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麦育种进展

小麦育种进展

小麦育种进展
小麦育种进展

09级种子科学与工程1班赵信林20092423

一、小麦育种中各项技术的应用。

1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虽然转基因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要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小麦仍很困难。基因枪法是转基因的主要方法;花粉管通道法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农杆菌法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小麦性状的改良主要包括:抗病性、抗寒(冻)性、抗旱性、抗穗发芽以及品质性状。

2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将QTL定位,并借助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对有关的QTL遗传动态进行跟踪,进而提高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2.2 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对基因组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小麦育种和分子克隆等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2.3 鉴定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分子标记技术在鉴定外源染色体片段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鉴别外源染色体片段,还可以对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进行标记和定位。

2.4 种质资源鉴定传统的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是建立在表型与杂交基础之上的,不同程度上均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而且耗时耗力,效率与准确度均不高。分子标记的引入应用为这一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种质资源鉴定的成效与准确性。

2.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目前 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都已获得了分子标记,包括与抗病、抗逆有关的质量性状和与产量、品质有关的数量性状。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些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3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现有种质源显得日益贫乏,利用近缘种属导入有利基因,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是目前小麦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小麦族近缘属植物中具有多种多样的、普通小麦所不具备的而为育种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性状基因,如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通过远缘杂交,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克服或弥补常规育种遗传资源不足的缺点,是提高小麦育种水平的有效途径。小麦远缘杂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

4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小麦回交育种

用普通小麦与太谷核不育株杂交或回交, 其后代仍然会出现一半可育株和一半不育株, 可育株不再分离为不育株。优良的可育株经过选择稳定后, 可作为良种加以利用, 可免去人工杂交。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回交, 一方面亲本的绝大数优良基因较为容易继承; 另一方面, 亲本个别的优良基因也容易获得选优汰

劣。转交是将目标性状转移给太谷不育株; 杂交是用轮回亲本与具有目标性状的太谷不育株杂交; 回交是轮回亲本与自己的不育后代继续交配, 期望使轮回亲本其它优良性状与新的目标性状相结合; 互交是彻底打破各区段不良连锁, 克服回交育种的严重阻碍; 自交是使杂合体得以纯合稳定和暴露其固有的属性。上述程序只要回交能够完成育种目标的则不必再进行互交, 如果不良连锁尚未打破时, 则可连续采用互交, 互交的次数视后代个体理想程度而定。

二、小麦(具体育种目标性状)遗传改良的进展。

1 品质方面的改良

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改良是育种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表明,蛋白质构成影响面包的烘烤品质和营养品质(安室喜正,1991),而淀粉特性影响小麦子粒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Miura等,1994)。目前在小麦品质改良领域中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通过特异改变某些亚基的构成与比例,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来改良其营养品质,进而提高烘烤品质。二是调节淀粉生物合成途径,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少甚至没有的蜡质小麦品种,提高其加工品质。

小麦品质育种工作的重要筛选指标是选育具有谷蛋白含量高,特别是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含量高的品种。原因是HMW-GS中所含的cys残基的二硫键赋予面团弹性,是影响面粉加工品质和烘烤品质的重要因素。小麦HMW-GS及其基因的研究成为育种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不同小麦栽培品种间,亚基的数量、等位基因变异类型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导致品种问在面团弹性和面食加工制作品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1Ax1、1Dx5、1Dy10等亚基基因被认为是优质亚基基因,Glu-D1位点上的1Dx5+1Dy10基因的连锁表达对面团品质的提高尤为明显。因此,拥有这些亚基基因并能正常表达的小麦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与国外小麦相比,我国小麦的蛋白质总量不低,但在加工品质上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多数栽培小麦品种中缺少这些亚基基因。传统的杂交育种手段由于耗时且性状易分离,难以同时获得1Dx5+1Dy10重组基因且稳定表达的小麦后代。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

孟超敏等构建了含高赖氨酸含量基因(wblrp)和赖氨酸合成关键酶(dap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PCl02,将其导人小麦推广品种,获得4个赖氨酸含量提高10%以上的小麦株系。陈国庆等在构建融合质粒的基础上,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HMW-GS1Dy10亚基基因和反义蜡质基因同时转入小麦基因组,得到了转基因植株。何光源课题组将1Ax1、1Dx5+1Dr10基因转入小麦,获得了外源品质基因1Dx5和1Ax1超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并利用其为亲本,通过传统杂交育种方法,将优质外源基因导入我国主栽小麦品种中,获得了1Dx5或1Ax1亚基基因稳定超量表达的小麦新型株系。尹均课题组开展了硫氧还蛋白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获得了转trxs基因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并对其抗穗发芽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2 抗病虫性方面的改良

2.1 抗病性改良

小麦每年因病害减产高达10%~50%。长期以来,在作物育种上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洼状的改良,使作物的遗传背景不断缩小,大量的栽培品种丧失了抗病性等优良性状,这不仅限制了作物产量的稳定增长,而且为毁灭性病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利用抗病基因工程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单位面积产量,是培育新的小麦抗病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燕飞等将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复制酶基因片段和CP基因片段构建成可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含有双链复制酶RNA(茎)和反义CP RNA(环)的复合发夹RNA结构,利用基因枪法将该结构导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细胞,获得了基因组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小麦再生植株,其中6株具有高度抗性。吴宏亚等利用基因枪法将WYMV-Nib8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扬麦158,获得了转基因株系;2001~2004年对4个转基因株系T2~T5代在3个试验点病圃中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高抗小麦黄花叶病,其发病率在4.0%~7.3%之间,远远低于受体扬麦158的发病率81.5%(平均值),其抗性在世代之间稳定遗传。经滚动回交转育,获得了6个不仅兼抗小麦黄花叶病和白粉病,而且具有糯质基因的株系。周春江等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小麦品种,田间抗病虫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于白粉病、叶锈和条锈病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抗性,但对于蚜虫的抗性没有明显提高。吴成君等的研究表明:转Bcl基因植株对白粉病、赤霉病的抗性均高于对照,对全蚀病不具有抗性。

