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作业设计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作业设计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作业设计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作业设计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按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擦掉,其顺序应该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2.右图西晋“晋归义氐王”金印,是晋朝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

官印,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

政权的权臣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3.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但是西晋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阶级政治上昏庸腐朽

B.封王争权夺利,爆发“八王之乱”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起兵,攻灭西晋

4.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不能说明的是( )

A.统治阶级昏庸腐朽

B.大贵族生活腐化

C.当时社会富裕

D.统治阶级缺乏雄才大略

5.下列内容体现出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是()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④被少数民族起义推翻

A .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6.西晋灭亡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在4世纪后期,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 ( )

A.匈奴 B.氐

C.羌 D.鲜卑

7.西晋后期,数以十万计的中原人迁往江南,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这一现象直接有关的是()

A.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

B.“八王之乱”的结果

C.汉族文化的吸引

D.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8.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9.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哪一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

A.成汉

B.西秦

C.北燕

D.后赵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材料二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他历尽饥饿、疾病、死亡的危险,被卖到山东作奴隶。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导致了什么后果?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西晋会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1.B

2.C

3.B

4.C

5.A

6.B

7.B

8.B

9.A

10.(1)“八王之乱”。晋惠帝。后果: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3)①西晋统治集团腐朽,造成“八王之乱”,西晋统治衰落。②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反晋,导致西晋灭亡。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3.本课突破点 【西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但其统治时间非常短暂。本课课题中“西晋的短暂统一”,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其统一的重要作用,也要寻找到西晋灭亡的社会背景。

司马家族与西晋的建立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司马家族在三国鼎立到西晋建立过程中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把握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西晋的社会状况部分的讲述,教材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层次清晰、生动有趣。从西晋王室和大臣的出身、西晋王朝的统治政策中,分析了西晋统治阶层的问题。从西晋大臣之间“斗富”的案例展现出“唯钱是图”的社会现状。同时,教材的材料研读部分精心选取的《钱神论》,生动地描写了西晋社会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其中对于“孔方兄”一词由来的介绍,都为学生了解西晋社会状况打开了一扇窗。当然,虽然此段材料内容简单,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仍有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引导。 以上两个部分虽然不可能完全展示出西晋的社会状况,但教师可以将以上内容从统治阶层出身、统治政策、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精心梳理,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为之后两个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八王之乱是指此后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 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其中,对于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的关系的理解,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其他朝代也有过类似的叛乱,而西晋却在叛乱中亡国了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西晋统治内、外状况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一方面,西晋建国不久即出现了此次叛乱,教材中对于其对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有细致地描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我们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汉朝的历史,思考匈奴主要活动在哪些地区,从而过渡至下一子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从教材结构看,本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地图,即《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两个阶段,即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生活状况和内迁后的生活状况;三个问题,即内迁的过程、迁移后的生活状况和内迁的影响。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围绕着以上三个角度展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师: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师: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段的内容,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生: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师: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图吗。 生: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师: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阅读教材第85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师: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附学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司马昭之心”,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用在西晋时期正确吗?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合作探究】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巩固练习】 1.建立西晋的是( D ) A.司马懿 B.司马睿 C.司马昭 D.司马炎 2.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A ) A.匈奴 B.鲜卑 C.羌 D.氐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少数民族是( A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 C.匈奴、蒙古、羯、氐、羌 D.蒙古、鲜卑、羯、氐、羌 4.阅读下图,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三个迁入中原的少数民 族。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在什么时候? 答: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选三个);西晋后期。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这次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导学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司马衷,但司马衷却对报告的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粥呢?由此可见司马衷是如何的愚蠢糊涂,也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晋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灭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晋的建立 1.教师讲述: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西晋建立和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经过。 3.教师补充: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腐朽的统治: (1)在治国方略上,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皇室及许多大臣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2)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目标导学二:八王之乱 1.多媒体展示:八王之乱示意图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 提示: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

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3.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提示:(1)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2)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这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多媒体展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2)影响: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对后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十六国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统一时间、人物及主要措施。 提示:(1)时间:4世纪后期。(2)人物:前秦皇帝苻坚。(3)前秦统治: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5.思维拓展: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提示:(1)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了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知道了北方十六国和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分布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分析?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 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

