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西夏都城变迁 (以西夏兴庆府为代表) 成磊

浅谈西夏都城变迁 (以西夏兴庆府为代表) 成磊

浅谈西夏都城变迁 (以西夏兴庆府为代表) 成磊
浅谈西夏都城变迁 (以西夏兴庆府为代表) 成磊

浅谈西夏都城变迁

历史1402班

成磊

浅谈西夏都城的变迁

摘要:关于西夏城市,历史上的记载少之又少。仅有的记载,都是是关于其都城灵州和兴庆。而兴庆府,则因西夏迁都于此后,西夏国力达到鼎盛,所以在西夏城市史上由重要地位。而这一时期的西夏城市,也都与兴庆府类似。那么我们就以兴庆府为代表,来对西夏城市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西夏城市兴庆府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于其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和文物,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推崇。西夏学,也因国内外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丰富,被称为“国际显学”。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西夏学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也可以称得上是显著,但国内对西夏城市史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大多数学者将研究对象集中于西夏文字,西夏政治,对西夏城市,仅作为研究当中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内西夏学研究成果进行一定梳理,将笔者对西夏城市史的一些浅陋认识提出,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关于西夏城市的论述,供大家参考。

一西夏都城的变迁

建立西夏国的党项族,五代以前,主要活动在今陕西北部与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银州、夏州,以及今甘肃东部的庆州等地。党项族首领拓跋氏世居夏州,唐末袭夏国公之职成为封建割据的藩镇势力。(此时的西夏充其量只是一个藩镇割据势力,因此夏州还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都城。)以后西夏的种族繁衍,分布遍及今宁、甘、陕和内蒙河套一带。但党项族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仍在夏州城( 今陕西靖边县境)。

宋初,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反对宋王朝,于公元1002年率兵攻取灵州城(大致在金宁夏吴忠县境内),改为西平府,迁都于此。《西夏纪》卷三曰:初,继迁居夏州,修复寝庙,抚绥宗党,举族以安。及得灵武,爱其山川形胜,谋徙都之。弟继媛言:‘银、夏累世纪营,祖宗灵爽实式凭之,今恢复未久,遽尔迁弃,恐扰众心。’继迁曰:‘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立大功者,不询庸众。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垂要害。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西出,关中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华风,尚礼好学。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边隅可限哉! ’遂令继缓与牙将李知白等督众立宗庙,置官衙,攀宗族,建都焉。”1

公元1 0 2 3 年, 李继迁子德明升灵州(西平府) 怀远镇为兴州, 又将都城由西平府迁往兴州(元昊更名兴庆府)。至此,西夏都城正式确立,一直到西夏灭亡都没有再迁都。兴庆府,也就成为此后200多年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西夏迁都兴庆的原因

历史记载,怀远镇与西平府同处兴灵平原,又是西平府的一个镇,那么为什么西夏在西平府建都二十多年后,又大费周章将都城由灵州迁往怀远(兴庆府)呢?

(一)政治因素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统治者迁都,政治都是其首要考量的因素。但凡不是为了统治的需要,是没有人愿意大费周章把自己的都城迁往另一个城市,西夏王朝也不例外。《西夏纪》卷五载:天禧元年( 1 0 1 7 ) 六月, “有龙见于温泉山。山在怀远镇北, 德明以为瑞, 遣官祀之, 于是有迁都之意。”2用神话传

1(民国)戴锡章:《西夏纪》,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2(民国)戴锡章:《西夏纪》,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说来做迁都的舆论工作,几乎是历史上每个君主在迁都前惯用的手法。李继迁在占领灵州的第二年,就被西凉吐蕃大首领潘罗之射杀身亡。其子德明即位后,承袭父志,更是希望能把塑造成一个西夏最高统治者的形象。他在巡游,接受宋朝使者觐见时,都努力摆出皇帝的样子,丝毫没有避讳。但是,德明的“天子”之位毕竟是自封的,没有正式称帝。此外宋朝也并不承认他。要想成为真正的西夏皇帝,就必须顺应“天意”。为此,德明通过向民众宣布上天降下“符瑞”,有龙见于淮北的温泉山,德明以为瑞, 遣官祀之, 于是有迁都之意。”足见其迁都用心。但尽管如此,德明为了不失去与宋朝的贸易、岁赐等经济实力,同时还由于没有完全占领河西,后顾之忧仍存。再加上刚迁都不久,根基未稳,军事力量尚不足以应对一场大的战争。为了不和宋朝正式决裂,德明终究没有称帝建国。但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兴州大建门阙、宫殿、宗庙等建筑,为其子元昊建国称帝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准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

