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基础知识B5

心理基础知识B5

心理基础知识B5
心理基础知识B5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发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组成部份。

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是一种主观的映象,心理支配人的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心理学发展简史: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孔子说:人生具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孟子:所有人都是性善的。荀子:所有人都是性恶的。世硕: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19世纪中叶,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铁饮纳,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他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姆、克勒和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

杜威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所以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包括着两个主要的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识、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

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

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

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

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也叫自然观察

法。观察法不能控制条件,所得资料

比较客观真实。2调查法:就某一问

题,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向被调查的对

象提问,让他回答:个案法:对被试

做的多方面深入详细研究。也叫个案

历史技术。实验法在严格控制条件

下,观察被试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

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

联系。由试验者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

或行为变化的刺激量叫自变量。由自

变量引起的被试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叫因变量。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单位和功能单位。分感觉、运动、中

间神经元三种。

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

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各中脑三部

分。是睡眠与觉醒的机构,维持并注

意激活情绪。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

节肌肉紧张。

大脑半球分四部分:额叶,以躯

体运动功能为主;顶叶,以躯体感觉

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杰·斯

佩里做了“脑割裂”实验。证明了右

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

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

占优势。

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

制,由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垂

体后叶控制血压、泌尿,并影响着分

娩和乳汁的分泌。垂体前叶直接影响

着生长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

响其它腺体的活动。

巴甫洛夫学说的四个基本概念:

1、兴奋:由静息状态或较弱活动状

态转为活动状态或较强活动状态。抑

制:由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活动状态;2、

反射:吃东西流口水、瞳孔收缩。反

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馈:

发射活动的结果又回到神经中枢3、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我们称其为

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研究的条件

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4、第一

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

实的具体的刺激物威信好刺激而形

成的条件反射。灯光、铃声、看到绳

子以为是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绳。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

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是第二信

号系统:电铃坏了喊下课。

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

活动的基本规律。条件反射的抑制:

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

应;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

刺激不予强化,其他反应会逐渐消

失,叫分化抑制。扩散和集中一个地

方的神精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周围其

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叫扩散。当条件反

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

同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

激物进行反应了,这是集中。相互诱

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

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叫相

互诱导;动力定型(巴甫洛夫把大脑

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

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我们把感觉

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员感受

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受

阈限。感受性是用感受阈限的大小来

度量的,二者成反比。

感受阈限可分为绝对感受阈限

和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

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绝对感受阈限,

又叫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

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

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学差。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提出ΔI/

I=K,ΔI是差别阈限,I是刺激强度,

K就是一个常数。这是常数叫韦伯常

数或韦伯分数。

德国的费希纳以S代表心理量,

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那么

S=Klg R即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

对数成正比。

我们把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

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入芝兰

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

不问其臭,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

热,慢慢就不热了。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

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受后

象。灯灭以后留下的是亮的灯是正后

象,留下的是黑色灯泡形象是负后

象。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

红色是蓝绿色,黄色是蓝色

联觉,本来是一促刺激引起了一

种感觉、现在还是这个刺激却同时引

起了另一种感觉。我们把一个刺激不

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

感觉的现象称联觉。看到红色觉得温

暖,蓝色觉得清凉

视觉的适宜波长是380纳米~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

线通过角膜、前房和瞳孔进入水晶

体,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视

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

薄膜,分三层,最外边一层细胞层是

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觉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

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

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圆锥

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

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

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

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

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

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从视网膜出来

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

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

全色盲。它的遗传途径是男孩是外祖

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

盲,妈妈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

1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

觉适宜刺激,人们对1000~4000赫兹

的声音最敏感,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

是听觉神经细胞细胞集中的地方。空

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它的

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

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和

颞中回,引起听觉。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

细胞。

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

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

耳中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包括耳石

和三个半规管,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

体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

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规管

内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

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平衡

感觉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

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

晕车、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

成的。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

性—两可图形;恒常性;理解性。

空间知觉:大小知觉,形状知觉,

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又叫深度知觉,

判断距离根据以下条件:1对象

的重叠2纸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3

明暗阴影4运动视差5眼睛调节作

用。这5方面也叫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有:双眼轴辐合,双眼

视差。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

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立体电

影,立体摄影就是利用双眼视差制作

出来的。

7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

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的位

移产生的知觉。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

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

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

象、Φ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

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给人造成

的动感,路片广告制作中的画面变

化,也都是就用的似动知觉的原理。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

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

往带有固定的倾向。错觉是通过主观

努力无法克服的。电影、电视的特技

镜头、张贴广告中的动感。霓虹灯的

变换效果等等,都是应用错觉的例

子。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

反映。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五种:形象

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

忆、动作记忆。

记忆从识记开始,知识经验在大

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

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

叫再现。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从这条曲

线来看,遗忘的速率越来越慢,即遗

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我信把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

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

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表象的形象也可以在我们头脑

里放大、缩小、翻转。表象的这种特

性叫做表象的可操作性。

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

系: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

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

1

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容量:9-20比特,图像记忆保持时间0、25-1秒,声像超过1秒,不长于4秒。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容量:5-9个项目。是可以被意识到的,可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容量无限。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例:给被试读一遍互相没有联系难度一样大的单词让其记忆,系列两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效果好。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

根据思维的形态我们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概念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的概念的个体就越多,外延就越广。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人工概念只是模拟自然概念,它与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

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途径或方法。

问题的解决策略通用的方法是有算法策略: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加以尝试,最后找出问题解决答案。和启发式策略: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探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叫做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言语要借助语言才能实现。

言语运动中枢(左半球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又叫布洛卡中枢,这一中枢受损表现为运动性失语症。(说话费力)

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的颞上回)也称威尔尼克中枢,这一中枢受损时发生接受性失语症。(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能力。

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的交汇处的角回)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发生据失读症。

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这一中枢受损,发生失写症。

在大脑里对表象进行加工和改

选,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一过程

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这种过程就

叫想像。

想像按其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可

以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

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

并指向未来的想像。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

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

本区别,是物质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产

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

既包括外界对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

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

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

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

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

睡眠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

要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

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

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这一阶段大

约持续十分钟;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

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

波。在这一阶段里,个体很难被叫醒,

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

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

大,出现Δ波,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

分钟;当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时,

睡眠就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

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

这一阶段被称为浓度睡眠阶段。

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

机能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

式叫做生物节律。

梦有很多特点,如梦不的连续

性、不协调性、和认识的不确定性。

梦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的状态,不

是心理过程。

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2、有

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

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

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

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需要的种类;1、自然需要和社

会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

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

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和效果之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

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

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唤醒状态叫内

驱力。

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

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

动机的种类;生理性动机和社会

性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美国的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

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

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

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指人们希望

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

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

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人类

最高层次的需要。

层次越低需要出现越早,层次越

高的需要出现越晚。只有当低层次的

需要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

现。

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中等强

度愉快情绪有利于操作活动效果。4、

信号功能。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

论;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

的关系。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中枢神

经系统的丘脑。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任何一

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

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刺激的

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

识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

——分化理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

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

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1、情绪

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2、

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两极。3、强度

有强和弱的两极。4、紧张度有紧张

和轻松的两极。

心境是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

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

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

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遇到危险情景时或出

现意外事件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

绪状态。

人的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美

感、理智感。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

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

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分准备阶

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的冲突一般有如下四种形

式;1、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

兼得)。2、双避式冲突(怕花钱买东

西)。3、趋避式冲突(想考个好学校

又怕报名的人太多竞争太激烈考不

上的矛盾心理)。4、双重趋避式冲突

(两种工作一种工作社会地位高但

待遇低,另一种待遇高但社会地位

低)

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

坚韧性和自制性。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

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

组织结构。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整体性、

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

统一。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

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是掌

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的分类:1、按能力发展的

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

能和天才。2、按能力的结构可把能

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3、按

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

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

能力。4、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

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

力。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的

因素,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气质的定义,气质是心理活动表

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

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的类型学说(希波克拉底将

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

抑郁质)1、体液说。2、体型说。3、

血型说。4、激素说。

气质的特征;1、感受性与耐受

性。2、反应的敏捷性。3、可塑性。

4、情绪的兴奋性;

5、指向性。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的

稳定性与可塑性。2、气质类型没有

好坏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

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

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和难

易和对环境的适应。5、气质类型能

影响健康。

性格的静态特征;从组成性格的

各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把性格分解为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

智特征四个组成成分。其中性格的态

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同时它也决定

了性格的其他特征。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

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

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

我遵循现实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奥乐波特,1924在

《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

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

意识的学科。”

社会行为,勒温的著名公式B=F

(P,E)其中B——行为,P——个

体,E——个体所处的环境,F——函

数关系。这个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

体及其情景的函数,即个体是个体与

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奥乐波特,1924在

《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

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

意识的学科。”

社会行为,勒温的著名公式B=F

(P,E)其中B——行为,P——个

体,E——个体所处的环境,F——函

数关系。这个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

体及其情景的函数,即个体是个体与

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国的霍兰德研究,社会心理学

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

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

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

立期。

190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斯

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

学专著的分别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

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

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的

莫德。勒温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

奥尔波特被称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

奠基人。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

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

原则。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观

2

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访谈过程与技巧,1、准备工作。

2、接近被访者。

3、应对拒绝的技巧。

4、谈话与提问技巧。

5、追问技巧。

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1、目的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非歧义性原则。4、非暗示性原则。5、适度规模原则。

学习的过程大概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和模仿。

观察学习法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在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上美国的霍曼斯提出五个普遍性命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布鲁默。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的社会化载体有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和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1、语言社会化。2、性别角色社会化。3、道德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

爱国意识有三个连续的阶段。1、国家形象阶段。2、抽象国家概念阶段。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获得方式)。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功能)。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识。

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自我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所谓图式就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图式的主要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3、刻板印象。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首因

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最新

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

影响更大的现象叫近因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

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

板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有

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法模式和

中心品质模式。(加法模式指人们形

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

评价分值的总和。)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

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抬

高自我。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

因。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原因。3、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

