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

乡村医师培训

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

药剂科贺梅

1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1.1.1 吸收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的吸收多属被动转运,非解离型药物易被吸收而解离型者不易被吸收,由于胃液的pH对弱酸或弱碱药物的解离度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可影响其吸收。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可受胃排空速度及蠕动的影响。此外,肠道血流量也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老年人与青年人相比,其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血液量减少。老年人的这些变化,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但经研究表明,大多数药物在老年人无论其吸收速率或吸收量方面,与青年人并无显著差异。

需在胃的酸性环境水解而生效的前体药物,在老年人缺乏胃酸时,则其生物利用度大大降低。

老年人常用泻药,它可使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减少。

1.1.2 分布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血流量、机体的组分、体液的pH、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及药物与组织的结合等。

在血液量方面,老年人的心输出量在30岁以后每年递减1%,血流量的减少可影响药物到达组织器官的浓度,因而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效应,但这一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不居重要地位。

体液总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但减少的是细胞内液(它反映了功能细

胞的减少),而细胞外液量并无改变,因而对药物的分布影响不大。

30岁时,机体的非脂肪成分体重达峰值,随后则依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在男性,30-50岁之间每年递减0.12kg,50岁以后,每年递减0.45kg,但脂肪成分体重在30岁以后则逐年递增。在女性,非脂肪成分体重的变化不像男性那么大,30岁以后每年递减0.2kg,但脂肪成分体重的增加却比男性明显。故在脂肪分布的药物,在女性老年人有特殊的意义,如地西泮在老年人的分布与性别就有很大的关系。

体液的pH,青年人(20-29岁),为7.40,而80-89岁者为7.368,这微小的变化不致影响药物的分布。

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随年龄增长而有所降低,青年人为4g%,而65-70岁者可减至3g%左右(视营养状态、膳食及疾病状态而定),但在老年人,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变化不大。因此,在老年人单独应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时,血浆蛋白含量的降低对于该药在血浆中自由药物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时,由于竞争性结合,则对自由药物的血浆浓度影响较大。虽然在青年人也会有这种影响,但在老年人这种变化更大。例如未结合的水杨酸盐浓度,在未服用其他药物的老年人,占血浆总浓度的30%,而在同服其他药物的老年人则可增高至50%,用药时应加注意。

1.1.3 排泄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老年人的肾脏组织、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功能等变化均可影响药物的排泄,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机体消除药物的时间。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老年人用药的影响方面,排泄是较重要的因素。

肾脏的重量在40-80岁之间要减少10%-20%,主要是由于肾单位的数

量和大小减少了,如肾小球表面积减少,近曲小管长度及容量均下降。

肾血流量,在40岁前无大变化,40岁以后每年递减1.5%-1.9%,65岁老年人的肾血流量仅及青年人的40%-50%。

肾小球滤过率在50-90岁间可下降50%。

肾小管分泌功能,以碘吡啦啥测定的结果表明,在30岁时为360mg/分/1.73m2,而90岁则为220mg/分/1.73m2。

老年人肾脏的上述巨大变化,大大地影响药物自肾脏的排泄,使药物的血浆浓度增高或延缓药物自机体的消除,t1/2延长,从而老年人更易发生副作用。因此,给老年人用药时,要根据其肾功能(肾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或调整给药的间隔时间。

1.1.4 代谢

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肝血流量减少,是使药物代谢降低的一个因素。25岁以后,肝血流量每年递减0.5%-1.5%,65岁老年人的肝血流量仅及青年人的40%-50%,90岁者则仅及30%。也有报道,20岁以后肝血流量每10年减少6%-7%。

至于肝药酶(P-450)活性的变化,实验研究表明,在老年动物其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在人尚缺乏直接的资料。

在临床用药中,发现有些药物(特别是具有首过效应的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受年龄的影响较大,但是,要提出它与年龄的关系却十分困难,因为对于肝脏代谢药物的功能,缺乏像肾功能那样(如肌酐清除率或碘吡啦啥分泌量等)的指标。虽然近年来有人以安替比林的代谢(它可分布于全身体液,不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完全经肝氧化清除)来反映肝药酶的活性,但影响安替比林代谢的因素很多,因此用它作为指标说明肝功能,其可靠

性稍差。

另外,老年人的功能性肝细胞减少,对药物的代谢也有一定的影响。

由上所述,给老年人应用被肝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利多卡因、普萘洛尔、洋地黄毒苷等时,可导致血药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而出现更多的副作用,故需适当调整剂量。

在给老年人应用某些需经肝脏代谢后才具有活性的药物时(如可的松在肝转化为氢化可的松而发生作用),更应考虑上述特点而选用适当的药物(如应用氢化可的松而不用可的松)。

1.2 某些药物对老年病人的影响

现将老年人用药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原则简介如下。

(1)肝素:60岁以上病人用药后出血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其原因不明。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出血迹象,并避免同时应用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2)华法林:老年人用后作用及副作用均增强,因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所致,也与老年人对华法林的作用较敏感有关。在用药过程中除观察出血迹象(血尿、大便潜血)外,尚应常测凝血时间。

(3)苯妥英钠:对患有低蛋白血症或肾功能低下的老年病人,可增加神经或血液方面的副作用。其原因是由于苯妥英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应根据年龄适当减少剂量。

(4)阿米替林、丙米嗪:大多数老年人服用后易出现不安、失眠、健忘、激动、定向障碍、妄想等症状,可能与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有关,似与剂量关系不大。发现后停药。

(5)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由于庆大霉素主要由肾排泄,老年人肾功能减低,其半衰期延长而增加药物的毒性(耳及肾毒性)。可参考老年

人的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或给药间隔时间。

(6)青霉素:老年人肾脏分泌功能衰退,以致排泄减慢,血浓度增高,易出现中枢神经的毒性反应,如诱发癫痫及昏迷等。如老年人病人需用大剂量青霉素时可考虑其肾功能而减少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7)地高辛:由于老年人肾清除机能衰退而延长其半衰期,或由于老年人肥胖,剂量相对地较大,易出现中枢性毒性(恶心、呕吐)或心脏毒性。应按老年人的非脂肪性体重计算剂量或按其肾功能调整剂量。

(8)普萘洛尔:可能因老年人的肝功能变化、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原因,其作用增加,如头痛、眩晕、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剂量宜个体化并严密观察副作用的发生。

(9)铁制剂:老年人应用时可因胃酸分泌减少而致吸收量不足,故疗效不明显。宜同服稀盐酸或增加剂量。

(10)左旋多巴:易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如低血压、晕厥、恶心、呕吐,有时产生抑郁症加重、定向性障碍、妄想等,原因不明。宜减少剂量及严密观察副作用的发生。

(11)吩噻嗪类:震颤性麻痹的发生率在老年人较高,且常为永久性的。原因不明。宜在开始时应用小剂量,并严格注意震颤性麻痹副作用的发生。

2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妊娠妇女服药率较高,据统计,孕妇在妊娠期间曾服用过至少一种药物者占90%,至少10种者占4%,某些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即胎儿经胎盘从母体吸收和排泄药物,大多数均属被动转运。因此,孕妇用药不当则有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发生畸形。