2.2 抗虫性改良

植物凝集素通过结合在昆虫的围食膜的几丁质上、消化道上皮细胞的糖缀合物以及消化酶上,影响昆虫对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并促进其消化道内细菌繁殖,使昆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从而达到杀虫目的。雪花莲凝集素(gna)是植物凝集素的一种,是目前已知凝集素中杀虫效果较为明显,对刺吸式口器的同翅目害虫(如麦蚜等)具有较好的抗性,而且由于其结合受体为甘露糖,人和动物中甘露糖残基极少.故而对人畜无害。将经修饰改造的高效gna基因转入丰产、优质小麦品种,是保证小麦抗病、稳产、商产、优质,减少环境污染的最好途径,也是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目前有关gna的抗虫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我国从1998年开始,开展了抗蚜虫转基因小麦的研究。粱辉等研究表明,gna对禾谷缢管蚜在接种当代即表现出明显的毒杀作用,而对麦长管蚜,则是降低蚜虫所生产的若蚜的成活率。但在自然放养条件下,这两种麦蚜均不喜欢取食转gna基因植株且都趋向于取食不含gna基因的对照植株。调查中发现的仔蚜畸形现象,虽然发生频率较低,但说明可能是由于gna的存在而改变了母蚜的生存条件及环境,从而生产出畸形若蚜。徐琼芳等通过基因枪法将gna基因转入优质小麦品种郑州9405,目前已经获得了纯合稳定的转基因株系,并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进行了环境释放试验。

3 抗逆性方面的改良

郭北海、杜丽璞、刘伟华等利用不同的转基因方法分别将山菠菜甜菜碱醛脱

氢酶基因、海藻糖合酶基因和枯草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基因导入小麦,获得抗旱、耐盐能力得到提高的转基因小麦植株。最近,DREB转录因子的研究极为活跃,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基因在干旱、高盐及低温胁迫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王军卫等将逆境诱导转录因子DREB导入到小麦品种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叶片脯氨酸含量测定表明,有16个转基因株系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对照,其中10个株系的脯氨酸含量在l100μg/g以上,比对照提高了2倍多。室内抗旱模拟实验表明,转基因株系停止浇水15d后,叶片仍然表现绿色,而对照叶片则失绿、枯干;复水10d后,转基因株系恢复活力,对照则死亡。郝晓燕等将棉花的GH-DREB基因转化小麦品种鲁麦22,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植株。对T3代转基因小麦孕穗期到开花期叶片可溶性糖、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转基因后代与受体鲁麦22的各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而水分胁迫下,转基因后代的净光合速率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蒸腾速率随着干旱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但是,下降与上升幅度比对照低,其中,在胁迫第3d、第6d都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4 抗除草剂方面的改良

近年来抗除草剂小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运用不同的转化方法已获得了转bar基因小麦植株。然而,这些方法大都存在转化效率低,转基因材料多为国外或省外品种,难以直接利用等问题。郭宁等采用回交育种法,将bar基因导入到安徽省主栽小麦优良品种中,并对回交后代的抗性遗传、生理特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ar基因在小麦回交后代的遗传符合一对显性基因的分离规律,在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方而,转bar基因小麦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表明通过回交可以方便地将bar基因转育到其他品种,是获得新的抗除草剂小麦品种的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

总之,转基因技术为利用丰富多样的基因库进行小麦品种改良开辟了一条新路。尽管存在基因转化效率低,受体比较单一,缺乏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目标基因,转基因小麦的抗病虫能力的丧失等问题,但是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等方法获得了许多小麦转基因植株。一些有益的基因如抗病虫、抗逆、改善品质、抗穗发芽等基因己经导入小麦模式品系或栽培品种,有的转基因小麦品系或品种已进人大田试验或作为品系、品种释放;而对于非模式小麦品种的改良则是通过传统的杂交方式来选育新的品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虽然常规育种仍是选育小麦品种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新的、更多的具重要价值的基因不断发现,遗传转化技术和转化体系的日臻完善,将基因工程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将会有目的地培育出一大批集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多抗等特性于一体的基因工程新品种应用于大田生产。

小麦育种进展

09级种子科学与工程1班赵信林20092423 一、小麦育种中各项技术的应用。 1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虽然转基因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要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小麦仍很困难。基因枪法是转基因的主要方法;花粉管通道法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农杆菌法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小麦性状的改良主要包括:抗病性、抗寒(冻)性、抗旱性、抗穗发芽以及品质性状。 2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将QTL定位,并借助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对有关的QTL遗传动态进行跟踪,进而提高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2.2 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对基因组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小麦育种和分子克隆等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2.3 鉴定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分子标记技术在鉴定外源染色体片段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鉴别外源染色体片段,还可以对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进行标记和定位。 2.4 种质资源鉴定传统的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是建立在表型与杂交基础之上的,不同程度上均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而且耗时耗力,效率与准确度均不高。分子标记的引入应用为这一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种质资源鉴定的成效与准确性。 2.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目前 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都已获得了分子标记,包括与抗病、抗逆有关的质量性状和与产量、品质有关的数量性状。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些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3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现有种质源显得日益贫乏,利用近缘种属导入有利基因,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是目前小麦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小麦族近缘属植物中具有多种多样的、普通小麦所不具备的而为育种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性状基因,如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通过远缘杂交,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克服或弥补常规育种遗传资源不足的缺点,是提高小麦育种水平的有效途径。小麦远缘杂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 4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小麦回交育种 用普通小麦与太谷核不育株杂交或回交, 其后代仍然会出现一半可育株和一半不育株, 可育株不再分离为不育株。优良的可育株经过选择稳定后, 可作为良种加以利用, 可免去人工杂交。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回交, 一方面亲本的绝大数优良基因较为容易继承; 另一方面, 亲本个别的优良基因也容易获得选优汰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

