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洲民族问题--缅甸

亚洲民族问题--缅甸

亚洲民族问题--缅甸
亚洲民族问题--缅甸

亚洲民族问题-----缅甸

缅甸人口5000多万,约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克伦族、禅族、克钦族、孟族、若开族、佤族等是主要民族,缅族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是缅甸的主体民族,主要聚居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少数民族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东、西、北部的高原地带。缅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家,有1000多年的佛教历史, 90%的人信仰佛教,佛教思想深入到缅甸社会的各个层面。

民族问题及其政策

缅甸的民族问题目前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和武装割据。缅甸中北部的产禅邦少数民族武装、泰缅边境的克伦人民解放阵线和金三角地区的大毒枭坤沙残部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暗中支持,对缅甸的政局造成影响。

1.英国殖民统治播下民族分离的种子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的差异,缅甸各民族之间,特别是缅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在历史上就存在隔阂。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后,对缅甸各民族采取"分而治之"、"以夷治夷"的政策,蓄意挑拨、制造民族矛盾。英国对缅族聚居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对少数民族地区则通过当地的土司、山官实行间接统治。这一时期,缅族地区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基本没有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与缅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和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英国殖民者退出缅甸前,别有用心地扶持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企图阻挠缅甸的完整独立。这为缅甸独立后的民族问题埋下了隐患,加深了少数民族的地方主义和分离主义倾向,削弱了政府驾驭民族问题的地位。

2.1947年宪法埋下民族分离的隐患

面对缅甸日益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英国殖民主义者为继续驻足缅甸,提出只允许缅甸本部(缅族聚居区)独立,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必须征得当地民族的赞同,企图以此继续控制少数民族地区。1947年,缅甸建国之父昂山将军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独立的首要条件,因此提出联邦制,允诺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以高度自治权,保留民族上层人物的特权。除克伦族之外,昂山的提议得到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彬龙协议》得以签署。1947年,缅甸在《彬龙协议》的基础上制订了宪法,宪法规定民族邦拥有自己的宪法、立法机关、分立自决权;禅邦和克耶邦在10年后可以投票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其实质是以对少数民族的妥协换取国家的统一,为日后少数民族的分离要求留下法律空间。这是一部根据缅甸的历史和现实制定的、符合国情的、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民族联邦宪法。1948年缅甸独立前夕,昂山被极右势力暗杀,新的领导人在少数民族问题上缺少远见和耐心,加之大缅族主义严重,独立不久,缅甸就取消了宪法给予少数民族自治邦的权利,给本来就很脆弱的民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未

获得民族自治的若开、孟族强烈要求成立自治邦,但政府不予置理,且进一步削弱自治邦的权利,以此压制少数民族的要求。这种强硬做法激起少数民族的不满,他们开始与政府进行武力对抗。最早开展武装斗争的是克伦、孟、禅、克耶等民族。克伦族武装曾一度兵临首都,占领曼德勒等缅北重镇,控制了缅甸半壁江山。独立后的缅甸又陷入国内战争的泥潭。

1958年,缅甸独立10周年,执政的反法西斯自由同盟内部发生分裂,民族问题更加突出。1959年,缅甸政府强行颁布《缅甸宪法修正案》,以赎买方式取消封建土司的世袭特权,迫其交出司法权,实行土地国有化。许多少数民族首领要求恢复宪法给予他们的特权,民族自治邦要求实行真正的自治,个别邦则要求独立。1961年,吴努政府面对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暴力反抗,希望用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感化各少数民族,宣布佛教为国教,政府斥巨资修建佛塔,举办贩佛活动,结果加重了少数民族的赋税,缅甸民族矛盾再次恶化。信仰基督教的克钦族以侵犯宗教信仰自由为由,组建克钦独立军,提出建立克钦独立国的要求。禅邦、克耶邦也要求脱离缅甸联邦。缅甸局势混乱,几近无法控制。

在缅甸形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奈温在1962年3月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并委派亲信直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这样一来,1947年宪法中允许建立少数民族自治邦的条款名存实亡。

3.奈温政府的"勘乱"政策进一步加剧民族矛盾

奈温认为,民族矛盾己使国家陷于分裂的危险,在民族问题上应采取政治、立法和军事强硬手段。奈温政府一方面取消少数民族自治邦的体制,一方面又强调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1968年,奈温政府建立了一些由前国务活动家组成的咨询机构,想利用这些机构的威望来解决民族问题。然而这些国务活动家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买账,他们在1969年逃往泰国,公开成立流亡者中心,明确提出推翻缅甸军人政权、恢复联邦体制、实现议会民主的要求。不久,这些来自缅族上层的反对派与泰缅边界的克伦族、孟族武装结成联盟,共同开展武装斗争。与此同时,缅共武装在缅甸中部和南部受挫后,转移到缅甸东北部中缅边界禅邦的佤族、果敢族等地区,创建根据地。西面靠近孟加拉国的若开邦的穆斯林由于宗教冲突而发动武装暴动,之后发展成分裂活动。克钦邦和禅邦也一直要求脱离缅甸,实现独立。

面对这种形势,奈温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巩固政权。政治上,奈温政府逮捕大批民族上层分子,改组民族邦政府,中止1947年宪法,取消民族邦拥有的宪法、立法机关和自决权的有关规定,取消国会民族院,取缔纲领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实行一党专制。1974年,缅甸颁布新宪法,改革国家体制,新宪法承认民族平等和尊重民族宗教、文化的原则,并把少数民族自治邦从5个增加到7个,新增了孟邦和若开邦。但是,新宪法又规定全国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用中央集权制取代邦区民族自治,以人民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权关,取消原来宪法中规定的

民族自治邦所拥有的自治权,国家体制由联邦制变成中央集权制。军事上,奈温政府采取"战乱"政策,把平定少数民族的暴乱视为头等大事,集中人力、物力围剿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