2.1 药物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孕妇患病可以危及胎儿,应用药物治疗可间接地对胎儿生长发育有益,但有些药物也可对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

2.1.1 药物对胚胎期的不良影响

药物的致畸作用大多发生在胚胎期,既可使婴儿出生时已经畸形,具有形态上的缺损,如外形、体内器官以及某种组织因素或生化产物的缺损;也可使婴儿在出生后在发育过程中产生畸形。

妊娠头三个月中胎儿生长发育极其活跃:受精后20天胚胎头尾部开始分体节(骨骼肌肉的前身);30天发生感官和肢芽,初步建立胚胎血液循环;60天肢芽伸长,颜面形成,心、肝、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形成和发育。因此在妊娠三个月中给孕妇用药不当就有可能致畸,例如应用雌激素、孕激素、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抗肿瘤药等。对于某些在实验动物具有致畸作用的药物,虽尚无临床致畸报道,但也以避免应用为宜。有些药物的致畸,如抗甲状腺药、降血糖药等,可能与其疾病本身有关。

2.1.2 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从妊娠3月后至出生前,已经形成的胎儿器官继续迅速生长发育。孕妇用药后,如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影响胎儿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实验研究表明胎儿在药效学方面,即胎儿对药物的反应,与新生儿或儿童者并无差异,但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有其特点,因而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如四环素可积蓄于骨和牙齿,使胎儿骨生成延迟及牙釉质发育不全;链霉素可使听神经功能减退;抗癫痫药及地西泮可使胎儿慢性中毒,产生中枢抑制、凝血功能障碍等。

2.2 胎儿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1)吸收:大多数药物经胎盘转运进行胎儿体内;也有一些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后面被胎儿吞饮,随羊水进入胃肠道被吸收入胎儿体

内;从胎儿尿中排出的药物又可因胎儿吞饮羊水重新进入胎儿体内。形成羊水-肠道循环。经胎盘转运的药物进入脐静脉,脐静脉血在未进入全身循环前大部分先经过肝脏,故亦有首过效应。

(2)分布:胎儿的肝、脑等以体重比与成人者相比相对较大、血流多。药物进入脐静脉后,有60%血流进入肝脏,故肝内药物分布较多。胎儿的血脑屏障功能较差,药物易进入其中枢神经系统而较易受影响。胎儿血浆蛋白含量较母体为低。可使进入组织的自由型药物增多。

(3)代谢:胎儿的肝脏是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在肝中有催化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的酶类,以催化氧化反应较活跃,但与成人相比,其代谢能力甚低。胎儿的使药物与葡萄糖醛结合的能力缺如,故对某些通过这种结合而解毒的药物,如水杨酸盐,易产生中毒。

(4)排泄:胎儿的肾小球滤过率甚低,肾脏排泄药物的功能甚差,更易延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胎儿体内的停滞时间。某些经过代谢后降低了原有脂溶性的药物,如地西泮及沙立多胺等,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而使转运到母体血中的速度降低,以致在胎儿体内积蓄。

2.3 某些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现将某些药物对胎儿的作用综述如下:

(1)中枢神经兴奋药:咖啡因使新生儿兴奋,缺肢性畸形,产仔体重减轻,成骨作用降低,心动过速。

(2)对乙酰氨基酚使胎儿肾损伤,肾功能衰竭,先天性白内障,羊水过多症。

(3)吲哚美辛使新生儿肺高压症,心肺适应性障碍,唇裂、腭裂,婴儿死亡。

(4)水杨酸盐使消化道出血,新生儿瘀点,头水肿,出血倾向,体

重减轻,围产期儿死亡率增加,新生儿肺高压。

(5)地西泮产生Floppy婴儿综合征,新生儿行为异常,唇裂及腭裂。

(6)苯妥英钠使胎儿产生苯妥英钠综合征:①颅面畸形;②肢体畸形;③智力及生长发育不足;④先天性心脏病及疝症。凝血障碍,新生儿出血。

(7)氟烷使胎儿不能熟悉声觉刺激。

(8)利多卡因诱发胎儿癫痫。

(9)普萘洛尔使胎儿产生低血糖、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产程延长,低钙血症,宫内生长延缓,分娩期窒息。

(10)华法林使产生胚胎病,如鼻发育不全,骨彩点;眼异常,如视神经萎缩性内障及小眼;发育迟缓,癫痫,胎儿死亡。

(11)肝素使围产期儿及新生儿死亡率高于华法林。

(12)氨茶碱使胎儿心动过速,张口,呕吐,神经质,角弓反张,肢端缺陷。

(13)缩宫素造成高胆红素血症,宫外生活适应性延缓,惊厥。

(14)硫酸镁使胎儿张力降低,反射性降低,中枢神经及吸呼抑制,宫外生活适应力下降。

(15)氢氯噻嗪使胎儿血小板减少症,低血糖,电解质紊乱。

(16)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使胎儿产生小异位肾,产儿体重减轻,出生前死亡率增加,电解质紊乱,肺成熟增加,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腭裂,骨畸形。

(17)维生素A使胎儿自然流产,脑积水,心脏畸形,形成畸形,行为及学习能力低下,出生后生长迟缓。

(18)维生素D使胎儿瓣上性主动脉狭窄,鬼样面容,智力低下,胎

儿死亡率增加,骨骼畸形。

3 老年人、新生儿、小儿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3.1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渐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

(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3.2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参见表1.3)。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

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

3.3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3)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3.4 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4):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

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参见表1.4)。

3.5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

(2)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

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

(3)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噁唑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

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表1.1 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获得)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期

表1.2 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注: * 活动性肝病时避免应用。

表1.3 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表1.4 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

注:(1)妊娠期感染时用药可参考表中分类,以及用药后患者的受益程度及可能的风险,充分权衡后决定。

A类:妊娠期患者可安全使用;B类:有明确指征时慎用;C类:

在确有应用指征时,充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选用;D类:避免

应用,但在确有应用指征、且患者受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时严密

观察下慎用;X类:禁用。

(2)妊娠期患者接受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氯霉素、磺胺药、氟胞嘧啶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

药方案

2009年10月26日教学

孕妇与儿童不宜应用的药物(按药品说明书)