第二节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 的遗传与选育 一、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小麦分布广,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差别很大,各地小麦生产发展也极不平衡,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因为任何一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成培育的。因此优良品种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新育成的品种必须要能够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以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生态条件,争取高产、优质,同时克服不利的生态条件而争取稳产。 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同一生态区域内的很多品种,形成一种生态类型,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能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品种适应该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和各种自然病虫灾害的能力,因而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发育正常,并对不利条件、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抗、耐性,以及保持产量相对稳定等优良性状,表现出高产、稳产。 生态区域(生态、耕作制度)品种生态类型 要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首先要了解我国小麦的品种种植区划及 与之相适应的品种生态型特点,因为作物品种种植区划是以经济、自然(气候、土壤、生物)、栽培、管理条件和品种生态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的,它是制定育种目标的重要依据。 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小麦品种种植区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气候、土壤、生物等),耕作栽培水平和社会经济要求等的差别,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不同的小麦生态类型区,使同一区内各种条件较为一致,所用的品种类型也相对一致,以

便育种、引种,并因地制宜地运用耕作栽培技术。制定育种目标,还应当研究当地品种生态类型的优点和缺点,了解现状、分析问题,为品种选育提供科学指导。 可见,任何一个小麦品种,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时间性。因此在制订育种目标时,首先必须根据品种种植区划,充分考虑生态条件和生产发展要求,研究当地品种生态类型的优缺点,据以制订正确具体的育种目标。即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育新品种。 (一)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 由于我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类型和生产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了明显的种植区域。比如:l961年出版的《中国小麦栽培学》,根据自然条件(特别是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降水量及其分布)、耕作栽培制度、小麦品种类型、 适宜播种期与成熟期迟早等,将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域划分为3个主区、l0个亚区。 l979年出版的《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针对当时小麦生产发展变化情况,将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9个主区(相当于亚区),并在两个主区内设置了5个副区。 l983年出版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参照上述两书的划分依据改分为10个区(相当亚区)、21个副区。 l996年出版的《中国小麦育种学》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全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3个主区、l0个亚区和29个副区

小麦抗病育种最新研究进展

TILLING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 TILLING(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等位变异创制和突变体快速鉴定技术,其实质是将传统的化学诱变方法和突变的高效筛选有效结合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将传统的酶切技术与PCR技术相结合后采用红外双色荧光系统进行结果鉴定,从而筛选出相应的突变体.传统的TILLING技术主要用于筛选由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体.Ecotilling技术由TILLING技术延伸而来,主要用于鉴定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突变体,其与传统的TILLING技术的区别主要为构建DNA池时略有差异.随着该项技术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中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用于基因组较大的植物之中.本文对近年来TILLING技术在麦类作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发现,经EMS处理的小麦等麦类作物突变体库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因此相信,TILLING技术将会作为一种常规手段在麦类作物尤其是普通小麦改良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4 小麦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 目前报道的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多集中在对一些病程相关蛋白的研究上。如Chen等利用共转化技术将来源于水稻的类甜蛋白基因转入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Bobwhite中,转基因植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可以延迟赤霉病的发生。Anand等从受赤霉病菌侵染的苏麦3号cDNA文库中获得了编码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及类甜蛋白的基因,将这些基因转入到感病品种Bobwhite中,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温室及大田的抗性鉴定。在温室条件下,一个共表达几丁质酶及葡聚糖酶基因的株系可以延缓病菌侵染的扩散(Type II resistance),但在大田条件下,没发现转基因株系对病菌的最初侵染(Type I resistance)有明显作用。Rs-AFP2是一种来源于萝卜的抗菌肽,体外试验表明该抗菌肽可以强烈地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菌素生长。廖勇等通过基因枪介导的方法将该基因转入小麦扬麦12中,目前已经获得转基因植株,进一步的抗性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 除了转一些抗菌蛋白外,一些与抗性相关的基因也被用来进行抗赤霉病转基因研究。如拟南芥的NPR1基因(Nonexpresser of PR genes)可以调节植物的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Makandar等将此基因转入了小麦Bobwhite中,实验结果显示,NPR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可以加快小麦在病原菌侵染时的内源防卫反应。 在进行植物源抗性基因研究的同时,研究者还对一些来自于微生物的基因进行了植物转基因研究,期望能够获得可提高赤霉病抗性的转基因植株。TrilO1基因是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T-2毒素的弱毒基因,该基因编码3-O-乙酰转移酶可将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如T-2)的羟基氧化为羰-乙酰基,使其活性减弱。Okubara等将TrilO1基因转入感病的小麦品种中,共获得四个转基因株系,这些株系的胚乳和颖壳里都检测到TrilO1转录物的积累,温室的抗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可在一定程度 上减轻病症。 5 展望

