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汇总

(1)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因此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到各种影响和作用。可以根据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方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4.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通常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5)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5.赫尔巴特与杜威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

②环境: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7)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

3.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2)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9)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9.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性等,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0)课程标准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10.课程的内容

(一)课程计划,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严格地讲,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11)教学就是智育。

11.教学与智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通过教学进行。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

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d对学生进行教育。

(1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无关紧要。

12.教学过程的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要完成这一任务,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

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13)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能力。

13.教学的基本任务

第一,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4)道德意志在德育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14.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它是将道德体验转化为道德需要的关键因素。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道德认识要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种巨大力量驱使其接受或者拒绝,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促进其更好地转换。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生活表明,在道德两难面前,很多意志薄弱者往往选择改变初衷,屈从现实,而意志力强大的人,往往能够矢志不渝地坚持贯彻自身的正确选择。

道德行为是关键,是衡量个体思想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光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这种行为不单单指一个人的一次行为或者活动,而是已经形成一种固有的高尚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德行优良。

(2)学生在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活动和交往是在教育者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性活动。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

(15)班级就是班集体。

15.班级与班集体的概念

班级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6)情感的产生比情绪早。

16.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17)就认知风格而言,沉思型优于冲动型。

17.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通俗地说,人们在从事认知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就是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有不同的分类:

(1)场独立型一场依存型

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处理问题往往依赖于“场”,在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具有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

(2)冲动型一沉思型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他们多使用整体性的信息加工策略。

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中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他们多采用细节性的信息加工策略。

(3)同时型一继时型

继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型加工。一般而言,女性擅长继时型加工。

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这类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依赖于同时型的加工方式,一般而言男性擅长同时型加工。

(18)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刺激分化。

18.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物也做出一定反应的现象叫作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而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学生能区分“洛、络、骆、落”这四个形近字

(19)消退是一种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得出三条规律,分别是:

(1)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增加反应发生概率的过程,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增加反应发生概率的过程。

(2)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

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并最终消失,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20)观察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2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只是观察他人的反应,并没有自己尝试。相应地,学习者并没有获得直接强化刺激,他至多只是从观察对象的行为结果中获得了替代性的强化。而且,观察过程需要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不可能只用外显行为来解释。观察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复杂的过程。

(2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是一种线性关系。

2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越好。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当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学习效果会下降。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又称倒U形曲线)表明: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2)晶体智力的发展趋势是先提高后降低,一般在20岁后达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2.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

卡特尔根据因素分析结果,按智力功能上的差异,将智力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形态: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等。它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主要与人的神经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主要决定于先天的因素,很少受后天教育因素的影响。流体智力的发展趋势是先提高后降低,一般在20岁后达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智力,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如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是后天习得的,主要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是经验的结晶。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

(23)高创造性的人一定具有高智商。

23.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高智力是高创造力必要非充分条件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24)接受学习一定是机械的学习。

2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两类:

(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的特点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而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不是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的排列、组织或转换,然后再同接受学习一样,将之内化,以便将来再现或运用。(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和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是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是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如命题、概念、表象及已有意义的符号等)

奥苏贝尔指出,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学习。

(25)顺向迁移一定是正迁移。

25.迁移的类型

1.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如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如学会汉语拼音阻碍英语字母的掌握。零迁移又称为中性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可能不发生相互影响,它是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其得到充实。

补充: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个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2.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

别。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5.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是人们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有的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要求相反的道路;有的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如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等。

6.教育起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

其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师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熟悉教育内容,掌握教育方法和手段,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而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

最后,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中,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

7.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8.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五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地位。

9.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意味着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成果,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体现

科学技术在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教育结构要适应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的技术结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意味着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10.课程的定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

1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与原来颁布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相比较,新的课程标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对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第二,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就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第三,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标准关注教学的全过程。

第四,课程管理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学大纲“刚性”太强,表现为教学大纲对备课教学工作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作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12.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严格地讲,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

13.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4.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即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与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使学生这个认识主体不断成熟完善。可见,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属于认识过程的矛盾,即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15.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6.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

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

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儿童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不同于“教师中心”,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

17.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其积极学习知识——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中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18.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联系: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区别:教学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去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教学原则是主观的,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随着人认识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19.直观性原则

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所学事物,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0.启发性原则

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2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弄清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中,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评价。目的是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1)改进学生的学习;(2)强化学生的学习;(3)给教师提供反馈。

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做出鉴定,也称终结性评价。

23.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24.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为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

25.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本质的区别。

联系:(1)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2)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二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和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方面内容。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最终帮助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27.德育开展的要求

