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_一个综述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_一个综述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_一个综述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_一个综述

作者简介:陈春霞(1976-

),女,汉族,广东人,讲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

*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G2061585,G3051505)资助

经济问题探索 2008年第1期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

一个综述

*

陈春霞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225;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0)

摘 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本文以行为决策分析为主线,首先对行为经济学的新经济人假设作出解析,并比较了传统经济学与心理学在行为决策研究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最后是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行为决策;理性;非理性行为 传统经济学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经济人假设扮演着理论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即人的行为是理性和自私的,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 经济人 假设和 最大化 原则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运用一系列数学工具建立起精致恢弘的理论体系。经济学成为了精密的分析科学,具有 完美 的表达,得出确定的结论和规律。但是,随着经济从大批量规模化确定性生产,向体验式个性化不确定生产的过渡,

传统经济学越来越难以解释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许许多多 非物质动机 或 非经济动机 行为,坚实的理论内核也受到各种新兴理论的质疑和挑战,行为经济学就是其中一个。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它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本文试图抓住人们如何作出行为决策这一线索,对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一、行为决策的心理基础:理性与非理性共存

(一)行为决策分析溯源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亚当o 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早在亚当 斯密的 道德情操论 中,就已经论及诸如 损失厌恶 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仍关注经济行为的研究,但

通过杰文斯、帕累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在卡尼曼(K ahne man)之前,卡托纳(K atona)、西蒙(Sm i on)和爱德华(Edw ards)是真正把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经济学家。卡托纳深入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西蒙(Sm i on ,

1997,2001)提出了

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爱德华(Ed wards ,1954)则于20世纪中叶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进程。但是真正对此展开深入研究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Amos T versky ,1992)。卡尼曼是行为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世纪70年代,他和特沃斯基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行为经济学 流派。

(二)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

对人类行为决策的研究首先要从理性假设开始。

124

传统经济人模式的一个限定修饰词是 经济人是理性的 。由此可见, 理性 概念对经济人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理性是人的什么能力。所谓 理性 是指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近乎正确的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他在行为动机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而在行为方式上力图以最小的成本取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边际革命之后,经济人假设不断被抽象化和理想化,把经济人的理性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途径或手段,以至于把 理性 等同于严格的精密计算,即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都能够通过成本 收益分析,经过精密的计算和仔细的权衡,对可供利用的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最优的选择。正是对理性的这种偏狭理解,引来许多经济学家的批判,最大化行为远远不是典型的,而 非理性的 行为甚至在经济领域更为普遍,因而理性经济人是不适用的,有违人类行为中存在的无意识、情感、直觉等客观事实。实际上这种以完全理性假设搭起的学说是难以通过实证科学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的,也无法全面地观察和解释现实世界中人的经济行为。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也正是因此而显现出来。

正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说存在上述缺陷,一些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学者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生产关系方面来反思理性人的行为和管理问题,并对理性经济人假说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批评。西蒙(S m i on,1956)从更接近现实的维度,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即人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们很难对将要产生的结果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还要受到决策人的技能、价值观、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显然,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维能力的客观限制,因而,人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而决非完全理性,人们决策的标准是寻求令人满意的决策而非最优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由于受到所掌握信息、知识的内在原因和制度伦理、规范的外在原因限制而不可能追求价值最大化的 完全理性 ;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学家们从修正和完善理性人假设的角度认识和克服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寻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为经济学从对理性经济人质疑与批评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并进行了拓展。行为经济学家主张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者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动机,在接受西蒙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关于人的行为的新假设 新经济人假说,即新经济人具有以下特征:有限理性或非理性的存在、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自利有限。行为经济学所指的非理性行为是指理性行为之外的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有时候以经济学标准而言,有时候是以心理学标准而言 即考虑某一个体行为和他所处社会环境是否相符。基于这样的观点,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该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从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它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寻找经济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运动轨迹,揭示经济现象和本质。行为经济学家并没有抛弃传统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他们认为,经济学世界不应该由理性行为分析独占,而应该由理性和非理性行为分析共同构成。行为经济学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

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决策

(一)人类的行为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达到某个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动机则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的某种未能满足的需要或未能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这种需要或目标,既可以是生理或物质上的(如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也可以是心理或精神上的(如追求事业成就等)。人的需要往往不只一种,而是会同时存在多种。这些需要的强弱也随时会发生变化。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结构中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这种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就叫优势需要。当这种需要产生时,心理就会产生不安和紧张;为了缓和这种心理紧张状态,需要就转化为意向和愿望;有了愿望还要选择或寻找目标(诱因);当目标找到以后,就产生一种内驱力,这就是动机。在动机的直接推动下,动机逐渐减弱,满足需要的行为就告结束,人们的紧张心理得到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发生,并转化为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人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直到生命的终结。这就是人类行为的通常模式(如图1)。

125

图1 人类行为的模式图

(二)经济学与心理学视角下的行为决策

从人类行为的模式图可以看得出来,心理学在

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上与经济学有着极大的区别,即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行为的因素。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人们的行为主要受物质激励驱动,经济决策主要受自利和理性控制。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对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面对众多选择作出最优决策。而且,决策是以一种前瞻性的方式,在充分考虑了当前决策的各种未来结果之后做出的。换言之,人们的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而在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中,人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意识地和理性地诠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被觉察到的因素系统地支配着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是由内生激励决定的。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决策者具有稳定的、前后一致的偏好。在给定偏好的基础上,决策者对自然状态和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预期,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处理已有信息。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该条件决定了决策者的备选方案),认知过程被简化为预期的形成和最大化问题。因而,决策者的行为就被假定为:正确地分配相关随机事件的概率,并选择一个使预期效用价值最大化的行动。冯 纽曼和摩根斯坦(1944)所提出的 预期效用理论 (expected-ut ili ty theor y)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拓展,并发展成为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该理论的涵义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最终的效用水平是决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估算获得的,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形成的预期效用的最大化。