从李继迁起兵到元昊建国,这一时期是西夏由传统的游牧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把都城从相对较落后的银、夏地区迁往较为发达的兴、灵地区,是适应社会变迁,主动求变的重要举措。对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军事因素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军事也是一个统治者迁都的重要考量因素。

西夏政区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西夏西邻吐蕃、回鹘,东南与北宋相邻,强敌环绕。原来的都城西平府位于黄河以东,既不利于西击回鹘、吐蕃,又不利于与对河西地区的控制。此外,西平府尽管交通便利,灵州——西域道可以经河西走廊通往

3杜建录:《试论西夏建都兴庆府》,《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01期

中亚;灵盐路一直延伸到平夏;灵原路可南抵镇戎军,并经萧关西至天都山;灵州经贺兰山口可达漠北。4便利的交通是其发展经济的重要原因,但作为一座都城,在那样紧张的形势下,反倒成为了它致命的弱点。由于没有有力地形的庇护,使其“地居西塞,我可以往,你可以来”5,易攻难守。易守难攻,是古代都城

最应具备的要素,西平府没有,但兴庆府却有,“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形势利便。”6高山长河,使其既能防御西边吐蕃、回鹘的

进攻,又能防止北宋的来犯,安全上的得到更多保障。事实也证明了迁都兴庆在军事上的正确性,在西夏与宋王朝的几次战争中,宋军曾几次逼近灵州城附近,并于1081年兵临灵州城下。怀远由于多了一道黄河天然防线,情况就大不一样。一旦军情紧急,还可以逃亡林木苍翠的贺兰山。7安全性相较西平府有了很大的

提高除此之外,迁都怀远使西夏加强了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公元1028年袭取甘州,1036年又取瓜、沙、肃三州,从此西夏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控制河西地区不仅扩大了西夏的统治版图,增加了兵力财力,还解决了后顾之忧,巩固了西夏的统治基础。

(三)经济因素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是西夏迁都怀远的决定因素。试想,如果迁都后无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福祉,无法使国家变得强大?那么新首都的选择就一定是错误的。还好,怀远没有让西夏统治者失望。怀远所处的兴灵地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滔滔河水从上游而来,带来的不仅是充足的水源,还有肥沃的淤泥,最终形成了黄河两岸的万顷良田,这里的灌溉农业自汉唐以来就相当发达,粮食十分充足。我们都知道,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一个国家的国民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军事经济。怀远原本就十分充足的粮食供应是西夏迁都至此的基础。此外,西夏立国后,继承了历代人民开发水利,引河灌溉的优良传统,在大力疏浚旧有河道的同时,又新开了今青铜峡到平罗境内的昊王渠。8发达的水利设施确保了兴灵地区农业迅速而稳定的发展,充分保障了都城兴庆府的各类人口的粮食供给。水利设施在保障灌溉的同时,还确保了兴庆府在洪涝来临之时的安全“故灌溉之利,无旱涝之虞”9描述的就是这种景象。

此外,怀远同样便利的交通为它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城址位居银川平原的中心,正处在两汉廉县城东去上郡,南下关中的必经之路上。粮食运输、贸易等商业行为凭借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开展的风生水起。除此之外,黄河水上交通也有所发展,水运工具除木船、木筏外,还有特别适宜黄河上游航行的“浑脱”(羊皮筏子),是西夏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10兴庆府附近的顺化渡和吕渡为当时黄河上的重要口岸,由此顺流而下可抵天德军、胜州等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上游则与积石军、兰州相通,水利交通十分便利。便利的交通也是怀远成为当时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随着突厥、回鹘、吐蕃等民族相继进入贺兰山,使怀远成为汉族与各游牧民族相互交融,实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点。怀远镇也一度成为“河外五镇”的首镇。

4杜建录:杜建录:《试论西夏建都兴庆府》,《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01期

5(清)吴广成:《西夏书事》

6(清)吴广成:《西夏书事》

7汪一鸣:《西夏建都兴庆府的地理基础》,1983年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

8杜建录:《试论西夏建都兴庆府》,《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01期。

9《二十四史全译·宋史·夏国传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0《二十四史全译·宋史·夏国传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德明于怀远建都,以富庶的银川平原为基地,在此练兵积粮,向西方扩展势力,正如汉高祖刘邦以关中长安为后方根据地一样,是成功的战略决策,为西夏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基础。

三兴庆府城市规划

上面我们谈到了西夏迁都兴庆府的原因,那么西夏迁都兴庆府后,又对兴庆府进行了怎样的建设,使得兴庆府由一个落后的小镇,成为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呢?

