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闲谈农民历-简

闲谈农民历-简

闲谈农民历-简
闲谈农民历-简

闲谈农民历陈贵树于2015立秋前夕前言:

?您可否知2015年2月18日除夕,这一天是史上第二晚除夕日?

(注:历史上最晚除夕是1985年2月19日,最早的除夕是1966年1月20日,以上两者在20世纪里都是唯一的一次,堪称为百年一遇。)

?您可否知道农历的大、小月各是多少天?为何是没有规则性出现?

?农历十六号的月亮往往比十五号的月亮圆,为什么?

?农民历上面的闰月是如何产生?多久发生一次?为什么1995年闰

的是八月,2014年闰的是九月?

?每年的清明节一定是阳历4月5日吗?(注:一般而言多数是4月5

日,少数是4月4日) 24个节气是属于阴历?

还是属于阳历?

?相对于农民历的闰月,阳历有闰年,请问闰年的定义是什么?公元

1900年、2000年、2100年,那一年是闰年?那一年是平年??历史上竟然出现过空白记事!公元1582年10月5日~10月14

日,这10天从人间蒸发,骇人听闻吧!真的确有其事。如果您想知道答案,请看本文!(您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奇)

本文:

一、农民历是一个历史悠久,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中国历法,只要有

华人的地方都会使用到农民历而且是历久弥新。可惜对它真正

了解的人并不多,笔者偶尔涉入,愿将所获得的常识与大家分

享,首先来谈谈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的事,都会让我们不

由得去翻翻农民历,例如:

1.初一、十五有人要去吃斋念佛。

2.春节、端午、中秋要团聚,要礼尚往来。

3.清明祭祖,扫墓。(一般是清明节那一天祭祀祖先,扫墓则是

前后几天都可以)。

4.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天公生,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佛诞,三月

二十三日天上圣母圣诞,四月八日释迦佛祖万寿等……诸神佛

之诞辰要拜拜祈福。

5.婚丧喜庆、动土奠基”择日”要用到农民历,至于迁徙搬家那更

不用说非得翻翻农民历不可!

6.农事、渔业相关作业要藉重农民历的24个节气做参考。

7.另外农民历上面的24个节气,可以供作工商业运作之参考,例

如纺织成衣,空调冷气等与天气有关的行业。

有趣的是第3、6、7项实际上根本就是阳历的范畴。“清明节”永远与24节气中的“清明”同一天。而24节气的阳历日

期年年不一定相同,但永远只会相差1天。举例而言:“夏至”

永远是6月21日或6月22日之间的其中一日。“冬至”永远

是12月21日或12月22日之间的其中一日。是故农民历它不是阴历(专指以月亮为中心的历法),它是千真万确的阴阳合

历,其中闰月的设计就是最有利的证明,有了闰月的设计,就

让农历的一年(有时候12个月,有时13个月)与阳历的一年(大约是365又四分之一天)在经历千百年之后仍趋于相同。这绝对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后面的文章会讨论到)。

农民历既有阴历的存在(初一、十五,朔、望及大、小月之分)也有阳历24个节气的存在(直接与阴历融入并列)。既告诉人们月亮的时辰位置包括盈亏时刻与潮汐变化,也告诉人

们太阳的季节变动包括昼夜消长与升落方位。正因如此与我们

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了解它当然有其必要,不但自己要了解,还得教教我们的子孙,永远传承下去。

二、为了要解释闰月的由来,我必须要借着公元2014年24节气与

日期对照表(表一)来作说明,透过这一张表格,您以后对24个节气一定会有更深的印象,当您熟悉本文之后,很自然地24

个节气您会背得出一大半了!

