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师地位太低的恶果早已显现

老师地位太低的恶果早已显现

老师地位太低的恶果早已显现
老师地位太低的恶果早已显现

老师地位太低的恶果早已显现

——写在教师节前

若干年前社会就惊呼青少年越来越不像话了,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了,社会风气越来越糟了,国民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了,但没有几个人把这一恶果和“老师的地位太低”联系起来!

这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一时”糊涂啊!

因为,一个最最简单的常识是:现在的几乎每一个国民都是从学校走出去的!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道德等,基本上是在幼年、少年、青年时形成的!

要看清老师地位太低的恶果,先要搞清楚中国的孩子和国民最缺少什么。

现在的孩子和国民最缺少的,不是善良、诚信、勤劳、责任心等道德品质,也不是毅力、吃苦、合作精神等心理品质,更不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或者说,缺少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征候、症状,而不是病根。

中国的孩子和国民,特别是有问题的孩子和国民,最缺乏的是“敬畏之心”!

其基本表现是“谁都不信,谁都不服,谁都不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追求文明,尽量摆脱野蛮、粗俗、动物性,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很多孩子和国民对高雅、高贵的语言行为敬而远之,而对世俗、粗俗、庸俗,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良嗜好却趋之若鹜。

虽然孩子的老师天天在教育他们讲文明,不随地吐痰,不打人骂人,不吸烟喝酒等

二,缺乏对优秀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

一方面对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也许是为了赶时髦也许是更容易接受,他们对垃圾文化、快餐文化却甘之若饴。“文化无根”的结果是浅薄、浮躁。

虽然孩子的老师天天在引领他们学习中外的名家名著名篇名言。

三,缺乏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敬畏之心

现在,有几个孩子和国民认为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善良、诚信、节俭、坚韧、谦恭、耿直等等

是美德,应该学习效仿呢?有几个人对道德高尚的人心存敬仰之情呢?

虽然孩子的老师时时刻刻都在教育他们应该具备这些美德,引导她他们学英雄。

四、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没有什么有人的生命更难得,更宝贵,但当我们看到少数少年犯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打残、杀死的时候,当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小孩热衷于打架斗殴,把自己和他人的的生命轻易地置于危险的境地的时候,当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小孩不把自己的健康当回事的时候,我们应该痛惜他们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轻视,而不应省事地说他们没有法制观念,受网络影响!

而孩子的老师天天进行安全教育,天天在要求他们珍爱他人和自己的生命.

五,缺乏对规则、对纪律的敬畏之心

除非规则对自己有用,否则会被一些孩子和国民视如无物;而看看孩子和国民们习惯性的插队、闯红灯,以及一些课堂纪律已无法维持,我们就知道,纪律在很多孩子和国民的心目中可有可无。

虽然孩子的老师天天在讲要遵守纪律,天天在处罚迟到早退等违纪行为。

六,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青少年犯罪的越来越多,而这些已犯罪者,仅仅只是早一点把“藐视法律”付诸行动而已,到底还有多少藐视法律但还没付诸行动的青少年,谁也说不清,但他们无疑是“罪犯”

虽然孩子的老师天天在讲遵纪守法、以法治国。

七,缺乏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家长要孩子读书,只是为了考大学,毕业后好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以享受更富足的物质生活。追求真理、追求知识,通过知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来丰富人生实现自我,这些真正要义、本义几乎无人虑及。于是,在孩子的偶像榜中,没有几个科学家,没有几个孩子和国民知道,比尔盖茨首先是世界级科学家,其次才是世界第一富翁。

虽然孩子的老师天天在说:知识就是力量。

八,缺乏对长辈尤其是对父母的敬畏之心

中国人以前是愚孝,视不听父母的话为最大的忤逆,对父母以外的长辈也非常敬重;现在的很多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以听父母的话为耻,对其他长辈更是不屑。如此,则父母的教育被子女当作耳边风,父母,这个“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在做“启蒙老师”的时候,也就是孩子还小的时候可能还起作用,但随着孩子的长大,作用却越来越小。虽然孩子的老师天天在要求同学们敬老爱幼,尊敬父母。

九、九九归圆,最后一点,是对老师缺乏敬畏之心

学校老师是孩子成长教育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老师,如果学生敬畏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就不会缺乏上面列举的八个敬畏之心!