相比之下,认知心理学家分析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通常要受性格、知识、文化结构背景以及环境和情境的影响,这些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会直接影响人的决策。此外,对以前的决策及其后果的记忆均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对当前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在此观点下,人类的行为最终是这些复杂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行为具有适应性。

由此可见,传统经济学将人的认知当成独立于经济决策的外生变量来对待,忽略了人类心理活动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将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在

理性经济人 的假设之上。理性经济人的逻辑归宿必然是仅关注人类行为的理性决策,并不能描述人的实际行为。

(三)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决策

20世纪中叶,心理学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的心理活动被当作完整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各种描述大脑工作方式的变量与步骤的有效模型为人类行为决策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行为经济学来说,大脑的以下四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有限理性,即大脑及其各模块的有限信息处理能力;第二,大脑富于感情和感觉,是一个可估价的程序;第三,有几个行为规律将影响制度的绩效;第四,大脑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类在不断地学习(Pert ,1997)。大脑的两个特点决定人们行为与决策的范围(阿兰,2001)。一个特点是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人类行为富于目的性,但这种目的性具有一定的限度。通常人们的行为不是无理性的或任意的。他们的行为过程具有理性,并利用了各种推理能力,但需要了解的是,从样样考虑俱全的角度来说,它们实质上是不可能理性的(Sm i on ,1982)。另一个特点是大脑的各个模块,即大脑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某种独立地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大脑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且不一定是内部一致的(Carter ,1998)。

正是在心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分析,对人类的实际行为(特别是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决策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于1979年在大量社会学、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展示人类决策行为复杂性的预期理论(pr ospect t heor y),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新的决策理论框架。下面具体介绍这一理论。

1 预期理论的基础:偏差分析。卡尼曼和其他心理学家利用实验和调查对人类行为进行大量研究之后,他们指出在真实的世界里,决策者们经常不是理性地根据概率去评价不确定事件,也不是根据预期效用函数作决策。他们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通常没有能力充分分析复杂的决策形式,相反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会选择捷径或带有偏见去选择。即人们通常在作决定的过程中并没有系统的方法,人们只是选择他们能做到的,

126

往往采用一种试探性决策方法。即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看法对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进行主观判断,由于人们所掌握的经验是有限的,以及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使得人们的决策过程会产生偏差。如人们会根据甲事件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评估乙事件,而产生 相似性偏差 ;人们利用自己熟悉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但信息的不全面而造成的 可利用性偏差 ;人们对特定对象预测进而决策时,倾向于选择一个参考点,不同参考点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从而引起的 锚定效应偏差 ;人们在从众心理作用下为了得到群体认同而倾向于放弃自己观点的 从众心理偏差 ;人们在决策时以偏概全和以小见大的 小数法则偏差 等等。

以上种种认知偏差是预期理论解释人类行为存在非理性决策的理论基础。正因为现实中的人们通常只是重视以直观性现象为依据的条件概率,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人的决策都是在特定心理活动支配下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结果,而不是在传统经济理论的最优行为假设模式下进行决策的,从而否定了传统的理性假定。

2 预期理论的实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分析。预期理论研究的是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作出决策的理论,主要针对解释的是传统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和现实情况相背离的现象。预期是一种心理计算活动,它本身体现一定的理性。但是对于未来事件,人们不可能像新古典理论假定的那样计算出一个确定的风险概率;同时,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不与现在事件存在任何确定联系。因而,预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的,它具有主观偏好性,即预期与特定的条件、特定的个人行为偏好紧密相联,再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预期。在某种意义上,经济过程即人的经济行为过程,而预期作为经济当事人活动的特征及前提,无疑支配着他们的现实经济行为。

预期理论有关决策过程的分析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编辑 (editing)阶段,这是事件的发生和人们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阶段,第二阶段是 评价 (eval uat i on)或 译码 (code)。在这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中,人们对事件的预处理、评估、简化和整合存在着以上所论述的偏差,因为人们在预处理和评估的过程中会受到特定情境中的高低机率事件的影响,在简化和整合过程中会剔除极有可能引起偏差的相同因子,进一步地,不同的简化和整合方法在导致人们认识偏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

3 预期理论的创新:修正预期效用理论。预期效用理论建立在决策主体偏好理性的一系列公理化假定基础上,这些假定包括独立性、完备性、传递性以及连续性等。在这个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们运用日益先进的数学工具建立了无数精致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个体和组织行为及经济金融问题,然而,预期效用理论存在严重缺陷,现实中特别是金融市场里人类的许多决策行为,无法用预期效用理论来解释,像 阿莱斯悖论 、 股权风险溢价难题 等。此外,预期效用模型会犯系统性的错误,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与预期违背的偏好特征。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决策程序以及决策对象或环境的描述本身的确影响到当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满足完备性假定,也不满足传递性假定,比如当事人决策时出现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偏好逆转、后悔厌恶、过度自信、从众、攀比、炫耀、成瘾等现象。

预期效用理论是公理性的,预期理论是描述性的,是从实证检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K ahne m an and T versky,1979)。两大理论都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需的理论指导,其中预期效用理论刻划理性行为,而预期理论描述实际行为(K ahne man and Tversky, 1986)。