西夏兴庆府城是李德明“遣贺承珍督役夫北度河城之,构门阙、宫殿及宗社”11其规划布局处处仿照宋朝都城卞梁。兴庆府分内城和外城,其护城河“池阔十丈,水四时不竭”12,起到了很好的军事防卫作用。外城呈长方形,“周围一十八里.东西袤于南北”13我们可从在兴庆府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明宁夏府上可以推断出,兴庆府外城是以东门清和门和西门镇远门为横轴,以北门振武门、德胜门和南门南薰门、光化门为纵轴对称分布。

由于文献中关于兴庆府城市布局记载很少,又因为以后的城市都是在兴庆府旧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只能从后来城市中探寻兴庆府的城市规划布局。从明清宁夏府城图和民国时期的银川城图中我们发现,之后的宁夏府布局大都是沿着一个“人”字形发展,我们能否大胆推测,兴庆府的城市布局类似于一个“人”字?因此我们可以由明清宁夏府城图和民国时期的银川城图推测出:当时政府的中枢道署、都察院、省政府都位于城市的西北或偏于西北的位置,表明宫城位于兴庆府的西北部,这就是“人”字形的“头部”,是城市的中枢,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地方;主要干道,可以看作是人的四肢、脖颈,沟通城市的各个部分,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寺庙、军营、仓库、民舍、内学、太学等各种机构位于“腹胸”和“四肢”上,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区。政治、经济、生活区域互相独立又紧密相连,使兴庆府由一个边陲小镇,快速成长为西夏王国的首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兴庆府的城市规划显示出了鲜明的汉文化风格。西夏人不仅完全吸收了中原地区的风水文化,依北宋东京城为蓝本修建自己的都城时,同时还在都城规

划中融人了本民族的社会习俗观念,对中原风水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发展。14兴庆府也通过相对先进的城市规划,迅速成长为一座大都城,为西夏之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西夏王国,起源于荒蛮之地,却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能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这让我们深思。我想,西夏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其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从其迁都的整个过程就可见一斑。原有都城西平府的富庶没有让西夏统治者贪图现有的安逸。他们从长远出发,凭借建都西平府时打下的优良基础,以决绝的心态将都城迁往怀远镇,从政治上安抚了民心,为自己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军事上,迁都兴庆府提升了国都的安全指数,增强了国家的安全系数,同时又为其进行军事扩张,增大版图做了良好的准备;经济上,西夏人在兴庆府本就良好的农业基础上开疆拓土,兴建大型水利设施,凭借优良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先进的水利系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使粮食生产常年保持

11(清)吴广成:《西夏书事》

12(明)杨守礼,《宁夏新志》(卷一)[M],明嘉靖间刻本。

13(清)张金城,《宁夏府志》(卷二五),[M],清乾隆45年刻本。

14颜廷真《略论西夏兴庆府城规划布局对中原风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地域与研究开发》,2009年第二期。

高水平增长,保障了首都甚至整个地区的粮食安全,为其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迁都怀远后,西吓人仿照北宋都城建制,建设自己的新都城,把汉民族风水文化与本民族社会习俗观念结合起来,使怀远镇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一个大都城。至此,西夏人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扩张运动,使西夏成为首屈一指的少数民族政权。我们不得不佩服西夏统治者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佩服西夏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在环境相对恶劣的西北塞外,通过艰苦的建设,使自己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从游牧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试想,如果西夏不是当时正处于宋、辽、金多个政权并立的时代,在多次征战中消耗了自己的国力,会不会也像历史上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一样,逐渐被汉化?历史终究没有如果,1115年金朝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后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并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而西夏,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

银川市兴庆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银川市兴庆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下面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南方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能力测试不涉及任何高中理化知识,而是主要考察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洞察力。 B .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出口国,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双边关系中的重头戏。 C . 随着黄浦江死猪事件的曝光,引起了人们对病死动物如何善后这个重要话题的热议。 D . 最近,美国航天局公布了一张令全球震惊的图片:有“白色王国”之称的北极地区不再是灰白色,而是变成了绿色,荒芜之地居然长出了绿色植物。 2.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专家们在会议室里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 . 新来的老师走了半天,转弯抹角,才找到那位学生的家。 C . 尽管伊朗多年来不断加大对海军的资金投入,但其军事实力与美国及美国的同盟国强大的火力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D . 无论是高深莫测的天空,还是不值得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3分) 3. (3分)(2019·海曙模拟) 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①yùn、独特的文化②mèi力和深厚的民族情③。 (节选自《汉字之美》)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mèi 意________________力 (2)划线字“载”的正确读音是() A . zài B . zǎi (3)填入文中③正确的一项是() A . 结 B . 节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 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 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 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亚运会的举办,北二环至北三环间中轴线上的道路被打通。这次中轴线一反“南面为王”只向南延长的传统,第一次向北延长。在日后的规划中,北京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特征 一、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