缅甸正规军由1948年的2万人猛增至1980年的17万人,军费开支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奈温政府的"战乱"政策导致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少数民族纷纷组织反政府武装,总兵力达4万人,其中克伦族、禅族武装达6000多人,克钦族武装4000人。缅共也利用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误,发展民族统战力量,最多时拥有武装2万人。1962-1988年奈温执政的26年中,缅甸一直处于内战之中。为缓和民族矛盾,奈温政府建立民族发展学院,废除佛教的国教地位,但由于其强硬"战乱"政策,加之经济政策失误,缅甸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4.新时期的民族和解政策

1988年上台的缅甸军政府汲取"战乱"政策的教训,对民族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并收到良

好的效果。

(1)采取不同形式与民族武装实现和解:

A.与有实力的武装签署全面停火协议。与从缅共分裂出来的4支武装及其他有实力的民族武装达成"解除军事封锁,实现全面停火协议"。1989年以后,缅甸东北部的缅共武装逐渐解体,首先是靠近中国云南临沧地区的缅甸禅邦果敢族地区的彭家声部宣布脱离缅共,成立果敢族地区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紧接着是靠近中国云南思茅地区和临沧地区的缅甸佤族地区的赵尼来、鲍有祥部脱离缅共,成立佤族地区各民族力量的"佤邦联合军"和"佤邦联合党";随后是靠近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缅甸禅邦的林明贤部脱离缅共,成立"禅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最后是靠近中国保山地区的缅甸克钦邦的缅共克钦族领导人丁英脱离缅共,成立"克钦新民主军"。至此,威胁缅甸政权的最大武装力量全面解体。缅甸政府及时与上述4支武装谈判和解,答应其"停止内战、实现和平、进行地方建设、实行民族自治"的要求,承认其合法地位,各武装保留现有地盘。以上各支武装接受改府改编,成为隶属内政部警察总署的"边境特别警察部队",由政府提供部分军饷和经费;它们控制的4个地区被划为特区,经济方面给以特殊优惠政策。

B.对小股武装采取以武器换和平的方式,使其体面交出武器。政府给拨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他们在本民族地区从事经济建设。

C.对盘踞在弹邦民族地区的大毒枭坤沙则劝其投降。与坤沙签署《重返缅甸大家庭协议》,根据协议,坤沙毒品走私集团上万武装缴械投降。政府对其实行宽大政策,对以往的罪行既往不咎,划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允许其部下从事合法的经济活动。

目前已有17支民族武装与政府达成和解,主要的反攻府武装仅剩盘踞在泰缅边境地区的克伦族武装。

(2)扶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缅甸军政府与民族武装实现和解,基本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内战,为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的环境。1989年政府专设边境与少数民族发展委员会,1992年成立边境与少数民族开发部。1993年颁布《边境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法》,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兴办地方产业,扩大替代种植,减少罂粟种植,12年来已初见成效。为缩小与缅族地区的差别,缓和民族矛盾,军政府启动了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计划,迄今已拨出150亿缅元,投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

由于政府采取土系列措施,加之民族武装的合作,边境地区在经济建设、文教、卫生、贸易和消除毒品等方面较内战时期均有相当大的变化。禅邦东部林明贤部控制的勐拉已于1997年4月宣布为"无毒区",得到联合国禁毒署的承认。

(3)允许少数民族成立政党。

军政府接受1974年宪法规定纲领党一党制的教训,在大选中允许组建民族政党。现已有10多个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党。

缅甸军政府新时期民族政策实现了1947年宪法规定的民族自治,使国家从民族对抗走向民族和解与合作,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缅甸民族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A.民族和解基础尚显脆弱。目前仅是形式上的停火,相互间的隔阂和怨恨远未消除。民族武装仍控制原有的地盘,拥兵自重。特别是脱离缅共的4支民族武装,多属形式上接受政府的改编,换取经济实惠及发展机会,实际上仍在扩充实力,暗地结盟。1995年,红色克伦人民解放阵线同政府签定和解协议后不久便重起战火。1996年,禅邦武装组织头目坤沙向政府投诚,但许多禅人并没有跟从,他们又组成新的武装与政府对抗。1997年,一些未投诚的坤沙余部趁缅甸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打击之机,四处联络缅北各民族武装与政府对抗。

缅甸民族和解之所以脆弱,关键在于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某些政治问题没有解决。当初进行停火谈判时,军政府只是许诺少数民族武装有权拥有武器和管理其占领的地区,并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其他的政治问题,如少数民族邦的地位与权利等问题,军政府则拒绝谈判,认为这应该在制定新宪法时讨论。直到现在,缅甸也还没有制定出一部新宪法。政治问题没有解决,军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缅甸的民族问题是与民主运动交织在一起的,这也增加了军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和解的难度。1990年全国大选之后,失败的军政府为了继续执政,对获胜的反对派大肆镇压,一些少数民族政党也因此遭解散。若开人政党就是其中一个。四个当选议员的若开人,一个死在狱中,另一个关押两年后才被释放。

B.经济问题制约民族矛盾的解决。20世纪90年代,缅甸十分重视发展边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并且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难是相当大的。首先,缅甸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着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建设。据统计,作为面积居东南亚第二位、人口占东南亚第五位的国家,1997年缅甸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21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00美元,只相当于新加坡的1/80,泰国的1/8。1998-1999

年度,缅甸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各项经济指标均未完成。至今缅甸仍是一个经济水平低下的农业国。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政府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使缅甸本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自1988