预期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最大的区别反映在效用是由价值函数还是由效用函数的决定方面。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不同的是,预期理论是用权重函数和价值函数来描述人之效用的。权重函数说明未来某个事件的概率变化对总体效应的作用,价值函数则描述的是未来的结果与投资者的主观满足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只是由效用函数决定,而是由权重函数和价值函数联合决定。价值函数有两个显著的属性:(1)价值函数凹向于赢(风险规避)而凸向于亏(风险追求);(2)在参照点附近,亏比赢更为陡峭。以认知心理学中的 损失厌恶 作为一个主要分析概念,强调人们对于大于参照点的 赢项 和小于参照点的 输项 的评价不对称,从而刻画了人们对自身福利水平的减少比增加更加敏感的倾向。预期理论将价值函数、权重函数与效用函数置于同一分析框架,通过参照点变动形成拐点的分析,说明了反映效用的价值函数是一条在拐点处发生转向的凹凸形曲线,从而为不确定状态下的非理性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预期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另一个主要的区别涉及到对概率的处理。在预期效用理论中,非确定性结果的效用是直接用其概率来加权的;在预期理论中,非确定性结果的价值被乘以决策权重,即概率的函数。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在风险决策中,隐含着过高地估计小概率事件,过低地估计中、高概率事件,从而使人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决策产生偏差。1992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把决策权重和修正的效用函数结合起来,得出了风险态度各具特色

127

的四种形式:收益风险规避型、高概率损失风险追寻型、收益风险追寻型、低概率损失风险规避型。这一理论贡献引起大量的效用模型的产生,用它们来替代预期效用理论,可以对经济行为做出更合格的解释。

总之,对人类的判断和决策的实证研究表明,人们的推理行为常常违反基本的概率准则,并对预期效用理论的现实有效性形成挑战。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并且表明非理性行为可以被识别及预测,这对现实世界的经济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简要评述

行为经济学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人类行为不变的前提假设,将心理分析和经济运作规律有机结合,从而将心理学研究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以观察现有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并修正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持续偏好等基本假设的不足。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决策问题,充分考虑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并指出人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这为人们理解决策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行为经济学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还是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描述与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行为经济学将是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在全球经济日趋社会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人们的心理动机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情况更需要经济学家从实际出发研究人的复杂心理动机和经济行为,而贴近现实的行为分析将成为经济分析的主流。对于行为经济学来说,无论是实验方法的引入还是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其目的都在于构建经济学更为真实合理的行为基础,以期提高经济学的解释力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Pert,C B M olec ules of Emot i on N e w Y ork, Scri bner,1997

[2]K ahne m an D,T versky A P r ospect Theory:A n

a nal ysis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 m etrica,1979,47: 263-291

[3]T he Royal Swedish A cade my of Sciences Foun dation of behav i oral a nd experm i e ntal econo m i cs:D enial K ahne m an a nd V ernon S m ith A dvanced Inf or m ati on on the P rize i n Econo m i c Sciences,2002

[4]Ed w ardsW Behav i oral decisi on theory A nnual R ev i e w of Psychology,1954,12:473-498

[5]T versky A,K ahne m an D R ati onal Cho ice and fr a m i ng of dec i sions Jour na l of Busi ness,1986,59: S252-278

[6]T versky A,K a hne m an D A dvances i n prospect theory:Cu mu l ative representation under certa i nty Journal o f R i sk and U ncertai nty,1992,5:297-323

[7]Sm i on H A R 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 ucture o f the environ m ent Psycholog ical R ev i e w,1956,63: 120-138

[8]Sm i on H S M odels o f bounded rat i onality Ca mbri dge,M I T Press,1982

[9]Carter R M apping the m i nd Ber keley,Un i versity of Califor n i a P ress,1998

[10]阿兰 斯密德[美] 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2-33

[11]加里 S 贝克尔[美]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上海:三联出版社,1985 183-201

[12]杨春学 经济人与社会经济分析[M]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236-237

[13]黄祖辉,胡豹 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 浙江社会科学,2003,(2):72 -79

[14]周业安 行为经济学是对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32-38

[15]何大安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4-10

[16]马涛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J] 社会科学,2004,(7):18-26

(编辑校对:韦群跃)

128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何 大 安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5) 摘要:行为经济学可谓是继新制度经济学之后进一步将经济理论分析由讲台推向现实蹬一个经济学流派。2001、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2001年美国Clark 奖均授予行为经济学家的这一事实,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分 析方法的认可。本文拟结合主流经济学的分析难题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架构作出解析,在对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评述该学派之于经济理论发展的贡献。鉴于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 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的分析会在一定范围内涉及到实验经济学;但本文的重点是介绍行为经济学,只是 在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贡献作出评论的某些场合阐述一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不确定性;偏差;非理性决策;实验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4)12-0004-07 收稿日期:2004-10-26 作者简介:何大安(1957-),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①理性假设分为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传统经济学以完全理性假设为分析前提,新制度经济学则是以有限理性为分析前提。就人的抉择行为研究而论,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分析是不考虑非理性抉择的,而行为经济学则主要是以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抉择作为研究对象的。 一、引言 在经济学说史上,自从出现了“瓦尔拉斯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明显存在着一条力图证明“经济系统在何种状态下达到均衡以及人的决策在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实现最优”的主线。围绕这一主线,经济学家们曾通过各种假设和实验以说明经济系统在某些条件配置下的供求均衡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均衡价格的存在。客观地说,近两百年来经济学说的发展大体上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的。 现代经济学在重视逻辑和数学推理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不确定因素的研究。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 )曾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从个体的一系列十分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的假设出发,创立了著名的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嗣后,阿罗和德布鲁(Arrow and Debr eu )将这一理论纳入瓦尔拉斯均衡的分析框架,进而对不确定决策提出了可供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分析范式。于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被构筑于较严密的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越来越偏好于运用先进的数学工具来建立经济学模型,并由此展开对包括宏观、金融、计量乃至于对政治、法律、家庭、婚姻、犯罪等问题的研究。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Gary S .Becker )就曾将经济分析拓宽到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活层面,使经济学成为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显学”。 但是,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是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① ,以理性假设建构的期望效用理论不能全面而 第12期总第158期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 .12Vol .158 2004年12月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Dec .2004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 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 莱布森(David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 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 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 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莫斯 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第一文库网德 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 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 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现模型