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旧城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而这种大规模的改造扩建与旧城保护的要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已成为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发展的、带有根本忡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要求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的要求,并具有较充裕的土地资源;又要满足对旧城风貌保护的要求。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建议适当分敞旧城区功能,通过功能的疏散带动就业人口和功能服务人口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通过疏解旧城区城市功能,把城市发展的压力从旧城转移出去,在使北京城市发展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旧城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实现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的统一。在向外疏解城市功能时应首先考虑一些容易形成较大交通茸、建筑量,而又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旧城区分布的城市功能的迁出问题。 二、经营旧城文化资源,实现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旧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以及对旧城保护的态度却在与旧城密切相关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这些群体与作为公共物品管理者的政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方取得利益均衡的后果,形成了目前对旧城保护的折衷方案。 史学专家把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保护呼声强烈;旧城内的居民则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但对危改后的房价却仍感负担较重;房地产开发商既垂青于旧城的优越区位,又因高密度危改居住区的高拆迁成本而对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裹足不前,为了增加利润空间,房地产开发商强烈要求增加旧城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容积率;为了降低购房成本,加快旧城的危改进度,使旧城居民尽快改善居住条件,也为了通过危旧房改造扩大旧城内的经济规模,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税收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部门也有提高开发项目容积率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现行的“旧城保护做一点、容积率突破一点”的折衷方案,这足各利益集团在博弈后利益均衡的结果。深入剖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经济利益驱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利益集团都认为保护旧城束缚了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为了从根木上建市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北京旧城究嘉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还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第二,如果旧城是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旧城资源利用后所取得的绛济收益如何在有关的经营实体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酉己。这其中,实现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统一,使旧城保护获得持久的动力,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北京城市更新理论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特征

北京城市更新的思想发展与实践特征 BEIJING URBAN RENEWAL: THE THEORY EVOLUEMENT AND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摘要】北京城市更新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精华保护与重点建设阶段、分散性破坏与城市运行瘫痪阶段、建设性破坏与整体风貌衰变阶段、整体创造和渐进式改造阶段。北京城市更新的特征是,城市更新实践偏离理论指导,城市更新实践的成功之处是延续和优化传统国都的城市功能和布局,适应经济发展优化旧区功能,创设新功能区,保持了城市中心的繁华和活力,但现代化建设破坏传统城市的尺度和风貌,长期忽视居民生活条件而致居住设施衰败。【关键词】北京;城市更新;思想演变;实践特征 ABSTRACT: There are four historic stages in Beijing urban renewal. On the first stage, some culture and historic relics have been protected, some new modern buildings arose in important or central area. On the second, destruction of historic relics happened on many places, and the city running paralyzed by the lack of infrastructure. On the third, the traditional look disappeared in the whole new because of new construction tore a large-scale Quadrangle dwellings do wn .On the forth, beginning with city design of traditional city-scape and progressive organic renewal. In conclution, the practice deviated from the theory, and the old city scape has been destroyed , residential district dilapidated,but the urban functions and layout kept on, then the central area became prosperous extremely. KEYWORDS: Beijin g; ur ban renewal; theory evolvement;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中国的首都城市,总能集中反映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脉搏。中国现代社会制度的巨变,发生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交替时代。处于新旧文明之交时期的北京城,是一座“代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最高成就”的辉煌壮丽的国都,其城市布局、城池设施、宫殿建筑、街巷胡同、民居、寺庙、园林和水系等,几乎近似完美地体现了传统国都的规制和传统社会的礼乐、伦常,凝固着自成一体的中华营造智慧,负载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信息。但是这座物质形态的大城,由于与其一体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乃至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方式逐渐消亡,从而失去固有的传统城市功能,并与现代城市运行产生冲突。 文明突进、制度突变和文化隔断,使北京古都的城市功能面临重塑的挑战,而其物质空间也当然面临变数。阳建强、张京祥等学者以中国改革开发为分界,将中国城市更新划分为两个阶段。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旧城改造规划总的思想在于充分利用旧城, 更新改造对象主要为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区。旧城改造一直处于一种起步维艰的状态, 城市结构形态未出现大的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而引发城市空间重构,以物质形体更新为特征的大规模推倒重建模式,形成了城市中心区过度开发,传统风貌丧失,社会网络破坏等问题,应向综合、系统、渐进的城市更新模式转换。本文基于这些观点,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问题,分四个阶段阐述北京城市更新的思想和实践特征。 1 精华保护和重点建设阶段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的演变特征