孕妇及儿童不宜应用的药物(按药品说明书) 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可透过胎盘和进入乳汁,孕妇及哺乳期服药偶可致胎儿过敏。尚未见致畸报导,用药需要权衡利弊。给哺乳期孕妇服用,最好停止授乳。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动物实验可致畸胎,孕妇混悬剂慎用、注射剂禁用。 凯力达(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胶囊):孕妇慎用。 氨基糖苷类: 孕妇D类,引起先天性耳聋,骨骼发育畸形,用药时需要权衡利弊,哺乳期停止授乳。早产儿及新生儿慎用。 曲必星针(盐酸大观霉素):孕妇禁用,因稀释液含苯甲醇新生儿禁用。 奈康(硫酸奈替米星针):新生儿禁用。 胃炎干糖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西索米星针:孕妇禁用。 四环素类: 孕妇及准备怀孕的妇女禁用,8岁以下儿童禁用,哺乳期停止授乳。 大环内酯类: 有较少的药物可排入乳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对婴儿影响不大,但最好停止授乳。卡斯迈欣(克拉霉素片):动物实验对胎儿有毒性,代谢物可进入乳汁,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6个月以下儿童疗效尚未确定。 其他类: 磷霉素钠针:本品可在乳汁中分泌,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 氯霉素针:孕妇禁用,哺乳期必须应用时需要停止授乳。儿童必须应用时最好监测血药浓度。可林霉素:孕妇慎用,哺乳期要停止授乳。出生4周以内的儿童禁用。 他格适(替考拉宁针):除非万不得以,孕妇或可能妊娠的妇女禁用。 稳可信(万古霉素针):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甲硝唑: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替硝唑:动物实验对胎儿具有毒性。妊娠3月内禁用。3个月以上具有明显指症方可选用本品。哺乳期用药应停止授乳,停药3日后方可授乳。12岁以下患者禁用针剂(裕宁),片剂(可立泰)尚不明确。

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与哺乳期用药对策精编版

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与哺乳期用药对策 孕产妇安全用药 哺乳期妇女因患病而需服药的情况相当常见。因为几乎所有药物可自乳汁分泌,乳儿的肾脏、肝脏、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哺乳期用药需要在保障母体自身安全的同时,又要考虑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一、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 药物从母血进入乳腺细胞的机制为经过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细胞外液与细胞膜。分布到到乳汁的药量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蛋白结合率、母体中的药物浓度及乳汁pH值等。 1.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分布到乳汁中 脂溶性高的药物,如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硝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等,可分布到乳汁中,哺乳期妇女禁用。 抗癫痫类药卡马西平脂溶性较高,可通过乳汁分泌,乳汁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60%,哺乳期妇女禁用。 2.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不易分布到乳汁中 只有血浆中的游离药物可进入乳汁,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进入乳汁的量越少。因此,哺乳期妇女在选择药物时,应首选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 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8%~99%,乳汁及婴儿血浆中药物浓度极低,对婴儿影响较小。但对于乳儿,仍需谨慎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妊娠期使用可致“胎儿华法林综合征”,妊娠期禁用) 3.碱性药物容易分布到乳汁中,酸性药物不易进入乳汁中 哺乳期妇女的乳汁pH值平均为7.09,相比血浆pH值(7.4)低。对于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相对碱性的血浆中更易电离,仅极少量进入乳汁。 对于碱性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及四环素类药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容易分布到乳汁中。 二、哺乳期用药对策 1.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哺乳期用药,应首先考虑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必要性。若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用药的利益大于风险,则应尽量避免用药;在症状可耐受时采用对因治疗,避免对症用药。 2.尽量使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

孕产妇及哺乳期合理用药试题及答案

孕产妇及哺乳期合理用药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妊娠期口服药物吸收减慢的原因是 ( B ) A.胃酸分泌增加及肠蠕动加快 B.胃酸分泌减少及肠蠕动减慢 C.消化能力的减弱 D.食物的影响 2、凡属于临床实验或疗效不确定的药物都 ( A ) A.禁止用于妊娠妇女 B.注意用药时间 C.注意疗效和时间 D.注意剂量的个体化 E.必要时测定血药浓度 3、妊娠期哪一阶段是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 ( C ) A.受精至18d左右 B.临产 C.受精后3周至12周 D.妊娠4个月至足月 E.刚刚受精 4、母体和胎儿体内的药物通过胎盘转运进入对方体内的过程称为 ( D ) 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特殊转运 D.胎盘药物转运 E.胎盘药物代谢 5、产前用药对胎儿娩出后继续作用,对胎儿危险的原因是药物 ( D ) A.易化扩散 B.简单扩散 C.水溶性扩散 D.未完全清除 E.肝肠循环 6、不易透过胎盘的药物是 ( C )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E.四环素类

7、下列哪些抗菌药不宜孕产妇使用 ( E ) A四环素类 B庆大霉素 C氟喹诺酮类药 D氯霉素类E、以上都是 8、孕期结核首选 ( A ) A乙胺丁醇 B利福平 C左氧氟沙星 D莫西沙星 9、下列抗生素可造成儿童牙齿黄染,并影响骨骼发育的是 ( B ) A氯霉素 B四环素 C红霉素 D青霉素 10、产后可以使用的抗生素 ( A ) A青霉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甲硝唑 D四环素类 11、下列抗菌药物中,全身给药时孕妇禁用的是 ( B ) A 青霉素类 B 氨基糖苷类 C 大环内酯类 D 克林霉素类 E 头孢菌素类 12、下列何者为治疗妊娠期支原体感染的重要药物 ( A ) A 红霉素 B 青霉素G C 磷霉素 D 头孢曲松 E 克林霉素 13、下列药物中,孕妇使用可能造成胎儿听神经损害的药物是 ( A ) A 万古霉素 B 阿齐霉素 C 头孢吡肟 D 阿洛西林 E 青霉素G 14、美国FDA的妊娠期药物安全索引分类中属于毒性分级为A级的抗菌药为 ( A ) A.A级无 B.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 C.青霉素类、头孢类等 D.氨基糖苷类 E.利巴韦林等 15、妊娠期药物安全索引中抗真菌药物属妊娠期毒性分级为B级的药物是 ( D ) A.灰黄霉素、制霉菌素 B.酮康唑、氟康唑 C.伊曲康、氟胞嘧啶 D.两性霉素B、克霉素 E.异烟肼、利福平 16、下列硝基类抗菌药物中,孕期使用相对安全的是 ( D ) A 奥硝唑 B 呋喃妥因 C 替硝唑 D 甲硝唑 E 呋喃唑酮 17、下列抗病毒药物中,妊娠安全分级为X级的是 ( C )

从说明书中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所想到的

发布日期20040418 栏目中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从说明书中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所想到的 作者邓阿黎 部门 正文内容 从说明书中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所想到的 审评一部邓阿黎 最近,对《中药、天然药品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第二稿进行了学习。 在对临床使用说明书中的特殊人群关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的讨论时, 我想到了一些问题。 药品说明书,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印制并提供的,包含药学和医学等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等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及其它相关信息,用以指导 药品的临床正确使用和管理的技术性资料。因此,说明书是指导医生和患者 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工具。但是在以往的说明书中,对于某些特殊人群的用 药,如对于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的用药问题只是在注意事项、禁忌等方面会有 一些相关的提示。新修订的说明书对特殊用药人群包括孕期及哺乳期妇女、 儿童、老年患者的用药情况作一专项列出,且有明确详尽的要求,这无疑是 一个进步。此举不但进一步完善了说明书中内容,也必将给临床医生和特殊