行为经济学主要内容概述及改进传统贴 现模型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简要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最后,利用行为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人心理来描述经济人经济活动行为的思路,对传统投资贴现模型作了一点改进。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经济人有限理性展望理论价值函数 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动因及兴起过程概述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Economics)又称为“心理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认为,人类行为是有限理的,并且,经济人偏好不总是稳定的。 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决策 1.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的偏差 一个基本偏差是:小数法则。例如,当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

平均情况,就会得出这位基金经理比其他经理优秀的结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展望理论 莫里斯.阿莱最先提出实际情况中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并由此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阿莱悖论。如,给定一组选择,a:以100%的概率获得3000元收益;b:以8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20%的概率没有收益。此时,被实验者往往会选择a选项。给出第二组选择,a:以25%的概率获得3000元的收益,75%的概率没有收益;b:以20%的概率获得4000元的收益,80%的概率没有收益。与第一组选择相比,两个选项获得收益的概率同时减为四分之一,但此时被实验者往往放弃a而选择b。 卡尼曼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与预期效用理论相背离。在此基础上,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在1979年发表的《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中,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即展望理论。 在展望理论中,相对于各种选择下效用的绝对水平,决策者重视各种选择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感悟

《路西法效应》读书笔记感悟 ·津巴多 类别:心理学 评分:5/5 5分绝世经典、4分值得一读、3分部分NB、2分读不读两可、1分绕行。 “改变人性的......是社会情景以及创造并维持这些情景的系统力量”。 本书全名是《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是一本非常有噱头的心理学著作,先后两次被搬上大荧幕,被无数心理学、行为经济学书籍引用。 相传路西法曾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反叛,挑战上帝的权威,被逐出天国,赶到地面。作者尝试用这个矛盾的角色说明人性善恶转变的情形。人之初既不善又不恶,如白布一块,之后演变如何全看被投入什么染缸。不同的染缸在作者那里被归纳为一个词—情景,即一个人接触到的外在环境、激励、反馈的总和。情景塑造性情,不仅仅是善恶,一个人瘪嘴吃什么饭,抬腿拉什么屎都跟情景有关。 这点我是十分滴同意。 把你和李白关一个寝室学习,不出几月也能摇头晃脑地吟词做对;如果和陈冠希组队,那必将是一个上天入地的玩咖。当然,