年以来,美国政府以缅甸军政府破坏人权、压制政敌、听任毒品泛滥为由,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克林顿政府禁止美国人购买缅甸资源开发项目的股份或帮助其他国家的公民采取禁令所禁止的行动:拒绝向缅甸提供禁毒援助。1997年3月,欧盟也取消缅甸在工业产品和农产品方面的优惠制待遇。1998年和2000年,欧盟两次加强对缅甸的制裁。另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也在美国的压力下始终不给缅甸提供贷款。西方的制裁使缅甸的经济发展更为艰难。在得不到国际社会广泛援助的情况下,缅甸政府要靠自己的力量或有限的国际援助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到发展,难度是相当大的。

由于缅甸政府目前没有能力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因此,与民族问题紧密联系的毒品问题在短期内也就很难解决。1988年到1998年,缅甸政府与国际合作,在禁毒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前,要彻底铲除毒源是非常困难的,毒品问题仍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一些少数民族山区,依靠鸦片换取生活必需品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根据缅甸官方统计,1999年全国罂粟种植面积达61236公顷,产鸦片665吨,用这些鸦片可提炼67吨海洛因。

综上所述,缅甸的民族矛盾根深蒂固、错综复杂,边境民族地区与本部缅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历史形成的大缅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倾向,特别是民族武装与政府的积怨短期内难以消除。缅甸民族问题的解决受诸多因素制约,将是缅政府长期面对的复杂问题。

缅甸外商投资法—中文

缅甸外国投资法 (2012年联邦议会法字21号) 2012年11月2日 第一章 词语解释 1、本法为“外国投资法”。 2、本法中的下列词语有如下含义: a 国家指缅甸联邦共和国。 b 委员会指依据本法组成的缅甸国家投资委员会。 c 联邦政府机构指缅甸联邦共和国联邦政府。 d 国民包括客籍公民或准公民。本法词语中也包括由国民组成的经济团体。 e 外国人指非国民,本法词语中也包括由外国人组成的经济团体。 f 项目建议人是指向委员会提出有关投资建议的国民或外国人。 g 项目建议是指项目建议人为了获得投资批准向委员会递交的规定申请和合同草案、资金证明、有关公司证明材料。 h 批准令是指委员会同意申请而发布的批准令。 I 外国资金是指外国人根据批准令在经济项目中投入的下

列资金: (1)外币; (2)设备、机器、机器部件、机器配件、包括工具在内的项目需要的在国内购买不到的物资; (3)执照、知识产权、工业设计、商标、版权等有价知识产品; (4)熟练技术; (5)将上述资金增值部分和股份利润分成用于再投资。j 投资者是指根据批准令投资的人士或经济团体。 k 投资是指在本国范围内投资者掌控的各种物资。在本词语中还包括下述内容: (1)依照法律对可移动物资、不可移动物资和其他物资的典当权; (2)公司的股份、股票、金融债券和贷款证明; (3)有关金融方面的有价契约、权利; (4)根据现行法律有关知识产品的权利; (5)包括对自然资源勘探和开采权以及根据有关法律或契约赋予的权利。 l有租地权者或土地使用权者是指向国家交纳规定土地租金后获得的在规定时间内的土地租用或土地使用权。 第二章 有关经济项目

亚洲和非洲讲义

第二单元亚洲和非洲[知识要点] 一.东亚 2、日本 (1)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2)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二、东南亚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居民和经济

三、南亚 4、印度 (1)印度的居民和宗教 (3)资源条件与工业生产四、中亚

五、西亚和北非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2) 高原为主的地形 2、居民和经济 (1) 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2)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3) 居民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复习指导] 复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日本工业分布特点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其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第一,日本国内发展工业所需的重要的原料、燃料严重缺乏,如煤、石油等都需大量进口;而工业产品的销售又主要依赖国际市场,需大量出口。第二,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港湾,建港条件优越,海上交通便利,能充分满足进出口的需要。 二、"十字路口"的东南亚 东南亚位于澳大利亚和亚洲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从古到今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的"咽喉"。 三、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该区地理位置重要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即红海和地中海);第二,土耳其海峡(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组成)是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第三,处在亚洲、非洲、欧洲之间的地带,连接了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黑海。 四、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非洲大陆北宽南狭,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特别广阔,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受干热的热带大陆气团影响;东北部紧邻西亚,来自亚洲大陆干燥的东北风,又加剧了非洲北部气候的干热程度。南非高原的广大地区被回归高气压所控制,虽然在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东南风的影响,在高原的东南边缘降水较多,但在高原内部的雨阴处降水却较少,形成了卡拉哈里沙漠。在同纬度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又受到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而多雾。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深入内陆的海湾,受海洋的影响较少,这也是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五、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河水给两岸和三角洲淤积了肥沃的土壤。尼罗河上源有两条;一是青尼罗河,一是白尼罗河,它们流经了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造成在,丰沛的降水,给尼罗河带来充足的水源,水量丰富。定期泛滥主要是由于天文造成的,两次泛滥大约间隔365天,因此古埃及把一年定为365天,每次潮头到来之日就是一年的开始。自从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定期泛滥现象也因此受到影响,但尼罗河携带下游和入海的泥沙也大大减少。 六、单一商品经济 长期以来,非洲作为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许多国家和地区只开采一种或几种矿产,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形成了畸形发展的单一性商品经济。 七、刚果河的水力资源 刚果河也叫扎伊尔河,是非洲第二长河。它的长度虽不及尼罗河,但流量却比尼罗河大16倍,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原因是流域范围内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刚果河上游流经高原区,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多急流瀑布;下游段河道切入结晶岩高地,多峡谷、瀑布。丰富的水量,湍急的水流。众多的峡谷瀑布,使得刚果河成为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中国文化与缅甸

