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政治教师的角色转变

政治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一、做由理论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重理论灌输,轻学习过程”是初中思想政治课传统应试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所谓重理论灌输,就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点灌输,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角色的特点向来具有权威性和神秘感。教师往往扮演的是知识和真理的代言人与灌输者,学生纪律的管理者和国家课程的执行者的角色。在传统的应试教学影响下,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出示结论——引导学生理解——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探索活动极为贫乏,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理解和记忆,缺少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的薄弱。

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教育目标的实现,强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改变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唯师”、“一言堂”、“家长式的统治”的作风,实行民主的平等的教学管理,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应欢迎学生提出与自己或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教学相长的良好学习氛围。对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的表现,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做由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是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指导下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这种“导演加主演”式的教师的主导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表演的演员。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些悟性高的学生从中获

得一些收获,但大多数学生则是机械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跑,难有自己独立的科学判断和抉择,乃至一些学生由于学法不当,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课堂角色必须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将讲台由教师的舞台变成师生共同的舞台。因此,政治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就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我们说的引导,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为此,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势利导。教师施教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使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进步。我们也应看到,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绝不能把学生当作消极的接受者、知识的容器;要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信、达到知、信、行统一,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内因去实现,这是初中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进行引导。无数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都是与执教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不开的。须知,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并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并不是“知识的权威”。因此,教师更应该运用自己的经验、能力和修养正确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现代教学包含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个方面。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动”。“导”和“动”应该是统一的,教师的“导”应体现在学生学习产生疑惑时,遇到困难时,学习方法不对时,教师应予于引导;而学生的“动”主要体现在能否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上。只有这一“导”一“动”才能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作为政治教师来讲,教师的“导”应主要体现在设计好的问题、好的情景上,切忌简单地将知识、概念、原理等简单地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引导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是: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标准提供给学生,循循善诱使学生做出自我判断,从而向更高阶段发展。

如何使自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呢?我认为,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思想政治课首先解决的问题。这是基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初中思想政治课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最终达到对初中学生有效地实施教学的目的,成为初中学生健

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领者。为此,教师必须要多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品德状况和心理特征,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发现他们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教学形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熏陶。另外,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取情景,多引入他们身边的实际事例,多谈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考、辨析、感悟、体验、成长,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解决困惑,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从生活的体验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案例剖析、角色模拟、操作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做,一方面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气氛更活跃;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深刻认识事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生活中探寻,在探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三、做由教学者转变为共同学习的合作者

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着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从教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初中政治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是最本质的关系。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出现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的本末倒置现象。老师也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只有站在合作者的平等地位上,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政治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不要以理论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要真正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教师要创设各种平台,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各种形式的辩论的讨论。教师要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合作学习可在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质疑、理解之时,可在学生学习有异议之时,可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之时,

也可在学生的实践和探究活动之后的交流收获和体会时进行。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的不一样,群体展开合作交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水平高低各异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这些都可能与教师的理解及教学设计不一至,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外的实践与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课内外的学科实践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社会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应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适时适度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的研究,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撰写小论文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了解、研究,去经历获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体验、感悟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不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科知识的内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方面,要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采用活动式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四、做由课程阐述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理论中,课程(包括教材)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过问,教师的任务就是忠实于课程,成为课程的阐述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也就是说,教师的天职就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新课程倡导教师应该由机械的课程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材、时事政治内容等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政治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包括校园资源和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源,从中提取和整合有用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随着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政治教师必须更多地参与课程及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改进意见》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重视各种教育资源、教育渠道的整合,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班团队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扩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体验的空间,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让思想政治课与社会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自我教育,真正学会做人。

五、做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观点以及理论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更好等等,绝大多数政治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指挥棒”的制约而没有深入地思考。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假如教师凭过去的经验和理论进行教学,肯定不能完满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成为研究者,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形成自己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教学。

首先,教师应依据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目标的规定,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研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通过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要着力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生活为内容的多样化教学情景,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

其次,教师要学会研究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使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既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又能弥补教材内容的某些不足。在教学中,要做到教无定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溢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从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情。