第三节 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

第三节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 一、籽粒硬度的测定(研磨时间法) (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快速测定小麦及其他谷物籽粒的硬度。 (2)方法提要本方法利用小麦籽粒的研磨特性来测定其硬度。因为硬麦研磨后得到粗的颗粒粉易于从磨体间隙中流出,而软麦研磨后得到细的颗粒粉不易从磨体间隙中流出,故研磨一定数量不同硬度的小麦所用时间不同,硬麦时间短,软麦时间长。此方法称为研磨时间法(ground time),简称GT法,以秒数表示小麦的硬度。数值越小,籽粒越硬。 (3)仪器设备使用国产ZL Y-1型自动粮食硬度计(牡丹江市机械研究所和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联合研制)或联邦德国布拉本德( Brabender)公司制造的微型硬度计(micro-hardness Tester)。 ZI_Y-1型自动粮食硬度计的结构和技术参数:‘ ①结构仪器包括主机和天平两个组成部分。主机由锥形磨体,磨隙调节环,传动机构,电器控制,时间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 ②技术参数厂_一 380V:圆锥50Hz磨隙可调o.0~1.50mm。电源380V±10%,50Hz,具有水冷却系统可保证磨体工作温度稳定(要另配恒温水浴或使用自来水龙头供水)。 天平:称量范围0-20g,精度±0.Olg。 时间测量:液晶数系显示000.0~999. 9s,精度±0.1s. ③安装。将仪器从包装箱中取出,将底座⑩与主机用6个M8螺钉连接起来,将电源导线与天平信号导线分别接入相应的插孔,天平放在主机下部。将仪器安装在靠近水龙头的地方,但不得靠近振动大的振源,以防影响仪器精度。使用前检查仪器是 (4)样品制备选取有代表性的小麦样品种子,去杂后按四分法缩分,取样量不得少于30g。样品种子要干燥,含水量相对一致。 (5)测定步骤 ①接通电源,将电源开关(12)置于“l”的位置,此时电源开关上指示灯亮,液晶显示器⑤显示数字,天平上的取少灯(13)亮。 ②将天平的一个托盘对准仪器磨体的下斜口,并调整天平的水平位置。在另一天平托盘上放4g砝码。 ③将磨隙调节环的螺丝③放松,把刻度调节到6.O的位置,拧紧固定螺丝。 ④将仪器后面的冷却水管分别与恒温水浴的出水口和入水口连接,或与自来水龙头连接,向仪器通入恒温水20min。 ⑤在正式测定样品前,为了预热和清理仪器,取非供试小麦20g,投入进料口④ 中,按下磨起动钮⑧,研磨完后,按下磨停止钮⑨,使仪器处于待测工作状态。 ⑥按下液晶显示器清零钮(14)使显示器显示ooo.O。 ⑦用精度为0. lg的天平(用户自备)称量6g供试样品,放入仪器进料口④中。 按下起动钮⑥,磨体开始转动,计时器也开始工作。当粉碎物由磨体下口流人天平托(PSD)。此法比较准确,应用最多。研磨功耗法使用硬度一结构仪测定研磨小麦时所需要的力和功,需与粉质/阻力测定仪( farinogranh/resistograph)配合使用。此法更为精确,但用样量大,每次测定需要50g,且费工时。研磨时间法即本书引用的方法,其准确性较差,但有快速,微量的优点,适于大批样品,特别适于育种工作者使用。d.近红外法,它可以快速测定谷物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含量等。在1680nm处的反射光密度与研磨时间法的GT值或研磨细度法的PSI值都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用来测定小麦的硬度,已有应用的报道。 ③用研磨时间法测定小麦硬度,其结果会受到样品含水量、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的影响。

