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遗传复习题

遗传复习题

遗传学复习题
1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就是遗传。
2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现象,就是变异。
3果实直感:果皮和种皮的组织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则称为果实直感。
4胚乳直感:在3 n的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5双受精:两个精核与花粉管的内含物一同进入胚囊,其中一个精核与卵核结合形成合子之后发育成胚,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胚乳核之后发育成胚乳,这个过程被称为双受精。
6完全显性:杂种一代所有的个体都表现出显性性状。
7不完全显性:F1表现双亲的中间性状。
8共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表现。
9显性上位: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 F2分离比例为12:3:1。
10隐性上位:在两对互作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F2分离比例为9:3:4
11连锁遗传:原为同一亲本的性状,F2相依不分,伴随出现,这种性状间具有一定程度联系的遗传现象叫连锁遗传。
12完全连锁:在连锁遗传中亲本的两个性状完全相依不分的连锁称为完全连锁。
13不完全连锁:在连锁遗传中,亲本的两种性状经常相依不分的出现,但也可以分开,只不过分开出现所占有的比例较少的这种遗传连锁称为不完全连锁。
14相隐相:连锁遗传中把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和两个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5相斥相:把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的杂交组合。
16 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17三点测验: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测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
18广义遗传力:是指遗传变异(VG)占总表现型变异(VP)的百分数。
19狭义遗传力:是指遗传变异中属于基因加性作用的变异占总表现型变异的百分数。
20基因突变: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21近亲繁殖:是指血缘和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22杂种优势:是指具有不同遗传组成的两个亲本(自交系)进行杂交,杂种第一代(F1)在生长势、株高、生活力、繁殖能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超过他的双亲的现象。
23同源多倍体:凡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组起源于同一物种的多倍体,称为同源多倍体。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
24异源多倍体:凡是细胞核内的

染色体组起源于不同物种的多倍体叫做异
源多倍体。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25非整倍体:是指比该物种的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增加或减少了一个或若干个染色体而形成的个体。
26整倍体:染色体数是染色体组的完整倍数的个体。
27细胞核遗传:遗传学中把染色体基因组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核遗传。
28细胞质遗传:遗传学中把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基因组控制的遗传现象及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也称为母性遗传。
29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30雄性不育:雄性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收正常的花粉而受精结实。
31孟德尔群体:各个体间具有相互交配关系的集合体,通过个体间交配的结果,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以各种不同方式从一代遗传到下一代,称这种群体为孟德尔群体。
1遗传和变异二者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中的一对矛盾,生物体不断地产生变异又不断地通过遗传把变异保存下来,从而形成进化。遗传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而变异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
 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前期:染色体缩短变粗;核仁、核膜解体;动物细胞中心体一分为二,移向两极并周围出现星射线,形成纺锤丝;高等植物两极出现纺锤丝。
中期:核仁核膜完全消失;纺锤体形成;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各自形成一条独立的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纺锤体消失,形成新核膜,染色体逐渐变得细长、松散,核仁重新出现,形成两个细胞子核。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Ⅰ<细线期、偶线期、线期粗、双线期、终变期>、中期Ⅰ、后期Ⅰ、末期Ⅰ)
第二次分裂(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1)细线期:核内出现细长如线的染色体,一个着丝点联系两条染色单体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间相互配对出现联会
(3)粗线期:二价体进一步缩短、变粗,每个二价体包含4条染色单体故称为四合体或四联体
(4)双线期:四合体继续缩短变粗,联会后的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在这个时期又开始相互分离但在某些点上仍黏连在一起,使二价染色体出现一个或数个交叉。
(5)终变期:染色体变得更为浓缩和粗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相互分开,可以见到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染色体的末端,这一