再次,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会把教学中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走向成熟。

在政治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政治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资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不少教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往往不够周密审慎,多为随即思考,而不善做进一步的思考研究。所以,有相当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虽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应变能力,但却很少把它作为一项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而使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不能得到认可和推广,长此以往教师也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身的理论素养也不易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师不感觉无味,就需引导他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发动机。作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与知识结构,除了不间断地学习补充知识和交流教学经验外,还要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探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摸索教学规律、研究政治教育理论。实践证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并重是中学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最佳手段,也是培养高水平政治教师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亦对提高政治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水平十分有利。

要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是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夯实自己的基础,及时“充电”,应具有“专博结合、层次适中”的政治专业知识结构,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精通政治专业之外,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积累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对与政治相关的历史、语文、地理、民族知识也应不断学习吸收。在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后,还应大量学习、掌握、探索、改革各种在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用道的专门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与书写能力、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绘制图表与使用直观教具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中的应变能力(即教师的教学机智)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得到了理念上的更新,理论上的充实,政治底蕴的丰富,教学实践上的飞跃,政治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自己。使自己真正实现到研究者的转变。

六、做由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承担着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承担着课堂教学管理的角色。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对班级的纪律管理。这样从心理上形成了“管”与“被管”的不平等的关系。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具体体现在:

第一、要创设一种宽松安全、和谐愉快、有活力的思想政治课课堂学习氛围。在学生主动构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否充满自信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真正打开思维的闸门,能否敢于自由地发表意见、参与交流,从而真正满足自己的需求,有所学,有所体验,已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为此,教师要降低重心,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处。

第二、科学地组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设计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而它的执行主体是学生,这些学生又千差万别,课堂上必然会发生各种不同的情况,充满变数。这样,二者之间就会有矛盾、冲突。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的关系,在有序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同时,注意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变通性,随课堂上发生的学习实际而适时作出调整。这里,我们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给学生的思维与探究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经历真实体验的地方。

第三、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帮助。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小于学,教为学服务,教要服务、服从于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如同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学生不是乘客,而是驾驶员,整段路程得由学生自己去驾驶。只是,当汽车需要转弯时,教师就是那路标;当汽车需要补胎时,教师就是那修理站;当汽车需要加油时,教师就是那加油站。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实际的学习基础、水平,现实的学习情绪、状态等,并由此出发来安排、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例如,在过渡、转折等学习环节上加强引导,对学生的讨论、发言给予科学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对重难点、关键点讲清讲透,也就是发挥出教师这种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少而精”的作用。这样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亲历过程,掌握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要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例如:讲八年级的“自尊自信”,我设计了一节“自尊与自负,自尊与虚荣”的辩论教学形式,教学中,我是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加。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和若干小组,各小组为大组准备材料,并选出3名作代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同时教师还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充足的时间。由于事先有充分准备,同学的辩论十分激烈,真正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传统的角色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新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专业技能,争取能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新课程互动课堂氛围 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的颁布与实施,我国中小学涌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当改革的浪潮迎面撞来时,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已深切地感到,传统的教师也骤然转型——教师已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构建者,由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已由裁定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评价学生发展的阐释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逐渐推广和深化,广大教师的观念已开始更新。作为新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下面我针对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上,常常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老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不教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基于上述原因,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再只是单向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的课堂上,交往意味着师生之间是合作交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融入到学生中间,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修订版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 变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解放区实验学校田姗姗 对于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紧接着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新教师来说,初入职场让我们彷徨,尤其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更是时刻困扰着我们。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学生的那声“老师好!”心里所起的波澜,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我既兴奋又忐忑,还很不适应。更记得刚上班跟其他老师打招呼脱口而出的“老师好!”,还没说完自己声音都低下去了,好像该称呼“×老师好!”,我们是同事关系而非师生关系。明知道是这样,却还是在经历了好几次之后称呼才改过来。称呼的变换其实就是角色的转换,这也意味着,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很多学生可以做的事,现在不能做了,做了就会损害自己甚至是整个教师团体的形象。然而,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出现的问题远不止称呼而已。 大学生活相对开放并且自由,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明确的教学任务,尤其上了班才知道现在下午上课时间都比我上中学时提早了半小时,而下午的三节课竟增加到了四节,和我记忆中的中学很不一样。刚上讲台讲课,我感到很紧张,虽然面前只是一些初中生,更怕其他老师听自己的课,就连班主任出现在班里,我就会突然不知所措,出现失误。 从学到教的转变也是重要的过程。虽然在大学里已经学习了很多知识,但在课堂上听和在课堂上讲完全是两码事。很多知识点虽然我自己都懂,但在给学生讲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是有些是讲的过深,过细,恐害怕自己有知识点没有讲到,但却忘记了这个年纪的学生需要接受多少。再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学跟教所负担的责任完全不同,学对自己负责就行,教需要负责的就是所教的所有学生。自己学的时候有些可以一知半解,但要教就必须要吃透,这也是为什么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了,工作后发现的,想要教好现在的学生,“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还有一个就是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知识点的遗漏与错误,每次都会让我非常恐慌,甚至瞬间脸红。初入职场,我想把工作做到最完美,但现实却很残酷,这种矛盾让我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产生怀疑,甚至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这份职业是否是错的。后来经过同事的开导和我自己的调整,基本上能够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自己的第一批学生,有特别的感情,想融入学生,想他们接受我,进而喜欢上这门课。再加上刚从学校毕业,还没从心理上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可以说自己潜意识里就还是个学生角色,不自觉就和他们走的过近,时间长了就失去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常常是教师很严肃的一句话,却被学生当成“戏言”,在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与教师角色意识起了很大冲突,在这种冲突下,开始迷茫。但是自己也明白过于严肃,则会失去亲和力,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从第一年