人群用药作出更加具体完备的理论指导,确实保证了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为一个临床妇产科医生,我想就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谈一些个人的观点。目前中药说明书中关于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的用药问题研究较少,既是有相关内容,也多是根据中医临床想当然写入的,缺乏严格的试验依据。 具体来说,现阶段,由于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中,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一直被作为排除对象而不予纳入(某些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针对性用药除外,如保胎、催乳之类药物),更谈不上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进行充分、严格、对照的临床研究。当前说明书中关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说明,其信息主要 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对于已经上市销售的品种,说明书如果提到了孕妇禁用或慎用,有的是基于几千年中医理论的认识,中医妇科教材里明确指出妊娠期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之药”均应慎用或禁用。当然如果确实需要,亦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须严格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2)有的是在进行药品的急毒及长期毒性试验的过程中,发现药品可能会对生殖系统有影响,进而开展进一步的生殖毒性的动物试验,显示药品损害生 育力或对胎儿造成危害。 以上两种情况是已经明确了的,有理论或试验证据可循。而在当前新药的开发过程中,对于那些药典中并没有提示明显的孕妇及哺乳妇女的用药禁忌,且急毒及长毒试验也并没有提示生殖系统的影响的药物,其安全性是否可以得到保证;还有多少药物可能存在潜在的、未知的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附录四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概述鉴于许多药物可以自由地通过胎盘,故在用药前应考虑以下几点 1.1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对胎儿的发育是绝对安全的 1.2只有药物对母亲的益处多于对胎儿的危险时才考虑在孕期用药,若有可能,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内应避免应用任何药物 1.3药物对胎儿的作用可能与预期发生在母亲身上的药理作用不同 1.4孕期药物代谢比非孕期明显减慢 1.5致畸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只能给予那些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 1.6有些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比对母亲要长,如氯霉素 1.7禁止在孕期试验性用药 1.8未在本项目列出的药物并不意味是安全的 2按对妊娠的危险性等级的药物分类 2.1FDA颁布的药物对妊娠的危害等级标准 A级: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对胎儿有危害的迹象(并且也没有在其后的6个月有危害性的证据),可能对胎儿的影响甚微 B级: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未见到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发现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并未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得到证实(也没有对其后的6个月的危害性的证据) C级:动物研究证明对胎儿有危害性(致畸或杀死胚胎),但并未在对照组的妇女进行研究,或没有在妇女和动物平行地进行研究。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了对孕妇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后,方可应用 D级:对胎儿的危害性有明确的证据,尽管有危害性,但孕妇用药后有绝对好处(例如孕妇受到死亡的威胁或患有严重疾病,应用其他药物虽然安全但无效,因此需要用此类药物) X级:在动物或人的研究中均表明它可使胎儿异常,或根据经验认为对人、或对人及动物是有危害性的。给孕妇应用这类药显然是无益的。本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患者 注:1少数药物的危害级别是由某些专家拟定的,在级别字母后附有“m” 2 某些药物,其危害性可因其用药持续时间不同而不同,故标有两个不同的危害性级别。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的用药指南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的用药指南 一、妊娠三月妇女的用药妊娠三月妇女的用药 由药物引起的胎儿损害或畸形,一般都发生在妊娠的头3 个月内,特别是前8 周内最为突出。因为着床后的受精卵,每个细胞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并开始进行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雏形。在这个重要阶段,如果孕妇用了某些药物,一些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就会停止生长发育而残缺不全出现畸形。其作用机理很复杂,有很多问题至今还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药物导致畸胎,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蛋白质合成障碍、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营养、代谢失常等。 以下药物禁止使用:①抗肿瘤药物:如马利兰( 白消安)、乐疾宁(巯嘌呤)、癌得星(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苯丁酸氮芥等;②激素类药物:可的松、强的松龙、安宫黄体酮、睾丸酮、己烯雌酚和口服避孕药等;③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苯妥英钠(大仑丁)、卡马西平(痛惊宁嗪)、扑痫酮及三甲双酮等;④镇静药:如安宁、利眠宁、氟哌丁苯(氟哌啶醇)及反应停等;⑤抗忧郁药:如丙咪嗪、苯丙胺等;⑥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安其敏、敏克静、晕海宁和苯海拉明等;⑦放射性药物:如放射性碘(131I)等。 二、怀孕第四至第九个月妇女的用药怀孕第四至第九个月妇女的用药 药物可以影响该阶段胎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外生殖器官的发育。孕妇在怀孕的最后1 周 用药应特别注意,因为某些药物在胎儿分娩时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胎儿成为新生婴儿时,必须完全承担药物代谢和消除的负担。但此时婴儿的不完善代谢系统还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处理和消除药物,所以药物可在婴儿体内蓄积并产生药物过的表现。对于早产儿,其代谢作用更不成熟,危险性就会更大。 完全避免使用的药物: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男性激素样药物可增加食欲和体重)、口服抗凝剂、阿司匹林(长期或大剂使用)、氯霉素、己烯雌酚、碘化物类、烟碱(烟草)、呋喃妥因、口服降血糖药物、性激素(任何种类)、磺胺类、四环素类。 遵医嘱使用的药物:苯丙胺类、强镇痛药、麻醉药品、制酸药(含钠离子)、抗甲状腺药、 巴比妥酸盐类、溴化物、卡马西平、氯喹、多粘菌素E、可的松样药物、环磷酰胺、麦

临床药理学--第9章_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教案首页 1、掌握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 2、掌握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及常用药 3、熟悉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4、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特点及药代动力学特点20 分钟 2、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及常用药20 分钟 3、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10 分钟 4、新生儿常见病合理用药20 分钟 5 、 总结10 分钟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 定义:新生儿系指胎儿从出生至生后28d 的小儿。新生儿的特点1.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慢。 2.随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变化很大。 3.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4.在病理状况下,各功能均减弱。因此,新生儿所用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途径等,应随小儿成熟程度和病情不同而不同。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特点及药代动力学特点20 分钟讲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基 本 内 容 第二节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 一、药物的吸收与给药途径 (一)经胃肠道给药 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 态。 疾病状态如腹泻可进一步减少药物的吸收。胃液 pH 影响药物的吸收 率,而胃排空时间延长可增加药物与胃粘膜接触时间使吸收增多。能吃奶 的或经鼻饲给药能耐受的新生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 (二)胃肠道外给药 1.皮下或肌内注射 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血流及药物特性。如地高辛 肌注吸收差,苯巴比妥口服吸收差,肌注吸收快。新生儿皮下脂肪少,皮 下注射不适用。较大的新生儿,可用肌内注射。 2.静脉给药 药物直接人血并迅速分布到作用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是危重病儿可靠给药途径,静注高渗药物可引起高渗血症的危险。许多药 物具有高渗性,短期大量输入静脉可造成高渗血症,如 10%葡萄糖液。为 预防医源性高渗血症对新生儿的损伤,在用药时应了解所用药物的渗透压, 尽量避免在短期内重复、大剂量使用多种高渗药物,必要时监测新生儿血 渗量。新生儿静脉给药时应注意:①按规定速度给药;②有些药物渗出可 引起组织坏死;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应变换注射部 位,并避免用高浓度溶液。 二、药物的分布 药物吸收后经血循环迅速分布到全身。分布是与 组织大小,脂肪含量, 体液的 pH 值,药物的脂溶性和分子量,与蛋白结合的程度及生物屏障等 因素有关。 1. 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初生时,总体液占体重的 80 %,细胞内 液 35%,细胞外液 45%,使水溶性药物的公布容积增大。结果是降低 血药峰浓度而减弱药物最大效应,又使药物代谢与排泄减慢,延长药物 辅助手段和 基 本 内 容 时间分配 作用的 维持时间。 2.脂肪含量低 脂溶性药物浓度增高,脑组织富含脂质,血脑屏 障发育未完善,新生儿易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讲解新生儿 代谢过程