60年代提出控制点理论。

归因的原则;1、不变性原则。2、

折扣原则。3、协变原则。(特异性、

共同性,一致性)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

时间因素。

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

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

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

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

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

因。

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

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大致

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

活动效率最高。

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

作用是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

避免窘境。

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感因素。

2、情绪因素。

3、出生顺序。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目标的

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和个

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2、

内疚。3、人格。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

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特点有内

在性、对象性和稳定性。成分有认识

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即态

度的ABC模型。

态度的功能有四个方面。1、工

具性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

表现功能。4、认识功能。

态度的属性有方向、强度、深度、

向中度和外显度。

美国的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

括依从、认同和内化。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1、传递

者方面的影响因素。2、沟通信息方

面的影响因素。3、接受者方面影响

因素4、情境。

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传递

者的威信。2、传递者的立场。3、说

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

情境因素方面的影响有预先警

告、分心和重复。

消除、减少认识失调的途径:1、

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识因素的一方,

使两方面的认识因素协调。2、引入

或增加新的认识因素,以改变原有的

不协调关系。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

素双方的强度。

沟通的结构,沟通是由信息源、

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

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

人际沟通的分类;1、按组织系

统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2、

按信息流动方向分上行沟通、下行沟

通和平行沟通。3、以信息源及接受

者的位置关系分单向沟通和双向沟

通。4、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5、现

实沟通与虚似沟通。

正式沟通有5种形式。链式;轮

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

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三种典

型形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

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

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

性。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

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和平等原则。

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

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

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

会活动)。2、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

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3、主

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

力)。4、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

喜欢追随他人)。5、主动情感式(表

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热)。

6、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

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的

亲密)。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

邻近。2、相似性。3、互补。4、外

貌。5、才能。6、人格品质。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

竞争。

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

和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

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

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

高绩效的现象。与之相反的现象称为

社会干扰或社会抑制。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

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

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

活动效率)。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

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

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

的影响)。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

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

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的基

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的《模仿律》有三点;下

降律、几何级数率和先内后外律。

暗示的分类1、按信息的来源可

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按暗

示者的目的可分有意暗示和无意暗

示。3、按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可分

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4、按暗示

的效果可分为暗示及反暗示。

社会感染的特点是双向性,爆发

性,接受的迅速性。

爱情的发展阶段1、取样与评估。

2、互惠。

3、承诺。

4、制度化。

爱情的形式;1、浪漫式。2、好

朋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

实用式。6、利他式。

夫妻关系的类型有七种,分别是

爱情型、功利型、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和一体型。

夫妻心理冲突多由以下原因引

起: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

离的“自我”、夫妻的性差异。

家庭的结构模式;1、核心家庭

(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2、主干

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

母、子、媳组合而成)。3、联合家庭

(由夫妻与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组

成)。4、其他家庭。

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

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

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和休闲与娱乐

功能。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它以个体

从出生到衰亡一片全程的心理发展

现象为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

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

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

展;从狭义而言,心理发展仅指个体

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

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

行研究。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

性和顺序性。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从

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

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

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成人期处于缓慢

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

下降趋势。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

性。

(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的衰

退的辩证统一。

(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

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

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

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

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

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遗传与

环境和教育的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

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2、心理

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

是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的。3、在心理

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内在

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的。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

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

与发展的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3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认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标志。

间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组间的心理变化。

横断研究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优点是可以研究较大的样本;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成本降低、节省人力和物力。缺点是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这种横断与纵向的交叉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优缺点的取长补短。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横断研究、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研究

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心理的发展由遗传决定,它的发展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认为迟到量的发展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教育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和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施太伦和美国吴伟士(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对孤立的因素,它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认为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心理是起源于动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认识的结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这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

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

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7岁)。

3、具

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

15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分三

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

岁)。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

岁以后)。

艾森克认为根据个体在不同的

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格

特点划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

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

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

质。

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

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

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

质。

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

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

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

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

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

是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

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

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

质。

成年中期(25~50岁);这一阶

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克

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

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

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克

服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

贤明品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新行

为主义的代表理论。三元交互论人的

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互为决定

因素。

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

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

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

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

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心理的实质

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中

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个人

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

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

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机能改变

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

机能有四个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

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

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最

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

儿童借助成的帮助所达到解决问题

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过到的解

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2、教学

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

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

成的机能之上。

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

究人的道德发展。大致3种水平6个

阶段。(一)、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

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论者快乐主

义定向阶段(二)、习俗水平好孩子

定向阶段和维护要权威与社会秩序

阶段(三)、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

向阶段和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

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

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发

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

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婴儿期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

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

活动。婴儿动作发展的速度非常迅

速,动作发展受生物万户的程序化制

约,也受环境的影响。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

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或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

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

空间认知和发展。4、婴儿动作的发

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

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

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

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婴儿的主要

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成

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

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

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婴

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

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习惯

化。习惯化是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

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到最后

形成习惯现而不再反应。支习惯化是

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析

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优先注

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

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

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了浓度

知觉。

婴儿期的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

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

时期。6~12个月的婴儿出现认生现

象。

婴儿期的思维典型特征是直觉

行动思维(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

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

的动作)。

婴儿斯的行动思维具有以下特

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

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

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

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是后天

发展论的代表人物,强调环境对儿童

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它又分为强化

说和社会学习说。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

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

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

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

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

概念。

先天成熟理论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

法理论的创始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是认

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

是皮亚杰。强调环境的主体的相互作

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

作用。

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

阶段1、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

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

语言,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到3岁左右,婴儿基本能够掌握母语

的全部发音。

句法的发展从单词句,双词句到

电报句,1.5到2岁简单句和复杂句

3岁以上完整句。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

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祛行为规范、

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

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

过程。

婴儿笑的发展分自发性微笑

(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

周~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

个月以后)。

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

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预测

性恐惧。

托马斯和切斯的类型学说将婴

儿气质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

迟缓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

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情绪,

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鲍

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三个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

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艾

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

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前者为

积极依恋,后两者为消极和不安全型

依恋。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

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

识。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

和客体我。哈特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

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他为两大

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第

二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

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这

是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和发展(15~24个月)具

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

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

飞跃。

在情感方面,母亲的教养行为可

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

个方面来衡量。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

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

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幼儿期

的年龄范围是3~6岁。游戏是

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关于游戏的理论:1、精力过剩

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

余精力用游戏活动。2、精神分析论;

4

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3、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4、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观点。5、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6、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特征如下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类似性。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是重视结果。4、具有相向的特点。5、具有概括性质。

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可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4、培养健全的人格。5、增强体质。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4、从词数少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幼儿口语表达两个发展趋势;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记忆策略的发展,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幼儿能运用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具体形象性。2、不清晰性的易变性。3、具有符号功能。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提问类型的变化表现在从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

幼儿和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如下;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2、情绪抑制。3、认识活动抑制。4、延迟满足。

幼儿期道德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攻击行为(是指针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从工具型向敌意型转化)。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结果。

同伴关系是儿童是交往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

关系。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

爱共同的活动,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

础上。

同伴关系的独特作用。1、同伴

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

交往技能的了展。2、同伴交往有利

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3、同伴可

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

重的需要。4、同伴交往可能培养儿

童良好的人格。

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

时出现。

童年期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

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

以学习为主导。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以学习间

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

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

性。

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表现以下

特点;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

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

趣、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游

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上起

有一定的作用。

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1、有意记

忆超过无意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

式。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

占主导地位。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

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童年期记忆策略发展特点;1、

复述。2、组织(归类和系列化)。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

或认识活动。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

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1、有关自我

的知识。2、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3、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

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

对象,不断自觉的对其进行积极监

控、控制和调节。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1、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2、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3、10

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的转折期。(关键性的转折年龄,10

岁,小学四年级)。

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可以按如

下三个阶段划分;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

水平。

皮亚杰认为儿童期形成了新的

思维结构。其主要特征如下;1、掌

握守恒2、思维具有可逆性。3、补偿

关系认知。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类别系列化和序列化)。

儿童的自我描述反映了其自我

概念的变化。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

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

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儿童期自我评价的特点:1、自

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2、自我

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

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蒙

达·哈尔特主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

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

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转变)。4、自

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变化1、

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发生变化。2、

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

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3、父母

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发生变化。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

基本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

能力。

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1、依从

性集合关系期(依从权威)。2、平行

性集合关系期(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

起活动)。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这

个时期对父母和教师的依从关系明

显下降,他们更注重的是朋友之间所

共有的价值观)。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阶段。第

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

关系。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

帮助关系。第三阶段(约9~12岁)

双向帮助关系。第四阶段(12岁以

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1、

相互接近。2、行为、品质、学习成

绩和兴趣相近。3、人格尊重并相互

敬慕。4、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竞争假设理论主为;儿童的欺负

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

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

的一种反应。外部特异性理论认为,

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

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讲方

言等。依恋理论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

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儿童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对他人

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

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也可以说是

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整套理解别人

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

青春期

青春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

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

青春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

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

错综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

殊变化。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1、心

理上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矛盾。

3、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

成就感与挫折感之间的交锋。

记忆的发展;初中学生的记忆容

量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记忆的

主要特点1、自觉的运用意义记忆,

同时有较地运用机械记忆。2、多方

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

时期。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思维的发展;青春期的思维发展

水平达到了皮亚杰划分的形式运算

阶段。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

力。2、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

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第二次飞

跃,具体表现在1、强烈关注自己的

外貌和体征。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

习能力和学业成绩。3、十分关心自

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情绪变化特点;不能自我控制情

绪波动和青春期躁动。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

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

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

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从外部

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

要求人格的独立。

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1、硬抗期,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

粗暴。2、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

冷淡相对。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

迁怒于其他成人。第二反抗期的成

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

面。它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

现象。

同伴关系表现男女同学之间的

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先疏远,

后接近的行为模式。认为父母虽有缺

点,但应受到尊敬。他们开始对老师

品头论足。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

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

们发民用工业的认识滞后。

青年期

青年期(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

大约为17、18~35岁。

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

水平;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

体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成人阶段,

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

智力则一直保持稳定,并随经验和

知识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青年期之后的成人思维主要表

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

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

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帕瑞发现青

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二元论阶段。2、相对论阶段。

3、约定性阶段)另一位美国心理学

家拉勃维维夫把成人思维看作是一

种不稳定思维,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

进行。

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

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这是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特

点。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两个方

面;一是生活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

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

评价。在修正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个

体表现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两种

形式。(自我接纳是个体对自身以及

自身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

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

对自我现实。自我否定是否定自己的

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标的

意义和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个体以自

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

行评价所持的内部尺度。斯普兰格把

人分为6种类型即理论和、经济的、

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

因而价值观也可以分为6类。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

展的因素;1、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

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2、受

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3、属于个的

因素

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

体成熟因素的制约。是以心理条件是

1、思维发展达到抽象逻辑水平,辩

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2、

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

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

制约。3、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

趋于成熟的水平。

心理学家安托露丝称为“人生护

航舰”的三重关系,恋爱和结婚、家

5

庭成员、朋友。

青年期的朋友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一起做事。

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1、家庭因素。

2、教育和智力水平。

3、性别。

4、人格,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和常规的六种类型,后来有人根据这一划分编制了职业兴趣测验。

青年人的人格表现得成熟。

中年期

中年期一般是指35或40岁~60岁或65岁这一年龄阶段。

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

中年期的记忆力表现为大幅度下降。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有下降。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最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性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中年期的人格特质相对保持稳定。表现为1、内省日趋明显。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即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这种男女同化的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完善人格”。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中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这里说的“繁衍”并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中年期的工作满意度却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中年期的工作绩效开始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来说,在整个中年期中,工作绩效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准。

中年人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中年期朋友的数量要少于青年期,但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要高于青年期。

老年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一般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

老年心理的变化的观点,主要有老年期是“丧失期”的观点和两种。

老年期是“丧失期”的观点认为1、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2、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

3、认为年龄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

“毕生发展观”基本观点包括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也有差异。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等)。

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最,而衰退也最早的心理机能。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老年人不善于运用记忆策略。

有关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

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记忆加工

过程的速度变慢。另一种认为工作记

忆容量变小。

老年人的思维能力显示出普遍

下降的趋势。

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

期;1、期待期。2、退休期。3适应

期。4、稳定期。

与子女的接触次数和其主观幸

福感之间没有关系。

人格的变化,不安全感、孤独感、

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死亡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

否认。2、愤怒。3、讨价还价。抑郁。

5、接受。

变态心理学

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

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有精神障

碍的群体占人群体总体的比例为

13.47%。

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

分,也能得到发送或完全被矫正,这

说明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

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

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

科。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

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

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

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

响,精神病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

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

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变态心理学大概始于公元前400

年。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已经

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

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

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

功能联系在一起。医学科学的进步,

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

心理异常的问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认为

性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

因。

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

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比多”人

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构成;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