1.请您注意:这24个“节气”是根据四时更迭时的气候变化,衍生

出一连串有节奏感并以自然现象命名的节气名词。文字隽永,言简意赅,一看便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时的定义由此开始,俚语有云:“春分秋分,日夜对分”。至于“夏至”、“冬

至”一来表示日夜时间差的极至点,二来表示夏与冬的季节俨然到来,提醒人们对寒暑的应变。剩下的16个节气则分别表示季节变化时特殊景象,情境优美描述生动,宛如一幅美丽的动画。

2.农民历的24个节气可以再细分为二组,其中的1、3、5、7…奇

数组(指从立春的编号为No.1)称之为节气,而其中的2、4、

6、8…偶数组又称之为中气,”中气”的定义非常重要,因为它

是决定农民历上的那一年是否要有“闰月”的关键因素,农民历的月份定义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至于是谁规定的已经无可查考了)那就是正月份一定要有“雨水”,二月份一定要有“春分”,三月份一定要有“谷雨”,四月份一定要有“小满”,五月份一定要有“夏至”,六月份一定要有“大暑”,七月份一定要有“处暑”,八月份一定要有“秋分”,九月份一定要有“霜降”,十月份一定要有“小雪”,十一月份一定要有“冬至”,十二月份一定要有“大寒”。

3.假定按月份推算之后,不能合乎以上规定就必须用“闰月”来做

“过渡”。举一个实例,公元2014年发生闰九月的情形,请打开2014年农民历九月计有30天,九月三十日刚好是“霜降”,这样九月份的称呼正好合乎以上的定义,名正言顺可以成立。可是次一个月按正常的叫法要称为“十月”,却发生了这个“月份”

竟然没有出现“小雪”的“中气”,这样这个原本要叫“十月”的“月份”,在农民历严格的规定之下不可以叫它“十月”,只能叫它“闰九月”,闰九月之后是十月,因为那个“十月”终于出现了“小雪”,依此类推,十一月一定会有“冬至”出现,十二月一定会有“大寒”

出现,至于下一次会在什么时候再出现“闰月”呢?只要碰到“某月”之后的“月份”无法出现包含“当月份”应有的“中气”在内,就用上面的方法来处理,只管把这“某月”之后的月份称之为“闰某

月”。笔者解释到此,我们再回忆一下,以前在台湾有一本畅销书叫做“一九九五闰八月”,现在大家就明白了,原来就是一九九五年农历八月份之后的那一月份,因为没有“霜降”这中气,

不符合九月份的规定,八月之后的那一个月份只能叫做“闰八

月”。

4.农民历为什要有“闰月”的规定呢?依笔者推测有两个主要理

由,其一是使各月份与时令节气十分贴近才能作为指导农事之

用,从农民历的正月,二月,三月…十一月,十二月个别对应

的雨水、春分、谷雨…冬至、大寒不也是春耕、夏耘、秋收、

冬藏与时令完全吻合吗?其二透过闰月的机制,使得农历与阳

历一年的长度可以相互一致,走笔至此,不得不赞叹老祖宗的

智慧了,古时候的人早已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绝不等于月亮

绕地球12周,也真正的知道所谓的一年是从今年的夏至到次年的夏至,或者是今年的冬至到次年的冬至。创造了闰月的机制

终于可以满足长期千百年平均下来农历一年的长度与阳历一年

的长度竟然可以完全相同,实在令人拍案叫绝。笔者有一段时

间闲来无事,一时兴起统计农民历(万年历)300余年的记录,确实发现了此一事实,而且笔者还发觉“闰月”出现的频率绝不是

三年一闰,正确答案是平均2.78年会发生一次闰月, (最近的

300年共发生闰月108次)换言之,正常情形之下每三年会闰一

次,但在每11年之中会出现一次,隔二年之后又再发生一次闰月.

也就是大约11年有4次,这一点有许多朋友不知道,因为台语

有一句话“三年一闰,好歹照轮”意思是说风水轮流转,好运坏运

绝不会只眷顾一家,终有否极泰来之时.就是这句话让大家误以

为一定是三年便会发生一次闰月,其实是要修正的,谨提供您参考。

三、农民历为什么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是如何订出来

的?也一定有许多朋友要问农民历的大小月有没有固定的规则

呢?当我们在念小学时,老师会教我们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四月小…当然这是指阳历而言,套用在农民历就不准了。我曾查阅万年历的大小月出现的几率与顺序,我还试着能否找出一些规

则性,结果大失所望。大小月的出现全然没有规则性,竟然还曾出现过连三大连二小得情形,大大小小大小大…令人眼花缭乱,百思不解。在南部我问了很多气象单位与天文中心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问到台湾气象局天文台的一位蔡博士(刚好他也是农民历的编辑委员之一)。他说:农历“初一”那一天的定义是与“朔”

