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六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专题学习总结

一、西方工业文明与埃及近代化的关系

1.客观的促进作用

(1)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国相继展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拿破仑入侵埃及进行殖民统治,冲击了埃及旧的社会体制,开始了埃及的社会变革。

(2)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了有利于埃及近代化的改革措施,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但是

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2.殖民掠夺和压制

(1)英法等国出于殖民争霸的需要,出兵埃及,拿破仑在埃及废除包税制,掠夺埃及的大量文物和国宝,体现了西方国家的掠夺本性,给埃及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战争失败后,英国等欧洲列强势力进入埃及,工业品涌进埃及,埃及的原料和农产品被欧洲商人大量运往国外,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建立起来的埃及民族工业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政治上:消灭了反动的马木鲁克势力,结束了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埃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2)经济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使埃及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抵制了西方大规模的经济渗透。

(3)军事上:建立了强大的军队,维护了国家主权,客观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4)思想文化上: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教育、文化,培养自己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人才。2.局限性

(1)不断对外扩张,耗尽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

(2)封建专制的加强和统治的残暴性,把广大人民推向痛苦的深渊。

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点

例题(2014·北京高考) 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②进行军事改革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19世纪以来的阿拉伯国家。

二明考点:本题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三抓关键:对两国改革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第二步:逐项分析

[题型特点]

(1)比较型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2)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型选择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

(3)从内容上看,这类选择题既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也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

[解答方法]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究竟是让“求同”还是让

“识异”,对“求同型”的比较型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

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型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

(2)明确比较对象,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如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分项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

(4)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的异同

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史背景: 社会战乱动荡 包税制阻发展 英法争夺入侵 阿里掌握政权 西方文明影响 目的:维护自己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建立强大帝国 推行:穆罕默德·阿里,1808-1849 内容: 经济-发展机器工业(育人才、军工主、保民工),民族工业迅速;注重土地农业(废包税、地私有、重水利)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高会、地方简区划、压制割据势、整顿社治安) 军事-建立近代军队(办军校、强训练、扩军营、建海军),逐步走向强大 文教-学习西方文化(办新学、派留学、出译书) 结束:工业发展受限,扩张战争灾难,残酷镇压反抗,阿里病逝被废 性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富国强兵的封建改革 影响:消灭地方割据、确立统一集权 推动近代进程、全面发展经济 建立强大军队、捍卫独立保障 引进西方文化、推动历史进步 局限:社会性质未变,穷兵黩武灾难 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要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矿企业,制造船炮以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以奕欣,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那时候凡是和外国人有关的事都被称为"洋务",而这一派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因而被称为"洋务派"。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所谓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被称为"洋务运动"。 主要内容: ① 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 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企业。 ③ 洋务派除办军事、民用工业外,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还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管理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衙门。 3.评价: ①洋务派所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外国淘汰下来的旧技术设备,所办工业从一开始就落后于人,况且清朝统治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已经被西方侵略者吓破了胆,还怎样谈得上什么"自强"。洋务派所创办的民用企业也是官僚式的管理体制,企业中贪污腐化无所不有,等同于清朝的官场,因此,洋务派的民用企业也是经营不善,连连亏损,更谈不上什么"求富"。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扎实做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扎实做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以往历史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是历史课由于被学生认为是实用性差和内容偏多,而排在最不愿意学的课程的第三位。二是在喜欢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中,历史课靠后。三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密”,教学内容离他太遥远,如《中国近现代史》,几乎就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而实际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并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说明教学内容必须改革。四是多数学生认为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五是大部分学生反映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是以讲授为主,多数学生反映喜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大多数学生要求自我参与,说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六是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方式“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说明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革。七是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只能“部分反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应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说明评价测量的体制必须改革。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可能存在的优缺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国家研究制定