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及建议概要

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及建议 2002-12-17 14:03:09 1小麦品质育种工作现状 河南省的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期处于徘徊状态, 90年代末期有了较大发展。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期育成的主要品种豫麦 14、豫麦 23、豫麦 28等,在产量和品质上仍有一些不足。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育成了一大批优质小麦新品种,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品种类型的多样化。①强筋类优质面包小麦豫麦 34、豫麦 35、豫麦 47等,其中豫麦 34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面包小麦标准,豫麦 47的面包体积超过 800ml ,二者均与加麦附近。②适宜做优质面条、馒头的中筋偏强类型豫麦 49、豫麦 54、豫麦 55等。③蛋糕、饼干专用优质软麦新品种豫麦 50、豫麦 60,其中豫麦 50的稳定时间为 1.05分钟,评价值 88.29。④选育了一批有苗头的优质小麦新品系,如丰优 7号、郑农 16等。这些品种的育成,标志着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工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但也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在蛋白质质量与面筋指数方面仍处于落后局面,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优质品种不过硬面包小麦品种, 就蛋白质而言, 在量和质方面大多是以量取胜,虽然籽粒蛋白质含量能达到 15%以上,但面包体积仅达 750立方厘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来看,我省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在 31.6%- 37.2%、面筋指数在 12-84之间,而法国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为 22.6%-36.1%、面筋指数在 86-100之间, 虽然我省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高于法国小麦粉, 但面筋指数大大低于法国小麦粉, 这是法国小麦粉的烘、焙品质优于河南小麦粉, 这是法国小麦粉的烘、焙品质优于河南小麦粉的根本原因。饼干、蛋糕用弱筋小麦品种, 其粉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及前景 摘要: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小麦遗传转化弥补了经典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了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讨论了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进展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的有益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栽培品种,对其抗性、品质、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双亲亲缘关系较远造成杂交不结实、杂种不育、杂种后代长期分离、预见性差,使该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植物转基因技术被证明是进行外源基因定向转移独特而有力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改进了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以按照需要,将有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即目的基因进行人工重组,在离体条件下转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表达,定向改造植物,可以打破基因流的界限,而且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小麦是举世公认的最难转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且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经过许多学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逆性(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美国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例抗草甘磷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已经通过安全性试验;抗草胺膦转基因小麦、抗咪唑啉酮转基因小麦、高蛋白转基因小麦、抗虫和耐镇草宁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抗蚜虫转基因小麦、抗小麦黄花叶病毒转基因小麦,以及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黄矮病的转基因小麦正在田间释放[1,2];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转基因小麦[3]、转Trx-S 基因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已进入中试阶段[4]。近年来,中国在小麦转基因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并获得了一批具有抗病虫、抗逆境及改善品质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部分品系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本文概述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常用遗传转化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小麦转基因技术 小麦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或DNA 导入小麦细胞,使之稳定地整合、表达并遗传的综合技术。小麦转基因技术可根据转化目的基因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第二类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如PEG法、电激法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第一类方法。 1.1 花粉管通道法 中国学者周光宇1974 年提出的DNA 片段杂交假说是花粉管通道法的理论基础,他于1983 年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该技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 送入胚囊中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利用该法进行基因转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国。1992 年,周文麟等通过花粉管法将C4作物的DNA 导入小麦,获得了具有C4作物若干性状的转“基因”后代[5]。随后,曾君祉等利用该法将带有GUS基因的pBI121 质粒导入小山3号,获得 5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4.7%[6]。阎新甫等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花76,既获得了符合遗传规律的稳定抗病后代,还明确了抗白粉病基因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7]。Ziberstein A 等将质粒DNA 涂于授粉的柱头,提高了转化频率,并完成后代分析和分子鉴定[8]。成卓敏等将大麦黄矮病毒GPV 株系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品种,获得了抗黄矮病毒GPV 的转基

实验三 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作物育种学》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农学10-4 姓名: 曹跃强 学号: 20100359

实验三小麦杂交育种技术 一、实验目的: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本实验旨在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学习和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实验用品 四川农业大学青圃园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透明塑料袋、回形针、纸牌、铅笔等。 三、操作方法 1.选穗整穗 选穗是指选择母本的麦穗而言。在母本去雄前,应选择适合的麦穗。入选的麦穗应该是发育良好,健壮和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主茎穗或大分蘖穗。选穗时间一般在麦穗抽出以后、穗下的茎露出叶鞘大约1.5厘米时进行。麦穗初步选中以后,用镊子打开麦穗中部的小花,观察它的花药,如果花药正在由绿变黄,就是理想的杂交穗。因为这样的麦穗当天去雄后,第二天就能授粉杂交。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先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再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经过上述整穗过程,杂交穗上只留下了十余朵发育良好、生长健壮的小花。

⒉去雄套袋 去雄时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个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去雄完成后,套上塑料袋,挂号标牌即可。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⒊授粉杂交 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授粉以上午8时以后(8-11时)4时以前开花较盛时为宜,授粉前先检查柱头有无损伤。如柱头已呈羽毛状分叉、有光泽,表明正是授粉适期。采集成熟的父本花粉(花药金黄色,有花粉散出)于小杯(或纸上)中,然后立即用授粉器(将花粉)依次放入每朵去雄的花内,全穗授粉后将纸袋套好,牌上写上父本名称,授粉日期,10天后将纸袋去掉。 4.收获 在麦穗成熟期时,及时剪下杂交穗,并将每个杂交穗单独脱粒和保存,以供来年播种检验杂交是否成功。 四、实验结果 2013年3月20日完成小麦去雄套袋,2013年3月23日(上午8-11是)完成小麦授粉杂交,2013年4月2日将纸袋去掉。待麦穗成熟期时,剪下杂交穗,结果:小麦杂交结实率为零。

作物育种学各论小麦试题库复习资料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小麦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产量潜力针对某一品种而言,即某一品种在适宜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产量,有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 2、环境胁迫通常将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称为环境协迫或逆境灾害。 3、营养品质指小麦籽粒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 4、一次加工品质指磨粉品质,指小麦品种能否在磨粉过程中满足和保证出粉率高、能耗低和低成本的要求。 5、二次加工品质指面粉在加工成食品的过程中能否满足加工单位的需求。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淀粉特性。 伯尔辛克值它主要指将加有酵母的全麦粉面团放入有水的杯中,保持水温30℃,随着发酵产生CO2,面团比重降低上升到水面,继续发酵,直到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那么从放入面团到面团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伯尔辛克值,以min表示。 7、洛类抗源指前苏联用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得到的易位系的衍生物。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即将两亲本种属的两种来源和性质不同的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为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不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即亲本之一的部分染色体与另一亲本的全套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不等于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9、双二倍体将具有不同染色体组的两个物种经杂交得到的Fl杂种再经染色体加倍后产生的。 10、收获指数也叫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11、抗逆性育种(小麦)品种对逆境灾害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称抗逆性。通过抗逆育种可以从遗传上改良和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从而提高产量的稳定性。 12、T型不育系,我国从1965年起就对小麦提莫菲维(T.timopheevi)雄性不育,简称T型不育系,不育系分为质核互作型不育系和核不育系 13、化学杀雄剂一种能阻滞植物花粉发育、抑制自花授粉、获得作物杂交种子的化学药品或药剂。

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良策略.