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原因) 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 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 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13]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崔征如故。 (二)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明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末农民起义军壮大的是哪一只)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只? 答案提示:李自成。 3.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4.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学案第17课_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 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 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 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 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 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 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理解 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 名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长城和 北京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组成 小说和 戏剧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 师:首先大家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 生:自主学习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发展: 明朝的灭亡 表现: 预习提纲: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师:通过自主学习,大家对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表现: 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如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表现: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3)前秦的强大:_______世纪后期,_______族苻氏建立的_______逐渐强盛并统一了_______,皇帝苻坚任用汉人____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 秦境内_______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合作探究】 1.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2.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 3.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当堂达标】 1. 右图是西晋“晋归义氐玉”金印,是西晋颁发给当时氐族首领的官印,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 实物见证。西晋政权是一个怎样 的政权() A.全国统一的政权 B.在历史上 的统治维持近百年 C.北方政权 D.南方政权 2.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3.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五胡”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4.“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西晋迁都 5.下列哪些内容能体现出西晋的历史状况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②短期统一的朝代③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④被农民起义所推翻⑤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⑤ C. ②③④ D.①②⑤ 6.住历史基本要素对掌握的历史重点知识十分必要。将“316年”“匈奴人”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的历史事件是()A.西晋建立 B.西晋结束分裂局面 C.西晋灭亡 D.东晋建立各小组要确定小组发言人、记录人组长组织好发言顺序,有序合作讨论。 回答问题尽可能序号化,语言要准确、精炼,表达要清晰,尽量脱稿。 独立完成,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一课时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割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旧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教师需要指出民族之间存在的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晋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4、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从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西晋使得我国从分裂归复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突出特点; 2、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历史提示我们,应当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文知识点复习(1-7课)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三、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原因:四发明) 二、尧舜禹的“禅让” 三、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

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教师讲述: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材料: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答案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答案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答案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努尔哈赤皇太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 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 江南经济的发展 D. 南方人口增多 2.“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A. 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 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 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 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3.“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 手工业发展情况 B. 商业发展情况

C. 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 农业发展情况 4.从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 流动高峰,造成这次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B. 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C.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比较稳定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5.《九州志》记载:“(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动荡),衣冠始入闽(福建)者八 族。”这反映了当时() A. 政治清明,生活稳定 B.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C. 江南开发,重心南移 D. 锐意改革,民族交融 6.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 A. 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 匈奴、鲜卑、羯、氐、羌 C. 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 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7.学习历史线索和脉络很重要,下图的空白圆圈处应该填写的是哪个朝代的名称( ) A. 东汉 B. 东周 C. 西晋 D. 前秦 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包括() 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9.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提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內迁。 【教学难点】 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晋江风景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晋江名字的由来吗? 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为什么晋人要南迁? 二、授课与活动: (一)西晋的建立 1.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明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6.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7.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材料一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

——《清实录》 材料二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清代八旗兵甲胄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女真族(满洲)。八旗制度。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 努尔哈赤。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时建立过哪一政权?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完颜阿骨打在12世纪初建立了金朝。4.这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后来是谁改变的?他改族名的目的是什么?皇太极先改族名为满洲,次年又改国号为清。目的是有意抺掉女真人曾臣服明朝的历史,以表示清与明是平等的,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鼓舞将士的斗志。 随堂巩固案 1.明朝中后期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B ) A.宦官专权严重 B.政治日益腐败 C.皇帝疏于政事 D.大臣结党营私 2.下列口号中由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提出的是(C )

2020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知识梳理与复习十七 第四单元 第17课试卷(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复习十七第四单元 第17课知识要点一:西晋的建立 1.____年,____自立为帝,国号____,以____为都,史称____。他就是晋武帝。 2.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迁 C.司马炎 D.司马睿 3.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 4.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魏、吴、蜀 知识要点二:八王之乱 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 ) 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 6.“八王之乱”爆发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夺中央政权 B.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C.提高皇帝的权威 D.巩固西晋王朝的统治 7.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开始于( )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8.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稳定 C.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9.西晋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只存在了50年,类似秦朝短命而亡。下列关于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汉族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步数民族

C.统治集团内斗,耗尽国力 D.民族矛盾尖锐,氐族人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时的贵族、富豪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丝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材料二: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 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日‘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为“钱”的同义词。 (1)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晋怎样的社会风气? (2)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西晋快速灭亡与这种风气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灭亡还有哪些原因? 知识要点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1.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建立了15个主要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____”。 12.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____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____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13.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有( ) A.匈奴、鲜卑、羯、氐、羌 B.匈奴、鲜卑、羯、氐、汉 C.鲜卑、羯、氐、羌、白 D.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14.西晋末年,我国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其迁徙的主要方向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 1. 266 司马炎晋洛阳西晋 2.C 3.B 4.B 5.B 6.A 7.D 8.B 9.D 10. (1)西晋统治集团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追逐金钱。 (2)有。这种风气带来政治腐败。 (3)“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残暴统治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加速了西晋灭亡。 11. 十六国 12.前秦苻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