自我和超我构成。人们为了防止冲突

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晕

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弗洛伊德

有时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

理,是由以下缘由造成的1、合理地

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

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2、

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

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

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3、为防止、

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

抑非理性冲动。

弗洛伊德学说是逻辑演绎式地

心理现象,所受到的打压,不是来自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而是来自宗教。

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病

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弗洛伊德是

从潜意识出发,逐步地构建自己的理

论。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基本被

所谓“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将

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

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

论”理论所代替。随着20世纪50年

代以后脑科学迅猛发展,人们的注意

力更加集中在异常心理的脑机制方

面。特别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心

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

的事实,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

释提出质疑。

在变态心理学史上,巴甫洛夫用

高级神经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

的异常心理现象,并且通过“实验神

经症”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

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

心理学的早期记载。通过实验结果的

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巴甫洛夫

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

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

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

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

现象。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与精神病

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

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对于神经

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

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

成的。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

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

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

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

的一般技术路线。

认知理论的潮流是行为主义心

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结合。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断定心理

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

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它是15

世纪欧洲反宗教的“怀疑论”哲学副

本。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

在上来,而“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

是认知自我”。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

只要提出一种假设并赋予这种假设

某种固有的特性,再进一步从这种特

性推论开来,就能解释一切,便可构

成一种“学说”。

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

动,具有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

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

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

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类正常

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

质及其规律性。

常识性的区分方法有如下四点;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3、自身社

会功能不完整。4、影响他人的正常

生活。

李心天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

为以下几种;1、就统计学的角度,

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

离了统计常模。2、就文化人类学角

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

俗的偏离。3、就社会学角度,将心

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4、

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

古怪无效的观念可行为。5、就认知

心理学的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

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李心天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

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

1、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

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

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

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美丽解剖或病理

生理变化的根据,其心理或行为表

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

因则归结为脱离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在常态曲线上,

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

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

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

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

具。)

3、内省经验标准(一是指病人

的内省经验。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

验。)

4、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

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正常人

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根据社会要

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郭念锋三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

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性原则;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

“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

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

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

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

统一性的丧失。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

关系。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

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

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

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咨询师了解常见心理异常

的主要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

非精神障碍。

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

和心理治疗是有条件的:1、必须在

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

或基本消失以后。2、主要目标是社

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3、必须

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认识障碍

感知障碍有感觉障碍和知觉障

碍及感知综合障碍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

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幻听、

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

觉)幻觉体验的来源有真性幻觉和假

性幻觉两种。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

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回响、心

因性幻觉等。

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

时产生的变形。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

布景“水中月”“镜中花”(可见于抑

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

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可

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口授性精神障

碍)。

思维障碍分思维形式障碍和思

维内容障碍

6

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2、思维迟缓。3、思维贫乏(回答的非常简单,回答时的语速并不减慢,这是思维贫乏和思维迟缓精神症状鉴别要点之一。)4、思维松驰和思维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感觉患者的回答是“答非所问”。)5、破裂性思维。6、思维不连贯(语词杂拌)。7、思维中断。8、思维插入。9、思维云集。10、病理性赘述。11、病理性象征思维。

12、语词新作。13、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一、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临床上通常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归类1、关系妄想。2、被害妄想。3、特殊意想。4、物理影响妄想。5、夸大妄想。6、自罪妄想。7、疑病妄想。8、嫉妒妄想。

9、钟情妄想。10、内心被揭露感。按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类,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1、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妄想产生的非常突然,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2、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性推理障碍、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可以见于很多种精神疾病)。二、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强迫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三、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上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智能活动等之所以能够正常进行,均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共有的属性。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特指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意识障碍时总是伴随有注意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注意狭窄;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见于有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

记忆障碍有以下几种形式;1、记忆增强;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2、记忆减退;临床上较多见,可以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脑器持损害患者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称遗忘(顺行性遗忘指患者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逆行性遗忘指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4、错构。5、虚构;虚构的内容常常变化,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智能障碍;智能包括注意力、记

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

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等。

总之,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精神

活动。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痴

呆是一种综合症,是意识清楚情况下

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

主要临床表现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计算力下降,

并伴有精神和行为为异常,本能的意

向活动亢进等。临床上绝大多数的痴

呆是脑器质性的,大脑组织结构无任

何器质损害的,由心理应激(精神创

伤)引起的假性痴呆,假性痴呆愈后

良好。

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

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患者通常能

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

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

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

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

要指征这一。

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

感障碍分为以下几种;

1、情绪高涨。

2、情感低落,患者经常面带愁

容表情痛苦悲伤。喜欢安静独处,思

维迟缓,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过低,

自信心不足,可有自罪妄想。有自杀

企图和行为。

3、焦虑。

4、恐惧,正常人面临危险处境

时也会出现恐惧这一情绪反应,某些

患者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

物,随即产生一种紧张恐惧的心情,

无法摆脱这种恐怖的内心体验。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1、情感迟钝:正常情感反应的

减少,劳动感、荣誉感、责任感、义

务感逐渐受损,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以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2、情感淡漠;缺乏相谈的情感

反应,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表情

呆板。

3、情感倒错;患者的情感反应

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患者的情

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多见于精

神分裂症。

意志行为障碍有以下10种:

1、意志增强。

2、意志缺乏;表

现为患者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多见

于精神分裂症。3、意志减退。对周

围的一切兴趣索然,觉得干什么都没

有意思,以至意志消沉。4、精神运

动性兴奋;他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精

神运动性兴奋两种。5、精神运动性

抑制;①、木僵。②、违拗;患者对

于别人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

行,反而做出与要求完全相反的动

作,称作主动性违拗。③、蜡样屈曲。

④、缄默;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

问题,但有时可以用科技热或点头、

摇头示意,或通过写字与别人进行交

流。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和癔症

患者。⑤、被动性服从。⑥、刻板动

作。⑦、模仿动作。⑧、意向倒错。

⑨、作态。⑩、强迫动作;是一种违

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如强

迫洗手等患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这

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

脱,但徒劳无益,为此患者感到非常

痛苦,多见于强迫症。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性本能挣

脱意识禁锢之后的变相宣泄。所以,

它有临床诊断价值。梦是特殊意识状

态下的思维与情绪活动。特殊意识状

态就是睡眠状态。正常意识活动是一

个连续体,主要包含觉醒和睡眠两种

状态,觉醒被称为一般意识状态,睡

眠就被称为特殊意识状态。梦境本

身,经常不具有现实意义,梦中的情

绪体验,经常具有现实意义。

常见精神障碍,一、精神分裂症;

具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

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

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患病自知力基

本丧失。临床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常见

类型,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

纯型(以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意向逐

渐减退、退缩、懒散为特征,治疗困

难,愈后不良)。二、偏执性精神障

碍;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

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

妄想常有系统化的倾向,有时人格可

以保持完整。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

碍;1、在两周内急性起病;2、以精

神病性症状为主;3、起病前有相应

的心因。4、在2~3个月内痊愈。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

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

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包括1、

躁狂发作(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

神运动性兴奋)。2、抑郁发作(情绪

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

缓)。3、双相障碍;4、持续性心境

障碍(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

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

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精神症;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

格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

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

障碍,具有躯体和精神两方面障碍,

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

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增大时加重,反

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

好,自知力充分。

1、恐惧症;场所恐惧症、社交

恐惧、特定恐惧三种。

2、焦虑症;临床上可分为两种

类型;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

3、强迫性障碍:强迫性思维(强

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对

立观念)。强迫行为(强迫仪式动作、

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和强迫性计

数)。

4、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

(是一组反复陈述躯体症状,相应的

器质性检查均为阴性,以多种多样,

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

症)。疑病症(以担心或相信罹患严

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

各体验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

不能消除对疾病的疑虑)。

5、神经衰弱;精神疲乏、注意

力难集中、对声、光、噪音敏感,易

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

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应激激相关障碍有急性应激障

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遭受强烈的或

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

出现的精神障碍)、适应障碍(是指

在易感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

活事件,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

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临床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①、偏

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

点。②、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

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感冷漠、人

际关系明显缺陷。③、反社会性人格

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

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

点。④、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

情感暴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

征,又称攻击性人格。⑤、表演性人

格障碍;又称为癔症性人格障碍,以

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经吸引他

人注意为特点。⑥、强迫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⑦、焦虑性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

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习惯

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

⑧、依赖性人格特征;特征是依赖、

有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

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

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

神障碍。主要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

仄食、神经性进食和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

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

梦魔);性功能障碍。

癔症;旧称歇斯底里,本症多以

人格障碍为基础。分离性障碍又称癔

症性精神障碍,是癔症常见的表现形

式,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暴发、

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

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

神病。

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智

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

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

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智商正常范围内,一个人的智力

水平高或低,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并

无显著的相关。只有与心理健康有密

切相关的因素才可以作为评估心理

健康的指标。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

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

量;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

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

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

评价加以考察和衡量。第二、操作标

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

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第

三,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

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郭念锋于1986年提出评估心理

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①、心理活动

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

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

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

②、心理活动耐受力;我们把长期经

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

康水平的指标,我们称为心理活动的

耐受力。③、周期节律性;④、意识

水平;⑤、暗示性;⑥、康复能力(从

创作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

力);⑦、心理自控力(对情绪、思

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

康水平密切相关,身心十分健康时,

7

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⑧、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⑨、社会交往;⑩、环境适应能力(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使自己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叫适应,有时生存环境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的“消极适应”)。

心理正常;具备正常的心理功能,是标明和讨论“有精神障碍”或“没有精神障碍”。对于是否有精神障碍,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前者是为甄别出没有精神没有精神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都属于正常心理范围。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心理不健康。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健康心理学从被宣布为心理学第三十八个分支学科以来,至今尚不具备完整的概念体系。它的工作领域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问题。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心身心理学侧重于心身疾病本身的诊断和治疗。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问题;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病人带有歇斯底里和神经官能症的倾向,易接受暗示。如果医生在他们面前言谈不慎,就会破坏他们的“心理防御”能力,从而产生医源性心身疾病。在某些患者身上,躯体疾病有时伴有急性精神症状,如幻视、谵妄、耳聋等。这可能是意识模糊的先兆,必须请精神科医生会诊。

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与神经症的某些症状之间,界限混浊不清。造成这种局面原因有三;1、在精神病学领域中,“神经症”,特别是“神经衰弱”,它们的外延和内涵并不十分清楚。2、即便是对非精神病、非神经症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咨询心理学也没有认真进行过界定。3、咨询心理学自身,由于理论观念分歧较大,所以咨询操作的着眼点孔雀统一。

我们将借鉴许又新教授神经症分类模式,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1、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3、限定心理健康的咨询范围。4、咨询方案的制定。5、疗效评估。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7、职业培训。

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9、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所谓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包括症状学效度、预测效度和结构效度。

预测效度可分两大类1、对自然

发展的预期(①、自行缓解。②、泛

化到其他类似对象。③、会使心理抗

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2、外界干

预下预期(非专业的社会支持,亲朋

好友、社会福利或援助等机构,出自

道义和关心爱护)。

结构效度,在理论上,促成或影

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如下

几点;1、人口学因素。2、个性心理

特征。3、身体健康水平。4、社会变

迁。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1、心理不

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2、

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

理问题。3、心理不健康和第三类型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即“可疑

神经症”)。

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

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产生

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

绪,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

月,或不良情绪间断持续两个月仍不

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反应始终能保

持行为不失常态,自始至终,不良情

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2、心理问题可概括如下几点,心理

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

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

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

重心理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引起“严重

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

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2、从

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

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3、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

