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三说课稿

必修三说课稿

必修三说课稿
必修三说课稿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开篇章。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在讲课时教师要做到“入而能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概况及影响。了解儒、道、墨、法等主要几家思想主张。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依据: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必先了解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它将为了解、辨明这些思想打下基础。难点: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依据:百家争鸣的原因的教学,需要对必修1和必修2及必修3的有效整合,这对于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选择用“天安门立起了孔子像”简短视频导入新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然后出示100天后的照片,孔子像不见了?激发同学们探究热情,自然的引入这节课的主题—认识诸子百家,理性解读他们的思想。

第一子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根据本目内容,创设问题: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回答的基

础上教师对一些问题进行点评和提升。例如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

第二子目孔子和早期儒学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故里曲阜的照片,创设情境: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去曲阜旅游,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向他介绍孔子的哪些事情呐?通过情境创设,拉近历史课堂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从而掌握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及其文化贡献。然后多媒体出示表格,从时代、观点、影响等角度对比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让学生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完成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异同处。并通过分析表格,让学生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过程。

第三子目道家和法家

创设历史剧《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招聘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的各国国君会聘用老子还是韩非子?说明理由。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寓言故事阐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让学生了解到道家和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重要两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道家和法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

于学生掌握。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出现的原因

2.流派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2.孟子思想

3.荀子思想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思想

2.庄子思想

3.韩非子思想

4.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它上承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启第三课宋明理学,为理学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儒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史实已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形成的背景,但对西汉时期的思想的具体认识仍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通过图片、史料、问题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课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及自学、交流的能力。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让学生通过史料、阅读等方法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所在,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新儒学形成的历史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

难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本课的教法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表格法、讨论法,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探究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那么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自然导入本课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实践。第一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

阅读课本《历史纵横》“萧规曹随”的历史故事,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结合课本谈谈这种治国方略的利弊。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展示汉初疆域图、七国之乱及文景之治史料,引导学生归纳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使学生明确一定时代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由此解决本课重点。

第二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

展示课本第九页资料回放《汉书?董仲舒传》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董仲舒画像,春秋繁露书影,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新儒学主张的表格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接着展示《春秋繁露·正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内容,引导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理解“春秋大一统”的涵义。为加深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涵的理解,请学生阅读11页学习延伸两则材料,分组讨论: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的现实意义?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时通过本子目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学习的整体性。

第三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具体实践

展示五经书影及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创设历史情境,思考:在思想家的推动之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实践有哪些?结合教材内容,学生自主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最后结合本节内容,设置两个问题探究,让学生讨论。问题探究1: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引导学生从历史条件、思想家的推动、统治者的实践等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问题探究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统治者是否真正做到“独尊儒术”?结合第九页学生之窗的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儒家的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等思想家的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这种新思想适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君权需要,一拍即合。儒家思想在统治者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乃至古代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扭转了汉朝内外交困的局面,其包涵的礼义孝悌廉等传统美德对家庭的和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

1、背景:

(1)无为思想已不适应西汉王朝的发展趋势

(2)郡县、封国并存导致诸侯实力膨胀,威胁中央的统治

(3)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但土地兼并现象剧烈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实践。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中央设立太学

(4)各郡县设立学校

第三课宋明理学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宋明理学》,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三节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要发展,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本课上承第一课、第二课,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学情

虽然学生们已经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对宋明思想文化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了解。但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其中不可避免的要阅读理解文言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挑战性,尤其是对于古文基础不好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吃力。因此,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结合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儒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阶段;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课的重难点

宋明理学是必修3文化史中最难的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地位显赫,在儒学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异同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儒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由此导入新课。

第一子目三教合一

展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教师再讲解梁武帝萧衍的故事。问: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这种情况?让学生体会自两汉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后到

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儒学不再是唯一,出现了危机。同时思考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二子目程朱理学

教师讲解“理”的涵义用大屏幕打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理解。通过课本让学生自主说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为加深理学认识,举三个例子。一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是《二十四孝图》故事;三是程门立雪的故事。请同学结合程朱理学的知识,谈谈自己对程朱理学的看法,从中分析出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应该怎么样塑造自身的修养呢?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例子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本目的内容,并联系自身,学以致用。