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研究史观也首次采用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则是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这一史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使用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缺点:一是理论性太强,缺乏感染力;二是教材内容多,容量太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且主线不突出;三是有些内容未能完全达标,例如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只是轻描淡写,对国际不同力量的联合,对广大华侨的经济援助等内容只字未提;四是以专题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五是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并不具备。 三、高中历史新课改下教学可能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时间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3-07-08T10:05:35.34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6月下供稿作者:吴长江[导读] 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关注过程性评价吴长江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现今教育中以普遍落实,初显一定成效,极大的冲击着传统的历史教学。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弊端,加强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思考建议前言:新课程强调历史教学要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的原则,实施中也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和体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 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师生角色的错位。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即旧课程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对相关知识要讲清、讲透、讲明白,要突出重点,要突破难点,这样,教师也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便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了每次考试的好成绩而在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上或在所有学科上都以时间换分数,通宵达旦,疲于奔命;其结果,可能成绩有点滴的提高,却搞得自己身心俱累,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激情不高。这种师生角色的错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基本被剥夺,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很难显现。 1.2 现行的模块设计存在问题。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张皮,缺乏必要的整合;未注重区域性历史与全球性历史之间的关系,学习内容不够现代化;模块内容过于零碎,缺乏必要的认知层次和意义关联;没有做到把中国史放到全球史中去认识,反而削弱了中国史的学习地位;每一模块贯穿何种线索、思路或宗旨不够清晰,专题缺乏整体性、建构性和时代性;各模块皆以" 内容立意",传统的知识教育色彩浓重,模块中的部分内容水平要求忽低忽高,缺少必要的均衡性和专业性要求。 2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2.1 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课程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主要是体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 2.2 转变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法的转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首要任务。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一是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二是合作学习,即组织学习小组,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三是自主学习,即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评价体系方面,不以单一的成绩作标准,而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3 课标内容的转变。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编排向专题化构建的转变。既然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那么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应该上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课标又只是最低标准,这就给教师和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除了完成课标要求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拓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4 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本身也应加强学习,最好应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重新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①增强课标意识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的每一环节中去。②转变教师观: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③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机遇与挑战并存,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 “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2.5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6 新课标多元化评价转变新课标的评价要求“遵循既注重结果,也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①评价内容综合化。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②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关注过程性评价;③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结语:课程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大工程,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设计。在落实中要贯彻新课标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建民等.浅谈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J]. 中学课程资源, 2008.10 3 朱煜等.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第二中学校

(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6.1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1

【师说】(新课标)2015-2016高中历史第6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6.1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习题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在埃及首都开罗东南穆罕默德·阿里大街的尽头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清真寺——苏丹哈桑清真寺(右图),始建于1356年,当时的埃及( ) A.处在马木路克王朝的统治之下 B.已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C.全部领土已被法国侵略军占领 D.处于英法激烈的较量和争夺中 【解析】13世纪中叶,马木路克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初才征服了埃及。18世纪中后期,埃及才开始遭受外来的侵略。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 2.奥斯曼素丹征服埃及后保留马木路克的主要目的是( ) A.征收赋税 B.抵抗殖民入侵 C.牵制帕夏和近卫军,维护在埃及的统治 D.镇压人民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奥斯曼素丹保留马木路克是为了使埃及存在的各派势力相互牵制,以便于平衡和控制,从而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答案】 C 3.为巩固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拿破仑采取的政治措施有( ) ①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②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③拉拢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④废除包税制⑤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⑥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记忆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④⑤⑥属于经济文化范畴,与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 D 4.拿破仑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小小的欧洲是不能给我提供足够的荣誉的,我必须到东方去寻求,所有不朽的盛名都是来自东方。”材料集中体现了( ) A.拿破仑向东方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野心 B.拿破仑想到东方去巡游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专题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理念与结构 专题三: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探究 必修课程《历史Ⅰ》内容标准解读 必修课程《历史Ⅱ》内容标准解读 历史必修(Ⅲ)若干问题探究 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一)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学习要点: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吸收国内外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解决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提高现代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 [材料1]对江苏省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的问卷调查(略) [材料2]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外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略)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是什么 学习要点: 总体思路:要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年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有利于学分管理的实行。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 [材料]如何理解标准内容研制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略) (三)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有哪些主要特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课标要求】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关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从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的性质并概括其特点 学习方法点拨 1、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应理清两条线索,一是从包税制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二是土地制度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促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加快消除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势力的决心。 2、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 __。但改革未能涉及对 __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

一、改革土地制度 1、措施: ①取消包税人的,歼灭马木路克 ②没收违规的地产,打击宗教势力 ③废除,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 ④改革制度,将各捐税折合为单一的土地税 ⑤改革制度,承认土地占有者有转让和抵押土地的权利,确立制度 2、影响: 消除了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自我校对】免税地;宗教;包税制;赋税;土地私有;马木路克和宗教长老阶层。 二、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1)措施: ①兴修 ②推广 ③引种新的,发展作物,特别是棉花 (2)影响: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改革奠定基础,改善了农业条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拓展点拨】农业方面:反映出埃及农业发展及棉花种植业的发达,揭示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步步地把亚非国