2013 – 201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发展史》期末论文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 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引言 人类建造道路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几乎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世界上第一条道路是在何时或在何处建成的。远古时代,人们经常沿着动物的足迹或是最省力的路径即别人走过的路来行走,结果被经常践踏的地方就成为小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径逐渐发展,成为一般的道路。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城,道路也随着都城的发展而发展,形成的道路系统也不断完善。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都城道路系统布局演变特征。 古代都城道路与交通 道路因交通的需要而产生,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在我国古代的城市中,道路有明显的交通功能。如周代的城市道路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较窄,城郊道路更窄。还有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的等级不同,道路的宽度也不同。以轨为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以道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坊里,以通向主要城门的道路为干道,而商业集中在特定的靠近干道的市内,这种城市道路显然也是以车马交通为主的。汉长安发掘的宣平门,及其门内的大街,三条道路并列。 古代都城道路性质和道路分工的变化 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则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道路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西周蓟 东周燕京 隋涿郡 唐幽州 辽南京,又叫燕京 金中都 元大都(中都以北) 明北京 清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 (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

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兴庆区2020年中考模拟考试 地理(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 12分) 读右侧图1“一带一路”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跨寒、温、热三带,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B.东部海域从南向北依次是南海、黄海、东海、 渤海 C.我国疆界长,邻国多,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D.位于亚洲东部,大西洋西岸 2.下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既不是中国邻国也 不和我国隔海相望的是 A.越南 B.印度 C.印度尼西亚 D.埃及 3.《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介绍的佛跳墙是闽菜的代表,图2 中简称为闽的省区及符号分别是 A.福建② B.广东① C.安徽② D.江苏① 4.图3,有关山脉两侧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山脉西侧是黄土高原 B.②山脉北部是广东省 C.③山脉西侧是四川盆地 D.④山脉北侧是塔里木盆地 5.关于图4中城市降水、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乌鲁木齐—降水多,季节变化小;气温年较差大 B.拉萨—降水少,季节变化大;气温年较差小图2 图3 图5 图4

C.银川—降水多,季节变化大;气温年较差小 D.南宁—降水少,季节变化小;气温年较差大 6.图5为我国某一种典型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气 候资料图,请依据图5判断该农作物及其生长地区 A.柑橘 四川盆地 B.春小麦 东北平原 C.水稻 长江中下游 D.冬小麦 华北平原 二、读图题(本题有2小题,共18分) 7.2019年暑期,浙江某中学师生组织了研学旅行,游览祖国河山,探索自然奥秘。请你结合下面提供的图文资料,完成问题。(10分) (1)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下列“身份”符合②区域的是 。(1分) A.地势第一级阶梯 B.地势第二级阶梯 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高山高原气候区 (2)沿四条游览路线甲、乙、丙、丁做的地形剖面图,与图7相符的是 。(1分) (3)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能从图6的甲、乙、丙、丁四条线路中的 线路得到充分的体现。(2分) (4)丙线组在壶口瀑布感受了黄河的气势磅礴。读图8黄河在流经 至陕县时泥沙含量大增,主要原因是此段属于我国地形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 严重(生态问题)。此河段携带的泥沙在流经华北平原时,大量沉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 ”,给沿岸工农业生产造成较大隐患。(3分) (5)图6中甲线组在研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有 等。(1分) (6)按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图6中②所在地区适宜大面积发展 业(种植、畜牧、林、渔),理由是 。(2分) 8.读图9我国南方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8分) 图6 图7 图8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城市规划1001班王萱 201017020111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又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推动。从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朝代都城规划管理思想切入,从而了 解中国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关键词古代城市居住形式规划演变 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合起来的居民点。所谓的居住形式, 主要是指居住生活的实体形式、空间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行为和构筑行为, 还有其中表露出的礼法、习俗、信仰、审美等观念层次的东西。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给人们留下一个自然的生活住房的概念。自然园林、青砖汉瓦、土石为材,依势而建。在特定时空下的住居形式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蕴藏着必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 深刻影响和限定着居住形式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拿古代都城举例,纵观其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都城规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演变,而在都城这一庞大的居民点中,民房规划与居住习俗亦在相应地变化,大致有一条自成系统的发展线索。这正是近现代中国城镇民居规划与居住习俗的重要源头,而探索这一演变脉络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此。 一、夏商周——规划的起源 夏、商至西周时代的都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城市无城墙,规划性不强,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遗址中的宫殿基址、宗庙建筑、居住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均较为分散,彼此不相连属,以郑州商城为例,其居住遗址则遍布城四周。与后世城市的民居习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民居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这种分散的居住方式,应与自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聚族而居的习俗有密切关系。其次,在这些都城的居住区内所发现的生产工具电农具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显然说明不少居民还从事农业生产,而这正是城乡,分化不久所特有的状况。 二、春秋战国——礼法体系的建立