第三子目陆王心学

通过预习,了解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守仁及其心学主张。为学生安排一个情景演绎活动,在结合课本当中《资料回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来扮演鹅湖进行学术辩论的朱熹陆九渊,从而深刻体会到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变化。联系王阳明的《心学四决》,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他的“心外无物”思想,还会联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和北京交通大学(知行)的校训让大家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小组讨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有何异同。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给以补充和总结。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多样化和开放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最后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回答,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

于学生掌握。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1.文化上:三教合一

2.政治上:

3.经济上: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人物

2. 主张

3. 影响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2.主张

3.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积极

4. 评价宋明理学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本课内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所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学的一次总结与反思,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故本课内容教材地位非常重要。

学情

和初中相比,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质的飞跃,但是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毕竟有限,所以教师仍需深入浅出采取生动的方法,例如图片视频的展示、历史小故事、角色扮演等,配合八步教学,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难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对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的学习,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时期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一定的思想总是和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联系,是一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明清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又发生了显著变化,封建专制制度开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这一切毫无例外的又从思想上反映出来了。明清之际涌现出一批进步思想家把传统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子目明清之际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

多媒体展示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来探究,

分组讨论,然后归纳总结。此问题旨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变化的原因,并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如果你是古代的人,你敢挑战孔孟权威吗?是谁首先向儒家正统思想发起了挑战?自然过渡到第二目。

第二子目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这一部分内容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设计一些讨论题:李贽的“离经叛道”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他思想的著作有哪些?你是怎么看待李贽的这些思想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最后师生合作找出思考题的答案。

探究问题:如果说李贽的“离经叛道”还和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联的话,那么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出现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了。他们的思想是怎样体现时代特征的?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对这一内容有较透彻的了解,首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三位思想家的人物像,介绍他们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他们的思想主张可以用材料解析的方式解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对他们的思想及其历史进步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并合作探究: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与欧洲的启蒙思想比较有何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是略带提高性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搞清这一历史问题有助于理解中西历史发展的不同。最后思考: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中的哪些观点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启示作用,并指出这些启示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个人修养方面来回答,同时感受并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作为反封建的先驱,明末的李贽首先举起反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大旗。继之而起的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具有反封建专制主义的积极作用;他们重视手工业、商业,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他们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地批判继承,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

于学生掌握。

一、明清之际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文化上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1、李贽的离经叛道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3.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五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主要围绕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展开。在横向知识体系中,它与必修一的第五课属于同一时期的经济政治与思想的关系。在纵向知识体系中,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两课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

学生已经学过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雅典民主政治和本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的内容,对于理解本课的内容有帮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他们还没有学习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的相关内容,因此,学生理解本课的概念和观念有相当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问题的层次尽量设计低一些,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理解知识。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再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苏格拉底、智者学派的思想内容及意义

难点:理解人文主义思想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一段骄傲而又温暖的记忆。当今世界唯一能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并能激起人们高涨热情的就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当奥运圣火点燃,“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谁能不对古希腊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是古希腊人为世界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奥运的故乡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

第一子目智者学派

快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引言和22页的本课引言,思考并概括“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及人文主义起源发展的线索”。分成四个学习小组依次回答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②智者学派的研究内容是什么?③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④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智者学派的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主张和影响。本目的重点放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

张及评价上,其中又以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为重中之重。我设置了如下思考题:智者学派以前的思想家们研究什么?他们都重视人的价值吗?理解这句哲学名言在当时具有的反传统意义。阅读学思之窗回答:智者学派的思想有何局限性?结合一个心里图片来启发学生。全面认识智者学派,他们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伦理道德,引起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批判,其中以苏格拉底的主张最为卓越。由此过渡到第二个子目。

第二子目苏格拉底

举一两个身边的事例来理解“美德即知识”这句名言,尽量浅化其中深奥的哲学含义,并借此联系现实,以实现“以古鉴今”的历史学习终极目的。比较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不同。牢牢抓住“人的价值”这一主线,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自主得出苏格拉底思想的意义。(过渡)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它的校训是这样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西方影响巨大。

第三子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由学习小组成员回答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主张以及影响,训练学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前三位(派)的思想对比,来认识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人文主义发展史上集大成者的地位

课堂小结

智者学派他侧重于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苏格拉底则注重对人本身的研究,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更侧重于对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他们的思想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尽管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局限,但他们都是注重了人、注重了人性,尊重了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的产生为后来人文主义的真正产生可以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