家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来,将其逐步变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工业 (1)措施: ①大力发展,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 ②引进西欧国家、、和 ③重点发展,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④限制生产 (2)影响: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拓展点拨】工业方面:从世界范围看,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正在欧美国家展开,欧美国家走在工业化的前列,这样亚非国家在发展

人教版选修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word教案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①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②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导入):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他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把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一些尚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如埃及、中国、日本等都受到其武力侵略和思想冲击。如何摆脱落后的局面,富国强兵,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显然出路应该是进行改革,向西方学习,实现社会转型。 阅读教材第一、二两目,思考改革前埃及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二)知识结构 ①改革前埃及处于哪个国家统治之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16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帝国的版图囊括了昔日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有哪些政治集团?(帕夏、马木路克、近卫军) ③他们三者之间平时的关系如何?(争权夺利) ④包税制给埃及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经济残破,农业、手工业破产。) ⑤包税制给埃及阶级关系造成了什么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城市平民反抗斗争 不断。) ⑥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尖锐会给埃及的军事造成什么影响? (造成军事力量弱小。) (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2、阿里的崛起 1805 阿里廹使土耳其素丹任命他为埃及总督,建立起穆罕默德。阿里王朝(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是怎样侵略埃及的?) 3、英法的入侵(法军入侵开罗)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拿破仑殖民统治在埃及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东西文明冲突方面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所起的推动作用。) 二、改革的内容 1、改革的目的:维护自己的统治,抵御外来侵略。 2、改革的内容 1、经济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学校:绵阳师范学院 班级:历管院09级1班 姓名:罗婷 学号:0903040122 实习学校:四川省叙永县第一中学 一、高中历史课改实践进展的积极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师们意识到教学观念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应有所改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是我国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好几年了,然而,在实际中制约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抓根本性的问题,首先是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这次课改的总体方向、基本思路都是对的,是要全面和整体地设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教学计划,建立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图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问题,使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均衡性及选择性,实现课程及教学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知识密度大,专业化倾向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机械的,成为一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程的改革就是最核心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精神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也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各高中的历史教师在参加了国家、省、市三级培训后,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确实应该有所转变。这应该是我市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大的收获。 (二)高中历史教师越来越关心历史教育的本义 历史教科书在版本上由小变大;在体例上由章节体而“课题体”,有套红、有大小字,还有提要,但是学科教育的主体架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新版教科书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大。我们看到,凡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说得通的教学道理几乎都被揉了进去。在主观上学科教育理念在“求新”,在形式上教科书也的确活泼了许多。但是,学生并没有让思想进入历史课,教师则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如果是“一切为了学生”,那就要真正看学生因此在哪些方面获益,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当高中历史教师在经历了这些表面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变革之后,冷静的思考让他们逐渐关心起象“历史教育究竟应如何定位?”这样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历史教育是人性培养基础,历史教育蕴藏着人类的终极关怀,“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一类问题,它不应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中断,相反,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深入。历史教育如果不是在这个立场为自己辩护,它必将在越来越功利世俗的社会中被抛弃的更远。 历史教育究竟应当给人以什么? ——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思辨) ——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升华) ——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 ——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 ——给人以“文化”(品格,素养,境界)

2017年高中历史新教材改革汇总

高中新教材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本课程旨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35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 内容。本课程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讲述,展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逐步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总趋势。 (1)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孕育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史前研究领域的不同作用。 (2)夏、商、西周与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确立的特点。 (3)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认同的形成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通过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史实,认识“华夏”认同形成的意义。 (4)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衰亡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创新成就。 (6)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繁荣 通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创立,认识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意义;通过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认识隋唐盛世的繁荣与开放。 (7)中唐至两宋时期的政治、社会变革 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以及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了解中唐至两宋时期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8)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通过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明朝的制度建设与社会变动