一个人年纪越大越成熟,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越强,但有些影响往往是难以察觉,更难主动屏蔽。例如不管多文弱的书生碰到女士拧不开汽水瓶投来求助的目光,胸中都会涌起一股豪情施与援手,即使这位女士是个健身教练,而他本人是个八百年都不运动的死宅,因为社会情景将男性定义为力量的象征,而女性则是柔弱被保护的对象。 更进一步的是,《路西法效应》说明了人不会在一种情景中被定性,一个警察卧底街头数年后,只要他回到警队的环境,仍然可能摒弃他在黑帮环境中习得的气性。所以说,人表现出的外在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景的变化不断调整、适应。 对上面例子不以为然的人,《路西法效应》就是写给你们的书。它通过一个实验说明人的性情可以非常迅速被新情景影响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脱离新情景后又再次转变回来,而且这种转变之快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许多认为自己心智坚定的人,在情景的影响下都被啪啪打脸。 由此想到,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没什么可意外的,人在不同环境中会被激励做出不同选择。 前阵在微博上热了三天的林丹出轨事件也可以套用其中。林丹是个有荣誉感的军人和运动员,他的经历和成绩已经充分说明这点,他同时又是个喜爱享乐、追逐时尚的年轻人。两种特质使得他的生活必然揉杂了不同的情景,既有运动员的艰苦拼搏也有时尚圈的五光十色,遗憾的是,媒体选择性放大了前者,隐藏了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金融学研究中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及机构一道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其理论价值和实证魅力对众多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使得无数的研究人员前仆后继,不断推动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从1900年巴舍利耶(Bachelier)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资产定价的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据说最早规范研究资产定价的论文可以追溯到伯努利(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的论文,距今已经接近300年了。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资产价格定价理论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凯恩斯(Keynes)的“选美论”;另一种至今依然存在的理论就是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决定方式,其基本的分析范式是利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从而获得不同证券的“内在价值”,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产定价理论 关于资产定价理论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包括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拉丁论文《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和1900年法国数学博士路易丝·巴彻利尔(Louis Bachelier)完成的博士论文。其中,巴彻利尔以当时看来全新的方法对法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投机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股票价格变化视为随机过程,并且提出了价格变化服从鞅过程。他试图运用这些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巴彻利尔的理论不仅在数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B-S期权定价公式有直接的影响。 在巴彻利尔之后,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威廉姆斯证明了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股利决定的,提出了重要的股利折现模型。威廉姆斯于1938年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详细介绍了股利折现模型,该书对投资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者对股利折现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现金流贴现模型。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家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时冲动之下拖延,购买,借用,抢夺巧克力。 像所有思想上的革命一样,这场革命开始于长期观察到的用通常的智慧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怪异事实。比如赌徒在明明知道可能要输的情况下仍然下注。人们一般会说为了退休后的生活要存钱,要吃得好,要开始锻炼,要戒掉香烟。他们是当真的,但是往往又做不到。那些感到冤枉和委屈的人要实施报复,虽然这样做往往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这些违背常理的事实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几十年来,如果不是几个世纪来都依赖的人类因素标准模式的直接和公开的挑战。经济人(Economic Man)是该理论的基石。经济人做出符合逻辑的,理性的,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充分考虑利益与成本,追求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经济人是个聪明的,分析的,自私的动物,在追求未来目标的时候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不受身体状况和感情的影响。经济人是建立学术理论的非常方便的工具。但是经济人有个致命的缺陷: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当我们转向现实中的人就发现没有所谓的机器人般的逻辑,相反有各种非理性的,自我破坏的,甚至利他主义的行为。这种常见的现象已经被人们谈论几个世纪了,管理副教授阿斯拉夫(Nava Ashraf)说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心理学是决定过程的一部分”,他看到了充满激情地参与者和公正的旁观者的冲突。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对这种心理学观点不屑一顾。就在15年前,经济学的下属分支行为主义经济学——研究真实的人如何作出选择,从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吸取营养——还是个边缘性的,怪异的内容。如今行为主义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中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迅速增长的领域,可以得到诺贝尔奖,批评性的大量实证的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在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历史。 虽然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在斯坦福,伯克利,芝加哥,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大学讲授,但是这个领域学者最集中的地方还是哈佛。哈佛校长萨莫斯(Lamers)说哈佛研究经济的方法从传统上说比其他大学的更接近现实和更多实证经验。他在哈佛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认为自己是个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如果你关注现实,注重实践,你就容易被行为主义途径吸引。”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 怪诞行为学读书心得1 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没道理可言?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怪诞行为学》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改变。 这是一本能让你恍然大悟的书,用行为经济学家的另类视角看世界,从此你看待生活的眼光会全然不同。 读书笔记作者简介: 韩志英新东方国内外考试部管理培训生 前几天看了一本《怪诞行为学》,书本中的很多理论和道理解决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比方说书中讲到的为啥我们有时候下决心去减肥,但是一看到有好吃的甜点送过来就忍不住了呢?为什么有时候去购物,计划的只买一件衣服,但是去了之后发现买回来很多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花50美元的阿司匹林比5美分买的阿司匹林见效更快?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之前我们没有思考过原因,不过这本书告诉了我们why. 书中提到了黑珍珠的例子,先开始不为人知,后来和那些珍贵的红宝石,绿宝石相衬下显得熠熠生辉,一下提升了黑珍珠的价值。还有让当红的明星佩戴黑珍珠,就会提升出黑珍珠的价值,这也是一种

明星效应,这也就是很多营销广告,先期打入市场时要和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挂高,从而制造噱头,吸引消费者。这个时代每天都会有很多新产品产生,不怕人们去评论,只怕人们都不知道有这个东西的存在。所以进入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要吸引消费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就是要让客户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让做这件事的机会变得难以获得即可。当我们想进入学校办一场讲座的时候,如果不需要花费成本就可以直接听课,那么去的人会很少。而如果采取微信抢票的方式,或者是花费一定的成本去才能获得票,就会有很多人宁愿花费个多小时排队得到这张票。这就是运用了这个理论,让得到票的机会变得难以获得,就会让你渴望做这件事。对于我们而言,办讲座就是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去看,只有让学生觉得这个票是不容易获得的,他们才会珍惜这个机会。 另外一个理论讲的是价格魔力,为什么同样的阿司匹林我们会认为50美分的比5美分的效果更好?说明了我们心里的预期结果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信念和预期不但会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识,还会让人们发现预期能够改变他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从而对他们有所影响,有时这种影响非常巨大。在医药方面,我们发现一分钱,一分货,你付多少钱,就有多大疗效,价格能够改变体验。如果我们看到半价商品,本能地会断定它的质量比全价的差,事实上是我们把它看得差了,它也真的就差了。 关于拖沓的恶习以及自我控制。看了这一部分,我明白了原来拖沓的习惯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很多人也一直受着这个因素的影响,所

2017年考研:经济学发展进程中的四次变革

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这种以范式“革命”与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与“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下是新祥旭整理的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四次革命,2017年经济学考研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1.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

