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胸痹及胸痹与胃痛、真心痛、悬饮的鉴别

胸痹及胸痹与胃痛、真心痛、悬饮的鉴别

胸痹及胸痹与胃痛、真心痛、悬饮的鉴别
胸痹及胸痹与胃痛、真心痛、悬饮的鉴别

胸痹与胃痛、真心痛、悬饮的鉴别

(二)胸痹与胃痛、真心痛、悬饮的鉴别

1.胃脘痛: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暖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可予以鉴别。

2.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3.悬饮:胸肋胀痛,持续不解,伴咳唾引痛。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症状。

四、辨证论治

(一)胸痹的辨证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二)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具体的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 (三)分型治疗

分型 主症 舌脉 治法 方药

心血瘀阻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 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闭阻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苔浊腻,脉滑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气滞心胸 心胸懑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致不遂诱发加重。 苔薄脉搏细弦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柴胡舒肝散 寒凝心脉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

苍白,四肢厥冷

舌苔白,脉沉细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瓜蒌薤白白酒汤

加当归四逆汤

痰湿内盛,咳吐痰涎

胸痛彻背,痛剧无休 生姜、橘皮、茯苓等

乌头赤石脂丸加

苏合香丸

心肾阴虚 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耳鸣,头晕 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涩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加

味复脉汤 气阴两虚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则甚 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

营汤加减

心肾阳虚 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

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参附汤合桂枝甘

草汤 五、预防、转归和预后

(一)胸痹的转归和预后

胸痹虽属于内科急症、重症,但只要及时诊断处理,辨证论治正确,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一般都能够很好地控制和缓解病情。

如若临床失治、误治,或患者不遵医嘱,失于调摄,则病情进一步发展,瘀血闭塞心脉,心胸猝然大痛,持续不解,伴有气短喘促,四肢不温或逆冷青紫等真心痛表现,预后显然不佳,但若能及时正确地抢救,也可转危为安。

若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尤其是真心痛伴脉结代,如不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可导致晕厥或猝死,必须高度警惕。若心肾阳衰,饮邪内停,水饮凌心射肺,可见浮肿、尿少、心悸、喘促等症,此为重症,必须警惕,有死亡的危险。

(二)胸痹的预防

情志异常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发为本病,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气候的寒暑晴雨变化对本病的发病也有明显的影响,故不宜感受寒冷,居处除了需要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在其他方面,还应注意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少饮酒,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以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新方法

胸痹心痛中医治疗新方法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 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一,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1,肾阴亏虚可导致胸痹心痛,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 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

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由于肝 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 的常见原因。4,虚气结也是胸痹心痛症状之,、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 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医门法律中寒门》云: 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 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但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

4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精选、)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

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XXX市中蒙医院常见病及优势病种 ——胸痹心痛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 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2)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2. 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治疗 1. 心痛发作期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蒌薤白汤加味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按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发作性疼痛,常为隐痛、刺痛、绞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2.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暴食等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鉴别要点 (1)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2)真心痛:胸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休息或服药后不可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的一种危重证候。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3)悬饮:其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暴食等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辨证论治 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 实证 (1)痰阻心脉——饮食不节,多食肥甘,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痹阻胸阳。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12g法半夏10g薤白12g石菖蒲12g枳实12g桂枝10g陈皮12g 干姜10g 细辛3g。(2)气滞心胸——情志抑郁,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心脉痹阻。 治法:疏肝理气,调畅心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炙甘草3g (3)心血瘀阻——血瘀内停,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 当归12g,生地黄12 g,赤芍12g,川芎12g,牛膝12g,桃仁12g,红花12g,柴胡6g,枳壳6g,甘草3g,桔梗3g 蒲黄(包煎)10g 五灵脂(包煎)12g (4)寒凝心脉——寒邪内侵,胸阳不振,心脉不畅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及要点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 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皖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相关指南。 ①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②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1mV或T波改变,胸痛缓解后ST-T恢复。 ③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④临床症状稳定在至少1个月以上 2.相关检查 ①血常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血脂、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BNP、心肌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凝血四项等。 ②X线胸片 ③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灌注及缺血范围、存活心肌。 ④必要时到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 3.鉴别诊断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BNX020)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I20.902)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的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 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发作时的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芳香温通。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内容清晰)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到了明代,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的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