高中历史新课改新要求

师的要求更高,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现代教育论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整合。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知识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显性的,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是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挖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实行教学。 第一届课改的历史教师们常在办公室里提问:“课改的历史知识深度该如何把握?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如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教好?等等问题就出现了。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大胆展开教学实践,在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应持续丰富自身的知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领导。面对历史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正如殖民地对英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早在18世纪前后成为世界殖民大国,殖民地多意味着市场的扩大,殖民地多促动英国经济的发展。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殖民多,防碍了更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推广;相反地认为殖民地多就能获取利润,从而防碍英国经济的发展,其发展的速度缓慢下来。而我们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也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跟上改革的潮流,否则将会被淘汰。 作者从大学毕业后就踏上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讲台,虽然只有五年多时间,但是也在探索,也在思考,也在实践。下面是我对高中历史课改相关教师要求的看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持续探究理论,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挖掘教材,充分备好课,精心设计每一个研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我们的历史教学要求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块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共25项学习模块。这些都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充足。并且每一个模块的课堂容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持续学习。我在课改的实践中也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总是觉得自己知识贫乏,迫切需要学,去充实自己。 第二、把现代教育手段融合到传统教育中去。 历史从广义上讲,凡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历史,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无所不包。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培养于一体的系统,人们常说历史、地理、政治不分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来分析。要评价人物和事件时,要看到其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些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难以用语言讲清的这些知识,如果通过多媒体或图片来展示,能够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更加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要求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个性的发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导演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首先: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奥地教育家霍列斯曼说过:“教师应该设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否则教学只不过是打冷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离不开表扬和激励。一位哲学家指出:“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水平。 其次,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自己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是活的课堂,也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而是主动,这样更能显示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更加好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又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教师要实行人性化教学。 相信学生,学生也会犯错。让学生“自组”(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自读”;让学生“自议”,让学生“自演”。在此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体现其主体性。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最璀璨的一枝。”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的说出来,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有针对性。总来说之,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其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交际的水平得到增强。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使其学会与同学相处的水平,从中获得成功,使心里素质持续完善,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社会的成功作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历史新课改中,面临新课标,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怎样设计每一堂课?如何处理还教材?为什么自己的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一起沟通,一起交流,所以教研活动的水平也更高了。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同样多学生的要求也更高,比如:学生要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要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要有更多的预习时间等等。 总来说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大胆地展开教学实践,在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同时,还应持续丰富自己的知识,实行与现在教材相匹配的教育改革,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_历史论文_4.doc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_历史论文 纲突出了能力、特别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以往大纲相比,修订大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加具体。其宗旨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修订大纲对“研究性课题”的新设置,就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研习过程中,首先涉及搜集和整理与本专题有关的史料、然后对已有资料进行解读、判断和运用。接着,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活动,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联系,还要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大纲还强调: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有条件的地方,可鼓励学生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 在考试和评估方面,为了体现鼓励学生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保护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等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修订大纲特别强调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理解的同时,要注重考查能力,尤其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还强调,“对学生的考试评估,要注意减轻学生负担;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掌握上,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使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大纲特别强调,历史教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课程标准]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改革的必要性 1.内忧 (1)奥斯曼帝国的反动统治 ①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 ②政治上,派遣称为______的总督。 ③军事上,各地驻扎由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允许__________组建军队。 ④经济上,实行________,包税人成为实际的土地所有者。 (2)马木路克的争权夺利 ①18世纪末,马木路克实际上统治了埃及,甚至可以废黜帕夏。 ②马木路克之间的相互攻伐,导致埃及战乱和经济凋敝,从而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 2.外患 (1)原因 ①埃及____________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②18世纪中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 ③英法等国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加紧对外侵略。 (2)法国的殖民统治 ①1798年,法国政府派________率军入侵埃及。 ②政治上,打击马木路克的武装力量,建立各级行政机构。 ③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 (3)英国的殖民侵略 ①1798年英国联合______________,派兵入侵埃及。 ②英国企图通过扶持____________势力占领埃及,遭到其他国家反对。 ③后来被迫撤出埃及,仍支持马木路克势力,为将来侵略做准备。