但现实正相反!

正是由于老师地位与日俱下,老师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已是“乱收费”的代名词,是最缺德的人之一,老师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心目中的形象早已不堪,威信早已荡然。对老师,他们早已不信、不服、不怕了,于是他们就不可能接受老师的教育了。——这会使老师的所有教育都成为低效行为,对少数学生更几乎是白费力!

虽然为了考大学,很多孩子会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但稍有心智的人就知道:无论是对个人而言还是对社会而言,“成人”比“成才”重要,不成人者极难成才!何况,还有很多的孩子,主要是由于不敬畏老师,连老师的知识传授也都不听了呢?你说他们怎么能“成才”?

学校老师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都是正面的、健康的、积极的,但学生从心底里认定老师的道德不过如此,老师不配做他们的德育老师,因而他们不但不听,还有可能对着干,你说,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怎么不会越来越低?他们又怎么能“成人”?

——因为不敬畏老师,不听老师的教育,青少年既难成才,更难成人,但他们却早已走入、或者正在走入、或者即将走入社会,成为“公民”、国民……

我把已走出校门的青少年分为上中下三等,一是由于“家庭教育”较好等原因敬畏老师的,品学兼优,成了合格公民;二是不太敬畏老师的,他们基本上读了大学,但做了愤青,白天,在自己的国土上,给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兴建的世界工厂打工——当然多半是蓝领工人,晚上在网上,先把中国的各行各业骂个遍,然后扬言捐献多少工资去打日本台湾,捐献一条生命去打美国!三是完全不敬畏老师的,他们中的安分者基本上成了农民工,不安分者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罪犯……

“国家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而人是学校、是老师教育、培养的。然而,整个社会不但不尊师,反而竭尽所能地作践老师,使老师在国人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糟糕,使老师地位前所未有地低下,你叫老师怎么去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一个最最简单的常识是:现在的几乎每一个国民都是从学校走出去的!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道德等,基本上是在幼年、少年时形成的!

可惜,若干年前社会就惊呼青少年越来越不像话了,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了,社会风气越来越糟了,国民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了,但没有几个人把这一恶果和“老师的地位太低”联

这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一时”糊涂啊!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礼貌得体的称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一个得体的称呼能起到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使用称呼语的一些体会。 教师称呼学生的语气、语调应随教育教学的不同目的而定,或温和或严肃或激昂。但不管运用那种语气,都应饱含感情,让学生清楚地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还是老师内心要有对学生的真诚的爱。 另外,恰当的称呼也能增强称呼语的感情色彩,大体说来,称呼在形式上有以下两种: 一是称呼学生整体。许多老师除了上课时喊一声“同学好”,课堂上就再也听不到对学生整体的称呼了。即使用,不少老师也是顺口地说“大家……”“你们……”之类,而这些称呼是明显不如“同学们……”的情感效果。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称呼全体学生的时候,最好用“同学们”,而不用你们。 二是称呼学生个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姓、名连称。这种方式除在一些正式场合使用外,一般场合较少使用。(2)只称名(双字姓名除外)。这种方式多用于上课提问、个别谈心、平时交往等场合。只叫名字常常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3)雅称。有些同学有好听文雅的绰号,若在一些娱乐、游戏、郊游等场合以绰号称呼学生,会让学生觉得平等亲切。(4)特称。可以学生的专长称呼,如“我们班的歌唱家某某”、“我们班的画家某某”、“我们班的数学家某某”、“我们班的演说家某某”等。这些称呼,既能活跃气氛,又可起到激励后进的作用。 总之,怎样称呼学生不是一件小事,每位老师都应给予重视。

【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

【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教师节】 引导语: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被尊称为老师或教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老师陪伴我们成长,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都应该对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那么,你知道老师的主要称呼有哪些吗? 古人对老师的尊称 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没有例外。古人还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师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博士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 司业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故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副校长。 学官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史记·儒林传》载:"公孙弘为学官。到东汉时,太学教师被称为"讲郎。教习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清末兴办近代学堂,也沿称教师为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西席又称西宾、讲席。古时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因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西向东,故教师尊称为西席、西宾、讲席。 "老师是今天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之一,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有老师。参加了工作,称前辈也为"老师。总之,"老师逐渐地演变为一种尊称,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词语。可是"老师最初可不是一个平民的称呼,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称为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干阶层专属的称呼。 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是指教国子的官员,它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由此可见,老师的前身-教师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政府的官员,而且教的也不是一般的子弟,而