制。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

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

关联的刺激。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

实因素激发,内容充分泛化,有时伴

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关键问题是

与神经症进行鉴别。

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

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

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

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1894年弗

洛伊德主张从神经衰弱里分出一个

特殊的综合征:焦虑神经症。他将焦

虑分为三类;客体性焦虑、神经性焦

虑和道德性焦虑。

里维斯(Lewis 1967)认为焦虑

作为一种症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2、这种情绪

是不快的和痛苦的;3、这种情绪指

向未来;4、实际并没有任何威胁和

危险;5、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

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我们将其归

纳为以下三点(一)、与处境不相称

的痛苦情绪体验。(二)、精神运动性

不安。(三)、伴有身体不适应感的植

物神经功能障碍。

典型的急性焦虑或惊恐障碍是

以一身冷汗最为典型。

还有一种临床形式,界于急性焦

虑反应与慢性焦虑神经症之间,称为

创伤后应激障碍。称为精神创伤后迟

发的焦虑障碍,精神创伤是异乎寻常

的,也就是对几乎所有人都是创伤性

的,事情发生经过几个星期至几个月

才起病,这种创伤后的潜伏期是特征

性。症状可以分类三组。1、警觉性

过高,易产生惊跳反应。2、反复重

新体验精神创伤的经历。3、情感钝

化和回避。

焦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一方面

是焦虑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是焦虑

的身体表现。

激越状态(伴有不快或痛苦情绪

的显著精神运动性兴奋)不是神经症

性的,它比惊恐发作要持久得多,二

者不能混为一谈。

对发作经过不能清楚地回忆起

来,甚至有明显的遗忘症,便不能诊

断为一次惊恐发作。

C. D. Spielberger (1966) 区别了

两种焦虑:一种叫状态焦虑,另一种

叫做特性焦虑,两者的区别有1、状

态焦虑起病于成年,持续时间较短;

特性焦虑从小就开始显露端倪,且持

续一生。2、状态焦虑程度较重,特

性焦虑程度较轻。3、状态焦虑有明

显的植物症状,特性焦虑一般没有植

物症状。4、状态焦虑以漂浮焦虑为

核心,而特性焦虑的典型表现是处境

性焦虑或期待性焦虑,即期待愈高则

焦虑愈甚。

焦虑和抑郁是有密切关系的两

种精神病理状态,抑郁症是较高等

级,焦虑症是较低等级。诊断焦虑症

必须排除抑郁症,而诊断抑郁症时无

需排除焦虑。即使焦虑更明显,只要

它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就应该诊断

为抑郁症。

焦虑与抑郁的关系,J. Mendels

等(1972)认为有三种可能。1、二

者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2、二者是

对致病因素的同一反应。3、二者不

同,慢性焦虑症病人可有断发性抑郁

症,慢性抑郁症病人可有继发性焦虑

症。

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

体验。

适应;人们去改变现状,以便应

对事件带来的新情况,要求人们付出

努力,去应对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变

化。这种应对,就叫适应。

压力的种类:1、生物性压力源

(包括躯体创伤可疾病、饥饿、性剥

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2、精神性压力源(这是一组直接阻

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

和外在事件)。3、社会性压力源(这

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

求的事件)。

社会再适应量表;为测量重大生

活事件而设计的。设计者是霍尔姆斯

(Holmes)于1967年正式适用于临

床,“量表上得分的分数较高的人,

较容易罹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

白血病以及小感冒”多种生活事件不

断的累加,极易患病。

知觉压力的测评,知觉压力是对

某种‘超个人能力事件’的体验。知

觉压力量表PSS,它预测早期问题更

为有较;还可以评估个人不良习惯造

成的慢性压力。

勒温和米勒将内心冲突分为四

大类;1、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不可

兼得)。2、趋避式冲突(一个人想入

股市,可以获利、也要冒风险)。3、

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

情景,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比

如腹背受敌)。4、双重趋避冲突(当

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时,面对

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趋避冲

突中)。

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

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在日

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各类

生活事件,如果我们在生活的某一时

间阶段内,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

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

崩溃,那么我们称这时候体验到的压

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经历一般

单一性生活压力,对于承受人来说,

虽然付出了许多生理的心理的资源,

其后效不完全是负面的。2、叠加性

压力;(1)、同时性叠加性压力,如

四面楚歌。(2)、继时性叠加性压力,

如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如飞

来模祸,创伤后压力失调,经历极端

压力之后,沮丧、罪恶感、易激惹、

长期注意力难以集中。

灾难症候群分三个阶段;1、惊

吓期(失魂落魄)。2、恢复期。3、

康复。

1920年,生理学家坎农使用人体

生理变化作为指标,对适应压力付出

的生理学代价进行过详细描述,1956

年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

阶段,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

段。在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人的生

理、心理和行为状态各有特点,警觉

阶段;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

泌,血压、体温升高等等,在适应压

力时所经历的上述三个阶段,统称

“一般适应症候群”。

器官敏感性;在应对压力时,反

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

官,最容易患病。

引起响应的事件大致有三类,即

生物性的,社会性的和精神性的。

认识系统的具体作用有认识、评

估作用;调节控制作用;人格的影响

作用。

评估压力的性质和评估压力对

自己的利弊及程度;进而评估自己的

实力,确定对待压力的方式,正确地

认识和评估压力,正确评估自己的实

力,可使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

拉扎鲁斯认为,认识影响压力相

对强度的方式有三类;1、认识结果

是两可的。2、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

评估。3、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当事人是否认为自己能够控制

局面,是否能够自主地控制或调解压

力的出现与发展,是否能够自由地调

整自己的适应行为。

关于对局面的控制类型大概有

三类;一、行为的自我控制。二、认

知的控制。三、环境的控制。

外控型人格者,认为个人生活中

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对自己如何

生活,是无能为力的。内控型人格者,

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

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

自己的失误。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

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不好的社会

支持系统,其作用相反。越来越多的

研究显示,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

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

临床症状又有及时型症状和滞

8

后型症状两类,及时型的症状,是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滞后型的临床相,作为潜在的模糊观念积存起来;获得新意义的模糊观念明朗化,于是再次发生效用。

精神活动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是很明显的,积极参预个体的认识,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性,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

咨询心理学

1、高尔顿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的建立。1882年

2、卡特尔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1890年。

3、韦特默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年。

4、比内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验1904年。

5、大卫为防止学生和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1907年。

6、帕金斯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年。

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韦特默不但在19世纪未已经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而且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07年已经创办了专业刊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次年由20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

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提出咨询心理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贡献;1、通过关心人的动机、情绪的调节,进而促进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发展。2、通过发展人们必要的能力、动机、帮助个与环境协调。3、正确地利用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所有成员的发展,加深社会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另外该协会还强调,心理咨询专家的目标,不但要帮助那些连最基本、最低适应状态都已更丧失的心理不适应者,而且还应该为促进特定社会集团的每一个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并在该标准中,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给出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二;1、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2、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

“狭义的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是种类非标准化干预手段或方法的统称。

罗杰斯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1942年)

威尔森等(1949)将心理咨询解

释为: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

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

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

决问题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这时A

就是咨询师,B就是求助者。

陈仲庚(1989)认为,心理咨询

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

他们能决定自己做什么,心理咨询应

明确三个问题,1、待解决问题的性

质;2、咨询师的技术;3、所要达到

的目标。

只用一句话就能给出心理咨询

的定义;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

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定义中

的“心理咨询”是一个广义概念,是

指一种“职业性的活动”,而不是狭

义的、单指一种具体操作措施的“心

理咨询”。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在临床干预中,本是两种交替使用的

措施。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师对求助

者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

过程。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本质上有

一个相同点,即工作目的是一样的;

都为消除求助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有两个不同点;1、一个在操作上是

规范化的、标准化的;另一个是不太

规范、不太标准化的。2、一个是“协

助解决”。即在协商和帮助的过程中

解决问题;另一个则是“矫治”,即

带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方法进

行。

唯物主义观点,心理咨询正是遵

循这种科学原则,必须依据事实,依

据严格的科学规定。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种整体观

念,必须能够在诸多事物之间的关系

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心理咨询中普

遍联系的观点;1心身一体的观点。

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

系,又可以将生理状况欠佳、体现为

心理状态不适。2、心理、生理和社

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是生理、心

理、社会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

综复杂。3、整体性观点,人的任何

一种心理和行为,决不是孤立的,牵

一发而动全身。

限制性观点;1、咨询师的职责

限制。咨询师的职业责任不是无限

的。2、时间上的限制,心理咨询必

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每次咨询时

间予以限定,但这也不是绝对的。3、

感情限制。4、咨询目标限制;咨询

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在

心理咨询的各个阶段上以及最后结

束咨询时,到底能将心理问题解决到

什么程度,这也是有限制的。

历史、逻辑与现实相统一的发展

观,求助者有无个人史原因,若有个

人史根源,这种个人史根源,与现实

的症状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求助者。善用

发展的眼光做动态考察。

中立性态度;咨询师对咨询中涉

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

立场,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

析。咨询师的中立性态度可以增强求

助者对自己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

的咨询关系。

咨询师应有的心理素质;1、品

格,品格的核心是价值观系统,价值

观系统的关键是人生价值观。一句话

表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

人。2、自我平衡能力,心理咨询师

的自我平衡能力至少有以下几个方

面①必须有能力将一天中由负面信

息造成的不良情绪排除。②他应当在

咨询关系以外来解决自己的心理矛

盾和冲突,在咨询过程中能保持相对

的心理平衡。3、善于容纳他人,能

营造和谐的咨询关系和安全、自由和

咨询气氛,接纳各种求助者和求助者

的各类问题。4、强烈的责任心,“自

知之明”通常被理解为“清楚自己的

优点、缺点,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

就是能对自我生存价值进行评价,和

自我成就感连在一起。

我国心理咨询的简史;20世纪

30年代,丁瓒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个临

床心理学家于1937年与丁祖荫一起,

翻译出版了弗?狄?布鲁克的《青年心

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叶,丁瓒、

伍正谊、李心天、王景和、钟友斌、

龚耀先、许淑莲、陈双双等人,曾使

用“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和心

身疾病。

1986年,北京朝阳医院建立发改

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门诊。

今天心理咨询已具备以下特征,一、

心理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可以用六

种操作性指标为佐证;1、社会化水

平。2、社会效益。3、经济效益。4、

组织的建设和信息的沟通。5、社会

的认可。6、心理咨询师的国家标准

业已出台。二、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

咨询力量存在差距。

评估该职业社会价值的指标有

三个;1、支撑该职业行为的学科理

论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2、执业人

员的能力是否达标。3、该职业的管

理、服务体系、业务操作模式是否达

到标准化水平。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络伊德所创

立《精神分析引论》由他早期三册作

品即《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

通论》合编而成,他的学说大致可概

括为以下几部分;关于心理结构、关

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活动、关于心

理发展、关于适应问题。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

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

动。由于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的无

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人们

又把它的理论称作,深层心理学。他

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

“超我”。“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

望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自我”