过程叫做交叉的端化。这一时期全部二价体分散在整个核内,可以一一区分开,所
以是坚定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
3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异同点:
 相同之处:同是把遗传物质准确的传递给子细胞的过程。
 不同之处:
有丝分裂 1.目的:增大营养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生物从生→死除了性母细胞之外,都在进行有丝分裂,各种器官内都可进行。
2.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分裂一次
3.1个母细胞产生2个子细胞,并且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
4.中期:以染色体为单位排列在赤道板上,发生联会,不产生交换。
5.后期:以染色单体为单位向两极移动,不出现减半的现象。
减数分裂1.目的:形成配子,产生母细胞,而且只有性母细胞成熟时方才可进行的分裂方式。
2.细胞分裂二次,染色体只分裂一次。
3.1个母细胞产生四个子细胞,子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 。
4.中期Ⅰ:以二价体为单位排列于赤道板两侧,产生联会,并发生交换。
5.后期Ⅰ:以染色体为单位向两极移动,2n→n,根本原因是以染色体移动还是以染色单体移动,同源染色体被分开,出现减半现象。
4配子的形成过程
(1)被子植物雄性配子的形成过程:雄蕊的花药中分化出孢原组织,并进一步分化为花粉母细胞(2n),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分孢子(n),从而发育成4个小孢子,并进一步分化为单核花粉粒。在花粉粒的发育过程中,它经过1次有丝分裂,才形成1个成熟的花粉粒,其中包括两个精细胞(n)和一个营养核(n)。这样1个成熟的花粉粒在植物学上称为雄配子体。
(2)雌性配子的形成过程:在雌蕊子房里着生胚珠,栽培住的珠心组织里分化为大孢子母细胞或胚囊母细胞,由一个大孢子母细胞(2n)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直线排列的四个大孢子(n),即四分孢子。其中有一个远离珠孔发的大孢子继续发育,最后形成胚囊,其余三个大孢子的养分被吸收而自然的解体。能继续发育的大孢子的核通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核(n),其中3个为反足细胞,2个为助细胞,2个为极核组成为1个细胞,另1个为卵细胞。这样由8个核(实际是7个细胞)所组成的胚囊,在植物学上称为雌配子体。
5不同组织中染色体的数目:体细胞2n 性细胞n 胚2n 胚乳3n 种皮2n 大孢子n
小孢子n 胚囊(1卵细胞、2极核、2助细胞、3反足细胞)

 花粉粒(2精细胞、1营养核)
6 ABO血型的遗传
人类的ABO血型有A、B、AB、O四种类型,这4种表现型是由3个复等位基因决
定的,这三个复等位基因是IA、IB、IO。IA与IB之间的表示共显性(无显隐性关系),而IA和IB对IO都是显性,所以这三个复等位基因组成6种基因型,但表现性只有4种。
*7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
 (1) 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是成对的,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3)杂种的“遗传因子”彼此不同,各自保持独立性,,且存在显隐性关系,即F1植株有一个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
(4)在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相互分离,均匀得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体,结果每个配子体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5)在形成合子时,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8交换值与基因间距离的关系
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两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在她们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就越多,交换值就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在它们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就越少,交换值就越小。这就是以连锁基因间的交换值当做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原因。
9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1)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
 (2)各基因的效应相等.
 (3)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有显隐性,或表现为正效应和减效作用.
 (4)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
10纯系学说及其评价
内容:在自花授粉的天然混杂群体中,可分离出许多基因型纯合的纯系,在混杂的群体中选择有效;而纯系内部的个体差异只是环境的影响,基因型是相同的。所以纯系内选择无效。
评价(一)纯系学说的主要贡献
1.区分了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指出在育种工作中选择遗传变异的重要性。
2.明确了在自花授粉作物的天然混杂群体内进行单株选择是有效的。但是在一个经过选择分离而基因型纯合的纯系里,继续选择是无效的,说明纯系学说是自花授粉作物单株选择育种的理论基础。
3.明确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为后来研究遗传基础环境及个体发育的相互关系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纯系学说的局限性
1.所谓的纯系实际上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相对的。不纯才是绝对的。
a. 一定程度的天然杂交,从而引起基因的重组。
b. 各种基因突变
c. 大多数经济性状都属于数量性状遗传,因此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所以绝对纯系是没有的


d.人为因素.
所以在品种的良种繁育工作中需强调提纯和复壮,防止混杂退化。
2.纯系内选择无效是
不存在的。
在一个品种内,特别是推广时间长、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其中总是会存在许多的变异的个体,可以有效的进行二次和多次的个体选择。
11可否在推广多年的小麦品种当中进行单株选择——(可以)
(1)所谓的纯系实际上是暂时的,局部的,相对的,不纯才是纯对的,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总有一定程度的天然杂交,引起基因重组,同时也可以发生各种基因突变,而且大多数经济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所以纯对纯系是没有的
(2)纯系内选择无效是不纯在的,由于天然杂交和基因突变,会引起基因的分离和重组,所以纯系内的遗传基础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
1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种类 (1)缺失 (2)重复 (3)倒位 (4)易位
13主要的细胞学鉴定方法及主要的遗传学效应
一、缺失
细胞学鉴定:(1)最初细胞质存在无赵丝点的片段。
(2)缺失杂合体,联会时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但易于重复相混淆。必须:①染色体的正常长度②染色体和染色节的正常分布③着丝粒的正常位置。
(3)当顶端缺失较长时,可在双线期检查缺失杂合体交叉尚未完全端化的二价体,注意姐妹染色单体的末端是否长短不等。
遗传效应:(1)染色体的某一区段缺失了,其上原来所载基因自然就丢失了,这是有害于生物生长和发育的。
(2)如果缺失的片断较小,可能会造成 假显性的现象。
 二、重复
细胞学鉴定:(1)重复区段较长时出现重复圈,重复区段的二价体出现环或瘤,不能与缺失杂合体的环或瘤混淆。
(2)较短时,重复区段可能不会出现环或瘤。
遗传效应: (1)剂量效应: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现型效应就越显著
(2)位置效应: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其表现型效应也不同
 三、倒位
细胞学鉴定:(1)若倒位区段较长,倒位区反转过来与正常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进行联会,二价体的倒位区段以外的部分保持分离。
(2)若倒位区段较短,倒位杂合体联会的二价体则在倒位区段内形成倒位圈。
遗传效应: (1)形成新的连锁群,促进物种进化。
(2)降低倒位杂合体的连锁基因重组率
(3)倒位导致倒位杂合体的部分不育
(4)形成新的连锁促进物种进化
 四、易位
细胞学