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2.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 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论文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8001510001 课程名称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主讲教师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高考志愿博弈 转眼又一年高考了,然而各地高考和报志愿的顺序并不相同,2014年以前北京为先报志愿再高考,其他大部分地区都为先出成绩再报志愿,还有个别地区为高考完后估分报志愿。然而高考过后总有一部分人过高估算自己的成绩而没有被大学录取,当然也有不少的考生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却因他们的保守估算而失去更好的机会,所以大学开学后,总有一些学生放弃入学资格未报到,或者入学后对学校各方面的不满意,学习兴趣大减,沉迷游戏或半路辍学重新高考。 而发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改进高考报志愿的方式呢,这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话题。 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同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实质上考生填志愿时都在进行一场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在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 由图中可知考生报考志愿时,不考虑大家集中式填报某一学校的情况下,填超出自己水平的院校只有在自己超水平发挥时才能被录取,报适合自己自己水平的志愿时,超水平发挥和正常发挥都可以被录取,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志愿时,无论怎样发挥都可被录取。填报超出自己水平的志愿虽然有可能被高于自己水平的院校录取,但落榜的风险很大,很可能得不偿失,填报低于自己水平的院校时,虽然肯定能考上大学,但过于保守,失去了很多更好的机会,所以填报适合自己水平的志愿更合适,虽然失去了拼搏更好的院校的机会,但保障了适合自己水平的院校。所以最终因志愿目标过高未被录取和填报低于自己水平志愿被录取的考生都是博弈中的失败者。 而先报志愿再高考的方式劣于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因先填报志愿再高考比先出成绩再填志愿多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考生无法预知高考时的发挥水平,增大了考生目标过高落榜和因保守不能上更好的院校的机率。假设高校根据考生的成绩而确定其能被录取的机率为X,先出成绩再填志愿的方式中,考生能被录取的机率就是X,而在先填志愿再高考的方式中,首先高校根据考生的成 第1页共3页

行为经济学文献综述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一、行为经济学的概念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 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 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80年代以后,以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 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 出发。以此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莱布森(DavidLaibson),从 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 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认为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 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2001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将该学 会的最高奖两年一度的“克拉克奖(Clark Medal)”颁给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马修·拉宾(Rabin Matthew, 1998),以表彰他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拉宾的研究主要是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 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人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002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坎内曼(Daniel Kahneman),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坎内曼是“因为将心理 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行为”。 这说明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加强。除此之外,阿 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 1992)、爱德华(Edwards, 1954)等则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程序。西蒙(Simon, 1997, 2001)则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三、行为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这是由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麻省理工大学的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在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贴现率往往大于 长期贴现率。夸张贴现抓住了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 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的行为金融学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课后习题详解-(行为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31章行为经济学 1.假设要求被实验者摇奖买票。告诉一组被实验者,他们有55%的可能性买到票,而告诉另一组被实验者,他们有45%的可能性买不到票。哪个小组更愿意摇奖买票?这种效应的名称是什么? 答:第一组被实验者更愿意摇奖买票。这种效应的名称是框架效应。实际上,两组被实验者买到票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但是针对第一组的表述属于正面信息框架,针对第二组的表述属于负面信息框架,根据框架效应,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程度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人们会厌恶损失。 2.玛丽为自己的家庭制定了整周的膳食计划,而弗雷德负责每天购物。谁更愿意使得膳食多样化?这种效应的名称是什么? 答:玛丽更愿意使得膳食多样化,这种效应的名称是选择分类效应。人们在面临一次性选择时,一般会明显地愿意选择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 3.设想一个中等规模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正试图决定为自己公司雇员的年金计划提供几种共同基金。提供10种共同基金好还是提供50种共同基金好? 答:根据经典消费者理论,人们偏好多样化,因此选择越多越好。但是更多的选择可能会误导雇员,以致雇员无所适从;此外,过多的选择也存在决策成本问题。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主管而言,提供10种共同基金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如果人力资源主管决定提供50种共同基金,则最好是将它们归并为相对更少的几类基金。

4.在正常的硬币投掷中,连续出现三次硬币正面的概率是多少? 答:在一次正常的抛掷硬币实验中,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都是0.5。由于每次抛掷硬币都是独立事件,所以连续三次抛掷硬币都出现正面的概率为:0.5×0.5×0.5=0.125。 5.约翰决定本周和下周各节省5美元和10美元的开支。然而,在下周来临时,约翰决定只节省8美元的开支。可以用哪种专业术语描述这类不一致性行为? 答:约翰的这类不一致性行为称为“时间的不一致性”。“时间的不一致性”是指在t 期为t+i期计划的行动方案,在t+i期到来时,实施该行动方案不再是最优的。

风险倾向文献综述

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描述Bowman悖论以及对国内外关于风险倾向的研究进行梳理,从管理层自身、企业业绩、企业竞争优势三个方面探讨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影响。最后发现现有文献和研究的不足,指出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借鉴。 关键词:Bowman悖论;风险倾向;战略风险管理 一、引言 基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企业风险-回报的相关关系呈正相关,即高风险带来高收益,低风险带来低收益。1994年,Bowman对美国85家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企业的风险-回报呈负相关,一些产业内则呈非相关关系,这就是著名的“Bowman悖论”。这一悖论的提出冲击了人们关于企业风险-回报正相关的传统观念,引起了学者对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二是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从Bowman 悖论提出以来的研究来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后者。循着Bowman的结论:某些管理人员具有高超的战略能力,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回报。Miller和Leiblein运用企业行为理论证实了这个观点,正确的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能使企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获得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风险-回报的负相关;管理层可能不是风险厌恶型而是风险寻求型,风险态度影响了风险-回报的关系。本文通过管理层风险倾向对企业风险-回报相关关系影响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并提出研究假设。 二、风险倾向的探讨 风险倾向是指人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的态度或行为(保守或激进,风险寻求或风险规避等)。从20世纪中期开始,有关风险态度和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对模糊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区别,以及对风险决策下的各种模型的研究。它是战略风险行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于受决策个体、企业业绩及竞争优势的影响,个体对决策和收益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战略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战略不仅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而且能规避风险。战略的制定与管理层的风险态度密切相关。因此,管理层受自身、企业业绩及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的风险倾向会影响风险和回报的相关关系。 (一)管理层自身因素与风险倾向 Porter指出,风险是在“错误”情景发生的情况下执行某种战略所导致的糟糕结果。Miller 和Leiblein对风险-回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者可以通过战略调整来改变风险-回报的关系。Robert和Gmoez-MeJia建立了一个行为代理模型,主要用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来解释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行为。许多研究发现,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在面临糟糕的情景下会有强烈的冒险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主要取决于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源于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形成的契约关系。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