首先,注重全面性。从四个方面着手来发展学生的品德,既要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道德情感的动力作用及道德意志的调控价值,努力实现四者的协调和谐的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

其次,注重多端性。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最后,注重长期性和反复性。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28.学生思想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长期反复的结果

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都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德育过程中需要坚持长期抓与反复抓

由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特点,作为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29.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30.德育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又称德育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31.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32.课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教育是指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

校外教育是指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如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站等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33.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2018的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已经结束了,如果没有考过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明年再战,要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下面就来和中冠老师一起来坐坐明年考试的试题吧~~ 1.古人云:“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学生的行为培养 B.学生的能力培养 C.学生的人格养成 D.学生的情感体验 2.某学校组织活动方案设计比赛,张老师给予小红同学的评语是:你的设计方案很棒,并且在如此激烈的比赛中,你能够保持实力,在活动实施方面设计的很新颖,值得表扬,但在结束环节过于潦草,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关于张老师的评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比赛成绩 B.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C.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 D.张老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3.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 ). A.终身学习 B.爱岗敬业 C.爱国守法 D.热爱学生 4.据调查,教师对学生拳打脚踢的情况现在已经较少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罚”.比如:对于成绩不好的罚做题目、罚抄单词一百遍;对于不遵守劳动的学生罚站、罚值日等.教师这样的行为( ). A.是正确的,教育中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B.是正确的,老师没有侵犯的学生的身体健康 C.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依法执教 D.是不正确的,老师没能做到团结合作 5.刘老师作为班主任,只关心本班学习好的学生,将成绩差的学生座位全部排在最后,并且经常上课言语讽刺这些学生.该老师() A.做法不正确,没有履行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B.做法不正确,没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C.做法正确,能够严格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D.做法正确,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6.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 A.在学校管理问题上正确批评、建议 B.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C.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D.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7.教师应享有的基本物质利益权利是() A.报酬待遇权 B.学术研究权 C.进修培训权 D.教育教学权 8.下列武器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首次研发成功,并用于战争的是(). A.坦克 B.重机枪 C.原子弹 D.潜水艇

教师资格证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考点总结

第一章经济生活 1.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第二章政治生活 1.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党要坚持民主执政,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建设。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2.简述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之间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1)四者的地位和作用: A.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行使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 C.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行政工作决定,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其报告工作。 D.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2)四者关系: 中国共产党冀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爱的领导。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会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第五章法学基础理论 1.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运用证据规定的指导原则有哪些? (1)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搜集证据。 (2)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而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只要其他证据确凿,同样可以判决其有罪并处以刑罚。 2.人民法院对于那些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先予执行? 先予执行:

小学教师资格报考指南完整版

小学教师资格报考指南完整版 考试简介 考试概要介绍 1.考试目的 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严把教师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2.考试类别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者参加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3.考试性质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建立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实行“国标、省考”的标准参照性考试。 4.考试对象 试点省份内所有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试点工作启动前已入学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持毕业证书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试点工作启动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5.报考条件 申请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原则上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条件。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学历条件: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考虑到政策的衔接,对于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前,即2011年及以前已经入学的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师班)的学生,获得毕业文凭后,可以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2012年及以后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取得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后,方可报考教师资格。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报考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古人云:“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学生行为培养 B、学生能力培养 C、学生人格养成 D、学生情感体验 2、某学校组织活动方案设计比赛,张老师给予小红同学评语是:你设计方案很棒,并且在如此激烈比赛中,你能够保持实力,在活动实施方面设计很新颖,值得表扬,但在结束环节过于潦草,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关于张老师评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是( )。 A、张老师关注学生比赛成绩 B、张老师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C、张老师关注学生心理素质 D、张老师关注学生实践能力 3、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职业基本要求是( )。 A、终身学习 B、爱岗敬业 C、爱国守法 D、热爱学生 4、据调查,教师对学生拳打脚踢情况现在已经较少存在,取而代之是“心罚”。比如:对于成绩不好罚做题目、罚抄单词一百遍;对于不遵守劳动学生罚站、罚值日等。教师这样行为( )。 A、是正确,教育中适当惩罚是必不可少 B、是正确,老师没有侵犯学生身体健康 C、是不正确,老师没能做到依法执教 D、是不正确,老师没能做到团结合作 5、刘老师作为班主任,只关心本班学习好学生,将成绩差学生座位全部排在最后,并且经常上课言语讽刺这些学生。该老师() A、做法不正确,没有履行爱护尊重学生义务 B、做法不正确,没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C、做法正确,能够严格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D、做法正确,刺激了学生求知欲