老师的代名词

老师的代名词 从古至今,老师的称呼可谓多种多样,变化万千。在古代,老师被称为博士、先生等。而现代,赋予老师的更多的是园丁、蜡烛、引路人下面我 就谈谈吾对老师的代名词之见。 语文老师=诸葛亮 今日与同学讨论各位老师有何不同之处,有何 特点。吾听诸位同学皆有高见,突觉语文老师似 诸葛亮,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三国时诸葛亮 联吴抗曹,舌战群儒,而今日老师教育调皮捣蛋 之生,皆无暴力,全凭孔明之智,舌战群生!直 至此犯错之生心服口服,尚得公德圆满。吾语文 老师口才极好,教学极好,与吾等相处极好,脸 上始终有笑容,让人一见便觉和蔼可亲。与吾同 学讨论,皆觉老师堪比诸葛亮之口才,让人折服。语文老师Vs诸葛亮,吾师胜也。 物理老师之所以

一日,吾与小i闲谈,谈及各老师的特点,提及物理老师,小i忽云:物理老师走路极有特点,只须听教室外有高跟鞋之声响,细听之,便知物理老师到。吾始初不信,后经观察几日,果然发现小i之语似乎不无道理,但吾对物理老师之深印象缘于老师说的两个字所以。也许你会问,所以,这无非是平常的两个字,并无特别之处,有何惊怪?其实吾老师说所以时略带卷舌音,听起来自然不一样。记得老师说完后,全班调皮之人几乎全部爆笑,后问其原因,是因所以而起,第一次听,自然觉得稀奇,便大笑。后熟之,则恢复于平常。 物理老师之所以,让人铭记也! 其实,无论哪位老师有什么与人不同之处,他们都对学生关爱之至。只是对学生之爱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若你能像观花一样慢赏,似喝茶一般细品,总会发现老师对你的爱。不要等到成年之后,才猛然醒悟,想要报答却找不到恩师时才后悔,从现在尊重每位老师,不要让他们的心血白

老师称谓之多少

趣话老师称谓之多少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把“师”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承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老师——普通话中的真情语 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一般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老师”成为最受人们尊敬的称谓。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颂“先生”的传世佳作。“先生”的称谓是对老师千古传唱的美称,它将被永久地传下去。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科学、准确、高度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古代人对老师的称呼

古代人对老师的称呼 “老师”是当代人们对教师的尊称,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古代人对老师的称呼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人对老师的称呼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