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作者:————————————————————————————————日期: 2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二〇一三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洪晨同济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 【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我国各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起源于西周的蓟国,初建于隋唐,兴盛于辽金元,大兴于明清,民国变得衰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经由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郊区开始进入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和特殊规律,才能为最终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好准备。 一.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

以下是节选的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逐年递增,并且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北京市常住人口(2003-2012年) 年份常住 按性别分按城乡分 常住常住 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 人口人口 (万人) 男女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 (‰)(‰) 2003 1456.4 307.6 761.2 695.2 1151.3 305.1 5.06 5.15 2004 1492.7 329.8 779.9 712.8 1187.2 305.5 6.13 5.39 2005 1538.0 357.3 778.7 759.3 1286.1 251.9 6.29 5.20 2006 1601.0 403.4 817.6 783.4 1350.2 250.8 6.22 4.94 2007 1676.0 462.7 850.8 825.2 1416.2 259.8 8.16 4.83 2008 1771.0 541.1 900.2 870.8 1503.6 267.4 7.89 4.59 2009 1860.0 614.2 949.8 910.2 1581.1 278.9 7.66 4.33 2010 1961.9 704.7 1013.0 948.9 1686.4 275.5 7.27 4.29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4.27 2012 2069.3 773.8 1068.1 1001.2 1783.7 285.6 9.05 4.31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对比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折线图(人口单位:万) 从图中不难发现,外来人口与总人口不断增多,并且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平行。北京的

2018北京市朝阳区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2018.5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12.中国和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列属于同一世纪的是 A.商鞅变法梭伦改革 B.《九章算术》《物种起源》 C.《红楼梦》《十日谈》 D.《本草纲目》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13.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14.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税。据此可知,宋代通过税收 A.抑制土地兼并B.稳定社会秩序 C.促进租佃经营D.集聚商业资本 15.宋代史学家袁枢负责撰写国史人物传,其同乡章淳的家人请袁枢粉饰章淳的生平传记,袁枢回答说;“子厚(章淳的字)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公议。”袁枢认为治史应该注重 ①借古鉴今②经世致用 ③秉笔直书④赏善罚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6.观察《晚清时期出口货物》简表

上表反映出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洋商垄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C.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 17.从战国到清末,《诗经》一直被奉为儒学经典,关于它的学术史也被纳入经学史,成为经学史的组成部分。“五四”以后,对以《序》《传》为代表的传统《诗经》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并认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诗经》的思想内涵超越时代的局限 B.对《诗经》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 C.《诗经》的文字价值高于其思想价值 D.西方文明传入提高了《诗经》的历史地位 18.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A.维护政局稳定B.进行革命动员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2019-2020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长沮桀溺耦.(yú)而耕荷蓧.(tiào)丈人因之以饥馑.(jǐn) B.颜渊喟.(kuì)然叹曰耰.(yōu)而不辍自牖.(yǒu)执其手 C.夫子莞.(wǎn)尔而笑子哭之恸.(dòng)夫子怃.(fū)然曰 D.慎而无礼则葸.(xǐ)夫子哂.(xǐ)之好知.(zhì)不好学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 B.举直错 .诸枉,能使枉者直错:通“措”,安排,安置 C.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动词,讨厌,憎恶 D.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讨好、奉承别人 3.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好直不好学,其敝也绞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4.选出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古之学者 ..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C.造次 ..知松柏之后凋也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D.岁寒,然后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特点与“己欲达而达.人”的第二个“达”相同的一项() A.鼓 .瑟希,铿尔 B.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C.子夏曰:“贤贤.易色”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选出下列句式的性质与例句“富哉言乎”相同的一项() A.不吾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贤哉,回也 D.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二、课内阅读理解(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7—9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中国历朝都城历史变迁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转自铁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901897.html,/post_3396898_1.html/ ]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901897.html,/ ]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1901897.html,/ ] 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兴庆区(18名)