于学生掌握。

一.智者学派的思想

二.苏格拉底的思想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本课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发展这一主题,介绍了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重介绍了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背景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经历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两大运动影响深远,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本课内容十分重要。

学情

经过在高一一年的学习,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础知识;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意义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响;马丁?路德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情景再现、分析对比、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文艺复兴,联系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尊重人和人性,重视人文情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学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学习他勇于改革、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以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难点:文艺复兴的影响、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第一子目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引导学生回顾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及表现。然后提出“意大利又具备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分析,教师同时提供中世纪欧洲贸易路线图供学生参考。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政治环境、地理位置和统治者的政策几个方面思考。展示意大利早期银行图和美第奇家族住宅图,有人说,美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的“幕后导演”,你是怎样认识的?以便加深学生对意大利经济繁荣和弘扬文化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以佛罗伦萨城市国家的繁荣为例进一步说明。(过渡)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是宗教改革。

第二子目文艺复兴

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摇篮,它具备了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对其物质环境和人才环境作简要的补充说明。进一步讨论文艺复兴真的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吗?让学生从背景、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对比,得出文艺复兴实质的结论。对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其实质。可由学生与宗教神学的观点对比分析。教师进行总结: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等级观念──自由平等;蒙昧主义──

理性和科学。最好列表由学生填写。也可以由学生先阅读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然后归纳出“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关于文艺复兴的影响,应提示学生结合前面背景、核心思想和内容进行分析,并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事件认识其思想解放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史论结合。

第三子目宗教改革

由文艺复兴的影响导入,引导学生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了解宗教改革的大背景,进一步分析这场运动的性质。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出现于德意志而非一路领先的意大利?明确德意志的国情,突出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即可。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回放】中关于《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从内容、提出的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了解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的突出表现。

课堂小结

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整个欧洲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世纪欧洲从神的世界步入人的世界的标志。它使被蒙蔽在基督教阴影下的欧洲人民觉醒过来,唤醒了他们的自我创造意识,开始追求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并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

于学生掌握。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

2、表现:

二、文艺复兴

1、原因:

2、兴起:

3、实质:

4、核心:

5、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6、影响: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2、内容:

3、实质:

4、意义:

第七课启蒙运动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启蒙运动》,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并享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垂死挣扎的封建制度却成为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这个旧

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于是,启蒙运动便应运而生了。本课前承文艺复兴,后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因此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情

高二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且在经过了一年多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已基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本课采用学案式教学法,教师或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从而从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理解重点和难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伴随着启蒙运动的高涨,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正当理性高昂之时,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了解这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否则定会出现与其不相和谐的音符。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运动的性质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第一子目启蒙运动的背景

首先展示《西方文化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中的材料,阐释启蒙的涵义,让学生阅读教材,向学生提问:理性时代的到来是偶然吗?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几节课及必修一、二的相关内容,总结启蒙运动的背景,锻炼学生知识的连贯性。第二子目启蒙运动的进程(兴起、高潮和扩展)

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思考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的原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启蒙运动最早诞生在英国,但其发展的高潮却在法国,其原因何在呢?展示《凡尔赛宫》、路易十五像及阶级对立图片,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练结论。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课件展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图像。采用情境再现法,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讲述相关事迹,在扮演和讲述中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启蒙思想家们为追求真理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从中受到教育与启迪。并阅读材料内容,提炼概括三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作。起源于英国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大发展之后,很快扩展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在德意志也诞生了一位名叫康德伟大思想家。阅读教材,让学生归纳总结他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重大成就。最后以表格形式巩固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梳理本课的知识体系。

第三子目启蒙运动的影响

展示《人权宣言》、《新青年》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世界、法国、亚洲、思想等角度总结启蒙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史料分析能力。最后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结合31页学思之窗内容,分组讨论二者关系,正确理解其发展与继承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协作能力。课堂小结

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当时,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要求,一场思想上的启蒙运动由此而兴起。17、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中,先后在英、法等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崇尚理性,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提出以法制反对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在运动中逐渐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不仅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有着直接影响,还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

于学生掌握。

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含义

(二)背景

二、启蒙运动的进程(兴起、高潮和扩展)

(一)兴起(英国

(二)高潮(法国)

(三)扩张(以德国为例)

三、启蒙运动的影响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第五单元第14课的内容。本课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三个方面介绍了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过程,本课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变的第一步,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