“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

教师称谓的变化

教师称谓的变化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中很大一部分将成为“师”中的一员。既为教师,那教师的称谓如何演变而来当然值得我们深究。 在我国,自古就存在着尊师重道的优良美德。当然也存在着不同的称谓,其多为尊称。师—从先秦沿用至今的称谓。师长:对教师和长辈额尊称,足见对教师的尊敬。除此之外“先生”也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教师的尊称,而它最先的意思是老年教学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慢慢把青年教学者也尊称为先生。这个称谓始于先秦,沿用至民国时期。其中《礼记·曲礼》中说道:“从于先生, 不越路而与人。”当然,“师父”、“师傅”、“师保”、“师资”这些称谓也在古代显而易见。像“师父”、“师傅”这些在现在也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不单指教育界的。 而最常见的便是“老师”,其最初始于宋元时期,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小学”本指研究文学、音韵、训诂的学问。古时小学生先学六书( 造字法) , 故有此名称。解放后, 老师的称谓再一次在中小学普通使用, 用以泛指教师的称谓。在高等院校中, 由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担任了大学中的助教职务, 对这些年轻的教员开始使用老师的称谓, 以区别于作为讲师、教授的中老年教师。 以上几种对教师的称谓多出现在中小学,而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所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就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而“讲师”则以传授学业、传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对于助教,当时为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是国子监教师的称呼。 在很多称谓现今还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让人陌生的称谓。比方说教谕,它是宋代对在京城所设小学和武学中所设教师的尊称。而日本,受中国古代所影响,至今仍称教师为教谕。除此之外,还有“西宾”:古人对家庭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席”、“讲席”。古人席地而坐, 主人坐东位, 宾客坐西位, 给教师安排的席位是坐西向东, 以示尊敬, 故有此尊称。下面这个称谓或许会让我们觉得好奇。“祭酒”:本指飨食酹酒的尊者或长者。汉代始为官学中教师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不是很简单吗,哪来的艺术?许我老师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里,先让我说两个人。 一个是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我曾多次认真地观看钱老师《故乡》教学示范课的录像片,最令我难忘是钱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的艺术。在讲师以闫土单拿了香炉和烛台这一情节时,钱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香炉和烛台呀,它们是作什么用的?"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他在福州的鼓山见过,是用来敬香祭祀的。钱老师以赞赏的口气说:"你真是见我识广啊!"后面再提问到这位同学回答。"我们再请这位见多识广东省的同学来回答。"这位同学在钱老师赞赏性的称呼下,发言十分踊跃。我们不得不佩服钱老师称呼学生的高妙,我想钱老师与学生关系那么融洽,教学效果那么显著,与此不无关系。 另一个是我高中时的一位中年英语女教师游兆素。现在回想起来,她是我学海生涯中与学生关系最为融洽的一位老师。我记得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在称呼我们时,除了双字姓名的学生外,她无论课内课外,都只称呼我们的名,绝不称姓,即使称呼双字姓名,语气也饱含亲切关爱之情。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她叫我"有涛"时那饱含感情的语气语调。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忽视称呼语作用的老师应予以足够重视。 因为,人际交往讲究礼貌友好,平等待人。而称呼是人际交往(师生交往)的起点,表示着人与人(师生)之间的关生系,反映着教师的思想、道德动中,礼貌得体的称呼语可以激发和控制学生情绪,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进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使用称呼语的一些体会。 教师称呼学生的语气语调应随教育教学的不同目的而定,或温和(如上课提问、生活交谈、讨论问题等),或严肃(如批评学生),或激昂(如赞扬)。但不管运用哪种语气,都应饱含感情色彩,让学生清楚地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还是老师要有关爱学生的感情。 另外,采取恰当的称呼形式也能增强称呼语的感情色彩,如我高中时的游兆素老师只称学生的名不称姓,就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大体说来,称呼在形式上有以下两种: 一、称呼学生整体。许多老师除了上课时喊一声"同学们好"后,课堂中间就再也听不到对学生整体的称呼了。即使用,不少老师也是顺口地称呼"大家……""你们……"之类,而这些称呼是明显不如"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香妒和烛台呀"这一句话,你就可体会出其中的不同。 二、称呼学生个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教师的别称

教师的别称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教师,又名老师;洋名:teacher;假名:灵魂工程师;别名:教育工作者;曾用名:先生;昵称:园丁;外号:蜡烛;浑名:教书匠;市井称呼:孩子王;江湖称呼:靠嘴吃饭的;隐晦称呼:卖口水的;商业化称呼:老板;网络称呼:老湿;抽象称呼:脑力劳动者;经济学定义:低收入阶层;社会学定义:生存型生活者;政治学定义:老九;经常性称呼:知识分子;政府给的名字:事业人员;民政定义:温饱型;真名:穷人。 其实中华文明五千年,历朝对老师的称呼都不一样。现在就随我一起学习下吧~ 师:这个是历代对教师的简称,例如皇帝的老师就叫:帝师。 老师:为宋元时期对小学教师的别称。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之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外傅: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的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讲授武事或者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即后“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看来意义很现代挺接近的。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 教习: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之后历代在校或者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未至“经师” 训导: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也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中年长者之尊称”。 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学教师的尊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老师这一当今最广泛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着种种精彩的别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史知识,对我们尊师重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无裨益。 “师”是古代人对教师的通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先秦时代对教师统称为“师傅”,《谷梁·昭公十九年》载:“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里所说的“师傅,即师也。”先秦时代称国学教师为“先生”。《礼记·曲礼》云:“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后世对塾师也称先生。教师的“先生”之称沿用至今。