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的角色转变 闵孝中学龙彬 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变化,至少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角色转变:一是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二是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三是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四是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一、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 从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面临形形色色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许多老师是没有现成的答案的,甚至是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的,这就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新课程的舞台上。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将自己定位在实践者的角色上,常常以“教书匠”自居。“教书匠”很能反映教师原有的定位,所谓“匠”就是工匠,就是按照他人的设计和谋划按部就班地去进行操作,所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操作达到熟练化的程度,并不需要动用自己的多少智慧。所以面对新的课改教书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互动对话的观念、反思探究的观念,要把课堂上出现的与教学设计不一致的情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要随时准备根据课堂场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实践者,也要做设计者和研究者。 我的理解:教师作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求教师像专业的研究人员那样去研究某个课题,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去著书立说,而是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具体地说,就是要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过程和方法,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何优化课堂模式,达成高效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民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和具有活力的课堂。同时教师的研究还应注重通过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来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新课程把教学看成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主张的是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并倡导一系列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的民主关系,而不是对学生行使单一的管理者的职能,而是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在课堂上教师要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把知识用独白式的语言告诉学生,而应对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将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交往、对话的素材,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教师与学生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间共享智慧、彼此对话的过程。我认为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近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同时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善于倾听学生;其次就是要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多与学生交往,多创设空间和平台和他们沟通,这样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引导者的角色成为可能;第三就是要善于体验学生的生存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把握学生的生活感受,贴近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当然引导是门艺术,需要教师潜心钻研,细心揣摩,大胆尝试。 三、由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对课程基本上没有二次开发的义务和意识。而新课程将教材作为“文本”,也就是一种教学的资源,而不是象大纲教材一样作为“蓝本”来看待,从而使得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解读和加工的对象,这就给教师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由课程转向教学还必须经过教师的设计、筹划、加工。这与单一实施者的角色有着很大的不同,郑教授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以往教师承担的是类似餐桌服务员的角色,把别人配好的甚至是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让他们去享用就可以了;而今天,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及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项度的灌输。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题性是这次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之一,而学生主题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而开展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 本次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展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去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得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结果的处理等。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3、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理论的提出者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实践也不是仅仅去“做”,也要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实践者的活动固然是一种实践,“专家”的活动同样也是另一种形态的实践。在两类不同的实践中,既有思考也有行动。想和做代表了认知的两个途径——并导致了不同种类的认知。对实践的研究在于发展思考的途径,而实践则致力与理论研究不能顾及的领域。“专家”的传统角色日渐消亡,正在转化更加谦虚地顾问角色,与实践者一起进行反思与行动。“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展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