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与哺乳期用药对策

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与哺乳期用药对策孕产妇安全用药 哺乳期妇女因患病而需服药的情况相当常见。因为几乎所有药物可自乳汁分泌,乳儿的肾脏、肝脏、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哺乳期用药需要在保障母体自身安全的同时,又要考虑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一、药物的乳汁分泌规律 药物从母血进入乳腺细胞的机制为经过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细胞外液与细胞膜。分布到到乳汁的药量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蛋白结合率、母体中的药物浓度及乳汁pH值等。 1.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分布到乳汁中

脂溶性高的药物,如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硝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等,可分布到乳汁中,哺乳期妇女禁用。 抗癫痫类药卡马西平脂溶性较高,可通过乳汁分泌,乳汁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60%,哺乳期妇女禁用。 2.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不易分布到乳汁中 只有血浆中的游离药物可进入乳汁,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进入乳汁的量越少。因此,哺乳期妇女在选择药物时,应首选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

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8%~99%,乳汁及婴儿血浆中药物浓度极低,对婴儿影响较小。但对于乳儿,仍需谨慎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妊娠期使用可致“胎儿华法林综合征”,妊娠期禁用) 3.碱性药物容易分布到乳汁中,酸性药物不易进入乳汁中 哺乳期妇女的乳汁pH值平均为7.09,相比血浆pH值(7.4)低。对于酸性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相对碱性的血浆中更易电离,仅极少量进入乳汁。

对于碱性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及四环素类药物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容易分布到乳汁中。 二、哺乳期用药对策 1.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哺乳期用药,应首先考虑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必要性。若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用药的利益大于风险,则应尽量避免用药;在症状可耐受时采用对因治疗,避免对症用药。 2.尽量使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 由于药物哺乳期安全性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应尽

哺乳期妇女用药禁忌和原则

哺乳期妇女用药禁忌和原则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哺乳期妇女用药禁忌和原则》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病乃人之常情,吃药是必然的,但不同人群吃药注意事项不同,比如哺乳期妇女很多药都不能乱吃,影响宝宝生长。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哺乳期妇女用药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哺乳期妇女...生病乃人之常情,吃药是必然的,但不同人群吃药注意事项不同,比如哺乳期妇女很多药都不能乱吃,影响宝宝生长。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哺乳期妇女用药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哺乳期妇女20个用药禁忌 1、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能使母亲退乳。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轻易服用。 2、青霉素族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新青霉素Ⅱ、新青霉素Ⅲ,氨基苄青霉素等各种青霉素。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但在个别情况下可引起乳儿过敏反应,应予以注意。 3、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磺胺密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甲氧吡嗪、磺胺脒、丙磺舒、双嘧啶片、制菌磺、甲氧苄氨嘧啶、琥珀磺胺噻唑等。这类药物属弱酸性,不易进入乳汁,对乳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鉴于乳儿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即使少量药物被吸收到婴儿体内,也能产生有害影响,导致血浆内游离胆红素增多,可使某些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乳幼儿发生溶血性

贫血,所以,在哺乳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长效磺胺制剂,更应该限制。 4、异烟肼(雷米封)。对乳儿尚无肯定的不良作用,但由于抗结核需长期使用,为避免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最好改用其它药物或停止哺乳。服药妈咪如何顺利哺乳 5、灭滴灭。为广谱抗力药,对乳儿的损害尚未肯定,应慎用。 6、氯霉素。乳儿,特别是新生儿,肝脏解毒功能沿未健全,若通过乳汗吸入氯霉素,容易发生乳儿中毒,抑制骨髓功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引起致命的灰婴综合症,应禁用。 7、四环素和强力霉素。这两种药都是脂溶性药,易进入乳汁。特别四环素可使乳儿牙齿受损、珐琅质发育不全,引起永久性的牙齿发黄,并使乳幼儿出现黄疸,所以也应禁用。 8、氨基比林及含氨基比林的药物。如去痛片、撒烈痛片、安痛定等,能很快进入乳汁,应忌用。 9、硫酸阿托品、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在乳汁中浓度比较高,可使婴儿听力降低,应忌用。 10、抗甲状腺甲药物甲基硫氧嘧啶。可以由母及子而抑制乳儿的甲状腺功能,口服硫脲嘧啶,可导致乳儿甲状腺肿和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故应禁用。 11、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常有医生将它开给病人抗感冒。哺乳母亲服此药后,可致乳儿呕吐、皮疹和尿潴留,禁用。 12、哺乳母亲患了癌瘤,应停止哺乳。否则抗癌药随乳汗进入乳儿体内

新生儿常用药物

新生儿常用药物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陈超 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未成熟及药物动力学的特殊性,新生儿用药有许多特殊要 求,临床用药的选用面临许多限制和困难。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抗感染药物、呼 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药物的应用指征、应用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 事项,并介绍一些新药的新进展。综合性医院的儿科医师应了解新生儿用药的特殊 性,正确掌握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 新生儿;药物:临床用药 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未成熟及药物动力学的特殊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与年长儿童有明显差别,因此,新生儿用药有许多特殊要求,临床用药面临许多限制和困难,需要特别慎重,有些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不宜使用。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常用药物的使用。 新生儿感染的药物治疗 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围产期因素及环境因素,容易发生感染,感染仍然是当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对新生儿感染的防治非常重要。 作者简介 陈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学会委员、全国新生儿学组委员、 上海儿科学会秘书、上海新生儿学组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生儿呼吸疾病、肺表面活性物质、重症监护等。 )} 细菌感染的治疗 细菌是新生儿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呼吸道、 尿路、中枢神经和消化道感染等。对疑似细菌感染的患儿应及时做血培养、 尿培养、摄胸片等必要检查,并行经验治疗,可根据感染的时间、部位及 临床特点等情况选用抗菌药物,在获得细菌学资料后再行调整。 .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治疗 目前我国新生儿感染中,革兰阳性菌仍占多数,以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多见。针对新生儿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治疗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和第一、第二代头抱菌素。对日族p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1,21,随着耐药率的上升,也可选用头抱哇林;对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可首选头抱哇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选用苯哇西林;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和耐药肺炎球菌的严重感染,则宜用万古霉素,每次15mg/kg, 缓慢静脉滴注(1小时),体重<1200g者一日1次,体重1200 -2000g者一日2次,体重>2000g 者一日2-3次。万古霉素的药物代谢与患儿出生体重及其肾功能关系密切,对早产儿和 肾功能不良者慎用,需监测血药浓度,一般血浓度峰值以20~30mg/L为宜1310 .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 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较为常见,其他有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针对革兰阴性菌感染,目前主要的抗生素有呱拉西林、阿莫西林、第三代头抱菌素等。对铜绿假胞菌感染可选用头抱他嘘;对细菌性脑膜炎,常选用第三代头抱菌素,如头抱三嗦或头抱唾脂头抱三嚓半衰期(t1 i2)长,能较好透过血脑屏障,且每日用药次数少(2次)。