6、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权利又属于义务是() A、在学校管理问题上正确批评、建议 B、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C、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D、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现象 7、教师应享有基本物质利益权利是() A、报酬待遇权 B、学术研究权 C、进修培训权 D、教育教学权 8、下列武器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首次研发成功,并用于战争是()。 A、坦克 B、重机枪 C、原子弹 D、潜水艇 9、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制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这句诗描绘是中国哪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A、春联 B、年画 C、窗花 D、皮影 10、童话名篇《大萝卜》作者是()。 A、安徒生 B、阿?托尔斯泰 C、列夫?托尔斯泰 D、马雅可夫斯基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这句话意思是,就是务实有修养有名望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2、【答案】A。解析: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表现而发怒,在评语中有激励有表扬,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体现了张老师关注到了学生心理素质。 3、【答案】 C。解析: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本质要求;“关爱师生”是师德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动力。故选C。 4、【答案】 C。解析:题干中所说“心罚”属于变相体罚内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体罚或者是变相体罚学生,都违犯了相应教育法律法规,应该承担相应责任,构成犯罪,将要受到法律制裁。

教师资格证考试师德总结

一、依法执教。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树立新的课程观,实施素质教育;自觉参加政治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学校;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二、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自觉维护学校利益,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工作时间里不干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不迟到早退;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注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三、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四、严谨治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在职进修,树立优良学风,该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坚持因村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团结协作。弘扬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同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六、尊重家长。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经常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树立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思想,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讲究沟通艺术,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七、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不搞不正之风,不搞小团伙、小集团;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成为学生的表率,自觉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 八、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九、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并认真完成。 十、积极参加有益扩大学校影响,有利学校声誉与形象的社会活动。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高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报考说明.doc

报考条件 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师范类中专学历) (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大专学历) (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大专学历) (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本科学历)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研究生)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取得教师资格证步骤 取得教师资格证有四步:1、通过普通话考试(也可在笔试、面试均通过后报考) 2、通过笔试 3、通过面试(必须在笔试合格之后报考) 4、教师资格认定 ①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费用:110元/人·次(机测)。 合格分数:总分为100分。申请语文学科教师资格的考生,成绩达到二级甲等(87分)为合格;申请其他学科教师资格的考生,成绩达到二级乙等(80分)即为合格。 难度系数:★★★。证书期限: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终身有效。 ②教师资格笔试:考试费用:70元/人·科次(广东省全部采用纸笔考试)。 合格分数:笔试科目卷面分为150分,按标准转换为120分制的70分为通过。难度系数:★★★★。成绩有效期: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为两年。 ③教师资格面试:考试费用:280元/人·次(现场人工测试)。 合格分数:面试总分为100分,成绩达到60分即为合格。 难度系数:★★★★★。成绩有效期:通过面试即可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 ④教师资格认定:各地收费标准不同,具体费用以当地教育局公布为准。 认定项目:户籍(或人事关系)审核、学历认证、思想品德鉴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体检。 证书有效期:其证书按目前政策长期有效。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综合素质 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三种类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单项选择题:29道每题分值:2分总分:58分 材料分析题:3道每题分值:14分总分:42分 写作题:1道每题分值:50分总分:50分 合计: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主要考察教育理念、法律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各个模块题量基本稳定,其中职业理念4道左右,教育法律法规8道左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道左右,文化素养9道,教师基本能力4道。单项选择题稳定在29道,总分值58分,约占总分值的39%。 1.职业理念模块(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2.教育法律法规模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学 生权利保护)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4.文化素养模块(历史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 文学素养、艺术素养) 5.基本能力模块(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在历年综合素质真题中,材料分析题稳定在3道,其中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1题,教师职业道德1题,阅读理解能力1题。总分值42分,约占总分值的28%。 1.职业理念模块:从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的 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给出一段教学情景,让考生从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或给教师的行为提出合理建议。 3.基本能力模块:阅读材料一般是从一些教育杂志或者名人名家 的作品中选取一篇或节选600-700字的小散文或议论文片段形成题干的材料部分,问题一般设置两个小题,主要从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对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两个角度来设置题目。 (三)写作题 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写作题为必考科目。一般情况下阅读所 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值为50 分,约占总分值的33%。 综合素质(小学) 考试目标: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证考试简介.doc