缅甸文化与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和缅甸就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间有漫长的边境线(泰国1800公里,印度1100公里)。边境线两边居住着同源跨境民族,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往来频繁。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缅两国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众多史料记载说明,中缅历史上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后汉书》记载,当时掸国国王三次派使节与中国通好,公元120年还派来了杂技团。而唐代时的骠国与我国的关系更为密切。骠国曾是南诏王朝的属国,公元801年由南诏王引荐,骠国国王雍羌派王子舒难陀率领使团和乐工35人,经瑞丽-南诏-成都到长安,历时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在802年到达长安,为唐朝朝廷献乐。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 缅甸的史籍虽然不多,但著名的《缅甸大史》和《琉璃宫史》等也都记载缅甸与我国交往的史实。还有完成于1670年的《华人莅缅各地记》记载了从上古时期一直到逃亡缅甸的明朝永历帝被送回国这段历史,这本书在1955年由缅甸著名爱国诗人德钦哥得迈校订。缅中友好协会印成小册子。 中缅交往密切,同族同源,为什么影响力不如印度文化:1.自蒲甘王朝上座部佛教在缅甸取得统治性地位后,凡不符合该教义的思想、主张都受到排斥和制约,因此中国文化在缅甸的传播受到限制。2.从1885年缅甸贡榜王朝被英国人所灭到1948年脱离英联邦独立,其间占领缅甸时间比较长,出于他们统治目的,有意淡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甚至故意破坏一些中缅往来的历史文化古迹,并对一些事实进行曲解性分析。3.由于经济实力关系,缅甸的考古事业不够发达,对文物的发掘和研究不够。4.缅甸地处炎热潮湿的环境,对文物的长期保存非常不利。 历史上中缅关系友好是主流,但也有战争小插曲。1287年元代征战缅甸成一度进入蒲甘,逼近卑谬。明朝:1441年王骥征战孟养,进军阿瓦。1594年刘挺入缅,攻抵阿瓦。清朝:1762年-1769年,清朝战败,缅方因害怕暹罗(泰国人)复国抗缅,同意与清朝议和。 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战争也客观上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到达缅甸,和商旅往来一起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缅甸著名华裔考古学家杜生诰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研究缅甸佛教时,迄今为止我们只习惯于向印度寻找源泉和影响,但在缅甸宗教的发展中,中国可能给予的影响因素却被忽略了。”经他论证提出:1.公元11世纪蒲甘王阿奴律陀征服直通之前,伊洛瓦底江上游流域有大乘佛教学派。2.公元初年几个世纪,中国僧侣在太公、卑谬和蒲甘用中文传播佛教,同时印度僧侣也用梵文传播宗教。而且中国传教更加成功,因为中国当时政治影响大。3.位于印度和中国中间的缅甸接受了各方的佛教影响,但中国是缅甸更近的邻居,所以中国的影响是主要的。 中国传入缅甸的商品有: 1.丝绸 2.茶叶 3.瓷器 4.纸张

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杨雪冬 现代国家(modern state)或者说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政治组织单位(吉尔平,1994),而现代国家的构建则是一个不断寻求国家与社会、市场关系合理化的持续性历史进程。这种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单个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而且体现在诸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上(宁骚,1995)。因此,国家构建可以作为检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视角和基点。 一国家构建、民族构建和民族国家构建 20世纪晚期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作品的大量译介,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和民族国家构建(nation-state-building)三个概念也开始被国内学界较频繁地使用。尽管如此,对于三者的界定、相互间的关系(定义上和历史时段上)以及适用范围,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看法。比如,对于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的译法就有多种。比较流行的有“国家政权建设”、“国家建设”或者“国家形成”。实际上,这种混乱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即使在创造这些概念的西方社会科学界,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民族国家有多个表述形式(nation-state, national state,nation state)就说明了这点。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从西方引入的概念所反映的历史情境与这些概念使用者的非西方认识情境的不对称。具体而言,一方面,与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概念一样,这三个概念也是从西方经验中归纳出来的,虽然在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后得到了理论上的抽象,具有了相对的普适性,但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地域历史性。另一方面,在中国的认识背景下,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现代汉语中的“国家”起码充当了英语中的三个词:作为地理概念的country;作为政治概念的state;作为民族/文化概念的nation。作为研究者很难在语言表述上把作为分析概念的“国家”与作为日常生活概念的“国家”区分开来。这直接导致了研究表述中的困境。 除语言表述的独特性外,“国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当代政治文化中还被赋予了强烈的本土性的解释。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国”与“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是政治人的生长逻辑,也是“国”的家庭化或家族化的典型写照。虽然与西方传统类似,传统文化在序列上把“国”置于“家”之上,但是并没有把二者作为“公域”和“私域”区别开来(亚里斯多德,1965),而是把两者重叠在一起,淡化了国家的制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2006-2007财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6.98%,农作物主要有:稻米、豆类、油料作物、棉花、甘蔗、黄麻、橡胶和油棕等。农产品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14.5%,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3%。缅甸农业的十大主要作物为:稻谷、甘蔗、长绒棉、玉米、花生、芝麻、向日葵、黑豆、绿豆和赤豆等。 十大主要农作物的发展计划:每英亩分别为:稻谷产量达100箩(每箩=21.06公斤)、甘蔗产量30吨、长绒棉400缅斤(1缅斤=1.5公斤、玉米80箩(1箩=25.13公斤)、花生50箩(1箩=11.33公斤)、芝麻20箩(1箩=24.69公斤)、葵花50箩(1箩=14.51公斤)、黑豆(Black Gram)20箩(1箩=32.92公斤)、绿豆20箩(1箩=32.92公斤)、赤小豆(Pigeon pea) 25箩(1箩=32.92公斤)。 二、缅甸主要农作物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稻米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豆类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油料作物种植情况统计表(单位:千英亩)