【精品】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地 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融入到这一时代背景之中,进而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 方法、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各个因素的适应性转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面临教育领域内的这一重大变化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准备来迎接挑战 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一简要探 讨: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应然;教师应对角色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地发展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信息化时代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使教师不得不审时度势,一方面要继续肩负教书育人的传统使命;另一方面,应及时把握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冲击,从而在信息化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使教育更好地发挥出其 育人的价值。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的网络世界里,教师与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上课、做作业、上辅导班也不再是学生巩固学业、提升自己的唯一方式。学生可以 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如计算机、手机、远程视频等获取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近年来慕课的大规模来袭,使得学生仅用一台电脑就能修习自己感兴趣的课 程。这些颠覆传统教育观念的学习方式更加提高了学生对自身知识增长、智力发展的自主性,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在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在课下通过信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教师角色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如下变化:1、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当前,学生的学习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下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播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变化的一个飞跃和突破。2.从独白到对话。由于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

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吧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角色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扮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和参与;体现了独断和专制,忘却了民主和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所有的话语权,从而吧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是语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3.由权威转化为民主平等的关系。我国解放以后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情境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创制者和教学成果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来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的将学生不很规范,但很有见地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想法,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模式化”。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所以说这种传统的师生观必须得到改善。 其次,从教师的自身角度看教师角色转变。1、终身学习者。“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的角色。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与促使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策略 华亭县西华初中数学课题组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由重“教”传递向重“学”发展转变,由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构形式向重过程探究转变,由单项信息传输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民主和谐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文作者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一、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先前,教师被认为是长者、有学问的人;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递者”;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有人认为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启发教师或鼓励者,因为教师在获取信息方面和学生是平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考虑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兼顾学生教室外的经历,包括来自家庭的和社会的影响。教师的角色也许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编导或学生的朋友,换句话说,教师也需要学习、合作、创新或做学生的朋友,在这里教学相长。 (二)教学理论的发展。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创造潜力和追求发展的本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美国教育家埃立克詹森认为:影响学习者的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学习者的适应心理情况,策略代表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方式。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了愉快互动的学习氛围,这使以往的一些教学理论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三)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改革中,教师的角色与传统的完全不同。首先,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满堂灌”;其次,学生应全面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再次,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内容也更灵活,所学的东西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践。换言之,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一个成功的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研究。总之,新课程并不是要教师完成某种任务,而是要教师本身明白如何成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者、对孩子未来发展具有帮助作用的引路人;同时从具体意义上说,要求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语言学习环境,从孩子本身出发,精心设计,敢于创新,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文化的情感熏陶,重视行为的自我评价,以人为本。《新课程标准》的重点就是要改变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呢?概括起来为: 1、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一,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就会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而苦恼。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作为引导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教学相长”,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成长的一面明镜。 (3)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教师角色的转换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网络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则持续到70年代),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推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网络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因此,对于教育,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若忽视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必须要现代化,具有未来意识,这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不但不允许我们留恋“过去”,而且也不允许我们留恋“现在”,“现在”的东西马上就要变成“过去”,留恋“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面向“过去”。我们惟有选择“未来”,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变化。教学模式、课堂结构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讲练。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虽然也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师生互动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特别高,教师以为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讲得声情并茂,讲到口干舌燥,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讲者的自我感觉作为评判的标准。课堂上也设置了问题情境,也进行了启发诱导,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按道理学生应该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如果学生还不会,教师不乐意,可能会说学生“基础不好”,或者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甚至斥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然后就是一遍又一遍讲概念,讲方法,讲步骤,一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被动学习模式下,教师讲得累,学生学的累。恨铁不成钢会演变成语言暴力,变相体罚这些事例曾经在我身上真实地发生过,由此带来的懊悔内疚,曾经让我的内心产生过迷茫和挣扎。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潜能,新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具备特别的爱心和耐心,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学生渴望的眼神和柔弱的心灵。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理念呈现教学活动,实实在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说到底是服务者,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问难质疑,教师着重点拨,学生分层练习,重视反馈检测,巩固学习效果。新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给于学生更多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相信学生能养成独立钻研的能力。 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自由,通过自主探究进行知识迁移,掌握新的概念,理清知识脉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模型,在教师点拨下强化重点解决难点,化难为易,逐步学会归纳演绎推理,合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这样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也偏重于启发、鼓励、赏识。宽容积极的学习氛围,特别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高效实用的课堂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优化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