的时间点有绝对的相关,也就是说当月亮运行至太阳与地球的中间成一直线的那一个“时刻”称之为”朔”,不论它是凌晨1时15分,还是中午11时30分,抑或是傍晚5点,还是深夜的11点59分,这“一天”都得将它称为“初一”。当农历二十九日晚上11时59分还未发生三点共线,需要再过10分钟之后才会发生,如此我们即可以知晓这个月只有二十九天,因为第二天根据朔的定义就要被称为“初一”了,又假定发生三点共线的时间距离二十九日晚上11点59分,尚需要24小时又10分钟,那显然这个月一定是大月三十天了。从“初一”的角度去看,这一天24小时之内的任何时间都有可能是三点共线的时刻。而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平均时间是29天12小时又44分,我们将之除以2,就是14天18小时又22分,将这个时段加上“朔”的时刻,如果是初一早上5点38分以前,则“望”的时刻才会发生在“十五”号晚上12点以前,当然“朔”的时刻发生在早上6点钟以前的机率只有25%,也就是有

75%的机率是发生在6点钟以后,那么再加上14天18小时”望”

的时刻已经是16号了(16号零点至18点之间)这也就是人们常说16号的月亮比15号较圆的道理(即:望的时刻有1/4发生在15号的18:00~24:00之间,有3/4机会发生在16号的0点到18点之间)。按我统计”万年历”300年资料,大小月发生的机率并无一定的顺序,大小月出现的机率为6.76:5.24很接近7:5。

四、阳历闰年的沿革:农民历既然是阴阳合历,上面几段都一直在谈”

月事”(与月亮有关的事)下文我们也来谈谈”日事”吧!有关阳历最有趣的事莫过于”闰年”的说法了,根据历史纪载,目前全世界通用

的阳历是罗马时代凯萨大帝在公元前46年采用天文学家索西尼的意见制定的,直到其侄子奥古斯都大帝完成最后定案:也就是一年有365又四分之一天,每四年要闰年一次,即二月份由28天改为29天,当然所有的大小月之分也定了下来,即一、三、五、

七、八、十、十二为大月31天,四、六、九、十一为小月30天,

平年二月份是28天,闰年二月份是29天,何时为闰年呢?只要公元的数字能被4整除就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从那时开始实施一千五百多年之后,在公元1582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大事”,那就是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宣布10/4~10/15中间削去10天,也就那一年10月4日的隔一天(次日)不是10月5日而是10月15日,这是历史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平白的消失了10天,真是骇人听闻,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即使是研究历史的人也有一大半不知道。当时所有的天文学家群聚一起讨论之后,如果不做这样的改变,地球上的四个重要时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便要失真了,在1582年那一次的春分日期竟然比真实的状况提前了10天(当然那一年的夏至、秋分也是如此),将10月4日的次日直接跳到10月15日,以后一切又可回复到正常了。(注:西方人没有24个节气的称呼,但他们在历法上确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记载),在同一时间教皇又宣布了新的措施,即以后世纪年(公元数字后面有两个零)一定要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不能被400整除虽然可以被4整除的仍然算是平年。说明白一点,自从1582年以后的1700、1800、1900年都是平年,1600、2000年才是闰年。您若是不信,可以去查查”万年历”,1900年的二月份是不是28天?笔者向您报告,我查过了的确是28天而且那天是星期三。

五、现在的阳历以后还会有修正吗?随着科技的发达,地球公转太阳

一周的正确时间,被精确计算出来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换算成小数点是365.2422天,而按第四项的计算即每400年只

能有闰年97次推算出来,平均每年的长度是365.2425天,科学家说目前的阳历与真实的一年尚有万分之三的误差,必须每隔

3333年之后的某一次闰年要被取消,削减一天之后才能再度完全符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事实,唯这一切有待证实,就请您”等着瞧”

好了!(注:蔡博士说:人类的历法对于太阳系的历史而言简直是微微微不足道,再过3000年地球公转太阳的速度是否有变动,谁也无法预料,十余年前科学家也发现地球自转的速度慢了一秒钟,于是乎伦敦的大笨钟在跨年时多停留一秒,成为史上第一次出现”

润秒”,不知稍稍年长的朋友您可否还记得?)