缅甸棉花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甘蔗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发展中缅农业合作 缅甸的可耕地和闲置地很多,目前缅甸允许外国人租赁土地经营农业,土地租赁期一般为30年,可根据情况协商,适当调整期限。但近期内缅甸吸引的数十亿美元外资中,对农业投入所占比重甚微。缅甸国内公民租赁土地经营种植业发财致富者很多,同样,也有外国投资者获得成功的实例。泰国一个商人与缅甸国营企业合资办了一个农场,双方各投入1亿缅元,主要种植芒果、养鱼。农场租地923公顷,农场内有十多个小塘。泰商除了种水果、养鱼外,还养羊、养鸭、种香料,搞多种经营。缅甸的土质好,雨水充沛,而且人工非常使宜,一般每月6000-8000缅元。估计3 年内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缅甸已同意把中缅边界克钦邦德乃河平原一带方圆100多万英亩的土地出租给中国使用。我国有些省份历来有移民垦荒的传统,特别是我国南方同缅甸气候相同,完全可以派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到缅甸去租赁土地,发展农业合作项目。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正是凤凰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了这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国家。 一、优良的农业自然条件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面积676,581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万,位于中南半岛西部。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练习 川教版

第16课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练习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下列属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是() A.纳米比亚独立 B.古巴革命 C.埃及独立运动 D.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2.张亮同学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他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成就显著 ②1956年埃及宣布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 ③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④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迅速发展,令世人刮目相看.以下不能正确反映亚洲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A.印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B.韩国创造了“惊人的汉江之奇” C.新加坡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 D.形成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4.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5.某班同学编辑历史小报的标题分别为“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该班历史小报的主题是()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亚非拉的奋起 C.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D.世界格局的演变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的领导人都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缅甸自治特区佤邦的历史及禁毒情况

缅甸自治特区佤邦的历史及禁毒情况 《世界民族)2006年第4 缅甸自治特区佤邦的历史及禁毒情况 赵富荣普忠良 一 ,缅甸佤邦 缅甸联邦有众多民族,其中佤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是缅甸古老的民族之一.缅甸佤族 约有70万人,有近60万的佤族人集聚在缅甸第二特区——佤邦. 跨过中,缅界河南卡江,就是佤邦的地盘.佤邦所在的地区1989年4月前属缅甸共产党 领导.1989年4月17日,佤邦脱离了缅共领导,组建了佤邦联合党,佤邦联合军,并谋求独立 建国.1993年,缅政府允许佤邦在交出武装的情况下成立一个特别自治区,佤邦没有同意,而 仍自称佤邦.佤邦位于世人所称的"金三角"地区,①是缅甸联邦毗邻中国,泰国和老挝的自 治特区之一.它由南,北两个地区组成.佤邦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约在北纬22._23., 东经98.一1o0.间.其东北面与中国云南省的耿马县,沧源县,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勐海县 接壤,这段边界线长近500公里.佤邦北部地区与缅甸联邦第一特区(果敢)相连,东面与缅 甸第四特区(掸邦)相邻,西部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在 佤邦区域内有佤,拉祜,掸,克钦,汉,爱尼(即哈尼),缅,志棉,回,恩,傈僳等15个民族居住,

其中佤族人占80%.佤邦南部地区位于缅甸的东南部,与泰国,老挝接壤. 缅甸佤邦属高寒山区,峦高箐深,山多水乏,土地贫瘠.一年分旱,雨两个季节,旱季难得 下一滴雨水,雨季则大雨倾盆.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缅甸佤族人的生活十分艰苦.特别是在19 世纪,英国人不仅将战火撒在这片土地上,同时撒下的还有罂粟.由于这里的土质,气候都很 适合种植罂粟,80%的耕地便开出了艳丽诱人之花,罂粟的毒液渗入到缅甸各族人民特别是缅 甸佤族人民居住的地区.善良的缅甸佤族人由于贫困生活所迫,年年"种"下罪恶与血腥.于 是,人们的精神萎靡了,进取图强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体质减弱,发病率,死亡率高了,出生率, 存活率低了;农作物生产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1950年初,被中 国人民解放军击溃的中国国民党第6军,第26军的残部从中国云南逃往缅甸北部地区,并勾 结当地头人残害百姓,征购鸦片,护烟走私,给佤邦的罂粟种植和毒品加工注入了一支"强心 剂",也对佤邦的罂粟种植起了推动作用.罂粟的毒害加上国民党残军的蹂躏,使佤邦人民苦 不堪言.正如佤邦政府主席鲍有祥所说的:"在以往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佤邦有的只是'灾难, 贫穷,饥饿,落后'的历史."② 罂粟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不仅严重地毒害着各国人民,也毒害着缅甸佤邦人民,受其毒害 本文是作者2003年2月中旬利用回云南探亲的机会,在思茅地区孟连县外事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前往缅甸自治特区佤 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后,再参考有关资料完成的.文中部分数据为笔者调研时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的名字,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知道土耳其革命的领导人,了解土耳其革命的过程,理解凯末尔革命的意义。 通过分析印度和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培养整理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能力;通过分析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革命的意义和本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土耳其革命过程、意义的分析,进一步学习梳理历史事件的方法和对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的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印度和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进一步学习比较历史史实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悟以和平方式寻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培养民族意识、独立意识。 通过甘地和凯末尔的英雄事迹,认识个人、人民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感受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勇于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土耳其革命。 【教学难点】 1.印度、土耳其革命的本质。 2.土耳其和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同特点。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甘地、凯末尔的个人简介资料和图片。

2.收集土耳其革命和印度独立的相关史料。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教学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18年,近代诗人刘大白在《红色中华》中说道:“朦朦胧胧中出现了一线红,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席卷至远东。”这股新潮便是俄国十月革命,它是如何影响亚洲其他国家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2课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了解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讲授新课: 一、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既然是民族独立运动,也就意味着此前这些国家并不独立,处于被殖民的状态之中。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印度社会带来巨大影响,英国为了自身利益,把150万印度人征入军队,从印度运走500多万吨物资。农业歉收导致1918—1919年的粮荒,加上西班牙型的流行性感冒,夺去了120万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教师:结合以上材料,想想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印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战争不仅给印度带来了生活的贫穷和巨大的伤害,英国殖民者的掠夺更加激化了印度人民群众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一场寻求民族独立的运动即将来临,领导印度人民走上独立之路的是谁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小字,并注意观看甘地的人物图片。) 面对同胞被杀,甘地坚信“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暴君和凶手终究是会失败”。言外之意,甘地认为只有采取非暴力的手段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甘地进一步认为“进行不合作原是人民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进而将“不合作”一词用作对“非暴力”的补充,因此由甘