中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良策略 2002-5-30 13:37:44 姚金保 小麦品质育种现状 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工作是70年代在庄巧生先生等倡导下,逐渐通过现有品种筛选并逐步发展利用优质亲本进行杂交改良。80年代首先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在春麦育种中筛选出中7606于生产上栽培,之后在优质春小麦与硬粒小麦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中作8131-1,这是我国面包小麦有代表性的突破。从“七五”开始,小麦品质育种正式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许多省市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河北农业大学从1983年起对其收集的2000余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进行了连续5年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和连续两年的出粉率、干、湿面筋和沉淀值等项目的测定,筛选出一批优质资源,并对若干品质性状的遗传、生理、品质与环境互作等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陕西省农科院1993年对全国25个省、市提供的2万多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蛋白质、赖氨酸、沉淀值、硬度等项目的分析鉴定,基本上摸清了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发现了一批珍贵优质资源,明确了小麦品质的地理差异,为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也为建立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提供科学依据。自1986年以来,我国曾3次对主要麦区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品质分析。1986年在农业部农业司的主持下,对全国16省、市的79个优选小麦品种进行了首次品质检测,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3.8%,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27.6mL ,面包体积594cm3,综合评分63。1990年对全国17省、市的98个优选小麦品种进行了第2次品质检测,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4.0%,湿面筋含量29.7%,沉降值30.4mL ,面包体积664cm3,综合评分72。1994年对全国14省、市的45个优选小麦品种进行了第3次品质检测,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16.3%,湿面筋含量36.4%,沉降值44.7mL ,面包体积745cm3,综合评分82,见表1。1994年送检样品的品质比1986年和1990年送检样品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1994年送检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比1990年送检样品提高了2.3个百分点;比1986年送检样品提高了2.5个百分点。湿面筋比1986年和1990年送检样品分别提高了6.6和6.7个百分点;沉降值比1990年样品提高了14.4mL ,面包体积比1990

小麦育种目标的发展状况

小麦育种目标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小麦分布广,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差别很大,各地小麦生产发展也极不平衡,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因为任何一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成培育的。因此优良品种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新育成的品种必须要能够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以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生态条件,争取高产、优质,同时克服不利的生态条件而争取稳产。 二.以需求为导向制定育种目标 小麦育种目标的制定涉及4 个方面:丰产性,稳产性, 品质和生产成本(或投入产出比)。但在不同历史阶段, 生产水平不同, 社会需求不同, 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20 世纪50 年代、60 年代, 小麦生产水平低下, 在几乎没有有效的化防措施的情况下, 病虫害是主要的限制因子, 因而抗病虫害的南大2419 、碧蚂号小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推品种, 而且这批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也的确显著提高了我国小麦的产量, 同时也使我国的小麦育种工作蓬勃发展起来。 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的丰产3 号、泰山1 号、济南13 都具备了666.7m2 500kg 以上的丰产潜力, 而且兼备了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稳产性(抗病性) 80 年代以后,小麦主产省区都相继开展了以强筋小麦育种为主的品质改良工作,。因此90 年代我国的小麦育种更多地侧重高产优质。 我国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少, 小麦产量维系计民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稳定地提高单产, 增强稳产性, 改善品质,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益将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 三.选择观念和选择方法的更新 近年来, 小麦育种者逐渐认识到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才是根本所在。把经济产量化 分为3 个产量因子, 主要是帮助认识经济产量的构成。实际上3 个产量因子在每个生态环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平衡, 这种平衡取决于当地的日照长度和光热资源, 并受水肥供应的 影响。产量因子的平衡具有生态学的稳定性(Rajaram , 1993)。从我国冬麦情况看, 从北向南, 穗数逐渐减少, 而穗重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我国北方冬小麦生育进程有一长两短的特点, 种植多穗型小麦品种可以扬长避短, 非常适合这一麦区的生态条件,故多年来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多属这一类型。因此, 即使选育超高产品种, 也需保证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3.1 稳定地提高单产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首要目标 产量和产量因子都是小麦代谢的结果, 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须从代谢的过程和成因上着眼。在进行杂交组合选配和后代选择时, 应从增加同化能力, 提高光能利用率入手, 提高生物产量, 提高或保持较高的经济系数, 才是提高产量的实质所在 3.2 提高小麦品质及其稳定性, 实现高产优质 短短十几年来, 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成功地进行了优质资源收集鉴定, 品质性状的遗传、生理等理论研究等工作。我们对品质育种的亲本选配、杂交后代品质指标的鉴定和选择及协调产质关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3.3 增强小麦新品种的稳产性 近年来由于有关因素的影响, 气候条件逐渐恶化, 自然灾害有加重的趋势, 因此提高育成品种的稳产性成为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 我们应着重加强品种

小麦品质研究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小麦优质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姓名: 赵娇娇 学院: 农学院 专业: 种子科学与工程 班级: 种子72班 学号: 1127219 指导教师: 王秀娥职称: 教授 2010年5 月31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小麦优质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赵娇娇指导老师:王秀娥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72班, 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约为 8%-20%,主要包括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是面团弹性和延伸性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组分与格组分的分布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因此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进 HMW-GS 组成一直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改良的重要途径。目前推广的优质强筋小麦基本都携带优质亚基,然而真正适合烘焙优质面包的强筋小麦并不多,贮藏蛋白组分的含量及比例不合理是主要原因,改进贮藏蛋白亚基的质量组成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谷蛋白、醇溶蛋白、品质、加工品质 Wheat proteins and their subunits and quality of wheat flour ZHAO Jiaojiao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7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Key words: 前言(引言):×××××(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 正文:×××××(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 结论:××××××(小四宋体)××××××××××××××××××××××××××××××××××××……… 参考文献: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期数).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1) [3]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期数).