本课内容在初中历史和必修1、2的学习中有所涉及,学生对“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活动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相对来说知识点都较为零散,且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层面,对于思想文化方面知之甚少,对历史事件缺乏整体认识,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已掌握知识进行整合。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今天大家对外国人一般称呼为“老外”。但是100年前,我们喊他们什么?“洋人、洋鬼子”!这其中包含着排斥、惊羡、效仿和痛恨的复杂情感。200年前呢?“夷、洋夷”,这是拥有辉煌文明和强大国力的中国对外国的一种蔑称。但就是这蛮夷之邦中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把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打得一败涂地,颜面尽失。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掀起了近代

中国思想解放的大潮,奏响了向西方学习的新乐章。

第一子目“师夷长技”

展示《复兴之路》解说词、刘成禺《世载堂杂忆》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将新思潮的萌发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和加深对近代思想开始发展原因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开眼看世界这一历程中,概括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展示《海国图志.序》,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掌握“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很可惜,《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无人问津,日本如获至宝。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在当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洋务运动。展示图片:1860年咸丰帝颁布的学习西方技术的上谕。并展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代表的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二已学过的洋务运动。由学生阐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涵义,教师加以总结。最后结合学思之窗的内容,探究中体西用思想和林则徐、魏源思想异同。从学习内容、阶级立场、影响、学习领域、实践程度等角度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过渡)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地主阶级无法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该何去何从,谁能在紧要关头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

第二子目维新变法思想

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一起归纳早期维新思想,并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早期维新派的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为维新变法思想奠定了基础。展示《时局图》和《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师生合作分析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的背景。展示《孔子改制考》中的史料,创设情境,回答问题:维新变法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播放谭嗣同从容就义的视频,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维新思想的思想启蒙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最后合作探究: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有哪些?特点是什么?展示三种救国方案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视角理解近代思想的渐进过程。

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

于学生掌握。

一、“师夷长技”

1.背景

2. “开眼看世界”(第一阶段)

(1)代表人物

(2)主张及代表作

(3)意义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阶段)

(1)涵义

(2)代表人物

(3)意义

二、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2.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2)主张

3维新变法(第三阶段)

(1)代表人物

(2)主张及作品

(3)特点

(4)意义

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本课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教材中的地位不言而明。

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因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称人们之为“红楼”。这里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曾在这里办公;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鲁迅在这里讲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这里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在这里,最能让我们联想起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第一子目新文化运动

首先展示反映袁世凯专制的两则漫画、辛亥革命前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袁世凯称帝的丑剧这三则材料,并结合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其次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的学习,主要展示: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贞洁牌坊,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 精神,创设情境,然后设问:你觉得20世纪初的国人灵魂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怎么样拯救国民的灵魂?从而引导学生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三提倡三反对。其后,结合教材和史料,引导学生重点探究:(1)民主与科学、新旧道德的概念,特别是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达到孔家店”的口号有何局限性?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2)怎样理解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过渡)1917年后新文化内容有了新的血液--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二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展示十月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总结归纳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传播的条件。展示李大钊图片,并介绍其生平,结合教材,探究: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伟人的爱国、爱民的情操和他们勇于探索、最求真理的学风。从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刊物等方面自制表格,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最后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学习,展出了一首诗“冬夜的呐喊”(让学生一起朗读),然后让学生观赏四张反映当时女性解放的图片,及毛泽东、李时岳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以来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解放和发展之路的新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不断探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自由主义的思想潮流,引领着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虽然未能挽救民族危亡,却启迪了一场新的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是巨大的。

课堂巩固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为使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让学生以表格形式完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最后从内容、特点、领导者等角度比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帮助学生加以巩

固,加深学生的理解。

板书设计

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

于学生掌握。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2.表现

3.新文化运动影响

第十六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6课。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

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本课作为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开篇,它既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理论的一次继承、总结,更是一次升华,对以后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旧三民主义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40余年屡败屡战的革命事迹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让学生树立为信念而奋斗的人生理念,领会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品质,学习伟人“以天下为已任”精神。树立辩证评价事物的历史观念,

能够站在时代的角度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

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新旧三民主义的评价

本课的教法

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

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

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民国初期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十位历史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仲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2005年,对某在校高中学生3000人进行历史问卷调查,排列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影响较大的十位历史人物。排序结果如下:孙中山、毛泽东、林则徐、鲁迅等。材料统计时隔90年,学生都把孙中山排列于前,你怎样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前期的历史贡献?他的什么精神使我们敬仰?自然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子目三民主义形成的背景