读《女士品茶》的感悟

社会科学与生活的对撞----读《女士品茶》有感 姓名: 班级: 课程: 任课老师:

曾经读过几本关于经济学的著作,都不那种纯理论性的高不可攀的读物,反而用的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故事,对于这类书籍,我尤其喜欢,其中让我最回味无穷的就是:《怪诞行为学》。它的作者是丹·艾瑞里,丹·艾瑞里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艾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斯隆管理学院行为经济学教授、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研究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怪诞行为学》这本著作是他在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写的。在网络上下载了PDF 版本的,越看越喜欢,最后还是花钱到当当网上买了纸质的书看,反复看了好几遍。 作为一个学习金融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在我们所有学习过的专业课程中,任何分析问题的时候,任何模型都是假设“人是理性的。在面对任何经济问题,人们总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认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判断。”而《怪诞行为学》却真是与这个亘古不变的假设大相径庭,丹·艾瑞里大胆的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很多时候人其实并不是理性的,而是会受到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符合那些我们说熟知的经济学原理的事情。在讲述这些大胆的推测的时候,丹·艾瑞里更是别开生面的运用着日常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其实都是随处可见的。由于我所阅读的并不是丹·艾瑞里的英文版本原著,而是中译本,但我仍旧认为译

者的文字运用能力非常出色,语言鲜活有感染力。对于全书的阅读,确实很大的开拓了我的眼界,极大的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在今后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拥有了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及角度。 也真是因为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我更加的期待阅读《女士品茶》。任课老师杨老师,推荐并要求写本书的读后感,而且言辞之间更是对这本书赞赏有加。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在豆瓣读书上搜索了豆瓣书友们对于这本书的评价,虽然有不少书友吐槽本书的中译本翻译能力不佳,没有完全彰显其英文原著独特的语言魅力,但依旧是好评如潮。 在《女士品茶》全书中,作者意图以非数学的语言,描述出统计革命带来的基本哲学观念层面上的重大转变,并超越一般的观念介绍的层面,具体地展示给读者某些精彩统计研究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对于不是统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的我,一本如此卓越的统计学入门佳作不论是对我的统计学课程的相关学习还是拓展思考社会经济问题的方式都是极大的帮助。 于是我带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开始了《女士品茶》的阅读。 对于本书的感想,我计划将从两方面来阐述:其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其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完美诠释。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2015-2016学年 第一学期 行为经济学期末作业 课程类型:公共选修课 姓名:阿卜杜库杜斯·麦麦提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0305132404 序号:130

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主要结论有四点: 1.人们不仅看重财富的绝对量,更看重财富的变化量。与投资总量相比,投资者关注的是投资的盈利或亏损的数量。 2.人们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倾向于冒险赌博(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更倾向于现实确定性盈利(风险规避) 3.一定量的财富减少产生的痛苦与等量财富增加给人带来的快乐不相等,前者大于后者。 4.前期决策的实际结果影响后期风险态度和决策,前期盈利使人的风险偏好性增强,还可以平滑后期的损失;而前期的损失加剧了后期亏损的痛苦,风险厌恶程度也相当高。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从现在的赢利和损失中获得的效用依赖于前期的投资结果。 我的理解: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时,取决于结果与展望(预期、设想)的差距而非单单结果本身。就是说人在决策时会在心里预设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衡量每个决定的结果,与这个参考标准的差别是多大。 例如,一个人展望(预期)能得到奖金 500 元,当他的决策让他得到奖金 500 元,他会觉得没什么;若他有办法得到多于预期的 500 元,多数人会审慎地考量这方法(决策)带来的风险,以免失去预期回报;如果相反,即使他有另一个比较安全,但让他少得100元奖金的办法(决策),那多数人会宁可冒较大风险,以获取展望预期回报。 结论:人们都说损失厌恶的。当然做决策的是也不想传统经济学所讲的一样的理性的。 二、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主要有三个部分: 1.人们怎样觉得各种经济事务的结果,怎样做一些决定,并且之后又是怎样评估那些决定的结果 2.有时把经济行为分到细微、具体的账户。 3.与我们核查与评估心理账户的频率有关的内容,或者称之为:“选择划分” 我的理解:“心理帐户”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绝大部分都有,学生当然也有。我们是否可以应用这一心理现象为布置作业服务。学生在心中为所学的各门功课都建有一个心理帐户,当天的功课均匀而适当的布置一些作业,学生可能并不感觉多,但一门功课留的作业较多,学生就感觉今天的作业很多,其实前面各科的作业总量要比这一科的作业多很多。这就是学生的心理帐户在起作用。 举例:A某日倒车撞了保险杆,修理费用1400元;那天还超速吃了罚单,120元;乱停车吃了罚单,40元。B倒车撞了保险杆,修车费用1600块。这两个人当然是A感觉损失更多。 C中了一个75块的足球彩票。D中了个50的足球彩票,和一个25块的福利彩票。D更觉得自己今天运气很好,个人感觉也肯定很好!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 导读:本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带来的《思考,快与慢》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只有