缅甸简况

缅甸简况 2006-08-18 18:21 文章来源:驻缅甸使馆经商参处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 国名:缅甸联邦(The Union of Myanmar) 面积:676581平方公里 人口:5540万(2006年)。华人、华侨约250万。 语言:官方语言为缅甸语和英语 首都:仰光(Yangon),为全国经济中心,人口约530万。位于缅甸南部,东经96°13′线和北纬16°45′线交叉点。东经97°30′线被规定为缅甸标准时间线,缅甸标准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早6小时30分。仰光为缅甸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缅甸政府和军队的中央机构及几大政党的总部均设于此地。市区人口约500万,其中华侨、华人约20万余人。 内比都(Nay Byi Taw),为全国行政中心。 最高权力机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 国家元首: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Senior Gen. Than Shwe)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7个省和7个邦。省是缅族聚居的地方,邦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民族:共有135个民族,缅族约占全国人口的65%,其它主要有克伦族、掸族、克钦族、克耶族、钦族、孟族和若开族。 宗教:89%以上人口信奉佛教 重要节日:独立节:1月4日,建军节:3月27日,泼水节:(缅历新年):4月13日 与中国建交日:1950年6月8日 地理位置: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地势北高南低,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纵贯全境。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毗邻,西部和西北部与孟加拉、印度相连,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海岸线长3200公里。 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国土的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之南,为热带,小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处于亚热带。一年分三季:热季(3月至5月)、雨季(6月至10月)、凉季(11月至次年2月)。全年平均气温摄氏27度左右。 资源:盛产柚木和硬木,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气、锡、锌、宝石等,所产翡翠闻名于世。水产资源丰富。 货币:缅币(Kyat) 官方汇率(2006年7月):1美元=5.75缅元 市场汇率:2006年7月):1美元=1325缅元 历史沿革:公元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188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日本侵占。1948年1月4日宣告独立。1962年3月奈温发动政变,推翻吴努政府,成立革命委员会。1974年1月颁布新宪法,成立人民议会,将国名改为“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9月军队接管政权,成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简称“恢委会”,下同),改国名为“缅甸联邦”。1997年11月,宣布取消“恢委会”,成立“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说课稿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是川教版中国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学习主题的一部分,讲述了二战初期,在亚洲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系列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国、各地区人民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先后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二、学情分析 我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整体来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并且他们有近两年的历史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还存在看问题表面化、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蒙巴顿方案”的内容和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记

住亚洲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如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了解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决议,说出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时间和结果,解释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的由来和影响。 2、能力与方法 编制大事年表。例如:战后亚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分地区列举战后亚洲民族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战后中东和平的艰难进程;结合“巴勒斯坦分治”地图和巴(阿)以冲突图片,学会释读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信息;结合时政资料学习印、巴分治和巴勒斯坦问题,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认识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亚洲独立进程的了解,认识亚洲人民的英勇斗争,使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为亚洲国家的独立发展和经济振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通过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3、通过对印巴冲突、巴(阿)以冲突的了解,认识当今世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国际争端。

缅甸掸邦四个特区的详细资料

缅甸掸邦四个特区的详细资料 10 满意答案 宇 7级 2008-08-26 掸邦高原上,缅甸境内,第一特区果敢,首府老街市,军队是民族民主同盟军;第二特区佤邦,首府是邦康。军队是佤邦联合军;第四特区位于小孟拉,军队是掸邦东部民族上主同盟军;第三特区的克钦新民主独立军。 这几个俗称的缅甸国内的国中之国,也就是现在四个特区。他们都是当年缅共分解出来的,都有着很深的中国情节。对于缅甸政府军来讲,这些地方武装,就相当于我国当年民国时期的军阀。而对于中国来讲,他们却是不被中国承认的,但他们又做着为中国保疆戍边的特殊中国军队,很难的。也可以说,他们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和武装,无心无意之中,不经意间反而成了中国,对付东南亚几个小国家的几个棋子。 金三角地区,他们成分很复杂。有原始土著居民,有各少数民族,也有明代逃过去的汉民,也有云南四川等省早期迁过去的,也有过去南洋发展的侨民,还有抗战留在异域的军民,还有就是文革时期,国家非正式派过去支持红色革命的人(知青)。国民党应该成分不多,大多七十年代都从此撤回台湾了。 评论(0)120 其他回答(1) 醒 7级 2008-08-26 缅甸掸邦第三特区 缅甸掸邦第三特区即原缅共101军区,是缅共中最晚组建的一个军区,成员基本上的克钦族。这个军区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旅级单位。下辖3个营和一个教导大队,有正规兵力600人,总部设在中国腾冲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与副司令泽龙,原来均是克钦独立军的连长。1969年先后率部投奔缅共。丁英等权衡再