孕期、哺乳期用药禁忌与用药指导讲义

孕期、哺乳期用药禁忌与用药指导 王诗源 第一部分概述 根据近年来研究显示,用药不当不仅会给孕妇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损伤,还会危及胚胎、胎儿,可以引起胎儿生长受限,胎儿体表或脏器、器官畸形,甚至会发生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的不良后果,故这一时期用药需特别谨慎。只有做到正确给药,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正确用药,才能保证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安全合理用药。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 一、妊娠期妇女安全用药 (一)妊娠期用药目的 妊娠期用药主要是针对孕妇的治疗需要,对胎儿要考虑的问题是药物可能具有致畸性或其他不良影响。妊娠期是妇女一生中的特殊时期,应了解这一时期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以胎儿为用药目的的胎儿药物治疗学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包括对梅毒的母婴同治、皮质激素防治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二)妊娠期药代动力学 1.妊娠期母体药代动力学 (1)药物的吸收妊娠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活动减弱,使口服药物吸收减慢,达峰时间推后,生物利用度下降。早孕呕吐也是影响药物吸收的原因。如需药物快速发挥作用,应当采用注射给药。妊娠晚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可能影响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的吸收。 (2)药物的分布妊娠期孕妇血浆容积增加约 50% ,体重平均增长 10 ~20kg ,体液总量平均增加 8L ,细胞外液增加约 1.5L 故妊娠期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此外,药物还会经胎盘向胎儿分布。一般而言,用药剂量相同时,孕妇的血药浓度低于非孕妇,这一影响如果没有其他药代动力学变化补偿,则妊娠期药物需要量应高于非妊娠期。妊娠期虽然生成白蛋白的速度加快,但因血容量增加,使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同时,妊娠期很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泌素等物质所占据,蛋白结合能力下降,使药物游离部分增多,而药物被肝代谢及肾消除量增多,并能经胎盘输送给胎儿,因而在考虑药物作用时,应兼顾血药浓度及游离型和结合型药物的比例。试管试验证实,妊娠期药物非结合部分增加的常用药有地西泮、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多卡因、哌替啶、地塞米松、普萘洛尔、水杨酸等。 (3)药物的消除妊娠期由于激素分泌改变,药物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比较复杂。不同的药物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代谢增加、降低或不变,

哺乳妈妈用药注意事项

哺乳期禁用药 1、抗生素及磺胺类。有些抗生素可引起婴儿过敏反应和导致耐药菌株的发生,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如少量进入乳汁,可能影响乳儿的正常肠道菌群。有些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和异烟肼给乳母应用后,可以导致婴儿中毒,宜禁用。服用磺胺类药物后,乳汁中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可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的婴儿、早产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或导致新生儿黄疸。四环素可使乳儿骨骼和牙釉受损,氯霉素有引起骨髓抑制和灰婴综合征的潜在危险,红霉素乳药浓度高于哺乳期妇女血药浓度4-5倍,易导致乳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喹诺酮类药物可使乳儿产生溶血性贫血。酮康唑、氟康唑能通过吸收入乳、乳汁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近,有可能对乳儿造成损害。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药物在乳汁中浓度比较高,可使婴儿听力降低,均应禁用。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等治疗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类药物,乳母长期用药可能会对乳儿产生昏睡和乳母停药后的戒断症状,所以乳母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停止哺乳。 3、抗甲状腺素药物、抗凝剂、放射性药物、麦角制剂、锂、抗癌药、汞剂等,一般认为在乳汁中浓度较高,哺乳期应禁用。 4、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能使母亲退乳。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服用。 5、哺乳妇女应禁止过量饮酒和吸烟,禁用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

速尿等)和作用猛烈的泻药。 当哺乳期妇女用药的时候,往往只着重考虑药物是否影响乳汁分泌,很少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些药物对婴儿有影响。事实上很多药物可随母亲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众而对乳婴产生作用;尽管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很低,但对于体稚身嫩的乳婴来说,其祸害甚大。以下药物是哺乳妇女应忌用或慎用的。 1、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这些药能使母亲退乳。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轻易服用。 2、青霉素族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新青霉素Ⅱ、新青霉素Ⅲ,氨基苄青霉素等各种青霉素。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但在个别情况下可引起乳儿过敏反应,应予以注意。 3、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磺胺密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甲氧吡嗪、磺胺脒、丙磺舒、双嘧啶片、制菌磺、甲氧苄氨嘧啶、琥珀磺胺噻唑等。这类药物属弱酸性,不易进入乳汁,对乳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但是,鉴于乳儿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即使少量药物被吸收到婴儿体内,也能产生有害影响,导致血浆内游离胆红素增多,可使某些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乳幼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所以,在哺乳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长效磺胺制剂,更应该限制。 4、异烟肼(雷米封)。对乳儿尚无肯定的不良作用,但由于抗结核需长期使用,为避免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最好改用其它药物或停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临床合理用药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临床合理用药 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余加林 途径 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首选药是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对吗? A.对B.不对 新生儿不是成人的缩影,也不是年长儿的缩影,当然早产儿也不是足月新生儿的缩影,这些情况也反 应在其临床用药上,因为发育不成熟,药物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毒性反应受其胎龄、日龄及患病 的影响,不能将成人的药理学资料应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要使这类人群的用药有效并且安全,必须熟悉 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 一、早产儿及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又取决于药物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吸收: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外,与给药的途径密切关系。 1、口服给药:对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不太适合: (1)早产儿出生后1w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新生儿初生时胃液pH接近中性,第2天之内有短暂下降, 以后再度回升至中性,所以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 (2)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 (3)胃食道反流常见。 (4)脂肪吸收不良,对脂溶性药物的肠道吸收有影响。 (5)早产儿如持续胃管滴注,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6)特殊慢性病(如心衰和慢性肺部疾病)可引起右心房压增高,进而引起肠道淤血。 2、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皮肤外用药:药物吸收的多少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早产儿 和新生儿有以下不足: (1)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特别是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 (2)由于肌肉组织少,预期注射到肌肉的药物可能进入皮下。 (3)对小早产儿肌肉注射可局部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 (4)皮肤角化层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有些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迅速且过多,可发生中毒反应(如 硼酸、类固醇激素等)。 3、静脉注射:对早产儿和新生儿是最理想的给药途径 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最好用微量泵。 (2)用脐血管要小心,脐静脉、脐动脉给药有分别引起肝坏死、肢体或肾坏死的危险。 (3)对于极低体重儿,静脉输液极慢时,可延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二)药物分布: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1、体液因素: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高(达80%),早产儿更高。使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容易 稀释,浓度较低。 2、脂肪因素:含量低,早产儿仅占体重的1%~3%,足月儿占12%~15%,脂溶性药物(如地高辛)不能 与之充分结合,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3、血浆白蛋白因素: (1)与药物联结力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浆白蛋白产生不足,并且以胎儿白蛋白为主。在血药浓 度不变的情况下,游离药浓度增加使药性增强但半衰期缩短。某一总血药浓度对成人和年长儿是治疗范围, 在早产儿则可能已处于中毒范围。 (2)影响联结的因素: ①游离脂肪酸、胆红素浓度较高,血pH值较低,降低联结,容易药物中毒。 ②在白蛋白上联结受体上的竞争,如有机阴离子药(磺胺类、消炎痛等)的不当应用可使游离胆红 素增多造成核黄疽。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孕29w早产时,肝 脏代谢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36%,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1、新生儿肝细胞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总量仅为成人的一半,对茶碱、咖啡因、安定、苯巴比妥等