二、改革的可能性 1.三次开罗起义 (1)1798年10月,开罗人民发动起义,虽然被____________镇压,但它拉开了埃及人民反抗外来殖民侵略的序幕。 (2)1800年,在英国和______________联合攻打法军之际,开罗人民再次发动起义,使法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加速了法军的失败。 (3)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再次激起人民的反抗,1804年开罗人民又一次发动起义,____________________站到起义者一边,起义获得胜利。 2.穆罕默德·阿里掌权 (1)1805年,埃及立法会议拥戴阿里为______,奥斯曼素丹不得不承认阿里的地位。 (2)严峻的形势 ①国外,______等西方列强侵略的步伐没有停止,危险仍然存在。 ②国内,______________不愿放弃对埃及的统治,随时准备消灭新生的埃及政权;____________仍然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着社会的安宁。 知识点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奥斯曼帝国统治埃及时期,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 A.帕夏B.素丹C.马木路克D.将军 2.奥斯曼帝国在埃及推行包税制,下列有关包税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凡是能够向政府付一年土地税的,就可以获得包税权 ②包税人在包税区内享有绝对的权力③包税人不可以随意收取地租及各类捐税④包税人不仅控制土地,也控制了农民⑤包税权可以世袭,但不可转让和买卖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3.观察右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 从《全日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谈起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陈其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最近已由教育部制定颁布。根据这部大纲修订的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将从2000年秋季起,在全国各省市逐步推广使用。为帮助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本文特将大纲修订的背景及其主要新特点概括介绍如下。 一、大钢修订的背景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课程改革 近十年来,为培养新型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历史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 美国历史教育近十年来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首先,历史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1991年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颁布,要求所有的中小学学生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五门核心课程都要合格。 1992年《历史课程全国标准项目》开始启动。1996年,三个《标准》,即《世界史课程国家标准,探寻通往今天之路》《美国史课程国家标准:探寻美国的历程》和《幼儿园到4年级历史课程全国标准》正式发表。这三个《标准》实际上是《2000年目标:教育美国法》中的主要教育改革目标之一从而成为国家立法的一部分。历史作为五门核心课程之一的地位,被国家立法所认可。 从这些《标准》中可以发现21世纪美国中小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功能。首先,历史课是培养公民意识的主要阵地。美国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首先是参政的意识。《标准》强调了历史教育对公民的重要意义: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它认为,学习本国史的意义在于:“没有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单元学习小结

单元学习小结

一、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特点及作用 二、穆罕默德·阿里创办近代工业的措施 1.在经济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机器工业,从西方购买机器,聘请技师,在埃及创办了第一批近代工厂。 2.穆罕默德·阿里还大力培养本国技师,开办技校,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且对于学成者给予薪金和职务上的奖励。 3.穆罕默德·阿里创办的工业以军事工业最为重要,他建立了兵工厂、造船厂和火药厂。当时的亚历山大造船厂制造出的战舰,其战斗力可与欧洲新式战舰相匹敌。除了军事工业,他还积极发展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4.为了应对外国商品的竞争,穆罕默德·阿里采取“行政保护”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命令各部门尽可能使用本国产品,减少进口,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异同点有哪些?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都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自强运动,二者的异同点可用下图表示: 从图示我们可直观地看到,阿里改革和洋务运动在背景、性质、目的、内容、结果、败因、影响7个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背景是都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性

质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目的都是试图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封建统治;内容是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以军事工业为主,同时创办民用工业,都创建了较为强大的海军,都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结果是都取得不小的成效,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昙花一现;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动本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影响是都在本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都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都标志着本国近代化的开始。 不同点则在于埃及的改革是最高统治者推行的,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地方实力派推动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 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与埃及近代化的关系 1.客观的促进作用 (1)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在欧洲列强各国相继展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拿破仑入侵埃及,进行殖民统治,冲击了埃及旧的社会体制,开始了埃及的社会变革。 (2)阿里上台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了有利于埃及近代化的改革措施,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阿里改革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但是它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2.殖民掠夺和压制 (1)英法等国出于殖民争霸的需要,出兵埃及,拿破仑在埃及废除包税制,掠夺埃及的大量文物和国宝,体现了西方国家的掠夺本性,给埃及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2)阿里对外战争失败后,英国等欧洲列强势力进入埃及、工业品涌进埃及,埃及的原料和农产品被欧洲商人大量运往国外,阿里改革建立起来的埃及民族工业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阿里改革以失败告终。 五、阿里改革、扩张、失败之间的关系 1.随着阿里改革的逐步推行,国力日益增强,这促使阿里的扩张野心膨胀,对外发动了长达三十年的四次扩张战争。 2.为了应付旷日持久的扩张战争,阿里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奴役和掠夺,连年战争耗尽了埃及的财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对弱小民族的奴役,又激起了被奴役国家人民的反抗。 3.对外扩张战争及帝国的建立与西方列强的殖民利益发生冲突,引起了欧洲一些列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