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情况;维新改良运动的失败及《时局图》,介绍孙中山先生的两次转变,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必修1、2的相关内容,谈一谈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然后小组讨论,在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以直观的文字和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二子目三民主义的形成

展示视频材料《孙中山》。然后提出自主学习问题二:根据孙中山本人对三民主义的阐释,阅读教材P79,指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具体内涵,并正确理解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最后展示《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指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去评价,学生分小组讨论,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走向集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向,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培养分析史料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第三子目三民主义的实践

这一目可先将其分为两类实践,一是成功的实践,二是实践受挫,教师通过展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袁世凯称帝图片,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结合所学知识去思考归纳,以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一目讲完后可提出问题:三民主义指导下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相继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讲解导入下一目三民主义的发展。

第四子目三民主义的发展

自主学习三民主义的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使学生认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至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则通过三个比较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是用表格填充的形式比较新旧三民主义,二是利用数学上集合概念来形象地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最后再将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互关系指出来,这样使学生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比较直观、清晰、透彻的了解。最后指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去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极大地推动着国民革命的不断高涨。

高中数学必修一 集合说课稿_高三数学教案

集合说课稿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

高中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直观演示法 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例证法 运用故事、漫画以及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启发式教学法

精品高一政治必修一说课稿模板

高一政治必修一说课稿模板 【导语】有时候,洒脱一点,眼前便柳暗花明;宽容一点,心 中便海阔天空。身边的世界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睿智与宽容。心存感激,永不放弃!即使是在最猛烈的风雨中,我们也要有 抬起头,直面前方的勇气。因为请相信:任何一次苦难的经历,只要不是毁灭,就是财富!老师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一政 治必修一说课稿模板》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这节课是高一《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中的第一框。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也就是怎样去交换,现在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即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作准备。 同时,本节内容是从学生身边的消费生活入手,是对前两节课商品货币价格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为后面消费心理面面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展开铺垫好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②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 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 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③收集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并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发掘以交易方式划分的几种消费类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把 模糊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层面、多角度看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们去发掘各种消费类型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及参与经济生活能力。 ②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增强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本框学习,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教学重点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说课稿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特点 1.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 2.知识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论色彩浓厚。 3.知识跨度大,相互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三)教育教学目标 按照传统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式,一些体验性的、探究性的和实践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无法容纳,因此,采用了这种形式来表明教育教学目标。 1.体验物物交换的困难,知道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对比货币与一般商品,揭示货币的本质。 3.感受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景,理解货币的职能。 4.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5.了解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的危害,知道纸币发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6.感受生活现象,认清制贩假币的危害,爱护人民币。 7.初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四)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和一张相同大小的白纸片)提出问题:同样质地的两张薄薄的纸片,为什么一张能购买各种商品,而另一张不可以呢?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设置疑问,激发思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一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而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早期的政治情况,在本单 元中具有引领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 1.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主要史实,如…………,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 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从而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 体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学生这方面能力相对 比较薄弱,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讨论法、提问法、材料 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法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 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和设计,接下来我说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我以上的设计。

第一课:发达的农业 导入新课:鼓励学生主动表演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段,从而引出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农业概况的兴趣。第一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本子目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状况。我将采用陈述法向学生介绍神农氏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再以考古发 现加以说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之一。接着我将利用才来哦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 教材,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方面去探讨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 会时期农业发展状况。 第二子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本子目主要从铁犁牛耕、耕作技术、水利灌溉三方 面介绍了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我将采取以时间为顺序的知识梳理方法,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绘制相关表格,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基础上先自主完成,然后 由我带领学生进行校对,校对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材料,加深了解。 第三子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地国有制 发展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首先采取讲述法向学生解释小农经济的含义,其次我将 设置问题:小农经济的产生是凭空产生的吗?通过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

(word完整版)2018高一政治说课稿范文

2018高一政治说课稿范文 导读:本文2018高一政治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政治中的政治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二、说教法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一政治必修一神奇的货币说课稿

高一政治必修一神奇的货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最为第一课是全部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只有让学生首先打好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才可在以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jiachao)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说教法 1、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 三、说学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人民币的展示、物物交换图片的形象展示,将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 2、问题引导法:在本节讲课,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讲述,我都一问题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在进行纠正和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课堂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必修一《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从知识的网络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根据函数单调性在整个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 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虽然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函数单调性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最新整理高一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二《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说课稿及教学反思.docx