六、春夏秋冬的定义:24个节气清楚地描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情形,

而其中需要说明的春夏秋冬到底如何区分呢?这又分为两种说法,东方与西方是不一样而且相差很大。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里:

从立春日(2/4) →立夏前一天(5/4) ---春季

从立夏日(5/5) →立秋前一天(8/6) ---夏季

从立秋日(8/7) →立冬前一天(11/6) ---秋季

从立冬日(11/7) →立春前一天(2/3) ---冬季

在欧洲文化里:

从春分日(3/21) →夏至前一天(6/20) ---春季

从夏至日(6/21) →秋分前一天(9/22) ---夏季

从秋分日(9/23) →冬至前一天(12/21) ---秋季

从冬至日(12/22) →春分前一天(3/20) ---冬季

这两者春夏秋冬的定义,哪一种合理?好用?纯属见仁见智,我们的老祖宗将春、夏、秋、冬订得比较早是可以理解的,东方古文明以农立国,重视农业希望早一点春耕,春耕稍作提早有利于杂粮或冬麦可以早些登场,提高土地之利用率,立春时主政者便告诉百姓春天到了,春耕即将开始了,先是引水没田,接着便是进行一连串的农事准备,主政者要求百姓勤奋耕作,春耕、夏耕、

秋收、冬藏,年复一年,期待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百姓修养生息,国泰民安,此乃立国之道也。但看欧洲一切务实讲究功利主义,欧洲普遍纬度相对于中国黄河流域较为偏北,冬季漫长酷寒,故其将春天之始定于春分,乃合情合理,比起东方将春天始于立春大约足足晚了一个半月之久。两种四季区分的观念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将春夏秋冬四季的认知也趋于一致了,那就是普遍性世界各国的气象专家将阳历的三、四、五月定为春天,六、七、八月定为夏天,九、十、十一定为秋天,十二、一、二月定为冬天,以月分作记忆总比以节气或日期作记忆来的简单,似乎也成为中西观念的综合平衡点(东方延后,西方提前)。于是乎全世界(指北半球)的夏天各国教育界统一放暑假的时间都定在七月~八月两个月,连欧洲许多企业界也有在夏季的七、八月放暑假若干天的设计。

七、“热在三伏”:是指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透过以下的了解可以让

我们对时令更清楚的记忆,所谓初伏是指夏至(6/21)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之后到第四个庚日之前期间总共10天,每一个”庚日”的间隔为10天,故初伏日大约在7/13日之后,中伏日约在7/23日之后,末伏日依定义则是在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之后的10天,其日期约在8/12之后,热在三伏的意思就是指七月中旬7/13左右到八月下旬8/22左右的30天~40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笼统的说法也就是指大暑~立秋~处暑之间,换一个说法,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应该是以”立秋”为准,在立秋前后半个月最为酷热。而立秋日通常是8/7(偶尔是8/8),记不住立秋的日期不访记住”父亲节”这个日子,父亲节前后半个月等同于立秋前后半个月,非常好记。如果您要更严谨的说法,按三伏的定义,其涵盖范围就是指大暑前一星期到处暑之间,也就是立秋前三星期到立秋后半个月之间最为酷热。

八、冷在四九:在四川有一首跟数九有关的民谣,所谓数九是以每年

的冬至开始,冬至日是第一天,每九天为一数,三九就是冬至日算起第19~27天,至于四九则是指冬至日算起第28~36天,民谣的词句如下: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气温下降,开始渐入冷飕飕)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冻坏了,体弱的畜生被冻毙)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立春了,柳树冒出新芽)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时暖时寒,行人大衣挑着走)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大地回暖,猫狗可以趴在地上睡觉了)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春耕农忙时节已正式启动了)

话说三九四九冻死猪狗,冬至日以后的第19天至第36天之间,三九(1/9-1/17),四九(1/18-1/26),笼统地说是在大寒1/20前后,表示冬天的寒冷从此三九、四九算是真正的开始了,并不表示此段时间最冷,也不表示四九之后的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便不冷了,沿河看柳只是在阐述立春之后发生的事实(柳树开始要冒出新

芽),事实上这时候的气候更是天寒地冻,五九六九巧合的是刚好是立春日的前后各9天,故这时候有一个名词叫作春寒去描述立春之后的六九,那么立春之前的五九、四九、三九即是大寒前一星期与大寒后的两星期,完全符合时令的描述内容(小寒及大寒)。