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你的成功会被放大,而你的失败会被缩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伟人的失败,就算伟人失败了,我们也会找各种借口说服自己,“那不是失败,只是失误罢了”。 运气像是跳动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时它会跳到你的袋子里。而我们能做得就是把我们的袋子撑的更大些。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还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袋子就会被撑的更大,运气跳进来的几率也就会更大。当然我们也应专注自己的选择,不要去开“多进程”,“多进程”会用去我们过多的调度消耗,得不偿失。 如果天上会掉馅饼的话,那请把你手中那个袋子撑的更大些吧,去收获成功后的那份感动吧。 我们对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当我们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时候,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论文】

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探析 摘要:从行为经济学助推视角展开研究,以便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措施,实现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学者理查德?塞勒通过对一系列行为清单的研究发现,人们没有遵循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最优化原则假设。这一发现开启了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深入研究。助推思想提出微不足道的社会现象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公共管理者的助推方案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产生颠覆性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优化方案,引导人们做出更有助益的抉择。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研究 一、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研究历程 塞勒摘取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缘于他本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对经济学领域的深远影响。目前他依然是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1、行为经济学的发轫 1979年塞勒了解到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前景理论[2-3],开始探索行为经济学的一系列问题;1981塞勒与舍夫林合作提出了自我控制理论[4];1984年塞勒与卡尼曼和尼奇探讨了公平问题[5-6]及企业追求利润约束因素问题[7];1985年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8]。在之后的研究中,他逐渐探索了有限理性、意志力和自利问题,完成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架构。 2、行为经济学助推思想的提出 塞勒还将行为经济学拓展到金融学、法与经济学领域。1995年塞勒与卡斯?桑斯坦(CassR.Sunstein)开始合作,探讨行为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塞勒研究了法律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并从人的行为角度进行了经济分析[9]。其次,塞勒与桑斯坦合著《助推》一书,该书提出“助推(Nudge)”思想。他们认为,并非如传统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人们的认知和意志力是理性的。实际上,人们在做出抉择时往往是不理性的,人们的认知和意志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国家部门可以利用助推方法帮助人们做出更为有益的抉择。该思想提出后得到普遍的关注[10]。“助推”,这一思想采用了“选择设计”工具,以帮助人们在非理性选择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超星)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卖粮打白条”的情况最初发生在()年。(1.0分) 1.0分 ?A、 1954 ? ?B、 1967 ? ?C、 1984 ? ?D、 1990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货币作为一种天生的平等派,为()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1.0分)1.0分 ?A、 少数人 ?

?B、 商品需求者 ? ?C、 每一个人 ? ?D、 产品供给者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关于人民公社化,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分 ?A、 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 ? ?B、 它其实是原来的高级合作社 ? ?C、 具有政治化色彩的组织 ? ?D、 出现在1952年互助组时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农村土地承包制在中国于()年开始实行。(1.0分)1.0分 ?A、 1954 ? ?B、 1967 ? ?C、 1980 ? ?D、 1985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对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1.0分)1.0分 ?A、 经营权改革

?B、 规模化改革 ? ?C、 所有权改革 ? ?D、 制度化改革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关于佩蒂-克拉克定理,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分 ?A、 一定量的劳动得自农业的收入要少于得自工业的收入 ? ?B、 得自工业的收入少于得自商业服务业的收入 ? ?C、 把产业分成三个层次 ? ?D、

等量的要素在不同产业当中获得的报酬相差不大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社会成本是()中的一个概念。(1.0分) 1.0分 ?A、 管理经济学 ? ?B、 社会经济学 ? ?C、 政治经济学 ? ?D、 行为经济学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用来做参照系的不能是下列哪一个?()(1.0分)1.0分 ?A、

智慧树内蒙古大学《行为经济学漫谈》课后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2020年智慧树内蒙古大学《行为经济学漫谈》课后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整理人:寒夜见面课:效用与偏好 1.【判断题】 (2分)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具有计量单位———Util ,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 A.对 B.错 答案: 【错】 2.【判断题】 (2分) 在行为经济学中,偏好是行为的理由,即用于解释在给定的情境中所采取行动的个人属性 A.对 B.错 答案: 【对】 3.【单选题】 (2分) 人们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支配,外部环境对偏好的影响即() A.显著性假定 B.关联效应 C.尺度相容性 D.启发诱因 答案: 【启发诱因】 4.【单选题】 (2分) ()强调效用的幸福内涵, 它从更宽广的角度把效用理解为快乐与痛苦,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 以及生活满意度等 A.体验效用 B.序数效用 C.过程效用 D.基数效用 答案: 【过程效用】 5.【多选题】 (2分) 效用内涵演化的三个阶段包括() A.效用=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

B.效用=偏好 C.效用=满足或满足指数 答案: 【全选】 见面课:行为经济学与企业管理误区 1.【判断题】 (2分) 决策是人们在两个及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 【对】 2.【判断题】 (2分) 作为人类进化的产物,推理系统是一个更为古老的系统;而直觉系统是人独有的,体现着人独特的逻辑、理性,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系统 A.对 B.错 答案: 【错】 3.【单选题】 (2分) “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维固定在某处”这句话描述的是() A.易得性偏见 B.锚定偏见 C.沉没成本效应 D.过度自信 答案: 【锚定偏见】 4.【单选题】 (2分) 下列哪一个不是推理系统的特征() A.颇费力气的 B.缓慢的 C.很难控制和修改 D.受制于思维 答案: 【很难控制和修改】 5.【多选题】 (2分) 避免决策误区的原则包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