老师的称谓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师说》一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随着岁月的更迭,“师”的称谓后来演化为“教师”、“老师”。如今,“教师”的称谓多用于书面语言,而“老师”是现实生活中流传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有人问:“师”前面为什么要加个“老”呢?据说有两种释义:一是说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无以伦比;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辞”。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老师经济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家与社会对知识和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老师”成为最受人们尊敬的称谓。如今,“老师”的称谓已走出教育界范畴,在社会上,如果被人称作“老师”,那将是对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荣耀。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先生,因为“子”就是先生的意思。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敬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随着历史的发展,“先生”一词也发生了词义上的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规格被提高了,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众的老师称为先生。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徐特立老师贺寿时写道:“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显示出一代伟人对老师的尊敬热爱溢于言表。伟大文学家鲁迅写的《藤野先生》更是一篇歌颂“先生”的传世佳作,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博大胸怀一直成为老师的楷模。我国现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胡适、梅贻琦、傅斯年、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都被人们尊称之为先生;在当代那些教育界的元老、教授也被人们尊称为先生,如:季羡林先生、顾秉林先生、柏杨先生等。因此,“先生”的称谓是对老师千古传唱的美称,它将被永久地传下去。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导读:老师称呼学生,不是很简单吗,哪来的艺术?许多老师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里,先让我说两个人。 一个是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我曾多次认真地观看钱老师《故乡》教学示范课的录像片,最令我难忘是钱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的艺术。在讲师以闫土单拿了香炉和烛台这一情节时,钱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香炉和烛台呀,它们是作什么用的?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他在福州的鼓山见过,是用来敬香祭祀的。钱老师以赞赏的口气说:你真是见我识广啊!后面再提问到这位同学回答。我们再请这位见多识广东省的同学来回答。这位同学在钱老师赞赏性的称呼下,发言十分踊跃。我们不得不佩服钱老师称呼学生的高妙,我想钱老师与学生关系那么融洽,教学效果那么显著,与此不无关系。 另一个是我高中时的一位中年英语女教师游兆素。现在回想起来,她是我学海生涯中与学生关系最为融洽的一位老师。我记得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在称呼我们时,除了双字姓名的学生外,她无论课内课外,都只称呼我们的名,绝不称姓,即使称呼双字姓名,语气也饱含亲切关爱之情。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她叫我有涛时那饱含感情的语气语调。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忽视称呼语作用的老师应予以足够重视。 因为,人际交往讲究礼貌友好,平等待人。而称呼是人际交往(师

生交往)的起点,表示着人与人(师生)之间的关生系,反映着教师的思想、道德动中,礼貌得体的称呼语可以激发和控制学生情绪,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进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使用称呼语的一些体会。 教师称呼学生的语气语调应随教育教学的不同目的而定,或温和(如上课提问、生活交谈、讨论问题等),或严肃(如批评学生),或激昂(如赞扬)。但不管运用哪种语气,都应饱含感情色彩,让学生清楚地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还是老师要有关爱学生的感情。 另外,采取恰当的称呼形式也能增强称呼语的感情色彩,如我高中时的游兆素老师只称学生的名不称姓,就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大体说来,称呼在形式上有以下两种: 一、称呼学生整体。许多老师除了上课时喊一声同学们好后,课堂中间就再也听不到对学生整体的称呼了。即使用,不少老师也是顺口地称呼大家……你们……之类,而这些称呼是明显不如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香妒和烛台呀这一句话,你就可体会出其中的不同。 二、称呼学生个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姓名连称。这种方式除在一些正式场合使用外,一般场合较少使用。 (二)只称名(双字姓名除外)。这种方式多用于上课提问、个别谈心、平时交往等场合,可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可缩短师生之间

古代老师都有哪些称谓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8日第27版,作者:姜安阳,原题:《古代“老师”都有哪些称谓》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

称呼老师真的别用"teacher",老外会不开心的!