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兹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当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4)年迈体虚本病恒见于中、老年之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 【摘要】胸痹心痛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为多见。胸痹心痛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为密切。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选阴阳相配,相辅相成的药对,并且注重灵活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关键词】胸痹;心痛;辨证论治 中医学辨治胸痹心痛理论肇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成系统而日臻完善。细品前贤诸家论述,如饮佳醇,久而弥香。笔者不揣鄙陋,结合个人六十余年临床心得,现将辨治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历来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也与辩证法内因论相符合。胸痹心痛病证的发生,首先当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衰弱,气血阴阳亏虚等;其中尤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为要其次邪气对疾病发展转归亦有一定影响,如阴寒凝滞,瘀血内阻,痰浊气滞;其中尤以痰浊气滞为要。 宗气不足是病之因宗气乃积于胸中之气,《灵枢?五 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清?张志聪指出“大气,宗气也”,宗气作为胸中大气,具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可见心、肺皆在胸中 大气包举之中,其宣通气血、敷布津液之原动力实赖此气。肺叶布举,主司呼吸,朝百脉以助心行血。宗气之“走息道,贯心脉”实际上是通过激发心肺阳气而温心脉、行气血以维持正常心律、心率和心力。“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过程和现代医学心肺间循环及冠脉循环相类似。故胸痹心痛之证,除了心脉痹阻之胸闷、胸痛外,还常见肺失宣降之憋气、喘息等症。故宗气不足是胸痹心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心阳亏虚是病之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则,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后世医家认为邙日微”即关前之寸脉微,为上焦阳气虚;“阴弦”指关后之尺脉弦,为下焦阴邪盛。因本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体质由盛转衰,阳气逐渐减弱,加之社会压力,环境因素,家庭负担等致七情内伤,阳气日耗。诚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言“人年五十以后,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渐退”。结合数十年临证实践,笔者亦认为在诸阳气中,心阳尤为关键,因为心阳的推动作用是维持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基 本动力,若心阳亏虚,则血液运行无力,滞而成瘀,阻滞脉络, 甚至痹阻心脉。故心阳亏虚是胸痹心痛发生的直接原因 肾元匮乏是病之根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阳育元阴。 心的功能活动都必须以肾间命门之火为原动力。命门火衰,不能上

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论文

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 德庆县中医院梁铁芳 胸痹心痛,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严重者出现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细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证属中医学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属本病范围。其发病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有关。病证以虚实夹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病机多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脉络,使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减少或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症的发生,是辨证施护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注重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护,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情观察及一般护理 1.1 患者入院后即送抢救室,病情轻者可轻微下床活动,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一切日常生活均需医务人员协助。要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光线适宜,禁止大声喧哗。注意保暖,急性期谢绝探视,使患者保持正常休息及睡眠。 1.2 立即持续吸氧,应用鼻塞法,流量5~6 L/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3~4 L/min,维持1~2日。 1.3 急性期给予心电监护,定期测血压、脉搏、呼吸,做好记录。特别是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时,要调整好滴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严密观察胸痛发作的诱因、典型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神色、汗出、尿量、脉搏,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供医生参考。 1.4 观察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疼痛发作时可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或遵医嘱给予速效救心丸10粒,舌下含服。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度冷丁以镇静止痛。 1.5 本病常在夜间发作,故应加强夜间巡视,发现有发作先兆时,可预防性用药。若患者出现胸痛剧烈,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发绀,表情淡漠,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1.6 由于频发的心绞痛伴窒息感,患者痛苦难忍,心情也会紧张恐惧焦虑,更会导致病情恶化。要注意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焦虑情绪,首先,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解释,生活上给予周到照顾,各种检查动作要轻,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对治疗充满信心,同时要使患者了解调节情志的重要性,尽量避免不良情绪。 1.7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要少食多餐,不宜过饱,急性期以半流质为主,病情稳定后应适当多食一些富含纤维素的水果和蔬菜等。适当食用酸味、甘味的食物以益心补心。忌食肥甘生冷、油腻,提倡戒烟限酒。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1)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长沙市中医医院心病科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6年01月至06月,我科使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5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和《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2例:心血瘀阻证52例。 使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情志护理、腹部按摩、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使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贴敷、中药涂擦、穴位贴敷。 二、护理方案使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使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使用情况 主要症状病例数辨证施护方法实施人次百分比 胸闷、胸痛52人用药护理52 100% 体位护理50 96.1% 活动指导45 86.5% 情志指导50 96.1% 心悸、气促39 吸氧护理35 89.7% 情志护理30 76.9% 活动指导34 87.1% 便秘12 饮水指导7 58.3% 腹部按摩12 100% 排便指导12 100% 2.中医护理技术使用情况 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 胸闷、胸痛52 穴位贴敷23 44.2% 穴位按摩 6 11.5% 循经拍背7 13.4% 心悸、气促39 耳穴压豆 3 7.7%