教师资格证简介 一、考试简介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它们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市教委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二、报考条件 (一)思想品德条件: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 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二)学历条件: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专学历为不合格学历;认定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具备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的工人技术等级;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认定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依照上款规定,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教育教学能力 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 理学补修、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合格。 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 准,并取得相应等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教师 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三、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全国各省有差异。 四、报考地点 市教委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五、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不过有些省份还需要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学科专业素质,教育方法,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学法。具体考试内容详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 委托的高等学校的有关规定。 六、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全国各省有差异。 七、申请认定 ①提交申请认定材料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或者依法接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提交下 列基本材料: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汇总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口诀记忆 汇总 一、教育观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和“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其“闪光点”,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方显教师本色,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口诀:寻(循序渐进)直(直观)发(启发)巩(巩固)俐(量力)联(理论联系实际)姻(应材施教)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口诀:老佛爷(弗洛伊德)弄(孟子)不懂(董仲舒),格格(格赛尔)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干嘛要微服私访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中学教师资格证报考指南完整版

资产评估师报考指南完整版 考试介绍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 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取得教师资格可在本级及以下等级学校和机构任教;中职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只能在中专、技校、职高或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职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使用假资格证者,一经查出,五年内不得申报。 市教委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考察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普通话。(有些地方会考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方法等)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各省考试科目(除以下省份,其他省份考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普通话): 1. 山西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 2. 广西省: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 3. 上海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 4. 黑龙江省: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 5. 重庆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学科专业素质 6. 陕西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7. 吉林省: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 8. 河南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

2020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2020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2017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注意事项 一、科目与时间 二、考生守则 1.考生须携带本人“准考证”和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进入考场,“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入场前须自 觉接受监考员核验和安检。 2.考生应在开考前30分钟到达考点,在考前20分钟进入指定考场,按照监考员指令顺序入场。开考后迟到15分钟以上者,不得进 入考场。 3.考生入场后,须按指定座位就座,将“准考证”和“居民身份证”放在桌子右上角以便核验。考生入场至考试结束,未经监考员 允许一律不得擅自离开座位和考场。 4.考生只准携带必要的考试文具进入考场(如2B铅笔、蓝色或黑色钢笔、签字笔等)。严禁携带书籍、资料、包等物品,以及具有发 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等),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考场内不设置物品存放处。) 5.考生须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错答区域或者超出规定区域的作答内容无效。如遇试卷分发错误、试题字迹不清 等问题应及时要求更换,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 6.考试结束前30分钟方可交卷离开考场,出场后不得重返考场。 7.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监考员及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 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

8.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9.试卷和答题卡在该科考试结束铃响前仍属国家保密材料,任何人不得在考场内拍摄上传或将试卷、答题卡传出考场,违者将严肃追究责任。 10.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止答题,从上到下依次排好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待监考员允许后方可离开考场。离场时不准带走试卷、答题卡、草稿纸,否则按违规处理。 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摘要) 第五条考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违纪: (一)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 (二)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的; (三)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四)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 (五)在考场或者教育考试机构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六)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 (七)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 (八)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 (九)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第六条考生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总结

2010年河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总结 1、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一般说来包括包括六个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什么是体态语言?它有什么特点? 所谓体态语言就是一种以身体的姿势,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交际工具特点: (1)以视觉形象为信息载体(2)丰富的表现能力(3)较强的感染能力(4)表意的模糊性 3、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1)应有一个集体奋斗目标 (2)积极组织学生参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3)实行民主管理 (4)要注意强化感情 (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 (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 4.转化后进生应遵循的原则 ** (1)扬长原则(2)对事不对人原则(3)潜移默化原则(4)合力原则(5)可接受性原则(6)偏爱后进生原则 5、课堂提问有哪些基本环节?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应包括设计、发问、控制(评价)等诸多环节 6、怎样合理的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7、什么是态度?态度与品德形成一般经历哪几个阶段?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阶段。 8、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9、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

教师资格证如何写好教案

教师资格证如何写好教案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体现,有相对的格式与要求。教案的格式主要包括文字叙述式、表格式两种。 1.文字叙述式 这是一种基本上全部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的教案形式,在日常教学的应用最为广泛。 2.表格式 这是一种经常出现的教案形式,一般有学校发给教师。 (二)主要内容 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反思与评价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学设计不必具有固定的形式。 1.基本内容 (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2)教学目标(或称教学要求,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3)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4)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5)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6)教学难点(说明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7)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8)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9)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10)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果不认真做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最终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步骤 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导入新课 ①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②怎样进行,复习哪些内容? ③提问哪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2)讲授新课 ①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②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③教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3)巩固练习 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4)归纳小结 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5)作业安排 ①布置哪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②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教材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