间,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患工作,以免寒暑之害。

九、我们春节过年时经常会出现,冷在年前还是冷在年后这般的议

题,以纺织服装业而言,冷在年前生意兴隆,而冷在年后则生意较差,一般人都认为春节一但过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天气回暖,冷飕飕的日子不会太久,增添衣服一事就不会那么认真考虑了,相对的如果春节来的晚一点,跟年货有关的行业交易的时间较长,

生意多少会好一些。最后我们来谈谈”过年”,谈过年便会有两个名词,其一是除夕日,其二是春节日,除夕的意思就只代表腊月的最后一天,有时是12月29日,有时是12月30日,在很早以前大概是40年前吧,除夕日是照常上班,不放假也不是国定假日,到了30年前左右才改为上半天班,直到近20年前左右,应大众需求才改为正式国假日。至于春节正式的代表日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初一,但是另一层意涵则表示过年期间,始至除夕日终于大年初五。我们在读农民历有关内容时,读到”春节”

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这一天做代表日,春节的时间点其相对于阳历日期,史上最早的日期是1月21日,最晚的日期是2月20日,而频率最密集的分布则是立春2/4前后一个星期,即1/29到2/11,平均在元旦之后36天,以上的日期很巧合的是1/21是”大寒”的后一日,而2/20也是”雨水”(2/19)后一日,故我们可以这样认定春节的日期是以”立春”前后的两个节气”大寒”与”雨水”之间在做变动,熟习以上的关系,您和您周遭的亲友如果从事与过年有关的行业,进一步这个行业如果又跟气候有关的话,那么对农民历的研究恐怕要更下点功夫了。您说是不是?

十、以上闲谈农民历全文完,感谢您的费时浏览,分享我的心得,

但愿对您会有一些帮助。

陈贵树谨识

2015.8.6

阳历转化成农历法

阳历转化成农历法

————————————————————————————————作者:————————————————————————————————日期:

c++中怎样将阳历转化成农历 已关闭20[ 标签:c++, 阳历, 农历 ] 小^鱼、2011-05-03 11:06 推荐答案 一、原理篇 1.公历转换农历的算法 公历(Gregorian Calendar)与农历(Chinese Lunar Calendar)的转换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就可以完成,其中的转换比较复杂,原因是农历的制定相当复杂,是根据天文观测进行指定的。 比较常用并且比较简单的公历转换农历算法就是查表方法。首先要保存公历农历的转换信息:以任何一年作为起点,把从这一年起若干年的农历信息保存起来(在我的C++类中,是从1900年作为起点的。选择一个起始点的思想十分重要,在下面的干支纪法和二十四节气中也体现到了)。回想一下,我们平时是怎样来转换公历农历的呢?是查阅历书,历书中有每一天的公历农历,直接一查就可以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也这样做呢?当然可以,但是这样做要收录每一天的信息,工作量就会很大,所以我们要简化这些信息。如何简化呢? 要保存一年的信息,其实只要两个信息就可以了:(1)农历每个月的大小;(2)今年是否有闰月,闰几月以及闰月的大小。用一个整数来保存这些信息就足够了。具体的方法是:用一位来表示一个月的大小,大月记为1,小月记为0,这样就用掉了12位,再用低四位来表示闰月的月份,没有闰月记为0。比如说,2000年的信息数据是0x0c960,转化成二进制就是1100100101100000,表示的含义是1、2、5、8、10、11月大,其余月小,低四位为0说明没有闰月。2001年的农历信息数据是0x0d954,其中的4表示该年闰4月,月份大小信息就是0x0d95,具体的就是1、2、4、5、8、10、12月大,其余月小。这样就可以用一个数组来保存这些信息。在我的C++类中是用m_lunarInfo这个数组来保存这些信息的。 下面就是公历转换成农历的具体算法: (1)计算所求时间到起始年正月初一的天数。 (2)从起始年份开始,减去每一月的天数,一直到剩余天数没有下一个月多为止。此时,m_lunarInfo的下标到了多少,就是减去了多少年,用起始年份加上这个下标就可以得到农历年份,然后看减去了几个月。如果本年不闰月或者闰月还在后面,就可以直接得到农历月份,如果在闰月月份数后面一个月,则这个月就是闰月。剩余的天数就是农历日。(具体实现时有所改进。) 2.利于泰勒公式巧算星期 在应用数学中有一个计算某一天是星期几的公式,这就是泰勒公式。公式如下: w = [c÷4] - 2c + y + [y÷4] + [26(m+1)÷10] + d - 1,其中w就是所求日期的星期数。如果求得的数大于(小于)7,就减去(加上)7的倍数,直到余数小于7为止。式子中c是指公