哺乳期合理用药

哺乳期合理选用抗微生物药哺乳期妇女作为特殊人群,当其罹患感染使用抗微生物药时,对乳儿有无不良影响,服药期间是否需要停止哺乳,是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而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通过血浆乳汁屏障转运至乳汁。为了确保母婴健康,本文就哺乳期妇女应用抗微生物药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1哺乳期较常用且安全的抗微生物药 1.1 青霉素类 B-内酰胺类,常用的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青霉素V钾等。其抗菌作用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人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人细胞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对人体基本无影响。但其可通过乳汁排出,有导致乳儿产生过敏的危险,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1.2 头孢菌素类 B-内酰胺类,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钠、头孢哌酮钠等,抗菌谱广,对厌氧菌有高效,过敏反应发生率低,对B-内酰胺酶、胃酸较青霉素稳定,在乳汁中排泄量又少,故临床应用较多。但应注意乳母使用此类药物偶可使乳儿致敏。 2 哺乳期可按需选用的抗微生物药 2.1大环内酯类 包括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及罗红霉素等,均为弱碱性。易向母乳中转运,乳汁中浓度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相同,甚至稍高。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属速效抑菌剂,毒副反应较少。常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因乳汁中药物浓度较高,有引起婴儿腹泻及兴奋不安的危险,且易致肝损害,哺乳期宜按需要选用。 2.2 氨基糖苷类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大观霉素等,均为广谱抗生素,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仅为0-18.4ug/ml-1乳儿胃肠粘膜不易吸收此类药物,对哺乳儿无不良影响。但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仍需慎用,如病情需要,确有使用指征时,也可在血药浓度监测条件下应用。B-内酰胺酶抑制,包括舒他西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等,除有少量药物代谢产物从乳

孕产妇及哺乳期合理用药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孕产妇及哺乳期合理用药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妊娠期口服药物吸收减慢的原因是(B) A.胃酸分泌增加及肠蠕动加快 B.胃酸分泌减少及肠蠕动减慢 C. D. 2 A. B. C. D. E. 3 A. B.临产 C. D.妊娠4 E. 4 A. B. C.特殊转运 D.胎盘药物转运 E.胎盘药物代谢 5、产前用药对胎儿娩出后继续作用,对胎儿危险的原因是药物(D) A.易化扩散 B.简单扩散 C.水溶性扩散 D.未完全清除 E.肝肠循环 6、不易透过胎盘的药物是(C)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E.四环素类

7、下列哪些抗菌药不宜孕产妇使用(E) A四环素类B庆大霉素C氟喹诺酮类药D氯霉素类E、以上都是8、孕期结核首选(A) A乙胺丁醇B利福平C左氧氟沙星D莫西沙星 9、下列抗生素可造成儿童牙齿黄染,并影响骨骼发育的是(B) A氯霉素B四环素C红霉素D青霉素 10、产后可以使用的抗生素(A) A青霉素类B氨基糖苷类C甲硝唑D四环素类 11 A 12 A红霉素 13 A 14 A.A级无 B. C. D. E. 15 A. B. C. D.两性霉素B、克霉素 E.异烟肼、利福平 16、下列硝基类抗菌药物中,孕期使用相对安全的是(D) A奥硝唑B呋喃妥因C替硝唑D甲硝唑E呋喃唑酮 17、下列抗病毒药物中,妊娠安全分级为X级的是(C) A拉夫米定B阿昔洛韦C利巴韦林D板蓝根 18、计划受孕的夫妇双方都必须提前6个月终止使用的药物是(C)

A拉夫米定B阿昔洛韦C利巴韦林D板蓝根 19、用于预防早产的药物(A) A沙丁胺醇B苯海拉明C卡托普利D利福平 20、妊娠合并哮喘缓解药物首选(A) A沙丁胺醇B特布他林C氨茶碱D以上都可以 21、妊娠合并哮喘吸入激素首选(A) A布地奈德B氟美松C地塞米松D氢化可的松 22、下列药物中,孕期禁用的是(C) A磷霉素 23 A黄体酮 24 A维生素 25 A 26 A 27 A碘制剂 28 A 29 A. 30 A头孢吡肟B氯霉素C环丙沙星D四环素E克林霉素 31、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首选药物是(A) A胰岛素B二甲双胍C格列齐特D阿卡波糖E吡格列酮 32、可引起胎儿“溶血性贫血”,足月孕妇必须禁用的药物是(B) A氨曲南B复方新诺明C甲硝唑D克霉唑E阿昔洛韦 33、哺乳期乳儿用药可能出现镇静,戒断痉挛,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是(D) A.放射性碘 B.四环素类 C.阿司匹林 D.苯巴比妥 E.溴化物

新生儿用药规范

新生儿不是成人的缩影,也不是年长儿的缩影,当然早产儿也不是足月新生儿的缩影,这些情况也反应在其临床用药上,因为发育不成熟,药物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毒性反应受其胎龄、日龄及患病的影响,不能将成人的药理学资料应用于早产儿及新生儿。要使这类人群的用药有效并且安全,必须熟悉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 一、早产儿及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药物的吸收: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外,与给药的途径密切关系。 1、口服给药:对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不太适合: (1)早产儿出生后1w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新生儿初生时胃液pH接近中性,第2天之内有短暂下降,以后再度回升至中性,所以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 (2)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 (3)胃食道反流常见。 (4)脂肪吸收不良,对脂溶性药物的肠道吸收有影响。 (5)早产儿如持续胃管滴注,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6)特殊慢性病(如心衰和慢性肺部疾病)可引起右心房压增高,进而引起肠道淤血。

