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诗经·蒹葭》之美

浅析《诗经·蒹葭》之美

_学术探讨

392

摘要:《蒹葭》是产生在我国陕西境内的一首民歌,后收集在《诗经?国风?秦风》中。文章从距离之美、结构之美、虚缈之美三个层面探究了诗中蕴含的美。

关键词:浅析;蒹葭;之美

《诗经?蒹葭》是一首“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在多尚武、慷慨悲壮的《秦风》中,唯独只有该篇悱恻缠绵,别具风格,另成格调,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充满无限遐想和情思的画面,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其中的美,去探究其中蕴含的美。笔者拟从距离之美、结构之美、虚缈之美意境之美四个层面探究诗中蕴含的美。

一、距离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个令主

人翁日思夜念的人儿就站在水的那一边,看得见而够不着,再加上初秋的早晨,白雾蒙蒙,想找到那人,就显得更加缥缈了。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宛”字是“依稀和仿佛”的意思,伊人是否在对岸或在对岸的什么地方,其实诗人自己也不能确定。伊人与诗人因水而隔开,产生了距离,这种又像在又像不在的状态,让诗人无法自持,想要去追寻,却又无法确定;就此放弃,却又实在不甘心,这真是让人难以抉择。

能否追寻是一回事,但主人翁心中的伊人,却因为距离,因为若有若无的烟岚,让此诗意境显得更加完美。因为距离,不能靠近仔细观察伊人,所以模糊了许许多多的缺陷,却增加了主人翁许多的臆想。其实“距离”本身并不美,但却提供了让人遐想的空间,诗中的主人翁放开想象,用他的满腔深情去填充这个想象的空间,因此,眼前的这个伊人就更美了。

俗话说,情到深处人孤独。主人翁是一位情感细腻而敏感的人,他站在西风之下、蒹葭之侧,眼睛紧紧地盯着水汽蒙蒙的对岸,嘴中轻轻地呢喃,脸上充满温暖的笑意,让他欲罢不能。

二、结构之美

《诗经》常常运用叠章的结构表现同一主题,反复描写一种情感。重叠章句在《诗经》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已经成为《诗经》的一大艺术特色。《蒹葭》就具备了《诗经》这种典型的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反复摹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仰慕之情。例如,

第一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第二、三段则是在此基础上变换了个别词语:把“苍苍”换成“凄凄”和“采采”,把“为霜”换成“未晞”和“未已”,把“央”换成“坻”和“沚”,等等。本来第一章已经把诗歌的主旨基本表达清楚了,现在采用叠章结构,一意而三叠三叹。这种无法停止和反复思念的情怀,在迂回往复之下产生了余音袅袅的抒情效果。因此,闻一多先生认为《蒹葭》是“最富于抒情味之诗”。

《蒹葭》中的重章叠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意义上层层递进和深化。例如,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地点也发生了变化,如道阻“且长”到“且跻”再到“且右”;宛在“水中央”到“水中坻”再到“水中沚”等等。虽然只换了几个字,却将诗意层层推进,表达了主人翁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蒹葭》以“重章叠句、复沓而歌”的结构形式,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特点,让读者在品读时深深体会到其精深华妙的抒情之美,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三、虚缈之美

《诗经.蒹葭》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浑然天成。开篇用“蒹葭”句描绘了一幅蒹瑟、冷落的清秋景象,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白雾蒙蒙,点点露珠点缀着摇曳的苍苍芦苇,澄净碧蓝的河水上晓雾将歇,一位英俊的男子徘徊在蜿蜒的河水畔,时而叹息,时而翘首期盼,他透过芦花森森、烟波迷蒙的对岸,思念对岸的“伊人”。这种由实景入虚景的特色,给人一种神秘的意象。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主人翁决心克服重重险阻,驾着小船忽儿逆流而上,忽儿顺流而下,追求“伊人”,实写主人翁不畏艰辛、情真意切,其形象神采飞动,其情感揪人愁肠。诗中三个“在水”和三个“宛在”虚实相间,把“伊人”写得不可捉摸。“蒹葭苍苍”句写失时,“所谓伊人”写失人,“溯回从之”写失所,使人感到意象变幻不定,神秘莫测。又因“所谓伊人”乃虚活之笔,故“伊人”在飘渺的环境,虽风姿卓越,神韵飘逸,但却可望不可即,让人神往、遐思。

四、意境之美

优秀的诗词对于读者的感染力是相当深刻相

当震撼的,因为作品本身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意境美、语言美、情境美等。诗词的意境美一般都是由简短精炼的诗词句来表现出来的。古诗词的水平怎么样,最主要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看它的语句和语言是不是很精致简洁、是不是非常恰当地表达出了当时真实的意境。《诗经.蒹葭》的意境之美在诗词里表达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进入其中,感受颇深。

《诗经.蒹葭》全诗开头用景物起兴手法营造了晚秋清晨、白露蒙蒙、芦苇苍苍的凄凉、清冷的环境,蕴含了主人翁失意悲凉的情怀,此时的景物不仅仅是客观环境和客观景现的存在,正是主人翁眼中、意中的景物和内心的写照,此时一切的景语皆为情语,把凄凉景化悲凉意,此时此地的情与彼时彼刻的意,情景交融合在同一境中。从“蒹葭苍苍”到“白露为霜”、“白露为唏”,再到“白露骨未已”,主人翁的思绪也伴随着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俟”,伊人为水所隔,人可靠近,令人懊恼、焦虑。故而“溯洄”“溯游”上下求之,然而伊人的行踪却飘忽不定,无处不在,可望而不可近。此时由万物生发的万般无奈、无望和惆怅。这正是意是境中意,境是意中境,让读者不得不被诗中的意境深深吸引。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魏俊桃(1976~),女,文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高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高等职业教育及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熊博文、刘国刚.蒹葭赏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2]林星煌.复沓与犯复.[J]中华诗词,2009(3)[3]王习波.诗?秦风?蒹葭>“苍苍、凄凄、采采”辨释[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浅析《诗经·蒹葭》之美

魏俊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