浅谈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单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被认为是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文化权威的化身。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这一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却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传授学生经验,而是通过更加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的职能,因此,教师的角色相应地也向多重性演变。具体说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 。 而是应该激疑善问,提倡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自己的开放、诚实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提出自己的答案,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回答和阐述鼓励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从单枪匹马转向群体的协作者 协作学习是现代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基础。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新时代网络环境支持不同地域的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公平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对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教师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监督生生交互作用和进行师生交互作用,以及师师交互作用,即教师之间在网络环境中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可协作设计课程,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合作开发教学软件等。打破以往封闭自锁或传统教学中的很小范围内、很少有学生参与的教师之间的协作。 4.从授业者转向学习者和研究者。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 有的教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反映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心态。其实,也很容易,那就是“洗心革面”。洗心,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塑造新“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我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有以下几种。 (一)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点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智能;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4.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特别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5.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提供最“优质”服务; 6.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7.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8.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为此,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1.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2.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二)引导者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大足县实验幼儿园刘凤 [摘要]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是开展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规范。贯彻新《纲要》、践行新《纲要》关键在教师,因此,《纲要》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要求,最终也将转化为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为适应新的要求,幼儿教师首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与教”中的角色与地位,需转变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笔者以新《纲要》为指针,突出“以人为本”的幼教理念,重点从教师与幼儿关系角度,论述幼儿教师角色应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参与人。 [关键词]新纲要以人为本角色转变 沐浴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和煦阳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新《纲要》对幼儿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将其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成长的期望。正如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所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为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教师就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必须深入学习新《纲要》,深刻领会新《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参与人。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问题谈几点初浅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 所谓“角色”,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作为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角色确定了教师的特殊身份和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正是千百年来一直左右我们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真实概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的“填鸭式说教、格式化答题、成人化应试”教育理念,把教师的角色简单地定位为“知识的权威”、“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完全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得不到重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关系”是不平等的,已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幼儿不是一种简单的容器,要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迫切需要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就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新《纲要》“以人为本”的精髓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教育界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幼教模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幼教研究专家和幼教工作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在新课程环境下,幼儿教师需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自己的角色职能。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确立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把知己看成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个体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变“给儿童做”为“针对儿童

浅谈新课改下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改下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宁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罗文斌论文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最终都要靠幼儿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去实现、去完善,而新课改中教师的观念及行为也应转变。本文从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细心观察,善于引导;尊重幼儿,积极支持这三个方面浅谈新课改下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新课改幼儿教师角色定位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使新课程体系在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在已有的课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幼儿的管理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在新课程里,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是自主活动环境的创设者。面对新课改的挑战,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从旧的课程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转变角色,找准定位。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幼儿不是一种简单的容器,要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迫切需要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就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新《纲要》“以人为本”的精髓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教育界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幼教模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幼教研究专家和幼教工作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在新课程环境下,幼儿教师需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自己的角色职能。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确立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自己看成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个体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变“给儿童做”为“针对儿童去做”,围绕学习教育的主体——幼儿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 二、细心观察,善于引导 新《纲要》理念下的教师,不仅需要传播知识,更需要学会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及时捕捉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分析者,应学会去倾