公历和农历之间如何转换

公历和农历之间如何转换? 很多人都一直在找换阴阳历的公式。我也尝试过。曾读过「高平子」天文前辈所着「学历散论」了解古历的变更和阴阳历的缺陷。才知道由於月球转动的不稳定不规则,确定无公式可寻。这也是古代中国每百年必改历的原因。 阴历最大的问题是在如何置闰。好像不难,因为阴历基本法则如下: * 月朔日即是初一 * 月以中气得名 * 以包含雨水中气月为正月,即是「寅」月 * 月无中气者为闰月,以前月同名 如果,日月转动循还有规则的话,推演一套阴阳历转换的公式并不难。问题在有时一个太阴月比一个太阳月还要长。如此一个太阴月就有可能包括两个中气。此双中气月後的阴历月名就全部乱掉了,直到下一个「假」闰月後才调整过来。 一般人接触到的阴阳历是民用历法,它是政府颁令的以东经120度计算的历法或称中原标准时间或北京时。如果,我们用不同时区、不同经度为子午线来重新计算阴阳历,民用历法的置闰法则出了很大的问题。不同时区的闰月可能落在不同月。换言之,在一百年内,任何两个时区的闰月顺序模式是会不相同的。 高平子前辈书中提到了「历理置闰法」。如果应用历理置闰法到不同时区,则所有不同时区的闰月都落在相同月。如此不同时区、不同经度的阴

阳历置闰之问题就消失了。民用置闰和历理置闰的不同是: * 在民用置闰,如果月朔日和中气同一天,则该阴历月包含那个中气。 * 在历理置闰,如果月朔日和中气同一天,月朔日时间必须在中气时间之前,则该阴历月才包含那个中气。 简言之,民用置闰比较月朔和中气日期;历理置闰比较月朔和中气日期、时、分、秒。由此可知,没有精确的太阳和月亮的时间数字,阴历的闰月可能会排错了。 基於这些理由,我着手寻找天文公式计算精确的太阳和月亮在纬度的时间。当年没有网路,发了大半年於美国南加州各大图书馆及大学,找寻答案。1993年出版了「中美天文万年历」一书。书中精确的天文日月时间只从1900到2010年。因恐2011後时间误差超过一分钟,不够精确,不敢印出。今年2002从网路资讯,确定太阳和月亮时间的精确度後,百忙中重新整理资料,提供给需要阴阳历转换公式的朋友。 整理出的太阳和月亮时间数字是从西元1年到2246年。有历理和中国民用两套历法。数字内容清清楚楚的看出民用历法的敝端。例如,从西元1600年到2246年,民用历法双中气的阴历月有22个,历理历法只有5个。民用历法甚至在2033、2128和2242年中,三个月之间居然跑出两个双中气;换言之,三个月中多出两个「假」闰月。前後12个阴历月中有三个闰月,闰月的去留造成许多学者的讨论和困恼。历理历法在此三年中,却没有发现到双中气阴历月。闰月的去留只要把双中气月後的「假」闰月取消,则历理历法近乎於完美。 由此可知,民用历法问题很大,应该废除。上次阴阳历重大改历在1645