三,看到缅共大势已去,正式向外宣布与缅共决裂。成立了“克钦新民主独立军”,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泽龙副之。 缅甸“克钦族”也自称为“景颇人”,在云南境内景颇人同族,克钦族教育之发达与它落后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早年西方传教士来到克钦族山区,为他们创造了景颇文字,兴医院,办学校,建教堂,如今缅甸克钦族领袖中居然很多人都有着在欧美留学的经历。 克钦族的武装辖地,目前是原缅共四个特区中最为富裕的。缅甸这个贫穷国度最为珍贵的两项宝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这两项宝藏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了景颇人武装的辖地。碧绿的翡翠宝玉和金红的百年柚木,自古以来在中国都属于珍贵之物,于是在对中国颇为友好的原缅共“克钦族”特区特首的鼓励和支持下,大批生性冒险敢作敢为的福建客商都蜂拥到了缅甸开矿和伐木。 首都 内比都(Nay Pyi Taw,曾用名彬马那Pyinmana),人口约80万。内比都以前是缅甸中部的一个县级城市,位于仰光以北390公里处,距缅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约300公里,坐落在缅甸中部锡当河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周围都是丛林山区,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有农业、林业和畜牧业3所大学。2005年11月6日,缅甸政府部门开始分批迁往内比都。2006年3月,缅甸政府将缅甸联邦新的首都命名为“内比都”。 原首都 仰光(Yangon)位于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世界闻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于2500多年前,高达百米,塔顶镶着4300多颗宝石。整个高塔用20516张金片贴住,形成了昼夜金碧辉煌的外观。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缅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输出港之一。缅甸迁都后,拥有500多万人口的仰光将作为直辖市,继续发挥它商业之都的经济中心作用。

2011.5.缅甸联邦和省邦机构负责人名单

缅甸联邦和省邦机构负责人名单 转载缅甸华报《金凤凰》2011.5.1 1、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上将 副总司令梭温中将 2、缅甸国家国防与安全委员会全体成员 吴登盛总统(为委员会主席)、吴丁昂敏乌副总统、赛貌康副总统、人民院议长吴瑞曼、民族院议长吴钦昂敏、总司令敏昂莱上将、副总司令梭温中将、国防部长拉敏少将、外交部长吴温纳貌伦、内政部长哥哥中将、边境事务部长登泰少将。 3、联邦总检察长吞欣博士 4、联邦审计长吴伦貌 5、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首席法官)吴吞吞乌 6、联邦宪法法院主席(大法官)吴登梭 7、联邦选举委员会主席吴丁埃 8、联邦公务员委员会主席吴觉都 9、各省邦行政长官 (注:根据宪法官方英文版,也可译为省或邦首席部长,但中文翻译时不译省邦总理,因为中央联邦政府不设总理,上下没有对应关系,易混淆。) 1)克钦邦行政长官吴拉玖纳赛 2)克耶邦行政长官吴钦貌乌

3)克伦邦行政长官佐敏准将 4)钦邦行政长官吴宏盖 5)孟邦行政长官吴翁敏 6)若开邦行政长官吴拉貌丁 7)掸邦行政长官吴貌苗 8)实皆省行政长官吴达埃 9)马圭省行政长官吴蓬冒瑞 10)曼德勒省行政长官吴耶敏 11)勃固省行政长官吴年温 12)德林达伊省行政长官吴钦佐 13)仰光省行政长官吴敏瑞 14)伊洛瓦底省行政长官吴登昂 10、联邦财政委员会全体成员 吴登盛总统(为委员会主席)、吴丁昂敏乌副总统(委员会副主席)、赛貌康副总统(委员会副主席)、联邦总检察长吞欣博士、联邦审计长吴伦貌、各省邦行政长官(名字省略)、内比都委员会主席吴登纽、财政和税收部长吴拉吞(委员会秘书长)。 11、内比都委员会主席吴登纽 12、仰光市长吴拉敏(仰光省发展部部长) 13、曼德勒市长吴蓬佐汉(曼德勒省发展部长) 14、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负责人。(根据缅甸官方报纸翻译) 1)那加族自治县领导委员会主席吴休山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本法律法规信息已被VIP在线数据库优先收录了解更多>> ?【法规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颁布单位】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97-3-25 ?【失效时间】 ? ?【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中国政府缅甸联邦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境管理与合作的协定 (签订日期1997年3月25日生效日期1997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以下简称“双方”),为了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两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起来的睦邻友好关系,认识到共同维护与促进两国边境地区稳定和安宁的必要性,认为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将为两国边界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往来提供方便,并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着的传统的胞波情谊,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部分定义 第一条在本协定中: 一、“边境地区”系指附件一所列的中方一侧的县(市)、缅方一侧的镇区。 二、“边民”系指在边境地区的任何一方的常住居民。 三、“地方当局”系指本协定第四条所指、经各自政府授权处理边界事务的双方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四、“执行公务人员”系指各自任命的边防代表、边防副代表和联络官;从事边防检查、海关、商检、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及在贸易组织工作的人员;官

员;以及从事文化、体育和卫生工作的人员。 五、“界河”系指边界线所通过的河流、小溪和渠道。 第二部分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和界线标志的维护 第二条中缅两国边界已根据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划定和标志。 双方重申尊重两国的边界线及界线标志。 第三条双方依据下列文件的规定维护两国边界线走向、界桩、附桩、界线标志和方位物: (一)一九六0年十月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 (二)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三)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一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一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四)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中缅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的议定书》及其附图。 第三部分边境地方当局、有关业务部门及联系制度 第四条 一、为加强两国边境地区的管理与合作,该地区的双方地方当局之间建立对等联系制度。 二、双方进行对等联系的边境地方当局为: 中方缅方 省/自治区级邦/地区级 县/市级区/镇区级 三、地方当局的职责如下: 1、处理经中央政府授权的与本协定有关的事项; 2、检查各自辖段内的边界线和界桩、附桩、方位物和界线标志。检查情况应向上级报告; 3、管理出入境、边民在边境地区的生产及其它活动; 4、维护边境地区的法律和公共秩序,就防止和打击跨界刑事犯罪活动进行合作; 5、经协商、处理其它的边界问题。 四、双方地方当局应举行定期的、或必要时的会谈。会谈的事项、时间和地