按现实原则。“超我”代表良心或道

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它的活动遵

循道德原则,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父母的影响。“自我”就要同时协调

“本我”、“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

要求。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

核心内容,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

不是心理发展的惟一动力。个体保存

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

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

的全部。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

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维

持这三种力量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

理的失常。

性心理的个体发展为以下几个

阶段;1、口欲期(0~1岁)。2、肛

欲期(1~3岁)3、生殖器期(3~5

岁)4、潜伏期(5~12岁)5、生殖

期(12岁以后)。

变相宣泄;甚至不惜改变存在或

表达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满

足。

“焦虑”是弗洛伊德确立适应观

点和重要概念,可分为现实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焦虑是冲

突引起的结果。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

种危险可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做

出反应,形成防御机制。所谓防御机

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

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

用一定的方式调节自我欲望与现实

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正常人或神经症

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防御

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

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钟友斌提出“中国精神分析”和

“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

法”,实际上是充分利用求助者的认

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

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发生的某种

停滞,引导求助者认识这些滞留的心

理和行为特点与现在的年龄阶段是

何等的不相容、不合理,是中国的“精

神分析疗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当属巴

甫洛夫和桑代克。华生建立了“刺激

-反应模式”,即R=F(S)模式,他

不去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间过

程。华生(1924)认为,行业是可能

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他不认

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必须摒弃一

切主观内省,不能将知觉或意识作为

研究对象,行为,可以归结为肌肉的

收缩或腺体的分泌。

托尔曼提出中间变量的的概念

B=f(S、P、H、T、A)其中S为环

境刺激、P为生物内驱力、H为遗传、

T过去的训练的经验、A为年龄、B

为行为。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建

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R= f(S.A)

其中R为反应与S刺激、控制变量

(A)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

班都拉,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强

调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

“社会学习论”,又称“模仿学习论”。

替代学习或称观察学习,人们能

够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

行为后果。

沃皮认为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

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

良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治疗一般包

括5个步骤;1、“靶行为”的发生的

情境及其功能分析。2、“靶行为”的

量化与标定。3、矫正行为目标。4、

制定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的

干预实施、监测、调整计划。5、结

束以及复发的处理。行为治疗的主要

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沃尔普)、模仿

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

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识

-行为疗法。

认知心理学观点与行为主义心

理学观点不同,后者认为外部刺激进

9

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中的信息加工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所谓“认知”,用日常语言来说,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

按照认知理论模型,认知活动的整个流程,是由首先是刺激物以感觉器官成为感觉材料,再经过以往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赋予感觉材料具体意义,至此,构成一个知觉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J.P.查普林在他的专著《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中总体评价是“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建立一种主观经验心理学,目的在于探索存在、意志自由、价值观念和人的潜能等问题,不是在一种分析的、科学的意义上,而是指向个人的解放,摆脱那些阻碍个人发展的文化羁绊。”

郭念峰经自1986年至1999年审慎思考,人性心理学。人性,其自身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质的规定性,叫做人性。人性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体。三种基本属性是1、被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制约和生物属性。2、以生物属性为前提、社会属性为内容的精神属性。3、以生物属性为基础、以精神属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属性。

人性心理学,是从人性出发,在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人性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人性的表达,进而说明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

需要源于人的三种本能;1、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2、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3、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

咨询、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人性中的各类失衡状态,使它们重新恢复相对平衡的状态。

主要对象可分为三类;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心理咨询目的,即提高个人心理素质,使人健康、愉快、有意义地生活下去。“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心理咨询的第一任务,就应当是帮助他认清自己的内、外世界。指出这种内、外世界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积极适应”能力,也是咨询任务的一部分。咨询师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

心理咨询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求助者纠正自己的错误思维和观念,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学会评估自己的思维、观念是否合理。

面对现实,心理咨询应当帮助求助者学会面对现实,对于我们的生存有意义的仅仅是我们的此时、此地。所以我们应当对求助者说;过去的是历史,未来的是希望,只在现在,才是真正属于并可把握的时空!

应对现实;1、感性反应。2、理性反应。3、悟性反应。感性反应是

对外部事物的情绪化应对,应当说是

一种儿童式的应对行为。每逢遇到事

情,不管事情的性质和大小,也不管

时间与场合,一律采取情感式的反

应,我们只能认定他有心理问题。理

性反应是用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客观

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这是一个人心

理发展成熟表现。同时,这种反应方

式,在心理健康人群中表现得最广

泛。悟性反应是另一类超现实的反应

形式。面对无常理可循的事件,面对

超出个人能力的事件。

协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

式。只有按这种合理的行为模式生

活,他的行动才可以变成“新的有效

行为”。建立“合理有效行为模式”

最佳时机。

按性质分类;1、发展心理咨询;

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为选择合适的

职业,为个人事业的成功突破个弱

点。2、健康心理咨询;发现自己的

心理健康遭到破坏时,这时进行的心

理咨询就是健康心理咨询。

按咨询的规模,有个体咨询和团

体咨询;1、个体咨询。2、团体咨询。

按咨询的时程;1、短程咨询。2、

中程心理咨询。3、长期心理咨询。

按咨询形式;1、门诊心理咨询。

2、电话心理咨询。

3、互联网心理咨

询。

搜集资料的途径;1、摄入性会

谈与记录。2、观察与记录。3、访谈

与记录。4、心理测量、问卷调查。5、

实验室记录(心理、生理)。

资料的内容;1、人口学资料。2、

个人成长史。3、个人健康(含生理、

心理、社会适应)史。4、家族健康

(含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史。5、

个人生活方式、个受教育情况。6、

对自己家庭及成员的看法。7、社会

交往状况(与亲戚、朋友、同学、同

事、邻里的关系)。8、目前生活、学

习、工作状况。9、自我心理评估(优

缺点、习惯、爱好、对社会、家庭、

婚姻以及对目前所从事工作的看法。

对个人能力和生存价值的评估)。10、

近期生活中的遭遇。11、求助目的与

愿望。12、求助者的言谈、举止、情

绪状态、理解能力等。13、有无精神

症状、自知力如何。14、自身心理问

题发生的时间、痛苦以及对工作与生

活的影响。15、心理冲突的性质和强

烈程度。16、与心理问题相应的测量、

实验结果。

资料的分析;1、排序——按出

现时间,将所有资料排序。2、筛选

——按可能的因果关系,将那些与症

状无关的资料剔除(注意;不可犯“以

前后为因果”的错误)。3、比较——

将所有症状按时间排序,再按因果关

系确定主症状和派生症状。4、将与

症状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造成

问题的主因与诱因。

综合评估;将主诉、临床直接、

间接所获得资料(含心理测评结果)

进行分析比较,将主因、诱因与临床

症状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确定心理

问题的由来、性质、严重程度、确定

其他症状分类中的位置。

鉴别诊断;1、症状定性——按

症状的表现确定其性质。2、症状区

分——将已经定性的症状和在现象

上与其相近,性质相类似的其他症状

做细致的区分,并做出明确判断。3、

确定鉴别诊断的养分症状和特征(有

无自知力)。4、按现行和症状诊断标

准,进行鉴别诊断。

咨询方案的制定;1、求助者的

概况(人口学资料、主诉、亲属介绍、

临床观察等)。2、诊断与鉴别诊断。

3、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协议。

4、

确定使用的咨询、治疗的方法。5、

确定咨询的步骤和阶段。6、确定阶

段性咨询预测目标及评估方法。7、

确定最终预期目标及评估方法。8、

确定预后。9、确定咨询意外失败的

对策及措施。10、确定本方案允许意

外修改的可能范围。

对3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心理

发展的最大威胁,莫过于安全感得不

到满足。儿童心理障碍更多以行为障

碍为主,如多动、缄默、多余动作、

攻击或退缩行为等等。

产生行为心理障碍的原因,除学

前期不良教养的影响外,更特殊重要

的是入学以后成人的错误对待,特别

是教师的错误对待,将给少年个性造

成不良影响。

少年的厌情绪,小学教育背离基

本宗旨,当属首因。

青年期由适应不良和超负荷的

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问题。

中年期面对着社会,家庭和自我

的种种压力,在社会、家庭和自我的

需求的重压下产生心理问题,是这一

年龄阶段的特点。

老年是人生中全方位的失落阶

段,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多数比较现

实,由于社会交往减少易产生孤独

感。

我们判断,爱情自身不遵守理性

的逻辑。对婚恋问题的咨询,心理咨

询师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大致如下;1、

必须遵守与婚恋相关的法律和道德

规范。2、在心理咨询中,对恋爱问

题,必须依据爱情的定义去判断爱情

的质量,而后才能进行疏导。3、如

果求助者处在非理性的恋爱生活中,

应当用理性来警示他们。4、恋爱是

利人利已的事情,是否在利人的同时

利已,是鉴别真假爱情的试金石。5、

人类两性间的爱情行为,其背后是

“复合动机”。同时追求性、情、道

德满足的“复合动机”是正确。

影响夫妻关系的心理因素;1、

结婚动机。2、恋爱过度情绪化。3、

角色适应。4、心理相容问题。

家庭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则;一、

面对夫妻关系造成的家庭问题,判断

“破裂家庭”或“死亡婚姻”,必须

小心。二、将问题具体化、客观化。

三、咨询师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揣

摩求助者的看法,必须以求助者的看

法为核心展开讨论。四、只向求助者

摆出几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替求

助者进行选择。五、必须为求助者绝

对保密。六、必须尽量坚持夫妻双方

同时参加咨询。

亲子关系的本质;1、自然的血

缘关系。2、人伦道德关系。3、法定

的养育、监护关系和法定的赡养关

系。构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具备三

个基本条件;1、亲、子双方对亲子

关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2、对人伦

道德有端正的态度。3、用发展变化

的眼光看待对方。

人类性科学有五类相关学科的

内容,即性道德、性法律、性生理、

性医学和性心理学。

人类性的社会因素;1、性的生

物因素。人类性行为有遗传特性,是

一生中有序的生理过程。2、性的心

理因素,人类性行为是个体的性需

求、性动机、性态度、性情绪、性经

验以及人格特征在性活动中的综合

体现。3、性的社会因素,是家庭、

宗教、人际关系、道德与法律等。

人类的性特征;一、性的普遍性;

性与要类共同存在,世界上每一个人

都是性交的产物。二、功能的多样性。

三、选择性、排他性。四、责任性。

五、文化——社会制约性,在每一个

社会、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正统的

性活动方式和性行为模式。不同的社

会,不同的文化则有不同的种类繁多

的性活动,手在性活动中的参与和运

用。

性道德具有控制功能和调节功

能;性道德的控制功能,社会对性行

为的“软”控制,即非强制性实施。

性道德的调节功能,引导社会人群在

性行为方面,更加人性化、文明化。

性道德的特点;1、多样性。2、

一致性。3、继承性。4、双重性;A

理想期待与现实行为的脱节,B双重

标准的第二种表现。

现代道德的特点;一、严肃性,

A性行为应在婚姻内进行,B性行为

应是双方爱情的表达。二、平等,A

性交过程双方自愿,B性交中双方享

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三、科学,A遵

守性医学原则。B遵守性生理学原则。

C遵守性心理学原则。

性态度由三种因素构成;性认

知、性情感和性行为倾向。性认知的

内涵有二,对性规范(性法律、性道

德)认识。对性知识的理解。

性心理咨询是依据科学的原则,

对人类性行为做出的本质的说明,以

便帮助求助者将自己的性行为由“自

我”转向“自觉”、从愚昧转向文明。

儿童期的性心理咨询包括;1、性别

认同。2、性冲突的困惑。3、性好奇。

少年期的性心理咨询;1、性法

律咨询,性侵犯的违法性质,有超过

性道德范畴并触犯法律时,除了受到

必要的法律惩治而外,更重要的是对

当事人及其监护人进行性法律教育

和咨询。2、性生理和性医学知识咨

询,性方面身、心发育是否健康。性

生理卫生知识的讲解,如何处理性生

理变化和保护正常的性发育的知识。

影响老年性生活的心理因素;1、

认知偏差,以为在性的方面已消耗殆

尽,无能为力,“一滴精十滴血”的

错误观念。2、兴趣下降。3、性态度

老化。4、对衰老的恐惧。5、人际关

系问题。

造成性行为问题的原因;1、生

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环境

因素。

性行为的策划过程,这个过程包

括以下八个阶段,1、性角色认知。2、

性欲望产生。3、行动机形成。4、性

对象选择。5、性能力发挥。6、性交

10

操作过程。7、性交体验。8、性后果的责任。

性心理问题分为八类;1、性角色问题。2、性欲望问题。3、行动机问题。4、性对象选择问题。5、性能力问题。6、性交操作问题。7、性交体验问题。8、性后果的责任问题。