称呼老师真的别用"teacher",老外会不开心的! 作为一个老师 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 "Hello, teacher." 而我只能强装镇定,尴尬一笑~ teacher 还这么用 说明你的Chinglish中毒已深 汉语中,我们称呼老师,“xx老师”,是一种尊称。所以有些同学,说英语的时候也会说称呼老师teacher,或者加上老师的名字比如“Cici teacher. Corey teacher.”实际上,英语这样称呼老师并不礼貌哦。 英语为什么不能 直接用"teacher"称呼老师? 因为在老外眼里 Teacher是一种职业的称呼, 好比你是学生, 老师不能直接说 "Student Yuan袁同学" 这样会感觉怪怪的。 正确的操作方式是: 男性老师可以直接称呼Mr. 女性老师比较复杂, 理论上来说: Sir (先生)———成年男性 Madam /Ma’am (女士)---成年女性

Mr + last name (...先生) Mrs + last name (...女士,注:适用于已婚女士,用丈夫的姓氏) Ms + last name (...女士,注:适用于已婚或未婚的女士,工作场合适用 ) Miss + last name (...女士,注:用于未婚女士) 除了这样的称呼,老师的分类,其实是五花八门的: Tutor 很多老师为了生计, 白天到学校上班, 下班后到学生家里辅导功课, 这种身份就是tutor了。tutor, 指家庭教师, 助教。培训机构里的一对一辅导老师也是tutor. eg:His parents employed a tutor to teach him mathematics. 他的父母雇了一位家庭教师教他数学。 Lecturer 我们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老师的身份叫"讲师lecturer"。这个单词的词根是: lecture,并不是"讲座",而特指大学里的"课",那么在大学里授课的人就是lecturer了,中文翻译是"讲师"。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古代“老师”有哪些称谓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 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师的各种尊称

教师的各种尊称 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其中尊称有以下五种: 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席、西宾由来是这样的: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师长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音度)》:“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为变。” 山长源于《荆相近事》。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 尊称蒋维东为“山长”。此后,山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山长”。久而久之,“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先生 1.老师。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特定用途:前面都带人称代词或定语;比如你先生、我先生)。4.旧时称管帐的人。如:他在当铺当先生。5.旧时称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如:风水先生。6. 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等均可称为先生。“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7.现在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如:王先生、李先生。8.老婆对老公的称呼,如:你是找我家先生吗?他不在家。 老师的宗旨:没有人可以教人,只能去发现!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图)

中国古代学生都怎么称呼自己的老师?(图)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伟大的智慧。拥有伟大智慧的。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但作为肩负起历史脉络勾联的教师,他们不仅仅是承载着文化与科学的传播,而是双足踏之平凡之中,踞于伟大之上。肩负着人类的历史使命,将风唤成风暴,将雨滴成磅礴,以教师为媒介而改变着历史。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教师成为名人,他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凸显出价值来,在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世界历史名人,不仅显赫,也很神圣,成了人类的骄傲,他们的伟大无与伦比。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伟大的智慧。拥有伟大智慧的。教师,将成为伟大的教师。伟大的教师,创造出伟大的教育奇迹。 古希腊,人们称教师为“智者”;古代中国,教师必须具备“智者”和“仁者”。 教师是人类智慧的使者、是智慧的化身,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教师的智慧贯穿教育的始终,拥有智慧才能教育好“人”。中国古代学生对自己的老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师,教师的统称。《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

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 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

教师的称呼变化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师的称呼变化,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庠”和“序”等原始学校,那时官学不分,学在官府,管理教育的官吏就是第一批教师,称为“学官”,“司徒”、“秩宗”、“典乐”等等。这些人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称教师为“师”,《尚书》中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君”“师”相提并论, “人有三尊,君、父、师”。古人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吕氏春秋·尊师》中说:“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荀子大略》中把尊师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孔子开创了私家授学,是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孔门子弟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发展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可见孔子为教师地位的提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当然这也得力于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在古代对家庭教师还尊称为 “西席”和“西宾”。相传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等。如“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对“师”作了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当然教师的称呼与官名总是纠缠不清,“师傅”“经师”“博士”等称呼就是如此。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经师在汉代指儒学学官,后指传授儒家经典的教师。博士是秦时官职,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宁,汉代始称太学中的教师,唐宋时有专业学校,故而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之称。 唐代以后,“师”称呼逐渐体现在“教”“学”“授”上,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教习”、“教谕”、“学博”、“学正”、“学录”、“监学” 等强调了教与学,将教师的身份、职业特征逐步显示出来。如“教习”,明代选进士入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