2、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皮肤外用药:药物吸收的多少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早产儿和新生儿有以下不足:(1)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特别是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 (2)由于肌肉组织少,预期注射到肌肉的药物可能进入皮下。 (3)对小早产儿肌肉注射可局部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 (4)皮肤角化层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有些药物经皮肤黏膜吸收迅速且过多,可发生中毒反应(如硼酸、类固醇激素等)。 3、静脉注射:对早产儿和新生儿是最理想的给药途径 需要注意的事项: (1)最好用微量泵。 (2)用脐血管要小心,脐静脉、脐动脉给药有分别引起肝坏死、肢体或肾坏死的危险。 (3)对于极低体重儿,静脉输液极慢时,可延缓药物进入血液循环。 (二)药物分布: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 早产儿及新生儿的特点; 1、体液因素: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高(达80%),早产儿更高。使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容易稀释,浓度较低。 2、脂肪因素:含量低,早产儿仅占体重的1%~3%,足月儿占12%~15%,脂溶性药物(如地高辛)不能与之充分结合,使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哺乳期用药须知

哺乳期用药须知 喂奶的妈妈怎样吃药 正在给宝宝喂奶的妈妈生病了,如何安全用药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是怕影响宝宝的健康,坚决不用药;另一种是随便用药,照常喂奶,以为自己用药与宝宝健康无关。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恰当的,药学专家建议乳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可用可不用的药还是不用~~~比如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不用外痉止痛药而选用物理疗法如热敷腹部。因为外痉止痛药阿托品等,可抑制乳汁分泌而造成奶水不足。 选用副作用较小的药~~~乳母服用的药通过乳汁,对乳儿毒副作用往往明显,且婴幼儿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耐受力差。如果乳母患了支气管炎、乳腺炎、产褥热等,只要母婴不过敏,可选用青霉素,而不要用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等。 用药剂量要合理~~~为了防止小儿缺钙,有的妇女从一开始妊娠就补钙和维生素D,生了小孩后大人小孩一起补,补的剂量又不讲究,其实预防性用维生素D,一日量为400一800单位。长期大量使用维生素D,可致高钙血症而中毒。 喂完奶再吃药~~~乳母可将用药时间安排在喂完奶后,并尽可能推迟下一次喂奶的时间,这对定时哺乳的母婴来讲是可行的。而如果是病情需要,一定要用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时,应当停止喂奶。如乳母患结核病,用链霉素、异烟肼等。 药剂师提醒正在喂奶的妈妈们,当自己不能确定病情用何药时,请到医院就诊咨询。 哪些药物能够进入母乳 母亲服用的许多药物几乎都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母乳中。由于药物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同,进入母乳中的量有所不同,并且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对孩子不利。 以下是几种可以存在于母乳中的常用药,提醒新生儿的家长们注意。 1、止痛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在血液中大部分是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不容易进入母乳,母亲偶尔服用阿司匹林对婴儿是无害的。但大剂量摄入也可引起婴儿皮肤发生瘀斑和代谢性酸中毒。 2、抗生素类药物:青霉素和红霉素类药物存在于母乳中对新生儿是安全的。虽然在理论上青霉素可能引起新生儿过敏反应,但实际上极为罕见。磺胺类药物可以引起新生儿产生高胆红素血症和使患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的新生儿发生溶血。四环素在母乳中的浓度较高,甚至可达母亲血液中药物浓度的90%,可导致婴儿牙釉质发育不良及牙齿变色。母亲最好不要服用这两种药物。氯林可霉素和灭滴灵即使在常规服药时,母乳中的药物浓度也较高,前者可导致婴儿小肠结肠炎而发生腹泻和便血;后者可引起婴儿呕吐和出血,母亲均不应服用。如果治疗必须使用时,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氯霉素虽然在母乳中排泄甚少,但可能抑制婴儿骨髓造血功能。抗结核药异烟肼在母乳中浓度与母亲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相仿,可能影响到婴儿的肝脏功能。 3、抗惊厥药:苯妥英、苯巴比妥和安定均可进入母乳。母亲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正常治疗范围时,对婴儿无损害;但如果母亲服药量较大,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婴儿可表现为反应低下和睡眠过多。 4、抗甲状腺药:碘剂可存在于母乳中,并可引起婴儿甲状腺肿。硫氧嘧啶可主动转运到母乳,母乳中的药物浓度高于母血药物浓度3-12倍,故用药期间应停止母乳喂养。甲硫咪唑可干扰新生儿甲状腺功能而应禁用。 5、心血管药物:地高辛、心得安、肼苯达嗪、α-甲基多巴等在母乳中含量均非常低,母亲服用常规治疗剂量,对婴儿是安全的。 6、抗抑郁药:如:丙咪嗪、盐酸阿米替林在母乳中的浓度甚微,对婴儿无影响。 7、精神抑制药:如氯丙嗪和其它酚噻嗪类药物在母乳中含量很小,只要母亲服用剂量不超过每日100mg,就不会引起婴儿的症状。

孕期哺乳期用药指南

妊娠和哺乳期患者的皮肤科合理用药 全网发布:2011-06-23 19:34 发表者:宏翔9117 人已访问 国外 例一:60 年代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在德国等欧洲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出生了万余名畸形儿。经大量回顾性调查发现,这些婴儿的母亲在怀孕的第3~8 周服用过中枢性镇静药酞胺哌啶酮(thalidomide ,商品名:反应停)。该药不仅有很好的镇静安神作用,而且对制止妊娠反应有特效,故不仅被制成多种复方制剂,还作为100 多种食品、饮料等的添加剂,很受孕妇青睐。回顾性研究证实,孕妇在受孕后第39 天(从最后一次月经开始后的第14 天算起)服用该药可发生海豹肢畸胎,而在第34~38 天服用可发生双耳和颅神经畸形,第40 ~50 天服用可发生无胆囊及心脏、小肠畸形,50d 后服用则对胎儿影响不大。 国 自60 年代初反应停事件以来,人们对妊娠期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已明显增加。我国药物所致畸形儿数量也十分惊人。据1989 年11月11日《健康报》载:1987 年全国人口统计表明,该年出生婴儿有33.8万人为畸形,其中约1 万人被确定为药物引起。 第一部分妊娠期皮肤科合理用药 一、药物致畸及对胎儿的其他影响 (一)定义致畸剂被定义为一种当暴露在其中时,能导致胎儿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物质。 (二)可能致畸的药物 1.反应停(沙立度胺,thalidomide )是控制麻风反应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发现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反应停事件之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各国药品管理法规都增加了相应的法律条文,新药研制中要求必须把致畸实验作为基础研究项目,未作该项目研究或该项目不符合标准者均不批准生产。 2.抗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察证实,抗癌药中的甲氨喋呤、6- 巯基嘌呤、环磷酰胺、苯甲酸氮芥和白消安,激素中的睾酮、孕酮和乙烯雌酚等药物肯定有致畸作用。 3.其他致畸药物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痫酮等可能有致畸作用,而氯氮卓、地西泮、阿司匹林、水酸钠,减肥药左旋苯丙胺、止咳药、吸入麻醉药,巴比妥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也与致畸的发生有关。 (三)药物致器质和功能性病变

相关文档