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和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三种;性行为失调、性行为障碍、性行为变态。

性角色问题,性角色认同方面的问题,按其强度可分为三类;1、性角色认同失调,如儿童期性角色定向偏差。2、性角色认同障碍,如性心理身份认同障碍。3、性角色认同变态,如易性癖。

性动机的偏离;正确性动机应是性爱、情爱和相互储存融为一仃而成的1、泄欲动机。2、奉献动机。3、生育动机。4、交易性动机。5、享乐动机。6、性别自我肯定动机。7、认知动机(性好奇)。

性对象的偏离;1、同性恋倾向。

2、恋物倾向。

3、自恋倾向。

4、幻想与梦恋。

心理测量学

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加以确定,包括三个主要因素;事物、数字和法则。

数字;具有自然数的特点,有区分性、序列性或等级性、可加性。

任何测量都应该具备这样两个要素;1、参照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做参照点,参照点有两种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2、单位(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为确定意义,二为有相同的价值)。

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第比量表。

在顺序量表中,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级。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在等距量表中,其数值可以相互做加、减运算。

在等比量表中,所得的数值可以做加、减、乘、除运算。

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验的性质;1、间接性。2、相对性。3、客观性。(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测验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心理测验按功能分类1、智力测验2、特殊能力测验3、人格测验。

按测验的材料分类,文字测验和操作测验

按测验的方式分类,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要求分类,最高作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错误的测验观1、测验万能论。2、测验无用论3、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正确的测验观;1、心理测验是

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

的辅助工具。2、心理测验作为研究

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心理门诊中

运用较多的大致有这样3类心理测

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评定

量表。

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产

生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

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得出人

的不同气质特点和智能是按身体特

点的不同而遗传的。为了研究差异的

遗传性,便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

高尔顿也为心理测验奠定了统计学

基础。他第一提出了相关概念,对促

进心理测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这心1890年

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这是心理测

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心

理学若不立足于实验与测量上,决不

能够有自然科学之准备性”。心理测

验如果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则其科学

的与实用的价值都可以增加。

20世纪心理测验主要有以下几

个方面;1、操作测验的发展。2团体

智力测验的发展。3、能力倾向测验

的发展。4、人格测验的发展。近年

来我国的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测验

本土化。

第二节测验的常模

第一单元常模团体

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

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

群体的一个样本。

常模团体的条件;1、群体的构

成必须明确界定。2、常模团体必须

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3、样本

的大小要适当,要从经济或实用的可

能性和减少误差这两方面来考虑样

本的大小,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

个,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

3000人为宜。样本大小适当的关键是

样本要有代表性。4、标准化样本是

一定时空的产物。

取样的方法,取样即从目标人群

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1、简单随

机抽样。2、系统抽样;关键是组距,

系统抽样要求目标总体无序可排,也

无等级结构存在。3、分组抽样,有

时总体数目较大,无法进行编号,而

且群体又有多样性,这时可以先将群

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

样。4、分层抽取。

常模分数;就是施常模样本被试

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

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导出分数具有

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他实际上是

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

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

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

所说的常模(norm),(测验手册上所

列出的常模通常为一般常模,不一定

适合使用者情况)。

发展常模,也称年龄量表,在此

量表中,个人的分数指出他的行为在

按正常途径发展方面处于什么的发

展水平。最直观的发展常模是发展顺

序量表,它告诉人们多大的儿童具备

什么能力或行为就表明其发育正常、

发育滞后、发育超前。最早的一个范

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其中按月份

显示儿童水平在运动水平、适应性、

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

平。16周头部能保持平衡,28周手

抓。40周坐、爬,52周行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守恒

概念,5岁时才会理解质量守恒,6

岁时才会掌握重量守恒,7岁时才有

容量守恒。

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

年龄的概念。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

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的智力

水平的年龄。这种分数叫做智力年

龄,简称智龄。

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

中,每个年龄都有6个测量,答对每

题则得智龄2个月。年级当量实际上

就是年级量表,如常模样本中6年级

的算术水平平均分为35,某儿童在算

术测验中也得35分,那么就有“该

儿童的算术是6年级水平”的表述。

百分数常模包括百分等级和百

分点、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一个测验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

在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

百分比。

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

数的人数百分比,而百分点则是计算

处于某一百分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

数是多少。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

一百分比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

或百分位数。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一

般既可以由原始分数计算百分等级,

又可以由百分等级确定原始分数。通

过这样的双向方式编制的原始分数

与百分等级对照表,就是百分位常

模。

四分位数和十分位灵敏只是百

分位数的两个变式,其含义相似。百

分位数是将量表分成100份,而四分

位数是将量表分成四等份,1%~10%

为第一段,91%~100%为第十段。

标准分常模是将原始分数与平

均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

的量表,因为它的基本单位,所以叫

标准分数。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分

数、Z分数、T分数、标准九分数、

离差智商(IQ)等。标准分数可以通

过线性转换,也可以通过非线性转换

得到。

z=(X-ˉX)/SD其中X为任一原始

分数,ˉX为样本平均数,SD为样本

标准差。

Z = A + Bz这里Z为转换后标

准分数,A、B为根据需要指定的常数。

加上一个常数是为发去掉负值,乘以

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

掉小数点。

当原始分数不是常态分布时,也

可以使之常态化,这一转换过程就是

非线性的。常态化过程主要是将原始

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

转化为常态分布上相应的离均值,并

可以表示为任何平均数和标准差。

当以50为平均数(即加上一个

常数50),以10为标准差(乘以一个

常数10)来表示时,通常叫做T分数。

即 T=50+10z’

标准九分是另一较知名的标准

分数系统,其量表是个9级的分数量

表。它是以5为平均数,以2为标准

差的一个分数量表。

标准十分和标准二十分,前者平

均数为5,标准差为1.5;后者平均

数为10,标准差为3。

心理年龄高于其生理年龄,则智

力较一般儿童高,若心理年龄低于其

生理年龄,则智力较一般儿童低。但

在使用中发现,单纯用心理年龄来表

示智力高低的方法缺乏不同年龄儿

童间的可比性,因此,目前一般都用

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来表示智力的

高低。

比率智商(IQ)被定义为心理年

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为

避免小数,将商数乘以100。IQ=

(MA/CA)×100

由于个体智力增长是一个由快

到慢再到停止的过程,即心理年龄与

实足年龄并不同步增长,所以比率智

商并不适合于年龄较大的被试者。

高差智商,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

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

所以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

之上,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

中所处的位置,具体公式如下;

IQ=100+15z`=100+15(X-ˉX)/SD

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

有当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才可以比

较。

最简单而且最基本的表示常模

的方法就是转换表,有时也叫常模

表,测验的使用者利用转换表可将原

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

从而对测验的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

释。剖面图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

用图形表示出来。从剖面图上可以很

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

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

测验的信度

信度是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

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

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

度。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在测

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

分数的真分数方差与总方差(实得分

数的方差)的比率。r xx=S2r/S2X r xx=

r2XT=S2T/S2X r XT=S T/S X可见信度指

数的平方就是信度系数。

SE=S x(1-r xx)1/2测量的标准与信度之

间有互为消长的关系;信度越高,标

准误越小;信度越低,标准误越大。

信度评估的方法:重测信度、复

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

度。

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信度,它

的计算方法是采用重测法,即使用同

一测验,在同样条件下对同一组被试

者前后施测两次测验,求两次得分间

的相关系数。用重测法估计信度的最

适宜的时距随测验的目的、性质和被

试特点而异,一般是两周较宜,间隔

时间最好不超过六个月。

复本信度;又称等值信度,它是

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复

本)来测量同一群体,然后求得被试

者在两个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复

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

值性,复本信度也要考虑两个复本实

施的时间间隔。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

与等值系数。复本信度的优点是能够

避免重测信度的一些问题,它的局限

性1、如果测量的行为易受练习的影

响,则复本信度只能减少而不能完全

消除这种影响。2、由于第二个测验

11

只改变了题目的内容,已经掌握的解题原则,可以很容易地迁移到同类问题。3、对于许多测验来说,建立复本是十分困难的。

内部一致性信度;1、分半信度,这咱方法估计信度系数只需一种测验形式,实施一次测验。通常是在测验实施后将测验按奇、偶数分为等值的两半。并分别计算每位被试在两半测验上的得分,求出这两半分数的相关系数,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两半测验内容取样的一致程度,因而属于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相关系数实际上只是一种测验项目的相关系数,斯皮尔曼-布朗公式;r xx=2r hh/(1+ r hh) 使每个分测验内部具有同质性,这样每个分测验就能用来预测异质效标的某一方面。

评分者信度;一般要示庆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0.90以上,才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有r xx=1.000,则表示完全没有测量误差,所有的变异均来自真实分数;若有r xx=0则所有的变异和差别都反映的是测量误差。当r xx<0. 70是,测验不能用于对个人做出评价或预测。

从信度可以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这就测量标准误的应用。它有两个作用;其一是估计真实分数的范围,其二是了解实得分数再测时可能变化情形。置信区间是X-1.96SE< X

一般而言,若获得信度的取样团体较为异质的话,往往会高估测验的信度,相反则会低估测验的信度。题目具有不同的难度,每个题目在难度上的微小差异累计起来便会影响信度。

一般来说,在一个测验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可以使信度提高。1、测验越长,测验的测题取样或内容取样就越有代表性。2、测验越长,被试的猜测因素影响就越小。测验过长是得不偿失的。有时反而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而降低可靠性。

保证其可靠性,各类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为,五择一题,0.70;四择一题,0.74;三择一题,0.77;是非题,0.85。

以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越短,其信度系数越大;间隔时间越久,其他变因介入的可能性越大,受外界的影响也越大,信度系数便越低。

第四节测验的效度

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准确性。在测验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组测量中,与测量目标有关的真实方差(或称有效方差)与总方差的比率。

效度的性质;1、效度具有有相对性(在评鉴测验的效度时,必须考虑其目的与功能)。2、效度具有有连续性。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一、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二、效度是受信度制约的。

