 7、点“场景1”,返回到场景1的编辑区。 8、点“插入”—“新建元件”,新建一个名叫“月球运动”的影片剪辑元件,“确定”。 9、在元件“月球运动”的编辑区域内,选择“工具”面板中的“椭圆工具”,设置其“笔触颜色”为“无”,填充色为蓝黑径向渐变。 10、在“混色器”中选择径向渐变的左边色块为淡蓝色,右边色块为深蓝色,按注shift键,拖动鼠标,画一个正圆。(注:红:0、绿:0、蓝:255、Alpha100%,代码:#0000FF)。

11、在“工具”面板中选择“填充变形工具”,点刚才画的蓝地球,拖动中间的控制点到地球的左下角。选择“箭头工具”,点地球,在属性面板中设置其宽、高为:35*35,X轴、Y轴:-17.5*17.5。 12、在第30帧点鼠标右键,选择“插入帧”。 13、锁定图层1,点“插入图层”按钮,插入图层2。 14、在图层2的第1帧按F11键调出“库”面板,将图形元件“月亮”拖到工作区。 15、在图层2第30帧点鼠标右键,插入关键帧。 16、锁定图层2,点“添加运动引导层”按钮,插入引导层。 17、在引导层的第1帧选择“椭圆工具”,定义笔触颜色为“黄”,填充色为“无”,围绕地球画一个椭圆,作为“月球”运动的轨迹。 18、选择“橡皮工具”,将刚才画的椭圆擦一个小口,然后锁定引导层,打开图层2的锁。 19、在图层2的第1帧将月球元件,拖到椭圆缺口的右边线头。 20、在图层2的第30帧将月球元件,拖到椭圆缺口的左边线头。 21、回到图层2的第1帧,在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为“运动”。点场景1,返回场景1编辑区。 22、在图层1第1帧选择椭圆工具,设置其“笔触颜色”为“无”,填充色为径向渐变,在“混色器”中选择径向渐变的左边色块为“淡红色”,右边色块为“深红色”。按住shift键,拖动鼠标,画一个正圆。注(红:255、绿:102、蓝:102、Alpha100%、代码:#FF6666)。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3.结合当地的季节变化与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4.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限,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总结地球公转自转的相关信息。 2.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具自己动手实践、证实的意识,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王力宏《公转自转》问题:1.王力宏在歌曲中,他把自己比喻成什么?他把他喜欢的女孩子比喻成什么? 2.为什么王力宏的心情会有黑夜白天差别?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东升西落视觉图两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为什么每天的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方向、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同时运用谷歌地球更直观的给学生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的更替。)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终极版)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自转 1. 基本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北逆南顺) 周期:自转一周需要的时间为一天 2.产生的自然现象: ①昼夜交替 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③时差(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时间东早西晚。时刻往东加,往西减) 二.地球的公转 1.基本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公转一周需要的时间为一年 2.产生的自然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中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五带的划分 ⑤:四节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那个半球的昼就长夜就短;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就越大 图解: 图一:图中阴影部分是黑夜,空白部分是白天 1. 思考:A点B点和C点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2. 思考:B点C点和D点,谁先看到太阳? 3.归纳: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二 A B C三束相同的阳光,照射在地球不同的纬度地区。 A照射在低纬度;B照射在中纬度;C照射在高纬度 思考:1.三束阳光所含的热量相同吗? 2.三束阳光在不同的纬度铺开的面积相同吗? 3.假设你分别站在三束阳光下,你的感受是什么? 4.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三根据左图中的原理,想想自己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 思考:1.一天中什么时候物体的影子最短? 2.一年当中,什么季节物体的影子最短? 3.物体影子长短变化跟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当太阳垂 直照射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图四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 地球的公转示意图 思考: 1.太阳直射点是什么意思? 2.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南北移动? 3.十堰会受到太阳直射吗?什么时 候十堰的白天最长,正午太阳高最 高(正午物体影子最短)。 4.十堰一年当中昼夜平分在什么时 候? 图五五带的划分 思考: 1. 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十堰位于哪个带? 2.北寒带全部出现极昼现象时,太 阳直射点在哪里? 3.南寒带全部出现极昼现象时,太 阳直射点在哪里? 4.总结地球上温度的变化与纬度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 课时: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 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 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 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 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 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 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 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顺时针转动) 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 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 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 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 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 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2,3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2.绘制有关图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1.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等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利用地球仪能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3.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并能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4.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昼与夜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承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吧!