兴庆区(18名) 撒彦兰杨辉金晓慧马彪段迪段玲瑜 张勇强张佳丽边晓蓉撒彦山王明安马芳 芦芳王莉张丽温建蒋梦颖张利兵 金凤区(17名) 徐晓芸李丰陈建国胡楠王璠王闪闪 王翔马亚军马雯杨洋马燕燕张保华 胡冰谢巧王茹石英伍卫东 西夏区(20名) 顾政婷邵海燕石旋任广宁陈文婷李乐 陈锡兰任玉梅赵金凤张亚亚刘吉祥杨龙辉 郜灵珠马海章汤艳王文亮艾绍文牛慧 焦瑞红王永瑞张金亮 灵武市(21名) 俞雪梅李云李华欧阳芙蓉曹慧雍培元吴海龙武青青杨志光马雪梅唐小龙李文东杨鹏牛靖军王小微杨金红夏徽买倩李阳白岩谢丽娜 贺兰县(42名) 王丹朱丽军徐佳黑志刚彭亮李艳 盛婷婷谢楠白坤潘亚楠吴冰洋吴平 许彬邢浩马增志杨绘张银赵婷 杨彦兵刘科赵亮吴明花黄静王娜

汪彬王宁孙佳悦李翔张增宏马晓娟盛旭东景艳伟杨荣袁海军张智刚孙志兴胡佳琴李慧莫婷王越魏亚瑞张娜永宁县(41名) 孙阳张艺馨潘吉李瑞刘翠叶子平王佳许凤娇马国林杨庆宇李娟怀徐国文周杰杨向前陈阳杨伟李芳霞高凡马唐升韩立柱刘富利李振龙毕永奇曹丹王涛张刚潘永霞张峰刘兴华庞磊李龙杨虎成王喆徐婧于佳宝刘婧段存泉李佳静耿葵马彩芳扈津宏 大武口区(40名) 张璐柳树荣史文龙景艳艳张国文张鸿龙李行吴晓勇魏宁贺永宁罗小龙陆羽杨亚军张艳弟陈磊高海洁谢静苏娟胡佳成安全越王万东郭亚妹路娜张莉杨鹏周龙龙王银柱马耀军陆伟杨海鹏柳杨杨李慧霞张蕊瑞贾芳芳万春勇吴文静董海波李延强周丽娜闫文霞 惠农区(40名) 王佳姚冬魏少龙张飞凤王金锁贾元元马荣董洁郭静陈瑞王欢刘杨郑丹杨华马涛王荣宁莹黄超

王茹安全昆贾半半马海云陈艳胡芳姜艳刘媛撖春董杰陆鑫樊俊娇杨帅张俊张娜常晓玉陈新波吴乐马丽马彦梅苏荣吴超 平罗县(60名) 万嘉明龚俊路毓王菲张莉王超李玲何嘉芮莫丹王海张瑜班超张荣郑磊万志军叶丽琼甄晓娟王荣冯彦茹王虹李杰刘欣谢海波刘佳丽王慧王蕾张丹露苏怡张利伟韩瑞李楠伏强徐娜马佳君周莉王孟杰李静马芳邓瑞段永亮杨二月裴欢田静王杰杨晓悦马海军吴帅李维维王强丁娟闫芯张敏包东明赵越李明刘颖迪任娜曹鹏仇燕张灵渊吴忠市(100名) 李小明张海娟滑立超闫小波刘波马瑜张艳马晓燕王辉沈涛李文斌马军李建锋丁飞扬马风闫海婷施海龙顾一博马丽瑞赵岩超朱丽瑶马峰马银军韩希春杨超杨建国马艳马自鹏孟艳丽王兵马晶晶梁佳慧马凯丁彦斌丁晓冬苏义飞郭辉王东马海霜沈小龙王晓微朱海宁

2020-2021学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2020-2021学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3的倒数为() A.﹣B.C.3 D.﹣3 2.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该火箭重58000kg,将数58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58×103B.5.8×103C.0.58×105D.5.8×104 3.在下列调查方式中,较为合适的是() A.为了解深圳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采用普查的方式 B.为了解龙华区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情况,采用普查的方式 C.为了解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情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D.为了解我市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了解情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4.根据中学生睡眠不足的情况,教育部规定,初中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为9个小时.某同学记录了他一周的睡眠时间,并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则该同学这一周的睡眠够9个小时的有() A.1天B.2天C.3天D.4天 5.下列图形经过折叠不能围成棱柱的是() A.B.C.D. 6.已知a+b=,则代数式2a+2b﹣3的值是()

A.2 B.﹣2 C.﹣4 D.﹣3 7.某校九年级随机抽查一部分学生进行了1分钟仰卧起坐次数的测试,并将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直方图.那么仰卧起坐次数在25~30次的人数占抽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是() A.40% B.30% C.20% D.10% 8.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BC,使BC=,则线段AC等于() A.12cm B.4cm C.12cm或4cm D.8cm或12cm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9.在0,3,﹣2,﹣3.6这四个数中,是负整数的为. 10.4a2b﹣3ba2=. 11.一个棱柱有8个面,则这个棱柱有条侧棱. 12.如果b与5互为相反数,则|b+2|=. 13.如图,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4和2,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 14.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如图所示,则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15.一商店把彩电按标价的九折出售,仍可获利20%,若该彩电的进价是2400元,则该彩电的标价为元.16.小明和小丽同时从甲村出发到乙村,小丽的速度为4km/h,小明的速度为5km/h,小丽比小明晚到15 分钟,则甲、乙两村的距离是km.