最新整理高一政治教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必修二《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的第四课第一框题《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要想使课堂教学获得实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首先我来说) 一、学情分析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高中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关心国家大事,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可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更加难以把握其发展方向,他们的信仰在慢慢地丢失、理想渐渐失落,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某些失职不作为和越权乱作为感到不满和失望。因此政治课教学要担当的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问题,认清社会主旋律的任务就格外艰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是师生共同学习的依据,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吃透教材。下面我来说)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四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二单元的第一、二条编写的。了解政府依法行政是本标准的一个要求。 本框的内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担负着组织经济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能否依法行政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本课内容与上一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在逻辑上有密切关系。(承上)政府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具体行使权力的是政府工作人员,人性固有的弱点使权力的运用存在谋取私利的可能性,权力的滥用又会滋生腐败,因而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就引出下一框的内容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启下)可见本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鉴于对学情和教材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目标和重难点) 2、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识记依法行政的含义和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第二,能力目标:归纳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就有关政府依法行政和民主决策的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归纳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所做出的努力和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确立依据:只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做到依法行政,才能更准确地评析政府行为。 教学难点: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确立依据:这三方面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欠缺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基于对学生和教材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 三、教学方法

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

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 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政治价格变动影响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价格变动的影响》是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思想政治高一上册第二课第二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学生经过第一框题的学习对价格作为被动者影响它的因素及价值规律的内容有了初步掌握,本框题以价格作为主动者的视角进一步探讨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学生探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做好了铺垫,是上承第一课第一框下启第三课的关键环节。为以后《经济生活》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说目标)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动脑动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体验、总结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书本知识,体会本学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

科教学指导意见) [知识目标] 识记替代品、互补品等概念。 了解价格变动对生活、对生产的影响。 运用有关知识说明价格变动前后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进行消费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和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是本课的重点,因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经济生活中,学生作为消费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才是比较经济合算的角度考虑,体会本学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所以“价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是本课的重点.为什么价格影响生活从而影响生产,其中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是难点,同时学生作为准生产者,与“生产”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学生对“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的理解就自然而然成为本课难点。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说课稿

高中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高中政治1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安排的内容。本框题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情景入手,主要讲述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有关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两个单元,本单元在内容上是前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本框题的学习是为后一框题作铺垫,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往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2.课程标准分析:本框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要了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时要了解人大代表的权力与义务。 二.说学生 那么正如一个广告语说的那样,成功之路从头开始,教学之路则从认识学生开始。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高一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粗浅的内容,日常生活中也从电视新闻报道中看过有关人大的报道,这就为学习本课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从高一学生心理特点来看,现在的高中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泛,有很多特长,关心国家大事,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本课的热点问题,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说目标 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考虑,以及对于教材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也就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掌握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通过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资料,增强收集材料能力;通过典型事例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高中政治必修一说课稿:征税和纳税

《征税与纳税》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征税与纳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征税与纳税》是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主要介绍了有关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本框题承接前面“国家财政” 这一框题,是对税收这一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深入解读,进一步研究了第三单元探讨的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分配问题。因此,本框题在本单元和整个《经济生活》教材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高一年级这个年龄的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情绪高昂,学习兴趣很容易带动起来。 大部分学生们由于缺少对经济知识的了解和社会阅历,对本框题所出现的新的经济词汇和经济生活内容理解能力不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本框题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税收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及其作用。 (3)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了解违反税法的四种主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准确把握税收的基本特征和认识税收的作用,提高知识迁移及逻辑思维能力。 (2)能够区分各种违反税法的现象并交接对之相应的处罚的实践参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我国税收的性质,拥护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税收的法律和政策。 (2)牢固树立纳税光荣的信念,自觉遵守税法,依法诚信纳税。 (3)以主人翁的态度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同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高一新课程标准,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税收的含义; 2.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的依据: 只有真正掌握了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政府征税和百姓纳税的本质。 教学难点: 1.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及其作用; 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 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大都未接触过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违反税法的有关行为。 五、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二)探究、发现