河北省小麦育种现状与建议

河北省小麦育种现状与建议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小麦中间试验参试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北小麦选育单位明显增多,参试新品系大量涌现;甲定品种数量基本稳定,通过甲定的比例明显下降;参试品系良芬不齐,科研部门仍是河北省小麦育种的主力军通过甲定的品种表现为:产量水平不断提高,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增长;品质明显改善,优质专用比例较高;优质高产协调发展,品质类型出现突破;综合杭性水平有所提高,不同病害杭性极不均衡在此基础上对河北小麦育种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小麦育种;参试品种;甲定品种 小麦是河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hm2以上,占全国麦Hi总面积的6.8%,总产约1000万t,约占全国的7.5。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稳定和发展我省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河北小麦中间试验参试品系及审定品种的分析,提出了发展河北小麦育种的建议。 1小麦育种现状 1.1选育单位明显增多,参试新品系大量涌现 自2005年以来,申请参加河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单位(或个人)明显增加。由2004年全省27家发展到2007年的59家,近2年稳定在50家以上。参加试验的新品系数量大幅度上升。2004年参加河北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新品系48个,到2007年超过100个。与2004年相比,2009年参试新品系总数增加133.3%,其中淮南小麦新品系增加最多,增加318.2%,其次为淮北小麦新品系,数量翻了一番,迟播类品种较少,增加20%。 1.2审定品种数量基本稳定,通过审定的比例明显下降 2004-2009年河北省共审定了36个小麦品种,平均年审定品种6个。2004年审定的品种最多为8个,2005年最少为4个,2008年、2009年均为6个。从品种类型来看,淮南品种15个,淮北品种14个、迟播品种7个,分别占审定品种总数的41.7% ,38.9%和19.4%2009年参试新品种的数量是2004年的233%,而通过审定的品种数仅为2004年的75%,通过审定的品种数占当年参试新品系数量的比例大幅度下降,由2004年的16.7%下降到2009年的5.4%,品种的选择压力大大增加,育种单位以及品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1.3参试品系良荞不齐,科研部门仍是河北省小麦育种的主力军 随着申请参加河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单位的增多,参试品系的表现差异较大,综合表现良荞不齐,多数中小种了企业、县级原良种场或农科所及个人申请参加试验的品系,其丰产性、抗逆性等综合表现欠佳,经预备试验被淘汰的机率较高;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品系主要是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及其所属农区所的,2004-2009年审定品种28个,占全省审定品种总数的77.8%。可见,科研育种单位仍是河北省小麦品种育种的主要力量。

小麦品质研究

小麦优质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赵娇娇 1127219 : 王秀娥职称: 教授

小麦优质蛋白亚基与小麦品质的研究进展 摘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约为 8%-20%,主要包括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是面团弹性和延伸性的物质基础。蛋白质组分与格组分的分布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因此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进 HMW-GS 组成一直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改良的重要途径。目前推广的优质强筋小麦基本都携带优质亚基,然而真正适合烘焙优质面包的强筋小麦并不多,贮藏蛋白组分的含量及比例不合理是主要原因,改进贮藏蛋白亚基的质量组成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谷蛋白、醇溶蛋白、品质、加工品质 1.优质小麦品质指标 小麦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品质主要包括营养品质、加工品质以及形态品质[1]。小麦加工品质通常用出粉率、灰分含量、动力消耗和面粉百度等磨粉品质衡量;还包括烘焙品质、蒸煮品质及制作品质在内的食品加工品质。小麦籽粒蛋白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程度决定小麦的营养价值,因此小麦各种品质都与它所含蛋白质的种类与含量有关。对于小麦的一次加工品质,存在于小麦胚乳中的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小麦面筋的主要成分,约占面筋总量的90%,评价小麦品质不能忽略蛋白质的质与量。目前对品质性状的评价主要是对一下三点进行分析研究。 1.1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HMW-GS) HMW-GS是由小麦第1组染色体长臂上基因编码形成。近年来研究表明[2],面包的烘烤品质与蛋白质的不同组分,特别是与一些HMW-GS有关,在Glu-D1位点编码的5 +10、Glu2B1位点的7OE +8﹡及17 +18、Glu-A1位点1及2﹡,对面团强度、沉降值和面包体积贡献较大。国外种质资源特别是含 5 +10的HMW-GS,在品质育种中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新发现的亚基Glu-B1a (7OE+8﹡) 可显著提高HWM-GS总量和面团强度,7OE+8﹡可作为优质亚基用于强筋小麦育种。 但是,HMW-GS只能解释30%~79%的品质差异。HMW-GS的表达量、LMW-GS亚基以及醇溶蛋白等组成的不同,也是造成沉淀值和面筋弹性差异的重要原因。栗站稳[2]对443份国内外材料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外品种相比优质亚基的频率明显偏低,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中国品种醇溶蛋白谱带数目较少,且含有非优质谱带,可能是烘烤品质较差的另一个原因。目前,对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选育优质品种的一种方法。 1.2沉淀值(沉降值) 沉淀值即小麦面粉蛋白参加沉淀反应的沉淀体积,沉淀值测定法包括Zaleny法和微量SDS沉淀法。大量研究表明,沉淀值与面包体积、面团流变性参数、比沉淀值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品质评分等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沉淀值是反应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的综合指标,国际上已将沉降值作为鉴定小麦品质的重要标准。沉降值遗传力较高,高于蛋白质含量遗传力,比其他方法能更深刻地反映出遗传差异。所以,沉降值具有高遗传力,并与面粉品质呈显著相关,可作为品质育种的早代选择指标。 1