中国古代都城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 城市的出现,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即社会进入奴隶占有制的标志。我国城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都城在国家生活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历史上,迁都的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各朝各代都城的分布情况。 从夏、商到西周、春秋,为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夏朝400 多年,迁都10 余次,其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伊、洛流域和晋南。商朝600 多年(公元前16 世纪至前11 世纪),商都也多次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共达13 次之多。其实商汤以前的8 次不能算迁都,因为那时商族还没有建立政权,只是居住地的变换而已。“先王”时代的5 次迁都:沃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盘庚迁殷。周人起源于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周人迁都也很频繁,其中邰(武功县渭河北岸)、豳(陕西彬县)、岐(沂水、汘水附近)、丰和镐(均在沣水中游)为人们所公认的。 奴隶社会时期的都城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中国古代以河运为主,为了生活用水方便,又利于交通运输,往往把都城建在河流附近或河流的交汇处。国都的四周围有城墙,城墙外是乡下,以农牧业为主;城墙内是行政中心,也有商贸场所、统治者居住的宫殿等。 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有2000 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代,群雄争霸,齐、楚、秦、燕、赵、魏、韩诸国都城都多次迁徙。以秦为例,秦国的祖先因功封于秦邑(甘肃清水县西北)。周平王东迁之后,秦人的势力逐渐发展到关中地区的西部,沿渭水东下,曾居于沂(沂水之滨),迁平阳(陕西宝鸡市东),再迁雍(陕西凤翔南)。雍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系东西交通的枢纽和通住巴蜀的咽喉。秦人在此建筑城邑和宫殿,居住达294 年之久。为了同东方的魏争霸,秦献公二年(前383 年)又东迁栎阳(陕西临潼县东北),栎阳的战略地位是“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史记·货殖列传》)它作为秦都有34 年之久。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就是先在栎阳开展的。后来,秦又迁都于渭水之滨的咸阳。咸阳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渭水、黄河航运,给秦人以莫大的便利。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仍定都咸阳。咸阳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宫殿林立,楼阁相邻,四通八达,表现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的宏伟气魄。刘邦灭项羽后,不是在秦都咸阳的灰烬中重建新都,而是在渭水之南,龙首原之西北兴建新都。入主关中,营建长安。 西汉末年,长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东汉建都洛阳,且没有迁都过。三国鼎立时,曹魏都洛阳,蜀汉都成都,东吴都武昌(湖北鄂城)后迁建业(南京)。后来的东晋、南朝(历宋、齐、梁、陈四朝)均定都南京。西晋(265 年至316 年)仍都洛阳,它是在曹魏都城的基础上重建的。 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后,全国的政治中心又东移到洛阳。“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后,洛阳遭到破坏,东晋(317 年至420 年)都建康(南京)。当时,战乱不断,山河破碎,出现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的北魏先都平城,后迁洛阳;东魏、北齐均都邺(河北临漳县);西魏、北周均都长安。随后的隋唐两代,均都长安。五代十国时期:后梁都开封,后唐都洛阳,后晋、后汉、后周均都开封。十国中的吴国都扬州,南唐西都江陵府(南京)、东都江都府(扬州),吴越都杭州,楚国都长沙,闽都长乐府(福州),南汉都兴王府广州,前蜀、后蜀均都成都,南平都江陵府(江陵),北汉都太原。建隆元年(960 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仍以汴州为都城称东京开封府。从此我国的政治中心东移,不在太行山以西。而后,东北地区女真族兴盛起来,建立金,都城在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南)。靖康二年(1127 年),北宋王朝被金国灭亡。康王赵构建立南宋,迁都临安(杭州)。金为了牢固地统治华北并进一步吞并江南,将它的统治中心迁到了中都燕京(北京)。元统一中国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都北京。1356 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克集庆(金陵)后,就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统一全国的根据地。他称帝后,犹豫了很久才确定建都南京。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冬,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北京。清沿袭明制,仍定都北京。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发生过迁都的例子,而迁都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因素,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和东移以及交通的变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