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属于一定的团体。在团体里,每个人都有一种身份,处于某一位置,或分担一份责任。在学校中,领导、教师和学生也各有不同的身份与责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子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教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段表述对于教师在教子活动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要传统大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教师要成为观察者,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因此,我就来谈谈:教子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1、教师应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我认为真诚地去听孩子们的说话,倾听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每逢星期一早上是我们老师倾听孩子们双休日趣事的好机会,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如我爸爸妈妈带我去了流花湖公园,我捉了小鱼”,“我去了动物园,看了老虎、狮子,还喂了河马吃面包”。孩子们经常地描述着自己的经历过的事情,在活动中,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发言,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进一步的了解。教师是一名很好的观察者,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例如:孩子们喜欢“超人和怪兽”,我看到小朋友经常模仿他们的动作,有时还大打出手,在我观察中孩子们只热衷于模仿动作,于是我开展了关于“超人与怪兽”的话题,使孩子辨别是非,渐渐使他们学习超人的优良品质。我想:正是由于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开展的活动内容是孩子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所取得的成果是我们教师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2、教师要成为幼儿的促进者、支持者。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出现了许多反映现代教育思想的新课程方案新型的师生互动型教育方式,这种新型的教育因素决定了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表现为发挥幼儿的主体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成为幼儿的促进者、支持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不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如有一次我带领小朋友们在草地上自由的玩耍,我发现许多幼儿都在做踩影子的游戏,他们对影子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充分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幼儿去找影子,找找自己身边各种不同的影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发现: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后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是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当幼儿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并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会这样呢?”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我又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天中,我们的影子总是这样不变的呢?”这激起孩子进一步探索影子的兴趣。 《纲要》总则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长与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教师是促进者、支持者,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师生交往,言传身教渗透教育意图,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新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教师的角色转变 江口中学刘振 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走出大学校门,同时又迈入中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角色的转换与定位,一方面尚未摆脱学生的稚气,另一方面又要以一名教师的身份重新走进校园,踏上讲台,担负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在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时难免会产生问题和困惑,我想这个困惑可能不仅仅只是我个人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新教师都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哪么,新教师在角色转变中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样顺利完成这个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我自己的切身体验,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够给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提供一点借鉴。 一、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 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在心理上是一次大的跳跃,可以被称之为一次心理的“断乳”。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忧虑,包括工作的环境、同事关系、教学工作、师生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担忧,而正是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我们在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较长时间里面都觉得有些不适应。 从大学校园到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变化是引发这种心理忧虑的首要原因。大学的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场所,生活、学习都可以自主的安排,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学习任务,一切由自己自我安排。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明确的教学任务,这对于习惯了不紧不慢的大学生活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困难的适应过程。 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导致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学生到教师的变化不仅仅只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而这个责任在我们看来又是十分重大的。虽然在学校里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毕竟不同于理论的学习那般,坐在下面听和站在上面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况。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时间的掌握,课堂节奏的把握,重难点的理解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知识点的遗漏与错误也在所难免,而这些问题会带来严重的挫败感与自责,对于新教师而言,我们的确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完美,但是这样的问题出现之后就会让我们的心理产生变化,造成一系列的不适,会对自己的能力与工作产生怀疑。这个应该是造成新教师角色转变困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如何处理同事关系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在大学期间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都是同龄人,在思想观念,事物的看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是相似的,因而比较容易沟通交流。然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自己的同事可能都比自己年长,有些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年纪相差无几,由于不是同辈人,因而在兴趣爱好的差距是很大的,自己该如何与这些年长的同事和领导相处,也是一个困惑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与同事交流往往不易把握,产生一定的焦虑与不安,而这也正好影响了我们角色转变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影响我们角色定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新教师,尤其是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如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与学生之间走的太近,可能会丧失教师的“权威性”,在课堂上容易导致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如果新教师过于严肃,则会失去亲和力,在师生之间造成隔阂,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影响对新教师任教学科的兴趣。最终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运用教学的艺术,合理掌控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既不会过于活跃,同时又保持学习的兴趣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逐步掌握的艺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