小麦品质改良研究现状

小麦品质改良研究现状 小麦品质一般分为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营养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的平衡程度。小麦含有各种必须氨基酸,是完全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高则营养品质好;但同时,小麦氨基酸组成不平衡,为不平衡蛋白质,其第一限制性必须氨基酸是赖氨酸,其次是苏氨酸、异亮氨酸等。加工品质又分为制粉品质和食品制作品质。制粉品质好的指标是指出粉率高,灰分含量低,白度大,磨粉的耗能低。小麦的食品加工品质是指面粉加工成不同食品的特性。一般要求面粉能制作适合不同需求的、适口性好、外形美观的食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对小麦品质评价的好坏,是因最终产品的不同而异:烘烤面包要求面粉的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高,品质好,才能烘烤出体积大,松软有弹性的优质面包;制作面条类食品的面粉其蛋白质含量要求较低,但面团延伸性要大,弹性好;馒头专用面粉要求面筋强度中等;制作饼干与蛋糕则要求低面筋的面粉。 小麦品质性状表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是许多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情况下,评价小麦品质性状指标较多。薛香等(2011)认为,通过对相关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选出重点指标,以利于育种过程中的选择和品质改良。杨四军(2003)、康立宁(2004)等研究认为,沉降值、蛋白质、面筋、降落数值、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对品质性状的贡献比较大,最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对上述部分品质指标研究情况展开综述。 1、小麦沉降值研究状况 沉淀值是反映小麦蛋白质数量及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沉降值越大,表明面筋强度越大。目前沉降值的测定分为两种方法, 即Zeleny沉降值(AACC标准方法)和SDS沉降值(我国国家标准)。Zeleny沉降值大小反映了小麦中面筋蛋白质的水合率和水合能力的大小;而SDS沉

作物育种学各论小麦试题库答案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小麦试 题库答案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作物育种学各论 小麦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产量潜力针对某一品种而言,即某一品种在适宜的气候和栽培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潜在产量,有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 2、环境胁迫通常将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利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称为环境协迫或逆境灾害。 3、营养品质指小麦籽粒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其中主要是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尤其是赖氨酸的含量。 4、一次加工品质指磨粉品质,指小麦品种能否在磨粉过程中满足和保证出粉率高、能耗低和低成本的要求。 5、二次加工品质指面粉在加工成食品的过程中能否满足加工单位的需求。食品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小麦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淀粉特性。 伯尔辛克值它主要指将加有酵母的全麦粉面团放入有水的杯中,保持水温30℃,随着发酵产生CO2,面团比重降低上升到水面,继续发酵,直到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那么从放入面团到面团破裂,下面一半落入水中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伯尔辛克值,以min表示。 7、洛类抗源指前苏联用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得到的易位系的衍生物。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即将两亲本种属的两种来源和性质不同的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为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不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即亲本之一的部分染色体与另一亲本的全套染色体组相结合而成的新杂种,其染色体数目不等于双亲染色体数目的总和。

9、双二倍体将具有不同染色体组的两个物种经杂交得到的Fl杂种再经染色体加倍后产生的。 10、收获指数也叫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11、抗逆性育种(小麦)品种对逆境灾害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称抗逆性。通过抗逆育种可以从遗传上改良和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从而提高产量的稳定性。12、T型不育系 ,我国从1965年起就对小麦提莫菲维(T.timopheevi)雄性不育,简称T型不育系,不育系分为质核互作型不育系和核不育系 13、化学杀雄剂一种能阻滞植物花粉发育、抑制自花授粉、获得作物杂交种子的化学药品或药剂。 14、(小麦)避旱性 (drought escape) 在干旱来临前,已完成其生育期。 15、(小麦)免旱性在受旱时,借强大的根系和输导系统或叶片结构特点以及叶片各种功能减少水分蒸发,以保持地上部分较高的水势,免受旱害。 16、(小麦)高光效育种以提高光合效率为主的遗传改良 17、(小麦)冻害指零下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和死亡,主要发生在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也包括拔节前后的霜害 18、(小麦)寒害冷害是0C以上,不能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要求的低温对小麦的危害。 19、(小麦)异附加系在小麦原有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或一对外来染色体的系称异附加系 20、(小麦)异代换系异种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取代小麦中相应的染色体所得的家系称异代换系 二、填空题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实验 一、目的: 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 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二、实验原理 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㈠小麦的花器构造 小麦属复穗状花序,由许多互生的小穗组成,小穗基部着生两个护颖和3-9朵小花,但正常发育的都是基部的2-5朵小花,小穗上部的小花往往退化。 每朵小花自外向里有外颖、内颖各1片;鳞片2个;雄蕊(花丝、花药)3个;雌蕊(子房、柱头、花柱)1个,呈羽毛状分裂。外颖顶端有芒或无芒 ㈡开花习性 小麦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也有少数闭颖授粉。通常小麦抽穗2-4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抽穗10天才开花),小麦的开花昼夜进行,其开花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通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8-11时,下午约2-6时开花最盛,小麦开花的最适温度18-23℃,最适相对湿度70-80%,小麦花粉在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钟。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同一穗上,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小时开始萌发 三、所需用品 1.用品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75%的酒精、透明纸袋、纸牌回形针、小杯。 四、操作方法 1.普通法 (1)选穗整穗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 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 用镊子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 全穗约留20朵左右小花 ⒉去雄套袋 去雄时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个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 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