【自主学习】 学习一:什么是地球自转? 1.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面向全体学生,多演示几遍地球的自转,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2~3人)上台演示地球的自转,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演示,发现有误,及时纠正。 3.学生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地轴。 4.结论: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学习二:地球自转的方向。 指导学生正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1.正确转动地球仪,面对赤道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2.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方向。(逆时针) 3.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南极朝向自己,观察其转动方向。(顺时针) 4.课件演示从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5.如何画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 总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永远是自西向东。 学习三: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阅读教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________小时,也就是一天。 学习四:地球自转为什么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 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知识链接: 检查上节内容 学习探究 1.在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的是() A. 一个点 B. 一个面 C. 一条线 D. 整个地球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 A.自东向西转 B.逆时针转 C.顺时针转 D.自西向东转 4.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5.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 A.昼夜 B.昼夜更替 C.昼夜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 6.当中国的学生放寒假时,澳大利亚的学生可能在( ) A.春游 B. 参加秋季运动会 C.滑雪 D. 夏令营 7.地球公转至春分点时太阳直射在( ) A.北回归线上 B. 南回归线上 C.北极圈上 D.赤道上 8.郑州地区,白昼最长的季节是( )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3) 五带的划分 学习目标: 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知识链接: 检查上节内容 学习探究 读课本12页图1.20,回答以下问题: (1)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哪一带? (2)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两个带? (3)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哪两个带? (4)四季变化明显的是哪两个带? (5)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课堂检测 1.中纬地区夏季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最________,冬天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最________,秋天和春天地面获得太阳光热量比夏季________,比冬季________,我国大多数地区能够明显地感受到________的变化。 2.人们根据太阳的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五个温度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 3.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北半球称________,度数为________。 4.极昼极夜现象出现在________带。 5.热带与南温带之间的分界线叫________,是________的最南界线。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习题及答案解析

仰望天空 一、填空题 1、月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两种,分别是()和()。 2、()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 3、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看起来越(),反之则看起来越大。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要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得多,所以看上去大小差不多。 二、判断题。 1、月球和太阳一样,可以自己发光。() 2、月球的表面是光滑的。() 3、月球的大小与太阳相同。() 4、太阳是一个固态的球体。() 5、月球和太阳一样有黑子。() 三、选择题。 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 )。 A.火山 B.环形山 C.海洋 2、地球上自然状态下的光和热都来自( )。 A.太阳 B.月球 C.地球内部 3、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 A.太阳 B.月球 C.火星 4、太阳黑子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相比,( )。 A.太阳黑子的温度高 B.太阳黑子的温度低 C.一样高

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填入下图。 五、实验探究 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想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为什么看起来大小差不多”,如下图所示。 1、他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 2、大的圆纸片代表()。 3、从实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六、综合分析 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找个天气晴朗、月光明亮的夜晚,看一看月亮上的图案,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推测月亮上的图案是由什么构成的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月球 太阳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 3、晴天时,在室外可以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来辨别方向。将铅笔用橡皮泥竖直地固定住,然后将其放在阳光下。在正午时,太阳在()方,铅笔的影子指向()方。 二、判断题。 1、如果太阳在你的后面,那么影子就出现在你的前面。() 2、同一时刻,阳光下的柳树和凤仙花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 3、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方向一直保持不变。() 4、在我国,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由东到南再到西的。() 5、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高低变化:高→低→高。() 三、选择题。 1、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在不同时刻( )。 A.方向保持不变 B.方向和长短都发生变化 C.长短保持不变 2、同一时间在阳光下观察两棵相邻的小树的影子,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 )。 A. B. C. 3、一天早晨,小亮测得一棵小树在阳光下的影子长度为5米,过一小时再去测量这棵小树的影子,会发现( )。 A.影子的长度小于5米 B. 影子的长度大于5米 C. 影子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 4、图中的仪器叫( )。 A.磨盘 B.司南 C.日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