美国心理学会在1974年所发行

的《教育与心理测量之标准》一书将

效度分为三大类;即内容效度,构想

效度和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指的是测验题目对有

关内容或行为取样的适用性,从而确

定测验是否是所欲测量的行为领域

的代表性取样。

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1、专家

判断法;2、统计分析法;3、经验推

测法。

专家判断法;是请有关专家对测

验题目与原定内容的符合性做出判

断,看测验的题目是否代表规定的内

容。如果专家认为测验题目恰当地代

表了所测内容,则测验具有内容效

度。所以内容效度有时又称“逻辑效

度”。为了使内容效度的确定过程更

为客观,弥补不同专家对同一测验的

判断可能不一致,可采用如下几个步

骤;1、定义好测验内容的总体范围。

2、编制双向细目表。

3、制定评定量

表来测量测验的整个效度。

统计分析法;除了描述语言外,

内容效度的确定也可采用一些统计

分析方法,计算两个评分者之间评定

的一致性,虽然考察的评分者的判断

信度,因此符合程度越高越能反映测

验的内容效度。

在编制测验时,表面效度是一个

必须考虑的特性,例如,最高行为测

验要求有效高的表面效度,以使被试

者有较强的动机。

构想效度;是指测验能够测量到

理论上的构想或物质的程度,即测验

的结果是否能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

的假设、术语或构想、解释的程度如

何。

构想效度的估计方法;1、对测

验本身的分析,测验的内容可以作为

构思效度的证据。对测验所取样的内

容或行为范围确定后,就可利用这些

资料来定义测验所要测量的构思的

性质。测验的内部一致性指标可以推

断是测量单一特质还是测量多种特

质,有时分析被试者对题目的反应特

点也可以作为构思效度的证据。2、

测验间的相互比较(相容效度、区分

效度、因素分析法)3、效标效度的

研究证明。4、实验法和观察证实。

效标效度又称实证效度,反映的

是测验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境下行为

表现的有效性程度。又可分为同时效

度和预测效底两类。一个好的效度必

须具备以下条件;1、效度必须能最

有效地反映测验的目标,即效度测量

本身必须有效;2、效标必须具有较

高的信度,稳定可靠,不随时时间等

因素而变化;3、效标可以客观发加

以测量,可用数据或等级来表示;4、

效标测量的方法简单,省时省力,经

济实用。

效标效度的评估方面;1、相关

法;是评估效标效度最常用的方法,

它是求测验分数与效标资料间的相

关,这一相关系数称为效度系数。计

算效度系数最常用的是积差相关法。

可用点二列相关公式或二列相关公

式。(贾斯朋多系列相关公式)。2、

区分法;是检验测验分数能否有效地

区分由效标所定义的团体的一种方

法。3、命中率法;是当测验用来做

取舍的依据时,用其正确决定的比例

作为效度指标的一种方法。有四种情

况;预测成功而且实际也成功;预测

成功但实际上失败,预测失败但实际

上成功,预测失败且实际也失败。

效度的功能

预测误差;例如测验的效度是

0.80,则测验的总方差中有64%的方

差是测验分数的方差。

S est=S y(1-r2xy)1/2式中r2xy代表效度

系数的平方,即决定系数;S y为效标

成绩的标准差。

Y=a+b yx X 其中Y是预测的效标

分数。

预测效率的指数,用E表示;

E=100(1-K)K值大小表明使用

测验比盲目猜测能减少多少误差。

影响效度的因素;1、测验本身

的因素。2、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

3、样本团体的性质。

4、效标的性质。

测验本身的因素;1、测验材料

必须对整个内容具有代表性。2、测

题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容易引起误差

的题型(如是非题);3、测题难度要

适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4、测验

长度要恰当,即要有一定的测题量;

5、测题的排列按先易后难顺序。

测验实施中的干扰因素;1、主

试的影响因素。2、被度的影响因素。

样本团体的性质;1、样本团体

的异质性,与信度系数一样,如果其

他条件相同,样本团体越同质,分数

分布范围越小,测验效度就越低。2、

干涉变量,对于不同性质的团体,同

一测验的效度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

性质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智

力、动机、兴趣、职业和任何有关的

特征。由于这些特征的影响,使得测

验对于不同的团体具有不同的预测

能力,故测量学上称这些特征为干涉

变量。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提出的如

何找出干涉变量的一套方法①用回

归方程求得每个人的预测效标分数,

将该分数与实际效标分数相比较,获

得差异分数D。如果D的绝对值很大,

说明测验中可能存在干涉变量。②根

据样本团体的组成分析,找出对照

组,分别计算效度。③对于预测团体,

根据某些易见的干涉变量将其区分

为预测性高和预测性低的两个亚团

体。对于预测性高的团体,获得的测

验效度会有所提高。

效标的性质;效标与测验分数之

间的关系,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的前

题是假设两个变量的关系是线性的

分布,效标测量的可靠性即效标测量

的信度。

测量的项目分析包括定性分析

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包括

考虑内容效度,题目编写的恰当性和

有效性等。

难度,在能力测验中通常需要一

个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在非能力测

验(如人格测验)中,类似的指标是

“通俗性”P=R/N×100%通过人数越

多(即P值越大),难度越低。

P=(PH+PL)/2

为了了平衡机遇对难度的影响,

吉尔福特提出了一个难度的校正公

式。C P=(KP-1)/(K-1)

P=ˉX/X max×100%

P值越接近于0或接近于1,越

无法区分被试间能力的差异。相反,

P值越接近于0.50,区别越高。在选

择题目时,最好使试题的平均难度接

近0.50,而各题难度在0.50±0.20之

间。

因此大多数测验在设计时希望

分数呈现常态分布的模型。

项目区分度,也叫鉴别力。

鉴别指数;1、按测验总分高低

排列答卷。2、确定高分组与低分组,

每一组取答卷总数的27%。3、分别

计算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该项目上通

过率或得分率。4、按下列公式估计

出项目的鉴别指数;D=P H-P L

1965年,美国测验专家伊贝尔根

据长期的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

项目性能的标准。

表5—6

相关法;1、点二列相关,点二

列相关法适用于一类变量为二分称

名变量,另一类变量为连续变量的成

对变量的相关计算。2、二列相关;

适用于两个连续变量,但其中一个变

量被人为分成两类。3、Φ相关法;

此种相关适应用于两个变量均为二

分称名变量。若将测验总分按及格、

不及格或录取、淘汰划分,便可计算

Φ相互系数。

难度和区分度者是相对的,一般

来说,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

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区

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

的被试区分度高。所以项目难度的分

布也以常态分布为好,这样不仅能保

证多数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且

可以保证整个测验对被试具有较高

的区分能力。

测验的目标分析

测验的对象;在编制测验前首先

要明确测量的对象,也就是该测验编

成后要用于哪些团体。只有对受测者

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以及

阅读水平等心中有数,编制测验时才

能有的放矢。

测验的用途;所编出的测验是要

对被试做描述,还是做诊断,亦或是

选拔和预测,这一点也是在测验编制

前就应明确的。用途不同,编制测验

时的取材范围以及试题难度等也不

尽相同。

显示性测验是指测验题目和所

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相似的测验。将其

分为样本测验和标记测验。

心理测验的目标;是指编制的测

验是测什么的,即用来测量什么样的

心理变量或行为特征。

目标分析以测验不同而异,一般

可分三种情况;1、工作分析。2、对

特定概念下定义。3、确定测验的具

体内容。

工作分析;对于选拔和预测功用

的预测性测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

对所预测的行为活动具体分析,我们

称之为任务分析。这种分析包括两个

步骤;1、确定哪些心理特征的行为

可以使要预测的活动达到成功。2、

是建立衡量被是否成功的标准,这个

标准我们称之为效标。

测题的编写;一、搜集资料(1、

已出版的标准测验。2、理论和专家

的经验。3、临床观察和记录)。二、

12

命题的一般原则。三、测题的编写要领。

命题的一般原则;1、内容方面主要是要求题目符合测验的目的,避免贪多而乱出题目。其次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符合测验计划的内容。第三题目间内容相互独立,互不牵连。

2、文字方面。

3、理解方面题目应有确切的答案,除创造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外不应具有引起争议的可能;题目的内容不要超出受测团体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题目的格式要不被人误解。

4、社会敏感性方面;在人格和态度等测量中,有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敏感性问题。

菲力普列举了几条策略值得参考;1、命题时假定被试者具有某种行为。2、命题时假定规范不一致。3、指出该行为是常见的。

测题的编写要领;对于选择题,我们既要编好题干,也要编好选项,有几点必须注意;1、题干所提的问题必须明确,尽量使用简单而且明晰的词语。2、选项切忌冗长,要简明扼要。3、每题只给一个正确答案。4、各选项长度应相等,尽量不要有长有短。5、避免题干用词与选项一致。6、选项最好用同一形式。

编制简答题有三条原则;1、宜用问句形式。2、如果是填充形式,空格不宜太多。3、每题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编制操作题,编制操作测验有四条原则;1、明确所要测量的目标,并将其操作化。2、尽量选择真实性程度较高的项目。3、指导语要简明扼要。4、制定评分标准。

选择与审定试题;一、选择试题形式;1、测验的目的和材料的性质。

2、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

3、各种实际因素。二、审定题目;1、题目的范围应与测验计划所列的内容技能双向细目表相一致。2、题目的数量要比最后所需的数目多一倍至几倍,以备筛选和编制复份。题目的说明必须清楚明白。

测验编排和一般原则;1、测题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2、尽可能将同类的测题组合在一起。3、注意根据各种类型测题本身的特点排列题目。

常见的排列方式;1、并列直进式。2、混合螺旋式。

预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预测对象应取自将来正式测验准备应用的群体。2、预测的实施过程与情感应力求与将来正式测验时的情况相近似。3、预测的时限可稍宽一些,最好使每个被试都能将题目做完。4、在预测过程中,应对被试的反应情形随时加以记录。

测验指导手册的内容有;1、测验的目的和功用。2、测验编制的理论背景以及测验中的材料是根据什么原则。3、如何实施测验的说明。4、测验的标准答案和记分标准。5、常模资料。6、测验的基本特征。

主试者的知识结构是指开展心理测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专业理论知识;知晓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这是主试资格考察的最基本条件,它包括要求主试者对心理