鉴定:(1)偶线期和粗线期,易位杂合体联会成“十”字形。
(2)到了终变期因为交叉端化而变为由四个染色体构成的“四体链”或“四环体”。

(3)中期I终变期的环可能变成8字形。
遗传效应 :(1)玉米型相互易位杂合体为半不育。
(2)同倒位杂合体相似,易位杂合体邻近易位接合点的某些基因之间的重组率有所下降。
(3)易位可使两个正常的连锁群改组为两个新的连锁群,导致变种。
(4)易位造成染色体融合,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4非整倍体的染色体数目
产生原因:①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正常分离被破坏②同源染色体不联会③有三倍体的作物产生的
数目:①三体2n+1=(n-1) II+III②双三体2n+1+1=(n-2)II+2III
③四体2n+2=(n-1)II+IV④单体2n-1=(n-1)II+I
⑤双单体2n-1-1=(n-2)II+2I⑥缺体2n-2=(n-1)II
15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快速获得纯合基因型个体,缩短育种年限。
是研究基因性质及其作用的良好材料。
研究各个染色体组之间的同源或部分同源的关系。
16整倍体在育中上的应用
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
客服远缘杂种不育
创造远缘杂交育种的中间亲本
育成作物新类型
17作为遗传物质的必备条件
 (1)在细胞的繁殖过程中能精确的复制自己。
(2)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在一定情况下能发生遗传变异。
(3)具有携带生物一切必要的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遗传信息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在细胞分裂时,它可以把遗传信息有规律的分配到子细胞中
18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按证据与间按证据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
(1)DNA是所有生物染色体共有成份,而蛋白质则不同。
(2)DNA在代谢中稳定。
(3)DNA和诱变因素的关系。260nm为DNA的吸收波长。
(4)DNA的含量恒定,具有量的稳定性和质的稳定性。
①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核内所含有的DNA的量不相同。
②在同种生物体内,所有组织的细胞核内DNA含量相同。
③体细胞内DNA含量为性细胞的二倍。
④DNA是前后代传递中唯一稳定的物质。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DNA与细菌转化的关系:格里费斯(Griffith F.,1928):肺炎双球菌定向转化试验
阿委瑞(Avery O. T. ) ,1944用生物化学方法证明这种活性物质是DNA。(学习试验的设计方法)
所谓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

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参入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噬菌体的生活史:①感染时期:DNA注入细菌
②营养期:合成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③形成新的噬菌体时期:噬菌体的DNA+蛋白质 ,合成新的噬菌体
Hershey等1952年用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 结论:进入菌内的是DNA;DNA进入细胞内才能产生完整的噬菌体。
(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无DNA生物中,RNA是遗传物质)
19“三系”,哪种雄性不育型可实现三系,其它的为何不能实现“三系”
“三系”:不育系:在保持系的保持作用下,后代出现全部不育的品系称不育系
保持系:能保持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遗传的品系,称保持系
恢复系:能使不育系的不育性得到恢复的品系称恢复系。
质核不育型可实现三系
不能实现原因:找不到保持系
20细胞质遗传的原因
 (1)细胞质内含有遗传物质。
(2)植物受精时,双方配子提供给受精卵的物质是不均等的,雌配子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细胞,即有细胞核又有细胞质,而雄配子只提供一个细胞核,不提供细胞质或很少提供细胞质。
(3)若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之中,如果想在后代中得到这种性状,只有以这种变异性状为母本,才能使其后代得到传递。
2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性状间的正反交结果不同,相对性状无论是正交或反交,其F1总是表现母本性状。
(2)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代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3)通过连续的回交可以把母本的核基因置换掉之后,由母本的细胞质传递的性状不消失;
 (4)由游离体、共生体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表现有类似噬菌体的转导及病毒感染的行为。
22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自然选择、遗传、变异
23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1)群体的遗传组成: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的求法
(2)影响因素: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
24哈德-魏伯格定律内容及应用
①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无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则各代基因频率一定保持不变。
②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无论它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一代的随机交配,这个群体即可达平衡。
③一个群体在平衡状态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P11=p2 ;P12=2pq ;P22=q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