高中政治必修二说课稿

高中政治必修二说课稿 2015-03-09 14:14:07 一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内容,是根据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编写。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政治生活的特点、内容、主要作用、认识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有序政治参与的态度等。包括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二、编写思路: 1.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组织教材内容。(1)课程内容贴近生活是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贴近。(2)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有其科学依据。(3)《政治生活》依据“德育贴近生活”的理念,以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为基础组织教材内容。 2.根据公民政治生活的内容,提炼具有整合意义的若干主题,分单元进行编写。(1)教材内容是对现实政治内容的归纳和提炼,(2)提炼的生活主题必须具有整合意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能够体现课程性质的要求。 3.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回答政治生活主题的有关问题,渗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教育。政治生活主题 ————————-------------政治观点教育-------------------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 总之。以生活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是编写《政治生活》的基本思路。

三、必修二的内容和结构。 本册教材共计四单元9课。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主线。根据政治生活主题安排教学内容。从近到远,从具体到抽象的知识体系。公民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本单元由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主要内容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性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具体说明公民应当如何进行政治参与,主要内容由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综合探究是围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展开的活动——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案例、分析比较尝试制定规则。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二单元本单元有两课和一个综合探究组成。教材讲了五个问题:一是我国政府的职能。二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三是我国政府要依法行使权力。四是我国政府行使权力受人民的监督。五是我国政府威信的来源以及树立威信的途径。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主要阐述政府的性质、职能与责任。第一框讲述政府的职能,主要内容有: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职能和政府的作用。第二框主要讲述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主要内容有: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必须具有为人民拂去的工作态度、树立求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该框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第二框《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2、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 依据:收入分配上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把握好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2)难点: ①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②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思维能力不足,对党的政策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二、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效率、公平的含义 ②理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及措施;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及如何处理 ③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说明说如分配如何实现公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计划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情景教学法法②自学阅读和讲授结合法③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①自主学习②探究学习③合作学习 三、过程分析 (一)激趣导入(1分钟) 漫画:某公司收入分配状况:老总:豪宅靓车全有啦,副总吃吃喝喝洗桑拿,科长精打细算全家花,职工这俩钱儿咋拿回家? 思考:你能看出这家公司的收入分配状况存在什么问题吗?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1分钟)阅读课本,同时完成导学案。 (三)自主学习(8分钟)生完成导学案后,小组内讨论纠正。 (四)质疑解惑

人教A版数学必修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说课稿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自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1章第1节第2部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本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下一节学习集合之间的运算的基础,因此本小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了解空集的含义。 (3)能使用Venn(韦恩)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要体现出新课标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教学目标和难重点的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及精髓, 带着目标去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

和合作者,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的引导观察教学法: 通过这样的教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探究的能力。 (2)类比、交流和练习巩固法: 这是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动态演示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大信息的容量,使内容充实、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五、学习方法 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动手尝试、仔细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2、讲授新课 (1)列举几个五个例子,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的概念: 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B 的子集. 记作:()A B B A ??或 读作:A 含于B(或B 包含A). 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③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④子集的性质

高中政治必修二说课稿: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两个单元,本单元在内容上是前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本框题的学习是为后一框题作铺垫,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学习和自己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力和职责。 2、能力目标:增强收集材料能力,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五、说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生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会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 必修一 全册说课稿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说课稿(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 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离不开消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最近的消费情况。同学们手里应该都有一些零花钱吧,那这几天都买了些什么呢? (学生:书籍,文具,衣服…)

刚才提到的这些购买来的物品,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商品。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商品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问题:(1)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沐浴着的阳光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回答很正确。一样东西要使其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获得的。比如书籍是经过作家的思考、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程序得来的。那么商品的第一条属性就是劳动产品。(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很正确,虽然这件毛衣耗费了母亲的劳动,但是毛衣生产出来以后,并没有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供自己或者家人使用,因而这件毛衣也不能称作商品。由此我们知道商品的第二条基本属性就是用于交换。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商品下一个定义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注意:商品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之分,有形商品就是消费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例如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衣服、书籍、文具等,而无形商品指的是我们购买的服务如理发、乘车、看电影等。 同学们拿什么去购买商品呢?(学生:钱,人民币)钱的书面语是货币。为什么货币能购买到购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第一层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们看一看货币是怎样演化而来的?最初,人们就是将自己手头拥有的东西去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商品交换的第一个阶段。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两只羊 = 一把石斧 拥有羊的人不只是需要斧头,他还有可能需要布匹、盐等等,他可以用盐羊和许多其他商品进行交换,交换商品的种类扩大了,这时商品交换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两只羊={一把石斧一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