测验的特点和性质,它的作用和局限

性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测验的基本特

征,熟悉保证心理测验标准化的必要

性等。

主试者必须具有实际操作心理

测验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接受严格、

系统的心理测验专业训练,熟悉有关

测验的内容,适用范围、测验程序和

记分方法等。

职业道德;1、测验的保密和控

制使用。2、测验中个人隐私的保护。

测验的选择:1、所选测验必须

适合测量的目的。2、所选测验必须

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测验前的准备工作;1、预告测

验。2、准备测验材料。3、熟悉测验

指导语。4、熟悉测验的具体程度。

测验中主试的职责;1、应按照

指导语的要求实施测验。2、测验前

不讲太多无关的话。3、对于被试者

的反应,主试不应做出点头、皱眉、

摇头等暗示性反应。4、对特殊问题

要有心理准备。

协调关系;这种关系指的是主试

各被试之间一种友好的、合作的、能

促进被试最大限度地做好测验的一

种关系。

对被试的指导语;1、如何选择

反应形式。2、如何记录这些反应。3、

时间限制。4、如是不能确定正确反

应时该如何操作。5、例题。6、有时

告知被试测验目的。

大多数典型行为测验是不受时

间限制的,对于测验的环境条件,首

先必须完全遵从测验手册的要求;其

次是记录下任何意外的测验环境因

素。第三,在解释测验结果时也必须

考虑这一因素。

具有相当的测验经验或应试技

巧,成为“测验油子”。他们能觉察

出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细小差别,

懂得合理分配测验时间,而且常常是

各种题型都见过。

练习效应使测验成绩提高;1、

教育背景较差、经验较少或智力较高

者,其受练习效应的影响较大。2、

着重速度的测验、练习效应较为明

显。3、重复实施相同的测验,受练

习效应影响的程度要大于复本的测

验。4、两次测验之间的时距越大,

练习效应越小,相距三个月以上练习

效应可忽略不计。5、一般的平均练

习效应,约在1/5个标准差以下。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人的

兴奋性提高,注意力增强,提高反应

速度,从而提高智力测验,成就测验

和能力倾向测验的成绩。

测验焦虑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

响;1、能力高的人,测验焦虑一般

较低,而对自己能力没有把握的人,

测验焦虑较高。2、抱负水平过高,

求胜心切的人,测验焦虑较高。3、

具有某种人格特点,如缺乏自信,患

得患失,情绪不稳定的人易产生测验

焦虑。4、测验成绩与被试的关系重

大,或被试受到的压力过大,容易使

其产生测验焦虑。5、经常接受测验

的人焦虑较低。

反应定势亦称反应风格,是指独

立于测验内容反应倾向,即由于每个

人回答问题的习惯不同,而使能力相

同的被试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

几种常见的反应定势对测验影

响:1、求“快”与求“精确”的反

应定势。为避免这两种定势的出现,

除非“反应速度”本身即为重要的研

究目标,否则应让被试有充分的时间

反应,同时应该注明每题和答题时

间,以减少求“快”与求“精确”定

势的影响。2、喜好特殊位置的的反

应定势,看来在测验编制过程中,正

确答案的位置在整个测验中出现各

位置的概率相等,就可以控制这种位

置定势。3、喜好下面叙述的反应定

势;在编制是非题时,“是”“否”题

大致相等或答“否”题略多,是控制

肯定定势的有效方法。4、喜好较长

选项的反应定势,在编制测验时,只

要我们尽量使选项的长度一致,就不

难避免这类问题。5、猜测的反应定

势。

准确无误是对记分的基本要求。

在韦氏智力测验中,通常是用测

得的IQ值加减5(85%~90%的可信

限水平)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

围。

不能把分数绝对化,更不能仅仅

根据一次测验的结果轻易下结论。

对测验分数做出确切的解释。只

有常模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测验

信度和效度资料。在解释测验分数

时,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最

匹配的情境中获得的资料。

为了使不同测验分数可以相互

比较,两种测验的原始分数都换算成

百分等级,而用相同的标准分数作等

值的基础,此种方法叫线性等值。

报告分数的具体建议;1、不应

把测验分数直接告诉被本人或家长,

学校班主任等有关人员,应告诉的是

测验分数的解释的建议。2、避免使

用专业术语。3、要保证当事人知道

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4、要使

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

比较。5、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

他的分数。6、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

当事人带来什么心理影响。7、要让

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13

人格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人格这个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首先是外在的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其次是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3人格在心理领域的定义分为:罗列式,综合性,层次性,适应性,区别性,本质性。 4,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5本书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6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7现在人格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以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解释》,和默里《人格探究》两书为标志。 8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人的所有层面,第一,人类本性的层面(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层面(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的差异),第三,个人唯一的层面(个体的唯一性)。 9,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描述(最基本),理解,预测,控制。 10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确定一个理论的标准:内部一致性,包容性和广博性,简约性,实用性。11,人格心理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三种研究途径:临床途径,相关途径,实验途径。人格测评是指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个人方面进行考察。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是将人性作为其核心 12,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第二章 1个案研究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 2测验资料分为:自我报告资料,观察者报告资料,实验资料,生活史资料。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解)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立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2.(大题)人格的主要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与共性: ●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 貌。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 上的共同性。 ●独特性与共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的关系。(2)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4)人格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复杂性。 3.(小题)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广义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格看成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性个体的人格。人格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可以从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理解。 狭义的:指人格心理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4.人格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1)在自然状态下,采用观察法(最最常用); 2)发现并揭示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因果 关系,采用相关研究法; 3)控制一定条件对被试进行变量比较,采用实 验法; 4)此外,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二章:(了解) 1.佛洛伊德的二部三部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 人格的组成因素:本我、自我、超我2.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本我的冲动于超我的管理具有缓冲与调节作用功能。即自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本我的要求或立即或延缓满足。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3.人格形成阶段,佛洛伊德认为人格已基本形成:性器期 第三章: 1.生活风格: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人们克服自卑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 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三大原因: 1)器官缺陷: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 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2)溺爱或骄纵: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 一个组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 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 3)受忽视或歧视:这种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 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 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3.霍妮认为“自我”分为哪三种: 真实自我:指个体的潜能。 现实自我: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理想自我: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4.荣格认为人格由哪三大要素组成: 1)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 被人觉知的部分。 2)个人潜意识:由曾经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 者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 所构成。 3)集体潜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 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在漫长的生 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5.荣格把两种态度四种功能结合,提出的八种人格类型: 1)外倾思维型:遵守规则,善于思考,客观冷 静,但比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2)外倾情感型:多愁善感,思维常被情感压抑, 没有独立性,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 3)外倾感觉型:追求欢乐,对客观事物感觉敏 锐,情感浅薄,沉溺于各种嗜好。 4)外倾直觉型:易变而富有创造性,难以坚持 到底。 5)内倾思维型:离群索居,待人冷漠,社会适 应能力差,智商高,情感受压抑。 6)内倾情感型:沉默寡言,不易亲近,但内心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精编版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何为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包括认知、动机、情绪和人格,以及团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源于西方哲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哲学。而西方哲学则发展自两千多年的古希腊。到19世纪末,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心理学脱离了哲学,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开始被界定为科学的范畴。 第一次使用Psychologia 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有古希腊的“psyche”与“logos”两个词演变而来,意识分别为“灵魂”、“讲述”,连在一起称为“心理阐述心灵”。 1502年,塞尔维亚人马如立克首次用psychology这个词发表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这是有记载的心理学这一术语的最早用处。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公元七世纪,古埃及的一个国王为了证明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把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供他们吃饭饮水却不允许与他人交流。国王认为,等孩子长大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一定是人类祖先的语言。他希望这个音节属于埃及语言。事与愿违,孩子们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与埃及语言根本无关。国王伤心无比。 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说明前人栽探寻人类自己的道路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心理学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异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也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深受其他学科的影响 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实验心理学是受物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是受医学的影响;社会学影响产生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学研究人以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个体心理学业研究团体心理、社会心理。 时刻都在发生的心理活动 不论我们自己有没有察觉。心理活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我们每天睁着眼睛的时候,它都切切实实的发生着。我们每天与人打交道时,有的人会让你高兴,有的人会让你郁闷,这都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觉得饿了、心情愉悦了等等也都是心理活动的各种体验。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的。 心理活动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个性心理可以被直接观察到,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等,内在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被观察,但通过某种途径可以间接的观察到,如认知、情绪、意志和人格等。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有各种不同的“笑”:微笑,幸福的笑,苦涩的笑,痛苦的笑,奸诈的笑,艰难的笑,得意的笑,神秘的笑等等。尽管笑的内容、笑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地方,但都是属于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学正是通过观察人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此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1 [单选题]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的重要 B.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C.潜意识在心理异常中具有重要意义 D.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答案】A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2 [单选题]巴甫洛夫通过(),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 B.精神病学结果 C.实验研究结果 D.心理研究结果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3 [单选题]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D.“自我状态”与“自我理想”的协调关系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6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 A.感知综合障碍 B.感觉障碍 C.躯体障碍 D.知觉障碍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7 [单选题]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 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感知综合障碍 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感觉功能障碍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8 [单选题]区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依据是()。 A.幻觉体验的形式 B.幻觉体验的来源 C.产生幻觉的器官 D.产生幻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9 [单选题]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 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 D.妄想心境 【答案】A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10 [单选题]将过去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这种症状属于()。 A.错觉 B.幻觉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详细答案汇总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1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和独特的心 理行为模式.气质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6否认.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退化作用(×)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即,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情结。情结: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占据,使人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个体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10.阿德勒(×).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11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奥尔波特(×)12 .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13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戴斯(×)17..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18 .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19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二.单项选择。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DA、性格B、气质C、人格、能力。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D、能力A、气质B、性格C、人格、气质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人格适应A、人格结构B、人格动力CD、人格发展。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人格动力A、人格结构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这种观点.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6 )的提出者是(C。 A、荣格B、阿德勒C、埃里克森、弗洛依德D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现实性焦虑B、神经性焦虑C、道德性焦虑D、防御性焦虑A,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 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弗洛伊德、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D.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10 、埃里克森C、阿德勒DB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荣格.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11、阿德勒C、荣格D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马斯洛、奥尔波特、卡特尔AB、艾森克CDC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D、罗杰斯C、奥尔波特、艾森克AB、卡特尔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复习题集第4787篇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2019年国家心理咨询《基础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 A、常数关系 B、对数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B、是东方科学发展的产物“体液学说”无关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D年、始于公元前800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 3.( A、表达性失语症、接受性失语症B 、失读症C 、失写症D>>>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 。 ) 4.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C D、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中首先使用了智力年龄的概念。 5.( )西蒙量表—、比内A. B、斯坦福—比内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瑞文量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6.婚姻的主要动机不包括( )_ A、经济 B、繁衍 C、爱情 D、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7.下列描述中不属于“感知综合障碍”的含义的是(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C、感觉周围的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 D、感觉自己的面孔改变了形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多动和缄默 B、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丰富的情绪反应 C、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多余动作 D、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攻击或退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9.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 。)、注意的分散A B、

人格心理学课程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人格心理学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Personality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 学时,实践8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面向对象: 开课院系(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属性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六大理论流派关于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人格动力、人格的评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其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并使他们了解人格完善的途径。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理解人格的内涵及其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各种人格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由人格理论引申出来的相关研究,掌握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结论。 2.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运用人格理论及其基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查阅搜集资料、制作PPT的能力。 3.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培养自觉运用人格心理学知识分析身边现象的意识。 课程目标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不断进取的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与支撑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1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内容: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3)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4)人格心理学理论 5)人格心理学方法 重点: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格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2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3、4、5、6)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的起源 2)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3)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4)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重点: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教学内容3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3、4、6)教学内容: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竞赛题目

心理学知识竞赛题目 1.心理学是研究(D)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状态 C心理特征D心理现象 2.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 A学校教育B遗传C社会D实践活动 3.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D) A家庭B职业C信仰D文化 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是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D) A恐怖症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D强迫症 5.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D) A自由联想B显相联想C阻抗D移情 6.下列哪一种治疗中最强调角色扮演(A) A心理剧B意识训练C家庭治疗D交朋友 7.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C) A刻板印象B社会吸引C从众D服从 8.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B) A明适应B暗适应C色弱D视觉后像 9.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D) 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 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10.心境具有(A)的特点 A弥散性B集中性C短暂性D突发性 11.考试焦虑主要属于(A)方面的问题 A情绪B气质C性格D行为 12.下述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描述哪一个是最为准确的?(C) A当该病出现于年龄较大的人中症状会更严重一些 B发病的高峰期在中年或成年期后期(45岁以后) C常常出现于青春期或成年人早期 D在各个年龄组出现的概率均等 13.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A) A避免类似情境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4.(C)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A联想B幻想C想象D错觉 15.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C)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