一个中国雇佣兵在缅甸的真实经历

一个中国雇佣兵在缅甸的真实经历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 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height="398"> 尽管当时我顺利入伍,但这并不等于真的入伙时间已过去了一年,一切看来还没能回到正轨。我(本文口述者曾在缅北当雇佣兵)有时会恍惚,对现代社会有些陌生,就像一滴油,再不能融入过往的生活的水中。但每当到夜深人静,我常常会梦回缅北老林,想起五年的雇佣兵经历,想起那里发生的一切。 缅北人称中国人为“达号”,达是尊称,号指汉人。在缅北,达号非常多,但大部分属引浆卖车者流,不直接跟军队,毒品接触。像我们这样的,真不多见。 2009年12月29日,我几经周折,抵达位于缅甸某帮首府的某帮连合军总部所在地,成了某帮联合军4某某旅的一名普通战士。在缅北诸多地方武装中,某帮军的实力算是不错的,北部有4个旅,中央炮团以及总部的各个直属单位,南部有5个旅。

尽管当时我顺利入伍,但这并不等于真的入伙,某联合军给我发了两套军装,安排完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后就不理睬了。我后来才明白,这是某帮军考察雇佣兵的惯例,某帮军一般对外来新兵有所防备,所以先对他们“放羊”一段时间,只要不外出,没人管你。据我观察,以往大多懵懂无知的外来青年来到缅北,部分是冲着当雇佣兵的神秘色彩而来,以为这里可以恣意享乐,顺便发财,但来了之后,90%的人呆不了一个月就跑了。 缅北武装的基层和防守阵地没有土木建筑的固定营房,房子是用竹子和茅草盖的,几个人或十几个人住在一块,除了能遮点雨,其他条件谈不上,电视也没有,只能偶尔听听收音机,夜里除了头顶上的月亮和星斗,手电筒成了唯一的光源。我刚入伍时(2010年),某帮军一律每月发40斤大米和50元人民币,扣除菜钱20元,实发30元,到了第二年,每月涨到150元,扣除菜钱50元,实发100元。 这与网上流传的“缅北雇佣兵每天500元”的说法大相径庭。实际上,缅北雇佣兵的待遇远不如当地赌场的保安,在某邦首府,一般工资水平是每月500-700元人民币,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在建筑工地,月薪1000元左右,而在赌场里做保镖,月薪可达2000元。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解析版)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标要求】 1.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 2.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自主预习】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主要事件: (1)法属海地独立:1804年海地的独立,揭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2)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 ①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经过多年征战,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 ②1822年,巴西也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 (3)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4)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①过程:1910 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农民起义军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者。 ②成果:1917 年颁布了宪法。 a.性质:资产阶级宪法。 b.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

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3.拉美独立后的状况: (1)独立后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 (2)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3)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 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4)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问题思考] 波澜壮阔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枷锁,基本奠定了现代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但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请问,独立后的拉美存在怎样的缺陷? 提示: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二、亚洲的觉醒 1.背景: (1)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3)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3.主要代表及其概况:

第二节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选修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亚洲的侵略。亚洲国家开展了民族解放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甘地领导的、凯末尔领导的,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凯末尔分别通过革命创造了新型国家,甘地则创建了一条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 一、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含义 甘地强调爱与真理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甘地运用“坚持真理”这个概念进行的政治斗争,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2.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目的:目标是争取英国赐予印度所期望的独立。 2、措施:甘地提出与英国政府不合作,很快成为国大党的领袖。他的思想也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不合作内容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为了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甘地号召所有印度人拒绝使用洋布,提倡手工纺织,改穿土布衣服。1930年的食盐进军,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 3成果: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都遭到镇压,但仍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在印度人民日益高涨的反英浪潮的打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评价甘地: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他领导印度人民开展了追求独立自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给英国的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 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和改革 1.领导土耳其革命,赢得民族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大片领土被占领。战后,土耳其被迫接受屈辱条约,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凯末尔的领导下,通过了要求民族独立的纲领,成立以凯末尔为首的代表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的民族斗争。 1920年,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了新的国会——大国民议会,率领土耳其国民军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赶走了外国军队。1923年,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收

九年级历史下册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第12课 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学案

第12课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原因、内容、结果和影响,能正确评价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引导学生认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形式、特征和影响。 3.列出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原因、过程、性质和意义 4.了解凯末尔改革的内容 【学习重点】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2.凯末尔革命 【学习难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预习热身】 细读课文,将下列问题的序号和标题标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并对下列内容进行勾划,填空部分划双横线。 一、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 (1)一战后,__________________胜利的影响 (2)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独立运动采取镇压政策 2.领袖: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________,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_________”. 3.指导思想:1920年,国大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使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 4.目的(特点):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印度的________。 5.措施: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与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掌管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抵制英货并逐步惊醒抗税斗争等。 6.结果: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界限,甘地和国大党宣布停止这次运动,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暂时陷入低潮 7.第二次:20世纪30年代初,印度又爆发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4年结束。 8.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沉重地打击了_ _______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 1.背景: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陈各位i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的对象,面临民族危机。 2.革命领导人:____________高举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领导土耳其的民族革命战争。土耳其独立后,他又领导人民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史称“____________” 3.过程 (1)1920年4月,凯末尔召开国民议会,决定建立__________________。 (2)1920年8月,苏丹政府同协约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使土耳其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 (3)1922年,凯末尔率领土耳其国民军打败英国支持的苏丹政府军和入侵的希腊军队,迫使协约国签订了《____________》,为土耳其赢得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独立。 (4)________年10月,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为____________,凯末尔被选为总统。 4.凯末尔革命是一次成功的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 5.意义:它用武装斗争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以一系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国家独立,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翻开了土耳其历史新的一页。凯末尔因此被尊称为土耳其的“__________ _”。 【学习探究】 主问题一:如何认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走向独立过程中的价值?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2、3、4号小组成员展示答案,组长总结,其余同学质疑补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