穴位贴敷13 58.9% 便秘12 穴位贴敷10 83.3% 穴位按摩 1 8.3% 中医护理技术使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其次是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和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使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4.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项目例数 (人) 依从性(%)满意度(%) 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 穴位贴敷46 40(87%)6(13%)0(0%)38(82.6%)8(17.4%)0(0%) 穴位按摩7 5(71.4%)2(28.6%)0(0%) 4(57.1%)3(42.9%)0(0%) 耳穴压豆 3 3(100%)0(0%) 0(0%) 3(100%)0(0%)0(0%)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及耳穴压豆。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胸痹心痛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及乏力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4人(84.6%);②一般:8人(15.4%);不满意:0人。 分析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使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5人(28.8%);②实用性较强:18人(34.6%);③实用性一般:15人(28.8%);不适用:4人(7.7%)。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

胸痹心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与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2013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解析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2012 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 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 编码:I20.805)或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 编码:120.00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 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 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我科2012 年《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1)气虚血瘀证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4)痰阻血瘀证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一科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是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 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案”中的病种之一。2016年07月一12月, 我科收治胸痹心痛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案”实施对象,患者平均住院日8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气滞血瘀1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10例,气虚血瘀4例,痰阻血瘀0例,热毒血瘀0 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口腔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二、护理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分析其原因: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1操作法简单,操 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 改咳嗽胸闷、胸痛、心悸症状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6人(92.9% );②一般:2人(7% );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2.护理人员在实施《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7人(96.4% );②实用性较强:1人(3.6% ); 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分析其原因:1.《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该怎样做。2 .系统规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年轻及西医院校毕业的护理人员的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胸痹心痛(心绞痛)

胸痹心痛(心绞痛) 一、概述 胸痹心痛是指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的病症。胸闷心痛一般几分到几十分钟不等,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相当于现代医学“心绞痛”。 二、诊断 (一)中医分型辨证 中医疾病诊断依据标准及疗效制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辨证分析]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而气滞、瘀血或痰浊内阻、寒凝血瘀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表现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疼痛、憋闷为主,其病位在心、在脾、在肾,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 [证候分型] ⑴寒凝心脉证: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变,感受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⑵气滞心胸证: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⑶痰浊闭阻证:胸闷重而心痛轻微,形体肥胖,肢体沉重,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⑷瘀血痹阻证:心胸疼痛,如剌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沉涩或结、代、促。 ⑸心气不足证: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苍白或自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⑹心阴亏损证: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⑺心阳不振证: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二)西医诊断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①劳累性心绞痛劳动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3类: 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以内。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

胸痹心痛中医诊疗规范

胸痹心痛 【定义】 胸痹心痛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诊断要点】 1 膻中及左胸膺部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有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疼痛可涉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 2 突然发作,时作时止,反复发作,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可迅速缓解。 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 4 静息ECG,Holter,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类病鉴别】 1 真心痛:为胸痹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能缓解。 2 胃脘痛:二者疼痛部位可相近,但胃脘痛多伴嗳气,

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辨证论治】 1寒凝心脉 症候:猝然胸痛如绞,形寒,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 舌象:淡红,苔白。 脉象:沉紧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红花、当归、芍药、通草、甘草、大枣、丹参、檀香。 针灸:主穴选厥阴腧、膻中,备穴选百会、涌泉、足三里,平补平泻。 中药穴位敷贴:心绞痛膏(肉桂、檀香、川芎)敷心腧、足三里、膻中。 耳针:心、小肠、皮质下、交感、肝。 2气滞心胸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陈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象:苔薄或薄腻。 脉象:细弦。 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作者:陈巧丽指导教师:曹克强主任医师 摘要:“胸痹”一病仲景《金匮要略》一书,首先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痹者,闭也,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治疗及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现代认识辨证论治中医药及其他治疗 胸痹心痛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威胁人类生命危证之一,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痹者,闭也,张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右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从内经开始,对起就有深刻的认识,《素问·举痛论》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厥论》亦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另从治疗方面《内经》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张仲景实乃据《内经》之要义,阳虚无以行气化的经旨,而专论胸痹心痛急重证的,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其病理及表现规律,如正邪相离,阳气暂行,则痹痛休止;未发则如常人,轻发则因邪实而见短气不足以息;典型发作者则有胸痛,心痛,短气;重发作则“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具体拟制出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以行救治。故此论在《内经》的基础上,开创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辨治胸痹心痛的先河。这一理论对指导现代医学因某些心血管疾患,尤以冠心病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病因病机 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以血瘀、痰浊多见。但虚实两方面均以心脉痹阻不畅,不通则痛为病机关键。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血瘀、痰浊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心阳虚最为常见。以上病因病机可同时并存,交互为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下述病变:瘀血闭阻心脉,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而表现为心动悸,脉结代,甚至脉微欲绝;心肾阳衰,水邪泛滥,凌心射肺而为咳喘、水肿,多为病情深重的表现,要注意结合有关病种相互参照,辨证论治。 2 现代认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