阴历阳历转换计算公式

1、阳历日期推算阴历日期的方法: 前已述及阴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 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 如要知道1984年6月8日是阴历几日?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阴历日期: 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 则:阴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 (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则: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数 6......27.2,6即是n值,余数27即是阴历二十七日2.公历换算为农历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各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就使得回归年天数与 实际天数不等,每年在日历上可差一天。这样可以将阴历经过任意整回归年在现在的日历上 查到阳历(阳历一年相当阴历的月数为365.2422/29.530588=12.36827个月)。例如,可先在1995年的日历上查得与(该年)阴历对应的阳历日期,这样就找到了临时落脚点, 也就是找到了阴阳互换的关键。例如,可先以阴历四月初一(日)为引数,在1995年日历上查到对应的阳历为4月30日。由于已经计算出经过的月数,将经过的月数的尾数(小数)化为日,加在4月30日上,就得到经过(1995-1070)整年数的阳历日期,也就是起始阴 历日期对应的阳历日期,即得到了待查的日期为4月30日加上0.64957×29.530588得到(1070年)5月19.1821840日。这样就得到了所给例子的阴阳历日期换算结果……”。 0.64957月的由来, (1995-1070)×12.36827=11440.64957月 已知依泽公生于梁龙德二年(922)六月二十一日,依下表提供的2099年各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数,可以算出龙德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的公历月日数 公元2099年农历各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 (2099-922)×12.36827=1455.45379月 余数为0.45379月×29.530588日=13.4O日 因2099年五月初一日(包括该年闯二月)在公历6月19日,加上计算所得的13日为龙德二年六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即该年7月2日,则该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为该年7月22日。 3.计算结果的订正 实际上上列公历换算为农历时常有较大的误差,如熙宁三年四月初一日为公历1070年5月13日,而不是5月19日。通过中国历法所用的于支记日法求算所用两历的干支,对所 求结果加以订正。 如,马依泽公生于回历310年3月20日,自回历历元起算共历日数为: 自回历元旦至其3月20日,共历79日。 自回历元年元旦至309年元旦,共历113个闰年196个平年。又回历历元在公历622年7月16日,已知该日的干支序数为50,癸丑日,减1(因自甲子起算),余49应加入下列算式中, (309 ×354+113+79+49)÷60=1827.116667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唐朝(公元618—907年) 高祖(李渊)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33癸巳贞观七年618戊寅武德元年634甲午贞观八年619已卯武德二年635乙未贞观九年620庚辰武德三年636丙申贞观十年621辛巳武德四年637丁酉贞观十一年622壬午武德五年638戊戌贞观十二年623癸未武德六年639已亥贞观十三年624甲申武德七年640庚子贞观十四年625乙酉武德八年641辛丑贞观十五年626丙戌武德九年642壬寅贞观十六年太宗(李世民)643癸卯贞观十七年公元农历年号644甲辰贞观十八年627丁亥贞观元年645乙巳贞观十九年628戊子贞观二年646丙午贞观二十年629已丑贞观三年647丁未贞观二十一年630庚寅贞观四年648戊申贞观二十二年631辛卯贞观五年649已酉贞观二十三年632壬辰贞观六年

高宗(李治)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70庚午咸亨元年650庚戌永徽元年671辛未咸亨二年651辛亥永徽二年672壬申咸亨三年652壬子永徽三年673癸酉咸亨四年653癸丑永徽四年674甲戌上元元年654甲寅永徽五年675乙亥上元二年655乙卯永徽六年676丙子仪凤元年656丙辰显庆元年677丁丑仪凤二年657丁巳显庆二年678戊寅仪凤三年658戊午显庆三年679已卯调露元年659已未显庆四年680庚辰永隆元年660庚申显庆五年681辛巳开耀元年661辛酉龙朔元年682壬午永淳元年662壬戌龙朔二年683癸未弘道元年663癸亥龙朔三年684甲申嗣圣元年664甲子麟德元年文明元年665乙丑麟德二年光宅元年666丙寅乾封元年685乙酉垂拱元年667丁卯乾封二年686丙戌垂拱二年668戊辰总章元年687丁亥垂拱三年669已巳总章二年688戊子垂拱四年

公历、农历甲子纪年对照表(1804年-2103年)

公历年、农历年属生肖对照表(1804年-2103年)公历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1822 1823 1824 1825 1826 182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1828 1829 1930 1931 1832 1833 1834 1835 1836 1837 1838 183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186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1864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876 1877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1888 1889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农历对照表(1924——2091)

公历年、农历年属生肖对照表(1924-2091) 公历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2051 2052 2053 2054 205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2056 2057 2058 2059 2060 2061 2062 2063 2064 2065 2066 206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2068 2069 2070 2071 2072 2073 2074 2075 2076 2077 2078 207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2080 2081 2082 2083 2084 2085 2086 2087 2088 2089 2090 2091 农历 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说明:如计算1924年以前的年份属相对照公历年份,就将该属相公历年份 减去60的倍数就行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